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素养 构成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施已上升为经济建设的关键任务,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开展积极有效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把握机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在企业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人才是根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的人才,因此企业员工信息素养的培养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对信息素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小学和高校等教育领域,对企业员工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对多家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中大专学历以上、在企业中从事管理与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员工的信息素养的需求结构。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它认为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进入90年代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又有了新的解读。布拉格会议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认为它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来解决一个问题。

国外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比较早,其中以美国ACRL标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ANZIIL标准以及英国SCONUL标准最为著名:ACRL标准包括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86个项具体的三级指标;ANZIIL标准包括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67个三级指标;SCONUL标准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

国内近几年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王吉庆于1999年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信息素养理论;桑新民教授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六个标准;刘孝文建立了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33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信息素养评估指标体系;钟志贤教授提出我国信息素养培养的八方面能力提升;陈文勇提出了信息素养的十大标准等。

二、企业员工信息素养需求数据统计分析

1、调研

综合国内外针对信息素养标准的研究,结合企业信息化建设及知识型员工特点分析,本课题组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编制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员工信息素养需求》的调查问卷。在正式调查前,访谈了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将调整后的问卷通过实地发放和电子邮件发放两种方式,对本地和外地8家企业的300名知识型员工进行了调研,问卷调研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问卷有效率87.3%。问卷列举了18个可能的信息素养因素进行调查,采用5级评分法,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评价相应因素对企业信息化实施影响的大小。

2、数据的统计分析

针对回收的问卷,我们用SPSS软件对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平均值进行描述性统计,得到结果如表1所示。

从该表中可以看出,平均值较高的因素是与信息技能有关的使用信息工具和网络传播工具能力、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硬件设备使用能力。目前,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推动着计算机网络的全面普及与发展,信息技能是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也被认为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平均值较高的因素还有与创新能力相关的利用已有信息重构新的知识体系、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求知欲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企业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就要不断创新,因此员工创新品质与能力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

我们尝试进一步采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充分性KMO为0.711,数据较适合于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数据也具有相关性。我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在产生的解释总方差表中,以特征根大于等于1的原则,可以提取5个因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因子的意义,采取极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进一步得到因子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8个因素在5个因子上的因子载荷都不低于0.5,具有较高的收敛效度。通过计算各个维度的Cronbach(克龙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发现5个因子的一致性系数均大于0.7,说明5个因子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并且内部结构良好。

研究表明,信息素养主要构成因素由5个公共因子组成。因此,本文对问卷调查中的信息素养维度和二级指标进行了重新组合。Z1公因子5个因素是与获取信息技术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技能因子;Z2公因子4个因素是与知识内容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知识因子;Z3公因子3个因素是与信息反映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意识因子;Z4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交流沟通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协作能力因子;Z5公因子3个因素都是与创新素质有关的因素,本文把合并后的公因子命名为信息创新能力因子。从而也就得到了员工信息素养的需求构成(见表3)。

三、企业培养员工信息素养的途径

1、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提高员工信息意识

有些企业管理者把信息化建设仅仅理解为计算机的增加,简单理解为计算机软硬件的配置完备就意味着信息化建设的完成,一个企业网站的建立就算企业信息化已经实现,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而真正的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加强宣传和渗透,让员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含义。

2、规范信息制度,加强信息环境建设

企业可以制定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信息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把信息工作纳入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信息工作奖惩制度,对采用的信息分别确定奖励标准,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员工信息意识、信息协作能力的提高,从而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激励员工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建立适应现代信息管理需要的管理模式和组织形式,避免信息条块分割,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协调机制。

3、加强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

应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的硬件配套环境,如建设网络基础设施、计算机硬件、产品与服务编码、物流配送等企业信息化的公共支撑配套环境。

4、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信息技能和扩展信息知识

企业应通过内部培训、外出培训、外出考察、继续教育、访问等形式,为员工创造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机会和条件,使其能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并提升自己的综合服务能力。另外,企业还应制定政策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并组织各种信息知识竞赛,促进员工信息知识的提高。

5、把企业建成学习型组织,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学习制度,制定出能促使员工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制度和措施,鼓励员工之间进行交流和知识共享,营造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信息素养提高的长效机制。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应对企业信息化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阶段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JG11EB020。)

【参考文献】

[1] 张静波:美国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2] 桑新民:学习科学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档案;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人类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大,档案信息化建设成为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档案馆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国资委提出档案信息化是中央企业加强档案管理的一项革命性和基础性工作,要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中,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促进档案工作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转变。因此,传统粗放式档案管理系统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央企的要求,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国资委和国家档案局要求的积极步骤,而数字档案馆建设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做好数字档案馆建设对于整合企业信息资源,满足企业档案工作长足发展,提升档案服务能力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打破各业务信息系统壁垒的需要

近年来,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贯通、资源整合能力和效能发挥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基本上是纵向部署,加上管理方式影响,客观上造成了信息“壁垒”,形成信息“孤岛”。对此,我们迫切需要快速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水平,而数字档案恰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信息化项目总体规划中,对档案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实现企业电子文件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打通企业各业务系统与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通道,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横向融合管理和高效开发利用。

二、建设基于大数据的知识管理平台的需要

企业推行的信息化项目的各业务系统陆续上线并运行后,需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必将步入“海量”、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没有档案系统管理,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数据的无序、滞涨问题,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管理上的难题,而且对数据挖掘,实施大数据战略也将大打折扣。

数字化档案馆项目建设的最终目标正是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为解决新的海量信息处理需求,所提出的解决策略。通过建立一个依托“大数据”背景下的统一界面、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馆,对各业务系统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进行有效梳理和归拢管理,实时归档,主动科学收集、整理、分类、鉴定、编研和销毁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严密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建立起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办理、归档、移交、保管、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海量的电子文件中,由数字档案系统判定其中哪些电子文件应该形成电子档案、应该如何保存,而剩余的电子文件又该如何处置。逐步实现运营范围与业务功能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合,实现对各业务系统全过程、全要素、动态、实时的数据收集和归档,强化知识的梳理和挖掘,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创造档案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决策支持。

三、提升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为档案编研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数字档案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对档案信息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提炼精华、数据分析,经过梳理和价值判断、规范整理和逻辑排列,可变成有思想、有规律、有可读性的档案编研成果,也可以通过办展陈、微电影、历史纪录片、数据网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再现企业发展历史,展示独有的文化魅力。“死档案”会变成“活教材”,在满足企业多样性文化需求的同时,向社会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打造良好的央企形象作出贡献。

四、有助于为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决策,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将促使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从而将促进档案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变革,彻底改变档案馆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升档案工作在信息化社会中的服务能力。

决策的及时正确、管控措施是否得当,要靠信息的完整、准确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数字档案馆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些要求,特别是数字档案馆与企业办公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对于支持决策有着天然的优势。

五、有助于提升档案资源保存和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以数字档案馆建设和电子文件管理建设项目为龙头,大力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网络化服务,使档案信息在为用户服务时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这是档案信息实现信息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同时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按照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和安全保密的原则,建立与数字档案馆相适应的电子文件存储备份中心,实现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备份保存的双保险,推进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档案资源保存和利用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考核评价

一、引言

随着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档案这一饱含企业知识产权信息、决策数据、管理依据的重要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管理水平不仅反映一个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更涉及到企业的信息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随着全国性企业档案工作达标升级活动的停止,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档案工作该如何推动,如何与管理提升以及做大做强世界一流企业集团的要求相适应,成为当前企业档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力开展档案工作评价,形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档案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对推动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推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中央企业具有下属单位多、管理链条较长、区域分布广的特点,各单位业务不完全一致,档案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传统的现场评价复核方式存在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耗时较长,评价结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主观性较强等问题。如果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依托统一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开发档案考核评价系统,实施远程网络评价与现场复评相结合的方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结合企业信息化的特点和某单位工作实际,对大型中央企业档案工作评价手段的提升方法进行思考和实践,为各单位开展档案工作评价提供借鉴。

二、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现状分析

(一)现行考核评价方式

目前,企业档案工作考核评价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人工考评

企业档案部门制定档案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组织建立考评专家组对所属单位开展考评,受评单位负责相关材料的准备,由考评专家组对受评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现场考评,并给出受评单位的评价得分情况。

2.信息系统辅助、人工考评为主

企业档案工作实现了一定的信息化,建立起了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由企业档案部门制定评价指标,组织考评专家对所属单位现场检查,必要时利用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调阅相应档案数据。每个专家根据分工负责相应档案类别或档案管理相应环节进行评价,综合各专家评分情况得出受评单位考评总得分。

(二)现行档案考核评价工作弊端

通过对上述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现状的分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以人工现场考核为主的方式成本较高

此种考核方式适用于考评对象较少且分布相对集中的企业。若下属企业类型多、分布区域广,考虑考评的年度时间限定,则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降低了考核评价的可行性、时效性。

2.考核内容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当前,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档案工作层次的重要内容,原有的档案工作考核侧重于人工考核,难以对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行全面考察,也难以对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信息安全策略、保密技术水平等进行评价,造成考评指标的片面化。

3.考评过程缺乏透明度

人工考核过程中,各项考核指标的评分均由专家现场决定,受时间限制,每一专家不可能对受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全面复核,只能分类别、分专项的进行考评,各专项得分之间难以比对、校核,因此,由专项得分之和形成的综合得分存在因人为因素、不客观因素而影响考核评价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真实性。

4.考评结果统计分析难度较大

由于考评结果由专家手工完成,因此在公布之前或之后仍需进行结果整理、人工分析、归档信息处理等二次工作,从而加大了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的难度,增加了考核评价工作的复杂性和人工成本,不利于考评指标的修订及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各部分成绩的分析。

三、采用网络协同方式实现档案工作考核评价

根据以上问题分析,充分利用网络协同方式,结合科学的档案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可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导向作用,有效提高考核评价效率和效果。

企业档案部门要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统筹规划档案工作。设置考核评价指标,是档案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优势、建立高效科学的档案信息考评系统的基础。在企业集团中,科学设置档案考核评价指标,应按照“立足当前与面向未来相结合”、“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实体与兼顾电子档案相结合”、“保持稳定与滚动修订相结合”等原则制定。

确定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及分值后,档案工作考评信息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要充分利用企业已有档案信息化成果,建立科学高效的档案工作考评信息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关键点:

(一)做好顶层设计、建设统一的考评信息系统

对于中央集团型企业,在建设档案工作考评信息系统时,应由档案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保证考评信息系统的标准统一、规范统一、平台统一。这样可以形成标准统一、管理统一、业务统一的档案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同时系统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保证系统配置信息的灵活调整、考核流程的灵活配置,一般而言,考评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

系统设置:设置对应的受评单位、使用用户、考评指标、专家信息、评级标准等。

单位自评:由受评单位进行自评,包括填写考核项说明、上传证明材料等。

组织复评:组织专家进行对受评单位进行复评,每一单位全部指标至少有3名专家同时复评,评价时各专家相互独立,互不交流。

结果审核:结合专家给分情况和受评单位自评情况,考评的组织单位对自评单位得分情况进行复核。

结果:对复核以后的结果,由主管领导审核通过后进行结果在线。

统计分析:对受评单位的考核结果按照单位、考核项等进行综合统计分析。

(二)紧密结合企业信息化实际

考评信息系统的建设应根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实际,紧密结合档案信息化工作的进展,一般应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符合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

考评信息系统的技术路线应和企业信息化战略保持一致,避免信息系统的异构导致的建设、运维难度,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实现软硬件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企业的投资利用效果。

2.和已有档案管理系统无缝集成

考评信息系统应和企业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深度集成,满足考核指标中对系统利用情况、整理规范情况、数据归档情况等指标的实时动态采集。

3.和企业核心办公系统深度集成

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工作属于企业办公室工作的一部分,其结果的、指标制定、结果等均属于企业核心办公的应用,考评信息系统应和核心办公信息系统进行深度集成,包括机构用户信息、待办消息信息、结果审批流程等进行集成,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建设成果。

四、实际应用案例

在某公司的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实际应用中,结合上述的思路及方法,主要做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一)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明确档案工作考核指标

2012年初,统一的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管理办法,从公司层面明确了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的重要性、组织形式、管理部门、奖惩办法等,详细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根据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实际,明确系统考核指标共90项,覆盖档案工作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信息化建设、设施设备、开发利用五大档案工作组成部分,其中16项可以从档案管理系统中进行自动采集和自动给分,占总分值的24%,有效避免了人为评分的主观性;对企业需要加强的档案编研、课题研究等方面,设置专门的加分项,对企业档案工作中重大问题如档案泄密、丢失等问题设置专门的减分项,实行考评结果的一票否决制,实现企业档案工作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

(二)完成档案考评信息系统建设

2012年完成了档案工作考评信息系统的研发和测试工作,系统主要包括基础设置、单位自评、评价管理、专家网上复评、业务主管复核、结果审核、管理、统计分析、年报管理等9个模块,涵盖36项核心功能,系统实现了和档案管理系统及协同办公系统的集成,实现了16项自动采集指标的自动提取和自动评分功能。

(三)完成2012年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工作

2012年12月份完成了档案考评信息系统在6家试点单位的网上考评测试,2013年1月份完成公司所属省级电力公司、直属单位的部署,各单位利用信息系统完成了自评工作(信息系统完成16项指标需采集数据的自动提取工作),3月份完成了专家复评工作,对每家受评单位由系统自动导出分析报告,评出示范级、规范级、合格级等,并将结果予以通报。结果后,各单位根据考评结果,对档案工作进行相应整改完善工作。

通过2012年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工作的实际检验,档案考核评价信息系统实现了单位网上自评、专家网上考评、档案部门主管复核、主管领导结果审核、网上结果和现场抽查复评(系统复评)等功能的有机结合,有效提高了考评工作的效率,推动了公司档案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档案工作考核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根据各单位的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找出适合本单位的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针对本单位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工作的现状,采用了网络协同方式建立了档案工作考评信息系统,在工作方法及措施上作出了一些积极探索,为其他单位进行档案工作考核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很多内容无法深入阐述,欢迎批评指正、交流指导,以共同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4篇

强调央企客户价值

金蝶集团副总裁、央企大客户事业部总经理张德琪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蝶在战略上始终非常重视传统管理软件业务,特别是将高价值交付放在重要位置;在产品方面也不断对中端ERP K/3和高端ERP EAS进行升级改造,并且丰富了产品外延,如增加了采购电商、销售电商等功能;在组织上,金蝶也一直保持EAS产品事业部。

张德琪认为,之前让业界造成金蝶不够重视传统业务的错觉,是因为近期金蝶在市场策略时更多地强调了云计算和互联网。

由于中低端管理软件产品K/3和KIS现在主要交给合作伙伴进行分销,因此金蝶在服务上格外重视高端产品EAS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国产化呼声很高的背景下,金蝶显然非常看好央企市场的发展前景。

“高价值服务对整个金蝶集团业绩的支持和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德琪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央企的重视就是对金蝶品牌的重视。”

为此,金蝶在今年初将原来隶属于金蝶北方区的中央大客户部独立出来,更名为央企大客户事业部,由本来负责商业服务事业部的张德琪兼任总经理。张德琪表示,央企大客户部独立出来,可以保证央企业务更加独立、自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据悉,张德琪离开深圳金蝶总部往北京央企大客户事业部时,金蝶集团主席徐少春和执行总裁孙雁飞均向他表示,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将不遗余力地支持他。

关注四个蓝海市场

张德琪认为,传统的ERP侧重于业务价值的实现和提升,强调生产、仓储、研发和采购等管理的支撑,这种以业务为维度的ERP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红海市场,但是以管控为维度的管理软件市场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据悉,在金蝶央企大客户部内部,将集团综合监管平台、集团业务管控数据集成与BI平台、企业移动互联应用平台和IT规划咨询服务列为蓝海市场。

其一,集团综合监管平台。这是因为很多央企尚未形成全集团统一、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总部高效管控能力较弱,而国资委要求央企切实加大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集成,建立一体化、集中高效的经营管理平台。

其二,集团业务管控数据集成与BI平台。由于大量信息孤岛的存在,集团难以实时掌控子公司财务数据,无法进行数据抓取或抓取不准确,未能很好发挥信息化在经营管理和科学决策方面的支撑作用。

其三,企业移动互联应用平台。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化、社交化已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央企亟须用于业务管理的轻应用平台,实现可移动化办公。比如,以轻应用搭建内部通信录、审批流、企业微博等系统已是大势所趋。

其四,IT规划咨询服务(含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服务)。金蝶希望在央企发展战略目标指导下,在理解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业务业规划的基础上,诊断、分析、评估企业管理和IT现状,优化企业业务流程,结合所属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对最新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目标和战略。值得一提的是,金蝶在张德琪的主导下于2014年通过两化融合贯标咨询服务机构审核,成为首批推荐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服务机构。

除了这四个蓝海市场,金蝶还非常关注与国资委进行深度合作。金蝶早在2008年就与国资委签约,共同开发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和央企业绩考核管理系统。近期,金蝶在帮助国资委建设央企综合管控体系和党建系统。

盘活老客户资源

据悉,我国112家央企中,约一半已经是金蝶的用户。张德琪透露,金蝶央企大客户部将重点盘活老客户资源,为老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他补充说,金蝶将安排央企大客户部的专家与老客户对接,帮助它们完善信息化规划,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原有系统,实现数据共享。

除了完善信息化规划,金蝶还将为老客户提供包括移动互联产品在内的更加尖端的产品,从而推动它们的管理进步。张德琪认为,基于移动互联的轻应用具有小、美、快的优势,能够帮助央企大客户快速补齐应用短板,发挥整体应用价值。而金蝶的移动互联产品的一大优势是能够与任何第三方的ERP产品轻松对接。

同时,金蝶还希望通过系统的升级换代,帮助这些老客户深化应用。过去提到深化应用,往往会提到费时费力的个性化开发。张德琪指出,未来金蝶将会从以往的注重单个项目转向关注项目群,从项目群的角度提供整体服务。

此外,金蝶还希望在服务方面加大力度,为央企老客户提供更加贴身、满意度更高的服务。张德琪说,此前他在IBM曾经负责过一些大型运维项目,对于如何为央企这样的大客户提供可靠的运维服务比较清楚。

链接 金蝶梳理的2015年央企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五大任务

金蝶梳理的2015年底央企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

信息系统要实现所有层级和主要业务的全覆盖:纵向要对所属各级单位进行全覆盖,横向要对主要生产经营管理业务环节进行全覆盖,重点强化对集团管控、主要业务流程、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国际化运营等业务的全覆盖;

系统集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与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过程、风险管控深度融合;

组织体系、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运维能力进一步增强;

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全面提高;

大多数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要达到A级,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金蝶梳理的2015年底央企信息化的五大任务是:

第一,着力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入开展信息化发展“登高计划”,确保信息化规划具体落地。

第二,着力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重点加强集约化人财物管理、国际化运营、辅助分析决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全面风险管控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第三,着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基础。建立健全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推进数据深度共享,并做好与国资委业务信息系统的对接和信息共享。

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范文第5篇

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稳步迈进,对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加强集团管控支持的力度,成效已越来越显著。

国资委日前公布的对中央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结果指出,包括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在内的各大石油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并且都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亮点。

中国石化

2008年,中国石化以ERP为核心的经营管理平台基本建成,主价值链各环节的资源优化取得显著效果。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成为提升油田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 炼化企业生产层面和生产执行层面的信息系统在生产及运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油卡成效显著,销售企业ERP、成品油二次物流、加油卡三大系统集成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提升销售管理水平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化手段。

总部为集团管控和集中指挥服务的信息系统建设应用效果开始显现。中国石化生产营运调度指挥系统在总部新办公大楼的20层投入使用,从原油运输、存储到送达炼厂,从炼油的生产过程到成品油油库储罐的液位,都能够通过图形化的显示实时监控。集中管控的实时信息让总部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动态、高效决策,实施调度指挥。

中国石化的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系统也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截至2008年5月,物资采购电子商务网站累计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企业生产建设所需物资90%以上实现了网上采购。网上采购物资品种扩大到全部56大类的76万余个品种,网上交易用户发展到2.7万个,其中注册供应商达到2万多家。采购时间从1周至2周缩短到两天至3天,甚至几小时。网上积累的相关采购信息将近200万条,实现了中国石化各企业间采购信息共享。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实行绿色IT视为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中国石化通过整合信息系统、优化IT基础设施,把实现绿色节能也纳入信息系统建设中。中国石化总部新办公大楼中4000多平米的机房,从规划、设计阶段就把节能减排评估放在重要地位。建设中采用了多项节能措施,不仅选用了高效低能耗的硬件设备,在机柜摆放、风道规划、冷热通道分离、应用区域划分与人流物流合理规划,以及智能化监控和制度规范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信息化工作始终遵循“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的方针,坚持六个统一的原则,按照“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以ERP系统、专业应用系统和网络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建设,不断提高整体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围绕业务的需要,按照上游、下游、共同技术服务等集团的业务规划了48个项目。其中ERP系统在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已在50个单位启动实施,其中在30多个单位上线运行。勘探与油田生产ERP系统项目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天然气与管道ERP系统进展顺利,在试点上线的基础上,建成统一集成的ERP系统应用平台,先后在部分企业上线运行。炼油与化工ERP系统,在2008年年初试点上线后,第一批推广单位即将上线运行。销售ERP系统,已在所有化工销售企业和第一批推广的成品油销售企业上线运行,第二批推广企业已经启动。装备制造ERP系统3月启动试点,目前正在推广实施。工程技术ERP系统已在试点企业上线运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近日全面上线,表明中国石油已建成全球最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中国石油的零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全面推广应用,实现了对下属加油站业务数据和设施设备运营情况的直接监控。中国石油共有加油站近1.8万座,现今加油站营运数据在网络上即时传输,提高了监管力度。中国石油物流运输通信指挥与保障监控管理体系、电子路单信息系统、车辆GPS卫星定位系统的集成应用,有效提升了车辆运行效率和油品配送保障能力。特别是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的提高,在今年的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做出了贡献。

中国海洋石油

中国海洋石油信息化“起点高,步子快”,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2007年,中国海油首次提出打造“数字海油”的理念,并将2008年定为“数字海油”建设的起步年,其愿景是创造“快捷畅通的通信能力,先进适用的应用系统,全面共享的信息服务,高度集成的协同环境”,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支撑全产业链的组织、流程和技术整合,推动中海油发展成为国际一流能源公司。

从2005年开始的全集团ERP项目,到2008年,除新并入和组建的单位外已全面上线,全面预算信息系统已在总部和17家二级单位全面实施,初步建立了全面统一的经营管理平台。第一个CBI(业务持续推广)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中海油开始建立起ERP持续改进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ERP的使用效果,使管理体制和体系全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数字海油”以海上油田勘探开发生产为核心,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的协同整合和优化,实现提高采收率、降低成本和管控风险的目标。“数字油田”是中海油“数字海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一的“数字油田”的规划指导下,正在实现海上油田生产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陆上运营中心对海上油田生产的远程监视和控制。

2008年4月25日,集团信息系统灾难恢复中心正式启用,提升了业务连续性支持能力,达到国家要求的容灾能力,为信息系统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

中国中化

中国中化集团是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四大国企之一,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中化集团的业务范围遍及全球,涵盖石油、化肥、化工等行业。中化集团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在1999年即已成功上线。系统上线后,为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平台。对于中化集团这种全球开展业务的跨国公司,集团整体的IT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命脉。中化集团一贯按照五个统一(规划、实施、标准、管理、监测-全球化管控)的原则,秉承共享资源的信息化理念,开展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