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读研成本
1.1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因选择考研而“放弃”的机会所折合成的成本。通过中国新闻网挂网调查3个月显示,2015年已签约的本科生的平均薪资为3694元,从签约单位所在城市来看,选择在“北上广深”就业的本科生签约月薪为4364元要比省会城市的月薪(3692元)高出672元,比地级城市及以下的(3162元)高出1202元[1]。通过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本科生的就业薪资还是不错的,那么这也显示出,考研的机会成本不低。考虑到调查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性,我们结合招聘会市场常给出的薪资作为参考,结合网上问卷调查将本科生毕业前三年的月薪均值暂定为3500元,那么三年就是126000元。
1.2 非机会成本
非机会成本主要由读研时期的消费成本以及此成本的投资收益损失费用两部分组成。
1.2.1 消费成本
据2014年《青岛早报》公布,山东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的研究生教育标准称山东省高校研究生学费每年最高将达到8000元,专业硕士学费最高可达一万元[2]。三年读研学费即24000元。青岛高校研究生住宿费每年均值在1000元左右,学生生活费因个人差异而存在着较大差别,我们通过数据调查取均值按每月人均800元计,每学年在校时间取10个月,则每学年生活费为8000元,三年生活费、住宿费、学费之和即51000元。
根据相关调查,我们得知备考一年的资料成本大约在3000~4000元[3],更有甚者高达几万元。除购买考研资料之外,考生们还需交考研报名费150元,到报考学校进行复试,交通费用也由此产生。根据有关调查,考研期间的交通费用大约在800元。即其他成本共为950元。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读研的消费成本C消费=51000+4000+950=55950元。
1.2.2 投资收益的损失费用
根据上面我们得知,读研的消费成本为55950元。如果这些费用不投资于教育,而是用于其他投资,那么研究生三年的非机会成本又将获得多少收益呢?我们以最基本的银行存款来进行假设,目前2015年的三年存款年利率为4.68%。所以三年所得利息为i=C投损=A×4.68%×n=55950×4.68%×3=7855.38元。
1.3 小结
读研总成本=机会成本+非机会成本,结合我们上面的理论,C成=C机+C非机。再根据我们调查到的数据C机=126000,C消费=55950,C投损=7855.38。则读研总成本C成=126000+55950+7855.38=189805.38(元)。
2 读研收益
2.1 读研期间所节约的生活成本
读研和工作不一样,读研期间居住宿舍,用餐食堂,虽有花费,却远远不及工作的花费数目。下面我们来算一下读研三年将会节约的生活成本,相关数据以青岛地区为例。衣,一年节约费用约为2000元;食,一年可节约2400元;住,一年的房租为12000元[4](此处是以合租为参考标准);行,一年节省的交通费用为960元。
综合上面的数据,我们可得C节=C节’×3=(C衣+C食+C住+C行)×3=(2000+2400+12000+960)×3=52080(元),即三年节约生活成本为52080元。
2.2 读研期间奖学金收益
伴随2014年秋季自费读研政策的施行,研究生奖学金制度也随之出炉。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将现有的研究生普通奖学金调整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范围覆盖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所有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生资助标准不低于每生每年6000元。具体标准由各级财政部门会同高等学校主管部门确定,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5]。读研三年即为3×6000=18000(元)。
2.3 毕业后薪资收益
从终生收益总和来看,到60岁,研究生收益总和比本科生收益总和高655574元。由于终身收入涉及时段较长,中间变数较多,所以上表只能粗略的代表终身收入预期。不过,毫无疑问,从长远来看,研究生薪资收益远大于本科生。(表1)
2.4 小结
根据C收=C薪+C节+C奖,在考虑研究生毕业后终身薪资收益的情况下,C收=2280244+52080+18000=2350324(元),相比于读研成本189805.38元,可以明显看出收益大于成本。
3 总结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XX年-2010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10-2010学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10-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
2010-2013年: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3年-2019年五年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9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一个人树立了积极向上的目标,经过了努力奋斗,有了正面的收获,就是成功。
每个阶段中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都会自我的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我也不会觉得失败,至少自己努力过、尽力过、拼搏过,我不会给自己后悔的理由。
成功之路有许多条,成功的定义也有许多种,只要在理想的指引下,真正做了自己想做的事,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一种成功,就应该为此感到自豪和快乐。
六、最后:
摘要: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导师制度,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导师制度存在一些不恰当的看法,进而引起了导师制度实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如何衡量导师制实施的效果缺乏指导性的指标规范。本研究通过结合案例在九个方面分析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基于此以推动导师制度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并优化导师制的实施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
导师制;实施效果;比较
前言
大学导师被誉为学子们人生重要阶段的“灯塔”。大学的初始阶段,正值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塑期,也处于个人从心智的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方式和方法也沿袭青春期的遐想和对未来理想的憧憬,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以及窘境尚未经历太多,对待问题的方法和审视角度往往缺乏适当的调整,而导师作为这一人生阶段的良师益友在鼓励青年人开拓进取、敢于拼搏、勇于超越自我的道路上给予其指导和帮助,成为大学生人生重要阶段的指路人。大学导师制的研究总结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早期研究多移植国外经验,重视认可导师制的重要作用,以及针对我国大学导师制的实施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的研究[1-5]。二是对于如何发挥导师制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的路径和模式探讨[6-8]。三是对导师制度的实施、监管、激励的措施和路径的探讨[2]。以上探讨的问题有很多值得推崇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综合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就目前中国大学导师制实施的一些不恰当的观念和做法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大学导师制的实施能动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大学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大学导师制的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盲目引入导师制度,缺乏实施基础
导师制度始于英国,后被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国,作为现代导师制度的起源以及发展的英、美、德、法等国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方面倍加推崇这种模式。中国引入导师制度虽然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期,但是真正普及现代大学却是在二十世纪末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教育工作者引入大学导师制度正是看中了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创新,对锻炼具有革新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的作用,也契合中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研发的科技人才的需要。但是毕竟中国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特别是在大学教育时期有别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其中差距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师资力量和生均经费缺口大,特别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锻炼的能力和意愿以及氛围是很缺乏的,盲目引入国外大学导师制的做法并不会带来好的效果,甚至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行为。在研究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要比在学习型大学引入导师制度更有优势,也更具有导向意义。这并不否认在普通高校引入导师制度的可行性,总之,要结合师资力量、实施制度来正确引入导师制。
(二)夸大导师制的应有作用
导师制度的核心是导师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心智教导和影响,但是其并不是功能强大的制度,它是大学教育的辅助,并不是基础。原因在于导师制度下的导师本身并不是知识全能,他可以在某些方面引导学生,而在某些方面并不能发挥作用,基于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导师可以侧面指导或者帮助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境、生活中的情感困惑等,但是学生自身的能动力的激发并不能靠导师单方面鼓励,目前很多实施了大学导师制的学校出现了一个现象,导师的作用对于那些乐于参与导师科研,乐于与导师交流的学生作用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导师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而并不是像初高中一样作为学生的保姆看护者,其指导并不具有强制性,这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对于不善于与导师沟通,喜欢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学生效果甚微。
(三)对导师制度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
从很多文献检索来看,很多学者对导师制的内涵了解更多侧重于导师对学生科学研究的带动,缺乏对导师在推动学生心智不断健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某种意义上,导师制是大学辅导员制的补充,帮助学生参与大学的科学研究和学生自我发展,也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管理其无暇顾及和无法对学生进行指导的领域。现代大学多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热情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实践性的比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学研究能力,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心智发育并不能同步推进,而导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平衡学生的学习和心智,在这方面学者们的研究十分缺乏。目前,大学生身心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恋爱观、责任感、担当感、荣誉感、个性彰显、人格、内心承受力、品格,集体观念等等,虽然学生的智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前述心智,但是这并不能弥补心智培育的缺失,现代大学恰恰在这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有很多学生出现自杀、精神异常、性格孤僻、人格扭曲、自控能力极弱、学习不专心等问题,导师制这一作用和功能是我国大学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极度忽略的方面。
(四)导师制度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受益
导师制虽对部分学生发挥了作用,但有些学生并未受益。高校目前大学导师制度的发展出现了偏颇,侧重发挥导师制度的科研引领,大学时期学生除了按照基本的要求完成学校所要求的课程和学分之外,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增进自己的视野、锻炼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锻炼也是很多学校设定的目标。坦白来讲,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并不很实际,往往需要在基本的学习之余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大学导师制侧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适合那些乐于跟随导师做科研,喜欢搞学术的部分少数学生,特别是经济类文科生更是往往存在只做好自己的“份内”事情就完成了任务,缺少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耐心,很多学生不善于跟随导师,与导师沟通都很害羞,如果导师不主动与之交流,那么他就会走自己的路,不会参与可能对他自己有意义的各项活动中去,自我展示的惰性就会深埋在这些学生心中。如果导师忽略了不善于沟通、不喜欢主动展示发掘自己才华的学生,那么他们可能会逐渐游离于群体之外了。就笔者在指导过程中的了解来看,这样的学生其实不在少数。
(五)导师制度的实施过程和结果缺乏规范性的制度衡量
高校导师制度的实施应该从制度完善开始,主要是导师的选取、聘用、考核并形成制度来规范保障导师制度的实施。实际上我国大多数学校并未形成规范的导师制实施制度,并未积极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这对导师制度的作用发挥形成了极大的制度约束,而进一步发挥导师制度的功能就无从谈起。另外,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受益程度,很多学校在对导师进行实施效果评价的时候都主要参考了学生的直接评价即给导师评分的衡量标准。例如笔者所在学校所推出的评级体系与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比较相似,包括学生测评、管理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这种测量体系相对最简便直接有效。但是,导师制度的实施有别于其他考核制度,应该在考虑客观系列指标的基础上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目的是更好地对导师的具体工作范围进行指导。
二、导师制度实施的比较分析
依据对安徽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导师制实施的评价要求,采用德尔菲法咨询了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处处长和教务处学生工作老师5人,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及老师10人。综合专家学者的建议我们从学生的一般成绩的变化统计、参与校内外专业竞赛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学习氛围状况,课余时间的分配,参与科研和知识面拓展情况,自我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意识变化情况,毕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和质量,导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即师生情感度作为考察维度(如图1)。此次调查所选取的样本是201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位本文作者为导师指导的40名本科生(实际是一个教学班)和2012级没有实行导师制的随机抽取的国际贸易专业两个教学班中的一个(总人数40人)。由于导师制的实施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的,没有实行导师制的年级沿袭以往辅导员负责制的做法,因此本研究无法进行学生的纵向对比研究,只能是对不同届的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数据来源为调查问卷和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数据真实可靠。
(一)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
实行导师制度的2014级学生学习成绩变化相对明显,从四位导师的各自1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变化以及从教务处整理的两个年级的学习成绩变化对比来看,2014级的第二学年与第一学年相比有三位导师学生的成绩排名特别是2-7名发生了重新排列,另一位导师的10名学生的第4-6名的排名发生了变化,其他名次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平均成绩提高3-6分不等。没有实行导师制的2012级学生的大一到大二的学习成绩排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且平均成绩提升-1~3分。学习成绩的变化看似与导师的管理关系不大,实则关系密切。新生进入大学后很多沉浸在大学上课不需刻苦努力只需临近考试冲刺就能顺利过关的思想中,导致部分学生放弃过去刻苦学习的习惯,没有意识到大学自我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而导师的跟进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及时做出纠正并加以正确引导,根据2014级学生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每位导师都在与他们交流时强调了大学阶段自学的重要性,都会告知学生大学老师会引领你走入知识的殿堂,但是要拓展自己的认知必须毫不放松,更不能丧志,不能得过且过混日子,自己的未来前途实际上仍在大学这一重要时期,而且四位导师也通过各种讲座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劲头。总体效果非常明显,2014级实行了导师制度的学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竞争意识明显增强。
(二)参与校内外竞赛活动积极性对比
实行导师制的2014级学生第一、第二两学年参加了国际贸易商科技能大赛、物流大赛、全国创新训练计划大赛、校营销策划大赛等共18组,而2012级学生参加竞赛数量统计结果为10组,无论是参与积极性还是组队热情,2014级学生都比2012级的学生高。其中,导师的鼓励和号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最重要的是导师向学生们阐明了参加此类竞赛对学生的意义。实际上有很多同学很想参加技能比赛,但是对自己没有信心,也不想过多麻烦老师进行指导,对参加此类比赛认识不够,始终停留在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其他的都不重要的观念,导致学生缺乏组队热情,参加队员凝聚力缺乏,多数以完成任务或者搭便车而不是挑战自我为目标参与比赛,其惰性明显。
(三)任课老师评价对比
国贸专业学生每学年课程较多,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像初高中一样,任课教师特别是大班授课的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位学生,只能大概凭自己的授课过程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给予评价,课题组选取了两个学年都给同一班级授课的任课老师进行咨询,其中2012级咨询4名教师,2014级咨询4名教师。由于大学前两个学年都是基础课较多,因此重复授课的老师不多。咨询统计结果如下:大学英语老师对于2014级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评价,虽对2012级也同样给予较高的评价,但是从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对比来看,2014级保持了良好的学习状态,2012级学生第二学年则表现的有所懈怠。高等数学老师对两个年级的评价相差不大。而从西方经济学专业任课教师对两个年级的认可度来看,很明显2014级的评价要高于2012级,这其中与学生的上课质量和课程重要程度有关,2012级学生很少说得清楚学习这几门课程对自己有何意义,而2014级的学生在导师的阐述下都对以上几门课程有足够的认识。以上几门课程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本课程,科学研究对以上几门课程要求很高,经济学知识不仅让他们了解国家经济宏观政策也是他们未来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在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习目的的阐明中导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氛围的变化对比对
学习氛围的比较主要是学生的整体学习热情的比较,平时自习课的出勤率和学生的自我班级和导师成员的评价,对于2014级学生,每位导师都要求鼓励学生们之间要进行竞争,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在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落后的同时,平均成绩不能落后。在激励和奖励机制方面有导师自掏腰包设立进步奖等方式,相比于2012级,2014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更好。总体来看学生们之间的相互竞争意识也很强,但是后进的学生学习动力始终不足,班级的总体排名没有明显的变化。
(五)课余时间的利用变化对比
大学导师制度目前比较重视学生的科研参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很多大学设置导师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本校在这方面同样重视,2014级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高达60%,课题的参与使学生积极利用平时的很多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在导师指导和压力下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其中,解决了以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看小说、玩电脑游戏、看电影电视剧、以及整日与手机为伍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科研参与,本文四名作者担任导师所指导的40名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知识增进了很多,阅读和写作水平有所增进。2012级的学生则参与老师科研项目很少,40名学生只有四五个人有此经验,大多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甚至上课的时间用来上网,甚至沉迷于互联网不能自拔。2016年毕业的2012级学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让论文指导老师感到不满的就是论文的写作水平普遍不高,逻辑思维和文章组织能力较差。
(六)自我学习拓展和创新意识
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并不和其他授课教师一样专门教授基础知识,特别是以培养科学研究创新探索能力为主要目的导师制度更加专注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更多参与校内外专业的学科竞赛。比如,导师分配的课题研究任务,每个学生或者负责其中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知识也许无法满足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腾出时间来阅读参考文献并参与调查研究等工作,这就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和创新创意的发挥。从2014级和2012级学生的对比来看,2014级各导师指定了相关书籍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讨论,2014级学生就普遍增加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而2012级的学生一般只是按照自己的爱好阅读图书,图书借阅量比较分散,有些学生甚至在一个学年里都没有借阅一本图书。
(七)表达沟通能力的变化
导师制度的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通过导师发现和解决学生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导师会定期与指导的学生开展交流,并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增进师生的情感。导师都会遇到几个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甚至寡言少语的学生,各位导师也纷纷希望自己能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突破一些心理障碍,辅助他们多参与集体和公开的活动。主要做法是主动邀请学生参与科研讨论,指派他们进行校外的调查研究并负责调查工作,这就增进了学生的信心和胆量。从同学们反馈的信息,过去性格内向的学生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没有实施导师制度的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机会。
(八)毕业继续深造人数和质量
由于2014级即将迈入大学三年级,所以其考取研究生、海外继续留学等继续深造的实际数据无法与2012级进行比较。2012级学生全年级备考研究生人数约30人,约占年级总人数37%,考取研究生人数5人,考取率16%。对于2014级学生,导师对学生有科研兴趣的同学和有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进行了鼓励,三位导师所带领的30名学生经询问有考取研究生意向者20人,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向导师咨询本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课程要求、适合的学校,如何进行复习、是否报班,如何寻找所报考学校的历年考试资料以及相关的信息等问题。与往届相比,咨询数量上升了好几倍。学生研究生备考需要导师的指导和鼓励,作为指路人导师的作用非凡,特别是对已经有了少许科研经历,对科研产生了兴趣的学生。
(九)学生与导师情感度
学生与导师情感度可以评价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工作的被认可情况,这是衡量导师制度实施的重要衡量标尺之一。学生与导师情感交流融洽,相互之间信任度高,说明导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关心程度越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就会被鼓励。对导师与学生情感度的衡量可以通过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导师对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状况的了解程度,二是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频次,三是学生对导师的信任度。几个方面综合反映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师生情感。师生情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纽带,从本校师生情感角度调研结果来看,无论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交流内容深度、对导师的信任度,导师制度下导师与学生普遍情感要高于没有导师的2012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情感度。
三、结语
本文从九个方面通过对比分析说明了导师制度的实施效果,也相应提出了衡量导师工作如何评价的几个方面,以上是根据本校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笔者在导师工作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所总结出的思想,可以为普通高校制定评价标准时提供一些参考性指标,也可以作为今后指导本科生导师工作方向的基础,提高导师制度的运行效率。目前,导师制的运行和绩效衡量仍大多沿袭学生测评和监督领导测评以及导师自我测评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希望结合以上几点的思考能促进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导师制度在其大学学习生活中的益处,进一步从导师、学生、学校三方面共同推进学生的心智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郑芳.本科导师制的国际经验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6):694-697.
[2]张晓东,蔡书凯,鲍旭红,汤琳.浅谈导师制对本科生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24):36-39.
[3]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6-8.
[4]李莉.社会学视阈下的牛津大学导师制[J].高教探索,2008,(5):34-37.
[5]刘国福,杨俊.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本科导师制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1):63-65.
[6]张远索,崔娜,董恒年.基于导师制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5):3-5.
[7]王瑾红,罗玮来,陈满娥.论本科生导师制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64-6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03-0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的转移以及我国政府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1]。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质。
“走进企业,服务工程”是当前国内毕业研究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也是飞速发展的民族工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强力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基于这种社会需求所开展的重大改革举措。“卓越工程师”计划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目前各高校主要开展的是针对本科阶段(3+1)培养方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而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大都尚在酝酿中[2]。从2009年招收第一届卓越工程师班开始,现在已有两届学生完成了本科阶段的培养,且这些学生大部分直接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习。因此,在卓越工程师本科阶段的教学改革基础上,继续开展研究生阶段(1+1)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以强化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企业培养出大批“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卓越工程师,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国自195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以来,研究生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人才[3]。虽然如此,随着工程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工科研究生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4]。究其原因,主要原因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工科类专业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先进国家同类大学研究生每年在校的总学习时间比我国研究生少,但是实践环节所用的时间明显地比我国研究生所用的时间要长[1]。我国大多数工科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实践环节很少,实验课的比例明显低于国外,使得研究生在实验技能和动手操作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锻炼,缺乏系统的工程实践知识的培养。所以中国的研究生通常表现出理论知识或书本知识比国外学生要强,但是实验和动手能力却比国外学生差的现象,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比国外学生需要更长的适应期[5]。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设置欠合理,且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难以满足科研及工程技术发展的需要。
2.工程实践参与度低。据资料显示,近十年参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1.73%,参与科技成果应用及企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生只占在校生总数的5.11%[1]。笔者所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课题有60%~80%是在学校的实验室开展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直接面向企业工程技术的课题不到20%[6]。可见,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并没有直接参与工程技术研究,只是在实验室或办公室从事虚拟或探索性研究,完全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这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如果不尽快有效地加以解决,势必影响我们国家整体的科研及工程技术水平,延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高校研究生阶段考试方法大多与本科生阶段类似,主要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训练的考核,这种只进行笔试的考核显然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研究生的诸多能力;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审查很多都流于形式,过分强调的数量和档次,过分强调学位论文的理论价值,而弱化论文的工程价值。这样的考核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硕士生毕业后在企业的工作能力远低于“”前的本科毕业生,即使是博士毕业生,在企业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7-8]。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研究生阶段更应强调素质和能力的考核,包括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合作能力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所以,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建立真正能反映研究生知识水平和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考核体系,成为急需开展的一项新课题。
二、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仅仅涉及教育中的某一个环节,同时还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现在国家教育部和各高等院校已认识到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正在努力开展教育与教学改革,以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硕士层面的高级工程人才必须具有知识和技能两大优势,能够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和工程技术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现实的生产力(产品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知识型”要求专业知识的厚实与综合,而“技能性”又要求技术思维能力好和实践能力强,能够解决生产一线的具体问题。根据现代工程综合的普遍特点,卓越工程师应该掌握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具有解决工程技术的实际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受到完整的基本训练,又要受到严格的工程技术训练。显然,单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无法达到上述效果的,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教学内容、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出发,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构建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创造性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笔者全程参与了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工作,尤其对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深有体会。本专业培养体系改革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课程体系改革。(1+1)培养方案也就是1学年在校理论学习,1学年企业工程实践学习。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相比,工程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学分由32分增加到42分,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5%;实验与实践性课程由200学时增加到400学时,用于强化学术交流、学术报告、课程实验、学位论文可行性论证等环节;增设了40周(1学年)的企业实践课程。
2.学位论文环节改革。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显著不同的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的(1+1)培养体系,要求学生在企业开展1学年的工程实践训练,而且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生产或技术研发的实际项目,开展学位论文的选题论证与研究实施工作。
这种“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的(1+1)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理论上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合作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但是,其真正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导师的限制。目前高校大部分老师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也很少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缺乏对工程型研究生的指导能力与经验。另一方面,这些导师通常有许多国家项目的任务需要研究生参与,不愿将研究生派往企业。这样,势必使“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工程型研究生仍然被培养成学术型研究生。第二,企业的限制。大部分企业都非常愿意接受高校研究生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对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甚至在这1个学年的工程实践过程中,企业还愿意向研究生支付薪水。但是,企业一般都出于安全等考虑而不愿接受研究生的操作性实训;另外,在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问题上,企业仍心存顾虑,对研究生结合企业实际技术、申请专利等问题有所限制。第三,经费的限制。学校在实施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一大笔经费,这笔经费到底由学校、企业还是指导老师承担,至今尚未理清。有些企业虽然愿意接受研究生实训和参与技术研发,但研究生为了完成学位论文而产生的检测分析等费用,学校和企业容易产生分歧。第四,管理的限制。研究生赴企业开展工程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课题研究,其中存在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包括安全、保密、纪律、知识产权、考核、学籍管理等等,如果能够集中在某一家企业,管理相对容易,若分散在多家企业,则管理非常困难。
笔者有企业工作经历,且多年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以前就已经与企业联合培养过4名硕士研究生,所以对这种培养模式的优势深有体会,也深知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对于本专业已经毕业的两届“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毕业生,笔者正在指导其中的两名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均已与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一人已经开始了企业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正严格按照预期计划实施(1+1)培养。实践表明,这名深入企业的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已达到了企业工程师的水平,对工程技术的理解甚至超过了一般工程师,深得企业认可。但其他老师名下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大部分都停留在学校,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无异。可见,尽管我们针对“卓越工程师”计划制定了有明显工程特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但如何真正落到实处,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三、创新型开放式实践基地的建立与运行
与普通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的研究生除了应具有踏实的工作态度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启发、训练和培养其创新意识,教给他们足够的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外,最重要的还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工程实践训练的平台。因此,建立创新型开放式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是“卓越工程师”计划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举措。
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要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目前各高校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利用学校学科科技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企业联合搭建具有工程环境的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输送研究生去企业从事实际项目开发。通过基础实验、项目开发、课题实践等实践环节的训练,使研究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南大学自2011年“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批准成立后,已与国内18家大型企业联合组建了一系列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组建了“中南大学-中国铝业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中南大学-宝钛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以中铝洛铜和宝钛集团为依托,组建并初步完善两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应用于“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和研究生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针对上述两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本专业采取校企共建的模式,从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等方面开展了较系统的建设,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运行和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和“中心”一起制定并已经实施了2012版“卓越工程师”本科培养方案;从中心聘任了10多名企业导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目前正依托两个国家级“中心”,引导研究生进行生产性应用课题研究,让研究生通过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
实践表明,依托这种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实施集中的工程实践培养,效果显著,也便于管理,但成本较高,且企业接受人数有限。大部分企业只能接受学生参观实习,或设计型实践活动,只有很少的企业能接受学生参与企业的岗位体验和操作性实践工作。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笔者多年的实践表明,在进入硕士阶段的学位论文工作期间,依托产学研合作项目,对研究生采取分散方式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一种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国内各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越来越紧密。依托产学研平台,高校与企业对研究生实施联合培养,这是“卓越工程师”一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为了保障产学研合作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需要建立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国家教育部在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办法中规定:一是要求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二是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国家支持和资助高校在企业设立了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虽然这项举措指明了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但是这将增加接受企业的成本,并存在多种安全和管理难题,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其推广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国家应该通过政策、法律和税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增强教育部门执行相关措施的政策和法律依据。
近年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在有色金属材料领域与一大批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并以技术合作项目、课题为纽带,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教育;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依托产学研平台开展大学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努力推行并完善“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导师及企业导师对参与企业开发项目的研究生实施双向指导,以实现对研究生工程实践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笔者课题组从2005年开始就已实施这种联合培养方案,与国内6家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联合培养了21名本科生和6名硕士生,取得明显成效和多方面的经验。实践表明,这些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培养的大学生,不仅其工程实践能力明显优于其他模式培养的学生,而且对企业经营和项目管理也有很深的体会,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这种卓有成效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还只是依靠高校少部分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得以部分实施,还没有真正形成规模和制度。在高校教师中,能够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人数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需求。因此,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的建立与实施,仍然任重而到远。
五、结束语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化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培养体系的改革、实践基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建立,在提高研究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已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探索。然而,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目前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有待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元勤.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3.
[2]张文修,白永毅.四谈博士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1).
[3]胡之德.培养研究生创造性能力对教师的要求[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工作,2001,(1):23.
[4]林高用,邓小铁,王德志,杨伏良.结合“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研究生就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与探索,2010,(5):41-42.
[5]王康平,等.高等院校各级各类毕业生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J].集美大学学报,2003,(3):53-59,64.
[6]武书连.挑大学,选专业[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二学生,就读于河南财经学院,是财政金融学院2006级金融一班的一名学生。本学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结业论文要求写一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了做好这份规划书,我认真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等各个方面,另外利用学校提供的北森职业测评软件认真的做了测评,并得到较为可信的测评报告。本规划书就是依据测评报告结果并结和自己个人分析的做出的。
一、自我评估
本人兴趣广泛,尤其爱好音乐,读书,喜欢钻研。性格偏内向、不擅言谈。但为人诚实,做事认真,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积极进取。具备从事精细工作的耐心。乐于帮助他人,朋友不多但个个真诚,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也愿意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金融行业未来发展评价
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和证券业,属于经营货币和资本业务的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具有较好变现能力和流动性,属于高人民币资产的行业,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国际资金大量流入,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各个研究机构也从行业中观角度阐述了看好行业的发展前景。
三、职业的选择
金融学专业,就业面比较广。较主要的有三个类型:从商、从政、学术。对我个人而言,我选择从事商业经营的职业方向。将来就业可以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非金融企业(主要是作财务和投融资分析)。
四、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大学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规划:
1,总的规划:通过大学的学习,努力学好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经营管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寒暑假期间参加短期社会工作,至少赚够自己的生活所须。积累自己的人脉,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企业领导能力。总结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创业方向。
2,具体规划方案: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1,四月份:考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
2,六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证书。
2008-200年第一学期:
1,十二月份:考取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证书。
2008-200年第二学期:
1,考取金融专业英语资格证书。
2,复习备战明年的研究生考试。
2009-2010学年:
1,全力备考,心无旁骛。
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这五年主要是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领导能力,资金储备。
职务目标:从企业的一般职员到企业部门经理(理想中是外资或合资企业)。
·能力目标:熟练处理本职务工作,工作业绩在同级同事中居于突出地位;熟悉外资企业运作机制及企业文化,能与公司上层进行无阻碍地沟通。锻炼自己的领导能力,并且积累自己的人脉、金脉、知脉。
·经济目标:五年年薪平均5万以上。
2018年以后规划:
职务目标:创业。
能力目标:形成自己的管理理念,有
很高的演讲水平,具备组织、领导一个团队的能力;与相关公司决策层有一定的沟通;具备应付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有广泛的社交范围,在业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经济目标:年薪10万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