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研究调研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实践 体会
课 题:科研项目资助单位:江苏省教育厅。本文系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类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12688007Y。项目启动时间:2014年。课题组成员:郭珍、刘宇、侯亚丹、王江景、冯钰钦,指导老师:沈敏、胡毅。
江苏省教育厅推行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一项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的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院也非常支持和鼓励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去参与、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基于上述政策的激励,课题组成员汇聚在一起,组织申报了课题《中药香囊古方整理及文化推广》,并获立项。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自主完成了课题的申报、管理与执行。在此过程中,收获和体会颇多,现根据研究流程,总结如下。
一、申报
1.根据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
很多学生对于科研训练计划非常感兴趣,但面对选题时往往会很迷茫,不知该选什么好。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卢姆曾说过“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根据这样的原则,笔者课题组选择了“中药香囊”这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
事实证明,根据兴趣选择课题研究方向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大家遇到了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在兴趣的推动下,面对困难,大家没有退缩,反而是迎难而上。课题完成后,大家收获了许多感兴趣的知识:“中药香囊”的处方、功效、制作、使用注意事项等,非常有成就感。
2.查阅文献,制订课题的研究内容计划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计划非常重要,涉及整个课题的可操作性和研究意义,因此在前辈们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在社会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份具有研究意义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是获得课题立项的关键。
在确定课题研究方向后,笔者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了相关文献了解中药香囊的渊源,根据目前国内中药香囊的研究及市场销售情况,制订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进度安排、成员分工、经费预算、预期成果的项目研究计划,使整个课题有章可循。
3.选择导师,确保课题完成的可能性
导师在大学生课题中的作用是“指路明灯”,当课题进展遇到阻碍时,专业知识扎实的导师会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引导学生走出困境。但是,过度依赖导师的指引,也会使大学生课题失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能力的意义。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并不能简单地进行“师教生从”的模式,而是应该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主导作用。
本课题在选择导师时,亦是遵循了这样的原则。笔者课题组选择了科研经验丰富的中药学专业教师,教授本课题所需中药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使研究有专业的指导;但始终把控好课题研究的主动权,并不完全依附与导师,努力自我解决问题,使科研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实施
1.按部就班,绝不拖沓
许多学生在申请课题是总是满怀热情,盼望着课题能够立项,自己能在课题研究中大显身手;但当课题立项后,却常会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来搪塞自己,使得课题进展受到影响。
笔者课题组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立项后,虽按照原定计划,分配了各成员的任务,但是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考核、见习、实习、毕业找单位等事情接踵而至,自然而然,它们成为了研究任务拖沓最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导师的引导下,笔者课题组找到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定期举行课题组会议,并把汇报阶段任务完成情况作为会议中固定议题,以此督促成员按部就班完成相关任务,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遇到问题,灵活解决
在课题申报书中设计课题研究的过程,组织两次调研,一次面对消费者,一次面对商家,根据调研结果,走访相关专家,查阅资料,总结成果。预计在此流程中,调研对象配合度好,实施过程顺畅。在具体实施中,笔者课题组却遇到了各种问题。例如对市场的预估不足,销售中药香囊的实体店数量没有预计的多,不能满足调研统计的需求;鉴于商业保密的原因,许多商家对于涉及商业利益的问题予以回避,市场方的调研阻碍较大,课题实施受到较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成员们积极讨论,寻求解决方案:更新拓宽调研范围,增加网店为调研对象;重新设置调查问卷,加强与调查对象的沟通。在大家的灵活调整下,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3.团队协作,有效沟通
课题的完成需要课题组的成员通力合作,各自发挥自我优势。每位成员专长不同,每个人出份力,出个想法,都能对课题的进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擅长沟通的同学负责外联工作,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同学负责数据处理,擅长班级管理的同学负责课题统筹,擅长写作的同学负责撰写各类报告等等。分工宗旨是各尽其才,互相协作,完成预定目标。
团队协作除了需要分工明确,还需要有效沟通。在课题的研究中,任务分配、阶段汇总、课题推进等都离不开课题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咨询、汇报需要与导师进行沟通;获取研究数据需要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因此有效沟通是推动课题的必备条件。成员们根据本课题的完成情况,总结了有效沟通的几个要点:讨论议题要明确,讨论不可跑题,讨论要点须及时记录,讨论结果需具体实施。
4.耐心细心,统计结果
课题研究的后期是对调研结果的数据处理,获得研究结果。本课题的研究方案中包含了两项调查问卷,第一份问卷调查共计507份,第二份问卷调查共计302份。成员们利用“问卷星”在线问卷调查工具,设置问卷模板,根据纸质问卷调研结果,输入调研数据并进行核对。汇总数据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完成调研报告。
对于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的成员们而言,这么多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过程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数据一旦输入有误,统计一旦出错,整个研究结果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就会失去意义。因此,耐心、细心是完成这项工作唯一关键。
三、体会
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对于课题组成员而言,是难忘而珍贵的经历。第一次自己设计研究计划;第一次亲密接触各种统计软件;第一次埋头于学术论文中……在此过程中,大家不断成长,收获满满:沟通能力增强了,计算机操作水平进步了,责任心和执行能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同时也真正明白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深刻涵义。
然而,过程中也存在着不足,例如在本课题汇报时,面对评审专家的提问,成员们情绪紧张,随机应变能力有待加强,需要多参加这类实践活动来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是一项在科学创新研究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依托平台提供的机会,锻炼和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
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双轨调查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现了不是预料中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起关键作用:老师先将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及调查结果甚至分析报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学所调查收集的资料作案例分析,与学生共同明确活动目的,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重整旗鼓”,第二次进行时,效果明显不同,无论是学生处理归类资料的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显提高。
“教师导向,学生定论”。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继续深入调查、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的文化生活”,该小组通过口头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并附有照片,既有过去的材料,又有现在的材料,但如何用这些资料,学生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相连不可分的两个村庄的居民文化生活有着这么大差异?文化生活的差异折射出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老师的点题明确了学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逐渐走向形成定论的阶段。
扩展实践。这是拓宽空间思维,实现知识的转移,实现“学以致用”。即在“双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行模仿进行调查研究,放手让学生自行迈步。在完成了“寻找家乡的文化”的课题研究后,我选择了一个相近的小课题“走进乡村文化名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调查方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自己写好汇报(必要时老师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得出结论。对活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题表现方式指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题表现方式上,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课题研究紧扣语文的教学目标,使课题研究从课外又回归到课内。
语文的本质之一是“语言学习”,就是教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无论是上网搜集,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所得到的资料都是很好的语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文字阅读中,根据要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归纳相关的中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乡村文化古迹——窦氏青山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活动开展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要求,除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新闻体裁,写作新闻报道展示成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达到了语文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目的。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成果展示指导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示,成果汇报分三步进行:一是教师成果汇报。由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给学生以借鉴。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调查进行分类汇总,得出各种形式的成果和结论。三是师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包括有教师的教研论文,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如:自办的报纸、手抄报、活动日记、小论文集、可供参考的资料,图片、照片,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有精彩的演讲、生动的故事会……尽显多样化的特点。
近几年来,笔者从事区域教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结合区域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就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如何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谈一点思考与看法。
一、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检视
从区域各级各类“十一五”课题结题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承担的课题,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课题极少,许多课题研究成果因价值不大而缺乏推广意义;也有一些课题因缺乏研究成果而结不了题,课题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在2012-2013学年本区域开展的课题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课题选择不当。教师在课题选题时考虑不够慎重和周密。选题不切自身实际,课题研究范围太大或太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难度较大;或研究起点太低,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或把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或经验当作研究内容,缺乏研究的价值。选题不当实属课题研究的“胎里毛病”,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课题的生命。
二是实施过程缺失。一些课题承担者由于缺乏科研意识,在课题立项后因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淡忘课题研究,或没有按照研究设计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没有(或不会)正确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没有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行为措施,也没有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缺少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这样的课题即使能通过结题,其课题研究也属于假研究。
三是缺少专业引领。许多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喜欢孤军奋战,很少做文献研究,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与教研、科研部门的专家沟通,在开题论证、研究实施、整理结果等研究环节,没有取得专家指导;只埋头实践,不善于反思,缺乏应有的专题研讨与学习交流;或闭门造车,不会总结经验与诊断分析,最终陷入迷茫,致使课题做不下去。
四是研究成果单一。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单一化、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教师课题研究往往会陷入从文本到文本,脱离自身实践的泥淖。不少课题结题时只呈现文本形式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研究成果的支撑与佐证。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结论),并非建立在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也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或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引申扩大,拼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样的课题即使结了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言。
毋庸讳言,目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确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课题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以及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定与业务晋升的阶梯,当作学校的“门面”与“招牌”等“功利”思想,导致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目标定位不当。应该说,课题研究让许多普通教师遭遇了困难与尴尬。
二、“三真”:提升课题研究品质的应然追求
有效解决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必须将“改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争取“真”成果,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成长。
(一)要研究的是“真”问题
课题即问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研究者必须认真重视开题论证活动,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准备工作。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促进师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里,在教育教学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或背离中,从教育教学理论文献中发现的空白与矛盾点,从教育教学内部及其与外部(家长、社会、行政等)的矛盾处,精心选择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真”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研究水平,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确立一项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2.切实加强文献研究。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占有广泛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信息。因此,研究者必须进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在课题立项前后,研究者必须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该课题或类似项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以帮助研究者正确认识“自己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以避免研究起点过低,进行重复无效劳动,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
3.虚心接受专家论证。有专家参与的课题开题论证十分重要,能帮助课题承担者认清自己研究的问题到底有多“真”。开题论证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论证研究目标,确认课题研究范围的广度与研究者研究水平的程度,使研究者能知彼知己;二是论证研究内容,关注研究内容是否紧扣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是否整体完备,表述清楚,各子课题是否相对独立、难易均衡。三是论证实施步骤,使课题组成员统一思想,全面了解、认识课题,明确各自任务和具体做法。接受专家论证指导,能使课题组成员学会与专家沟通、对话,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与境界。
(二)要展开的是“真”研究
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必须进行真研究、真实践。教师开展真研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现场,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课题研究品质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有了精心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才能有“真”研究的展开,才有取得“真”成果的可能。课题组必须认真吸收相关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如课题名称表述、研究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选择、研究任务落实与实施步骤调整等等。如果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失了“真”,有必要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更改课题名称。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能使后续研究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有效降低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失误。
2.立足教育教学现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价值。课题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现场,必须重视对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了解问题(事实情况或现状),分析事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证实这种问题,以寻找解决办法,或改进工作,或形成进一步(或新的)研究的方案。事实证明,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将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调查研究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研究状况,验证研究假设与实践成果。
3.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许多缺乏研究实施过程的假研究,其症结就是因为课题研究方案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变成了只是“写给别人看”的“摆设”。因此,要进行“真”研究,必须科学使用研究方法,尤其是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活动。如教育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行动研究,应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程序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体现研究的动态性、联合性、参与性、反思性,来解决那些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可以说,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三)要争取的是“真”成果
成长即成果。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力争取得有价值的“真”成果,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关注课题研究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课题研究成果。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检查验收课题和鉴定成果。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成果除了文本形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教育评论外,更应关注实践性成果的生成,如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教育叙事、研究日志、自编教材、课件、相关网站(平台)或资源库等,还可以将体现研究对象具体变化的师生作品及其他个性化资料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佐证材料。应该说,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了那个“真”问题,真正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师生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真”成果。
2.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观点,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甚至评定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主要是积累应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资料。而学校课题研究则需要课题组有关人员根据研究特定需要,使用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手段,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及文献查阅等途径,采集、记录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与非数据资料,按相关研究程序与档案要求,进行存储、筛选、分类、整理。这对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3.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要全面具体、客观真实,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分解与深入剖析,经过比较、综合、归纳,揭示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研究成果的分析阐释,必须客观准确,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不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要做到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表达简明,合乎逻辑。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不为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或通过课题管理部门成果鉴定获得一纸结题证书,而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去探索、考察对曾经研究的问题所下的结论,能否在同类问题,或更大范围内适用,进而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展开循环上升的研究。
关键词: 课改; 教研; 水平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163-01
一、制度保障,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
2004年,我们成立了榆林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榆林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建立起市、县、乡、校四位一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并围绕课改印发《课题申报指南》,启动课题研究工作。在这个基础上,各县区、乡、校也相继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启动县、乡、校级课题研究工作。2009年,我们又对《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进一步明确责任,推行“课题档案袋”管理,实行课题研究目标管理问责制。
(二)全程管理,规范程序
1.严立项。十一五期间,我市教师研究的课题由于题目过大,与课堂教学结合不紧,导致在研究过程中热不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只开花不结果。十二五市级规划课题启动以后,我们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指导思想,开展小课题研究,明确提出小课题选题要做到“三有”:有价值,有兴趣,有能力。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对申报课题逐一进行审核,并以发现问题为切入点,召开立项培训会,分析问题、指明出路、教给方法。现在,我们要求学校申报课题时先报《方案》的电子版,经专家审核后,学校结合专家意见重新修订方案,然后申报。严把审题立项关,免得教师在研究中再走弯路。
2.抓过程。课题研究要结果,但更要注重过程管理。针对过去“重立项,轻研究”的实际,近年来,我们加大对立项课题的监管力度,进行阶段性检查。除检查制度建设与组织管理外,重点查看过程资料,听实践课,与实验教师进行交流对话,及时纠正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对一些研究工作开展不扎实,浪得虚名的课题全市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撤销其立项。这在促使课题研究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3.重结题。通过结题,强化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意识,掌握教科研方法,推广教科研成果。从2009年起,我们调整工作思路,下移工作重心,前移结题阵地,深入县区、学校进行现场结题。结题时,专家组通过听、看、访、谈,发现亮点,找出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让与会人员现场感受一个课题的问题提出、方案形成、开题研究、任务落实、信息收集、报告撰写等全过程,从而掌握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成为课题研究的“明白人”。实践证明,现场结题不仅从指导思想上打破了以往传统会议结题拘谨、僵化的格局,而且剔除了课题研究中虚假的泡沫,把课题研究真正引导到行动研究上来。
(三)激励引导,快速发展
在研究中,我们凭借榆林教育网络平台,及时宣传推广课题研究成果,并建立激励机制,促使课题研究可持续、健康发展。市县两级教育、教研部门把课题研究作为对学校评估验收的重要内容。米脂中学、市实验小学等一大批课题实验学校明确要求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必须领衔一个教研课题或参与某一课题研究。把课题研究正式纳入对教师进行业务考核、评优评模、职称评定之中。榆阳、横山两县从2007年开始,就建立了课题研究的长效保障机制,每年由财政划拨1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教科研成果,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与交流;2008年,清涧县教育局通过多渠道筹措教科研经费,设立了“折生阳教科研奖励基金”和“清涧县‘月亮花儿开’教育奖励基金”,每年拿出19万元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其它县区也都出台了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强力推进课题研究工作。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我市中小学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市级以上课题330多个,并有115个通过结题验收。
二、调研指导,提高课题研究能力
在调研指导中,我们着力办好两件事:
一是为课题组成员排忧解难。横山县教研室为了推动作文教学改革,吸收城乡19所学校参与《学生互评作文教学的研究》,把作文教学问题课题化,定期指导评估,研究探索出32634学生互评作文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怕写作文,老师作文难教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为课题研究搭建平台。绥德县五里湾小学是一所村办小学,为了解决农村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差的问题,承担了市级课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及训练方式的研究》任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课题组由于理论支撑不够,研究工作陷入困境,于是便把周边县校的几个同内容课题研究人召集在一起,大家相互交流研讨,并让他们结为友好协作体,经常联系,群研共进,互惠互利。经过三年的实践,五里湾小学的课题实验成果在榆林市义务教育教学成果展评活动中被评为一等奖。学校被县乡列为教科研实验基地,示范、带动周边农村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课题负责人王亚兰去年被评为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并做大会经验交流。江德小学的同内容课题被评为苏教版优秀课题,并被推荐为国家级实验学校参加该课题深层次的研究工作。
三、服务教学,发挥课题研究效益
(一)以课题研究为支撑,提升校本教研品位
近年来,我们根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引导教师确立课题,并把它分解成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专题,让教师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研讨。如围绕作文教学,横山县进行《学生互评作文教学的研究》、绥德县进行《情趣作文教学的研究》、神木希望小学进行《写话作文教学的研究》、靖边二中进行《快速作文教学的研究》、府谷中学进行《基于网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研究》······这些研究,一是拓宽作文教学途径,丰富了作文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不同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作文能力大大提高;二是从不同层面,多角度透视作文教学,深化研究内容,把作文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度,为“教学即研究”赋予新的内涵,提升了校本教研品味。
(二)以课题研究为先导,引领校本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们在市级课题立项时积极引导学校利用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效果良好。米脂中学确立了《依托地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研究》课题,极大地提升了建设校本课程的能力。编写出《语句诗文》、《生物拾趣》等9本地域特色浓郁、内容丰富的校本教材。其中《语句诗文》由西大出版社出版。并获榆林市2009年高中校本类成果评选一等奖。此外,榆林二小、神木二小、绥德五小、绥德中学和定边红柳沟中学等学校也以专题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师编写了《趣味数学》、《科技与创新》、《剪贴与剪纸》、《种子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活英语》等校本教材,在学校推广使用。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学分制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26
1 前言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数十年历史。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是以五年制高职教学为主体的办学实体。由于五年制生源质量不佳,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成人成材是本课题研究的着眼点和最终目的。
课题《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项目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立项的2011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在历时2年的研究周期内,按照课题分工,对五年制高职中实行学分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学分制理念、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赋予其新的内涵,使这种教学管理制度在五年制高职实施变得可行。
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2.1 研究的目的
2.1.1 因材施教,让学生成人成才
机电工程学院主要从事五年制高职教育,即招收初中毕业生,经过五年的教育,获得高职毕业证书。这一教育形式贯通了中、高职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缩短了修业年限,得到社会、学生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五年制高职生源质量不佳,差异较大,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彰显个性,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一技之长还要在道德修养,创新方面齐头并进,在成人成材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是此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2.1.2 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还要学做人的规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较大的学习自和选择权,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拥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使学生在将来的就业岗位能不断自主学习,适应市场需求。
2.1.3 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专业选课。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结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研究、构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并适时组织实施。
2.2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所以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研究的基础,在绩点学分、证书替代等方面赋予学分制新的内涵。
2.2.2 掌握学习教育理论
以人人都能学习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现实,以现有条件改变现状。这个理论坚信只要措施得当,学生可以学会学校设定的教学内容。
2.2.3 多元智能教育理论
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多种智力有机结合而成的,每个个体都会存在自己的优势智力。在学分制研究中,以此为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鼓励学生在优势智力方面发挥特长。
3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3.1 研究过程
整个课题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1.9―2012.6)主要进行调研学习、收集资料;初步确定学分制的框架结构,收集学分制尤其是职业院校学分制的相关资料,学习领会各种不同学分制的特点;到京内外多所职业院校学习调研,分析比较各校学分制的实施情况,初步形成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方案框架。
第二阶段(2012.7―2013.9)主要在学分制框架的基础上,研讨修订学分制方案,制定了《学分制导师工作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五年制学生创新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3.2 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法等。
3.2.1 文献研究
课题组对《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等近年来学分制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大量的理论和数据支撑,通过文献分析出目前学分制尤其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3.2.2 实地调研
课题组成员先后到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行了调研。通过座谈、听课、参观等形式对五年制高职学分制实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对五年制高职学分管理模式和方案进行初步的设计和构想,对课题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3.2.3 比较分析
将各院校学分制方案和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对比,找出差异点和共同点,概括各院校学分制的优缺点,结合我院的生源、教学设施设备、师资情况等,制定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广泛的调研学习,课题组认为,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各种复合型人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课题组在如下方面进行研究:
4.1 学分的分类
4.1.1 课程学分
分为通识课学分、专业课学分、实践课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
4.1.2 创新学分
指、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社团等所获取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
4.1.3 思想品德学分
指学生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行为规范等方面受到表彰而获得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0%。思想品德学分不允许替代。
以上三类学分均达到要求,方能毕业。
4.2 弹性学分制及绩点学分
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个性发展。学生在籍时间为4-7年。
绩点学分总和达到要求即可毕业。绩点学分还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
4.3 证书计入总学分,可替代相关课程
计算机1级,英语口语、英语B级、中级专业技能证书,折算成学分计入课程总学分。鼓励学生考取高级技能证书及专业相关证书。专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可替代一门相关课程。
4.4 重修、试读、留级及毕业
取消因成绩不及格而开除学生学籍的规定。不及格科目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重修、试读、留级直至毕业,若超出修业年限仍有不及格科目,按结业处理。
4.5 导师制
由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引导学生对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关系以及专业的深层次了解,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将来职业的发展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和辅导员制度相呼应,避免学生管理和专业教学的脱节。
5 课题成果及特色
5.1 课题成果
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形成了如下成果:
5.1.1 制定学分制系列文件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创新学分实施办法》、《思想品德学分管理办法》、《导师制工作管理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课程重修管理办法》、《课程学分实施细则》;
5.1.2 撰写论文
主要有《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五年制高职学分制下学生职业成长引领体系研究》、《五年制高职柔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初探》、《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其中《五年制高职学分制方案分析与思考》一文,分析对比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实施方案,对其优缺点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分析。论文《五年制高职实施学分制的思考》对学分制实施的必要性,构建思路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这些成果均为为《五年制高职学分制管理办法》等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研究依据和基础。
5.2 成果特色
5.2.1 弹性学分制
五年制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自身的知识、能力、社会经验有限,对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不够,对学习缺乏全面规划。学分制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实际和我院办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弹性学分制的新内涵。弹性学分制方案中,前两学年以学年学分制为主要特征,开设少量公选课;后三学年开始,在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设专业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在导师指导下选课。弹性学分制既保证专业课程安排紧密,知识系统性强,使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有利于集体观念,团体意识的培养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在合理的知识素质框架下个性发展。
5.2.2 绩点学分制
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建立学习竞争机制,将绩点学分的概念加以引申,在一般的学分制中,将学分绩点作为衡量学习的质的标志,作为评选先进、颁发奖学金、推荐升学和就业等的重要依据。以绩点学分计入总学分,绩点学分达到基本学分要求即可毕业。以此激发学生在智能的优势方面发挥特长,以长补短。
5.2.3 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在学分制总体方案研究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技创新、参加技能竟赛、文体竞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学分的管理范畴,学分的设定体现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色。促使学生不仅学知识练技能,还要积极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多项有益的活动,锻炼全方位的能力,促进全面均衡发展。
在学分制方案中,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课余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在校行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提出要求,依此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促使学生树立守纪守法观念,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材既体现普通教育的教学生做人,又体现专业教育的教学生学艺,成人、成材教育并举。
5.2.4 育人为本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均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学习困难较大的文化基础课程(如英语、数学),采用分层教学,按不同的层级标准实施教学和考核;学生不及格课程,可以进行补考,重修,试读,留级。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设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
5.3 成果应用
学分制研究成果中的部分已应用于教学实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5.3.1 选修课使学生开阔视野
学院要求五年制高职学生必须修读一定的选修课程,取得4.5学分,并作为毕业的必须条件之一。开设的选修课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农学等多个学科,《商务礼仪》、《鉴赏》、《图形图像处理技术》、《现代农业博览》等课程受到了各专业学生的欢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5.3.2 创新学分促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各类讲座、社团、竞赛和志愿服务,可以取得个性发展(创新)学分。团总支依据相关记录资料(如讲座签到表、社团活动记录、竞赛报名和获奖情况汇总表、志愿服务活动记录等)认定学生个性发展学分,学期末汇总后报教务科。个性发展学分的规定和实施对学生踊跃参与社团、专业竞赛等各项活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近几年,学生在技能大赛、科技艺术节等活动中均有出色表现。
5.3.3 证书替代为就业奠定基础
学生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和技能证书后,可以替代相应的不及格课程,如取得数控操作工(中级)证书可以替代《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一级可以替代《计算机基础》等。此项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取得技能证书,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一方面可深化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为就业奠定基础。
6 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第一,学分制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成果的全面应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个专业或年级进行试点,总结经验修订完善相关文件,再全面实施。
第二,由于学生规模的限制,资源的局限,选课还不能完全进行,只能对有条件的课程进行选师、选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黄宇.广西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董跃娴,范双喜,杜晓林.高等农业院校学分制研究与探索[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黄.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理论与实践探索[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7.
[5]钟建明,董绍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试行学业导师制的总结及思考――以云南省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
作者简介:王琳静(1961-),女,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刘艳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