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考试总结

课程考试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考试总结

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 纺织综合实训 考证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31-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2011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就业压力加大。笔者认为,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生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1]

但目前大多数高职纺织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传统的纺织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不合理,导致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不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对高职高专的课程进行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2]

1 研究的意义

高职高专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化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国内外纺织检验职业要求,提升符合纺织检验发展需求和纺织品检验行业第一线的需要,理论、技能和实践能力同步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高职高专教育虽是学历教育,但单纯持有高职文凭与本科生、研究生进行学历的竞争并不具有优势。用人单位也更看重毕业生专业技能的高低。高职高专教育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促使他们及时学习和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技术,提前了解该专业在当前生产第一线的各种技能要求,积累职业技能经验,才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才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此外,越来越多的岗位要求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关工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更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操作水平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的培训,对所学专业有更真实、更具体的了解,有利于他们培养专业兴趣,提前进入职业角色,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2、3]

2 纺织综合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重理论,脱离实际。纺织综合实训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门综合实训课程,企业在招聘纺织检验员的时候往往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数采用讲解的教学方法为主,加入一些实验,而部分实验已经脱离了实际,学生也只是为了实验而做实验,没有主动理解实验的原理和意义,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教材不够新,不够用。多数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是本科教材,有的教材比较陈旧,有加上最近国际和国家标准修订的较多,所以老的教材不能适应高职的需要[4]。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紧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理论教学偏难,学生喜欢做实验,但实验的效果不太好,因为他们不能将理论与实训结合,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而且自学能力也较差[4、5]。

3 纺织综合实训课程与考证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

3.1设计的总体思路

纺织类课程的综合实训是纺织类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任务作为载体进行能力实训,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本课程的能力目标通过实践,使学生加深对纺织材料包括纤维、纱线以及织物的理解,获得与其相关的检验检测的操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知识实践意识,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将知识性内容穿插在项目训练过程中,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制定了企业式考核制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检验员岗位实际以及全国纺织纤维检验工的职业考证相结合,体现“课证结合”思想,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2实训课程设计简介

本实训课程共开设必做实训项目8个,强化技能综合性实训项目4项,综合性实训项目2项。

3.2.1基础性实训项目包括

(1)纺织纤维、纱线、织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能;(2)部分应用新一代测试技术的物理机械性质实验;(3)与生产实践衔接检验和测试项目。

3.2.2加强技能实训项目

以《纺织纤维检验工》中级工的国家职业标准的能力要求为实训的主要的内容,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训,可以参加中级《纺织纤维检验工》职业资格的鉴定,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2.3综合性实训项目

与生产实践相吻合的纺织纤维、纱线、织物品质评定。

3.2.4基础性实训项目的设计(如下表)

4 考核方案

本课程将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对学生学习评价也作了改革,针对项目化教学的特点,用项目化的过程性考核代替了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考核参考了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式,将平时表现考核、工作记录考核、阶段汇报考核、成员自评与互评等带有企业考核特点的方式引入到课程考核中,希望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4.1根据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

教师对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表现评分,对于积极主动、善于思考问题、操作规范熟练、总体表现突出的学生加分。对于态度消极、滥竽充数、操作错误多的学生扣分。

4.2根据工作记录评分

在项目化教学中,各项目组都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必须做好工作过程的记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记录、结果记录、数据处理、结论等各个方面。根据工作记录的完整性、规范性和条理性评分,对于弄虚作假者,一经查实,根据情节轻重,对个人或项目组扣分。

4.3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项目报告评价

每个大项目完成后,各项目组要撰写项目报告,总结项目的完成情况。教师根据项目报告的撰写和汇报情况评分。

4.4项目组成员自评、互评

项目组长对成员表现和贡献评分,项目组成员互相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东.高职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考证 培训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浅探[J].广西教育(C版),2011,(4).

[2]李开勤;蔡燕生等.职业资格认证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模式在电力类专业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2).

[3]赵俊英.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调研报告[J].经济师,2012,(8).

[4]袁利华. 纺织品检测“课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学理论,2011,(8).

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针对建筑力学课程传统考核存在的问题,本文进行了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的改革探索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系统掌握课程知识等,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岗位能力核心课程,是学生最早接受工程观点和工程知识的课程,与工程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既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力学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工程计算,学生通过力学系列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走向工程[1],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不改革,考试的导向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将严重地制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2]。因此,课程的考核亦需要改革,我们需要改变考试观念、更新考试方式,注重知识应用、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传统课程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考试是教学系统的重要反馈手段,对教学具有调节、评价作用。同时考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3]。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多采用一次性的闭卷笔试方式来确定学生的成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也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作用。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考试观念陈旧 

部分学校、老师、学生对考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观念上,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升级、毕业、获得学位的考查手段;考试就是为了取得学分,能够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文凭。这些错误的观点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促进今后学习,又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校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了解[4]。 

2.考试方式单一 

以往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总成绩分为期末考试成绩(占70%)和平时作业(占30%),主要表现为总结性考试、闭卷、笔试。这种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弊端,一些学生到考试前临时突击,平时作业尽管也能完成,但是完成质量怎么样,教师却无从真正了解。而且学生在考试时容易投机取巧,采用作弊手段获得高分,总结性考试缺乏阶段性考核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不利于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 

3.考试内容片面 

传统的《建筑力学》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多局限于书本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记忆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只侧重于考核学生记忆知识的水平,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助长了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从而影响了学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建设。 

二、考核改革探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教学考核,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否则,便不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将制约《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作了如下方面的改革探索。 

1.课程教学改革 

课程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师“粉笔+黑板”讲授模式,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程的学习整合为几大模块,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设计教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任务的实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协同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考试方式改革 

要想改变“平时不学、考试突击”这种状态,只有改革考核方法。改革一次性总结性考试方式,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注重过程考核。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平时考核采用模块化学习任务、发现提问、小组讨论、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期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做到考试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3.考试内容改革 

考试内容是考试改革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保证基本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考试题目应具有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特点,这样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针对建筑力学的课程特点,可加强对综合性、工程性内容的考核,着重考查学生对所学专业及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建筑力学中的很多知识来源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强的工程训练性,为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分析解决相关的实例。 

三、结语 

针对传统《建筑力学》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上述改革探索,这些教学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系统掌握课程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协同工作精神。课程考核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还关系到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应当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工作仍很艰巨,亦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并逐步推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剑,张福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j].山西建筑,2007,(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第3篇

半开卷考试是介于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两者之间的考试方式。半开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的区别在于只允许考生携带指定的资料进入考场,如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考生可以将自己对全课程学习内容的总结,包括重点、难点、不好记忆的公式、定理等写在这张A4纸上,作为参考。

半开卷考试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成人在职学生对所学内容复习、归纳与总结,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适用于半开卷考试的课程应当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理论、定理、公式等的应用,以及重点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课程。

(来源:文章屋网 )

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第4篇

传统的教考合一中,由任课教师批阅自己所带班级的考生试卷,所以难免会给学生打人情分,目的是提高考试通过率,有时候甚至在考前给学生划范围。由于不同学生间存在差异,所以评分过程中可能会有一种平衡的思想,对平时表现好的同学评得松一点,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评得严一点。这样的评阅过程,公平性和客观性就得不到保证。

二、基础力学课程教考分离的优势

教考分离的弊端笔者将另文阐述,但教考分离的优势恰好解决了上述传统教考合一的不足。国内不少学者对教考分离的有利一面总结为如下几点:[3-5]教考分离有利于全面贯彻教学大纲,有利于保证考试命题的质量,有利于保证阅卷评分的公正性,有利于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端正了学生的学风和考风,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性,提高了教学管理部门所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采用教考分离。采用教考分离的课程应该具有以下的特点:[4]首先是学科知识的相对稳定性。也就是说,实行教科分离的课程,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应该相对稳定。有的课程属于学科的前沿内容,其研究内容不断的发生变化,或者说只有少数专家在研究,这类课程就很难及时地制订出一套客观公认又能迅速反映学科发展的“标准题库”。其次,能够实行教考分离的课程应该是上课学生较多,多位老师平行上课,教学内容一致,教材统一,学时一致。基础力学课程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我校基础力学课程的详细情况见表1。

三、基础力学课程教考分离的实践

1.河南理工大学基础力学教考分离的实施方法我校基础力学的教考分离工作开始于2010年,学校及学院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有效的教考分离实施方案:(1)教考分离的准备工作。教考分离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历的制订。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制订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非力学专业力学课程指导委员会给出的相关教学文件,二是授课学生专业的专业要求,三是我校特色研究方向。系主任组织不少于五人的大纲编写小组认真讨论编写,原则上三年修订一次。参与教考分离的课程在其中教学检查时,任课教师要向系主任汇报课程进度及其他教学工作。(2)考试过程。参加教考分离的课程统一申请考试时间和考场,组卷的方式采用系主任指定不参与教考分离的其他教师命题。命题含AB两套试卷,然后由教考分离指导小组抽出一套试卷由专人送印刷厂印刷试卷,印刷的试卷派专人专柜保管。并派专人在考试时间送至考场。考试结束后,由系主任组织所有任课老师在指导的地点采用流水作业的方式评阅试卷。(3)试卷分析与考试总结。所有考生的成绩最终汇总到系,由系主任召开相关教师的试卷分析及考试总结会议并形成总结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试卷难易程度,内容覆盖面,学生分数分布情况,各专业间的差异等。

2.河南理工大学基础力学教考分离实施的成效(1)观测样本及观测内容。观测样本取自土木专业、机械专业和力学专业。将参加教考分离的班级定义为分离组,其他班级定义为未分离组。观测学生含2009、2010、2011三个年级共2701人。观测内容包括:学生到课率、学生作业完成率、考试成绩、考研率、考研选课(选择力学课程做为考研初试课程)情况及教师的评价情况等。(2)教考分离的成效。经过全方位的观测,笔者发现实施教考分离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提高。首先,通过教考分离,教师中间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了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之间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讨论教学方法也日益增多。在2010年到2013年间,力学系老师获得校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校级示范教师1人,学生最喜爱教师1人。其次,通过教考分离,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的自觉性普遍增强,学生到课率也明显提高,抄作业的学生减少了。图1所示是某小组(6个班175人)的考试试卷成绩分布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教考分离后的考试卷面成绩基本上服从正态分布,本次考试试题难度适当,学生成绩具有较高的可信度。经过三年的教考分离,相关专业的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报考研究生时所选力学课程做为初试课目的比例逐年提高,2014年已经达到77.5%。比实行教考分离前提高了11.2个百分点。2013年第九届周培源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中,我校学生报名勇跃,共有64名学生参赛,为我校历届力学竞赛中参赛学生最多的一届,共获得3个三等奖,12个优秀奖。获奖学生中教考分离的学生占73.3%。

四、总结

课程考试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评价;考试改革;小组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2

1 考试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们进行自主选择式考试评价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构适合高职学生的评价体系。即通过设计多元的评价内容和采取各评价主体之间激励性、过程性、情境性的交互评价等措施,唤醒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悦纳、自我完善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和扬长发展,最终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他能够得到的发展。

所谓自主选择式考试,就是:一试多卷选择、一科多项选择、不定时多次选择的“三多”式,以学科素质发展学分评价学生的考试方法。这一界定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一试多卷选择”。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分别命制难易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期末试卷。二是“一科多项选择”。即我们把各学科由试卷不能或不宜检测的内容(如上机操作,合作精神,口头表达)根据其专业特点分解成若干项规定考查项目,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三是“不定时多次选择”。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对该课程的多个考查项目,随时向老师考查申请。考察通过即可作为期末的成绩,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打破“一考定终生”的神话,让学生相信“付出就会有回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2 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2.1 确立能力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要求制定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这样的观念,考试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考核计划中,首先依照教学日历和教学大纲制订考试大纲,以课程内容的改革带动考试方法的改革。对课程中的每章内容不但提出知识点,还明确技能要求和将来的工作岗位,这样学生通过知识点的学习,并通过考核掌握相关的技能,就明确了将来的就业方向。

2.2 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方案。考试方式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机试、参与小组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的课程考核中,根据课程在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学生将来就业岗位时的要求,将考试设为内容总结、专题研究、模拟竞标、方案撰写、设备调试、故障排除等多种形式。其中,模拟竞标环节把学生分成六组,每一组代表一个网络设备厂商,参与我们预先设计的投标方案。小组成员的工作由每一小组组长来分工协调,通过社会调查、网络搜索、电话拜访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需求,撰写投标书和制作演讲幻灯片。报告的完整规范,演讲答辩时的口齿、逻辑性、仪表及评委的评价。平时上课提问的质量、调研过程中的工作量,组与组之间的比较均可作为分数评定的依据。这种考试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极大发挥,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3 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体制。首先,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确立能力考核本位的指导思想,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对学生成绩进行多层次的评定。如我们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考试环节采用口试、机试、笔试三种形式。每种形式的成绩可以由多种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如参加笔试的学生,平时占30%,实训占20%,试卷占50%。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实行百分制、等级制及与评语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方法。同时,在成绩的基础上进行考试结果分析,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如《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考核由三位老师分别负责三种考试形式,并将学生名单和指导教师、答疑辅导时间、考试时间张榜公布。同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课外开展复习和辅导。各种考试形式的安排相对独立和错开,以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辅导。各类通知直接由责任教师传达给各学习小组组长,保证了高效性。

3 考试改革试点情况

3.1 总评成绩分布。总参加试点考试人数:159人,平均成绩:73分,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如下:

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生成绩基本满足正态分布,各分数段人数与考前期望值相同,分布较合理的原因是考前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了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所长。

3.2 各种考试形式对比分析。在试点考试中,38人参加口试,平均成绩为82分;47人参加机试,平均成绩为75分;74人参加笔试,平均成绩为67分。各种考试形式的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口试分数偏高,机试分数中等,笔试偏低。每一小项的成绩并不满足正态分布,说明单一的考试形式并不能客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排除个人选择因素,多种考试方法结合可能是最佳方式。

4 总结与反思

4.1 在实施考试改革前,有的学生总是押宝最后的考试,作弊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同学觉得内容太简单,看看老师给的复习材料,背背书就可以过了。这样的问题都反映了考试不切合学生实际。在实施考试改革后,学生更重视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注重平时学习,注重技能训练,表现出较强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对课程考试的恐慌感大大减弱,同时对一些参与性强的考核方法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和互助。

4.2 学好一门课程除了学习态度端正之外,个人的学习能力同样很重要。不能用同一把尺来进行考试评价,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对他而言就是一种成功。仅仅通过处罚很难杜绝考试投机和作弊,要加强对课程过程的控制和对考试分数的淡化,并通过多种考试形式综合多方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