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得与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人物形象 道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6
《高中语文新n程标准》中说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的课程性质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文本作者和文本人物身上的高尚的精神品质,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高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从语文教材所选的文本特点上看,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个部分,所选文本包括古代诗歌散文、现代诗歌散文、古今中外小说戏剧、新闻报告文学、文艺评论随笔、自然科学小品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主题深刻。这些文本中或透露出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或透露出历经沉淀的人生感悟,或透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或透露出崇高伟大的光辉精神,或透露出值得传承的高尚道德……我们在备课时要挖掘这些闪光点,在授课时渗透给学生,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的洗礼,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其次,从社会现状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我们忘不了“小悦悦”事件中那冷漠的18个路人;我们忘不了奋力救人却被诬告成肇事者的无辜司机;我们忘不了为了私利而不顾别人性命的“三鹿奶粉”;我们忘不了一个个拥有无数楼房的“房哥”“房姐”们……这些现象警示我们现在急需构建并巩固人们心中的道德底线,不能任由其一再滑坡。
青少年正是最易受外界事物影响的时期,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加上现代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我们无法为学生屏蔽负面信息,所以我们教师只能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明辨是非,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消除学生心中的疑虑、迷惘,帮助学生抵挡负面信息对自身道德价值观的冲击。因为我们知道,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一旦受到冲击,甚至被破坏,后果不堪设想,还记得那一个个惨剧吗?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后,态度冷漠嚣张,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李天一因无证驾驶宝马车并打人,被收容教养1年……这些走上极端的青少年本应有美好前程,但因其道德观存在问题而走上歧途,令人感到遗憾。
二、高中语文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汲取榜样力量。文本作者本身就是一块块丰碑,一个个标杆,他们身上有着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思想道德上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榜样,学生通过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就会感受到崇高的精神,不断受到鼓舞,并自觉以此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会体会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雄心壮志,感受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就会了解史铁生坚毅厚实的人格魅力,感叹他与死神赛跑的坚持勇气,佩服他死后捐献器官的大爱无疆;我们学习屈原的《离骚》,就会赞叹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刚直不阿,痛心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为国为民,此外还有“硬汉”海明威、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曹雪芹、救国救民的鲁迅……这些作者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的事迹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指明了人生的方向,为学生树立了道德的丰碑。
2.品味人物形象,树立道德典范。文本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鲜明,有血有肉,这些人物形象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在备课过程时应进行深入挖掘,适当补充资料,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了解,去体会,去践行。我们学习《苏武传》,了解到苏武抵制了李陵的劝降,反抗了匈奴单于的逼迫,忍受饥渴,以雪和旃毛维生,依旧手持汉朝符节,我们为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和不屈气节所震撼。学生在赞颂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就会明白坚守气节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精神。我们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理解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主动避开与廉颇的矛盾,一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使得廉颇负荆请罪,知错能改,二人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千古美谈。我们为蔺相如身上表现出来的无私为国和廉颇身上表现出来的知错能改所折服,学生在佩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同时,就会明白为国为民和知错能改是一种值得效仿的道德。这些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激励学生产生一种信念――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这种信念一旦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就真的渗透进学生心里了,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这种道德典范的力量会时时鼓励学生前进。
3.理解文中思想内容,树立正确道德观。文中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在授课过程必须阐明的一项内容,每个文本都要用文字表现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中包含着道德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告诉我们人人自由平等并要为实现梦想而努力;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告诉我们为了国家前途勇于牺牲自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告诉我们不断给自己希望,永不放弃;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告诉我们骄奢无度将一事无成;李密的《陈情表》告诉我们百顺孝为先;蒙田的《热爱生命》告诉我们生命是美好的,是值得热爱赞美的。这些思想内容将被学生吸收消化,成为自己一个个应该去遵守的标准,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去践行。
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高调号召就能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挖掘呈现道德力量,关键还在于学生真正地理解,自觉地将道德力量转换为自己的人生准则,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海艳 高中语文德育教育中学生人格的培养《学园》2014年17期
【关键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国文化失语
一、中国文化失语的基本内涵
文化失语症最初是以医学术语的方式存在,主要是指因为受伤或者疾病导致大脑受到损伤,从而致使患者的思想表达能力、口语能力和书面理解能力出现部分或者全部缺失。随着西方思想文化不断流入我国,因此“中国文化失语”这一名词开始流行起来。受传统高校英语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会忽略掉英语知识与中国文化背景的有机融合,不仅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也严重受挫。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没有站在中国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并没有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进行批判、探索和深入研究,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的重要性
在高校阶段的英语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时代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阶段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大学英语教学是一项涉及到学生对词汇的记忆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等多重能力的考核学习。因此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要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中国化研究,才能确保学生接受符合自身全面发展的英语学习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正是因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多与实际结合,多动手联系,动脑思考,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非常广泛,导致高校英语教育与实际英语应用严重脱节,无法紧跟时展的潮流和步伐,做到与时俱进。
三、有效解决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的措施
(一)创设浓厚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就要重视浓厚中国文化学习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整体来看,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文化语境氛围支持,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就要具有创设文化学习氛围的能力,并且不断提高自身。在中国文化氛围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中国文化语境为突破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对我国的文化背景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Lifeinthefuture》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为学生创设一个浓厚的中国文化学习氛围。教师可以由日常问候开启话题,Whatwillthefuturemeansoftransportationbelike?通过提问学生预测未来,引出快时空旅行,让学生感受未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然后再将我国的文化与英语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重视英语课堂中国文化语境切入
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语境切入不够重视。因此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就要将课堂主体归还于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空间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其次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遵循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最后教师在寻找一个良好的中国文化语境作为切入点,将学生迅速带入到学习状态中,并且积极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三)完善中国文化语境教学模式
高校英语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不断完善中国文化语境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研究中。让学生在讨论研究中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内涵,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可以通过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来展开引入。如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有登高、秋游赏菊和饮宴求寿等传统习俗。其中感恩敬老和登高赏秋是重阳节的两大主题活动。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四)培养学生文化自觉性
文化自觉性是生活在一定文化范围内的人,对其文化往往就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自我认知,自我了解,并且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先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的正确位置,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才能将中国文化与英语文化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中国文化进行相互对比,取长补短,宣传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英语当中的优秀元素,进而不断丰富我国的优秀文化。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针对英语这门科目进行教材内容的定制,结合实际情况将中国文化添加进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际学习中,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以及特色文化。例如可以在实际的教材内容定制中,将我国的一些古典书籍进行翻译,如《四书五经》、《昭明文选》、《论语》等等。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能够寻找中英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76-02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探索分析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老师讲的很苦,大多数情况下教学效果很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切实推进有效教学,这也是高中语文有效教学必须探索的环节。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高中语文高效教学的开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构建和谐平的教学环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除了基因,就只有环境因素了,对于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教学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也大大增强。我们应顺应时代要求,研究学生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课堂教学意味着交往、对话、参与和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是师生心灵的碰撞。建立师生交往的互动和对话的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是当前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高效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思想。高效教学对于教师有着严格的要求,教师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要素,有效教学必然要从教师这一要素抓起。作为一名教师,有效地准备教学内容,教师的责任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再度开发”。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整合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同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对于高效教育的基本。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想点子、做文章。每课的教学目标应不求全而求精,集中一点打攻坚战。对不同的文体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授课程序:对篇幅长短不一的文章,可运用长文短教、短文长教的方法。一句话,要始终抓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从有效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有效“指导”。即通过讲授向学生传达思考问题的方法,再通过提问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教师讲授也是必需的。教师清晰有效的讲授可以在师生互动中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高效教育方面,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反而要更加重视,只有重视教师的作用,只要教师努力的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是的高效教学有效开展起来。
三、高效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让学生学会理清、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见解,学会相互接纳、欣赏.。现代教学还要求应确立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的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评价教师的教,评价自己的学。可以自评,也可以互评。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语文学习方式。主动性是自主学习基本品质,学生主动的语文学习有内在需要,一是学习兴趣需要,另一是学习责任。突出表现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是一种把个人竞争转换为小组竞争,以小组活动为主全异质分组之下的团体之间合作互助,由教师或学生设计学习,分配语文学习任务和控制学习进程,有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
语文合作学习实现教育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实现个人的社会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开放、创新。学习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重视学习任务的设置,把握活动过程的舒展,关注合作学习的评价。
四、加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关键词:人文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高中语文人文教育是指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陶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来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一、高中语文教学强调人格培养
过去的语文教育将中学语文学习的过程,视为简单的知识积累过程,把语文分解成字、词、句、段、篇等几块进行训练,重视语言结构、语法规则的研究。忽视了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探讨,如语文学习兴趣、语文学习动机、人文素养的培养等,不仅没有培养出热情活泼、喜好语文、充满幻想和人情味的学生,反而束缚学生的纯真的想象,压抑了中学生天真烂漫的精神生命。
语文教学不是知识信息向学生单向输出,学生被动地全盘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当前的理解,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中去,有选择地获取知识,建构当前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内在动机的形成和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实现。中学语文是人的愿望、情感、思想的直接表达,是人的追求、理想、思维、判断的直接体现。中学教师要联系自己的生命体验,解读其中的人文内核,引导学生吸收语文的精髓,体悟语文的文化精神,从而唤醒学生自由的心灵,构建学生良好的人格。
如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教师不应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积累与运用上,而是注重通过文中的细节,揣摩作者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情感。特别是理解文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这两处细节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回忆母亲、祖母对自己关爱的情节,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孝”的教育和感恩教育。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不要整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学会调整自己,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不要整日在作业堆里做文章,努力显现当下的生命活力和精神存在的意义,形成健康的人格。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由教授知识向培养人格倾斜是人文教育的根本途径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摆脱了知识为本位的功利主义的束缚,摒除了肤浅的道德说教,充分激发了生命激情和活力,使主体自觉地达到解放心灵,自由建构人格的目标。
二、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还原为生命体验
曹明海先生认为:从广义上讲体验是一种亲身经历过程,是指人通过实践去认识周围事物;从狭义的角度讲,体验特指生命的体验,是指超越于经验之上的主体与客观的融合状态,指主体对客体的深层领悟中所达到的一种沉醉痴迷、心神震撼的物我同构状态。中学语文生命体验式教学正是属于狭义的体验,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去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内蕴的过程。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和验证。”也就是说,体验是生命主体的整体性亲历过程,中学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言语实践过程,学生与教材之间构成一种实践关系,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听”与“读”去理解吸收教材的意义,通过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展示自己的心灵世界。而中学生语言中的世界,也正是他们活生生的生活世界。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又必须穿越言语表达的层面,将学生带入生命意义的追寻之中。
如在教史铁生《我的地坛》时,教者让学生朗读文中所描述的生命的种种状态:落日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接着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对以上种种生命状态的体验,谈谈自己对自然中落日、雨燕、古柏、落叶背后的生命意义的理解,而体悟到人的生命意义也与自然界万物一样,都是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和精彩,同时《我的地坛》始终贯穿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挚感情,交织着对往事的追忆、对迟到的悔恨和自责、对亲情的感悟。对学生而言,他们时时刻刻都沐浴着母爱的阳光,然而只有在读懂、读透了《我的地坛》之后,他们的灵魂才真正被博大的、无私的母爱所震撼,才真正体悟到生命在历史长河中传承、繁衍的伟大力量。当然不仅是小说文本的教学渗透着生命体验,一切诗歌、戏剧、散文等文艺作品都应把生命的体验作为教学的核心,作为语文人文教育的平台。
因此,我们认为生命体验式教学是语文人文教育的本质特征,它克服了脱离学生实际,漠视学生生命需要的泛政治化、泛道德化、模式化教学的弊端,真正把学生的生命融入到文本所展现的意义世界,同时把作品所包容的那个世界也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体验之中。
三、将结果评价,变成过程评价
中学语文的教学评价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目标与归宿,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考试结果,以尖子生的多少、平均分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学生取得的教学成绩。这种评价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成了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中学语文课程基础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照这个目标,新的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做出了改动:评价以课程目标为基础,促进全体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评价要立足于发挥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评价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这种评价才是中学语文人文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杨启亮教授认为:“中国课程与教学传统是由制度化的课程和非制度化教学构成的,中国自古就有集权的课程和个性化的教学,同时,还有近乎僵化的尖子主义的竞争性的考试文化系统。目前的课程评价在尚未与选拔性考试接轨的情况下,人们即使认可它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的价值,也还不足以把这种价值迁移到选拔与考试上来。因此,实施课程评价改革也不会放弃选拔与考试。”
所以,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评价,不应与现行的高考制度对立起来。要充分考虑到高考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实施的促进功能、发展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评价应以阅读积累、感悟、怡情为基础,力求激发学生阅读经典作品的兴趣。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以通过写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等形式,通过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途径,进行分阶段评价。每个学生均准备一个语文评价袋,教师把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分类进行登记,同时充分关注到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努力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人文教育的熏染提供了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弛.语文教育人文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一、总结式结束语
总结式结束语是高中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结束语方式,它一般对某个课时或某一课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述,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它适用于结构比较复杂的文章及新文体的教学,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从而抓住所学内容的要害,便于记忆。
如有教师在《离骚》一课的尾声给出了一副对联:“君昏臣佞屈子遭贬著离骚,都破国亡大夫罹难赴清流。”概括作者遭遇,深化了学生对作品内容和思想的认识,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而在结束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拿来主义》教学时,教师这样概括了作者的观点:“闭关不行,送去不行,送来也不行,我们自己来拿;烧了不对,不要不对,全要也不对,我们占有挑选。”极有趣味,学生会心而笑,对文章内容主题自然有了较深刻的把握。又如《琵琶行》概括主体内容的结束语:“京城女一曲悲歌惊四座,白乐天两度闻音赋新篇。”《登高》概括主题情感的结束语:“天地同悲情景完美交融,家国共愁人生无限苦恨。”这些都是典型的总结式结束语,它们升华了学生对所学内容、情感、主题的理解,很好地展示了语文学科语言的魅力。
二、启发式结束语
启发式结束语往往就课文中某一新颖独到之处(这一新颖独到之处在教学进行中又不便提出,以免冲淡教学主题)安排在结束教学前提出来分析,以使学生强化或形成某种新的认识。
在讲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篇课文时,有教师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配以投影):在遭遇仕途困顿时,苏轼的自我反省是很深刻的,善于从自然、宇宙中找到处世哲理。下列词句中你更欣赏哪一句?试给个理由:
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谪贬黄州时《念奴娇·赤壁怀古》)
2.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远贬岭南时《定风波》)
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谪贬黄州时《临江仙》)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贬谪黄州时《定风波》)
这样的结束语,不仅没有冲淡本课的主体教学内容,反而拓展了本课的思想内涵,进一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趣味式结束语
简单一点说,趣味式结束语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题外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
一位别具匠心的老师在教授完《过秦论》和《六国论》后,说了这样一段满具趣味的结束语:“苏洵《六国论》说:‘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贾谊《过秦论》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对于中国历朝历代更迭的原因,大家怎么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不仅利用语文知识,还利用历史政治知识,开展了辩论,课后很多学生意犹未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教师课余稍加点拨,收效较好。
趣味式结束语的优点是既不脱离课文教学本身,又增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并培养了其概括思考能力。
四、期望式结合语
期望式结束语就是在结束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讲一些期望性话语,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良好向上的心理反应。
王德勋老师在结束《祝福》这篇课文的讲解时,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作了如下小结:“在旧中国,不只是这一个祥林嫂啊!我们的母亲或祖母以上的无数代的劳动妇女们,都是在那种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生活过来的,都和祥林嫂一样被束缚、被愚弄、被压迫啊!她们在吃人的旧社会里永远痛苦地着,这难道不是封建社会给一切贫苦善良的劳动妇女造成的命运吗?今天,苦难的祥林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生活在自由幸福的时代,劳动妇女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作了生活的主人,我们怎能不热爱今天的生活!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将来的生活更幸福,我们又怎能不奋发努力,学好本领呢!”这一激情式的结尾,不但使学生懂得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对祥林嫂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而且激励学生珍惜生活,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报效祖国。这样的结束语把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文以载道,教有内涵,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