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精神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指出:儿童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紧密相联。基于这一点,我想方设法布置一个与幼儿年龄特征相适宜的小环境,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素材光碟等,则给我创设环境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比如我幼儿活动室里创设了《动物王国》和《植物世界》等,让孩子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了他们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际,捕捉一些幼儿感兴趣科学信息,在活动室里创设一个氛围,让幼儿每天的学习生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科学气息。在课余时间,我从互联网上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图片,为幼儿们创设了他们感兴趣的墙饰和活动角。我对活动室进行了分类,一类是教师资源,一类是幼儿资源。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这样,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各种感官,有效地启迪了幼儿的智慧。
二、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因期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来说,在活动之前先调动幼儿对学习新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对学习活动的浓厚兴趣,在这样的心理状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将会事半功倍。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主要靠简单的挂图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兴趣,而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溶合,活动之前播放与本次活动有关的动画、录像等,则更易引起幼儿的兴趣,象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新颖巧妙地导引出学习新知的活动。例如在学习《祖国是个大花园》时,先让幼儿观看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了解祖国的美丽,从壮丽山河到奇花异草,从而感受到大花园般的祖国,从而无形当中对幼儿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为下面的学习和活动作了良好的辅垫。
三、生动形象,有效地进行了科学启蒙教育
现有的幼儿园《科学启蒙》教材是依据《小学自然常识》教材编制,这本教材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离现实、离这个时代较远的信息,幼儿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经常不愿意去看去听。由于受到教材编写的限制,具有时代气息的一些科学内容没有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因为科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科学成果不断地涌现。我们的幼儿园孩子由于年龄较小,对动画特别感兴趣,这样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让静态的教材“活”起来,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等)就可以有效地突破科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和形象化,给幼儿一个直观的表象,让他们学起来感觉更轻松一些,从而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例如:在教学《海洋食物链》这一课时,教学的的重点和难点应是食物链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意义。许多幼儿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螃蟹吃小虫子,小虫子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有的幼儿还提出:这些海洋生物好残忍,整天你吃我,我吃它的,要是海洋里没有那么多的大鲨鱼该有多好!我笑着反问他们:如果没有大鲨鱼,食物链就会断掉,这样以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许多幼儿都说,这样可好了,小鱼们都安全了,他们再也没有危险了等等。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后,出示了一个动画课件演示给他们看,食物链继了以后,海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子。幼儿睁大了眼睛,看到的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简单,吃惊地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在音乐渲染下的多媒体画面中,孩子们彻底地明白了。这时孩子们又不由自主地说道:大鲨鱼你回来吧,海洋中需要你。最后我顺势说道:大鲨鱼它虽然凶猛,但它作为整个海洋世界中的一个部分,不可缺少,如果少了他们,就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不光是鲨鱼,其它的生物也是一样。这些生物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形成了海洋动物完整的食物链。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演示中,幼儿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互动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
1.1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的有效支撑
1.1.1 信息技术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并不完全代表课程,必须着力校本开发,网络资源浩瀚无边,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可以突破书本有限的知识,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丰富孤立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如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应用等。又如:艺术中的数学,商标设计与几何图形等等。极大地丰富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文化理念与开拓创新精神。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资源,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组为已用,这无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1.1.2信息技术对知识结构的整合优化
高中数学的各章节形成了知识结构的纵横体系,每章讲完后都要进行知识总结。传统的粉笔加黑板只能将知识罗列起来,形成线性结构,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用powerpoint即可变为多媒化的超级链接结构形式,按照网状结构非线性地整合全章知识。高中数学新课程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向量与三角、几何与代数的联系等等。讲解某一内容时,可跳转到和该内容相关的任何知识点或网络架构,把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1.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有效支撑,可喜的释解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困境
1.2.1使抽象静止的教材内容形象直观的动起来,有效分解和突破难点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理解的程度如何,关键看个人能力,而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传统教学手段很难利用黑板将这种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教师教学的难度。运用建构主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媒体的互动,有效分解和突破教学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数学知识的平台,借助先进的数学软件,使学生一动就清楚明白,一看就豁然开朗。从感觉到理解,从意会到表达,从抽象到具体,从猜想到证明,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利用先进的数学CAI软件可以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1.2.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更多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特点,我们在考虑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时,重点应研究四个方面:①科学安排一节课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②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③精心设计安排练习;④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认识活动,如操作、观察、测量、画图、解题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电教手段的应用,可以节约传统的板书、画图等的时间,从时间上使有限的课堂40分钟"变长"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一些优秀的计算机软件,如《几何画板》、函数作图器等等,利用这些软件提供的平台对高中数学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可以极大的解放教师的繁重艰施,其效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个案:讲授幂函数一节时,采用了《几何画板》教学的尝试。由于幂函数图象错综复杂,有11种之多,传统的讲授要列表作图再归纳,费时费力。而《几何画板》软件画图简易,方便快捷。首先,提出教学目标,第一阶段是根据幂函数y=xα,指数的不同取值归纳出幂函数的图象种类,第二阶段是归纳幂函数性质。笔者只要键入不同的α值,图象立刻出现,一时间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很快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奇偶数、指数取正负数时图象均是不同类型,接着,又有同学发现指数取小数(分数)对图象的影响等等。学生通过自已的探索,并观察思考,印象深刻,回味久远,教师只要稍加引导便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与学生一同学习的合作者。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实际课堂教学的某种短绌
2.1信息技术本身对数学学科的教学存有天生的不足与普及化的瓶颈。
数学的综合解题教学无疑要突出理性抽象思维,要暴露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要展现逻辑推理、转化代换等解题技能机巧,可不断切换和闪现的媒体屏幕显然会存在着她天生的不足,这一点还得依托于传统教学导疑启发、手写板画、凝注沉思的方式方法,而且多媒体信息系统的配置规格和专业应用软件在课件制作、演示操作、针对性和兼容性上的人性化工具化程度都给信息技术在实际数学课堂中的普及实施带来一定的制约瓶颈。因此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必须有高度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功力本领和开拓进取精神作为课程目标实施的前提保障。
2.2部分教学课件等同于“电子读物”,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
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学生审题、思考的时间。利用教学课件后,往往教师将许多东西都呈现给了学生,很快就过去了,没有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表面上看整堂课容量大,其实是课件演示完全代替了教师的教学。更有甚者,只是利用课件代替大量板书,仍使用“满堂灌”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繁杂的知识,没有真正实现记忆过程,繁荣之后呈现出比传统教学还差的教学效果。
2.3部分教学课件展示了完美的教学内容,却无意识地制约了学生的想象。
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为学生优化了视觉环境;课件中完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师水平的高深;课件整体设计的和谐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可这些完美教学内容甚至是科学严谨的结果,在40分钟内快速展现于学生眼前,将会严重制约学生的想象,违背新课程的主干非线性原则,限制住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完全陷入无条件接受的漩涡,仅将教学内容记忆为定式。这不是完全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吗?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新课程目标体系有效实施的必然结晶
摘 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就信息技术手段带给初中英语教学的崭新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初中英语;信息技术手段;导入;讲解;作业
作为一名奋战在初中英语教学一线的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在自身的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手段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了一番探索与实践,现将个人的一些认识、看法与体会总结、归纳如下。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课堂导入
初中生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因此,他们很难在上课一开始自觉调整自身的注意力,并将其集中到英语课堂学习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借助外界的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以保证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来。而且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导入中的恰当运用能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冲击,因此,能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使得学生产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对此,笔者感受颇为深刻。如,在教学Unit 6:Healthy diet 这章内容时,笔者并没有一上来就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具体知识点,而是首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了一组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幻灯片,其中包括hamburger,chips,cola,apple, banana,tomato,potato等食物。学生看得意犹未尽,兴致盎然。在此基础上,多媒体幻灯片之后又出现了一个问题:Which foods are healthy to our body?初中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能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课堂学习氛围一时间空前高涨。笔者观察到,学生此时的学习状态较为热烈,就连平时甚少认真学习的学生也都积极融入了课堂学习活动中。这表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课堂导入很好地起到了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热情的良好目的,而这些很显然都为具体英语知识点的有效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讲解
初中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持有浓厚的兴趣,相反,对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事物较为抵触,甚至有着较强的厌恶心理。由初中生的这一主观特点出发,初中英语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不能照抄照搬英语教材,一味地将其中的英语知识点死板地灌输给学生,这很有可能诱发学生的叛逆心理,致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排斥情绪,这将是一个事倍功半的尴尬教学场景。
考虑到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会有意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一个新鲜、活泼而又生动丰富的英语学习环境,以此辅助展开具体知识点的教学。这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带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显著优化。
如,在教学Unit 4 Problems and advice这一内容时,为了使学生灵活掌握表达建议的相关句型,笔者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了若干个不同的英语交际情景,分别为:Sam的英语分数比较低,他害怕父母责骂所以不敢告诉父母这次的考试成绩;Lily比班上的其他同学都要胖一点,她很自卑总是担心别人会因此嘲笑她;……这些英语交际情景的创设使得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英语环境,也正因如此,他们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与表达的热情格外热烈。如此,不需要笔者再一板一眼地讲解,学生便能凭借合作交际灵活而熟练地掌握表达建议的英语句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课堂讲解能在创设融洽学习氛围的同时,切实深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认知,收到一举两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下复习
传统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下复习学习任务时,要么要求学生背诵单词、课文等,要么干脆直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英语题目练习,长此以往,学生的复习兴趣日渐低迷,实际复习效果也不甚理想、不尽如人意。
在对这一点形成深刻认知的基础上,笔者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不一样的课下复习内容,即以微课的形式将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概括,然后发送到班级公共QQ群中。初中生都有自己的QQ号,且微课资料的时长基本控制在5~7分钟,所需要的网络资源较少,这就为学生有效下载微课复习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下载了微课复习资料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快进、或暂缓微课视频的播放速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复习。如此,便在创新课下复习形式的同时,确保最大程度上优化学生的课后复习效果,学生反响异常良好。
总而言之,初中英语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用,如此才能在迎合信息技术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切实优化初中英语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改革;提高质量
一、教学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媒体的涵义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般教学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出现以计算机为主的多种媒体结合来使用的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要靠教学媒体进行传输,这是师生间信息交换的桥梁,如,各种教学用实物、自制的图形图像、相互表达的语言等。
(二)教学媒体的分类
一般来说,教学媒体分一般教学媒体、电脑辅助教学软件、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一般教学媒体通常以实物为基础,在教师上课时讲解的语言基础上采取的,如,教师自制教具、挂图、自己准备的图片,还有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教材、教辅资料等用以辅助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形式。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是人们常说的电脑教学软件,它既可以实现教学功能,又可以实现软件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功能,还可以实现利用软件对学生学习过程或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指导。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是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制作配套的动态音视频、图形图像效果的幻灯片,或是利用像FLASH这样的软件制作文字、图片、音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来辅助完成教学过程的技术。它有利于最佳教学效果的呈现与获得,并克服传统视听媒体的不足,更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和生动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一般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优劣分析
(一)一般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
1、一般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通常。以实物为基础,在教师讲解语言的基础上采取的,如,教师自制的教具、自制的挂图、自己准备的图片,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教材、教辅资料,以及教师形体语言等,这些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完成教学任务的媒体形式。2、一般教学媒体的优势。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比,一般教学媒体使用广泛,操作简便易行。它借助简单的教学实物,配以教师诙谐的讲解语言即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为要借助教师的语言,再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眼神、恰当的形体语言,完全可以实现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和讲授,教学效果较好。3、一般教学媒体的不足。第一,教学质量受限于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等个人素质。第二,教师课堂上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讲解,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第三,一般教学媒体个性化、差异化教学难以实现。第四,知识处于静止状态,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第五,受时空的限制,不能跨越时空,教学时效性相对较差。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及优劣分析
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和一般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依据,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一种新型现代教学形式。如,利用投影机播放的采用声光电、音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技术制作并集成的教学PPT,以及时下较为流行的微课、慕课、电子白板应用、多媒体录播与互动系统,教学专用软件(如,公式编辑器、虚拟实验室)、移动终端学习支持系统(APP)、网络课程等。2、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大程度调动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教师、学校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一般传统教学媒体相比,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主要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更具有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第二,更具有形象性。能图文声像并茂,多方位展示教学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兴趣和注意力;第三,更具有动态性。能动态展示更新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第四,具有很好的交互性。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充分满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需求,学生也能更多地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学生的学习也更加主动,能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造反思的环境,对新的知识内容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第五,具有一定的仿真性。通过虚拟实验室实现对现场实验的有机补充,并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真实的教学情景的再现、模拟和仿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第六,具有无限的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再记忆。第七,能实现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可选择性,使分层教学、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第八,具有信息容量大的特性。有利于收集、整理、扩充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第九,具有网络化与即时性,使得教与学不受时空限制,具有良好的时空优越性。
三、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可行性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理想的学习环境由“情景”“协助”“交流”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从整个学习过程看,“情景”与其他三个要素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创设情景可视作“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移动终端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恰好能满足虚拟“教学情景”设计的需求,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证实,信息技术手段有足够的创设虚拟教学情景的能力。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让学生去获取信息、分辨信息、运用信息,不断锻炼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当今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信息技术正是一个能为师生双向交互活动提供最理想条件的途径,正是一个具有超前优越性的能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因而,当今的信息技术也自然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理想的操作平台或教学手段。可见,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获取欲望的教学情景,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建构其知识体系。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教学软件、移动终端学习(APP)、校园网、因特网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技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能以动画、视频等形式吸引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通过构建多种教学情景,实现与学科的有机整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能轻松进行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完全符合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而且,信息技术也能很好地发挥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表达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技术的超前优越性,很好地充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外界刺激”的外界客观条件,继而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发生作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可见,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信息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巨大作用。
(三)创新性学习理论对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应用中的指导作用
创新性学习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所应具有的一种学习形式,要求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别出心裁地以“头脑风暴法”产生新思路、新设计、新途径、新问题、新方法的学习活动。创新性学习在实践中主要表现为:长时间地专注某些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良好的学习习惯、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维(即从对立、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几个方面。学生“头脑风暴法”产生的漫无边际的想象是创新的源动力,信息技术手段和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恰恰可以使知识蕴藏着无限想象空间,只要教师用心设计,恰当点拨,就会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大脑,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带来的乐趣。浩瀚、神秘、无奇不有的网络世界,能让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功能齐全的教学软件能将抽象的数字关系生动化、趣味化和形象化,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多层面地探索知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全方位发展。可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创新性学习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巨大作用。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下的信息技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遗忘作为时间函数的测量,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规律,即人在感知对象或识记材料后,若不能强化记忆,随着时间推移,感知对象或识记材料会被逐渐遗忘,时间越久,遗忘越多。而这种遗忘趋势的进程显示出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受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及识记方法的影响。但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总趋势是不变的。该曲线对人类记忆的认知研究产生重大影响。根据遗忘曲线下的遗忘规律,可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如,英语的学习。英语是一门要求记忆力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对单词的记忆。记忆的规律通常有时间律、数量律、干涉律、强化律、联系律、转化律。其中时间律指信息输入大脑维持的时间长短,重复记忆的次数越多,维持的时间越长。数量律指需要记忆材料信息量越大就越难记忆。强化律指刺激越强烈,给人感受越突出,就会使记忆强化。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上六种记忆规律,将单词按照不同的呈现方式输入手机、电脑等终端,按照时间律规则,方便记忆。按照数量律规则,可以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利用PPT重复大量的单词。按照强化律规则,将单词字母在PPT或在学习APP软件中做成动态的动画,改变学生枯燥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强化记忆。这样,既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和学习效率,又收获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无形中也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可见,信息技术在遵循遗忘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优越性与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义与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教学中由于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并且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教学媒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越来越高;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互联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浩瀚的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课堂,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存储。所以,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1、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作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而且影响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如,备课、讲课、教学评估、作业批改、教师的业务学习、教师之间跨地域、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等。第一,对教师备课的作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教育在其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也有很大转变,信息技术给教师备课带来挑战,如,移动终端APP应用(如,新东方的“掌上优能”APP、奥鹏教育的“同学”APP)、平板电脑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智慧云课堂资源应用、混合教学模式资源应用等。在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具备更多的基本素质,如,要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要具有很强的信息素养,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理解力设计不同的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要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要考虑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和手机终端等设备,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使用网络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网络作业批改、网络教学评价、PPT、微信、微课等方式方法与手段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第二,对教师讲课的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应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如,利用电脑播放教学视频代替录像机,应用电脑制作并播放形式多样的课件(PPT)代替幻灯机,使用网络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补充代替了纸质教辅资料,使用微信、移动客户端APP进行阶段性、即时性教学评价实现师生之间实时性互动交流、课堂作业检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这些新形式的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师上课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起到促进作用,给教师的讲课效果带来了积极影响。第三,对作业批改的作用。传统的作业批改可能只限于老师在学生的纸质作业本上批改,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APP学习交流互动的软件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学生做完作业通过网络到APP软件,教师随时随地都能看到,随时随地能进行批改,不仅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打破时空限制。第四,对教学评价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仅局限于对最终教学效果的评估,评估参数也比较单一,参与人员相对较少,可信度较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教学评价也逐渐呈现多方位、具体化、多参数的特点。阶段化评估的反馈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评价也具有更高的可信度。第五,对学生听课的影响。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教学环境的背景下,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听课,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角,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又是帮助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导师。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不断探索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第六,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授课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仅限在课堂里听教师讲课为主,教学资源也不再仅局限于纸质教材和辅导资料。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专门的课程教学资源库应有尽有,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学生学习也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利用自己可能有的任意移动终端设备自由地进入学习空间,进行自主的、有选择性的学习,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供广阔天地,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增添吸引力。评价方式不再只有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这一单一评价模式,网络评价使得教学评价网络化,丰富了教学评价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用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进行学习,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设备应用可产生极大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2、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的作用。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教法与学法是备课的关键,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任务,确定课堂教学的类型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或展示,或演示,或模拟操作,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辅助设计,使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情境相对比较枯燥、抽象,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努力用语言、肢体去表达,即使这样,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并且学生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所以传统教学方法多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如今,利用信息技术使用PPT、动画、视频(微课、慕课)、图片、APP(软件)以及仿真软件等,为创建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促进教学改革提供极其便捷的条件,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能。3、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正向作用。教学课程资源化,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学生主动学习、选择性学习提供条件。教学过程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探索学习、合作性学习做好铺垫。教学手段信息化,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网络学习、异地化学习提供可能。教学方法直观化,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为学生建构认知体系提高效率。抽象知识形象化,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找到突破口。教学情景虚拟化,增强了情景教学力度,为学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创造环境。现场实验仿真化,提高了实验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增强教师演示效果。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内涵
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内涵就是指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教师改革教学模式的工具,为思想品德教学提供资源,使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有效地融合,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系。我们不能只给学生播放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而把教学内容闲置一边;同样也不能舍本逐末,片面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学科内容的深度挖掘。老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传播者,现代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媒介、一种工具,它只能辅助、服务于教学,我们不能为了应用它,而忽略老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结合的原则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适度”的原则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能增加课堂容量,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会出现“填鸭式”的教学。如教师课堂上从头至尾都用多媒体,课件的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使思品课变成了“放像课”,教师成为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实际上,多媒体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常常只是在某个阶段才使用。因此,教师课前要周密思考,哪些内容、哪几个环节运用最适宜、最有效。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时,有的老师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冗长而枯燥的信息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对学生毫无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所以说,教师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选材应适当、典型、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掌握好分寸。
2、“实效”的原则
“实效” 是指信息技术的课件设计要达到教与学的整合。一方面,课件设计要和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并且能准确反映教学内容。一个非常精美的动画,如果和教学内容无关,则毫无价值;反之,一个简单的图片,若能准确的反映教学内容,就会成为一个亮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方面,课件设计要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恰切”的原则
“恰切” 是指信息技术的表现形式要恰当。信息资源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图片到动画各有不同特点,未必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一味追求高层次可能是一个误区,在使用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切的表现形式。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程结合的优越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非智力的源泉。古今中外的许多科学家,他们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某一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由于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疑问或展示习题,学生通过分析思考后,积极反馈,教师通过计算机及时给予评价,并输出相应的信号加以强化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课堂中创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企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唤起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之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和求异性,这些效果是传统教学媒介难以完成的。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时代的客观要求。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在这个素质的核心——创新素质教育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富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