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循环的原理

碳循环的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碳循环的原理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住宅;节能;可持续;建筑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and material analysis system, described the strategy in the rural residential planning and design to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be taken and the key issues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Finally, in some practical cas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ese strategies can be implement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local (Zoucheng) rur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residential.Key words: Rural; residential; energy conservation;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农村住宅的现状概况:

1. 农村住宅的建设现状

据资料统计,截至2003年底,我国有660个设市城市,两万个建制镇,城镇人口51782万人。最近10年来农村新建住宅已达到60亿m2,建设总量极其可观。但另一方面,农村住宅一般利用宅基地建设,层数低,院落占地大,住宅争夺耕地严重,受交通、资源条件限制严重,现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形成村落、乡镇企业、城镇、工业园区、城市连片的城市带,农村处于被包围、消失的状态。富裕地区的农村住宅已摆脱了传统的建设模式,正有城镇化、别墅化的趋势.

但是应看到,无论是富裕还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住宅的规划建设往往缺少整体规划控制以及先进技术支持,存在用地不合理、市政基础设施不到位,建筑能耗高,居住舒适度低等弊病。在面向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需要深入研究探索建设节地、节能、环保、舒适农宅的有效方法,避免出现资源的浪费以及建设性的破坏。

2. 农村住宅的能源和物质消耗现状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农村住宅总量可观,其建设、使用过程的能源物质消耗同样可观,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生活用能是以生物能源为主,取暖、做饭用燃料主要依靠柴草或农作物秸秆,热效率低,耗能巨大。在全球能源资源状况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关注农村住宅的节能问题有着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住宅大多处于无设计状态,没能充分考虑气候、朝向、通风等环境的影响,造成了能源消耗的无控状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改善农村住宅的物理环境质量,减少能源消耗迫在眉睫。

二、农村住宅的物质和能耗分析:

农村住宅建设从原材料的采集、建筑材料的生产、建筑本身的建造到建筑使用的消耗、建筑销毁的消耗(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五方面,都对土壤、水、大气及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而且,农村住宅建设过程还有一些自身的显著特点:

⑴ 由于建筑造价低廉,在农村住宅的材料选择、建造施工、日常使用都必须因地制宜,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对能源的消耗上,应尽可能的考虑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由于农村住宅往往没有完善的市政配套设施,比如上下水、垃圾废物处理等,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形成合理的规划布局、能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体系,力求提高循环使用效益,减少废弃物质的直接排放、丢弃。

(2)在用地上,农村住宅往往紧邻生态资源丰富的自然区域,为了保护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用地面积不宜过大,提倡将耕作、居住分别开来,提高各自的使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在选材、建造以及日常生活中,减少黏土砖的使用,改用其它替代材料,比如麦秸、石材、合成材料、工业循环利用材料等。

(3)在建筑的日常使用中,应从建设角度出发,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应当大力提倡人畜分离、居耕分离;改造厕所粪便处理方式,大力推广沼气的综合运用;大力建设村镇供水、排污系统,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采掘与污染。

三、考虑资源循环利用的农村住宅设计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看出,如果在农村住宅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不加以适当引导,将造成巨大的物质和能源浪费,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让农村住宅达到节约能源、节省物质、保护环境的目的,提出以下策略:

总体:

从建筑的全寿命角度出发,建立封闭的物质能源循环体系。遵循减少―重新使用―循环使用的原则,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节约物质的目的.并系统考虑废料和初期材料能源投入的关系,建立联系形成闭合的循环体系.

对于建筑能耗的每个过程,都要尽可能减少投入的物质与能量,并进而减少所产生的物质排放与环境影响。

最重要的建筑设计,应尽可能的考虑利用自然资源,在设计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利用太阳能,尽可能的利用当地主要风向采取自然通风,利用当地材料尽可能做出隔热性能高的建筑墙体以保证室内温度,尽可能注意采用体形系数小的建筑,以减少得失热,对于比较湿润的地区采用比较舒展的平面,使通风和散热流畅……

具体相关的设计策略总结如下:

1原始材料采集阶段:

就地选材,注意当地材料的发掘,如木材、石材、麦秸等;适当考虑工业化材料的运用,减少原始材料消耗。

改变原材料取自自然的单一来源,适当与乡镇工业生产形成原材料的有效循环利用体制。

使用强度比较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

多使用易于回收再利用的材料。

采集材料时重视生态保护,包括土壤、水、植被等。

2建筑材料的生产阶段:

在原材料采集地附近就近生产建筑材料。

就地使用建设废弃物制成的建筑材料.

更新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产生的废弃物妥善安置。

3建筑本身的建造阶段:

合理选址,适度开发土地,不占用耕地。

防止施工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如氟化物。

提畅工业化生产,减少现场作业,提高材料使用效率。

尽可能的保护原有环境,比如树木植被等重要景观的巧妙再利用等等。

开挖土方尽量回填。

4建筑使用的消耗阶段:

每户占用基底面积适中,不宜过大。

平面布局时,可通过高差实现人畜分离;底层可用于饲养牲口、储存农具、沼气池等;房前为晒坪;人居住在二层,屋顶用于晒谷等。

注意建筑朝向,尽量采用自然光;注意建筑的体形系数,严寒及炎热区体形系数易小,而对于湿度较高地区,体形易舒展。

提高护系统的保温性能,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设置水循环系统,大力推广集中供水、排污体系的建设。

利用太阳集热设备供暖、制热水等。

有条件的地区尽可能的发展沼气。

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

利用井水为建筑降温。

绿化布置与周边绿化形成系统。

有条件的地区考虑利用风能发电。

集中收集垃圾,并建立村级垃圾回收体系。

5建筑销毁的消耗阶段:

对木材、石材等材料就地二次利用。

对不同种类的材料分别解体回收。

再利用可燃烧材料获得燃烧热。

四、在农村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住宅的案例分析:

1利用沼气能源的案例―恭城

广西恭城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只是一个小山村,广大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以下。着眼环境、因地制宜的思路为为地人打开了改变环境面貌的突破口――发展沼气:用人畜粪便和青草料沤制后产生的沼气烧水、煮饭、炒菜和照明,既省柴省力,又方便卫生。目前,恭城沼气池总数达5.67万座,沼气入户率达到88%,居全国第一。每户农家全年节约480元,这是最直接的经济效益。用沼气取代柴草作燃料,实现了“生态利用―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2建造可持续厕所的案例―翟城

台湾设计师谢英俊在河北翟城农村设计建造了可持续的农村示范住宅,规划设计的其它方面可对应前面的资源循环利用的住宅设计策略,本案例最特别的是它的可持续厕所的建造。这种厕所采用当地的木材、麦秸和黏土材料,采用乡土手段自身建造,节财节物,无害化:粪尿完全分离,粪便经脱水干燥杀灭细菌后可在储粪池达到无害化,不污染环境并预防肠道传染病。厕所干燥、无臭、无苍蝇,使农村旱厕成为现实。厕所免冲节水,减少了排污。粪便每半年或一年清掏一次,干燥无臭,也没有运输污染。

五、当地在农村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住宅的建议:

山东省邹城市是山东省济宁市所辖县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116o24′―117o30′,北纬35o11′―35o32′,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水热同步。年平均降水771.7毫米,年平均气温14.1oC,无霜期202天,地质属华北地台型,平均海拔77.8米,地形分为低山、丘陵、平原、洼地、水面五种。总面积1619平方公里,而城市建城区仅有24平方公里,其余1595平方公里面积为非城市建城区,农村地域广大;总人口112万,非城市人口87万,人口众多,分属14个乡镇。由于坚持调优结构和改善生产条件,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新兴能源城市,经济发达,乡镇企业发展良好,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及能源条件优厚,有利于在农村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型的住宅。

从可持续的角度,对可持续的农村住宅设计有以下建议:

1就地选材,发展地产材料,适当与当地乡镇工业生产形成原材料的有效循环利用机制。

2考察周围废弃建筑,重新加工利用它们的剩余建筑材料;新材料就近加工;妥善处理材料加工废弃物。

3综合考虑交通、经济、对环境的影响,合理选址,适度开发土地,不占用耕地,每户占用基底面积要适中,不宜求大求奢华。

4平面布局考虑当地生活特点,保留院落,引入菜地、沼气池、农具储存用地等,将主要的客厅、卧室都朝南布置,厨房、卫生间朝北或者把厨房从其它空间独立出来与庭院和粮仓相连,更适应于农民们的生活习惯。二层布置主卧室,卫生安静,屋顶平台用于晒粮。平面布局中的厅堂贯穿整个建筑,有力于通风。

5建筑平面布局紧凑,体形系数易小,增大了热阻,减少了冬季散热。

6南向开窗面积大,增加冬季得热,北向开窗面积小,较少失热。易采用塑钢门窗及适合的玻璃,更利于节能。

7建筑物的外墙、屋顶、楼板、地面等采用符合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规定的保温做法,对节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8设置水循环系统,推广集中供水、排污体系的建设,提倡利用中水系统或者井水或者居住地的河流水、水库水等等。

9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设备供暖、制热水等。

10大力推广沼气这种省柴省力,方便卫生的清洁能源。

11设置垃圾收集点,建立村级垃圾回收体系。

12其它细节:

保护树木植被等重要景观;开挖土方尽量回填;建筑围墙采用透风式,有利于通风;将建筑使用中的生活肥料与农业进行联系;考虑将建筑产业融入周边的工业等等.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森林资源 循环利用 轻型木结构 择木而伐

前言

参加过由加拿大木业协会组织的木结构建筑设计培训并认真倾听了加拿大木业协会举办的针叶木锯材分等讲座后,勾起了我对木建筑无数的想象,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儿时―-―幻想中童话里的森林小木屋,对那种精美绝伦的小木屋的喜爱和期待一直存在我的心里。我想会有很多人有过同样的梦想,所以现在我以加拿大为例和大家探讨一下:轻型木结构建筑与森林资源的循环利用。

国内外现状

刚刚过去的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走出了人类在二十一世纪对抗气候变化的真正第一步,中国在清洁能源上投资了几千亿并带给世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承诺。我们中国是个人均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长期的粗犷型开采砍伐破坏了很多森林资源,以致很多地方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相反在俄罗斯、芬兰、挪威及其他一些北欧国家,长期出口木材,森林资源却未见减少。特别是北美的加拿大,那里的森林资源极为丰富,其中加拿大的冷杉、花旗松、西部红柏、云杉、黄柏等锯材被广泛应用与建筑和家具制造之中,他们对于木材的严格管理和科学砍伐并没有对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反而使森林资源进入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之中。

科学的认知

根据丁应祥先生的介绍我们对加拿大针叶木锯材有了一定的认知,而保罗纽曼先生别开生面的讲解更让我们对木结构建筑及轻型木结构住宅有了初步了解和认知。

在加拿大拥有百分之九十二的原生林覆盖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他们在资源如此丰富的情况下,仍然严格规定被砍伐林地的数量,而且计划了森林的再生速度。据丁先生介绍,他们通常砍伐一棵树木同时至少要栽种三棵树木,以保证森林的再生速度不会因为过度采伐而消失。由于每年种植树木要多于砍伐树木的数量,这让加拿大目前拥有的林业资源比500年前的还要丰富,生生不息的森林资源给加拿大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财富。通过培训我们了解到:一片新生的茁壮成长的森林能不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一片老旧的森林由于生长速度很缓慢,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和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几乎等同。因此在树木生长到一定的树龄,约30~40年左右较适宜砍伐,此时因出材率较高,可以大大提高森林利用率。

木材属于可再生资源,森林可以不断栽培种植更新,而优质的木材建造的房屋和制作的家具有使用周期很长的特点,实木产品的生产可以使得树木中的部分碳元素得以储存在木结构和家具中。

木结构与建筑节能

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来讲,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如今节能环保已经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从这一方面来看,木结构建筑有着它独一无二的节能环保优势,因为木结构建筑有很好的保温性和隔热性。国内外研究部门表明,通过对比两栋建筑的各项数据,在两座面积和结构相同的混凝土建筑和木结构建筑上,对其做数月的能量消耗研究。结果表明,木结构建筑在节能方面比混凝土建筑要好40%以上。可见,木结构建筑的节能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可否认的是,木结构建筑也有他的劣势所在,由于在中国的价格相对昂贵,木结构建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成本短期内无法降低。

木结构建筑一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唯一模式,但近百年来,木结构几乎退出中国建筑舞台,一直以来大家对木业建筑有一些传统上的误解。其一,有人认为木建筑是属于老式落后的建筑;其二,认为木建筑防火性不高;其三,不牢固,容易腐烂、易遭到白蚁侵蚀等等。其实这些误解都源于大众目前对这个产业不甚了解,在现代技术和工艺制造条件下,通过新型材料的加入这些弱点正逐步被克服。而且当代的轻型木结构房屋可以和我们现有的常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砖石混合结构等结构形式完美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木混合结构建筑体系。两者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能将木结构建筑灵活高效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其实在国外,尤其是在加拿大90%的建筑是木结构建筑,在欧洲也有50%的木结构建筑,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拥有60%的木结构建筑民居,因此希望通过纠正大众对木结构建筑的误解从而来适量的推广木结构建筑在中国发展,使这个曾经的木建筑王国有更丰富多彩的建筑型式。

结语:

在我们看腻了林立于繁华都市中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和砖混住宅时,现代都市人更需要一些新鲜的出其不意的惊喜,来缓解视觉的疲劳、来舒缓紧张的心情、来减少精神的压力,来享受亲近自然世界的心旷神怡。非常令人欣喜的是,在我们天津的津南区,加拿大木业协会和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合作已经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津城看到新型的轻型木结构建筑给我们带来的全新理念和视觉感受。

木材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特性已被大家认识,如果能够科学的管理,合法的择木而伐,那么在中国我们也可以设计制造出非常精致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新型木结构房屋――如幻想中童话里的森林小木屋。

参考文献: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市政固体废物;环境产业园;低碳静脉环境产业园;循环经济

深圳市目前约有人口1600万,保守计算深圳市日产生活垃圾约16000吨,产生的餐厨垃圾约为1200吨,市政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约2000吨。目前深圳市的生活垃圾主要采用卫生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处理,其中卫生填埋的占一半以上,尚未建设垃圾综合处理厂。市政污泥也大多采用固化填埋的方式,资源化综合利用尚处于研究阶段。餐厨垃圾尚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垃圾及污泥焚烧虽具有减量化彻底、占地面积小等优点,但其投资高、运营成本高,同时焚烧烟气处理不当易产生二恶英等强致癌物质。若污泥采用焚烧处理的话,由于其热值达不到焚烧热值要求,需补充热源,焚烧处置的成本将超过400元/吨,昂贵的处置费将给政府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不符合污泥处理资源化的要求。

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根据分析,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约占40~45%左右,如果通过垃圾分选把生活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分离出来进行厌氧发酵可产生大量的沼气,而这些垃圾用于焚烧,由于其含水率高热值低,难以维持自热平衡,需要补充热能方可使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物达到焚烧的要求,现在垃圾焚烧之所以满足焚烧的要求,是因为垃圾中还含有大量的废塑料、废织物、废纸、木竹等热值高的适合焚烧的废弃物,这样垃圾中平均的热值就满足焚烧的热值要求。如果把可降解的生物质有机物分离出来再对垃圾进行焚烧,效果会更好,能源利用更加彻底。经测算,每吨生活垃圾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产生沼气约90立方米。若将深圳市的垃圾先经分选预处理,根据垃圾的不同性质再进行分类处理(不可降解的有机废弃物进行焚烧或制成燃料棒供工业锅炉使用或供焚烧厂焚烧处理、无机物进行填埋、垃圾中的废品可以回收利用、可降解的有机物采用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可以发电或供城市居民用气),把垃圾当成一种城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延长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服务年限,还可以使垃圾中的生物质能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由于垃圾中的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企业可以通过垃圾处理过程中回收的资源获取一定的效益,这样就可以减少政府支付的垃圾处置费用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费用。

若将深圳市一半的生活垃圾采用综合处理的方式先对垃圾进行分选预处理,每天分选出来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通过厌氧处理可产生约70万立方米的沼气,若全部用于发电的话,可产生140余万度清洁电能。减排的温室气体折合二氧化碳约5000吨,每年可产生的电量约为4.62亿度,减排的温室气体折合二氧化碳约180余万吨。

城市可生物降解的固体废弃物中除生活垃圾外,养殖场的下脚料、市政污水处理厂的市政污泥及饮食行业产生的餐厨垃圾也是可开发生物质能源很好的废弃物。据测算,每吨市政污泥通过厌氧消化工艺处理每吨污泥可产沼气约50立方米,每吨餐厨垃圾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可产沼气约120立方米。这些废弃物采用厌氧消化后沼渣经脱水可以制成高效有机肥供园林绿化、林业和农业使用,沼液经浓缩后可以制成高效液态有机肥料,产生的沼气经脱硫净化后可以制成燃气供城市居民使用,也可用于发电产生清洁电能。若深圳市的市政污泥70%用厌氧消化工艺进行预处理,餐厨垃圾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则每天这些生物质废弃物可产生沼气约21万立方米若全部用于发电,则可产生约42万度清洁电能,每年可产生清洁电能约1.4亿度,减排的温室气体折合二氧化碳约54.7万吨。

每一个城市的市政固体废物就像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政废物的产生量也日益增长,市政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废物,使废物变成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城市废物,减少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的开采消耗,保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多给子孙后代留点资源,是我们环保企业孜孜以求的目标。

我们在考虑市政废物处理处置时不要单一的考虑某一类废物,对待生活垃圾不是一烧了之或简单的采用填埋处理,可以采用综合的处理方式处理生活垃圾。对于污泥和其他市政废物也是一样,要综合考虑各类废物的综合处理,可以把循环经济环境产业园或低碳静脉环境产业园的概念引入市政固废处理处置项目的建设规划中去。“静脉产业”的概念提出始于日本,它是相对于“动脉产业”而言的,就像人体通过静脉回收陈旧血液并再造新鲜血液一样,将垃圾转化为再生资源,其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把当今世界发展所遇到的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有机地协调起来,“变废为宝”,通过垃圾的再循环和资源化利用,最终使资源退居后备供应源的地位,使人类生态系统真正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

环境园的建设遵循城市市政固废处理处置资源整合的集约化开发经营理念,在一个场地把城市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养殖场下脚料和粪渣处理处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各类市政废物的处理处置设施有效衔接和互为共用。生活垃圾采用综合处理,该焚烧的焚烧处置、可生物降解的可用厌氧方式处理产生生物质能源、废品可以回收加以利用、无价值的无机废物最终采用填埋处理,建筑垃圾可资源化利用的程度较高,通过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处理生产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和再生建材产品,建筑垃圾中混杂的淤泥渣土及装修废物则可在垃圾填埋场中进行卫生填埋或用于垃圾覆盖。而对餐厨垃圾、过期及变质废弃食品、市政污泥、养殖场下脚料和粪渣及绿化垃圾等生物质含量高的废物可组合在一起进行配料,采用厌氧消化的工艺技术对这些废物进行处理产生沼气,可以回收厌氧过程产生的沼气,使其变成生物质清洁能源,沼气也可以与填埋场的填埋气合并发电上网或提纯制燃气供市民使用,厌氧产生的沼渣经脱水后可制成高效有机肥供农业、园林绿化和经济林使用,沼液可以制成液态有机肥料或与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一并处理。污泥及河道淤泥也可以采用改性资源化利用的方式处理,改性后的污泥及河道淤泥可以用于填埋场的覆土土源,也可生产市政建材产品。这样,城市中的各类废物处理设施相互利用,公共及基础辅助设施资源也能得到有效的整合,避免相关的处理设施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同时又可节省大量的市政固废处理设施的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这种经营理念可使各类市政废物物尽其用,利用市政废物中可生物降解的废物生产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市政固废处理处置环境园走一条低碳的循环经济之路。

结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市政废物的产生量也日益增长,市政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废物,使废物变成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城市废物,减少不可再生的天然资源的开采消耗,保护好我们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对城市固体废物可以循环利用,从环境产业园或低碳静脉环境产业园的角度发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图书馆 文献资源 开发与利用 制度建设

1.当前的环境与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做到:读者得到想要的文献,文献能够真正为读者所用。也就是说,满足读者需求不能只停留在为读者提供文献上,还应该保证文献能够被读者理解和利用。只有读者利用获得的文献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才算真正实现了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馆员需要面向读者,为促进读者认知和理解而服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赖于建立起平衡的文献信息生态环境。

1.1当前的环境。

任何一个行业都与当时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密切相关,图书馆也不例外。当前图书馆研究的重点向“信息技术”发生转移,很多文章的关注点都是知识创新,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如虚拟咨询平台、知识库和专家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等。信息、情报等是图书馆学者们使用频率较多的词汇,而图书馆学曾经十分重要的概念“图书”,目前已被取代,最基础的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反而被忽视。实际上,开发和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使之充分发挥效益仍然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这里所说的文献,包括图书、声像资料和电子出版物等。

1.2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提出问题是影响后来思想最有效的方式。[1]只要人们能够有意义地提出问题,那么探讨它们就是值得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带给图书馆的变革是史无前例的。在复杂的图书资料中,只要编排程序得当,利用计算机进入工作,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找出所需资料。这样在使用上,缩短了劳动时间,省去了查书目卡片的麻烦。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于倚重计算机技术,在现实情况中反而削弱了图书馆本身的专业性。其一,馆员如果无缘从事有关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方面的工作,就无法从整体上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因为行业性的专门知识单元只能主要依靠实践来积累和获得。[2]其二,馆员以前要对新书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分类表,判断类别归属,要熟悉文献著录标准;文献分类标准;要协助检索;要跑库……如今,已被书商代工和自动化所取代,因此馆员们这方面的业务知识也生疏了。久而久之,馆员的业务素质就随之降低了。只有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拥有了不断增加专业知识的可能性,馆员们才会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发挥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图书馆本身是依靠拨款的非营利性单位,图书馆对于书商来说又是具有很高效益的组织。图书馆利用组织的优势提供了使书商远程进行文献加工的现实。一般来讲文献加工是由出价最低的书商承包的,而书商是逐利的,肯定要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仅举一例:检索点选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充分性原则。“凡文献特征具有检索意义,都应该尽可能提供检索点,以满足书目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检索的需求”。[3]可是目前在分类排架时没有用著者号而是用分类种次号(流水号)的图书馆有不少,著作号比分类种次号更能方便读者检索,这是毋庸置疑的。如:I247.5(中国建国后的新体长篇、中篇小说)书,即使一般的学校图书馆也有四千来本,那么这四千来本就成为了一个类,等于不分类而著作号相对于流水号来说多了一个检索点,这就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因为同类性质的书不能两属。这在现实中也是时有发生的现象,图书馆必须有补偏救弊的措施才能保证质量。

浮伪之习,几乎一有新知识兴起,就会在图书馆方面文章上体现出来,诸如“数字图书馆”分析、诠释知识管理、布鲁克思情报学体系、图书馆知识创新等,不一而足,难脱“追风少年”“移植仿似”之嫌。我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只是停留在无穷知识层级的某一个层级上,就好比小学生知道5-3=2,而对3-5=?不明所以。因此像“中图法”这样有其严格的科学规范,是由图书馆的专家们缔造完毕的知识,馆员们一般不会撰写有关这方面的论文。

注重先进设备的使用,忽略基础性劳动,也是限制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我认为图书馆已步入多元时代,既有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等电脑网络的新技术,又有馆员协助读者到书库查找文献。读者有时在不经意的浏览中“意外”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图书,有时一本书对某位读者的价值只有一页甚至几行字,只要看一下就够了。相当多的读者就喜欢这种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把整个阅览区旁当成大书房的氛围。有人对科学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的认识过于褊狭,过于直观地看待“应用”,甚至将“应用”等同于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不能使用先进设备的馆员的价值没有被得到足够的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被转移、淡化、磨灭。试想,如果每位馆员都向往使用先进设备的“高级”工作,那么谁来从事基本工作,这将会导引出负向的组织气氛。其实正是劳动者创造了价值,活字印刷这项划时代的技术,就是常常身穿蓝色布衣往返于工作坊的56岁的毕N发明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有着严厉的批判:“中国劳动者大多属于贫困阶层,没有基本的尊严,当一个民族对劳动者缺乏起码的尊重时,这个民族早晚会受到惩罚。”[4]中国一直就缺乏西欧从中世纪以来那种强大的上层劳动者,而正是这个阶层对西方的工业化现代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献形态的科学技术其载体是文献,文献形态的科学知识技术具有抽象性,其只能是一种存在状态而不是直接成为使用状态,因此图书馆员的参考咨询和知识导航的作用不能被忽略。馆员不仅要能够操作先进设备,为读者开发利用文献资料服务更是重要的专业技术。美国图书馆学家毕晓普(W.W.Bishop,1871―1955)对图书馆工作者霍普金斯能记住首批60万册书的每个书名而赞不绝口:“他说这种特殊才能有助于提供特殊价值的参考服务。”[5]难道霍普金斯不是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吗?哈伯德(Hubbard,E)说:“请不要无视这样一个事实:有用才是伟大的真正尺度。”[6]因此,图书馆要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文献资源,就必须有尊重所有劳动、尊重所有劳动者的观念。

2.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2.1观念的力量及限度。

要做好图书馆工作,馆员们必须一致行动;而要一致行动,馆员必须对图书馆工作有共同的理解和共同的目的。如果没有理念,那么图书馆的工作就会陷入盲目混乱的状态。

巨大的变革不是由观念单独引起的,但是没有观念就不会发生变革。观念力量的显现取决于诸多因素,但首先取决于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观念源于现实,观念也可以改造现实。中国加速儒学社会化得益于纸张及印刷术的发明。欧洲的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受惠于15世纪谷腾堡(J.G.Gutenberg,约1394―1468)改进后的活字印刷,快速传播观念的需要使得有线电、无线电、网络迅速产生并壮大。

观念在图书馆组织文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图书馆在观念上达到什么水平,决定它在工作上可能达到的水平。每一个图书馆都要有一个立脚之本,找到一个基点,这就是提升咨询服务。

2.2图书馆文献开发利用的观念。

探讨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观念首先要澄清:谁是开发和利用文献的主体?说到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很多人就认为是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进行整理、加工,以方便读者利用,或者通过开发,实现文献价值的增值。有的图书馆学者认为,文献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根据读者的不同要求对文献进行不同类型、不同方式、不同深度的多层次开发、深加工整理,把收藏在文献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其中有聚变性开发,即把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同一内容和同一主题的知识与信息,加以发掘、整理和集中,编辑成一种新的文献信息产品,如专题目录、资料汇编、文摘索引等;有再发性开发,即对知识进行整理、统计、作图、编辑、分析、研究,以便整理加工知识,创新出新的知识,形成再生产品,如综述、评论、专题研究报告,等等。多年来听到的或看到的有关文献开发的书和文章都是这样宣讲,真是千人一脑、万人一腔。我认为这是对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极致理解,显然不切实际。用高不可攀的标尺来衡量鉴定相对事物的差异是将相对概念绝对化了。试想若把两米定为人类高矮的标尺,那么当今世上便没有多少人称得上“高个子”了。实际上,绝大部分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是其他领域的专家,也不是集合所有领域知识和能力的超人,而有价值的专业性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一般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写出来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不大可能做好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计算机等的综述、评论、专题报告、研究报告等。

揭示性开发利用工作是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得最好的工作,即编制完善的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目录。而所谓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是一般(现实中的)图书馆和馆员所做不了的,因为馆员们通常达不到此专业专家的水准,难以做出有价值的聚变性、再发性开发的知识产品。如果做出了此类产品,也就是像当年的“大炼钢”,从不现实的假定出发,从而使图书馆的运作不能切合实际。

综上所述,图书馆馆员要树立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这种理念是点燃图书馆员自动自发认真工作的火种,它不但是奔向理想顶点的一盏指路明灯,而且是前进路上最有用的动力源泉。

3.制度建设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3.1制度是确保图书馆服务品质的支撑。

有这样一则故事:某酒店里的一位员工接到一位客人的电话,说自己不慎在酒店遗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时从祖坟上带来的泥土,这包泥土对于他来说非常珍贵。这位员工翻遍酒店所有的垃圾袋,最后找到了那包泥土。[7]

这个故事,意在突出员工的敬业精神。可是在正规酒店就绝不会发生需要翻遍所有垃圾袋才能找到一包泥土的事情。因为酒店有规定,在客人退房后,发现客人遗落的东西,一律要保存。

同样是对待客人遗落的物品的问题,两相比较,前面所讲的那家酒店员工的表现诚然让人感动,但毫无疑问,他们的管理并没有做到位。这个事情也能给图书馆的管理者一些很好的启示:第一,只有制度化,才有规范化和专业化。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必须在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到位和高效。第二,当问题出现时,如何快速解决?举例来说:对于书库图书膨胀问题,图书馆员考虑的,可能是现在如何解决它,是倒架抑或是下架;图书馆管理者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彻底解决它。做好测算规划,要根据书库的种类,是基本书库、辅助书库,还是特藏书库,合理配置书库面积和人员,彻底解决配置不合理的现象,让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因此,制度是保障服务品质的首要前提。

3.2制度是促进总体馆员能力充分发挥,全面推进图书馆工作的保障。

任何认识主体,在某一具体时期,其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都只能认识有限的客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化的程度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使得创造价值的劳动呈现出日益分解的趋势。这一趋势是随着科技力量的发展而不断加强的。整个工作过程已经不是单个劳动者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众多的劳动者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总体工人”来完成的。图书馆工作同样如此。蚁群能建造蚁山,然而单独一只蚂蚁却不能。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船行局(NASA)能将人类送到月球,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单独做到。这清楚地表明,系统层次的行为要比任何一个组织成员的行为更加复杂。十个人由于各自专门从事不同的工作每天能生产4800枚针,而一个人独自做每天只能生产几枚针。[8]

对一个图书馆来说,不能强调一部分功能,忽略另一部分功能,否则将导致图书馆的总体不平衡。认为只有使用计算机软件才是技术,这是一种罔顾事实的偏见,日本的松下公司非常重视团体的凝聚力,每个员工在他工作的领域内被认为是“总裁”。[9]

团队的咨询与个体馆员的咨询是不一样的,个体咨询基于个人智慧,集体咨询靠合作、依靠团队。馆员如果只懂日语方面的知识,那么当读者需要财会方面的问题的时候,他就不能接受咨询了。但团队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在一个团队里,既有馆员因为懂财会可接受读者财会方面的咨询,又有馆员因为懂计算机还可接受计算机方面的咨询;个体咨询是一种个人自然行为,团队咨询是在专门化、系统化理论指导下的自觉行为;个体咨询过程主要是“拍脑袋”,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团队咨询则要有科学的程序。

团队馆员就是有着互补技能的图书馆员为着共同的目的――为读者开发和利用文献而提供优质服务,建立一系列现实的目标并通过共同努力而达成。团队合作可以使图书馆工作的效率达到比图书馆单个工作之和大的效率。

3.3制度是图书馆员掌握知识与科技,提供支持的组织保证。

知识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止自动更新与淘汰。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在成就和时间上具有难以预见性。技术则是有明确目的和严格的计划性。[10]美国科学家波拉尼(M.Polanyi)在《知识论》中指出知识分为可言明的知识和未可言明的知识,前者可以相互转达,是一种能直接记忆的,它是完全可分享的,因而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借用叔本华的比喻:这种知识不过是探索者留下的足迹而已。[11]因此,只要符合人们接受知识技术的客观规律,就可以通过培训和实践使大众都能掌握。

学习是最不容加以阻碍的事情,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条足够曲折与艰辛的路。首先,据苏格拉底的说法,真正的阅读是必须教才能会的,单单读过并不一定能体会书中的智慧。[12]我对此深有体会,我在自学中不理解的时候也常常会辗转牵附,最后自己认为通了,这种错误最容易犯也最隐蔽,叫做臆断附会,后来听了讲课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其次,馆员个人的学习往往受到局限,也就是说馆员个人能获取的关于图书馆新知识技能的范围十分有限,常常难以涵盖重要的信息。所以说,要想更好地掌握知识,一定要依靠制度来培训。

任何一个行业最核心的知识是它的方法与工具,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新设备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马克思曾经分析过物化态技术,他认为:“机器、机车、铁路等,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人类意志驾驭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活动中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3]根据权威的IDC公司预计,在美国,截至2005年,企业花在员工培训的费用已达114亿美元。[14]科技越发达,对馆员劳动质量的要求就越高。我主张用组织的能力为图书馆的业务知识编码,目的是使图书馆这个机构的知识更容易被需要它的人――图书馆员、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就知识进行归类,如数字信息资源检索知识、中图法知识等进行层层解析,步步示范使用过程,细化到每个操作动作,就一定能掌握,知识是最有活性的要素,用知识可以产生具有质的飞跃的服务层级。因此说,制度化的正规的培训,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语

专业化的图书馆职业包括三大活动领域:实践活动、研究和教育。[15]依靠团队合作、让图书馆研究者去丰富和发展职业的专业知识体系,指导图书馆实践;让图书馆学教育者负责传授从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行业精神;让图书馆员们专心地按照图书馆的业务标准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图书馆自身的更新促成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发展。作为图书馆员的我们在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保障下都能平等地共享图书馆科技进步的福祉,都能与图书馆的发展保持一致,这便是图书馆文献开发与利用的最佳状态。

愿我们图书馆馆员们都拥有着更加崇高的责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读者掌握知识服务的理念,不断努力改进自己业务知识和服务水平,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丹尼尔・贝尔著.高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5

[2]谭华军.知识分类:以文献分类为中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0:18.

[3]国家图书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修订组.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1.

[4]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人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30.

[5]袁咏秋,李家乔.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385.

[6][美]哈伯德著.赵立光,艾柯译.致加西亚的信[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55.

[7]吴甘霖,邓小兰.制度比敬业更重要[J].报刊精粹,2011(4):9.(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做最好的中层》).

[8][英]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8-9.

[9]邢延国.卓越管理的88个黄金定律[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0:139.

[10]王文华.钱学森学术思想[M].成都:四川科学出版社,2007:55.

[11]博凡.李泽厚教授谈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何以不深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2).

[12][法]卡里埃尔,[意]艾柯著.吴雅凌译.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M].桂林:广州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95.

[13]杨德才.自然辩证法导论――自然与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361-368.

碳循环的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作用

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虽然目前我们尚不能准确地预测其生态后果,但最终的结果必将危害人类自身。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他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它贮有1146Pg碳,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1.森林及地球各部分的碳储量

当前,对全球碳库及库与库之间的转移量以及转移速率等关键性数值的估计差异较大。大气层中的碳总量约为7.0×1017~7.5×1017g。由于大气层的二氧化碳浓度正处加速上升阶段,因而其碳储量的估计值显然与估算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地壳碳储量最大,估计值相差也大,不过它们与其他库的交换很小,因此一般不会给碳流量的估算带来大的误差。海洋是仅次于地壳的大碳库,也是最大的一个汇。通常估计海洋中的碳储量时将其分为表层和深层2个亚库,前者与大气有较频繁和较稳定的碳交流。陆地生物群落包含的碳量约为5.5×1017~5.6×1017g。

在各个库中,陆地生物群落最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因此也是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影响最大的分库。海洋碳储量虽大,但与大气处于相对稳定的碳交换状态,目前估计海洋与大气的交换是每年吸收约2.0×1015~3.0×1015g的碳。陆地生物群落在未受干扰状态,以吸收固定二氧化碳为主,一旦受破坏,则要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森林是一种主要的植物群落类型,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3(4.1×109hm2)。森林生物量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的90%,生产量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的70%。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自然状态下,森林进行光合同化二氧化碳,固定于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存在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释放二氧化碳进入大气这一逆过程,同时固定于木质部分的二氧化碳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归还大气。因此,从很长的时间尺度(1000~10000a)考察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只能是一个不很大的汇。但在短时间程度(<300a)来考察,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因此森林变化(人类干扰)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2.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如果森林固定的碳大于释放的碳就成为碳汇,反之成为碳源。在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森林是一个大的碳汇,但随着森林破坏、退化的加剧以及一些干扰因素(如火灾)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就可能成为碳源,这将更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通过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温带和北部寒带森林是碳汇,如北方森林每年净吸收碳量为0.4~0.6Pg碳,俄罗斯森林每年固碳0.36~0.45Pg碳。在温带,森林每年净吸收碳量为0.17~0.35Pg碳,美国东南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固碳0.07Gt碳。而热带森林地区由于过度砍伐森林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已成为碳源,在1980年向大气净释放了1.0×105~2.6×105g碳。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首先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有机质贮藏在体内(Gp),这是森林吸收碳素的过程。而后,通过植物自身的吸收作用要释放出一部分碳素(Ra)。另外,植物还会以枯枝落叶、根屑等形式把碳贮藏在土壤中,而土壤中的碳有一部分会被微生物和其他的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和呼吸释放到大气中(Rh)。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通量是森林生长过程中固定的碳和干扰过程中释放碳之间的差值。森林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NEP)可用下面的公式表示:NEP=Gp-Ra-Rh,如果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按上面这个公式计算,一般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正,是个碳汇。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尤其是对热带森林的乱伐或把其变成为农业用地等行为就会使森林生态系统的NEP为负,从而成为碳源,这应该引起人类的关注,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森林变成碳源,从而缓和和扭转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在陆气系统碳循环中表现为碳汇,其NEP值为0.48Pg碳。

3.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从人类认识到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使全球气温变暖,从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时,就展开了对碳素循环的研究。而森林生态系统作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一个大碳汇,在碳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积为41.61亿公顷,其中热带、温带、寒带分别占32.9%、24.9%和42.1%。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的碳为562Gt,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含碳量为483Gt,占了86%。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地下部含碳量为1272Gt,而森林地下部含碳约927Gt,占整个世界土壤含碳量的73%。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贮存着大量的碳素,如按植物生物量的含碳量为45%~50%计,那么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将近一半是碳素含量。森林的生物量与其成长阶段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森林据其年龄可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其中碳的累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其中碳的累积速度在中龄林生态系统中最大,而成熟林/过熟林由于其生物量基本停止增长,其碳素的吸收与释放基本平衡。从森林的年龄结构来估算吸收碳素的潜力是决定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一个主要方面。目前,我国森林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居多,因此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很大。据王效科等估算,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植物总碳贮量为8.41Pg,现有的实际碳贮存总量只是潜在的植物总碳贮量的44.3%。因此,如果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切实有效地保护,那么它将是中国一个重要的碳汇。

(2)林产品。森林生态系统林产品的固碳量是个变化很大的因子。一般林产品根据其使用寿命可分为短期产品和长期产品。像燃料用木、纸浆用木等属于短期产品,而胶合板、建筑用木则属于长期产品。林产品使用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可以延缓碳素释放,缓解全球大气碳浓度的增加,一般来说,耐用林产品的使用寿命可达100~200a,在这么长时间里,通过再造林完全可以实现碳素的良性循环。因此,应尽量加工耐用、使用寿命长的林产品。

(3)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这一部分含碳量在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中占的比例虽少,但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碳库,减缓它的沉淀和分解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4)森林土壤。这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不同的森林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别,在北部森林中森林土壤占有84%总碳量;温带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到其总碳量的62.9%;在热带森林中,土壤中的含碳量占整个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一半。全球森林土壤的含碳量为660~927Gt,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的2~3倍。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识到森林土壤碳库的重要作用,纷纷对其展开研究。目前,研究土壤碳库及其碳循环和全球变化已成为土壤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4.参考文献

[1]方精云,任梦华.北极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全球温暖化[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2):113-118.

[2]张传清.俄罗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J].环境科学,1997,18(3):86-87.

[3]周玉荣,于振良.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J].植物生态学报,2000,24(5):518-522.

[4]王效科,冯宗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J].生态学杂志,2000,19(4):72-74.

[5]陈庆强,彭少麟.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13(6):55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