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七年,初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学生作出示范,是教学论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目前教育界和其他领域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通常
是指人们的一种信念。有学者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在实践中探索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或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耿红卫,2006)“理念”一词概念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人们的使用。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比较突出地强调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与交往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项课程理念。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在前面三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的要求。
二、《生物学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能力。通过“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和教学策略(备课、评价等方法),熟悉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和任务,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素养,熟练掌握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导入、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等),具有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和对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进行一般科研的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使他们成为站在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前列,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的合格中学生物学教师。
《生物教学论》课程,必须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走进教学生活、走进现实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服务;本课程肩负着培养未来生物学教师的重任,而他们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学论》的教学,应体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学生今后的教学生涯作出示范。希望以下教学案例能给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生物学教学论》教学案例(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课题: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第三节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1学时,多媒体教学)
1.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本章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生物教学论》的前面章节中又学习了与生物学教学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关系,认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会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互联网资源,为今后从事生物学教学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目标
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②认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如:备课、测评、管理等。③交流目前(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④认识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教学资料。⑤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利用互联网的相关资料。(其中,③、④、⑤为第三节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玉溪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在学期开学之初,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3人一个小组,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要求每个小组围绕某一章的教学内容,作专题综述(基本教学技能一章可多安排一些小组),每个小组在本章节上课前把综述文章交上课教师。上课时,先由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给全班介绍综述的内容,时间10-15分钟,然后其他两位学生一起上讲台,回答全班同学的提问,要求提出的问题围绕本章节及其相关内容,3人小组问答提问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教师根据本小组的综述、讲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该小组作出评价,作为该小组平时考核成绩之一,也可由本班其他小组同学评价。余下25分钟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讲解、讨论等活动。
4.教学过程
①教师导课。
②小组学生代表介绍对本节内容所作的综述(10-15分钟)。
③本小组3位学生回答全班同学提问,关于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10分钟)。
学生提问举例: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如何避免网络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你一般在什么地方使用电脑,一周使用多长时间,用电脑都做些什么?
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你如何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你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中学,教学设施很差,没有多媒体教室,也不能上网,作为教师你应该怎么办?
④针对小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补充。教师或学生对该小组的综述、讲解、回答问题情况作出评价,记入平时成绩。
⑤教师讲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活动:请你应用互联网搜索“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并呈现给大家;请你在学院图书馆全国期刊光盘数据库中搜索:作者朱慧贤,篇名为“生物学教学中的伦理学问题”的文章,并呈现给大家。
⑥作业设计。利用所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及生物学知识,查找资料,制作高中生物学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试教中熟练使用。
5.案例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开学第一周分好小组,明确任务。每个小组在讲课前一周,将综述材料交上课教师。
②学生在10-15分钟的讲课中,可由一人代表,也可由小组学生各讲一段内容。
③整个活动过程,需安排一人作记录。
④对各小组的综述、讲解、回答问题的评价,可组织学生操作,课后将成绩报给教师。
⑤为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制作课件的技能,要求各小组将陈述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⑥通过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督促不直接参与讲课的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案例评析
《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服务于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给学生作出示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全程(课前、课中、课后)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与交往,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的陈述、讲解,训练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综述、提问,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
通过对本院生物科学02、03、04级学生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活跃了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长群,王利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学科教学论的影响[J].邢台学院学报,2003,18(03):8-10.
[2]陈光明.浅议“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变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36-37.
[3]袁维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的反思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04):36-40.
[4]赵克礼.“学科教学(法)论”课程的困境与发展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4,(06):50-55.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教学效果
引言
案例教学法,就是对一个具体对象在实践过程中的情境细致描述,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思考。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对象和描述方法的传达,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传授着学习知识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实践能力。至于案例的选取就较为自由,但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案例只是作为教学线索,教育本身主要还是靠教师主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锻炼学生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案例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旧版的教材中,往往对某一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时,通常是先知识点后分析说明,不像新课程教材中,知识点在罗列后都会有一个个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分析、概况、总结。这样学生就不会有被动学习的情绪,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通过一个个鲜明的案例,被动变主动,很容易使自己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地球公转自转一节中,旧教材就只是简单列出了太阳日、恒星日的具体时间,并没有作差别的描述,学生至此定然会困惑;在新教材中却有以活动案例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区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2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教师根据新教材编写的案例,不仅使每个课时的内容充实鲜活,避免了教条空泛,也使阅读教材成为了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有了案例引入课堂,课堂不再只是为了简单地说教,而是通过教材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来说明定义、原理和方法。这样不仅极大地增加了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也为教学工作减轻不少的压力。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一节中,课本以德国鲁尔工业区来编排,在案例中图文并茂,详实细致,全面具体,又如为说明宇宙环境 对地球的影响时,选择太阳对地球是影响为典型案例等等。这样的教材自然很有趣味性、可读性,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1.3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这种教育目标和方法。例如,在工业区位选择一节中,教材给出了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案例,通过详尽的相关信息,可以要求学生归纳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别讨论选择的原因。这样通过鞍钢和宝钢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对工业区位选择的要点有了基本了解,重要的是讨论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这样自然要比直接讲授工业区位选择更有效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 案例教学实施过程
2.1地理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对课堂教学重要自然不言而喻,要保证案例的时效性,教师必须要深入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素材储备。在案例教学当中要注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讲述法、趣味引导法等加强讲课效果。讲述法,就是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一些理论性很强,内容抽象的定义性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用精炼简洁到位的语言要讲述,案例要精心选择。例如,在讲到水资源合理利用一节时,教师可以举例有一富人很爱洗澡,但每次洗澡都要用50桶纯净水,这样好吗?爱洗澡讲卫生是好习惯,但用这么多的纯净水就很是浪费了,这样自然就引到了节约用水的教学当中来了;趣味引导法,就是用机智幽默的讲述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中的气旋和反气旋时,就可以讲解三国历史中著名的火烧葫芦峪典故,在讲到洋流时,也可以马上引入新航路开辟的先驱们等等。
2.2地理典型案例讨论
开展地理典型案例的讨论,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里,教师永远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教育,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但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往往需要学生的更多参与,许多学生在上课时可能少有兴致,可一旦到了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时热情高涨满满。所以在案例分析或讨论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作一个引导者,主体是学生[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全力掌控案例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在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及时总结和点评。例如,在对某一地地形地貌的讨论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地理知识,大胆发言讨论,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逻辑思维。
结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的实际教学当中应该积极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广大的地理教育工作者要精心选取合适的典型案例,并多组织一些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实践教材工学实践能力教师科研区域分析规划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闽江学院办学的导向。然而,基于理学背景发展起来的地理科学系,要从根本上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办学思路,必然要进行多方面教学改革。本文以《区域分析与规划》为例,探讨基于理学背景下工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教材——《区域分析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编写思路。
一、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现实需求
1.学科知识发展使课程教材反映内容滞后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且不说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单说海峡西岸经济区自2004年初提出后,经过全省上下5年的努力,2009年5月就上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区;还有全国城市经济圈的划分凸显海峡西岸城市群、平潭综合实验区等的影响力;不同行政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土部关于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而出台的新行业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所选择的最新且最权威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中都没有反映,因为该教材是基于2005年之前的统计数据及支撑材料,也就是说,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滞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这也为编写适合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教材提出了需求。
2.行业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教师讲授的大多数内容均源于统编教材,这就限定了教师的授课范围,而且教材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假设或学科原理介绍。学生学习理论是有必要的,而行业对应聘学生更关注在校期间是否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实践?是否了解这个专业在行业发展中新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利用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结合理论课教学介绍行业发展的需求,并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比如,我们利用《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研项目,就更新了《区域分析与规划》第十一章的“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容;同时为便于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我们编写“科研项目技术方案”,针对科研项目较详细介绍工作流程、工作深度与广度、工作基本步骤等。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容易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及CAD、ArcGIS、MapGIS等行业所需要软件对数据处理与管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本科学生而言,没有一本系统的指导书,他们是很难介入科研实践的。
3.就业需求更看重学生系统实践能力
最近,为了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我们一直在调查走访已经毕业或正在参与毕业实习的同学,几乎100%的同学都反映他们在面试时用人单位都会问:“在学校期间有否参与专业实践?都有哪些实践能力?”尽管我们系构建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实践(验)、专业综合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均没有固定实践教材支撑,基本上根据教师偏好实施实践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有的教学内容不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系统的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材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愈显重要。
二、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
1.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实践教材是课程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必须服务于课程教学的总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能传授课程教材反映的学科内容,又要求能把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根据专业教学目标、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的地位及课程在学科体系(基础理论课、应用理论课、技术工程理论课)中地位对课程教材模块化处理,每个模块均对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扩展(主要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师生均能把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较好的结合,激发创新欲望,从而提升教学层次。
2.整合教师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教师的科研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纵向研究课题,主要是反映学科领域(含理论建设层次、社会应用层次)的学术性思考;二是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横向性科研,主要是高校教师把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地方或企业发展需要。无论哪个方面都深刻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科研成果,这样实践教材中呈现的案例就不是那么枯燥,而是与课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教学案例的精彩点评,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行业的深层次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参与科研的愿望。
3.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取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学习者自己的素养有关。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本科教育模式下,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却可以培养该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就《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来说,全书达600多页,课时才48个学时,而且就学习一个学期。掌握这门课博大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实践的经验。而这门课的专业技能如分析区域、调查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能力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技术(CAD、草图大师、PhotoShop、3DMax、GIS等软件的操作)却是我们应该强化的。因此,在案例编选时,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的引导与专业软件技术的应用。
三、《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框架探讨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干课程之一,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介于应用与技术工程理论之间的一门实用课程。而选用的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全书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规划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由此可看出,该门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根据地理科学系专业课程建设的需求,提出编写《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编写框架,具体从四个部分来构建。第一,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实践教学大纲》对教材反映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的相关知识、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中的各专项规划”等进行模块化处理,分析出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巩固及课后扩展等具体要求。第二,根据教材反映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选择具有巩固教学知识的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区域、分析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方法。第三,是围绕课程实践的要求,编写本专业课程实践所需主要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主要涉及到ArcGIS、CAD、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技能操作与应用。第四,是实践教材的拓展,主要围绕课程中有关探索性课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区域如何形成研究性项目,如何进行研究及研究结论的撰写等,同时揉合教师的有关科研案例。
众所周知,工学是十分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对理学背景的师生来说,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且有一定工学内涵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均难以真正实现“按需要发展人”的办学理念。如何编写这类教材对理学背景下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但也必须是那些长期参与科研实践能力的理学背景人员,才能对理学与工学特点均有深入理解,才能编写好适合理学背景学生学习的实践指导教材。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质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俭.理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教学研究,2001,(4).
[2]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
[3]生云龙.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
[4]徐新,李桂源.论大学教学与科研的互动[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
关键词:新高考方案;教学策略;浙江省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特制定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新方案”),并于2014年9月9日正式,新方案一,便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一、新方案新特点
1.七科选三且不分文理科
新方案中“选考、不分文理科”成最大亮点。高考科目分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语、数、外3门是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考生从中选择三科作为选考科目。作为高中学考科目考生只需考必考题,必考题考试内容为该科目必修内容。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该科目考生除需考必修内容还需考加试题,加试题考试内容既包括必修内容又包括选修内容。
七科选三,对考生而言,选自己想学且认为学得好又感兴趣科目进行考试,“选自己所长”、“选自己所好”,不仅可增加考生自主选择机会,同时也可减轻考试心理负担。七科选三,对中学而言,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高校而言,可以选拔合适人才。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减少过度偏科、过度应试的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2.弱化“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确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方向,对考试的类别、内容、评价、招录等方面进行系统革新,学生拥有更多更大的选择考试、选择教育、选择大学的权利。
不同发展取向的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或三位一体招生;参加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除语数外3门必考科目外,其余3门选考科目可自行确定,选考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高考录取成绩选取其中较高的一次成绩。2015年10月进行首次考试,每年4月开考除外语以外的科目,10月开考全部科目。给予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可有效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与心理负担。
3.“专业+学校”新录取方式
新方案提出考生报考志愿将由“专业+学校”组成,考生可自主选报专业,录取也不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考生报考“专业(类)”志愿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权,既可报考同一高校中的不同专业(类),也可报考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还可报考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类)。以往批次录取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先选择学校再选择专业,如果分数不能满足第一志愿的专业,就不得不被调剂到其它专业。但取消批次后,将形成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双向选择。
“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将以专业为导向,学生先选定自己的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高校,解决了因批次录取将学校放在首位,考生被迫选择自己不太感兴趣专业的困境。同时,以专业为导向的录取方式将倒逼高校的专业建设,但也会导致学生蜂拥选择热门专业,而使得其它专业受到冷落。
二、新方案对高中教学的主要影响
1.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浙江省原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即会考)和高考都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但新方案把学(选)考时间安排在每年4月和10月,接近每学期期中。考试时间改变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首先,学(选)考时间改变,教师的排课将受到不容小视的影响。按照新方案,学生的第一次学考一般会选择在高二第一学期的10月进行,相应任教学考班级的教师势必要在9、10两个月为学生进行必要的复习备考,但是学考结束后,学校一般不会再对相应学考科目组织开课,教师的任课势必要重新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正常排课。其次,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影响学生的复习备考。原来学考安排在学期末,基本在新课结束后,大概有两个月复习备考时间,虽然时间不多,但复习备考是在学生新课授完后立即进行,复习效率显而易见。现在学生的复习备考基本要在两个月的暑假后进行,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难免存在部分遗忘或生疏,复习备考效率将受到一定影响毋容置疑。另外,学(选)考时间改变还会对原来的课程设置产生一定影响,以往如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学科在高一期末就结束学考,到高二文理分班后有的课程就不用开设。现在考试时间变化后,课程重新设置、学生选科、部分教师阅卷等都需要时间,这将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学生选课对教学的影响
新方案给予考生“7选3”的选考自,也就是“自主选择”成为学生基本的发展。对每一个考生而言,无论是选考科目还是普通学考科目,均有两次自主确定考试时间的机会。由于选考与普通学考的考试要求有所不同,这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这7门学科,都有一定的学习选择权。这一制度安排将学生选课自从原来非高考性质的校本课程向高考性质的必修课程做了切实延伸,可大大拓展学生的选课自主性,无疑会打破中学课程原有的组织模式和流程,迫使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模式向必修课延伸。但在学生未确定选考科目之前,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难度?这都是新方案实施之后,高中教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例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意见规定参加学考学生只需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而参加选考学生除要掌握必修模块“基本要求”外,还需掌握必修模块的“发展要求”和两本选修模块相关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很难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而且有些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人为割裂开来,例如,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难度较大,也是“发展要求”内容,基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学校都选择在高二选考复习时为学生授课该部分内容。但是学生没有这部分学科专业知识,又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后面章节相关内容,如何处理“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也是地理教师需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3.专业导向对教学的影响
“专业导向”的考录模式,要求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导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用高考指挥棒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自己、关注社会,理智地寻找自己的学业旨向。但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缺乏兴趣爱好、对社会了解不够,中学又形成路径依赖,一心想提高学生总分,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势必会造成学生盲目报考专业、随意选科、不考虑自身实际,最终导致个人发展受阻。高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尽快了解相关学科特色、学科价值与其兴趣特长、职业理想的关系以及对今后专业发展的意义,并快速让学生能在众多科目中选定适合自己的优势学科,则是必为和难为的事情。
三、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1.探索依据“兴趣+实力+专业”选考科目
首先须注重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学生选科首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一定是其优势学科或未来会成为优势学科。因此,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专业上下功夫,真正让学生学到感兴趣和希望学到的内容,并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进一步研修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浓厚的专业志趣。其次须把握实力。高中生的自身实力是确定自己3门选考科目的重要依据。湖州二中根据学校在全省近年来的高考状况和新高考方案划分等第的比例,将高一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分别进行了等第划分,学生依据自己的等第排名了解自己最有实力的学科,从而进行科学地选科,避免盲目选科。另外,在自己实力相当的学科中,学生还应考虑自己所在学校教学实力强的学科作为自己的选考科目。最后须考虑专业导向影响。新方案确定的“专业+学校”的新录取方式,在高考改革试点区上海、浙江公布的2017年高考选考科目中发现,如果选考物理,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7.63%和91%,所以物理成为专业不受限制最高的科目(见图1、图2)。因此,在高中生各门科目实力相当和兴趣爱好不变的情况下,可按照图1或图2的顺序选择自己的选考科目。
2.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
如何解决学(选)考时间改变对教学的影响,探索新的高中放假时间至关重要。浙江省有的地市对高中学期假期安排进行了如下探索。
从2015学年开始,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实行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教学计划安排,普通高中学校在原有寒假、暑假基础上,增加秋假和春假,同时相应增减暑假时间,具体安排如下。
学年开始时间:从9月1日调整到8月16日;第一学期第一学段:8月16日至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秋假:10月底11月初学考选考结束至11月10日左右,时间为一周;第一学期第二学段:11月10日左右至次年1月下旬2月上旬寒假开始;寒假:1月下旬2月上旬至2月中下旬,寒假时间约三周;第二学期第一学段:2月中下旬至4月下旬学考选考结束;春假:4月下旬选考结束至5月初,春假时间约一周;第二学期第二学段:5月初至7月4日暑假开始;暑假:7月5日至8月15日,暑假时间六周。调整涉及新高一高二学生,新高三学生暂不实施。
浙江省其它地区目前也在积极探讨高中段调整放假时间的安排,省教育厅出台了指导意见。相信合理调整高中段放假时间是适应新学(选)考时间改变的必然。
3.探索分层分类走班教学
[关键词]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田娟(1977-),女,辽宁沈阳人,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基本原理。(辽宁大连116036)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062-02
公安院校招录体制改革后,为适应培养政治素质高、实战型的公安人才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开始如火如荼地进行改革。教学改革力图实现两个转变,即课堂教学由以前的灌输型向学员参与型转变,教师由以前的“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变,同时,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在学员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把握教学主体的特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有认真分析招录体制改革后的学生(以下简称“录改生”)的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录改生生源较为复杂。从学历层次上看,既有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研究生;从来源上看,既有来自部队的退伍军人,又有来自公安院校和地方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年龄偏大,有一小部分有参加工作的经历,有的学员已经结婚生子。来自部队和地方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扎实,学习能力强,但服从意识、集体意识较弱;来自部队的退伍军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但学习意识强,服从意识、集体荣誉感强。录改生生源的复杂性给教师的总体感觉是上好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大。
二是录改生普遍具有优越感。因为录改生在招录时就已经同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意味着在毕业后没有后顾之忧,普遍存在就业心理上的优越感。一方面,这种优越感使他们在学习时没有太大的包袱,能够在放松的环境下积极的思考与学习;但另一方面,这种优越感使个别学员学习动力不足,精神处于松懈状态,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三是录改生普遍关心和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录改生思想较为成熟,普遍关心和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在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时,思想活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当理论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容易产生迷茫甚至消极的心理。尤其是有工作经历的学员在原工作单位受到过不公正待遇,他们的思想容易对其他学员产生不良影响。
二、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首先,以警察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点,加强录改生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学员的忠诚意识,培养他们树立新时期“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勇于奉献”的人民警察精神,激励他们将肩负的历史责任化为前进的动力。其次,剖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形式与政策专题讲座,对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向学员讲清楚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应对措施,教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消除学员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困惑,坚定他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心和信心。最后,加强廉政教育。公安院校应把录改生廉政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中,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活动营造校园的廉洁氛围,使每位学员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廉洁奉公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利用公安系统涌现的大批廉洁奉公的楷模激励学员,反面案例警示学员;利用唱廉政歌,观警示片、听廉政报告等宣传廉政知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社团等组织廉政教育活动;等等。
二是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首先,专题讨论法。围绕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师和学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设立几大专题。教师将专题进行充分讲解,然后抛出与公安工作结合较密切的问题,供学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科学发展观这一专题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立后,教师对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内涵和意义进行充分的讲解,然后抛出一个问题:在公安工作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改善警民关系?由于学员的社会阅历不同,有的当过协警,有的在公安一线实习过,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参与讨论,效果非常好。最后,教师点评与总结,使学员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案例教学法。选择与公安工作相关的案例,本省或本地区的案例效果更佳。教师要精心选择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剖析案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针对学员的特点,可以尝试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进一步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三、注重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
公安部《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公安教育的实战性,要突出实践教学。要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在理论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公安院校有统一的认识,但在实践中,由于缺乏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昙花一现的情况较多。因此,要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思政部、学生处分工负责,财务处、车辆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积极配合的管理协调机制。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党委应细化相关部门的分工,并制定制度落实下去。同时,要建立实践教学动态评估与评价机制,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与评价,全面了解实践基地对学员的教育效果如何,经费支出是否合理,学员需要提高哪些素质,各部门协调过程中哪些细节需要注意,带队教师是否尽到职责等,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完善下一步的实践教学。
二是配备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具有涉及学员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等特点,因此,配备专职实践教学人员是十分必要的。这些专职实践教学人员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能力,具体体现在拓宽实践教学基地的能力、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合作的能力、加强学校与各公安机关的交流、组织学员活动能力等方面。
三是经费保障。没有资金的支持,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的车辆、人员食宿等就不能得到保障。公安院校应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专项资金,并派专人管理,切实保障学员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是由“单一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招录体制改革培养公安实战人才的目标确定后,只会教而没有实战经验的“单一型”教师已经不适应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学术水平,还要有公安工作的经历,才能顺利完成培养学员的任务。为了弥补“单一型”教师的不足,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走出去”,到基层派出所挂职锻炼或调研,深入公安工作一线,了解公安业务知识,并注意收集公安实践中的案例,充实到教学中,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公安院校应将教师深入公安一线作为职称考核的准入门槛,督促教师提高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要“请进来”。公安院校在充分开发本校教学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要积极聘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兼职教官。这些兼职教官来自公安一线,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懂群众心理,会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他们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开展学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实现由“单打”向团队建设转变。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教师授课能力以及学员接受能力等因素强弱的制约,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度较大,但只要教师们能够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的优势,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建立健全集体备课制度和资源共享制度,总结好的经验,扬弃工作中的不足,依靠集体的力量将教学搞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