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财务审计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澳大利亚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都十分重视审计在政府教育拨款与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中的监督、评价和鉴证作用。联邦政府对进行学校绩效考核,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要根据审计机关对高校绩效的审计评价和鉴证。联邦政府教育部要求高校每年要向其提交三份资料:学校教育教学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统计数据。其中高校提供的财务审计报告必须是由国家审计完成的。各州政府对高校拨款及财务预算管理有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方法,审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州政府教育部设有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门检查,对州教育拨款进行绩效审计。根据具体工作需要,内部审计可以聘请社会审计帮助其工作。澳大利亚高校管理是按经营的理念来运作的,治理结构比较完善,各个职能部门及各院系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有一个适当、有效的业绩管理体系。高校普遍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审计体系完备。董事会是高校最高层管理机构,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对学校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学校负责人直接领导学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相对独立,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内部控制严密,重视人员培养,人才素质高,管理手段现代化。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报告一般采用具体描述的繁式报告,而不采用固定格式的简式报告。以昆士兰州审计署开展的“高校是否建立了适当、有效的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绩效审计为例:审计时间:2002年12月—2003年6月;审计依据:《审计长法案1997年》;审计目标:对“昆士兰科技大学(简称QUT)是否建立了适当、有效的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评价,特别是QUT在行政方面的管理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QUT的战略目标、计划和策略;学校理事会及其它委员会的职责分工、工作情况、会议文件、人员组成、持续培训等;管理标准;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工作;控股实体和对外合作;外部报告;风险管理七方面。
依据审查期间的资料,审计署从七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审计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
1.为了提高QUT的战略计划能力,QUT应在风险和组织战略及经营目标之间建立更加清晰的关系。风险管理在计划在全过程中的应用方式还有待改进。
2.学校理事会及其它委员会应针对各自设立的明确目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至少每年一次进行适当的、正式的定期评价,从而使监管运营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3.建议QUT定期对现行的政策、授权和程序进行总结;制定预防措施防范欺诈和腐败行为;要对内部审计报告中已提出的或有潜在利益冲突方面的控制加强管理;建立对全校范围内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职工参与程度及质量的监控制度,提高QUT在政策、道德水平和程序方面的管理标准。
4.建议QUT建立由外部审计组织对内部审计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的制度。
5.QUT应该定期对合作计划的监管工作进行报告,如向校理事会报告各种对外合作项目给QUT带来的债务和风险,控股实体和对外合作机制仍有待加强完善。
6.希望QUT定期对其各投资方的信息需求进行评估,从而保证QUT提供的信息能满足外部报告公开批露的要求。
7.QUT应在部门和人员层次建立制度、明确程序,以保证对风险的及时监控检查;从科学合理、满足特定工作环境需要出发,在全校范围内对风险管理进行相关培训;考虑在部门和人员层次扩大风险定义范畴,如学术风险、公共利益风险和信誉风险等,建立一个在学校整体建设的层面上正式的风险形态(含监控这些风险的机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
审计结论:QUT在计划、政策、程序控制、监督和报告制度等行政领域已经建立了一个适当、有效的业绩管理体系,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加强和提高的方面。从上面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绩效审计有别于传统的以财务数据为主提供确认真实性、合法性控制的审计,而是注重从更高的层次将专业技能和知识用到如何帮助高校加强整体运营管理、控制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澳大利亚高校绩效审计实践对我国高校绩效审计的启示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1979年开始有了立法授权,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绩效审计已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促进绩效管理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1983年成立审计署,1985年原国家教委和大部分高校根据国家法令要求建立了审计机构。2003年开始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发展规划要求对公共部门和单位开展绩效审计。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是应审计署和教育部要求开展的,处于起步阶段,是与财务审计相结合的“非独立类型”的绩效审计。通过对澳大利亚高校绩效审计实践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一)开展绩效审计应有绩效管理的社会环境
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绩效问责等在澳大利亚全社会开展,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促进了审计职能、范围的不断扩展,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开展提供评价依据,奠定了环境基础。澳大利亚政府在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西方国家的做法设立高校绩效指标体系,逐渐注重对高校进行行为问责,通过绩效拨款、绩效评估和绩效管理等方式监督和评估高校资源的使用情况以及所产生的效果,扩大了对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需求;澳大利亚高校治理结构比较完善,非常注重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环节,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综合的、覆盖全校区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系统和适当有效的业绩管理体系,从而一定程度上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校的发展。高校治理结构比较完善,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提供评价的依据。
(二)明确的绩效审计立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保证
澳大利亚有明确的绩效审计立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澳大利亚《审计法1979年》明确提出了进行绩效审计的要求。在绩效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注重理论研究对审计实务的指导性,善于及时汇总和吸收绩效审计经验,先后多次颁布了比较具体的且具操作性的绩效审计作业标准,用于指导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实务。审计机构还将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收集优良业务运转的资料总结提炼,以优良衡量标准和良好实务指南形式确定下来,不仅可以使审计部门在进行绩效审计时有据可依,便于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而且可以供给被审计单位,帮助其改进管理的参考资料,获得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可。
(三)有效的审计机制是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前提
审计是澳大利亚整个教育系统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被视为构建高校有效治理的工具。每年学校要向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交财务审计报告,由国家审计完成。在州政府教育部设有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州教育拨款的使用与绩效进行审计与检查,需要时可以聘请社会审计帮助工作。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设有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由学校负责人领导,地位相对独立。高校同样重视审计工作,非常注重审计实施、评价和信息反馈。开展绩效审计,进行评价鉴证,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全校区范围的风险管理活动的监控,是高校内审的职责之一。
(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的依据、方法不同于财务审计
高校财务审计的依据是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制度等,审计方法有规范的方法和标准的格式。从上面澳大利亚高校绩效审计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绩效审计关注高校整体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主要是采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整体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详细审计评价,提出具体改进建议,促进高校更好发展。开展绩效审计在很大程度上因项目不同需依据某一领域的技术参数和标准,审计方法更多地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可能因项目不同而不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具有目标多样性、标准模糊性、评价主观性、方法灵活性、建议非强制性等特点。绩效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资料和进行审计评价时,除了运用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财务审计技术和方法以外,更多地要运用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技术。
(五)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风向导向 高校 审计流程 优化
一、内部审计的相关定义
在我国,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是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8月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作出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有内部审计的内涵本质,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高校内部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高校的内部控制、预算执行和决算、建设项目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方面进行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帮助高校完善治理、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实现高校事业目标。
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该模式下审计人员在对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充分了解和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组织面临的各类风险以及内外部环境,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实施审计,审计过程中运用专业的审计技术方法来协助组织降低组织风险、完善内部控制,实现组织价值增值。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及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内部审计流程是完成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能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并且保证内部审计质量。通过梳理,笔者发现高校都有基本的内部审计流程体系,制定的内部审计流程主要集中在工程审计流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流程和财务审计流程等方面。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大致可以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流程如下:
1.审计准备阶段的主要流程。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和审批;根据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成立审计小组,开展审前调查,制定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发出项目的审计通知书,接收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提供的审计所需资料。
2.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流程。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行实质性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函证、访谈和分析等审计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计评价等。
3.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流程。审计组汇总分析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完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意见;审计组对反馈意见进行审查核实,有必要修改审计报告,并报内审部门负责人审核;将审核后的审计报告报分管校领导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或者被审计人。
4.后续审计阶段的主要流程。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报告中的问题进行整改,并在一定期限内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告至内审部门,内审部门对整改报告中的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出具后续审计报告,项目归档。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问题分析。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内部审计流程也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准备阶段。首先,高校内部审计的年度审计计划主要取决于学校的工作安排和省教育厅内部审计部门的部署,立项很被动,缺乏风险意识,而且审计项目多以财务收支审计、建设工程审计等常规审计业务为主,较少涉及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和绩效审计等较为前沿的审计内容。其次,疲于应付审前调查,未考虑风险因素,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没有针对性,造成审计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内部审计报告中审计建议的不具可行性。现阶段,少部分高校将审计工作狭隘地定义为查账,这种账项基础审计已经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
2.审计实施阶段。首先,经过调研,笔者发现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审计流程,这增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随意性;此外,有的高校直接套用社会审计机构的审计流程,没有针对性,不适应高校的实际情况。其次,大部分高校在实际审计实施过程中,没有对内部控制制度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检查工作,在现阶段高校内部审计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加剧了审计资源和审计任务间的矛盾,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由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不能从内部控制、高校治理等方面出发整体全面地把握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影响力和发挥作用的层次不高。最后,笔者发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底稿存在简单、应付的情况,不能完整地记录审计工作的开展。
3.审计报告阶段。现阶段,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开展了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等多种内部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报告浮于表面,仍局限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评价层面上。内部审计部门较少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体制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和应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提及的较少,因此就不能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体制和机制上的挖掘。
4.后续审计阶段。首先,经笔者调查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较大部分高校没有进行后续审计工作,将内部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作为审计项目的结束,导致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和意见没有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落实,降低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其次,高校后续审计未有效地发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咨询功能,因此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认可度不高,不利于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中的影响力。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优化对策――基于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流程要求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阶段都要考虑风险因素,针对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内部审计流程进行优化。
(一)审计准备阶段。首先,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立项以风险导向为基础。高校的年度审计计划的制定要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高校的发展战略、内部审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情况选择当年要实施的审计项目。变被动立项为主动立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进行立项,对于高风险领域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优先投入审计资源,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立项要有前瞻性,使得审计项目能够解决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其次,高校要做好深入充分的审前调查,并对被审计项目进行风险评估,这样能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出详细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和方案。在项目审计计划与方案中,对于有可能发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地方要重点关注,并重点投入审计资源,这样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阶段。首先,在该阶段,审计组要进行控制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根据控制测试的结果和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确定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如果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那么实施实质性程序的范围就应越广。如果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薄弱、可信赖程度低,审计组就应扩大实质性程序的范围,这样才能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评价和审计建议。其次,高校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审计工作底稿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适合高校特点的规范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模板,并做好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工作。规范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得审计工作有理有据,同时为审计检查和审计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三)审计报告阶段。审计报告阶段是体现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核心阶段,因此要基于风险导向审计对该阶段进行优化。首先,内部审计要实现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治理管理、增加价值的功能,就必须在审计报告中就高校相关部门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风险应对和风险管理情况,管理体制的健全及效率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和意见。这样被审计单位才能采纳审计建议,优化管理机制。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出具内部审计报告的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所谓管理建议书,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产生重大错报风险的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内部审计部门要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研究思考管理建议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这样提出的建议才能改善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四)后续审计阶段。后续审计阶段是确认内部审计意见与建议是否得到被审计单位落实的关键阶段,只有经过后续审计阶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系统。高校的内审部门应重视后续审计工作,认识后续审计阶段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后续审计的有效性,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将后续审计列入年度审计计划,这样能引起高校管理层的重视,更加高效有序地开展后续审计工作。实施后续审计应注意时间的选择和审计技术、技巧的运用,提高工作效率。在实施后续审计时,内审人员应帮助被审计单位一起分析查找相关问题的原因,对内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进行落实,并推广应用。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对于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建议,持续帮助高校完善内控和风险管理,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王小林.审计流程优化研究――基于BPI理论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1,(27).
2.周庆西,谢伟.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创新[J].中国内部审计,2013,(3).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等学校;科研项目
一、前言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和科研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变化,使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出现了多元化的新趋势,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为科研经费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如在立项阶段,投标立项时的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往往不符。某省2006年公布的对辖区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报告显示,直接用于课题研究的费用开支仅占经费的40.5%,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等开支占近六成。调查还发现,由于各高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的情况,以及受各高校经费管理制度的制约,大量科研经费长期闲置。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充分调动自身的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科研项目的审计,对于保护好国有资金,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反腐倡廉,都有很大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现状
(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这是由内部审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是属内部机构,且与其他科室是平行的。这种内审组织体制往往因利益关系的制约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使内审机构及其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强,不能客观、真实、公正、深入地开展工作,做出的审计处理决定也因管理体制上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许多企业的领导者认为审计就是查账,作用不大,因而有意或无意地削弱或淡化内审机构,使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影响了内审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科研单位的内部审计最近几年才开始启动,审计人员的数量明显不足,高水平的审计人员更为稀少,跟不上国家日新月异的社会建设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专业知识不够广泛,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多样的财务工作的评价和监督。特别是近年来审计内容多、任务重,外出培训不仅经费缺乏,而且也挤不出时间,致使很多科研单位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审计系统的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素质得不到得高。现在企业的多数内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比较单一,知识结构的覆盖面不广,审计手段也不够丰富。特别是许多交通企业的内审人员被单一地培养成仅仅关注财务控制和其他硬控制(如具体而又易于测量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职业素养,仅关注一些数字和具体结果,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可能给组织带来灾难性影响的风险和因素。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有待扩大
目前,我国高校内审机构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其工作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济责任领域。这与西方国家成熟的内部审计模式有一定差距。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已进入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内部审计类型丰富,主要以管理审计为主、财务审计为辅的审计模式。因此,建立在财务报表基础上的、旨在审查财务状况、科研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否真实、是否合法的财务审计将不再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取而代之以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这种审计的目标是促进高校不断改善科研项目管理、加强法制观念、确保科研项目经费有效利用,符合现代内部审计特征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的改进措施
(一)合理设置内审机构,认真履行审计职责
调整、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隶属关系,合理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独立于各职能部门。可以建立由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体制,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最高管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使内部审计不受管理层的制约,能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并能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的任免应由审计委员会确定。在此基础上,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在做好“三个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积极作用。
(二)拓展多种学习渠道,提升内审人员业务素质
内审人员需要具有全面的财务管理知识、系统的组织管理知识、物资采购和管理知识、工程管理知识、必要的法律知识和公共关系知识,同时有较高的学习能力、综合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此外,伴随着“知识爆炸”时代,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方法都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审计部门应统筹安排全年项目计划,合理安排必要的条件对审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后续教育。如创造条件,采取外派干部到相关部门实地锻炼,组织审计人员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经验等措施,以拓宽审计干部的思维和视野,做到专业知识、审计技能和学历教育“三管齐下”,鼓励审计人员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逐步改变单一知识结构,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三)引进现代化手段,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电算化,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电算化之前,必须进行大量审计证据的调查和收集,只有充分的审计调查,才能保证计算机审计的质量;要建立计算机审计的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建议有关单位加快开发适于高校标准化操作的内部审计软件,要求其功能不仅可以把不同财务软件的会计数据转化为审计软件可识别处理的数据,而且对采取的数据可以分析、核对和评价,并形成审计决定,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更上一层;还要重视计算机审计结果的复核工作,可以通过内审前期和后期出现的线索及底稿资料进行复核,确保计算机审计的高质量水平。
(四)拓展内审范围,丰富审计工作类型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职能单一,审计范围过于狭窄。我国高校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应适时地调整其工作重点,并将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各个领域,把内部审计定位于服务导向型审计。
四、结束语
澳大利亚绩效审计方法借鉴
随着国外绩效审计的发展,绩效审计的方法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在绩效审计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方法,还可以运用管理会计、信息论、控制论、概率论、规划论、网络技术、统计学、对策论、数量经济学等科学中的一些专门方法,形成了绩效审计的技术方法体系。这些技术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网络计划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绩效审计的实践当中。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审计局近三年来出具的审计报告与所使用的审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如表1。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构建适合我国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应遵循适用性和层次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要求构建的审计方法体系应能适合我国高等学校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能有效的指导实务工作。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绩效审计开展的时间短,相关的规范均未建立起来,给实际审计工作的操作带来了许多的困难和问题。层次性原则是指审计方法应尽量体现层次性、递进性和鲜明性。绩效审计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审计方法,比如在总体审计工作的安排上,是按照“从上到下”还是“从下而上”;是采用“顺查法”还是“逆查法”;是“详查法”还是“抽查法”;是“定量分析”还是“定性分析”,抑或两者的结合。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层次性、鲜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二)方法体系构建
1.绩效审计方法按照其用途可分为信息收集方法和信息评价方法。客观地收集和评价证据是审计的核心。整个绩效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收集、分析、评价并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而审计方法就是审计师用于收集和分析证据的工具和手段。信息收集就是调查取证,通常可以从三个来源获取审计证据:人员、文件、实地观察。绩效审计中收集信息的方法有很多,而且在审计过程中运用非常灵活,它主要是沿用了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比如审阅法、核对法、函询法、实地观察法、盘点法、抽样法等,也有自身独特的方法,比如面谈、调查问卷、案列研究、座谈会等。信息分析评价方法的职能在于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审计师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往往是一些原始数据,如何把一个个孤立的、表面看相互之间并没有相关意义的数据联系起来得出结论,需要运用信息分析评价的方法。常用的有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等。因此,绩效审计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查明被审计项目的所耗和所得,并加以分析对比、评价其是否节约,是否有效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预期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2.绩效审计方法按照通用性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无论是哪种审计,审计目的、程序、要求大体是一致的。因此,许多审计方法是可以用于各种不同的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等。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审阅法、实地观察法、询问和调查法等。相比较于特殊方法,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在于了解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相关标准。绩效标准是高等学校进行绩效评价的前提条件和准绳。按其性质,可以把高等学校绩效标准分为两种: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
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性标准,一般包括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规定,以及各种法律法规。高等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效性必然以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依据为前提,合法并且有效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的定量标准,一般使用三种类型,一是预先确定的预算标准,是评价实际绩效的基本标准;二是历史标准,是以以前的实际表现为基础,但应考虑不同时期的变化因素;三是外部标准,以高等教育行业业绩为评价依据,但应找到一个与自己学校规模相当的横向比较对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绩效审计的一般方法中,专项审计调查法作为一种实用有效的工作方法,是审计方式的一种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它是审计的重要补充,能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更好的为宏观决策服务;能扩展审计监督的范围,扩大审计的影响,深化审计成果;此外审计调查目的性强、涉及面广、重点突出、方式灵活有效,可以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更有利于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专项审计调查法具体包括:审阅调查法、重点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等。
绩效审计的特殊方法是相对于一般方法而言的。绩效审计不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具有范围广、覆盖面大、针对性强、工作方式方法灵活等特点。相对而言,绩效审计主要是针对各个具体的项目和单位,侧重于发现问题,纠正和处理问题。而且,在对高等学校进行绩效审计时,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可以涉及与学校有关的各个方面,目的也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套固定的审计方法来完成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和目的设计不同的取证和分析方法。特殊方法可分为项目绩效审计方法和部门绩效审计方法。项目绩效审计直接以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以特定的经济活动或具有相同性质的系列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有确定的审计目标和确定的测量尺度,它所运用的审计方法有座谈会、分析性复核、案例研究、线性规划分析法等;部门绩效审计是以一个经济活动单位(部门和学院)为审计对象,审计一般是通过对部门和学院所发生的经济活动为审计内容,其所关注的是部门和学院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其经济效益难以量化。因此,部门绩效审计的方法除了包括一部分传统财务审计的方法之外,有其自己的独特方法,比如走访调查、调查问卷、部门工作流程图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等。
关键词:高校审计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高校审计学教学中存在不足
当前高校审计学教学仍是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在内容上局限于财务审计范畴,未能与相关行业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职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对审计学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改革,但始终未能完全脱离原有审计学教学模式,与审计实务联系不紧密。
(一)教学内容单一。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由于审计功能不同,三种审计类型的技术方法与报告内容也有明显区别。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在内容上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在教材中均为辅助章节,比重较小,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之势不符。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容如:审计方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审计内容,多数都是从国外教材上翻译过来的,对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言通用性差。
(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审计理论与方法,还应学习相关的审计实务操作流程与技能,以适应审计职业的需要。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内容仍以审计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审计实务知识比重较小,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三)教学方法“满堂灌”。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工作时,从获取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得到审计结论、到最终发表审计意见都需充分展开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限于讲授。由于缺少丰富的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情境训练,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对审计实务缺乏感性认识,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难以达到积累职业经验的目的。
二、具体建议
(一)充实审计教学内容。审计学教材应改变社会审计内容独大的现象,将教学内容在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进行均分,分章节详细介绍政府审计中的财政审计、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中的管理审计等内容。尤其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政府审计理论体系,讲述政府审计的本质、职能、特征,以及完整的政府审计方法。
(二)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审计教学模式应由审计理
论、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案例三个层次组成。审计理论主要讲解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通晓审计概念方法体系,夯实审计理论基础。审计实务指南由审计组织编制的行业审计实务指南组成,将行业知识与审计技能相结合,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投资项目审计指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人身保险公司审计指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审计指南》、《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指南》等。审计实务指南主要讲解各行业的审计程序、方法和依据的法规,使学生达到熟悉各行业审计实务操作的目的。审计案例部分由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解析组成,使学生通过案例解析,进入具体的审计案例场景中去思考、分析,掌握审计技巧,触类旁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涵盖了审计理论方法、实务操作、具体案例,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审计专业技能。
(三)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传统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探索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实验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由教师精选真实的审计案例,并对案例进行设计和拓宽,设计角色与审计难点,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模仿案例进行探索并取得成果,自行对案例进行理解、分析和处理,最后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师作为角色扮演设计者与引导者,不预设标准答案,层层设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来处理问题。情境模拟实验法是教师设计审计现场,让学生组成一个审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审计小组组长、主审、成员,自行进行任务分工,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资料与场景,从了解被审计单位内外环境到风险识别,从制订审计计划到进行审计取证,从实施控制测试到实施实质性测试,从填写审计工作底稿到出具审计报告,直至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成审计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