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课程建设,应该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相衔接,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程。并进而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高中生的特点,提出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高中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高中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高中生成长的联系,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高中语文课程应使高中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指高中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课标》中所采用的“素养”一词,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二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课标”中对“语文素养”也作了具体的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高中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高中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高中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各组成要素之间并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处于不同的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语言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

同时,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强调的是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融合和全面发展,而非有所偏指和倾斜。

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理念蕴涵着两层意思:一是指全体高中生提高而不是部分高中生提高;二是指提高高中生的全面的语文素养而不是部分的语文素养。毫无疑问,在经过了历次教育改革之后,我们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加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推进到本次课程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面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历史进步。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这一理念,有助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贯彻落实,并为具有不同需求的高中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其获得全面的个性发展。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第2篇

一、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基础、强化语文课素质教育

我们知道,中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学语文课尤须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构造好坚实的科学文化的基础。应该肯定,我们中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受“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片面追求升学率“至高无上”,使基础教育仍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为此,加强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它是决定整体素质教育提高的基础。

二、 强化中学语文课素质教育的途径

第一,从教的角度看必须把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放在首位。道理极其明白:在语文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这种主导作用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只有把语文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都提高了,才能有效地带动与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采用高素质的教育行为,才会把原来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第二,从学的角度看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线,通过主动活泼的学习方式,乐于接受教师施以语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为达此目的,教师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遵循语文课工具性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学上狠下工夫。

掌握与运用语文工具的唯一途径就是反复深入地进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着眼点,决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通过掌握工具来提高自身的语文教育素质。这就要必须摆脱“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答案”、“考啥学啥,不考不学”的左右,多进行应用性整体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读、写实践活动中,驾驭语言文学的工具,强化自身语文素质。

2.在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单项训练基础上,注意抓好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训练。

使语文教学始终沿着“合——分——合”的路线有序化地进行。“分”是为了化整为零,便于分散难点;“合”是为了归零为整,使语文训练产生综合效应,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教育素质的根本目的。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第3篇

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其基础性、工具性特质,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于其它学科来得明显,它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立足课堂,从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抓起,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熏陶母语情感,为他们的人生奠基。立身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一、灵敏的专业感觉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感觉。

1、专业价值感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能读写生字、生词,会流利朗读课文,会练习口语训练,会写作文……那么简单,老师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振兴着祖国的母语事业,让更多的未来建设者,真正领悟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捧起教科书,就是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的重任。当我们向孩子们演讲着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着学生时,为的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工整地书写汉字,一边是在传承着祖国的古老文化,一边又是在教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读中思、读中悟,是在把孩子们引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在把学生带入明天的“试验场”,培养他们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

2、专业激情感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你的课,除了教学技艺高超外,还要有对语文课堂有饱满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试想一个没有感情的老师,怎么可能将冰心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种博爱传递给孩子们。就不能将《爱如茉莉》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在课堂中绚染。诚然,教师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但走进课堂,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目光,此时的我们已属于这神圣的课堂。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专业气质感 一个有志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他们的气质主要表现为:有高尚的师德,有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博爱的情怀,能善于培养学生倾听、说话、朗读、写作、观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爱好广泛,举止大方,有亲和感。

二、智慧的专业设计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专业设计它应建筑在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基础之上,无疑它设计的内容、形式,体现着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体现着“高效课堂”的特色。要让课堂高效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流程中,要在“精”、“简”、“新”、“实”、“活”上下功夫。

1、钻研教材求“精” 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1)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情感等具体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2)研读教材,教者要熟悉小学语文课标中的总目标,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各单元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疏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目标定位准确;(3)研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凭借,教者要努力探寻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的切入点,真正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把握课内知识点与课外链接知识点间关系。(4)要研读教法,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首要的是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备好“导案”和“学案”,在掌握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况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探讨因地制宜的教法与学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不给学生煮“夹生饭”。

2、目标设计求“简”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实的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直接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个知识,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情感。将课本中的教学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不含糊其词,不求大而全,力求步步到位。课前向同学们公布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前检查目标达成度。

3、教学过程求“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时刻遵循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训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主要途径有:(1)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创新,由老师“包”堂,变为老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2)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中创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创新。陶行知有过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我们要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创新。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我市正在实施的“预学导航”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由课前“放羊式” 的预习,变为 “导学目标式”预习,给足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在预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引领全体同学去讨论,去学习,去练习。(5)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新。在音、像、图立体交叉的视、听觉中增强教学效果。(6)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创新。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4、巩固训练求“实” 高效课堂实施的目标就是务实。巩固训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必要形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巩固训练就要在实实在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字词教学,力求新授一个,会识写一个,会灵活运用一个;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眉飞色舞,读得真情切切,重点精彩部分可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阅读感悟能让同学们用心去悟,抒发他们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课堂练笔,能让学生们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5、教学方法求“活” (1)根据课文的人文性选择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根据课文的题材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文体也众多,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使用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多采用实验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能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等。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三、永恒的专业追求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第4篇

关键字:新课程标准;农村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把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它囊括了语文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这是对语文学习的全新理解。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好新教材,上好语文课,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指导好学生自学

自学是教学过程的先行环节,是语文学习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项目。它侧重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已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课文,把握重点、难点,以达到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的目的。为此,指导学生自学一忌放任自流,要求不明确,只是简单地让学生看课文;二忌无自学方法指导,不重视检查自学效果,老师要制订指导学生自学具体训练的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理解”、“质疑”、“运用”四个方面。自学方法是“读查思写”的程序,每一步都有操作要求。如:“读”(有注音、辨字、疏句;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勾画圈点,提出疑问)、“查”(有查工具书和有关资料,释词,参阅课文前后的自学提示和思考练习)、“思”(有析句、统篇,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试解课后习题,在文中标出与答案有关的语句等)、“写”(有自学笔记或自学收获等)。这样进行自学指导,要求明确,操作规范,而且将知识的习得与学习习惯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知识的积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有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应注重启蒙,通过各种渠道让孩子接触书,知道些书的故事和书的知识,慢慢地对书产生兴趣。对小学生推荐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贪快求省,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图书的知识性、趣味性,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要和小学生的个人爱好结合起来,这样做容易使他们接受,读得下去,慢慢就会产生兴趣,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星期读一个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开阔了眼界,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面,并把所看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来细细口味,反复消化,为今后说话和写作做准备,打基础。

三、课堂上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堂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后,开动脑筋,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再在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掌握方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以疑激趣,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紧张而主动,学生就有积极性,成了学习的主人,学得高兴,师生关系达到了和谐,学生进入了问题的情境,就会忘我、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思想由重在启发学生“答”向重在启发学生“问”转变。把问题留给了学生,学生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不会束手束脚,才会动脑去学。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高中语文的学科素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模式 创新人才 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45

下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还比较单一死板,仅仅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应试教育下,长期的接受性学习和标准化题型训练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遏制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开发,因此现在的学生大多将学习重心都放在了数学英语或其他学科上。而学生对一门学科的定义以及看法恰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模式。高中语文之所以被普遍的认为是一门枯燥而又乏味的学科,是因为很多高中老师对于语文教学模式的忽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高中语文老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是很重要的。

高中时期恰恰是学生自我成长的关键时刻,语文作为汉语的表达形式,并且也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都与语文息息相关。再者,中国自古以来便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也就决定了高中语文教学还应承担对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国人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务必是当今语文教师必须要跟上新课标的脚步,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如今新课标的指引下,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刻不容缓,对于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关于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内容,可以从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培养三方面来研究其中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理念的创新和改变是至关重要的。理念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航海家在茫茫中航行的指南针,亦或是像探险家在松涛滚滚的森林中仰望夜空便可得视的北极星一般,指引着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方向、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从而深化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由此而来,高中语文教学理念应是丰富而又长远化的,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奔着考高分的目标,它应该包括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开发,学生写作、阅读潜力的开发、爱国热情的培养,对于时事政治评论的热情,正确三观的树立等等。只有做到让这些理念时刻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才能使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自身的思维,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真正做到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理念,作为精神文化的一种,给予人的精神力量是无法用语言所能描述的,因此,它在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中是首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内容不仅仅只是教学课本上的内容,它还包括语文教学媒体、活动、课程内容的深化拓展等方面,这样可以真正的让学生理解语文这门学科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从而做到让学生主动学语文,了解语文,做到真正的热爱语文这门学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塑造高素质人才。其中,笔者将着重讲述一下语文教学媒体和影视科学艺术方面的研究,因为这正是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要求。我们可大胆借助其他艺术科技领域资源来提升语文读、写教学的品质,探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优化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教学媒体上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插入、PPT的丰富等方面去生动化,学生的思维通过视听上的激发能够更加快速的活跃起来,语文课堂也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对此,教师应该学习探索语文学科与影视艺术文化的内在联系,把影视艺术中的有机元素纳入到语文的知识、能力结构中。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来拟定影视艺术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尝试构建以影视艺术鉴赏与课程内容的结合来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有效策略体系。

另外,适当的开展一些围绕语文课题的娱乐性活动,例如成语接龙等,能够更大程度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减少上课开小差打瞌睡的现象。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同学友谊的塑造和培养,将语文知识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压力也会随之大大减少。除此之外,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方面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课外查询资料互相交流借鉴,也可以由老师进行一些趣味化的内容讲述。例如古诗词可以延伸到一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讲述;现代文阅读可以拓展一下作者的生平事迹等等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教师应着重意识到影视艺术科技文化对于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三、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和谐关系的正确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这对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息息相关。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内涵、品性的培养、表率的作用会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以及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内涵的培养。另一方面,师生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与高中生特有的学习方式也有必然的联系,由于高中生年龄趋于成年,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面向的是具有活跃思考力的学生,所传授的也应以具有思想性的文本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