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垃圾填埋处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建筑设计。
0. 概况
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南宁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邕浦二级公路南侧五象岭山冲沟地段,交通十分便利。该垃圾填埋场设计规模为1200t/d。该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改善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工程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工艺要求,体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还注重管理区渗沥液处理站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设计,考虑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图1)
图1鸟瞰图
Fig.1 General Plane Drawing
1 总体构思
工业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满足生产要求的空间和环境,既要满足建筑一般概念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垃圾处理厂的工艺生产要求。
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总平面布置和建设用地,应按照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功能分区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设计。
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组织厂区总平面设计,整个厂区可分为生产管理区、计量区、渗沥液处理站、卫生填埋区等四个区。
1) 生产管理区
生产管理区设在场区的东北侧,地势较高,平整后高程为114.00米。位于厂区的入口处。管理区包括:综合楼、大门及围墙、机修、仓库,针对基地狭长的地形尽可能节约用地,因此将办公、化验、宿舍、食堂、浴室、车库等功能结合到一起设计。
2) 渗沥液处理站
渗沥液处理站包括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氧化沟、沉淀池、污泥泵井、污泥浓缩池、接触池、管理间、填埋作业车、车库等。根据自然地形设在填埋场西北坡地,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平面布置紧凑有序,在构筑物周围形成带状绿化区,从而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3) 填埋区
填埋区三面环山场址中间为凹地,地形较封闭,使填埋场与外界隔离,该场址位于南宁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邕浦二级公路南侧五象岭山冲沟地段,交通便利。
2. 总体空间设计
由于垃圾处理厂构筑物比较分散,使得厂区建筑在总体空间设计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地形和生态环境进行布局。
在工程用地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厂前区,本设计布置了大片绿地和建筑小品,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把综合楼与机修仓库并列布置,创造厂前区的公共建筑形象。管理区后为流畅简洁的生产空间,使功能分区明确相互紧密联系,整个厂区内的构筑物在建筑形式上,力求统一,对每个单体构筑物的色彩运用及传统的坡屋面处理手法进行统一而细致处理,使建筑具有中国传统特点。
2.1 单体建筑设计
因为垃圾处理场工作环境恶劣,故对每个单体建筑周边进行绿化处理,空间开阔,富有变化,通过建筑手段为工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
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综合楼及机修仓库的合理布置及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使建筑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引入南北向采光,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工作环境。
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色彩运用和细部处理饱含着高雅的文化气息,建筑形象既有中国传统脉络,更具现代化风格。
综合楼建筑立面及空间处理采用非对称的庭院布置,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传统的坡屋面的处理手法,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立面横竖舒展,富有韵律。
3. 环境与绿化设计
3.1 设计原则
本设计的目的是将市区垃圾中转站及市郊垃圾填埋场区的环境建成富有个性和现代化花园式的厂区,绿化的设计原则拟创造清洁、美观的厂区环境。
3.2 绿化布置与树种选择
在环境组景方面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全厂的景观系统。
市区内的垃圾中转站结合城市道路,以常绿密实的珊瑚树、夹竹桃、榕树等形成较密的绿化隔离带,犹如一道绿化的屏障,中转站站区内绿篱选用耐污染性强的大叶黄杨,将站区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有利于环境保护。
垃圾处理场的管理区以管理办公楼为中心,配以椭圆形草坪、步行道、花池、凳椅、绿篱等,形成层次丰富、清洁、美观的景观,植物配置上以银杏、棕榈、桂花、红果冬青等,乔木结合龙柏、金叶女贞、杜鹃等色彩变化丰富的灌木创造出四季变化丰富,形态优美的植物景观。垃圾处理场内道路西侧的行道树选用樟树、三角枫、榕树等;绿篱选用龙柏、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等耐污染的绿化带。渗沥液处理站内构(建)筑周边空地植以大面积的草坪,草坪上孤植或丛植紫叶李、棕榈、海桐及苏铁等乔、灌木。使整个场区春季林绿花香,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生机盎然,冬季风韵不减,四季景色常新。
图2 管理区效果图
Fig.5 Schematic Drawing ofComprehensive Building
5结 语
5.1通过对综合楼设计深切体会到必须从环境出发,它不仅是要为人们创造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协调统一,我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建筑师创作水平的高低和他对于基地环境的敏感度有直接关系。[1]
关键词:垃圾处理;建筑设计;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make a spurt of progress, city garbage treatment pressure is more and more big, the waste treatment methods are compared, put forwar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garbage disposal fiel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Key words: waste disposal; architectural design;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R12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6-0020-02
一、垃圾处理方法对比
垃圾处理主要有填埋处理、堆肥处理、焚烧处理。其中垃圾焚烧法确实是一种实践多年的垃圾处理方法。它比起填埋法占地面积小,效率高,结合并网发电,变废为宝,曾一度被视为一种“减量快”的好方法,吸引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
1、机械炉排炉焚烧炉。这种炉的路床一般采用往复运动炉排,炉排面积较大,炉膛体积较大,不需要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占地面积较大,灰渣热灼减率容易达标;垃圾炉内停留时间较长,过量空气系数大,单炉最大处理量为1200T/D;燃烧空气供给容易调节,可通过调整干燥段适应不同湿度的垃圾;可通过炉排运往复运动使垃圾反转,使其均匀;烟气中含灰尘量较低,燃烧介质不用载体,燃烧工况控制较易,运行费用低;烟气处理较易,维修工作量较少,运行业绩或市场占有率最多,对工程的适应性面广;总的来讲这种焚烧炉对垃圾的适应性强,故障少,处理性能好,环保性能好,运行成本较低。
2、流化床焚烧炉。这种炉的路床一般采用固定式炉排面积和炉膛,体积较小,需要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占地面积较小,原生垃圾在连续助燃下,灰渣热灼减率可达标;垃圾炉内停留时间较短,过量空气系数一般,单炉最大处理量为500T/D;燃烧空气供给较易调节,炉温易随垃圾含水量的变化而波动;较重垃圾快速到达底部,不易燃烧完全;烟气中含灰尘量高,燃烧介质需要石英砂作为载体,燃烧工况控制不太容易,运行费用低;烟气处理较难,维修工作量较多,运行业绩或市场占有率少,对工程的适应性面窄;总的来讲这种焚烧炉需要前处理并故障率高,通常加有辅助燃料才能焚烧,环保不易达到。随着烟气处理技术的革新和二、三线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需求的提高,选用率呈增长趋势。
3、热解焚烧炉。这种炉的路床一般采用多为立式固定炉排,分2个燃烧室,在热值较低时,需要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占地面积一般,原生垃圾在连续助燃下,灰渣热灼减率不易达标;垃圾炉内停留时间最长,过量空气系数小,单炉最大处理量为200T/D;燃烧空气供给不易调节,可通过调节垃圾在炉内的停留来适应垃圾的湿度;难以实现炉内垃圾翻动,大块垃圾难于燃尽;烟气中含灰尘量较低,燃烧介质不用载体,燃烧工况控制不易,运行费用较高;烟气处理不易,维修工作量少,运行业绩或市场占有率最少,对工程的适应性面窄;总的来讲这种焚烧炉没有熔融焚烧炉的热解炉,灰渣不可燃尽,热灼减率高,环保不易达标。
4、回转窑焚烧炉。这种炉的路床一般采用无炉排靠炉体和转动带动垃圾移动,不需要对垃圾进行预处理;占地面积一般,原生垃圾在连续助燃下,灰渣热灼减率不易达标;垃圾炉内停留时间较长,过量空气系数大,单炉最大处理量为500T/D;燃烧空气供给不易调节,可通过调节滚筒转速来适应垃圾和湿度;空气供应不易分段调节,大块垃圾难于燃尽;烟气中含灰尘量高,燃烧介质不用载体,燃烧工况控制不易,运行费用较高;烟气处理较易,维修工作量较少,运行业绩或市场占有率很少,多用于工业垃圾,对工程的适应性面窄;总的来讲这种焚烧炉要求垃圾热值较高并且运行成本高。
二、以某工程为例对垃圾处理厂建筑设计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垃圾填埋场工程的设计已除了要求有合理、先进的工艺流程,还需要整个场区有一个整洁优美的环境和赏心悦目的建筑形态。这就必须对垃圾填埋场工程的原有设计方法和程序思路有一个较大的改变,应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以确保设计出一个优秀工程来。
某市城南生活垃圾处理场位于该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某二级公路南侧地段,交通十分便利。该垃圾处理场整体设计规模为1000t/d,占地368亩。该垃圾处理场的设计和实施最终体现在社会效益和改善并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创造一个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工程在设计时不仅要满足工艺要求,体现工艺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同时还注重生产管理区、生活垃圾运储、焚烧区、渗沥液处理站的内部及外部环境设计,考虑建筑空间设计,造型设计与城市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为城市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1、总体构思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满足生产要求的空间和环境,既要满足建筑一般概念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垃圾处理厂的工艺生产要求。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总平面布置和建设用地,应按照合理节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功能分区布置,满足生产、生活、办公的需求设计。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合理组织场区总平面设计,整个场区可分为生产管理区、计量区、焚烧发电区、渗沥液处理站、卫生填埋区等五个区。
(1)生产管理区。生产管理区设在场区的东北侧,地势较高,平整后高程为114.00米。位于场区的入口处。管理区包括:综合楼、大门及围墙、机修、仓库,针对基地狭长的地形尽可能节约用地,因此将办公、化验、宿舍、食堂、浴室、车库等功能结合到一起设计。生活垃圾进厂出入口与办公出入口分离,附设于计量区,连接二级公路。
(2)焚烧发电区占地101亩,采用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设计建设规模为两炉两机,即两台500t/d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配1台12MW和1台6MW凝气式汽轮发电机组,设计日焚烧生活垃圾800吨,年发电量1.2亿度。附配助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燃料储藏车间和钢架结构的生活垃圾转运箱存放区。将生活垃圾的预分拣、粉碎、压缩过程前置于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实现垃圾入场焚烧密闭化。预计生活垃圾焚烧前期供应量不足,采取复挖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和清理城乡生活垃圾散点、收集农村乡镇生活垃圾等方式补充。
(3)渗沥液处理站。渗沥液处理站包括厌氧流化床反应器、氧化沟、沉淀池、污泥泵井、污泥浓缩池、接触池、管理间、填埋作业车、车库等。根据自然地形设在填埋场西北坡地,并严格按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平面布置紧凑有序,在构筑物周围形成带状绿化区,从而创造清洁、舒适的工作环境。
(4)填埋区占地250亩,有效容积190万立方米,设计使用年限29年,填满后进行堆高处理,延长使用年限。填埋区三面环山场址中间为凹地,地形较封闭,使填埋场与外界隔离,主要填埋焚烧后残渣与飞灰固化物和复挖生活垃圾筛下物。该场址位于该市东南方向约17公里处,二级公路南侧,交通便利。
2、总体空间设计
由于垃圾处理场构筑物比较分散,使得场区建筑在总体空间设计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地形和生态环境进行布局。在工程用地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强化场前区,本设计布置了大片绿地和建筑小品,创造了优美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把综合楼与机修仓库并列布置,创造场前区的公共建筑形象。管理区后为流畅简洁的生产空间,使功能分区明确相互紧密联系,整个场区内的构筑物在建筑形式上,力求统一,对每个单体构筑物的色彩运用及传统的坡屋面处理手法进行统一而细致处理,使建筑具有中国传统特点。
单体建筑设计。因为垃圾处理场工作环境恶劣,故对每个单体建筑周边进行绿化处理,空间开阔,富有变化,通过建筑手段为工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生产环境。在单体建筑设计中,通过综合楼及机修仓库的合理布置及对基地环境的细致分析,使建筑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尽可能引入南北向采光,形成一个整体有序的工作环境。建筑造型简洁明快构图完整,色彩运用和细部处理饱含着高雅的文化气息,建筑形象既有中国传统脉络,更具现代化风格。综合楼建筑立面及空间处理采用非对称的庭院布置,高低错落,动静结合,在立面处理上采用传统的坡屋面的处理手法,从而使得整个建筑立面横竖舒展,富有韵律。
3、环境与绿化设计
(1)设计原则。目的是将垃圾填埋场区的环境建成富有个性和现代化花园式的场区,绿化的设计原则拟创造清洁、美观的场区环境。
【关键词】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建议
1 国外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
1.1 德国: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先进,建筑弃物征收费用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利用建筑垃圾的国家,早在二战后就开始了。所以德国的垃圾处理技术也比较先进,以西门子公司为例,他们开发的干馏燃烧垃圾处理工艺,可以将建筑垃圾中不同种类的可再生材料分门别类地分离出来,再回收利用,而在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燃气则用于发电,经此工艺处理过的垃圾每吨中的有害重金属仅剩下2.5千克左右。在德国,不仅垃圾的再生利用技术先进,其法律也比较健全,对有疏漏的条款会及时进行增补和修订。比如,在废弃物法增补草案中,不仅对各种建筑废弃物的利用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而且对未经处理或利用的建筑垃圾征收存放费。
1.2 日本: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先进,法律法规健全
日本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居世界前列,早在1988年,东京的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就达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区,建筑垃圾再利用率已达到100%。在日本,从建筑工地运送过来的垃圾首先经过称重后,采用机械和人工的方法进行分类。分为粗选和精选两个过程。粗选由人工检出大块的木料和包装材料等,用铲车等器械选出大块的混凝土。粗选后的垃圾被送入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流水线进行下一步的细选。对细选出来的残渣进行焚烧,从而使垃圾物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对难溶、不燃物进行填埋处理。而那些可以再利用的金属或木料等,直接卖给了相关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作为原料进行加工,或是再利用。而那些碎木,由被运输机送至破碎机进行进一步粉碎,再经磁选把细小的金属物除去,然后通过多级筛分机精细分类,如:造纸、板材、牲畜垫栏及燃料等,存于各自的储库内,随时供应有关企业。
日本不仅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技术先进,与其有关的法律法规也非常健全。过去几十年,日本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废弃物处理和清扫的法律”、制定并修改“再循环法”、“推进建筑垃圾正确处理纲要”,制订“推进形成循环社会基本法”、“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绿色采购法”、“建筑副产品对策行动计划”、“建设再循环推进计划97”、“建设再循环指导方针”等。
1.3 美国: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健全,再生利用技术先进
再生技术先进。美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便有3.25亿吨,他们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渠道有:一般性回填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5%;经处理厂加工成骨料,再制成各种建筑用砖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40%;还有一部分建筑垃圾被加工成了水泥、沥青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5%。美国在混凝土路面的再生利用方面的技术堪称世界第一,采用微波技术处理沥青建筑垃圾,利用率高达100%,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道路的拆除重建工作中。
管理措施和政策、法规健全。美国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从政府与企业的管理措施到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和法规,都非常完成、全面,并且极具可操作性。尤其重视建筑垃圾的源头控制,重视建筑垃圾减量化,鼓励建筑垃圾“零”排放。并从标准、规范到政策、法律,从政府的控制措施到企业的行业自律,对建筑垃圾实施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
政策扶持做得到位。美国非常重视政策性的扶持,他们把处理建筑垃圾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培育。比如说,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就搞了一个“资源保护屋”项目,这个屋子的屋架所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来源于建筑垃圾,而建此屋所需要的板材则是建筑中所产生的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的。
1.4 丹麦: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要收税
早在上个世纪末期,丹麦的建筑垃圾的年排放量便高达340万吨。丹麦政府控制并解决这一问题日趋严重化的主要措施就是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要收税。这一政策出台后,有效地控制了建筑垃圾处理的粗放性,使得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有了明显的改善,垃圾的利用率明显提升。据丹麦环保署(EPA)的统计资料显示,填埋和焚烧建筑垃圾收税这一策略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统计数字表明:在1987年-1999年的12年期间内,丹麦的建筑垃圾其税收从每焚烧或填埋场1吨的5欧元左右至每焚烧或填埋场1吨的税收4500欧元左右,其填埋税增加了900%,建筑垃圾循环率却提高到了约90%,其成果的显著可见一斑。
2 我国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存在着许多问题。问题之一是再生利用的设备、技术比较落后。因此要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其成本势必会因此而提升,所以我国的建筑垃圾的收集方式多半还是采用混合收集;问题之二是对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能力,加之设备的落后,使得大部分建筑垃圾里的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也随同那些不可利用的资源一起,用作填埋或简单的焚烧处理了。问题之三是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的投资非常少,政府的政策扶持也不到位;问题之四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问题之五是资源、环境意识也不强。
3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3.1 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国外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经验再一次告诉我们,没有科学技术,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就无从谈起。许多发达国家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比较先进,而我国在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面却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在借鉴、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发扬我们的自主创新精神,研发出适合我国建筑材料特色和特点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在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综合利用产业化上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来。
3.2 健全建筑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
应该借鉴丹麦等国外建筑垃圾处理的策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做出相关规定,比如:第一,应该规定禁止随意用填埋或焚烧的方法处理,应该规定分类收集和存放;第二,对垃圾排放的单位或个人一定要收取较高的费用,让那些单位或个人不敢随意排放,以促进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率提升;第三,政府应该成立并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机构,由这些机构来负责处理建筑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等相关事宜,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保证其正常运营;第四,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企业,应该减免一部分税收,给予政策上的优惠等。
3.3 加大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目前,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我国也有一些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是力度还很不够。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研究开发上的投入还很不够。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在财政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另外,还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多在几个城市化进程比较迅速的地区,在城市建设比较快的城市成立规模较大一些的垃圾再生加工企业,以更好地满足其建对筑垃圾的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婷,张勇等.国外建筑垃圾的处理对我国的借鉴[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1).
[2]日本重视建设工地废弃物资源再利用[J]. 建材工业信息, 1998, (1).
基金项目:
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1B560015)
【关键词】 建筑垃圾;施工过程;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727-5123(2012)03-053-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如何处理和利用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建筑垃圾产出处理单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筑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建筑垃圾是在对建筑物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是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建筑垃圾的产生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施工建筑垃圾和拆毁建筑垃圾。施工建筑垃圾顾名思义就是在新建、改建或扩建工程项目当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而拆毁建筑垃圾就是在对建筑物拆迁拆除时产生的建筑垃圾。长期以来,建筑行业都是采用传统方式施工的,原料消耗大,加上管理落后,从而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虽然已开始进行新型建材的开发和利用,但规模和数量还非常有限。建筑垃圾分布广、规模不一。随着建设工程而不断变化,建筑垃圾产生时间也不确定。虽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产生的垃圾总量基本是固定的,但事先不能准确预测到各产生建筑垃圾点的时间及数量。一方面,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管理,仍然存在着一些建筑垃圾乱堆、乱倒的现象,未对建筑垃圾进行动态监测和分类、统计,导致对建筑垃圾的产生量、处理处置、回填利用等情况缺乏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处理方式落后,通常是未经任何处置就被运到郊外或农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费了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费用。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遗撒的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整体来看,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⑴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⑵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⑶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⑷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1.1建筑垃圾随意堆放易产生安全隐患。目前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郊区,坑塘沟渠多是建筑垃圾的首选堆放地,这不仅降低了对水体的调蓄能力,也将导致地表排水和泄洪能力的降低。
1.2建筑垃圾对水资源污染严重。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渗滤液,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垃圾堆放场对地下水的影响则主要是垃圾污染随渗滤液渗入含水层,造成深度污染。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 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1.3建筑垃圾影响空气质量。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环境,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空气质量。目前建筑垃圾大多采用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这种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又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造成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1.4建筑垃圾占用土地 降低土壤质量。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垃圾与人争地的现象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大多数郊区垃圾堆放场多以露天堆放为主,经历长期的日晒雨淋后,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垃圾渗滤液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2建筑垃圾处理的对策和途径
2.1建立完善机制,优化管理模式。有关部门应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对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建筑垃圾的数量状况,进行定量定性综合调查统计,依此制定相应的建筑垃圾允许产生数量和排放数量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人们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的足够重视,建筑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要依托环卫部门,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利用市场经济杠杆,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筑垃圾的管理和监督,并动态监测和跟踪分析建筑垃圾各个方面的情况,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应综合考虑城市建设的空间特性,结合城市其它相关设施设置足够数量的受纳场,保证建筑垃圾完全合理处置。
2.2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凡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出的材料和产品,国家应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在建筑过程中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的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这些都需要政府、环保、建筑建材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再生材料产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2.3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和开发。国家和建筑施工企业应投入资金,开展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应该从源头上加以控制,大力开发和推广节能降耗的建筑新技术和新工艺,从而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考虑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采用尽量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考虑建筑物将来进行维修和改造时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产生量,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的再生问题。
2.4探索在施工中控制建筑垃圾的方法。
2.4.1从施工人员角度减少建筑垃圾的方法。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环保意识。在施工现场上的许多建筑垃圾,如果施工人员注意就可以大大减少它的产生量,例如落地灰、多余的砂浆、混凝土、三分头砖等,在施工中做到工完场清,多余材料及时回收再利用,不仅利于环境保护,还可以减少材料浪费,节约费用。技术人员要熟悉图纸,实施现场监管,做好各道工序的验收,做好建筑材料的预算,减少由于过剩的建筑材料转化为建筑垃圾的概率。操作人员要尊重建筑工人,建立健全的制度,让工人们认识到浪费建筑材料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危害性。材料员要严把质量关,多与施工管理人员沟通,认真审批进料单,避免材料进料过多而造成的浪费。坚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或随意更改设计方案等降低工程质量的现象发生,保证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
2.4.2从管理方法方面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加强建筑施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减少因施工质量原因造成返工而使建筑材料浪费及垃圾大量产生。在施工现场中,施工人员大多数以民工为主,他们普遍素质不高,施工技术水平偏低,这对现场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现场管理,做好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施工质量,将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产生。在工地产生的建筑垃圾中,因建筑施工质量返工引起的垃圾量比例较大,而且造成材料浪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的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如采用商品砂浆,将钢筋制作外包给专门的钢筋加工中心,就能大大减少混凝土这种建筑垃圾和废钢筋的产生。可以采用分包的方式将单项工程承包给个人,承包者为了保证效益就会想办法降低建筑垃圾的产生。
2.4.3从施工工艺方面减少建筑垃圾。推广新的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在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所导致的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采用可以循环使用的钢模板代替木模板,就能减少废木料的产生;采用装配式代替现场制作,也是减少建筑垃圾的好办法;采用产业化的生产方式,房屋的构件可以在工厂批量生产,减少了传统施工现场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可以节约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2.4.4优化建筑设计,推广绿色建材。建筑设计方案中要考虑的问题有:建筑物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采用可以少产生建筑垃圾的结构设计;选用少产生建筑垃圾的建材和再生建材;应考虑到建筑物将来维修和改造时便于进行,且建筑垃圾较少;应考虑建筑物在将来拆除时建筑材料和构件的再生问题。采用轻骨料砼隔墙板、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钢丝网架水泥夹芯板、石膏空心砌块等,均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4.5对建筑垃圾的处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2.4.5.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2.4.5.2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2.4.5.3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2.4.5.4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2.4.5.5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近年来,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
(下转第23页)
(上接第54页)
有效地奖惩制度。
2.5走回收循环再利用之路。建筑垃圾中的许多废弃物经分拣、剔除或粉碎后,大多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
2.5.1建筑垃圾中砖、瓦经清理可重复使用,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可以代替砂用于砌筑砂浆、抹灰砂浆,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作为再生骨料配制低标号再生骨料混凝土垫层等,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还可以用于制作砌块、铺道砖、花格砖等建材制品。
2.5.2建设工程中的废木材,除了作为模板和建筑用材再利用外,通过木材破碎机,弄成碎屑可作为造纸原料或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板,也可以用于制造人造木材。
2.5.3废金属、钢料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经分拣、集中和重新回炉后,可以再加工制造成各种规格的钢材。
2.5.4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或微晶玻璃厂做生产原料,废塑料、废陶瓷等建筑垃圾视情况区别利用。
2.5.5废弃路面沥青混合料可按适当比例直接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基坑土及边坡土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
2.5.6建筑废渣透水性好,遇水不冻涨,不收缩,是公路工程难得的水稳定性好的建筑材料;在潮湿环境下,建筑废渣作基础垫层,强度变化不大,是理想的强度高、稳定性好的建路材料;建筑废渣也可以应用在铁路的路基、软弱土路基处理、粉土路基、粘土路基、淤泥路基和过水路基等等方面,可以用作改善路基加固土;另外,建筑废渣可用于建筑工程地基与基础的稳定土基础、粒料改善土基础、回填土基础、地基换填处理和楼地面垫层等,还可用于机场跑道、城市广场、街巷道路工程的结构层、稳定层等。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从外延式开发与大规模旧城改造并举、住宅小区规模化建设及道路的改扩建,导致大量建筑垃圾急剧产量增加,建筑拉圾排放量高峰期已经到来。目前,国内处理建筑垃圾基本上仍停留在落后简单的填埋式处理,由于建筑垃圾的不可降解性,填埋式处理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文分析了建筑垃圾的成分及特征,指出了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垃圾循环管理模式。
1.建筑垃圾管理概述
1.1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关于建筑垃圾的定义存在诸多不尽相同观点。根据建设部在2005年3月23日并于同年6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和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废弃物。在研究领域,学者们对建筑垃圾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概括说来,建筑垃圾是指构造物在新建、改建、扩建和拆毁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具体而言,建筑垃圾是指在建(构)筑物的建设、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废混凝土块、废沥青混凝土块以及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混凝土、碎砖渣等。通俗地说,就是包括废混凝土块、沥青混凝土块、施工过程中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渣、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1]。
1.2建筑垃圾的分类及来源
按照建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分为:(1)土地开挖;(2)道路开挖;(3)旧建筑物拆除;(4)建筑工地垃圾;(5)建材生产垃圾。
按照能否再生利用又分为:(1)可直接利用的材料;(2)可作为再生材料或可用于回收的材料;(3)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根据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可以看出城市范围内的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工地产生的土方、废渣;二是拆迁过程中产生的建筑物废砖块;三是房屋店面装修时产生的建筑垃圾; 另外,还包括工业生产遗留的废原料或废弃半成品。
1.3建筑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侵占土地;(2)破坏土质;(3)污染水体;(4)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2.国内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国内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超过1亿吨,加上建筑装修、拆迁、建材工业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将达数亿吨。近年来,中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
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3.建筑垃圾管理模式
循环经济涉及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每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我们己经没有了发达国家旧时代的廉价资源和环境容量,也经不起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考虑,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着想,我们必须以最小的经济成本保护环境,用发展的思路解决工业、城市化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三R”是绿色建筑业的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建筑垃圾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建筑周期全过程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在建筑过程中让原材料得到最大限度地合理、高效、持久地利用,并将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形成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建筑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大的经济利益。
4.建筑垃圾利用技术分析
目前国内一些研究单位正积极开发生态型建筑材料。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砌块)、再生烧结砖、预制构件、铺道砖、花格砖等建筑材料。现已具备了推广应用的水平。为促进建筑垃圾处理产业化,弥补建材工业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不足,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4.1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1)生产环保型砖块
实心粘土砖仍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生产这种砖需要不断毁田取土,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另一方面,粘土砖的烧制不仅耗煤量大,而且排出的烟气也会造成空气污染。事实上利用建筑垃圾中的渣土可制成渣土砖;利用废砖石和砂浆与新鲜普通水泥混合再添加辅助材料可生产轻质砌块;利用废旧水泥、砖、石、沙、玻璃等经过配制处理,可制作成空心砖、实心砖、广场砖和建筑废渣混凝土多孔砖等。
(2)用于夯扩桩
利用建筑垃圾如平房改造下来的碎砖烂瓦、废钢渣、矿渣砖、碎石、石子等废物材料为填料,采用特殊工艺和专利施工机具,形成夯扩超短异型桩,是针对软弱地基和松散地基的一种地基加固处理新技术。
(3)利用废纤维制造高强度混凝土
废纤维的种类很多,钢纤维、塑料纤维、地毯纤维等均可回收作建筑材料。将废纤维作掺合料加入混凝土中,可提高混凝土强度、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废塑料纤维和其他废塑料还可经化学处理制成聚合物粘结剂。
4.2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材料的技术突破
我国利用建筑垃圾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将各类建筑垃圾经过振动筛子筛选,把掺杂其中的泥土、钢筋、木屑等去掉。将剩留的砖头、瓦砾、灰渣及混凝土块等进行三级破碎,并将破碎后的建筑垃圾分为三级大小不等的垃圾颗粒和细粉。再根据新型建材产品的等级、规格、样式要求,与水泥、沙子等配料,经电脑配比,混合搅拌后通过输送皮带机进入制砖机震动加压成型,形成产品湿坯体,然后送入养护窑经热力管道加汽养护成为干产品,再进入成品库通过太阳能自然养护28天,经检测合格后出厂。另外,以建筑垃圾为主料代替取土,生产50万立方米各类新型建材,年可保护土地约560亩,节约标煤11700吨。不仅可以防止填埋的建筑垃圾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实现了废旧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总之,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材产品废料的混合物,未加处理直接填埋,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惟有采取积极措施,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环保部门建设各方建材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如何消除建筑垃圾的环境污染、保护耕地,节约资源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它牵涉社会、经济、环境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应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不断的研发建筑垃圾的利用技术,促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材产品废料的混合物,未加处理直接填埋,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惟有采取积极措施,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