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课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29-01
所谓活化语文课堂,就是指语文教师通过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建立一个师生互动的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有所收获和提高,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活化高中语文课堂的一些做法。
1 情景创设,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1.1巧妙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内容,以此作为创设情境的基本素材,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情景,这样就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成了问题,教师再加以恰当地引导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努力探究的兴趣。通过设疑与质疑,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1]。
如在教学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一课时,首先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冷雨”这一意象进行了分析,“雨,而且是冷雨”,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文章开头为什么躲不开雨季呢?接下来就是阅读课文,作者以雨开头,告诉读者虽然有时候可以暂时排遣心情,可是自己的思乡之情却无时无刻不在,这也是文章为什么躲不开雨季的原因。然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联想,去体会一下作者写到的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并思考作者的用意何在。作者是在听雨,实际上也是在听人生,人生所处的阶段不一样,感受也是不同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灯下听雨听故事,尚有温馨之感;中年历经沧桑,异乡漂泊,“客舟”听雨,感受更多的则是对身世的感怀;老年在僧庐下听雨,想到亡国之痛,国家的分裂,心中除了感伤,更有对故乡的思念。
这样,课堂上的情景问题就把学生带入课文,让学生感同身受,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浓厚,课堂气氛也变得更加活跃了,学习效果也更好。
1.2创造竞争情景,彰显学生个性
争强好胜,喜欢辩论是大多数中学生的特点,而这一特点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形式、各种目标的竞争情景,这种竞争能够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加彰显学生的个性。
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可以比一比谁会得多,还可以采用古诗接龙的形式,这不但能考察学生的知识储量,还可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
2 创个性化语文课堂,让学习活动“活”起来
2.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前提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个性,要求教师能够以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这种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充满艺术感,紧紧地吸引学生,这样,学生听得有趣,学得自然也就轻松而愉快。如在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不必急着向学生介绍背景以及主题思想等,通过朗读,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语言、语境的妙处,让学生去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与意境。这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愉快,比那种一成不变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力淡化教材和老师的权威性,而要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鼓励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在讲李煜的《浣溪沙》时,在谈到这首词的词眼时,学生们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看到这种情况,笔者干脆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学生们是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是“恨”字,有的学生认为是“愁”字,有的学生认为是“残”字,有的学生认为是“寒”字,并且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见解独特而又深刻,课堂氛围异常热烈。
2.2营造一个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
自主探究,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做课堂的主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讲得有多好,也不在于学生被动地学习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主动地参与、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是否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2]。
如在教的《雷雨》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周朴园在戏剧中是一个反面人物,这无庸置疑,那么他是不是一点儿人性也没有了呢?”这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僵化的思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模式。
这样自主探究的语文课堂,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活力。
总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要努力“活”起来,充满生机与活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彰显个性和自我独特的智慧。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中语文;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提问的作用
古人说:“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由此可知,人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提问能够促进人们对知识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合理的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点:
首先,灵活合理运用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提问方式,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另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情趣、知识能力等方面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与此同时会不断提高分析能力、以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创新意识,从而促进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灵活运用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理采用提问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同时,通过提问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首先让学生进行问题提问,小组之间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在对小组内部所有学生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不会的问题,然后教师进行统一讲解,将课堂教学模式有被动式的学习,转换为主动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整个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课堂中提问的方式分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习兴趣。当然,提问也分为好多方式,那么应该在什么样的课堂上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教师需要研究的。具体来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方法有以下几种:
1.保证质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质疑和存疑中学习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讨论、观察、反思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并研究问题,放飞自己的想象和思维,在质疑和学生中创新研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书本知识的预习中,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是自己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到上课的时候进行质疑。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节课程的时候,文章的开头作者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心里面不宁静?并且为什么要把这样的一句话放在文章的开始?对全文有什么样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进行分析和思考,之后教师在进行讲解,当时社会现实的动荡,让作者心中难过,之所以把这样的话放在文章之初,是为整篇文章都下定了情调,一锤定音。因为内心不宁静,于是想起来了每天走过的荷塘,由此引出下文。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更愿意了解接下来的事情,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要巧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问题情景教学法是一种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提问的方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教学情景,进而通过这种综合型的情景教学模式达到自己教学的目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语文课堂上。例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种问题情境,首先问学生有什么样的梦想,应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围绕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梦想进行分析,说明如何努力能够实现梦想,也可以假设某一个同学的梦想已经实现,再对实现梦想之后的生活进行分析和设想,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之后,在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导,鼓励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引入课程内容,通过对内容的讲解,激起学生的热情。这个问题以学生自己的梦想为切入点,不仅联系了现实,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提问要抓住时机,正确引导学生理解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可知,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不喜欢课堂上教师突然发问,让学生在没有做好准备的状况下回答问题。所以,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提高教学效率,过早发问,或者发问的时间不合理,都会造成课堂氛围紧张,激发学生的厌倦心理,不利于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时机,选择恰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学习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一节课程的时候,作者首先说不管是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确来的比较静,比较悲凉,紧接着是对南方和北方进行的对比,并突出说明了北方秋天特有的意境,接下来说明了江南的秋天,草木雕的慢,空气湿润,一个人在南方总是不能饱尝秋天的味道。文章深化到这一段的时候就可以联想出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第一段中,作者说自己要从杭州赶往北方品尝北方的秋。并且为什么作者会说南方秋天比较清凉,比较淡,既然说了那里的秋天都是好的,可为什么还要单纯赶到北方品味北方的秋。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情,内心对自己故乡的情谊,深化整篇文章。
三、结束语
课堂提问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先导,还是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其探索知识的动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适度提问,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巧妙设计问题,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涛.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2]余桂玲.浅谈中学语文课堂自主学习方式[J].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语文课堂;动与静;控制;教学
高中语文课堂上的“静”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是“动”的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师生间思想的交融、心灵的沟通,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必要途径,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这种“动”与“静”的有机结合也正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经营高效课堂所要追求的。本文谈的就是高中语文课堂的“动”与“静”这方面的话题,即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又怎样让学生“静下去”。
一、让学生“动起来”
1.以情入境,创设氛围
以情入境,创设氛围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基础环节,教师可首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学生能够理解的角度入手,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情境当中,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如在讲授《雨巷》这首诗的时候,我找到了春晚当中根据《雨巷》编排的舞蹈的背景音乐,这首曲子婉转悠扬,低沉伤感,非常符合《雨巷》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意境。因此,一上课我先打开录音机,很快就发现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接着我范读了一下诗歌,学生们就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朗读,语调语气很有味道,读到最后,大家的心灵都受到了别样的洗礼。这堂课大家共同发现了现代诗歌的美,发现了忧郁的伤感的美,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由不同的曲调构成,能够感悟到这样的美也是成长的一次飞跃。
2.以理入心,引导启发
高中语文课上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其表面,更要理解文本含
义。老师要设置好环节,要让学生互动起来。
如在学习《苏武传》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讨论课,“我的中国心——学习苏武”,主题是“当今社会我们怎样体现爱国心,中学生如何表现爱国心”。这节课上,学生一开始认为爱国心是一种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表现的现象,到最后认识到每时每刻我们
都可以为国争光,同学们深深地被苏武的民族气节所感染。
语文课堂要想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觉得需要我们必须用更多的精力去探索、研究。
二、让学生“静下去”
一堂课中应该有让学生静的时候,静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静是高中语文课堂上不可缺少的。
1.认真深读,静心品味
学习高中语文课文时,教师一定要能够引领学生心灵宁静地
读到课文深处,走进课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灵。比如,祥林嫂为什么死命挣扎地不肯嫁给贺老六?她死了第二个丈夫贺老六再回到鲁镇后,为什么人们仍叫她祥林嫂?祥林嫂又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倾其所有捐门槛?这些问题,仅靠走马观花似的读读课文是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到的。只有心灵宁静地深读进去,并走进鲁镇人的封建习俗和主人公的灵魂世界,走进几千年的封建礼教,走进男尊女卑的封建陋习,学生才有可能较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
也把他读书时的反复诵读、品味形象地比喻为春雨润
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这也是在强调读书必须要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一定要心灵宁静,一定得用生命和心灵深读进去,即使心灵上有所震动甚至震撼,也只能是在心灵深处。唯如此,方可深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旨。
2.积极整理,静心思辨
高中语文课堂上,需要指导学生独立整理的东西其实很多,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心灵宁静地积极整理,养成适时整理的好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文”,更有益于他们在整理的过程中“立
好人”。
对于读书,思辨都是一个良好的习惯,可以说深入思辨是高效语文课堂的一个显著标志。指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更深刻、全面的阅读效果。比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多在强调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伪。但如果深读课文,积极思辨,我们就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都很虚
荣,无论是佛来思节夫人还是马车夫都如此。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责怪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而是会发现虚荣小
说所描写的法国那个时代的人物的共性。再深入思辨,我们还会发现玛蒂尔德身上的善良、诚信、勇敢、勤劳和坚韧等优秀品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不能一味地追求动,也不能一味地追求
静。课堂上的动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的,要受到我们语文教师的指
导、监督、控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共鸣,让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当静之处则静,当动之处则动,动与静的有机结合方能彰显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阎亚军,周谷平.课程改革中的教师沉默[N].中国教育报,2008.
[2]杨岚.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2007.
1 引入“生活味”,引导学生的生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要想给高中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2 融入“人文味”,铸造学生的灵魂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而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高中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高中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3 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的审美
给高中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高中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由此可见,给高中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4 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
5 导入“新闻味”,引导学生的关注
一、明确课堂对话要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课堂对话的几个要点,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其一,明确师生地位,多样化教学形式。根据新课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师生地位的平等,对话内容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形式,为师生课堂交流创建更多的机会和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二,教师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产品在丰富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让人们逐渐产生依赖性,很多学生都缺乏与他人畅聊的意愿,对此,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中尽量增加对话机会,在课后也要适当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三,课堂对话内容要多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理念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堂对话往往集中于考试相关的内容,这样的对话无疑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扩大课堂对话内容的多样性,让学生能够从交流中感受到更多乐趣,便于课堂对话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教师对话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对话能力。教师的对话能力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其一,教师要增大自己的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教授学生知识,教师需要了解该部分知识相关的更多知识。在高中语文课堂对话中,教师丰富的知识量虽然不一定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益处,但可以让教师的语言表达更加明确和规范,否则就会在回答问题时由于知识面的不足,而导致必要的部分无法补充,所给的答案就不够明确,不能很好地解答学生的问题,影响学生的交流体验。教师在课堂对话过程表现的渊博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崇敬心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话兴趣,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其二,教师要在课堂对话中灌注自己的热情,表露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表现自己的热情和关心有很多途径,包括目光、手势、姿势、言语等。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应当保持目光在学生身上,随着对话内容的变化,要辅以适当的手势,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说的话,多用一些描述性和鼓励性的词语。学生的观点和教师有时会出现差异,对此,教师不能强制学生遵从自己的观点,应当从学生的观点中发掘亮点,指出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对话中有所收获,无所阻碍,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有教师在对话中灌注热情和关心,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提高积极性,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
三、发挥课堂对话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对话的作用,应用对话式教学,帮助学生优化语文学习。首先,应用对话式教学,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方式僵硬,课堂沉闷,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应用对话式教学,丰富的师生对话能够很好地调剂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参与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二,应用对话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高中语文课堂对话中,学生能够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具有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探讨,印证自己的想法。第三,应用对话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在课堂对话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语言技巧,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与他人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