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基本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关键点;社区医生

现行管理模式主要优、缺点

优点:现在的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基本都以团队模式为主。一个全科医生配备公卫、护理等医务人员后,可以说是较全面的团队,质量过硬,针对性强。一起开展工作可以取长补短,弥补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团队各成员之间的协助、分工科学、合理,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了固定式、契约式的医患关系。团队是社区卫生与群众之间的重要纽带,引导患者合理预防、合理治疗和合理康复。医联体的发展促进了卫生资源纵向联合,建立分级诊疗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中心的依从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就诊的依从性逐年提高。

缺点: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以社区中心医务人员为主,全院参与,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传统医患关系思想的存在:传统工作思维存在着“等、靠、要”的特征,习惯了以前群众上门的工作模式,缺乏社区卫生服务的主动性与连续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②术业有专攻的思维:本来术业有专攻是好的,但在社区卫生转型的今天,全面接受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培训的医务人员不多。即使单位内部的培训也是“被迫式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工作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我的专业不是这个,基本公共卫生不是我做的”的思想。③服务面广、量大,人员配备不足:无锡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每年有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数量庞大。而基层医务人员的配备跟不上,工作人员压力大。④欠缺相应的激励机制: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得到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不能光口头支持,要让坐堂医生走出去,更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体制约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工资、人身保险等都应在相关条例中加以规定。⑤传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传统管理模式以“自我”为中心,管理针对某一孤立对象,对管理问题的处理大多是就事论事,通盘考虑不多,注重结果,缺乏环节和过程管理。传统的管理模式随着机构职能的改变已经阻碍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是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有难度的环节。

构建持续有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管理模式的设计和决策者来说,模式的正常有序运行是保证工作可持续开展的关键,而模式的科学性又决定着该模式的生命力。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已经多年,通过不断的培训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工作标准的知晓率,诸如慢病规范管理率、血压血糖控制率、老年人体检率等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掌握不等于执行,执行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所以在好的管理模式运行的同时一定要进行关键点控制。关键点控制是一个模式的致命点,如果在管理模式设计时不把它考虑进去,那么这个模式的生命力一定不强。关键点控制也是一个模式的镜面点,以此可以看出该模式是否科学、有效、全面、持久。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几个主要关键控制点的阐述

提高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依从性:现在的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小医院”水平不高,依从性差,对“社区医生是居民健康守门员”的理念还不是很重视。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重要的前提就是居民要信任社区医生,依从性要高,这是一个正反馈。好的依从性可以激发社区医生更大的工作热情和更多的成就感。认识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努力来转变医患关系双方的思想观念。对居民要提高他们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对社区、医生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与制度,要让社区医生安心于基层工作,扎根于基层工作,严防基层人才的流失。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医联体建设,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医院业务水平的扶持。社区医生水平高了,居民的依从性自然就会提升,签约率自然就会提高。

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要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离不开政府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社区医生的绩效工资要逐年提高,收入要能满足他们合理的生活需求。增加基层医务人员数量,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励,让社区医生愿意留下来,同时体现多劳多得的工作分配机制。

社区医生对管理模式的运作要掌握:社区医生要掌握本机构的工作运作模式,如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如何做,规范是怎么定的,标准是什么,向谁汇报,这些一定要清楚。

对整个管理模式中的关键控制点要明白:在掌握服务流程的基础上,重点就是要找出P键控制点。这个关键控制点可以是一个环节,也可能是工作模式的一个提升点。所以把关键点找出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资源,很重要。

控制点标准的设立:标准是确定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指标,一般以绩效考核的标准为范围,加以与其相匹配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要全面、规范。它是为进一步规范模式的运行而定的。

关键点考核: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必须要内设一个考核部门。考核人员对管理模式的关键点要非常清楚,并对考核细则熟练掌握。对关键点的考核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如对慢性病随访质量的考核,考核人员不能光看随访记录上的表面数据,而是要跟慢性病患者电话联系或上门核实随访情况。还有大处方的问题,考核人员的责任心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对医生的违规行为的处罚一定要严,工作中要有约束医生言行的措施,提高居民的信任感。

建立管理模式的修正机制:一个模式不可能一开始就是十全十美的,在日常运作中会经常发现不足之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是构建模式的人员经常跟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得到最前沿的信息,找出问题所在,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修正。修正不是对管理模式的全盘否定,它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应对外部因素与内在因素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及时修正可以少走弯路,使该模式更有生命力。

结束语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第2篇

      为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促进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上台阶、上水平,进一步规范我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和管理,切实保障和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和效果,根据《岚皋县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县建设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通过合格镇的创建,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落实公共卫生工作措施,提高公共卫生工作质量,为实现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力争2016年年底通过县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镇检查验收,达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精细、服务规范、质量达标、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居民受益”的目标。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落实政策与创新机制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策,并在项目管理、指导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创新,促进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本院和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完成各项公共卫生工作任务,建立完善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分工协作机制,加强本院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能力建设,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和医疗“一条龙”服务,突出方便群众、医防结合、重在预防的特色。

  (三)坚持服务数量与服务质量相结合。认真按照各项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和质量要求,在保证服务数量、服务频次的基础上,重点在做好服务质量和效果评价上下功夫,让广大群众真切体会到公共卫生服务带来的实惠,让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惠民工程”。

   三、主要内容

  (一)完善机构、健全制度、强力推动创建工作

    1、镇级:学习借鉴“茨沟”模式,进一步完善“责任医师团队包抓公共卫生制度”。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中心按要求做到管理规范、机制健全、运行良好。

    2、村级:进一步夯实村级公共卫生工作职责,努力创建2个(宏大村卫生室和展望村卫生室)优质“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合格村”,要求村卫生室公共卫生职责明确,设施、设备齐全,制度健全,资料完整。

   (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

    1、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方案。根据各项目管理或实施方案规定和要求,制定各项目管理精细化方案,明确项目作用、项目目标、服务内容、服务方法、资料收集与管理等方面内容,将任务细化到本院各科室、各村,做到各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层层有职责、有任务。

   2、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完善各种项目检查指导、质量控制、质量考核、信息报告等制度,落实项目培训例会、绩效考核、工资发放和使用公式等制度,规范和公示“责任医师团队”职责及任务,项目服务内容及工作流程等信息。

   3、细化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奖惩制度。强化镇村级绩效工资考核,根据工作数量和质量,兑现服务补助经费。

(三)规范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

强化经费用途和管理。严格执行上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公共卫生项目资金专账专户管理,明晰每一笔项目资金数额及用途,规范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安全。合理分配镇村级公共卫生经费比例,2016年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不少于48%。

(四)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

 1、规范提供醒目服务。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中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服务对象、内容、流程、标准、时间、频次、数量等开展相应的服务,做到服务规范、质量可靠、群众受益,项目资料做到不缺项、不漏项,真实可靠。

2、创新改进服务方式。把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融入镇卫生院日常工作之中,坚持防治结合。将医生、护士、中医药等卫生技术人员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队伍,建立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医师团队,结合常见面、多联系,根据辖区服务范围、科学配备管理和服务人员,分片包村,责任到人。探索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巡诊服务、预约服务、签约服务等形式,定期深入村组,同村医一道,为广大村民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3、提高各项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效果。健康档案更新及时,逐步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做好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工作,加强老年人慢病筛查和健康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患者和孕产妇、儿童的健康管理率,规范随访服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理。加强全人群健康教育、规范开展预防接种、中医药服务和传染病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处理服务等工作,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内涵,确保服务效果。

  (五)提高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知晓率和满意度。

   1、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开展公共卫生“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宣传活动,使广大城镇居民了解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免费政策、服务内容及重大意义,提高对各种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2、提高群众满意程度。本院和各村卫生室要充分利用送医下村、上门服务、主动服务的时机,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让群众知晓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享受到规定的免费服务。将群众满意度测评作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之一,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率。

    四、工作要求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防控;健康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1.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4-288-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向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利于提升各类疾病的防控效果,为广大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广大居民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与提升,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也可减少居民的健康支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可以说,广泛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本文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预防以及健康管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国家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过少,使得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另外还存在严重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的现象,最主要的表现为城市占用了总资源的80%以上,而农村占的医疗卫生资源还不足20%[2]。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以及严重性、解决问题的紧迫性,国家从2010年开始将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调整投入结构纳入到了五年计划之中,且从成效来看,效果显著。具体表现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多,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服务规范,如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等等。

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开展健康管理的措施

2.1信息采集要想更好地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首先应当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便是进行居民信息采集,将其中需要重点管理的人群初步筛选出来。然后通过进行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对人群按照健康状况、患病类型进行分类,做好健康随访。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这些机构的服务应当进行相应的规范,如登记在册的慢性病居民每年面对面随访4次,每年为6岁以下儿童以及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健康体检,为孕产妇提供孕前检查以及产后访视服务等等[3]。

2.2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可以是一对一有针对性的进行,也可以通过开展健康讲座、发放健康知识宣传手册等形式向居民提供群体性的健康教育,使广大居民掌握更多的疾病防治知识以及保健知識,树立起防病意识。

2.3中医药健康管理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发展越来越重视,且提倡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更好地将中医药传统治疗、护理方法运用起来,例如提供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中医体质辨识、健康指导等,为3岁以下小儿提供中医饮食调理指导,向家长传授小儿捏脊、摩腹等传统中医护理手法等等。

3开展健康管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3.1全面进行居民健康危险因素的管理进行健康管理,首先需要做好居民健康风险的评估,筛查存在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这是预防慢性病发生最关键的环节,也是第一步。相关工作人员通过进行居民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对居民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等等诸多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居民发生某些疾病的风险性进行预测,并评估风险程度,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控制,在减少居民健康支出以及医疗资源消耗的前提下收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

3.2健康管理概念在我国仍处于推广阶段普及我国健康管理工作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是由于我国很多居民对于健康概念存在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防病意识有待提升,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管理的一些理念接受度较低。如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很多居民对于透漏个人信息、病史等有抵触情绪,一些居民在健康筛查中发现问题,自己却持怀疑、否认的态度等。为了更好地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十分有必要加快健康管理的推广普及进程。

3.3实施健康管理的目的在于进行疾病的防控,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的主要目的是预防疾病、控制疾病,其中服务的对象很多是慢性病患者。而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来说,患者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患病的过程。如果在出现健康问题早期能够及时发现患病风险因素,进行有意识、有目的地预防、干预,尽量消除健康危险因素,常可以达到阻止疾病发生,或是延缓或逆转疾病发生、发展进程的目的,从而使居民处于更加健康的状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目前广泛开展了免费的健康体检、慢病随访、中医药健康指导等项目,使得为广泛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第4篇

(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摘要: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两者统一于手段与目的的辩证关系。现实中,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管理缺乏绩效导向,与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相脱节,重用轻管、损失浪费等问题凸显。本文认为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运行效率,必须创新资产管理评价标准,将资产绩效与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质量相联系,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才能有效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关键词 :行政事业性资产;资产绩效管理;公共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具有公益性、公共性、非经营性和非营利性等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行政事业性资产规模扩张迅速,但资产使用与管理效率却未同步跟上,重用轻管、效率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强化资产管理力度,但因资产评价标准不科学,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资产效率不高、配置苦乐不均等现象并未得到明显改观。未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须改变评价标准和方法,以资产绩效管理为手段,达到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目的,推动服务性政府建设。

一、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取决于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我国目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评价参照企业资产的评价模式,主要考虑资产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等指标,由于偏离行政事业性资产的性质和目标,资产评价管理不科学,无法反映真正的资产绩效,无法发挥提高行政事业性资产效率的作用。

1.资产绩效是使用资产提供服务的结果表现

绩效实际是某种行为实现的结果表现程度,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实践行为的结果度量,是产生了真实效用的实践活动成果,具备实效性。绩效评价是一种对于实践活动结果的价值评判,有正负大小之分,体现出一种时序或阶段上的比较。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是行政事业单位这个主体管理与使用资产动态的过程与利用资产提供服务后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决定其必须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和手段。因此,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须以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资产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行为结果进行度量。

2.行政事业性资产绩效决定于使用资产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质量高低

资产绩效与社会服务呈正相关关系,资产绩效高,资产能够得到有效使用,则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服务。无论是金融资产、实物资产还是无形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并不依靠其产生的净现金流入,而是取决于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一旦行政事业性资产丧失了提供公共服务的潜力,也就偏离了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特质,就需退出行政事业性资产的行列,所以保证和延长行政事业性资产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发挥资产的服务潜力正是资产绩效的标志和目的。

资产绩效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服务绩效,社会服务绩效是本,资产绩效是末,做好资产绩效管理,以资产为载体的社会服务绩效自然能体现出来。资产绩效管理本质上是一项管理制度,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将责任内化的制度。强调资产绩效也是为了推动资产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满足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从财政的角度看,资产绩效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与资金绩效、资源绩效紧密联系,共同推动财政绩效的提升。

二、推行资产绩效管理是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不仅仅是一项管理技术的运用,更是一项管理制度的创新,这项新的管理制度对于推动政府转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效率意义重大。

1.有利于提高社会服务效率,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财政支出中,一部分以流量资金形式直接用于社会领域的建设支出,还有一部分以存量形式化为了行政事业性资产,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基础。过去,由于缺乏资产绩效管理,资产占有多少与提供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缺乏约束性的考核,各单位极力争取和持有更多资产。对事业单位来说,尤其是医疗卫生和学校,配置资产的多寡和先进水平是影响公共教育均等化和医疗卫生均等化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提升资产绩效,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责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如广东省佛山市某区一个镇级医院,2010年度申请250万元,用于购置DR、全自动血凝仪、血细胞和数字胃肠机等设备,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技术能力。但购人高标准设备后,使用新设备的检查费标准大幅提高。从经济收益看,资产效益确实明显增长,但该镇居民并没有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医疗服务,反而加剧了“看病贵”问题。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资产绩效与公共医疗服务质量相联系,该镇医院就会充分考虑设备价格、性能与居民公共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之间的关系,在不显著增加居民看病费用基础上提供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2.有利于发挥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由要我绩效到我要绩效的转变

在现有资产配置和管理制度下,一个单位能够配置的资产取决于其能够争取到的预算指标,资产持有与资产使用的结果没有必然联系,资产的效率效益考核也是就资产论资产,通过资产的财务指标、创造的收益等进行衡量。因此,多配置资产、多占有资产并不会带来任何责任和压力。于是各单位在资产配置时极力多争取指标,配置后加强管理和提升利用率不存在丝毫压力和动力,造成资产闲置、浪费严重。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多配资产或高标准配置资产,不仅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反而成为单位谋取不当利益的渠道和工具。

3.有利于倒逼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缋效,破解财力切割固化难题

在预算分配和管理中,正因为多占用财政资金资源没有额外的付出和成本,反倒是能够带来更多的部门利益。因此,一些部门单位通过对资产的多配置多占用来切割和固化本已有限的财政资金。通过推行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与资产运行目标一致,就能打破财政分配过程中固化的利益链条,强化行政事业单位持有资产的责任,打破既有通过资产配置获取部门利益的格局,改变传统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的状况。如珠三角某市城区环卫局申请预算1146万元,用于购买垃圾运输车辆及垃圾箱、垃圾房等,从设备购置看,性能先进,价格不菲,但预算粗糙,没有对垃圾箱、垃圾房的配置进行规划,投入虽大,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如推行资产绩效管理,将垃圾设备投入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相挂钩,就能强化环卫部门的工作职责,该区大量的财政投入就能让辖区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

三、资产绩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1.资产规模扩张迅速,增值收益数量不清,管理较弱

截至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总资产已超过12万亿元,因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等活动,每年资产增值收益不菲。但因缺乏规范行政事业性资产增值收益的制度机制,资产存量和增值收益并没有带来社会服务的提升。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缺乏管理意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不足,资产长期挂账、账实不符等现象较为普遍,资产管理水平和资产绩效较低。

2.资产配置苦乐不均,产生的马太效应影响社会服务均等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地区、级次、部门、单位之间的差异,资产配置水平差距较大,人均资产相差悬殊,单位之间苦乐不均。例如某市政府的一个单位共7人,人均占用办公用房面积达324平方米;除办公用房外,还有闲置房产227平方米,经营出租房产面积185平方米,每年经营收益达几十万元。行政事业性资产配置不均,资产缺乏约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互相攀比,盲目扩大资产规模,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既耗费大量财政资金,又降低了资产的实际利用率,影响社会服务质量。以体育场馆资产管理为例,很多地方都新建不少大型体育场馆,但大赛过后,基本闲置,虽然有些地方也利用场馆举办商业性活动,但收入归行政事业单位所有,且收支缺乏透明性,容易形成资产流失。反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各地老百姓的健身需求很大,但运动场地却极为短缺。从资产绩效角度看,公共体育场馆严重浪费,资产绩效不高,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3.资产监管碎片化、软弱化,事后监管为主

在资产监管方面,由于行政事业性资产是一种委托关系,对其监督管理实际上是由财政部门监管各单位,各个单位监管其下属机构资产的格局,这种资产监管格局往往呈现软弱化、运动化特征,财政部门监管不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使用情况,而上级主管部门与下属单位利益共占的思维,也使得对下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监管乏力。由于主管部门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对资产的监管较为粗放。资产使用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无偿取得资产使用权,成为资产寻租的最大受益者,由于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加上资产使用与资产评估不科学,无法对资产的使用、收益、分配给出准确界定,更无法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资产收益实现合理分配。

4.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间接导致资产流失

由于我国对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采取的是分级管理制度,无法实现资产跨地区、跨部门和跨单位共享,资产利用率不高现象较为普遍。例如对某中央行政单位房产使用状况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06个在京行政单位拥有的2056.6万平方米产权房产中,有0.4%的房产处于闲置状态,面积达9.1万平方米。资产利用率低,使得部门资产处于闲置状态。在资产使用环节,一些单位管理不善,损坏和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在资产处置环节,资产流失的渠道更为复杂,存在低价出售、无偿出借、无偿担保等问题,资产流失屡见不鲜。

四、以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绩效内化,推动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的关注度上升,在已经深入开展的财政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基础上,推动资产绩效管理已经是大势所趋。通过推进资产绩效管理,使资产绩效内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从而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推动政府转型,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

1.建立和健全资产绩效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完善与规范资产的使用效率

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与使用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使用绩效。一是细分资产类别,并对不同类别资产管理与使用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可以参照英国审计委员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分类标准:一类是直接服务资产。主要是直接提供特定服务的资产,如学校、火葬场等。第二类是出租资产,有关机构可以作为投资进入公开市场交易并获得商业回报,包括支持经济、社会活动的资产,如就业市场、社区服务站等。第三类是闲置资产,包括各类与公共服务发展及满足公共需求无关的资产。基于上述分类,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与使用资产过程中,对未列入行政办公之用的公建物业实行社会管理;对公益性物业实行部门管理;对纯粹行政办公用的物业授权各行政部门使用和管理;对空置物业通过拍卖、租赁、抵押等方式进行运营,实行资本化管理,从而实现资产的高效再配置。二是建立财政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联动机制,设定综合的绩效要求。行政事业性单位有时是资金、资产和资源同时使用,完成某项任务,如果单一考核资产绩效并不全面,要对资产、资金和资源共同运行产生的结果进行综合考察,加权三者的使用效率。因此,需建立资金、资源和资产三者联动机制的绩效考核规定,更好地反映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三是对政府采购的无形资产要单列制度。如购买软件的管理与使用,由于无形资产很容易出现复制行为,保护无形资产所有人权利就成为资产管理和使用中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构建资产绩效的社会服务评价体系,由资产使用者公开评价资产绩效

一是资产安全性评价指标。行政事业性资产公共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和社会服务性,使得其安全性、完整性更为重要。资产安全包括公共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和最终形成资产的安全,资产完整则包括投入资产不被挪用不被流失。资产只有安全使用,才能保证资产完整和不被流失。资产完整也就产生安全,二者相辅相成。资产的安全性指标是反映资产是否流失、资产绩效大小的基础指标,通过这类指标可以评价资产占有使用单位是否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是资产采购质量评价指标。资产采购质量状况是指公共资产的可用性、资产结构布局的科学性以及不同资产的配套性。高质量的资产是公共部门高效率的前提,也是资产优化配置与使用的保证。优质的资产应该具备以下特征:①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能独立发挥其使用功能,这是优质资产的基础;②实物资产的新旧程度;③各类资产结构优化,科学配置。如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之间的结构优化,直接用于公共管理、公共事业的资产和间接由公共部门占用的辅助、福利等资产之间的优化等。

三是资产使用效率评价指标。行政事业部门资产运行效率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重点考核资产在管理和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利用是否有效率。包括:①资产在用与闲置情况。“重占有轻使用”的情况在公共部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形成后长期闲置,或基本处于闲置不用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的现象非常普遍。②单项资产利用率。单项资产利用率是最能详尽说明公共部门资产利用效率的指标。在实际操作时,可以通过抽样抽查的方式予以考核。③资产共享情况。为了消除不同公共部门资产购置上的重复,应该鼓励公共部门之间共享资源,特别是大型设备的使用。

3.实行资产使用与管理者责任追究机制

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引入专家智能对资产使用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专家在资产绩效管理中不是评价资产本身情况,而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占有资产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之间的配比关系,并查找这些单位在资产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以及改进措施有没有到位,从管理的改进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综合评价资产绩效,通过提高资产管理水平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同时,建立资产绩效问责制度,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对资产绩效差、社会服务水平低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问责制度规定进行责任评价,并执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将资产绩效评价结果与资产配置和调剂有机结合,通过资产绩效管理制度,落实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责任,从源头上减少其多配多占资产的利益冲动,从而提升资产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质量。

4.全面建立资产管理与使用的信息化记录,全程监控部分行政事业资产的收入上缴

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范文第5篇

1978 年9 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Alma-Ata 举办基层健康照护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会中表达了世界各国政府、健康工作者及社区保护并促进全球人民健康的行动需求,并发表了著名的Alma-Ata 宣言;该宣言将会议结论归纳十点,其中之一为:基层健康照护是必要的健康义务,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与技术;在社区中,对个人和家庭具有可近性,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由此可见,社区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唯有更好地管理与使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才能使公共卫生政策符合地域特性及社区民众需求。

2文献回顾

何谓公共卫生?1920 年,Winslow曾说:"公共卫生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增进健康与效率的科学与艺术",同时,他根据对公共卫生领域演进的长期观察,认为公共卫生是"经由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环境卫生、传染病管制、个人卫生教育、组织医护事业以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和发展社会机构以保障人人都有足以维持健康的基本生活水准",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此种种努力是为了使每一位国民都能实现其健康与长寿的天赋权利"。社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如果脱离社区需求,将无法加以推广,国民健康的天赋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

依据Percy-Smith(1996)的定义,社区是指"一群以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人们",这里所谓"某种方式"至少可以两个角度加以分析:①从空间社区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一群人,这个地域可能是一个校区、行政区域、选区或是社会服务选区等;②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宗教型态或文化特质的一群人,彼此具有休戚与共的意涵。Clark(1973)认为,所谓社区是指一个具有下列特征的面对面的团体组合,这些特征分别为:①社区是一种地理上的位置;②社区是一种网络,例如妇女运动、环保运动所构成的一群人;③社区是一种地方性的组织体,例如接受政府委托的卫生保健计划组织、消费者行动组织或文化艺术组织;④社区是由政府所支持的制度化组织型态,从一个功能专化的组织到功能尚未分化的临时性组织;⑤社区是一种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社会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⑥社区是一种具有"我们"意识(a sense of "weness")的感情团体;⑦社区是一种足以发扬文化价值与信仰的文化团体。由此可见,社区是一个由地理范围或有共同价值观及兴趣的社会团体所组成。其成员间彼此认识并互相交往,在这特殊的社会结构下行使功能,创造规范、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我国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中的社区是"以某种形式之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3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978 年,WHO 于Alma-Ata 会议宣言中,基层保健服务被称之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社会之钥。在该宣言中将基层保健服务定义为:"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和技术的基本保健服务;在社区中对个人及家庭都具有可近性,同时,这种服务也应该使得民众能够充分的参与,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这个服务成为该国卫生体系以及该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部分;此一服务与民众的生活与工作尽可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成为连续性保健服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

宣言中强调,健康保障的定义,不应限于疾病或病弱的消除,应该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各国政府应以世界性和社会性的目标,统合卫生保健与社会经济部门,共同为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而努力。宣言进一步肯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参与保健服务的规划与实施的权利与义务。

基层保健服务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社区的参与,社区经由这种参与,一方面可对卫生业务以及卫生人力之发展有所贡献,一方面也可因而获得实质利益。基层保健服务做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四个主要的支柱:①一种各单位皆能配合支援社区之卫生系统;②卫生资源能平等分布,俾使全人口皆能涵盖;③社区参与卫生服务之计划、执行及评价的过程;4.卫生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有积极的交互作用。

基层保健服务的成立背景,主要是慢性病的增加及医疗财政的危机。慢性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果以一般的医疗机构加以照顾,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而且也难以容纳。最好的方法是病患自己以药物治疗,或由家庭医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服务人员加以照顾。因此,基层保健服务的本质,应该注重医疗与福利的结合以及组织与人员的配合。具体言之,就是以基层医疗和居民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医疗-福利的供给体系。

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政策几乎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机关主导,是典型的"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模式,未来则逐渐演变为导入社区意识、社区导向及社区参与的"由下而上"(bottom-up)政策概念。目前,国家投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0年的15元增加到2012年的25元, 并且将在2015年达到40元以上。这样一大笔专项经费是如何支撑类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目前鲜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其实际使用、补偿情况进行描述和论证。目前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并按照国家要求仅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4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改进对策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非常重要,引入作业成本法(ABC)对这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是将流程划分为若干作业,以每一项作业中心为汇集成本的成本库(cost pool),根据成本动因为分摊基础,将作业成本归属至各项产品或者服务。Brimson(1991)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益如下∶①依据作业流程计算的产品成本,可以用来估算成本、决定产品订价,并可以协助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②ABC 中的作业分析可以找出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并设法消除以减少浪费。③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以正确计算耗用的资源成本。④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联结公司的经营策略与管理决策。⑤ ABC 提供实际经营结果的回馈性信息,在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互比较之后,采取后续必要的修正行动。⑥ABC 有助于绩效衡量,使决策的形成更具时效及弹性。⑦ABC 提供成本与绩效间关系的信息,以落实预算管理。⑧ABC 可以用以监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提高获利性。⑨ABC 可以对快速增加成本的要素,如制造费用做更深入的探讨。⑩以作业成本系统来监督部门的投资行动将可以确保投资计划的有效达成。11可以持续评估作业的有效性,以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12 就症结问题深入管理而非仅找出征兆,以降低经营危机的发生。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所需的房屋、基本设备的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经费, 均应当由政府财政予以投入, 而除去上述各项支出因素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其成本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人力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路,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①确定成本核算项目。本研究中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9 大类, 并以此9大类项目作为成本测算对象。② 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运用作业成本法"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服务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思想, 据此界定提供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③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及标准的资源数量。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 如标准工时、材料费用、折旧、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其中, 标准工时、通讯费用均以分钟计量。④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确定各项资源的单位成本。⑤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根据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和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 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⑥确定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理想常态下应有的服务量。⑦汇总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

4结论

作业成本法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有效工具。然而,本测算的每项服务量是以所涉及的疾病患病率为依据, 即假设该疾病的所有患者均被提供规范的服务, 这是理想状况下的服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任一服务项目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地覆盖到有关人群, 因此, 也可以每个服务人次的成本, 乘以实际提供的服务量, 作为该项服务的考核及拨款依据。

参考文献:

Runciman W B, Helps S C, Sexton E Jet al. A classification for incidents and accidents in the healthcare system[J]. Journal of Quality in Clinical Practice,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