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培训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愉快教学;入门教育
引言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的高中办学规模逐渐扩大,从而使得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高级中学。这就为高中历史入门教育造成了困难,高一新生普遍认为高中历史难度大,有的甚至产生了畏惧抵抗心理,因此个人认为高中历史的入门教育尤为重要,是后期历史教育的奠基石。
一、历史教育初期阶段 –入门教育
1.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从广度和深度都在初中教学内容上有大的提升和扩展,即使调整后的教材也没有将两者的跨度缩小,反而是加大了二者的跨度。高中历史教学自身所涉及的事件、时间、地点比较多,而且涉及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因而教师的任务量就会加大,合理有序地引导学生至关重要。
2.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除了内容有所变化外,它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其次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能力,不仅能初步掌握大量的历史事件,也要通过对时代与事件引申出更多的文化以及政治思考。
3.教学方法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育中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打开历史之门并引导他们进入自主学习,就要不断地跨越重重障碍。首先向学生明确高一历史的重要性,强调高一历史在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其次,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清高中历史内容体系,了解自己的教学程序,从而有思路的进行学习。最后,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使他们从原有的初中学习方法上得到提升,经常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以便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学习。
二、历史教学的中期阶段— 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充分激发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者的互动处于融洽、快乐、高效的学习气氛当中,教师乐交,学生乐学。
1.确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核心和基础。师生关系友好,学生在处理教学关系时自然不会定位自己为被动地位,相反,由于融洽师生关系的积极作用,他们在教学关系中将自己定位为与老师平等的地位。这样就会产生“亲其师,新其道”的效应,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就会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种易接受的信息 。与此同时,教学中教师亲切和蔼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心境和强烈的求知欲,自觉实现教学过程中默契配合的最优化。
2.融入有趣的历史故事
在高中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讲述一些趣味性强、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历史典故,多用幽默的语言,创造比较良好的课堂气氛,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意兴盎然、其乐无穷。
3.注重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任何文化都要最终回归到实践之中。学生将历史文化运用于实践之中,不但可以了解自己对它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发现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不断的发现,推断,从而达到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目的。
高中历史知识内容多,时间广,要求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烦躁、厌烦等不良情绪,将历史文化逐步把握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逐步地获取小成就感,有利于学生抵消这些情绪,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构成人得心理结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活动中直接表现出来,是人智商高低的重要表现。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它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仅是“教学大纲”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更是当前历史素质教育的需要。研究表明:学习相同的学生,智力不一定相同,原因在于低智力者可通过增加学习时间和强化学习过程加以弥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配合,能使学习效率提高百分之六十左右。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三分之二起因于非智力因素,同时不少实验表明,人类个体智商水平的差异不大,然而教育活动的结果、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是那么的明显,其根本原因即在于非智力因素,可见非智力因素在挖掘人的智力潜能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心理咨询学。四川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德育先行;仁爱之心;学富五车
新课改已经推行几年了,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困惑,比如,学生基础较弱,又面对高考指挥棒,新课改如何进行?更迫在眉睫的是面对大量即将流失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应该怎样积极应对呢?在今年假期有幸聆听了夏书芳校长的一次讲座,真的是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也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新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仅仅追求分数,更要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一、正确认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成就一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大家都懂,但面对高考指挥棒,我们老师着急,如何让学生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成为我们关注的头等大事。于是老师们加班加点地给学生补课,但是往往考试结果出来后证明我们白忙。老师们常常感叹,付出的和得到的真是不成比例。家长也反映学生回家不学习,好话说了一箩筐,效果没有。有的学生甚至整天闹着家长给自己办退学。听完夏校长的培训后,感悟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轻视了一个环节,所以才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当年夏老师面对此种情况的做法是“塑魂正行,德育树旗获新生;以人为本,爱心浇筑育才园”。把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德育摆到了成绩的前面,使教学走上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因为基础差的学生不仅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信心不足,难教;而且自制力较差,行为习惯不好,难管。夏校长采取了利用班会、家长会等各种方式来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来塑造学生的品德,树立学生的信心,学生逐渐有了信心和学习的动力,成绩自然也就上来了。在聆听完夏校长的讲座后,我在教学中也试着先做学生工作,再去提高学生成绩的方法,果真很有效果。可见理清教书和育人的关系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德育推动了教学发展,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受用终生。
二、勇于播撒仁心和关爱的种子,使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更好地融入社会
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师爱”要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但是面对生源减少,我校所招收的学生整体质量下降的情况,感觉想做到如此真的是很难。夏校长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经验。夏校长主张教师面对教育对象要端正心态,不应以教不到好学生而灰心丧气,而应具备良医的自觉心态。在夏校长眼里学生个个都是宝,在他的眼里学生没有差生而有的只是差异。有两位学生出走,被找回后不但没被开除,夏校长还给了他们一个拥抱,一本书,学生被感动,从成绩到行为都大有改观和进步。试想如果夏校长当时用校规来衡量,开除这两名学生,这两名学生的前途可能会就此改变,一个家庭的状况也可能就此改变。所以,教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教者的一时隐忍宽容,既成就了一位学生的一生,又成就了一个家庭的美好梦想。同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理解、宽容、仁爱等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身心。当学生进入社会时他会以健全的人格更好地融入生活。马嘉爵杀人案、复旦学子虐猫案将不会再频繁发生。
三、用幽默的语言和渊博的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夏校长的培训给人的印象一是幽默;二是知识渊博,所讲的专业知识、所引用的典故信手拈来。有哪位学生不愿意上这样的课?在我们对夏校长赞美之时,夏校长笑着说,他曾经也有一段怕被学生问倒的时候,为此他把二十四史中的相关内容通读一遍,换来的是学生的赞美。这正是我所缺少的,面对着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免会生出一丝职业倦怠。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试想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老师,没有渊博知识的老师,怎么会做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提高学生的素质的要求?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强化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复杂的教学现象。“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以自己渊博的知识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听完夏书芳校长培训讲座后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知识,提高素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人文素养。使学生们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基,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学生一生的‘贵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问题分析;对策
河南省普通高中从2008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方案,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三年,这三年的历史教学我们都是在摸索中走过来的。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新课改实施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转变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课程功能。”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所在的学校有这么一个群体——艺术生(音乐、美术生),对他们如何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此,笔者谈一谈关于高中艺术生历史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分析
首先,艺术生对历史学科不重视。艺术生是指高中阶段学习美术、音乐等特长的学生,高考时高校以他们的专业和文化课成绩为标准来划线录取,对他们的文化课成绩要求比文化生低,所以很多艺术生重视专业课,对文化课不够重视,尤其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他们认为在高考中历史科的分值不大,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抱着学习历史无用的态度。
其次,艺术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时间不足。在笔者所在学校,艺术生每周有专门的时间学习专业课,高三还有一个月的专业集训,之后还要去高校参加专业课的校考,直到高三专业课考试结束后才能专心学习文化课。
再次,艺术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很多学生思维方式不转变,停留在初中阶段死记硬背,新课改要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新课改的历史教学是把政治、经济、文化等融会贯通,而学生对通史的线索不清晰。“背了记不下,记下了用不上,用上了不得分”是个常见问题。
最后,教师不能真正的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都很认真负责,但新课改后我们能不能真正的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而不只是换汤不换药,能不能坚持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能不能在新课程下对艺术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对策
(一)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历史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记住朝代、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还要使学生热爱生活和国家,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这就决定了历史课程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历史,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学者鱼霞在《情感教育》一书中指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健全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二)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艺术生的美感,这也是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能激发艺术生热情从而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的美学观认为:“劳动创造美”,所以在讲述古代史的时候,要让学生通过古代生产工具、水利技术、发明创造的发展和演变来感受劳动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决心。在讲文学艺术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一些美术作品和音乐作品对这些艺术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以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自己观看欣赏。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的时候,不妨让学生自己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发现她的微笑充满人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文主义。学生在美的教育中,体会到艺术大师美的精神。这样历史教学就跟艺术生的专业特长紧密结合。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对学生很重要。高中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延续了初中历史学习中机械的记忆方法,花很多时间去背但记不住。高中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但是如果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着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把知识分块整理,理清线索,就能主次分明,轻松掌握。所以要引导学生梳理线索,形成“藤”,然后顺着“藤”去把握琐碎的知识点。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看目录,给学生讲解纲目结构,进行时期阶段的划分。很多学生记了但考试时用不上,这就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做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自己得有一桶水。首先,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新课改的培训,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我们要多学习多完善,不善于学习的历史教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我们要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再次,我们要多交流多反思多改善,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应该多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跟同学科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多交流。我们还要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所需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我们要重视教后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教师终身受益。”所以我们不妨通过这种形式来进行反思,从而来改善教学。第四,作为艺术生的老师,我们更要多看多听多感悟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三、结语
新课改对我们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几年艺术考生的比例增加,怎样让艺术生重视历史学科,肯用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历史知识,有一个好的历史成绩在高考中为他们的文化成绩添彩,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所以对艺术生的历史教学要求更高。我们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们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启迪我们的艺术生。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有效地学习历史的方法才能对他们进行有效教学。历史学科也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我们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冯长运、李明海.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鱼霞. 基础教育新概念——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01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高二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首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学期之初,我就认真的研究高中历史的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并向学科的教师请教,制定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真落实教学计划,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计划达到更加的完善。
第二,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不仅是备教材,认真的结合新课标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和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校长曾经对我们说:“一堂课的内容对老师来说可能要讲几遍甚至几十遍,可是对学生来说可能他这辈子就听这一次。”所以我深刻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第三,坚持从末位抓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历史这一门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历史,就要让学生喜爱历史,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否则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学,也无法学下去。为此,我采取了一些方法,就是尽量多讲一些历史人物故事,让他们更了解历史,更喜欢学习历史。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经常找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谈话,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和学习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靠努力更靠兴趣,掌握方法历史很好学。
第四,认真做好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如认真听老教师讲课,认真写教案,教学反思。定期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有系统的带领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迎接阶段性考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等等。
第五,加强和各班主任的沟通交流,把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汇报给班主任最终取得他们的帮助共同为学生成绩的提高做努力。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一名新老师,经验不足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我深知我在教学工作中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谦虚谨慎”是校长告诉我的真理。今后我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思路是: 第一,进一步加强教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把探究式教学进一步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同时
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第二,针对高中历史的教学特点,认真研究如何上好阶段性复习课,力争通过阶段性复习巩固充实提高学生的成绩。第三认真的进行试题测试研究,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使自己的教学更加科学,更有方向性,做到为战而练。第四进一步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到教育和教学有效的统一。在教学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突出历史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这一个学期的教学,我感悟到教和学之间的互动性的重要,师生间平等民主的探索与交流,推动了我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意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学相长”,“我与学生共成长”,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一如既往地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学校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2
岁月无声,时光无痕,一个学期在紧张、忙碌而又有序的工作中转瞬而逝。回顾这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备课组的几位教师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深研究入课程,集体备课,共同提升,收获颇多。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开学前提前布置两周的工作计划安排,分工到人,每人主备一节内容,便于教师集中精力将自己主备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吃透,根据自己对历次学业水平测试、高考试卷的分析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搜集、查找、补充相关资料(包括视频、仿真题、真题、课外趣味阅读材料等),突破重、难点,力争能够编写出一份知识结构层次分明、适用、易懂、深入浅出、学生喜爱、贴近新课标理念的导学案,让导学案能真正发挥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功用。每周六由两位主备教师就自己所备内容分别进行解读,大家集体讨论,进行二次备课,把准教学基点,发挥个体特长,运用集体智慧,达到最佳效果。在集体备课中,同组教师就重点、难点展开积极探讨,各抒己见,有时甚至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就是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中,让智慧在集体中得到了升华,开拓了思维,提升专业知识素养。
二、导学案编写精准到位:
导学案的编写要起到真正“导学”功能,起到夯实教材、补充教材的功能,起到拉近学生与学业水平测试、高考零距离的功能,达到让学生期待的程度,这就要求这份导学案具有趣味性、情境性、拓展性、学科专业性,这样的导学案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挑战,但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面对,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试着去努力。经过全组成员的讨论,决定每份导学案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编写:
①“教学要求”:让学生明了本节课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
②“问题导问”: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看书,提取关键词和知识点。在这里老师的设问要结合教材的正文、小字、插图、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等内容层层设疑,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历史学科思维能力,避免艰涩、深奥,大、空,吓跑学生。另外在“问题导问”部分根据重、难点的需要可以补充趣味阅读、知识链接等相关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
③“知识整合”让学生学会概括,学会课堂小结。(根据情况,由学生自主完成,或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④“反馈练习”及时让学生突破重、难点。习题的编排可以放在每个纲目录后,也可以放在最后,但题目内容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开放性、拓展性;题目排放的顺序一定要与上课内容次序相吻合,便于教师、学生按次序讲解、评析,防止学生感觉东一榔头西一锤子。
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严格按照这一思路编写导学案,虽然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痛苦,但付出总有回报:每位老师都想编写出最满意的导学案,会查找大量的资料并加以选择、加以优化,在自觉不自觉中、在主动或被动中不知不觉的进步着,提升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本导学案在引领学生思维方面的作用基本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
三、导学案的运用科学有效:
提前发放,学生必须完成“问题导问”相关内容,教师抽批,了解学情,课堂上有针对性解析。“知识整合”、“反馈练习”课前不做统一要求,学生自主安排,但在课堂上现场演练学生必须学会讲解、分析到位,杜绝对答案现象,防止学生等、靠、要思想。向课堂要效率,杜绝题海战术、打消耗战!
四、教研活动深入课堂:
发动教师走进他人课堂,学习他人的闪光点,本学期我组每位教师都开设了公开课,课后及时点评,并留下书面文字评价,杜绝空话、套话、大话。
五、成绩均衡发展:
虽然本学期没有进行区、市级统考,但从期中的反馈来看,高一各班历史成绩基本上可以说是齐头并进。
半个学期来,固然我们用心做了很多事,也有很大的收获,但也有一些遗憾:如原预计进行一次历史竞赛,由于时间紧迫等原因,没有落实等;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将实干进行到底,争取更大的提升!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3
高一新课程教学,它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也是一次充满智慧的挑战。经过教学实践,感到既有成功与喜悦又有许多问题与困惑。
一、成功与喜悦
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教学感触。
(1)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托,转变课程理念,明确教学内容目标性。 课程标准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凸显公民教育的宗旨。集中反映了国家在历史新课改中的政策与发展方向,体现了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它有别于过去教学大纲时代片面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教师只有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认真学习、耐心研磨,才能理解解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课程的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制定的初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教材,指导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而进一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素质。
新课改要求教师做课程的开发者,在“一纲多本”的时代,如何在课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具体内容处理教材,是课改中教学创新的起始点。
在学习必修1《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首先明确本课学习内容要点是:“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其次注意到“简述”和“了解”这两个不同能力层次目标要求,进而明确“简述”的是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了解”的是“多极化趋势”既“发展”又“曲折”的特点,最后根据上下节的课标内容,把本节的时段确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由此展开本节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学习探讨。在处理简述四种政治力量的兴起是有主次、轻重之分的,欧共体、日本、中国是本课的重点,不结盟运动则相对不是主要的,是可以略讲的;而简述部分则可由学生根据教材和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对欧共体和日本兴起的原因可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得以完成。对“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教学难点的完成,教师可以用讲解法或材料解读法来突破。这样即可灵活处理教材和和教法,又紧扣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就谈不上历史教学改革,教师的美好愿望也就无从实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历史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较好掌握运用知识,努力创设新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同时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和促进学生将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自己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合作精神不断得到发展。
在学习《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时,以多媒体的手段通过讲授法、讨论法、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多种有效的方法和
途径,逐步地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导入新课和引导学生认识“欧共体形成原因”和“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原因”。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并结合相关资料,以材料解析题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通过观看“欧共体形成”的录像,让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中国和平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哪些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精神,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使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图示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现象,使所学知识具体化、直观化。通过“对战后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我们有何启示?”问题提出,将历史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体现历史教学的人文关怀。
(3)以培养多元智能为宗旨,转变单一评价机制,增加评价标准的多样性。
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明确指出:“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鼓励学生课堂上大胆提问创新,有时学生提问很有深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主要大国崛起的情况,理解教材的内容,思考当今中国路在何方,启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学习。观看《大国崛起》的录像或文字材料,并写出观后感的小论文。学生兴趣很高,在观看之余,积极撰写。写小论文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化和爱国情结的升华。
二、问题与困惑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主观愿望良好,但与教学实际总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与学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
(1)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
首先,现实中存在着学生初中历史知识贫乏,导致进入高中以后,初中的历史基础严重脱节,严重影响高中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高中教材内容与观点与初中相脱节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内容严重脱节,初中内容蜻蜓点水,高中内容要求入木三分,导致新课程“繁、难、偏、杂”。同时,有些观点过于“超前”与初中所学的观点存在着矛盾,使学生无所适从。
(2)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由于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升入高中以后,才开始真正把历史作为一门课程来学习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课堂笔记,而还是等老师在复习时给他划重点;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虽然认真听讲,甚至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但一到考前复习时,就不知道如何自主复习、理解地掌握历史知识。再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能通过平时的及时复习和适当练习来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对策与措施
(1)、落实课前预习工作,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弱、方法落后的特点,教师应努力改变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课前就明白将要
学习的知识,动员和指导学生去查找相关资料,必要时进行社会调查实践。这样,在教学新知之前,学生不再是“零”起点,在学习时能使自己处于主动探索的地位上。让同学在课前的学习活动中,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了课本上没有的历史知识、历史故事等,并通过充分有效交流,实现初级资源共享,为学生学好的新课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学习良性循环,并为下次学习探索积累经验。
(2)、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合作教学观念。
新教材注视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教师的备课方式更应随之而变。由于新课程在容量难度上和不同于旧教材,教学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异。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理论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当然是首要的,同时加强集体备课、集体议课评课,才能更好的解决新教材中的诸多新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这种的集体备课不仅仅是校内的,而且应是校际的、地区间的、以至是更大范围的;不仅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更简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总之,新课改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诸多的冲击和挑战,也给我们同一起点和机遇。我们只有坚定信念,迎浪而上,内强素质,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定能笑傲江湖。
高一历史老师学期总结4
一、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推动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
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积极参加省、市、区各级各类新课程培训,撰写学习笔记和总结。通过学习培训,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和历史教研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专业素养都有很大提高和发展。
2、历史教师新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理念的转变和实践
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坚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化的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成功的基础;良性的、多元化的、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历史教学的主体功能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学中运用多样化手段和方法,力求三维目标的统一;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同程度地在教学当中加以运用,初步形成了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历史感悟、情景体验、学生主体、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等为特点的新型课堂教学氛围。
二、课程教学实践
1、以集体备课和课程整合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
面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材,习惯于传统教材和课堂的我,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备感困惑的我和教研组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05-0056-04
在新学年的“推门听课”环节中,笔者一共听了7位青年教师的课,他们的教学态度认真、积极,但对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不难发现课改理念与课堂实践存在巨大落差。首先呈现两个教学片断,以作参照。
一、教学片段呈现
片段一:W老师在讲“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时,他的PPT是这样呈现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关系:是周朝政权的两大支柱;两者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由于教师课堂语言表达过于简化,大部分学生还是没有理解“分封制”“宗法制”,所以当要求列举现代生活中的宗法现象时,学生几乎答不上,甚至有人理解为“血缘近的不能结婚”,“在多子女间进行财产分配”。
在评课环节,我请W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一下“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他愣了一下,然后背书式地说了“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我追问如何理解这句话,他也说不上来。
片段二:S老师在讲授《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完全照着书本进行宣读,而且板书也写了满满两大板。但学生的兴趣并不大,有十来位学生就无所事事,直接趴在课桌上。快下课的时候,我和身边的学生聊了几句:
笔者:怎么不记一下笔记啊?
学生:没有必要记。书上都有呢!
笔者:喜欢听S老师的课吗?
学生:不喜欢。
笔者:为什么不喜欢?
学生:因为他完全讲课本,自顾自地讲,很无聊。
笔者:和初中社会课比,你觉得S老师的课缺了什么?
学生(作了十几秒钟的思考):缺了很多,主要是缺了生动、活泼!
二、形成原因探讨
为什么教师讲了一节课,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理解课堂内容,或者根本不喜欢教师上的课呢?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的付出,声嘶力竭,而学生却并不认可与接受呢?用学生的话来说,这样的课缺少了生动、活泼,用特级教师林炳伟的话来说是,“课堂教学没能化得开”。为什么会化不开呢?这还得从课堂教学中找原因。
1.照本宣科
片段中呈现的两节课有很多共性,W老师是照课件读,S老师是照教材教,其共通之处就是照本宣科。放到教学情境中,我们就可以发现他们只是一味追求自身教学任务的完成、练习的巩固,而忽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能力的差异等诸因素,课堂教学只停留在对教材呈现、知识解释的表面形式上。如W老师,因为自己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都不甚了解,所以只好照着课件念,学生也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S老师板书极细,看上去非常尊重教材的表述,但实际上他所讲的和教材写得一样,自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2.目中无人
两位教师都很谦和,为什么要说他们“目中无人”呢?那是因为两位教师基本都是自顾自地讲,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里。偶尔对学生提个问题,也属于“是什么”类的提问,如“什么叫五尺道?”“郡县制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呢?”整个课堂没有有效的问题驱动,没有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这些自然也难以使听课者产生兴趣。美国教育梅格斯奖获得者安德鲁曾说:“平庸的教师传达知识,一般的教师解释知识,好的教师]示知识,伟大的教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如果教师只是在教教材,那么他最多只是在]示,而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心目中,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定位课堂教学目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不听、厌听也就是自然的事了。
三、教学如何化得开
三次聆听特级教师林炳伟《读书与教师专业成长之感悟》的讲座,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知识渊博,课堂上才化得开!”我想把这种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应用于实际课堂中,正可以解决上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这种能力或者说是境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读书生活化
冯友兰在给女儿宗璞的散文小说选作的序中说:“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定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起来难免结结巴巴,好像不能畅所欲言,实际上他是没什么可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冯先生从教师占有知识量与教材知识量的对比角度出发,把教师分为“多”“一样多”和“少”三个层次。显然,只有第一层次的教师才具有驾驭教学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化得开。另两个层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结结巴巴”“照本宣科”,在课堂上根本化不开,学生当然就不买他们的账了,产生的结果是师生共同遭受教学之苦。而现实生活中,后两类教师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平时要多多阅读,让读书生活化,把自己打造成一位学识渊博的老师。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驾驭课堂,达到有效教学。正如笔者在“2012年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中提到的,“备课,首先离不开锐意穷搜!”所谓锐意穷搜,就是备课前,要掌握一定量的史实和史学最新动态,阅读一定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教材文本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在教材处理、深度把握、细节挖掘等方面独具慧[。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之乐,教师才能享受到教学之乐。
2.语言生动化
在我们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20世纪80年代“我讲,你听;我灌输,你接受;我布置,你练习”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囿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记忆,观察历史的角度只有作用、影响、意义,知识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生动。在此,我还是想重提衢州一中张仙君老师品读张荫麟先生的《中国史纲》的启发,“通过四种策略来优化历史讲述法:一,讲述时通过展现教师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推理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二,通过讲述展示教师自己独到的‘史识’,培养学生多角度独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三,通过讲述展现历史发展的过程,深化学生的理解;四,让讲述语言插上文学的翅膀,还原历史学的生动、活泼和多彩斑斓”。在这四点中,张老师反复提到,教师自己一定要把教材上的一些书面表达内化为自身的东西,经过简化提炼后,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如在评课讨论环节中,有教师对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作了以下生动的论述:“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两大政治制度,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分封制,解决的是‘分什么’的问题,分土地和人口。宗法制解决的是‘怎么分’的问题,按血缘的亲疏来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这么一说,浅显易懂,教学自然事半功倍!
3.问题驱动化
新课程提倡课程内容问题化,提倡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化,即以问题为引擎,提出真问题,抓住问题要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这既是提升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解题模型的基本方式。问题驱动设计是否有效,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尽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随意性,如“什么叫五尺道?”“郡县制的内容是如何规定的呢?”;二是大而泛的倾向,如“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啊?”问题一定要事先科学预设,要以回答历史问题的基本路径来布局,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秦朝疆域图,来设计下列问题: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阶段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3)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
(4)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的问题设计,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引发相应的历史思考,比较好地解决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中的“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等基本要求。整个课堂的气氛是既活泼又紧张。
4.知识框架化
针对S老师的案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学生呈现板书框架的问题。我想,板书应该呈现最本质、最核心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的逻辑脉络,所以历史老师应该要对历史知识加以简化提炼,以网络化、框架式的知识体系呈现,方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很多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在“秦的统一”这一目的教学上,但如果能够在教学设计环节,好好整理一下本节内容的逻辑关系,构建一下本节的知识框架,就会发现本章内容的教学主线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走向大一统”是“秦汉政治”得以确立的前提、基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秦汉政治上。可见,历史的叙述看似很简单,如背景、条件、内容、影响、意义等,但其实里面蕴涵着深层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能够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5.教学双边化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把传授课本知识、落实知识点放在教学第一位,或把它当成是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对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的渴求与向往,不去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经验和学习行为,而把课堂教学]绎成单边活动,一个人一堂课。这种现象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也不少见!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遗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这也是教师产生困惑和失败感的根源。
如何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这首先要求教师能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就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呼吸。”所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营建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拥有巨大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成就感。二是要为学生留足消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所以笔者主张教师要适当减少课堂讲解的时间,用最精练的语言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讲清楚,然后把时间留给学生自学。特级教师朱世光认为:“学生获得的知识,不仅是通过听课获得的,更是通过自学获得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内化知识,如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突破本章节的核心概念、掌握本堂课的主干知识、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等等,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细细咀嚼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精神食粮,学生才能在考试的时候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去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而这一切,都需要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