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剖宫产术

剖宫产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剖宫产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剖宫产术范文第1篇

剖宫产术为妊娠28周以后经腹壁切开子宫取出胎儿及附属物的手术。它是处理难产、某些孕期并发证、合并证、保证母婴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近代医学的发展,剖宫产术安全性大大提高、但与阴道分娩相比似有出血多、腹部及子宫均留有疤痕、不利于再次妊娠和分娩缺点,而且产妇恢复慢、发生感染机会较多等。因此必须掌握好剖宫产术指征,既不宜过严,也不能过宽。

1

剖宫产术一般采取传统的垂头仰卧位。心脏病或呼吸功能不全着,采用平卧位。为防止“仰卧低血压综合征”应左侧卧倾斜10-15度,被认为是剖宫产最佳。

2术前准备的具体事项及护理

2.1告知产妇剖宫产术的目的、耐心解答有关疑问,消除思想顾虑,并向家属交待剖宫产术的原因及可能发生的意外。如术后大出血、母体损伤等。

2.2处理合并症、纠正全身情况、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处理、如降血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强心、利尿、胎儿宫内复苏、抢救休克,如前置胎盘,需要术前输血的必须做好血型配合,准备血源。

2.3备血与输血:如有出血倾向、产程延长、子宫过度膨胀,术前必须备血400-800ml,巨大胎儿的还需准备沙袋,以防胎儿取出时,血液涌向腹腔,减少心、脑、肾血流量,增加腹压。

2.4备皮:按妇科腹部手术范围准备、包括从到外阴和大腿上部。嘱产妇沐浴、洗发、剪指(趾)甲。

2.5术前4小时禁食,以防手术中发生呕吐,误入气管。

2.6留置导尿管、排空膀胱利于操作、并再次监测胎心,做好新生儿保暖和抢救工作,如氧气、急救药品、直接喉镜、气管插管等。

2.7术前用药,对有感染或疑有感染的产妇,术前应给予抗生素治疗,未成熟儿术前给予地塞米松3天,每天10mg肌注或静滴。促进胎儿肺的成熟、预防胎儿肺透明膜的变化,呼吸窘迫征的出现。产妇术前可给予阿托品0.5-1mg和鲁米那0.1g肌肉注射,具有镇静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并做普鲁卡因及青霉素敏感试验。但是术前切记禁用杜冷丁呼吸中枢抑制剂。

3术中配合

密切观察并记录产妇的生命体征,如果胎头入盆太深取胎头困难,助手应在台下戴消毒手套自阴道向上推胎头,以利胎头顺利娩出。

4术后护理

4.1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气管内,引起吸入性肺炎。术后8-12小时取半卧位,使腹壁肌肉松弛,减轻腹痛,有利呼吸。

4.2术后4小时内注意观察脉搏、呼吸、血压,每15-30分钟测量一次,直至平稳为止。术后3日内每天测体温4次,如术后1-2天内体温稍高,多为吸收热。如体温超过38度还应注意是否有呼吸、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及时查找原因,对症处理。

4.3注意观察切口处敷料有无松散、侵湿、渗血血肿或感染。术后3天更换伤口纱布一次。

4.4观察子宫收缩情况,注意阴道流血量,若子宫收缩不佳,阴道流血量较多(同时还应注意询问阴道流血的颜色),及时给予子宫收缩剂,如催产素10-20单位或麦角新碱0.2mg肌注(有心脏病、高血压患者禁用)。还应观察腹痛情况,病人难忍疼痛者可给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

4.5保持留置尿管通畅,术后6h鼓励患者排尿、若卧位排尿困难、帮助患者坐起,让听流水声,局部热敷。注意尿的颜色及尿量,发现血尿及时报告医生,24h后拔除导尿管。

4.6饮食,术后当日禁食。次日可进营养丰富的全流食,排气后进半流食物或普食。忌生冷、油腻、多汤类食物,注意营养均衡。

4.7静脉补液,保持术后当日的输液通畅,术后2日内给予10%GS1000ml,5%GS1000ml,0.9%生理盐水500ml,维生素c2g,以补充热量。

4.8鼓励产妇做深呼吸,24h内在床上翻身,术后1-2日可在床上坐起,3日后离床活动促进体力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9外阴的护理,每日用0.1%新洁尔灭液或PP粉1:5000擦洗外阴2次,保持外阴清洁,防止感染。禁止盆浴,产后6周内禁止性生活。

剖宫产术范文第2篇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足月妊娠急诊剖宫产术患者600例,年龄为20~39岁,体重为52~90 kg,身高146~165 cm,ASA分级为Ⅰ~Ⅱ级,均无明显的心、肺、肝、肾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病史,无腰麻禁忌证。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150例,B组150例,C组150例,D组150例。

1.2麻醉方法麻醉实施手术前均未予术前用药,入室常规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同时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乳酸林格氏液8~20 ml/(kg·h)。常规腰硬联合麻醉操作,注入药物均为0.5%布比卡因1.5 ml,注入药物时穿刺针斜口方朝向头侧。A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B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上。C组穿刺点选择L2~3,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D组穿刺点选择L3~4,注药速度为20 s/ml以内。所有患者在腰麻注入药物后均予头端置管3.5 cm后立即取平卧位,效果不佳或失败者给予硬膜外麻醉。若SBP30%时,视为低血压,均静脉注射麻黄碱6~12 mg/次,心率慢于60次/min则给予阿托品(0.5~1.0 mg)静脉注射。所有患者均不调整。

采用针刺法评估感觉阻滞情况,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价运动阻滞情况。记录阻滞完善(手术区域无痛及Bromage评分达到3分)时间,麻醉平面。评价术中麻醉质量(优良:无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满意:可忍受的疼痛,不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不满意:不可忍受的疼痛,需硬膜外腔注药加深麻醉)和肌松效果(优良:无肌张力干扰;满意:出现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不满意:出现不可接受的肌张力干扰);新生儿娩出后进行口腔清理,然后进行Apgar评分。麻醉平面:以针刺的方法确定,麻醉平面超过胸(T)6为麻醉平面过高,T6~8为适度,T10以下为过低。记录阻滞后血压变化、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及新生儿评分等表现。

1.3观察指标阻滞完善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腹肌松弛;并发症: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呼吸抑制、麻黄碱使用次数。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输入SPSS 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

2.1麻醉效果由表1可见,A、C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均佳,B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其次,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B、D组患者麻醉平面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并发症由表2可见,A、C、B、D组患者麻黄碱使用例数、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依次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剖宫产手术多为急诊,常需快速安全、疗效确切的麻醉。一般而言腰麻的肌肉松驰作用明显优于连续硬膜外阻滞,且镇痛效果确切,失败率低,已得到临床广泛共识。剖宫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8,即能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可以解除宫缩痛,不抑制宫缩,松弛腹部肌肉,对胎儿无影响[1]。腰硬联合麻醉影响阻滞平面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药液比重,注射时和注射后即刻的患者,药物剂量和注射部位,其他影响阻滞平面的因素包括年龄、脑脊液(CSF)、脊柱弯曲程度、药物容积、腹内压、妊娠、患者身高和穿刺针方向。总体来说,剂量越大,注射部位越高,所获得的麻醉平面越高。穿刺针斜面或注射口的方向也具有重要作用,向头侧注射药物可比向一侧或尾侧注射药物获得更高的麻醉平面。妊娠CSF容积与麻醉平面呈负相关。腹内压升高或致硬脊膜外静脉充血时,可减少CSF容积,导致阻滞平面上升。这些情况包括妊娠、腹水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此时特定剂量的局部可以产生超出预料的麻醉平面。足月产妇蛛网腹下隙麻醉所需的局部剂量比非妊振患者减少1/3[2],这可能是腰硬联合麻醉除用于剖宫产术外,在其他下腹部及下肢手术中常很少出现麻醉平面过高及低血压的重要原因。单纯高浓度局麻药物所达到的麻醉平面越高,交感神经阻滞范围越大,低血压发生率越高[3],麻黄碱的使用可治疗低血压,但常引起心动过速和快速耐受,另外麻黄碱还可引起子宫动脉收缩使子宫的血供减少,造成脐带血流量减少,有导致胎儿酸中毒的可能[4]。腰硬联合麻醉常用布比卡因剂量为8~12 mg,穿刺部位常为L2~3或L3~4。在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手术中,选择L3~4穿刺,通过调整麻醉平面使麻醉过程维持平稳,效果理想,不良反应少[5]。

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我们使用腰硬联合麻醉0.5%布比卡因6 mg,常致麻醉平面、镇痛及肌肉松驰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而0.5%布比卡因10 mg又多致低血压、高麻醉平面等问题均未予广泛运用。我们认为剖宫产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7.5 mg)实施麻醉[6],可明显减少血压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且麻醉效果确切;剖宫产手术L2~3腰麻注药速度过快,常导致麻醉平面较高,通常可达T2水平,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慢,给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低血压发生率高,麻黄碱使用多,循环波动明显;通过减慢注药速度常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剖宫产手术L3~4腰麻注药速度过慢,常导致麻醉平面较低,麻醉效果差,通过加快注药速度常可达到满意麻醉效果。

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以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内,L2~3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最优;0.5%布比卡因1.5 ml,速度为20 s/ml以上,L3~4蛛网膜下腔注药麻醉效果其次。麻醉平面适度,一般在T8左右,血压下降幅度小,术中只需快速输注乳酸林格氏液1000~1500 ml,不需要使用升压药或使用升压药很少,不需调整或调整很少,尤其对妊高症患者维持循环稳定效果显著,术后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快,对患者心理影响明显减轻微。

参考文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31315.

[2]原著:G.Edward Morgan,Jr, Maged S.Mikhail,Michael J. Murray.主译:岳云,吴新民,罗爱伦.摩根临床麻醉学,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66268.

[3]Bogra J, Arora N, Srivastava P.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trathecal fentanyl and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BMC anesthesiology,2005,5:5.

[4]Cooper DW, Carpenter M, Mowbray P, et al. Fet al and maternal effects of phenylephrine and ephedr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delivery. Anesthesiology,2002,97:15821590.

剖宫产术范文第3篇

1988年Stark首创的剖宫产术受到了妇产科医生的推崇和应用。作者对这一新术式进行多项指标的临床观察,并进行追踪随访,与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在本院分娩孕妇共8500例,其中初产妇剖宫产1700例,将受术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新式剖宫产510例,年龄23~38岁,中位年龄28岁。B组: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1190例,年龄23~37岁,中位年龄27岁。对两组患者术后追踪随访至2006年4月,观察再次妊娠、二次剖宫产时腹腔粘连的情况,其中A组再次剖宫产72例,B组再次剖宫产121例,两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72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9例,>3年63例;B组121例再次剖宫产,其中距第一次剖宫产≤3年剖宫产14例,>3年107例。

1.2手术方式

A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取耻骨联合上3横指切口,切开皮肤,裁开筋膜,撕拉式钝性分离脂肪层,在子宫下段浆肌层中央切开2~3cm横切口,左右撕开子宫肌层约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全层,不缝合腹膜,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筋膜层,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3针。B组采用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取下腹正中线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脂肪长约15cm,裁开筋膜腹膜,子宫下段横向剪开膀胱腹膜反折,并下推,在子宫下段肌层正中横切2~3cm,向两侧撕开10~12cm,胎儿胎盘娩出后,用1号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和膀胱腹膜反折,1号丝线连续缝合腹膜,7号丝线间断缝合筋膜,4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脂肪。

1.3观察指标

对二次剖宫产的患者,进行术中术后观察,记录每例手术时间、娩胎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起床活动时间、排气时间、切口疼痛、产褥病率,术中主要观察开腹时粘连、子宫破裂的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0.01或P<0.05)。表1两组产妇第1次手术术后恢复情况比较(略)

2.2两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情况比较

见表2。除腹壁切口血肿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2再次剖宫产两种术式比较(略

3讨论

新式剖宫产术的优点:新式剖宫产采用Jool—cohen切口,该切口与下腹皮肤张力一致,缝合时对合准确,愈合后瘢痕纤细,该切口的位置远离锥状肌,且不缝合腹膜,具有手术时间短、术时损伤少、术后切口疼痛轻、产妇下床活动早、排气早、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优点:腹壁切口瘢痕纤细,再次手术时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过腹壁各层,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术后切口疼痛轻。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排气时间、起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A组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新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时作者发现腹壁各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A组与B组(对照组)比较,切皮至娩胎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产褥病率两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至3个月,B超检查子宫内切口均愈合佳,无晚期产后出血发生。

本资料第一次采用新式剖宫产在再次剖宫手术的病例中,见到子宫与腹膜有粘连8例,其中疏松粘连7例,致密粘连1例;对照组再次手术病例中,子宫与腹膜粘连12例,其中疏松粘连10例,致密粘连2例。腹腔内粘连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温济英等[1]的报道一致。根据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发生盆腔粘连的原因是腹腔缺血、局部组织坏死、异物刺激,主要缘于腹膜的牵拉和缺血[2]。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造成腹膜异物反应,但钝性分离腹膜却造成腹膜的损伤,由于手术中多种操作引起的机械性损伤和热损伤均可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引起粘连的发生。

第2次剖宫产术中发现不全子宫破裂A组和B组各有1例。两组发生子宫破裂者均为2年以内的剖宫产且术后子宫内切口愈合欠佳者,说明新式剖宫产一层式缝合不影响子宫内切口愈合。

本资料新式剖宫产术式术后出现腹壁切口血肿3例,而B组未发现,可能是由于新式剖宫产术式采用撕拉式进腹,拉断肌肉的营养血管,而术中未发现,导致术后腹壁切口血肿形成。

总之,新式剖宫产术后恢复比传统剖宫产快,第2次手术仍可采用原术式,而且新式剖宫产因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切口张力低,切口美观,术后疼痛比传统剖宫产少,可以不用镇痛泵等优点。但第2次剖宫产术时,如前置胎盘、宫口开全而产程停滞、胎盘早剥等急诊行剖宫产时,由于第1次新式剖宫产下腹横切口瘢痕形成,弹性差,娩胎相对困难,而且术中容易出血,出血多时缝合困难;传统剖宫产术野清晰,子宫容易托出,能达到准确缝合,从而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时间。因此,作者认为,第2次剖宫产术前估计经原横切口手术有困难时宜改纵切口为好。

【参考文献】

剖宫产术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6年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妇,分别采用改良横切剖宫产和传统纵切两种不同的剖宫产术式。结果:改良横切剖宫产术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二次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情况的比较、均明显优于传统纵切剖宫产(P0.05)。结论: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缝合简单、术后粘连少、并发症少、美观的优点。

【关键词】剖宫产术式;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0-01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术式剖宫产后,对其再次剖宫产的难度及盆腔粘连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2006年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孕妇16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组不同的剖宫产术式,I组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90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6±4.2岁;Ⅱ组传统纵切(70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8.1±3.8岁。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腹腔粘连情况,其中I组再次剖宫产50例,Ⅱ组剖宫产40例,两组剖宫产患者平均年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剖宫产术式方式①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联合腰麻。I组采用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沿Pfannenstiel皱纹上2cm,以腹中线为中心横切开皮肤全层长约10~12cm,切口两端横行伸向髂前上棘方向;②于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约2cm达筋膜层。术者分别将左右两示指入脂肪层底部向切I两侧撕拉分离,或可由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指并拢后向两侧托开松懈腹直肌,充分暴露筋膜;③正中切开筋膜2cm,用剪刀沿分离开的脂肪层下缘横行切开筋膜,两端分别较皮肤长2cm;④因改良切口较原横切口位置高,故不需佴实施向上下锐性或钝性分离肌脞与筋膜黏着处的步骤;⑤在两侧腹直肌问用血管钳分离2~3cm,然后用手指撕拉腹直肌,翦断与耻骨连接处的部分肌胜;⑥血管钳分离腹膜处脂肪避开膀胱上穿透分开一小口,钝性撕拉至不影响术野度即可。II组采用: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

2结果

2.1两组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二次剖宫产术中情况的比较见表2。

2.3两组二次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情况的比较见表3。

2.4两组二次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较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8%,I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3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剖宫产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改良新式剖宫产;再次剖宫产;粘连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b)-037-02

剖宫产作为难产的一种处理方式,对产妇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均大于阴道分娩者,试术式一般只适用于难产的处理和部分特殊人群,如运用得当,将大大提高产科质量。我院1999年3月开始引进新式剖宫产术,2000年3月开始对该术式做了技术改进即改良新式剖宫产术,两者均列为常规术式。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再次行剖宫产术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种剖宫产式对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99~2006年,前次在我院行剖宫产,本次亦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140例单胎妊娠孕妇,80例前次行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者为观察组,60例前次行新式剖宫产术者为对照组。两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9.4岁;孕周35~43周,平均孕周38周;剖宫产间隔时间2~7年,平均3.5年。前次手术指征依次为头盆不称、胎儿窘迫、臀位、社会因素、巨大胎儿等,两组间年龄和前次手术指征均无明显差异。前次术后均无产褥及感染,无其他腹部手术史。

1.2 方法

1.2.1前次手术方法内容包括:①新式剖宫产手术步骤参照文献[1]。②改良新式剖宫产手术步骤:与新式剖宫产术同法进入腹腔,取出胎儿;Allis钳夹子宫切口,宫体内注入缩宫素20 U,用0号可吸收线单层连续缝合子宫肌层;脏、壁层腹膜、腹肌外鞘分别予连续缝合,皮下脂肪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肤以3-0可吸收线连续褥式皮内缝合。

1.2.2 本次手术方法 均采用原切口进路。观察组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式,对照组采用新式剖宫产术式。

1.2.3 麻醉方法 本次手术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1.2.4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有:①切皮至娩胎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②术中腹直肌、大网膜、腹膜、膀胱、膀胱腹膜反折、子宫腹壁愈合及粘连情况;③术后病率、术后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切皮至娩胎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术中粘连情况比较

两组腹直肌、大网膜、腹膜、膀胱、膀胱腹膜反折、子宫腹壁愈合及粘连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剖宫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剖宫产术后出现的腹壁、盆腹腔粘连可以引起小肠梗阻、盆腔疼痛、不孕等并发症,给再次手术带来困难。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发现腹腔粘连者约占35.8%[2]。本组研究中,观察组腹腔粘连率为36.2%,但对照组腹腔粘连率为76.3%,两组比较,对照组术中腹直肌、大网膜、腹膜、膀胱腹膜反折、子宫腹壁粘连率均比观察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新式剖宫产组造成的粘连较多,粘连后果更严重。结果提示,第一次剖宫产的不同术式选择与造成的腹壁、腹腔粘连有明显关系。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再次行剖宫产的娩胎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比对照组减少,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虽然两组在术后病率、排气时间、切口感染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仍说明新式剖宫产术后对再次剖宫产可增加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手术风险,特别是遇到下次妊娠急诊情况,如:胎儿窘迫、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先兆子宫破裂等,因腹腔粘连严重,不能在短时间内取出胎儿,失去了抢救母婴的宝贵时间。而改良新式剖宫产恰在这方面较新式剖宫产有优势。

剖宫产术后,腹膜间皮细胞可迅速再生,形成一层新的腹膜。缝合腹膜后,由于组织缺血坏死及异物炎症反应增多,间皮细胞转化和再生能力下降,局部纤维降解活性受到抑制,纤维沉积,不但不能减少粘连,反而加重粘连。手术后发生粘连的重要原因是组织缺血与缝线造成的异物反应[3]。该理论是新式剖宫产术不缝合腹膜的理论基础,而粘连是否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式剖宫产术虽无缝合腹膜造成的腹膜异物反应以及缺血、低氧,但腹直肌分离时有不同程度的肌纤维损伤,同时,腹膜、腹直肌间的分离面比较大,胎儿娩出后腹壁变松弛,腹膜相对空虚,腹膜切口呈游离状态,撕拉的切口参差不齐,加之术后患者搬动,难以保持切口对合的状态。因此,对照组中腹直肌不对合,腹膜壁层和脏层不缝合、筋膜与腹腔相通,是造成腹壁、腹腔粘连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改良新式剖宫产摒弃了不缝合腹膜反折和腹膜的缺点,腹壁每层都缝合,使各层起到了机械隔离作用,保证组织的血液供应;其次,术中采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可吸收缝线,以避免体内异物反应,从而减少腹壁、盆腹腔粘连的机会。

综上所述,改良新式剖宫产与新式剖宫产相比,可减少再次剖宫产时的盆腹腔粘连、手术难度等情况,并发症发生少,改良新式剖宫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无论是何种剖宫产术均有一定近、远期并发症,再次手术时,手术风险增加,手术时间延长。故作为产科医师,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马彦彦.新式剖宫产术[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7.44-48.

[2]AL-Took S,Platt R,Tulandi T.Adhesion-related small-bowel obstruction after gynecologic operations[J].Am J Obstet Gynecol,1999,180:313-315.

[3]Dizerega GS,Rodgers KE.The peritonevm[M].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2,123-125.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临床解剖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局解手术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解剖科学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