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表现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甘南本土民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语文素养;渗透应用
甘南藏族自治州本土民歌是我国民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代表为以藏语为传唱载体的民歌“勒”和“拉伊”,以及以汉语演唱的“洮州花儿”, 藏汉双语,并蒂生香,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也是高中诗歌教学当中不可忽视的鲜活素材和范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主流”,高中语文教材当中诗歌占了很大比例。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渗透本土民歌文化精髓,将本土文化资源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挖掘审美主题,提升语文素养,构建高中语文“大课堂”?本文意欲在此作以浅探。
一、甘南地区代表性民歌手法及精神浅析
1.藏语民歌
甘南安多藏区代表性藏语民歌是“勒”和“拉伊”。
“勒”,即酒歌。是安多地区藏族人民群众中最为普及和常见的唱歌形式,几乎男女老幼都会唱。无论逢年过节,还是收获喜庆;无论浪山消遣,还是放羊牧马,都离不开“勒”。
“拉伊”,即情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情歌是藏族人民抒情达意、追求爱和美的主要艺术手段。历史上的藏族社会,无论哪个领域,无不渗透着宗教的色彩。而“拉伊”却像透过烟雾的阳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就上述两种藏语民歌的常用艺术手法而言,其歌词几乎都是一首三段,第一、第二段起兴,第三段切意。歌词的艺术构思极富想象力,兴体部分组句大多具有藏族语言风格,哲理性很强。语言运用除了具有本民族语言的特色,还运用了许多文学性很强的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每首歌词几乎都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如“勒”这首《敬酒歌》,其歌词大意是:
第一杯酒进献上天,祝福吉祥如意。
第二杯酒进献父母,祝福吉祥如意。
第三杯酒捧给朋友,祝福吉祥如意。
就其表现的精神内涵而言,“勒”内容极为生活化,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皆可入歌,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草原风貌。“拉伊”在歌词内容上广泛地涉及藏族人民爱情生活的各个方面,情感真挚、方式直露、态度执拗、格调粗犷、气势雄浑、色彩浓郁。两种民歌形式交织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精神。
2.汉语民歌
汉语民歌指流传在甘南地区洮河流域的临潭县、卓尼县等周边的汉、土、回、藏等民族,用当地汉语――洮岷方言演唱的民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洮州花儿。
自秦汉以来,洮河流域不断有汉人迁徙而来,至明洪武时期,更是施行军民屯田政策,大量汉人从南京等地迁入。迁入古洮州的汉人与当地藏、羌、回等民族相安杂居,文化上相互浸染,共同创造出了洮州花儿。洮州花儿歌词的原型一首三句,一韵到底,首句起兴,二三句切意。表现手法上除了用朴素自然的白描、比喻、夸张等常见的语言方式构筑形象,以增强其文学性,还往往用方言中的俚语、俗称、叠词等方式突出其语言特色。可以说洮州花儿是一种通俗的口语化的民间文学样式。
例如,洮州花儿中传唱最广的《十二牡丹》(四月):
四月里,四月八,
牡丹长着刺底下,
早晨折去露水大,
晚夕折去刺玫扎。
在反映生活的广度与深度上,洮州花儿广泛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大胆想象,瑰奇浪漫,融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精神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二、高中教材诗歌教学及与本土民歌渗透的可行性浅探
1.高中必修教材诗歌选篇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中,诗歌部分共计四个单元二十六首,约占整个教材篇幅比例的四分之一。这些诗歌以古诗词为主,现代诗歌只选入三首。这些选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流派并重,艺术手法从赋、比、兴到排比、拟人、夸张、对比……灵活生动,丰富多样。必修一更是以诗歌起篇,开启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说明了高中必修教材对诗歌这种中国主流文学体裁的重视。
2.本土民歌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浅探
(1)艺术手法的渗透。以本土民歌当中描写、比喻、对比、起兴、夸张、排比、双关等艺术手法的使用为鲜活范例,引导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教材,把握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例如,在《诗经・卫风・氓》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赋、比、兴”艺术手法的运用,可以以洮州花儿《十二牡丹》为例,加以引导说明。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将琵琶声的特征,琵琶女的神态、心理以及琵琶女演奏技艺之精湛、高超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教学中可以与藏族民歌“拉伊”中广为传唱的《阿克班玛》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作对比:
戴金子项饰的黄水鸭,
盘旋低飞是草原的骄傲;
浮水游戏是海子的快乐,
没有你,海面该多寂寞。
红唇白齿的壮小伙子,
出门是部落的骄傲;
返回是同龄者的快乐,
没有你,人心该多么寂寞。
(2)创作精神的渗透。本土民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瑰奇的浪漫主义精神,与中国诗歌的精神内涵别无二致。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实到对主观情意和思想主旨的理解上,也应该落实到诗歌创作精神的领悟中。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与《杜甫诗三首》的学习,学生首要感受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深刻观照。《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杜甫诗歌中对社会人生广泛深入的关注,对学生形成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导引作用。此时再渗透本土民歌中直面现实的作品,更易引发学生共鸣。如反映洮州花儿中留守老人叹息老来凄苦的:
腊子石山雪盖了,
人老就像花败了,
浑身钢刀不快了;
钢刀老了还磨哩,
人老了时咋弄哩。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土民歌是本土文化鲜活有机的组成部分,将其渗入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用本土文化滋养后代,用本土意识铸造民族之精魂,其空间广阔,在此浅探。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一、关注行文结构
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精读,对阅读理解题,从细处着手进行分析解答。学生对行文结构的关注即是从总体着手,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对于文本细读来说关注行文结构具有粗中有细的特点,然而细节又能统领总体。对于文章行文结构的关注就是在学生细读文本之后对文章进行总体感知。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阅读理解题或者讲授课文文本时,可以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三遍以上的细读,仔细研究文本的行文结构,并把握其特点。例如,在《邂逅霍金》的讲解过程中,细读文本后,我们可以发现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展开。第一部分是邂逅霍金之前,主人公“我”心怀敬畏,并且很崇拜霍金;第二部分则是主人公“我”与霍金的“邂逅”过程,主人公“我”被霍金坚韧的精神以及他心态平和的态度所感动;第三部分,在邂逅霍金后,主人公“我”对霍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产生了深刻思考,并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诸如此类,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了解文章的“总—分”“并列”等结构,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等等。
二、关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中阅读理解题目的重点之一。表现手法,是一种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利用一些行文措辞,多为作者表达一种意境或者情感服务。表现手法具体包括:烘托、对比、联想、托物言志、咏物抒怀以及叙事抒情等。教师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过程中关注文章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大家之法”,欣赏作者的语言巧妙之处,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典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表现手法的运用能力。如在学习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时,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描绘了一个清幽、恬静、自在安逸的边城世界,与城市的钢铁水泥森林、喧嚣、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边城”人的淳朴、善良、正直、热情与生活在城市的人的冷漠、麻木、自私、虚伪形成鲜明的对比。除此之外,沈从文在文中对人物的刻画,也不是平常所使用的外貌描写和肖像描写。沈从文对主人公“翠翠”没有采用传统人物刻画的方式,而是让她置身于大自然中,使她的形象与边城的美好风光融为一体,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她身上所特有的自然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对表现手法的关注不仅可以把握作者语言的组织方式,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关注语言特点
一、整体阅读,把握主题
小说读者是通过理解一个一个的词语、一句一句的语言,在自己脑海里再现小说作家描述的故事及形象。所以,进行小说鉴赏的第一个前提是鉴赏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依托文字复现故事是一种在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综合作用下的对小说故事的总体直觉感受。具备了小说鉴赏能力的读者在进入小说鉴赏过程的第一环节,就是通过整体阅读小说的文字语言,迅速把握这篇小说故事的基本轮廓和情节的基本类型,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把握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不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比较丰富、多义时,小说读者只能理解其中一部分的小说主题,达不到高层次的鉴赏境界。有时甚至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小说主题,导致完全错误的解读。当小说读者的鉴赏能力比较强,而优秀的小说作品的主题内涵比较丰富、多义时,可能会出现小说主题鉴赏的超越和提升。小说读者不但领会了小说作家在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故事里寄寓的主观意图,而且还发现了小说作家没有意识到、小说形象获得了艺术生命时滋生的客观内涵,小说人物、情节包孕的主客观思想都被小说读者领会和把握了。
二、体味细节,把握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东西,要读懂小说,首先必须读懂情节。小说鉴赏在完成了上述第一次整体阅读后可以进入第二个环节――“局部解剖”了。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
如何鉴赏小说情节呢?首先看小说情节事件的典型性。小说情节要能概括根据日常生活的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本质内容和人性深层的心理内容,以这种相关性与概括性来激发小说读者的审美注意和审美联想。其次看小说情节组合形式的机智性。要特别留意体味小说作者在组合小说事件和小说细节时有哪些机智的构思和技法,有哪些巧妙的形态和策略。
三、紧扣文本,赏析技巧
当我们完成了对一部小说作品“整体阅读”和“局部解剖”两个环节的鉴赏后,还需要从头至尾对小说作品再作一次“整体阅读”。这一次整体阅读,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确立的人物形象,印证自己对作品的主题感受和认识,对细节和情节作深化理解。在这些鉴赏阅读中,小说鉴赏的深化是要进一步体味作品富有特色的艺术技巧。但是这其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紧扣文本。结合微型小说的特点,纵观近几年微型小说在高考题中的命题特点,笔者认为阅读鉴赏微型小说考查的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梳理情节。梳理情节需明确这么几点: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概括时要扣住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②认清小说是单线结构还是双线结构。③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和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 分析环境。分析环境首先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来分析其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或表达主题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应注意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及景物,用来表现人物心情;③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通常和人物形象或主题密切相关;④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推动情节的发展;⑥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3 鉴赏技巧。鉴赏技巧是小小说的重要考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含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伏应、悬念、巧合、误会、突转等),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④小说在人称使用上的特点及这样的好处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教学;内容;难点;措施
1.前言
修辞是语言中的一门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修辞的学习在我国高校语言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对比喻修辞的学习要求较高。包括对比喻基本类型的掌握、对比喻在实际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对比喻的运用三个方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比喻的内容和难点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才能在教学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对比喻修理的与应用能力。
2.比喻修辞在高中教学中的内容
2.1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用一个相似的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的表现手法。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比喻修辞知识的学习要求较高,不仅要学会分辨常见的几种比喻类型,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比喻修辞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分类很多,其中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和区分的的类型一共有四种: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2.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同的比喻修辞,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一定要懂得结合文章上下文去理解,才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老师在讲解比喻修辞时一定要选择特征较为明显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境,只有结合文章,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比喻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语境中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
2.3增强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学习修辞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只学到了比喻修辞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这就失去对比喻修辞学习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对比喻修辞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还应立足于实际,运用比喻修辞给学生上课;同时,引导学生们运用比喻修辞在实际对话中进行交流。
3.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3.1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
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一共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中对修辞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常常会出现难以区分两个句子修辞使用较为相近的情况,混淆了比喻修辞的定义,甚至有的时候,老师也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第二,对比喻修辞内容的拓展,目前,在高中语文比喻修辞的课堂中,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和区分,不能拓展到修辞的角度,不能认识到辞格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也就不能从辞格的角度分析比喻修辞在一个文章句子中所起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运用较少,即使学生知道一个比喻修辞在一个句子中的作用,并且知道比喻修辞的使用能让句子变得生动有趣,但依旧不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样就不能达到高中比喻修辞学习的初衷。
3.2比喻修辞在高中课堂中的教学对策
3.2.1比较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不同比喻修辞在不同的句子中进行比较,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相似的比喻之间不同的用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不同修辞的印象,从而达到辨析的作用,不会轻易在语言运用在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在高中课堂中最典型的课文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一个段落中融合了较难的辨析的比喻修辞,包括博喻、暗喻和通感,而老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把课本中的原句改为不带比喻修辞的句子,再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比出比喻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2.2结合文章进行学习
教师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某个句子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立足于课本。例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整篇诗文中,就大篇幅的运用了比喻修辞,教师把这篇课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较为典型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记忆,更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修辞学习的效果。
3.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课堂对比喻修辞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除了课堂上老师引导式的语言交流,还应鼓励学生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写作和日常学生的口语交流中。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抽象的阅读教学会令学生感到枯燥对其失去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即学即用。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可以将运用到比喻修辞的地方进行勾选,或在班上学生指出作文中修辞的运用对文章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肯定,很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也会试着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实践中。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比喻修辞学习与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灵活教学。改变以往较为局限的课堂练习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并且,应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到语言表达中,不仅仅只是在纸上,还应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比喻修辞最终应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95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纲要求及考点研析有很多专家作了许多专业的论说,在这里我就不多重复了。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及高考语文试题实际,这里我且谈谈我所总结的关于小说、散文阅读高考试题的解答模式,希望让能得分的同学得高分,不能得分的同学多得分。
一、小说中常见题型分析
1.人物形象分析一般包括:1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2把握人物思想性格; 3 能过社会环境的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4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活动。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还要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入手。
2.小说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细节、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2)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3)小说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常见题型有:(1)指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析环境描写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3)依照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氛围、衬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
4.小说中情节描写常见题型有:(1)文中某个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2)某个事物、某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回答中要写明对主题的作用,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二、散文中常见题型分析
1.品味语句常见题型有:(1)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2)结合原文谈谈对某句话的理解。
2.结构思路常见题型有:(1)指出文章的行文思路或脉络。(2)某段话或者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艺术技巧常见题型有:(1)文中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2)赏析某段文字或划线文字。
4.概括思想内涵常见题型有:(1)概括文章主旨。(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主旨。
三、常见题型答题模式
1.题型:以什么为标题的作用
答题模式:(1)概括情节(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
例题: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一课《药》课后练习题中解答的以《药》为题目的作用。
答案:1概括情节 2连接线索 3提示主题,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阐述。
2.题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模式:(1)烘托什么氛围 (2)衬托人物什么心理 (3)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题:风雪作为自然环境,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看看课文对风雪有哪些描写,这些描写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3.题型:概括行文思路或情节发展脉络
答题模式:概括各层大意,字数大体接近,用短线或首先、其次、接着、然后等语言连接起来。
例题:高中语文新课改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题:概括情节要点(沧州遇旧-----买刀寻敌—烧草料场----雪夜杀敌)。
4.题型:分析文章中插入某个情节或出现的某个事物的作用
答题模式:(1)对主题的作用,(2)对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3)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
例题:2011安徽高考《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小说结尾写了从来不喝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答案:(1)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2)使情节更加曲折。(3)使主题更加丰富。
5.题型:分析某句话或某段话的作用
答题模式:(1)结构上什么作用。 (2)内容上什么作用。
例题:2011浙江高考《第9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案:(1)内容上:强化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2)结构上:用作铺垫,引出下文主要故事。
6.题型:从语言艺术、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上赏析某个句子
答题模式:(1)手法 (2)内容 (3)作用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请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答案:(1)运用了排比手法。(2)分别从诗情、画意、哲思的角度深层次赞赏残荷之美。(3)句式整齐,增强语势。
7.题型:以同一件事物开头和结尾的作用或启示
答题模式:(1)首尾呼应。(2)连接线索
例题:《玉渊潭的槐花》文章以“玉渊潭的槐花盛开”为开头,以“玉渊潭的槐花落了”为结尾,这样写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2)槐花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它象征了朴实的养蜂人。
8.题型:概括或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模式:如果是概括就直接分点作答,如果是简析就要举文中的例子
例题:《血的故事》“外省郎”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2)执着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3)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9.题型:概括文章主旨
答题模式:通过……描写,表达了……抒发了……
例题:2011安庆模拟《清荷》“通观全文,简要概括本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