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知识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方法;原因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纯粹为了给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合格公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事实。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存在一言堂形式、满堂灌模式的情况,这就致使课堂教学沉闷死沉,没有活力,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一点兴趣。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态势。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够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历史教学一直走在学校教学的边沿,被视为副科。在课程设置上,历史学科的教学时数有限,但是教学任务却非常繁重,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教学任务,于是老师便直接给学生讲解历史知识点,教学形式也是非常直观,一言堂的形式成了普遍的教学模式。甚至有些学校进行了文理科分开,这样就过早地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简单化,学生的历史成绩相对低下,历史知识掌握得就非常少。

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模式上,方法简单,一般都是采用直接告白式的教学,学生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只要完成历史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

2.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师一般是为了让学生应付高考而教学的,而对历史教学未有深刻的研究,在教学中没有质疑一切的教学精神,教师一般都是直接讲解式地告知学生历史知识,而非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老师一般不允许学生去质疑,而是直接让学生去背会那些历史知识,课堂效率和课堂方法一概不谈。

3.教学评价模式单一化

为了应付高考,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非常单一,只要学生成绩好,其他都是最好的。至于在学习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创造性都不考虑,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也无从谈起,教师以历史成绩为最高。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历史教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我们要重视历史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信仰的个体。历史教学同样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善于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语言的幽默,解释的风趣,活动的多样化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课堂上的、课外的,如我们可以率领学生到历史古迹进行考察,也可以让学生自编历史剧本等,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历史兴趣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现代的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现代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逼真地把历史事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历史教学作为高中教学中一门主要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各种素养得到综合提高。在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体制,使学生的评价渠道得到拓展,不能把学生的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从对学生的历史知识,根据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历史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而向能力考试进行转变。由闭卷考试向开卷考试进行转变,向答辩形式进行转变,由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向对历史知识的运用上进行转变,这些都是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一个方面。在这样的考查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得到激发,他们能够重新找到自我,获取信心。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2篇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教学;质疑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学生质疑历史知识,学生就不能从历史知识中生成自己的知识,即学生难以从自我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一、选择有争议的议题,引导学生质疑历史问题

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从来不质疑问题,他们仅仅只会机械的记忆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或背诵历史课本中的知识,这些学生不能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如果学生不会质疑问题,教师就难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层次。这些历史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要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开始学会质疑问题呢?”笔者认为,历史教师可以从给学生一些具有争议的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具有争议性的历史问题。以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有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在秦始皇以前,中国人是很敬畏‘天’的,这一点在人们尊重周天子的行动上反应出来,整个周王朝持续了800年,无论是西周还是东周,末世几位君主都资质平庸,毫无才能,对社会也无建树。可是人们没有想过废除周天子,这是对‘天道’最后的一丝敬畏,代表人们做任何事情要有底线,要有顾忌。可是秦始皇打破了这一点,秦始皇用武力夺取了周天子的权力,表示只要拥有实力,便可以不畏天神,只要握有实权者愿意,就可以用人的意志代表天的意志。秦始皇的统治可以一时兴盛,可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破坏却是致命的。”过去学生在学习秦朝的知识时,一般只听说过秦始皇一生有功也有过,比如学生们听说过秦始皇建立了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封建社会,这种封建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他是有功的;而他统治的方式比较残暴,这是他的历史过错,而这一历史过错仅仅只是统治方法的错误。这一名教师提出了过去学生从未听说过的新观点,让学生感觉到特别新奇,于是学生开始质疑,到底哪种说法说得对?高中历史教师可以用历史视频、历史画册、历史故事、历史问题等把学生引导学生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找到值得质疑的问题,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历史能力的第一步。

二、引导学生交流讨论,给予学生质疑学习平台

当学生找到了值得质疑的问题以后,如果学生发现老师不允许他们质疑问题,或者不鼓励他们质疑问题,学生就不愿意继续质疑问题。为了让学生愿意质疑问题,历史教师要为学生一个质疑的平台。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这一名历史教师为学生讲述了全面否定秦始皇的观点以后,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全面批评秦始皇?难道秦始皇就没有一点历史贡献吗?”这一名教师继续说,这个人之所以全面的否定秦始皇,是因为他认为周天子用武力了殷商以后不敢对殷商不敬,周朝的天子历史都只敢称“王”,而不敢称至尊,这便是对“天道”的敬畏。自从秦始皇以暴力奈得至尊的权力以后,人们便不再敬畏过去的天理法则,人们开始见样学样,认为只要拥有武力便可以成为天子。秦始皇便是用这种暴力夺得了至尊之位,尔后被暴力。以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代一代,武力夺取至尊位的循环。这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开始思索,主流的秦始皇有功有过的观点正确,还是秦始皇毁灭了中国的传统观点正确?教师给予学生五分钟讨论的时间,五分钟后,学生要提出自己的立场,然后应用辩论会的方法讨论各自的观点。当高中教师给予学生探讨式的交流平台、辨论会式的交流平台时,学生便能了解教师鼓励他们提出质疑,此时学生就会愿意大胆思考,小心求证,提出自己的质疑。

三、教给学生质疑技巧,鼓励学生理性讨论问题

当学生愿意提出自己的质疑,愿意交流自己的问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技巧,让学生从质疑规则中了解应当如何学习历史知识。依然以那一名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这一节课的教学为例。那一名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立场,把学生分为正方及反方,其中支持秦始皇毁灭了中华文明根本的观点为正方,质疑这一观点的为反方。学生们要在同一立场的成员中选择四名辩手。这名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这四名辩手的素质要求分别为:一辩要思想宏观,不管别人提出了怎样的质疑,都能从宏观的视角站稳自己的观点;二辩要思维开阔,能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三辩要求情感丰富,能够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影响他人;四辩要逻辑清晰,能够抓住本方陈述的关键,作出简练、明晰的结辩词。这名教师应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了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只学会质疑还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有宏观看问题的视野、广阔的思路、丰富的情感、清晰的逻辑,只有应用这种方法质疑问题,才能够从质疑问题的过程中吸收历史知识。

总结

历史教师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思考问题、交流问题。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方法。

作者:郑华兰 单位:青海师范大学2013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

【参考文献】

[1]王柳宁.关于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5.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技术 教学情境 师生关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素质教育时期。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进行课堂教学也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在新课改下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单纯是死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让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历史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众多的科目中也是一门不受学生重视和欢迎的学科。由于历史知识乏味,距离我们久远,因此在历史学习中学生感到难以和历史知识接近,和历史知识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感到历史学习的意义不大,从而更加使学生失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其实,历史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历史的指导,需要借鉴历史。学好历史能够使我们明确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自己要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还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性。笔者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教学形成了新的认识,也在教学实践中对历史教学进行了探究和创新。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时期历史教学的认识。

一、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在新时期进行历史教学,教师要善于把先进的教学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其中,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要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自从多媒体技术出现在教育领域之后,多媒体教学法就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和青睐。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们都被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新颖性所吸引。由于多媒体教学技术是通过多种输入、输出设备展开课堂教学的,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能够运用这些设备对教学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和传统文字和口述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技术融入了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因素,使得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学生们被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形式所吸引,都能够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情绪也受到了感染,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看相关的电影资料,电影的形象展示,让学生们感到历史里自己很近,很好地拉近了学生和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当中,获得切身的感受。在观看影片之后再进行内容的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都感到有话可说,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获得切身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具体、生动的情境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是对已经发生事情所进行的学习,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感觉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能够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结合当时的背景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情境体验,一定能够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无形的感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效的学好历史知识。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设他们有兴趣的教学情境。在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在结合学生兴趣、现实因素以及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既有利于学生参与,又能够让学生收获知识、感受历史的教学情境。

我相信,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使传统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具体、有声有色,一定让学生在新鲜的感觉中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历史课堂焕发出生机。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一位学生

师生关系如何也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敬畏感,在课堂上不敢轻易发言,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禁锢,课堂教学效率必然受到影响。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改变传统师生关系,要善于和学生交朋友,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高中;历史;衔接

新教材体系在编排上更突出专题性,重视学生前后知识的联系及专题分析能力的提高。但是,专题史体系结构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教学内容的分布问题、历史知识的完整叙述问题、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问题、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问题等。众所周知,专题式历史复习历来是高三学生第二轮复习常使用的重要方法,而现在把它放到高一年级,对于历史知识极其缺乏,学习历史能力又极其低下的高一学生来说是很难适应的。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

一、激发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和兴趣

通过我们的了解,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还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

认为学历史无用,学历史就是“多背分”。但在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下,学历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快乐。我建议对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上一堂“历史导学课”。可以结合时下的热播电视剧或所谓的“鉴宝”节目等,让学生走近历史、感知历史以及品味历史。同时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二、整合教材,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初中教材删减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内容相对简化和浅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较大的知识落差。老师应建构整体教学设计观,总揽全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同时初中教材中有些比较重要的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的课程中,使学生不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思维。高一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我建议教师在进入一个新专题讲授前,可以适当地补充该专题的通史知识。这样就有效地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嫁接,并且要指导学生阅读导语部分的内容,这往往是本专题的整体脉络。同时还应利用好每个专题后面专门列有网络式的专题知识结构,这既有利于学生复习,梳理知识脉络,也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

三、渗透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新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更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具体表现在:(1)每章节内容旁边都留一个个小小思考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找资料解答;(2)每章节内容旁边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供学生课外去阅读,并根据这些历史资料去广泛阅读相关的课外历史书籍,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3)每章节内容后面都设有一两道探究性题目,供学生课余思考研究。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重视指导学生读书,要多渠道、有针对性地筛选史料,把握历史演变脉络,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历史性思维,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其次,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讨论,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

四、搞好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只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甚至“谈史色变”。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爱因斯坦说过:“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高一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以

具体指导。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

要搞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知识的衔接固然重要,但是还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衔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身,高一年级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听课习惯、记笔记习惯、对待作业和考试的习惯、作业规范习惯等的教育和养成。

高中历史知识范文第5篇

一.教师备课既要注重教法更要注重学法

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它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为使学法指导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兼顾学法指导,并对此作精心设计,这是搞好学法指导的先决条件。

(一)注重知识体系

布鲁纳说: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庞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化、序化、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是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的前提条件。

(二)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中,根据典型材料改进教学设计,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好历史的基础之一。例如,《》的备课中,传统的教学设计是:1.战争前中西方社会的对比。2.鸦片的输入及危害。3.中国的禁烟运动。4.第一次。5.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这样的组织虽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使学生掌握历史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就是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如果改为这样的设计:1.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原理?(传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2.林则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何称之为民族英雄?(传授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理论。)3.当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人民群众为何会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斗争和以后的抗英斗争?4.是否可以认为没有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传授偶然性与必然性辩证关系的观点。)5.是否认同“中中国战败是必然的”观点?(传授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观点。)6.“落后应该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定论。)通过这样的“政史结合”,既加强了方法的指导和理论的传授,又为学生的学习与思考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加强,使历史学习的方法得以掌握和应用。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妙法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力是能否学好历史的根本问题,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有关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备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具体可以从四方面着手:1.利用直观手段(如实地参观、图像资料等),以生动传神的课堂描述、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合适的乡土材料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情感教育。2.利用著名历史人物的优秀业绩、高贵品质、治学态度等――进行意志品格教育。3.史论结合,传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方法论教育。4.利用典型材料,培养学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进行思想素质教育。学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学习知识、钻研学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觉性。

二.在课堂教学上注生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愧情感交流和行为相互作用的主阵地,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而学法指导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于这一环节。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是关键所在。

(一)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创设一个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

(二)注重循序渐进

学生对历史认识能力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即知识、方法和理论。学法指导也就需要在这三方面有序进行。首先要指导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创造供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天地。其次是要加强历史思维形成的指导,使之能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认识历史问题。再次是通过题型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去拓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三.课外辅导点拨、强化学法

(一)帮助学生提供实践材料

主要是针对课堂教学中传授的有关学法,向学生提供有关预习复习的内容或提纲,提供精选的历史材料或有关学法指导的参考书籍等。

(二)注重课后反思

教师的设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鼓励学生去争论,同时向学生示范切入问题的角度。学生的质疑是指鼓励并指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要求做到质疑要注重前提,解决要注重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做到“学思结合”。

(三)细致地做好解题指导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需要知识、理论,同样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训练和指导。

(1)是审题能力的指导。通过指导来提高学生对与习惯表达不一致的已知条件的等效转换能力,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隐含条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无效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扬弃能力等。(2)是深刻理解题意的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对问题外露的能分清题型、要求、限制等,对问题内藏的能找准切入角度、分析层次及所用的知识点、理论或历史规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