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有机食品;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335-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自然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导致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和贸易量迅速增长。有机食品具有纯天然、无污染、环保等普通食品所没有的优点,各国政府均对有机食品的生产和加工予以重视和支持,消费者也对其青睐有加。调查发现,有85%的工业化国家的公民在选择食品时首选有机食品。因此,世界有机食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有机食品市场不断扩大,而我国有机食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给我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开发带来了机遇[1-2]。

1 国外有机食品发展现状

1.1 国外有机食品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现代有机食品才开始被一位在印度工作的英国农学家Sir.A.G.Howard从循环利用动植物的有机腐殖质的角度提出以有机农业代替现代集约化农业的新农业耕作法。同时,著名的美国土壤学家富兰克林·金积极倡导美国农民应向中国农民学习传统的以豆科植物为中心的农业耕作模式,如合理轮作、施用厩肥、堆肥等8个方面。1942年,美国有机农业之父罗代尔出版了《有机农业和园艺》杂志,并在1945年创办了美国第一家有机农场[3-4]。

1.2 国外有机食品生产消费

从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数量上看,欧盟、日本、美国等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国家生产和消费发展较快。1996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为40亿美元,2010年则增加到60亿美元;1998年,日本有机产品销售额为2 600亿日元,2010年则增加到3 500亿日元;欧盟国家有机食品市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德国将会从1996年市场份额1%,销售值25亿马克增加至2013年的35%;奥地利在2009年的有机市场份额就已经达到33%。目前,日本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农户数量较多,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0%以上,可提供有机食品的种类达130种以上,其中出口欧美的种类超过40种。美国从事有机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达1.1万hm2,在6个农业科技园中,有56个有机蔬菜农场,每年生产有机蔬菜7 500 t。1996年,欧盟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1.2万hm2,其中德国有机农业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10%,即拥有2万个有机农庄[5]。

2 我国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199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发展有机食品。随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有机(天然)食品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及成立技术指导委员会和颁证委员会等措施成功地为有机食品的开发创造了条件。从1996年开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陆续在各省建立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截至2010 年,已设立了20个,以对有机食品开发进行质量控制管理,初步形成了以OFDC为中心,以各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为分支的中国有机农业运动和有机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网络[6]。

与国外的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生产发展条件相比,我国无论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还是生产方式、市场潜力,都有突出的发展优势。一是传统的农业技术。我国具有悠久的手工农业生产历史,很多传统农业技术是手工直接操作,克服了机械化生产的某些弊病。这些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略作改进,就可以直接运用到有机农业生产中。二是丰富的生物品种。我国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绝大多数动、植物品种仍然保持其原始特色,没有经过基因修饰。用这样的生物品种生产的农副产品,天然无污染,可以作为生产有机食品的优良原料。三是充足的农村劳动力。有机农业产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充足,且工资相对便宜。四是良好的生产习惯。我国农民的耕作模式较好,一般都是精耕细作,且早期农业生产多为施用有机肥,人工除草,利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能够达到有机生产的要求[7-8]。

3 我国有机食品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协调难度大。因有机食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多个部门和学科的配合,如农业、环保、市场管理、质量监督和栽

培、植保、肥料等部门和学科,但是这些部门与学科之间悬殊较大,不能很好地沟通,导致协调难度大。二是保障制度不完善。国内有机食品市场体系不规范,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有机食品,破坏了有机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扰。三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有机农业与传统农业差异大,政府、企业、农户和消费者都需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此外,由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企业、农户技术的市场竞争能力弱,且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健全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四是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虽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生态农业县、生态示范区及有机食品基地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是只以基地建设为主,未与产品开发战略紧密结合,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都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机食品的市场发展。

4 对策

一是做好政府的导向和协调工作。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由政府农村办公室监管,给其注入一定的资金,有机结合环境监测、植保、土肥等部门,使其能够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有机食品的生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促进有机食品快速发展。二是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和法规体系。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其进行规范、审批和管理,并制定出相关的认证标准和认证管理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使我国认证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三是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使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有机农产品营销网络。四是实行有机食品规模化生产、经营。要想真正生产有机食品,就必须避免农产品污染,其污染主要来自2个方面,即环境和生产过程的污染。因此,有机食品的生产基地必须建立在环境条件达到标准的地区,可有效减少农产品的污染。同时,要建立有机食品的产、销供应链,将农民与龙头企业结合,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发有机食品[9]。

5 参考文献

[1] 李里特.从绿色食品看我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J].科技导报,1997(10):33-35,38.

[2] 谢涛.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食品与机械,2001(5):6-8.

[3] 贾乃新,刘海凤,王晓萍,等.对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发展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5):60-62.

[4] 孟凡乔,吴文良.内外有机农产品生产、贸易及法规管理体系[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4-6.

[5] 杨永岗,赵克强,周泽江,等.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和认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1):70-73.

[6] 刘志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3(1):7-9.

[7] 高振宁.发展中的有机食品和有机农业[J].环境保护,2002(5):29-32.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政策扶持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0-0041-02

常德是农业大市,是江南著名的“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蚕茧和水产品的总产量均居湖南省之首,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猪和鱼的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常德市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生鲜产品的新鲜程度、营养价值、卫生程度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要求农产品品种丰富,配送及时迅速。因此,市场需求促使农产品物流模式进入新的阶段,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阶段。

冷链物流产业所运送的商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第二种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禽、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等;第三种是特殊商品,如药品和疫苗等[1]。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主要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商品服务。

一、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

据常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全市需要冷链物流的农产品产量如表1所示。

截至2015年年底,常德市冷藏库、冷冻库容量9万吨,占全省冷库容量的6%;冷藏库容量10万吨,占全省冷藏库容量的8.77%;冷链物流车96辆,占全省冷链物流车辆总数的5.85%,相对全市农产品对于冷链物流的需求,冷链物流产业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全市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冷链流通率分别为16%、22%和8%,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80%―90%生鲜农产品仍处于常温下流通,肉类、水产品和果蔬的流通腐损率达18%、20%、30%[2]。

因此,加快全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本地农民持续增收,以及保障城市居民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具有规模化、系统化、集约化的冷链物流系统还未形成,不能满足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要求,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粗放式发展

常德市绝大多数冷库的冷藏储存能力在1万吨以下,拥有冷库的企业大多规模小、水平低,相关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储存产品质量不一、功能单一,利用率不高,企业成本高、效益差;相关制冷技术较为落后,不少企业的设备还采用上一代的制冷工艺和技术,相当于国外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冷库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控制、冷冻冷藏质量监控、农产品卫生管理和包装技术仍与国际标准有不小的差距;农产品预冷与冷却环节较为薄弱,预冷保鲜率低于30%,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85%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承担全市80%以上生鲜农产品批发交易功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农产品配送中心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3]。

(二)信息化程度较低

目前,常德市农产品物流冷链中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没有形成健全完备的网络信息平台,终端信息设备也配备的不够齐全。由于经销商缺乏准确的信息,往往使得冷链农产品流通具有盲目性,降低了农产品的经营效率。市场缺乏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不同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造成地区内冷库的闲置,使冷链物流资源存在浪费现象,阻碍了农产品物流投资的发展。

(三)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常德市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主要由销售方、供应商独立完成。以常德惠生肉类食品有限公司、湖南湘佳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两家公司自营冷库、冷链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较高,而且有一定程度的运力浪费。由于常德市缺乏实力强、服务好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而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很难达到肉类食品公司对物流配送对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使得肉类食品公司不得不自营冷链物流。总之,常德市缺乏具备资源整合和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

(四)相关引导资金不足

由于市场对冷链物流产业有着巨大的需求,全市各区县市企业修建冷库热情高涨。根据2015年年底常德市商务局的摸底调查,常德市拟建冷库的所需资金近20亿元,使得企业资金负担较重,而省、市两级相关扶持引导资金不足,近两年无相关扶持、补贴政策出台,很多项目不能按计划开工。

三、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整体来看,常德市在冷链物流的 “六化”(即一体化、链条化、信息化、规模化、网络化、高效化)方面仍然非常滞后[4],其中各环节发展严重不平衡、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基础建设的整体规划等问题最为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农产品流通呈现的跨区域、反季节的特点。在不断高涨的需求刺激下,常德市未来的冷链物流产业潜力巨大。因此,为了推动常德市冷链物流产业的良性发展,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损腐率,提高第一产业的经济效率,相关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政府相关部门、冷链物流企业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提高相关企业、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的认知度,营造建设品牌生鲜农产品的良好商业氛围,促进生鲜产品优质优价,扩大农产品销售规模。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产后入库保存、商品化包装、屠宰加工等环节实现低温预冷控制,促进生鲜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加强上游生产企业与下游销售企业的冷链对接,稳步推进冷链物流服务的外包。鼓励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建立生鲜农产品由产地到销地的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

(二)促进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冷链物流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对中、小低温食品供应商及生产商来说,要把生意做大做强,急需降低物流成本,也势必需要第三方物流机构的服务。因此,无论从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趋势,还是从市场需要方向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专业水平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都将成为未来进入市场竞争核心力量。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协会要鼓励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大型物流企业,以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现有上游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冷链物流企业的冷链物流资源[5]。在此过程中,要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推动资源整合;引入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培植本地骨干企业,建设一些能起主导作用的产地加工企业、大型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扶植、引入引进一批能为社会提供优质商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不仅包括冷藏运输,还包括产品预冷保鲜、冷冻加工、冷冻储藏和冷冻销售等环节。因此,要鼓励常德市冷链物流企业加快对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增加批发市场生鲜农产品所需要的冷藏运输设备、在乡镇周边建造农产品低温处理中心、建立具有低温条件下中转和分拨功能的运输配送中心、购置最新冷藏运输车辆等。鼓励肉类和水产品生产企业、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等经营主体,在技术改造和充分利用现有低温储藏设备设施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节能环保、高效适用的冷库。

对超过一定规模的投资方,建议市县两级政府给予土地、税收、前置审批、车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

(四)开展软件平台建设

建立全市统一的冷链的物流信息平台,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如应用条形码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移动物流信息技术、电子标签等,实现供应链信息一体化[6],做到上下游企业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药监局提供可溯源的信息支持,让其可对问题食品追查到底,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打造网络信息平台,保证冷链食品企业和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对接,充分利用现有冷链设施,最大限度降低冷链物流的费用成本,使农产品达到普通消费者所能接受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毋庆刚.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2):24-28.

[2] 全市冷链物流产业摸底调查报告[R].常德市商务局,2016.

[3] 常德市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发展现状[R].常德市农业委员会,2015.

[4] 王志刚,王启魁,钟倩琳.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展望[J].AO农业展望,2012,(4):55-59.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品结构 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麦积区已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业,2006年底全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 742台,年加工量5.22吨,年加工产值342.716万元。主要加工大型企业有天水金星淀粉有限公司、天水长城果汁有限公司、天水果脯厂等企业,主要果蔬贮藏企业有社棠镇、下曲葡萄贮藏基地、花牛镇花牛村三苹果贮藏基地,三阳乡蒜苔贮藏基地。但是,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在加工增值的比重上还是很低,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技术含量都很低,造成了农产品大量损耗和资源的浪费。目前,麦积区仅贮粮和果蔬产后损耗分别达12%和30%,而比发达地区分别低于1%和5%,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产值之比,麦积区仅为0.24:1,而发达地区为0.38:1,由此可以看出,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同发达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影响了全区农业、畜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农产品与加工企业的关联度不强如:麦积区年栽植苹果103 364亩,年产苹果5 9181吨;年栽植葡萄21 214亩,年产葡萄15 849吨,占麦积水果产量80%,是名副其实的苹果、葡萄大区,但出产苹果、葡萄只能鲜食,虽然区内有几家果汁厂,但农产品大部分进不了工厂门,因产品品质低,腐烂损失严重,不宜榨汁,企业只有从外地进口浓缩汁加工,由于缺乏专用的优质原料,一方面农产品卖难,另一方面加工企业缺原料吃不饱。

2.2产前、产中、产后脱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

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已建成,基地规模有限,缺少产地贮藏,保鲜与加工环节,使农产品在不适合条件运输贮藏,导致农产品在产后高额损耗,每年有20%~30%农产品腐烂损失,加工企业因此得不到优质原料,农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

2.3利益连接机制不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分散经营且规模小,商品率低,企业和农民法律意识不强,即使企业和农户签订了产销合同,而往往履约难,目前的履约率只有30%左右,这就大大削弱了加工企业和农户双方抗御风险的能力。

2.4加工技术与装备普遍落后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技术与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普遍落后(10~20年),占90%左右的加工企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检测手段,有的甚至连质量标准都没有,更谈不上质量保证体系,主要表现为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及附加值产品少;企业能耗、物耗高、产生少、效益低,农副产品加工业新技术、新设备在麦积区引进应用很少,极大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5科技投入不足长期以来,麦积区农副产品加工业科技投入普遍不足,用于全社会农业科技投入的研究和发展经费仅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以下,能够用于农产品加工推广费更少,科研仪器设备条件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科技的发展。

2.6科技人员严重缺乏,企业素质有待提高据统计,在全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具有国家二级企业只有2家,只有34名大、中专毕业的科技和管理人员,人才匮乏已成为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7体制矛盾突出麦积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较小,档次低,70%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集中在城郊和渭河流域。乡镇企业理应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但受多种因素制约,长期以来都属于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

3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对策

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根据麦积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从目前来看,农副产品供与求、产和销的矛盾已不是单一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缺乏为常态到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矛盾,劣质农产品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销。因此,要克服长期以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稀、专用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工作,为农产品加工提供质量好、档次高的原材料。

3.2以加工业引导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今后农业产后的发展必须由过去生产导向型转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农产品加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化体系,使产前种植产中贮藏、产后保鲜、加工和每个环节结合起来,当前要重点抓好水果加工基地、食用菌基地和大型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生产基地,不管是建设新基地,还是改选老基地,应该充分考虑加工需求,当地实际需求。

3.3突出农副产品精加工、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方式很多,但当务之急是要下大力发展弹性高、效益好、牵动大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企业,开发加工附值的产品,主要作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粮油加工业:生产多品种、营养、卫生的半产品,制成品种方便食品,把精炼油提高到80%以上。

果蔬加工业:改进果蔬保险加工,推广气调贮藏技术,发展精品菜、保健菜、酱腌菜、素食菜等。围绕水果加工企业,发展宜榨汁的水果基地。

肉食加工业:要搞好生猪的集中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牛、羊禽肉及制品的比重,逐步实现从生肉制品到熟肉制品,粗加工到精加工,大包装到小包装,下脚废料到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转变。

饲料加工业:以生产综合料为中心,浓缩料为骨干,调配料为网络发展模式。

4合理布局,龙头带动,产销联动

麦积区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集约化水平低,效益差等问题,应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现状,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做好规划合理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采取国家、集体、个体多种经济成分一齐上,多轮驱动,共同发展。对每种传统的大宗农产品,政府部门应从征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向给予重点扶持。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抓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扶持1~2个有一定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以此为载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完善产业链,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成为农产品加工的主线。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户进行生产,培育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现阶段主要是完善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做好三个层次工作。①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产销联合,提高信用度和履约率;②鼓励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多种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③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技术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可入股,实行股份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5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竞争力

在麦积区而言,农副产品加工要重点抓好苹果、葡萄、杏果汁、葡萄酒等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对有条件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多给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使其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灵活决策。

6加大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和管理水平引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外商采取直接投资,股份合作等方式,推动农产品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通过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和外商直接建厂,开发更适合区内原料资源,生产规模,工人技能和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技术和加工设备。在果蔬加工、保鲜和生产方面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肉食制品、粮油加工上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在饲料加工方面,重点引进新型表面活性剂和添加剂等技术。

7争取资金扶持,扩大农产品加工的投入

麦积区是浅半山区,经济基础薄弱,靠自身的经济实力,难以实现对农产品加工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作为涉农部门,首先要以项目贷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结合麦积区实际,向农业部(厅)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扩大对农产品加工的投入。其次,实行网上招商引资,建立和完善区政府信息网站,制作招商投资项目,以本区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品种规格、总产量以及提供兴办加工厂的用地、用水、用电力、基础设施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办厂,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8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步伐

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改变过去“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状况,把新农村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加工业为主,充分利用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发挥小城镇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活路的优势,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大发展。随着国民经济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大的提高,必将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建议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6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ew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spots of social research. T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nally put forward on speeding up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2)物联网销售和利润:整体来说,山东省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2014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3)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山东省物联网企业产品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其中自主研发产品主要RFID、条形码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服务范围在物流仓储管理、工业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终端制造业约占16%,利润较高的物联网产品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