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标准化理论知识

标准化理论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标准化理论知识

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推行

On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lines and implementation

Sun Feng-bin1,Wang Jin-cheng2

(Third Highway Engineering Bureau Co., Ltd Beijing 100107)

【Abstract】At present,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expressway construction in many areas of the country generally adopted, I have access to the province of Guangdong, Hunan, Zhejiang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a number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relevant information on highway construction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lines, basically around the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 practices, sit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standardiz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process control, building and the outcome of standardized specific provisions on this project over the past year, due to the results achiev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hich lead to Jilin, Guangxi,Xinjiang, Hebei, Zhejiang, Guizhou, Ningbo,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highway Authority, food safety regulator visited the author according to the experts, leadership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standard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ovince highway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guide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 the appropriate way to resolve, I hope to work with colleagues to share.

【Key words】Highway; construction;Standardization;Management guidelines;Implementation

1. 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概念

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是为工程建设领域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正如某省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指南中所说的,就是要明确符合实际、符合规范的标准要求,并真正推动落实,真正做到“标准符合习惯、习惯成为标准、结果达到标准”,同步抓好质量、安全、工期和廉政建设。

2. 推行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是市场竞争的必然

推行标准化可以充分挖掘管理者的潜力,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唯一的途径就是运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去高效、合理、科学地工作,从而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技术进步,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赢得市场信誉,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安全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工程建设制度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安全生产有了更高的认识,通过政府的督促,业主的支持,企业的自觉行动,通过开展安全教育、观摩、学习,及各种安全演练等一系列活动,施工安全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质量方面,随着实验设备和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工程建造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钢筋的加工设备、混凝土拌合设备都趋于数字化,那些陈旧的工艺和技术已经不适应目前质量标准的要求。

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基培训;药学专业;培训考核

1存在的问题

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各个学校在每学期均按专业课程设置了大量的实验教学,在实验中即使教师对实验进行了严格要求,但仍有学生不按照规定去做,安全意识较差、操作不规范,资源浪费严重、仪器损耗较大;我校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培养科研素养,专为学生开设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大三学生参与较多,大二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但学生未经专业培训,无法很好的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我院在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了集中实践教学,可以明显看出学生基本试验操作模糊,浪费和损耗现象较严重;随着时间推移,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更加模糊,势必影响学生毕业实习和专题设计的开展。

2三基培训主要做法

2.1培训对象细分化

培养对象大二、大三学生,按照不同年级书面考核,选出部分学生进行培训,按年级分成两组,进行不同形式培训。大二学生专业理论较薄弱,理论板块需强化,大三相对理论学习教全面,注重巩固。

2.2积极组织,确保培训

成立教师培训团队和考核组,深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培训,从思想上进行发动,提高认识,制定具体要求,明确“三基”培训目的,制定培训前考核,确保参训人员按时培训。

2.3制定详细培训方案

强化基本理论,借助多媒体,多种授课方式包括雨课堂、微视频等,首先从实验室基本常识培训,包括实验室注意事项、安全及解救;常规玻璃仪器进行介绍;最基本的提取、分析、配制等理论讲解;根据我院现有实验室教学仪器条件,将常规使用的仪器列入到培训目录中,逐一为学生讲解常规仪器基本原理。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药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方法等,具备科学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技能培训打下坚实基础。训练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重视专业化学分析等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即提取、分析、配制等常规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中严格要求,训练学生规范操作,达到规范熟练。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药物制剂、分析、检验等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和操作。对常规使用的仪器进行规范操作培训,不仅培养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节约了实验资源,合理利用仪器,减少仪器损耗,将实验室教学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

2.4严格考核

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严格考核制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评分标准。培训结束后以书面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试题结合不同阶段培训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一定扩展,按照实用性原则进行命题考核。

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职业教育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满足终身发展需要“接”。

一、人才培养要体现新价值。无论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还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与职业直接相关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和专项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在内的通用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从而培养学生在岗位上不断学习的能力,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的能力,生产中创新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的根本转变。

二、办学方向要适应新变化。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要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实现学生由一技之长向全面发展转变、阶段性发展向终身发展转变。做好专业设置与产业布局、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体系和教材、教育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人才成长途径、教师培养培训、行业指导作用、校企深度合作和教育评价改革的“十个衔接”,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能力。

三、课程结构要融合新要求。职业学校要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实行“4.5+0.5”的教学安排,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0.5年,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课程结构在学习内容上必须寻求知识和技能的跨界整合,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跨界整合,在培养模式上必须寻求学校与企业的跨界整合,在办学目标上必须寻求就业与发展的跨界整合。

四、教学路径要强化新导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要突出其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导向,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广泛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等“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素的“六个融合”:课程内容与真实项目相融;实训环境与职场环境相融;技术专家与教学能师共融;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互融;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接融;课程改革与技术服务兼融。从而在知识领域强化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基础知识强化与专门知识相融合;在技能领域实现智力技能的训练与熟练性再生技能训练相融合;在态度领域实现来“7S”职业素养培养融合。

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课程;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26-02

农业标准化是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成标准,并加以实施,以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过程[1]。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门新兴的横向学科,它包括农业标准化学科的理论研究、实施方法学研究和技术壁垒的构筑等多方面内容,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合理开展实践教学,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农业标准和农业标准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和协同创新的能力。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构建农业标准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对农业标准化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块化实践教学改革,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实验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从而提高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培养其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创造力强、综合素质过硬、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1 改革教学方式,创建实验教学模块

模块化就是将同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主题。该种方法既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地学习知识,又能够使教学和考核内容更加透明[2]。因此,采用模块化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课程的设置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问题、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关系问题以及自学能力的培养问题[3]。结合农事需要,划分实践教学模块(生长过程观察实验、理化指标测定实验、收获测产实验、质量安全检测实验),旨在让学生熟悉作物生长的产前、产中、产后过程,了解农业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的实施过程。其中,生长过程观察实验和收获测产实验相对简单,是所有学生必做的实验项目,而理化指标测定实验和质量安全检测实验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了解相关实验仪器的原理和方法。食品安全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开展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食品安全意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提高学生今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完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实验教学课堂,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模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农业微生物的细胞周期等实验,而且可以演示相关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部件、实验的关键技术及要点等方面,还可以演示无法通过实验手段开展的实验[4],从而摆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填灌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类型把握讲授、示范、指导等环节的分寸,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在生长过程观察实验和收获测产实验过程中,以学生自由观察、分组讨论为主,教师予以指导为辅;而在理化指标测定实验和质量安全检测实验过程中,则要求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给予严格规范的实验操作示范,培训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避免学生错误操作。整个过程指导教师应全程把关,及时帮助学生修正错误,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探索实验奥秘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其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其团队精神。

3 优化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方法和实践的重要课程。因此,要通过优化实验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独立开展创新性实验,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以往的实验设置,增加理化指标测定实验和质量安全检测实验的实验内容。比如在农产品品质实验中包含水稻营养品质、花生油分含量、玉米蛋白含量等验证性实验和垩白度含量、重金属含量检测设计性实验[3]。实验内容的优化还包括实验顺序的优化,因此设计实验时要先从简单的实验入手,待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之后再让其进行复杂的实验,引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阶段式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积极性,鼓励其独立思考,实现自我创新。对实验内容的优化要综合考虑学习进度、实验效率、实验结果,还有学生的接受度,合理安排实验进度,减少实验资金的浪费和时间的浪费,提高实验效率,可培养学生从总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3-5]。

4 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实践教学在大学教育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正常实施和运行的重要保障,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关键。教学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包括校内和校外2个部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市场的需要,运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优化原理,把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的生产经验,同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相结合,制定成标准,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中加以实施运用,向社会提供合乎标准的、高质量的农产品,从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为我国农业提供高级、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地方,它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进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结合农事需要,开展校内实习,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根据兴趣自由组队,5~7人为1组,独立查阅农业标准,进行农业标准化的实践,完成实践报告,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提升师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及促进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媒介。组织学生前往农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良好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按标准要求开展农业生产实践,逐步延伸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与贸易等标准化领域,从而系统化增强学生对农业标准化的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强化理性认识[5]。

5 参考文献

[1] 张洪程.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 张昕.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3):19-20.

[3] 贺道华,朱翠林.《农业标准化概论》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1):162-164,180.

标准化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摘 要:一体化师资队伍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型职教队伍,也是一体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保障。如何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是当前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一体化师资队伍的标准化、专精化建设入手,探讨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 :一体化师资 标准化 专精化 团队化

一体化课改方兴未艾之际,一体化教师越来越受到职业院校的关注和渴求。那么,如何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呢?从诸多探索经验来看,职业院校建设一体化师资队伍具有良好的师资基础,但又涉及师资队伍的规划、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等一系列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

一、一体化师资的标准化建设

1.入职标准

入职标准,即什么样的教师才能成为一体化教师。从一体化课改需求来看,并非所有教师均能称为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师需要符合三个基本标准,即理论标准、职业标准以及教学标准。

(1)理论标准。即教师对专业教学所需理论知识系统掌握的情况。该标准与职业院校对普通教师理论水平的要求相一致,具体表现为学历层次(硬件)、专业技术等级(硬件)与学术水平(软件)三个方面。

(2)职业标准。即教师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该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系统对口工种要求相一致,具体表现为国家职业资格等级(硬件)与职业工作经验(软件)两个方面。一体化教学是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尤其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水平和较丰富的职业经验。

(3)教学标准。即教师对一体化教学方法的掌握情况。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师必须具备能将理论与实操有机结合开展教学的能力。

2.培养标准

从招聘渠道直接引进一体化教师比较困难,难点有三:一是一体化教师数量少;二是招聘渠道少;三是招聘成本高。因此,优化现有师资队伍,通过培养建设一体化师资成为主要途径。从培养的内容来看,一体化师资需重点培养教师的三种能力。

(1)教学能力。一般而言,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动口”的能力,又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专业理论教学的能力和实训教学(指导技能实训)的能力。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能力。实训教学能力主要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提升为主。

(2)科研能力。即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本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研究,即围绕教学内容、方法、效果等各个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思考、探索的本领。二是专业学科研究能力,即围绕专业学科的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思考、探索的本领。三是工种开发能力,即根据市场(企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与更新情况,开发新的专业岗位与工种的本领。

(3)技能考评能力。即职业技能鉴定的能力。不仅要求一体化教师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一体化教师应具备职业技能的鉴定能力,才能够熟练、准确地掌握职业标准,从而较好地开展一体化教学。

3.发展标准

发展标准,即对一体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的标准化设计。一般而言,一体化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包括职称路径和职业等级路径。职称路径重在评定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职业资格等级路径重在评定职业技能水平。尽管要求一体化教师兼具理论与技能双重能力,但如前所述,仅凭此并不能充分认定其为一体化教师。因此,笔者学校考虑了一体化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三条路径”——校内核定路径,即职业院校校内认定的教师发展路径,由普通教师、一体化教师、骨干教师(中级一体化教师)、带头人(高级一体化教师)、专业负责人至系部负责人的层级递进路径。校内核定路径重在倡导教师积极提升一体化教学能力,并自觉开展一体化教学。

二、一体化师资的专精化建设

1.“学教研”三维联动,促进教师成为理论专家

职业院校普遍要求教师具备较扎实且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一体化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然而,一方面,由于职业院校重视技术技能的固有特点,教师的理论水平往往容易被技能水平所掩盖。理论水平的局限性直接制约了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程,特别是在一体化课程教材、学材的开发中,该问题尤为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原理、新专业、新技术不断涌现,迫使职业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必须与时俱进。

为此,可考虑采取“三结合”的办法,为教师提升理论水平创造条件。一是定期进修与专项培训相结合,即规定教师每学年继续教育学时数与派遣教师校外进修相结合。二是课程、工种开发与知识结构优化相结合,即以课程、工种开发促进知识优化,在课程改革和工种开发中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增进理论水平。三是科研攻关与理论深化相结合,即以校内课题与校外科研课题为载体,在科研中促使教师深化理论水平。通过“三结合”实现“学—教—研”三维联动,促进教师尽快成为所教专业的理论专家。

2.“产训研”三维联动,促进教师成为实践专家

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很大部分教师是享誉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或技术专家。但一方面,技能技术专家不等于实践专家。由于学校与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不同,技能技术型专家与实践专家的成长环境有较大差异。一体化课程是基于职业分析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缺乏企业工作的“真情实感”,很难实现“工学一体”。另一方面,职业院校技术型实践专家越来越少。由于技能技术专家成长需要时间,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锤炼。但随着职业教育急速扩张,新生教师中技术技能专家尚未成长起来,职业院校技术型实践专家面临断层危机。从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目标出发,笔者认为:一是有必要制定并贯彻实施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制度,让教师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参加生产劳动,练就实践本领;二是通过技能技术专家型教师、企业师傅带动新生教师,以“带”促教,以“训”促能;三是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开发、企业生产创新,通过“研”的方法,促进理论知识实践化、专业技能精细化。在“产—训—研”三维联动过程中,促使教师尽快成长为行业、企业、专业领域内具有影响力和技术造诣的实践专家。

3.“练评赛”三维联动,促进教师成为教学专家

在一体化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与技巧将企业的工作过程妥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开解。但往往教师在这类课程教学过程遇到不少的困难。一是传统的教学观念难以转变。这些观念包括“尊尊亲亲的师道观念”“系统完整的学科观”“先知后行的学习观”等等。二是教学方法不够用。这类问题在执业时间较短的教师中尤为突出,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先讲而后练”的路径依赖,生疏于“边做边学边教”的一体化教学。三是课堂预见不够。由于实践经验缺乏,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千差万别等缺乏充分预见,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均源自于一体化课程对于教学过程的重构。因此苦练一体化教功成为职业院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