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垃圾处理情况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
据统计,我国约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城市垃圾年产量近1.5亿吨。在这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05亿元!可见,垃圾中还有大量可以利用的资源,不有效处理垃圾就是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垃圾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已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棘手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危害、处理方法。
2、通过写垃圾处理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探究兴趣,锻炼个人探究能力,掌握查找资料、做调查等探究方法。
2、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能与同伴友好协作、开展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意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的数量,从而减少自然资源的耗费,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活动重难点:了解垃圾的分类、危害、处理方法及设计垃圾处理方案。
三、活动准备
1、学生对垃圾的危害、处理的方法进行整理,查找。
2、学生对垃圾的分类进行调查。
3、学生的“变废为宝”的作品展示。
四、活动过程
分小组明确各小组的任务
1、信息组1:查找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2、调查组:分两组分别调查学校及居民的垃圾分类处理情
3、信息组2:查找垃圾的处理方法
4、展示组:垃圾变废为宝,作品展览
制定计划:每小组民主推选组长、制定自己小组活动计划,完成各自小组的任务。
信息组1:查找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
垃圾的危害?
1、拍摄乐清市内被垃圾严重污染的区域;
2、废电池的危害?
(1)查找资料,以文本形式展示;
(2)实验研究:种几盆植物,观察、比较放入与不放废电池物质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上网了解到,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危害主要有:
第一、占地过多,同时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如塑料100―2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死亡。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调查组:
(1)活动的设计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环保问题严重与紧迫性,教师设计了关于当前学生及居民垃圾分类的调查活动教学。教师将学生分成六人小组由小组长负责,分别随机调查100名学生及居民,了解学生垃圾分类情况并进行分析。调查内容:
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讲文明,有礼貌。
(2)活动的开展
学生按六人小组在学校门口及居民区进行随机调查,每一组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调查、询问学生及居民垃圾分类情况,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调查表上。回到班级进行小组交流、反馈讨论。其中有一个小组的调查情况是:
大部分学生和居民对垃圾分类不重视,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垃圾处理上的困难,造成生活环境的污染。学生建议社会各界加大宣传力度,在居民区内分设各类垃圾箱。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虽然社会各方面加强了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好处的宣传,然而学生和居民的环保意识仍然不是很高。
信息组2:查找垃圾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方法?
(1)联系垃圾处理厂,了解并拍摄目前本市垃圾处理的方法;
(2)利用网络,搜集垃圾处理的录像、视频等资料,查找国内其他城市,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
垃圾在自然情况下的分解情况?
(1)搜集各类垃圾样品,进行实验前的猜测、记录(哪些容易分解?哪些不容易分解?)
(2)掩埋实验,隔周查看分解情况,拍照并记录;
信息组2汇报:垃圾的处理方法有:
一是深埋垃圾,把垃圾放进泥土,渐渐腐烂,最后消失在泥土之中。
二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减少土地资源消耗,给生活带来了方便。
三是让垃圾变废为宝。让垃圾很好的被利用。
展示组:
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利用废弃物品,做一些工艺品;然后全班展示。
分析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对综合实践活动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的新型课程,合作学习作为它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每个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求实现合作学习,可实际上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合作更多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很少真正实现合作学习。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二)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关键词】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日本;韩国
一、常熟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现状
据调查,近10 年,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幅度增加。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人均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440 kg, 全国城市垃圾的年产生量达1.5 亿t, 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 全国历年垃圾存量已超过60 亿t,约有2/3 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
为有效解决垃圾回收问题,常熟市城管局环卫部门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组织实施单位积极采取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垃圾分类收集率也相对有所提高。
但据相关统计, 2013年常熟三环路以内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足有16.9万t,这些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却与它消耗的庞大资源不成正比。市民参与度不够、分类习惯难以形成、缺乏系统性的垃圾分类收集清运处理运行机制等严峻问题,也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们小组走访了常熟市环保局,并就有关问题向环保局的王主任进行了咨询,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新闻网站、问卷调查,对垃圾分类回收产生问题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从总体政策层面:相关人士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没有形成相应的垃圾分类配套法规。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固体废物污染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垃圾的回收处理规范、惩奖条例,设立相关部门进行主管,但至今仍存在不少问题。
(二)从城市居民层面:据调查,近八成的城市居民平日没有分类扔垃圾的意识和想法,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标识关注度不高,仅为了寻求方便,很少注意是否按分类垃圾桶扔垃圾,甚至有人认为只要投入垃圾桶,就是环保,以至于所有的分类垃圾桶内的垃圾都是混装,使得后续的分类尤为复杂,甚至无法进行。
(三)从垃圾处理站层面:垃圾最终的筛选过于粗略,处理的基础设备及资金较为匮乏。我们走访发现垃圾最终只会进行粗略的筛选,只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挑选出可直接利用或变卖的垃圾,其余垃圾会一齐焚烧供于发电,虽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垃圾利用,但还是造成了大量可利用垃圾资源的浪费。
综合而言,主要原因有三点:分类方式欠科学,可操作性差;后续分类运输和处置的硬件设施不配套;公众环保意识及分类收集相关知识缺乏。
三、日韩垃圾分类回收对比及借鉴
相比较其他国家而言,日韩两国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有显著成效,他们都有着一套针对本国实际情况的分类回收方式,垃圾回收利用比率很高。对比探索韩日两个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对我国垃圾分类回收问题有所借鉴。
(一)、韩国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韩国就设立了关于垃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废弃物管理法》1995年,韩国开始在全国内实施“垃圾手续费从量制度”。2000年,韩国又推出了“垃圾违法投放举报奖励制度”,不断提高公民对于依法投放垃圾的意识。
在韩国垃圾分类管理有着非常细致的运作方式。首先是分类收集:将家庭垃圾分为食物垃圾,普通垃圾和再利用垃圾分别搜集。其次是分类运输,对于大型的废弃垃圾首先被运输到地方政府进行临时保管,再区分可利用与不可利用;可利用的再利用,不可利用的垃圾经过破碎装置破碎后焚烧或者填埋。在这样细致的处理方式下,垃圾中可以利用成分被很大程度的利用起来,不可利用成分也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二)、日本
日本政府对于垃圾处理本着3R原则,先后制定了三层法律,一是2000年12月份公布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二是2001年4月开始实施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 。三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即《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通过这三层法律的规定,对公民平时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进行系统的管理。
日本的家庭垃圾是要在家中完成分类的。垃圾通常被分为四类:一般垃圾、可燃性资源垃圾、不燃性资源垃圾、可破碎处理的大件垃圾。日本很早就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把垃圾问题纳入到小学社会课课本。
对比韩、日两个国家,对于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有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点。两个国家都是以法律制度作为有利保障。两国都在唤醒民众垃圾分类的意识上花了很大的努力,对于垃圾分类回收之后的处理方式都有详尽、科学的处理方案。
四、对于常熟市垃圾分类回收的建议措施
首先,政府应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回收的问题,制定详细的垃圾处理政策,实行垃圾分类奖励制度。提供给居民足够的垃圾分类设施,增加垃圾回收站、垃圾运输车辆等。同时政府应转变思路,从只重视经济发展到重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加人性化、效率化地为人民服务。
其次,教育宣传方面,相关部门如应积极配合。如在社区、学校、公交车站台等明显的公共场所设立广告牌;另外要将垃圾分类知识带进课堂;向本市各小初高校征集垃圾回收宣传标语、举行关于垃圾分类回收的征文比赛等;社区积极开展相关讲座及活动。同时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再次,重视非政府(NGO)力量。特别是关于环境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它们更具有专业性、组织性,能更加有效地引导人们采取更合理的措施。
最后,最重要的还是居民的力量。居民应主动去了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分类方式,培养个人素质,将垃圾分类回收形成一种行为习惯,并将这种优良的习惯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
这是一场比较漫长的改革,但这场改革的胜利者无疑是整个地球。为了我们的环境与后代,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实在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叶凯贞,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思考[J].环境卫生工程,2007,15(5):19-20.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城市垃圾产生量以年均8%速度增长,和中国 GDP 增速处在统一水平上。其中,北京市2009年日产生生活垃圾 1.83万吨,投入垃圾处理资金高达百亿元,而全市垃圾日处理能力仅为1.27万吨,且其中80%至90%依靠填埋处理。目前,垃圾填埋场长期超负荷运转,且在四至五年内即将封场。
对于北京这个城市来说,垃圾处理厂建设已经是箭在弦上,全面建设正在悄然提速。
高安屯居民面色灰暗
3月份即将上马的苏家坨垃圾焚烧厂,前身是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海淀区政府早在2006 年底宣布,准备在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的南侧,新建一座投资超过8亿元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2007年3月动工。
由于垃圾焚烧会产生高致癌物“二英 ”――一种无色无味其毒性据称是氰化钾的 130 倍、砒霜的 900 倍的化学合成物,该项目遭到周边居民各种形式的反对,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争议。2007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向外通报,建议六里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在进一步论证前应予缓建,并随后了关于该项目的行政复议决定。
之后,关于六里屯垃圾焚烧厂是否建设的各种传闻时见报端。直到2011年1月,海淀区政府最终明确六里屯垃圾焚烧厂项目废止,取而代之的将是苏家坨垃圾焚烧厂。
据业内专家统计,从2007年6月北京由于居民反对叫停六里屯垃圾焚烧厂建设后,到 2011年1月全国共发生了十次因为垃圾焚烧选址引发的,其中北京三次。
2011年11月9日,西二旗大街聚集了附近多个小区的数百名业主,有人高举“坚决反对在西二旗地区建设垃圾处理厂”的条幅,抗议和围观的人群阻塞了马路,“那天晚上的抗议活动抓走了四个人,现在我们居民跟海淀区市政市容委不存在妥协的可能。”附近居民陈永莉(化名)律师在家里对《投资者报》记者说起当时的情形。
他们此举的目的是对将要筹建的“北京海淀西二旗餐厨垃圾相对集中资源化处理站项目 ”(简称西二旗垃圾站)表示反对。
根据“十一五”规划,北京市将建成北部阿苏卫、东部高安屯、西部六里屯、南部南宫等大型垃圾焚烧综合处理中心。由于选址困难,加上周边群众对垃圾焚烧不理解,目前只有高安屯垃圾焚烧场建成投入使用。显而易见,随着城市居民环境意识的迅速觉醒,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面临空前的压力。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目前唯一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它落户在朝阳区金盏乡高安屯村,具置是东五环外机场二高速转角处以东,小坝河与温榆河交汇处以西。
从马各庄东站下车,走过约一公里长的灰蒙蒙的马路,来到高安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会有穿过沙漠找到绿洲的感觉,现代化设施、整洁的园区给人印象深刻。然而垃圾焚烧厂外最近的两个村里,地面和空气都令人皱眉。记者现场发现,附近的居民大都面容灰暗。
五公里年油耗百万元
人口密度大,选址离居民区太近,是陈永莉反对在西二旗建垃圾处理厂的主要原因。她拿出环评报告向记者指出,根据《北京中心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版),该地块规划建设项目为体育公园。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2011年11月23日公示《2011规函市政字0035 号》,将其调整为市政设施用地,建设餐厨垃圾处理站。
政府规划相对滞后,以前政府对这一块考虑得不够,没有预先留出地方,是造成现在这种困局的主要原因,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徐海云对记者表示,这也造成现在可选的地方比较少。
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筹备中的西二旗餐厨垃圾处理厂,东侧是回龙观定向安置房,距离仅约200米,陈永莉所在的领秀新硅谷小区距离垃圾处理厂也不超过500米。垃圾处理厂周围居住区密集。
陈永莉反复强调,相关部门刻意回避居民对规划变更和选址的质疑,只是说这个项目安全成熟,从技术、设施到管理一系列控制措施都很完善,不会污染。
居民区离垃圾焚烧厂多远才是安全距离,一直没有可靠标准。“目前,国家环保部的标准是300米以内不能建永久居住项目,现在有的人主张1公里、2公里,没有公认标准,关键是如何监测空气污染物浓度?”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教授赵由才电话中告诉《投资者报》。
徐海云曾参与了北京是门头沟区鲁家山垃圾焚烧项目可行性研究,“鲁家山是扇形收集面,收集面小,而且地方偏远,将来的运输成本非常高,而这最终的代价必将由北京市民承担。”徐海云对《投资者报》记者坦言,鲁家山项目最终能上马,是平衡现实的需要,也是无奈之举。
“由于公众对垃圾焚烧不理解,加上一些环保组织的抗议,北京市政府只好选址在一些偏远地区建比较大型的垃圾焚烧项目,实际上更好的选择是在距离垃圾产生地较近,建规模适中的焚烧厂。”徐海云对记者说。
多数受访的专家认为,垃圾焚烧厂建设应考虑垃圾运输的成本。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测算,建设一个日处理量 1600 吨的垃圾焚烧厂,如果与垃圾转运站的距离每增加5公里,年运费光油耗就增加至少130万元。由于垃圾清运的责任主要落在市区环卫公司,实际上还是政府买单。
“政府规划部门单方面主导垃圾处理厂选址,也是造成选址争议的原因。有些项目事前缺乏与周边居民的充分沟通,甚至到了真正准备开工建设的环节,才让公众得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岳东北向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亚洲垃圾焚烧“典范”的日本,在垃圾焚烧场所选址方面,除了考虑自然因素与环境因素外,还充分考虑社会各界的意见。政府主管部门已经形成一个规范的做法,就是提出多个建设方案备选,多次确定候补地区,进行广泛的调查与分析评价,采取民众反对声音较小、社会接受程度较高的方案。
在赵由才看来,尽管中国的垃圾焚烧厂选址也会听取相关专家和居民的意见,但“由于体制的差异,政府和民间的沟通没有(日本)那么充分和顺畅”。
占地少处理快 发展焚烧是关键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垃圾填埋场由于长期超负荷运转,预计北京大部分垃圾填埋场在四至五年内即将封场。”
根据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意见》(2009)的要求,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今后每年要降低1至2个百分点,2012年下降到5%,2015年力争实现生活垃圾零增长;此外还明确提出,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的比例为2:3:5,到2015年要调整到4:3:3。很明显,调整处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发展焚烧。
“要实现上述目标,不加速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不可能做到的,”国内顶级环境门户网站蓝白蓝网总经理李建军告诉《投资者报》,而“垃圾焚烧厂肯定是北京市今后建设的重点。”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三种:填埋、堆肥和焚烧。“与填埋相比,焚烧的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减量快、占地小、技术比较成熟,臭气容易控制,对于人口密度大、土地紧缺的大城市来说,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徐海云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城市垃圾不采用焚烧处理,没有别的出路。”
记者了解到,生活垃圾在高达850度的焚烧炉中燃烧后,垃圾能减量50%~80% ,经分类处理后燃烧甚至可减量90%。作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垃圾焚烧技术的国家,日本70%以上的垃圾被推进焚烧炉,至今仍拥有超过1400座垃圾焚烧炉,首都东京就将近60座。
欧洲国家中,德国的垃圾焚烧做得最好,焚烧处理占比约为55%。“如果不算回收利用的垃圾,焚烧的比例高达80%左右。”徐海云表示。
除了“减量快”优势,垃圾焚烧厂尤为吸引人的一个特点就是“占地面积小”。以高安屯为例,2002年建设的垃圾填埋场,设计日处理1000吨,但占地高达600亩,而旁边2008年新建的垃圾焚烧厂,日处理1600吨,占地只有70亩。
垃圾处理经济账
“垃圾填埋场全部是政府投资,而垃圾焚烧发电厂则一般采用 BOT(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建设,建设成本由市场上具备相关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承担。”李建军对投资者报说,“垃圾焚烧厂虽然每吨处理量固定投资高达30万元到40万元,但特许经营具有现金流稳定、风险低的特点,依然受到市场的追捧。”
李建军为记者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以一个1000吨/日规模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固定投资大致是3至4亿元,焚烧发电作为循环经济项目上网电价高达0.75元/度,几乎可与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等运营费用相抵,再加上从政府获得 150~160元/吨的居民垃圾处理费,扣除企业针对炉渣、飞灰等排放物的治污成本,企业可实现70~80元/吨的净利润,全年净利润约为2500万~2600万元。
此外,政府还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通常“垃圾焚烧厂的成本回收期在10~15年,而特许经营期一般在20~25年”。
以高安屯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每年发电2.2亿千瓦,光供电收入就有1.65亿元。“BOT 协议由政府和企业具体商定,牵涉土地使用、废物排放、电网接入等方方面面,但一句话,企业一方肯定不会亏。”李建军表示。
赵由才对垃圾焚烧的BOT模式颇有微词,“政府既想快速处理垃圾,又不愿多花钱,采用这种非常功利的模式,难免出现问题。”相比一些发达国家,垃圾焚烧厂的公益性更强。
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资金高达百亿元,然而95%是用于末端治理,也就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而在发达国家,2/3的钱花在了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管理上。
监管成最大难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引进的焚烧设备和技术已达先进水平,管理上还是要落后不少。”徐海云坦言,“以二英检测为例,二英无法实时监测,国外有的是每年检测一次,有的是两年检测一次,国内的新标准倾向于半年检测一次,但中国目前还做不到随机抽检,检测数据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记者了解到,对于二英排放中国环保部目前采用的标准和欧盟有所不同,前者为1.0,后者为0.1,单位是(ng-TEQ/Nm-3),标示垃圾焚烧烟气中二英排放浓度。近年来,迫于舆论压力,中国的新标准可能向欧盟靠拢。
标准可以制定得很高,但监管跟不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政府连完全市场化的食品企业都监管不好,对于与政府“密切合作”的垃圾焚烧厂,环保部门很难有所作为。
徐海云也向记者指出“对于超标排放的处罚措施还没有出来”。2009年,中科院研究团队曾选择国内19家垃圾焚烧厂调研二英排放,结果发现几乎70%的厂家达不到欧洲标准,有16%的厂家甚至达不到中国标准。
达尔文自然求知社垃圾学院陈立雯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难以掩饰对现状的担忧,“目前国内的垃圾焚烧厂,包括北京在内,管理和监督相当糟糕。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分类就直接焚烧,导致气体排放不稳定,炉渣的危害性很高,而在国内炉渣只是被当做普通垃圾进行填埋或者烧砖。”
关键词:垃圾;处理方式;中日;环保意识
人类的现实生活需要自然环境作为支撑,人类需要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并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才能生存。这个过程中势必会对资源造成破坏。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长期处在一种矛盾关系之中。同时,人类也始终都在寻找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办法,并寻求新的平衡点。科学不断进步,促使社会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垃圾数量增加,促使所有垃圾的处理方面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通过对比分析中日垃圾处理方式,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办法。
一、中日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现状对比
(一)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差异性
日本民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素质相对其他国家水平更高,尤其是相对发展中国家更高。日本的街道没有垃圾桶,日本民众都会将垃圾随身携带,然后将垃圾袋带回家中,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演变成为日本民众的生活习惯与社会风气,如果乱扔垃圾在日本将会受到鄙视。日本政府也十分卡中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工作,并将垃圾处理方面的知识列入课本之中,日本垃圾处理设施全部面向公众,任何学生与居民都能够参观。由于从小接受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工作,因此日本民众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更强。
对比之下,我国民众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水平价低。同时,我国居民对环境保护方面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有限,环保意识淡薄。城市之中随处设置垃圾桶,也O置了环保标识,但是民众仍然不懂得如何进行垃圾分类。长期以来,养成了不注重环境保护的习惯。我国民众在垃圾堆放造成的危害性知识了解也明显不足。
(二)法律保障程度差异性
生活垃圾的有效处理一方面关系到社会民众行为习惯,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属于经济体系之中的重要组成。针对废弃物方面的有效管理,日本已经形成了十分完善的法律体系,且法律内容非常具有针对性。法律条款之中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完整的立法。日本在垃圾处理经济立法方面非常完备,因此,日本的垃圾处理以及经济循环方面均具有相关法律机制给予保障。
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制定中,关于垃圾处理的内容明显不足。落实到具体工作的尤其是垃圾问题严重的农村地区的法律内容几乎没有。由此可知,在垃圾处理环节之中缺少必要政策以及相关法律的保护,则工作势必无法有序进行。
了解我国行政法律内容可以发现,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内容并未能够形成专门性规定。既能在相应文件中查询到部分内容。真正可以体现循环经济方面的要求的地方性条款并不普遍。
(三)垃圾处理阶段分类程度差异性
垃圾分类属于垃圾处理过程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更加是垃圾进行再利用的前提。针对垃圾进行分类,需要从源头提供保障。分类规整之后才能够有效回收。进一步降低垃圾运输以及相关环节费用产生。一些研究者指出,垃圾其实不过是放错位置的资源,针对垃圾进行减量化以及无害化处理能够使得垃圾转变为资源。
日本在垃圾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生活垃圾可以被划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资源以及有害等几种类型。日本居民通常情况下会依据环卫部门相关文件中规定内容自觉对垃圾实施分类。日常生活垃圾使用垃圾袋封装,并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将垃圾存放在规定位置上。在日本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工序十分精细,包括饮料瓶瓶盖以及瓶体都会分来,并且要冲洗干净,分门别类。
而相对日本,我国在给予垃圾进行分类方面的工作只能以尚未起步来形容。现阶段我国针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阶段,理论研究水平极低。垃圾收集处于混合收集以及分类收集相结合方面。现阶段,我国民众对垃圾分类识别的能力尚存在困难,更加无法谈及分类。
我国国内垃圾分类一方面缺少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缺少技术方面的支撑。政策及法律支持也比较缺少,促使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无法真正达到实际效果。尤其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主要是通过小商贩收购的方式。有农田的农民则会将人畜粪便堆肥,回归农田。一些没有农田的则采取简单焚烧等方式,但是这种焚烧的方式对自然造成的破坏同样十分严重。
(四)垃圾再利用程度差异性
日本针对垃圾的规划与再利用水平较高,并建立各种类型的垃圾处理工厂。依据分类的垃圾采取多种处理手段,对垃圾进行资源化转化。日本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可以完成垃圾直接资源化。除此之外,也包括了焚烧、填埋以及加工可持续利用。日本垃圾处理结合了源头减量化方式进行,因为日本国家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采取焚烧的方式比较合理,更加对环境保护具有好处。焚烧之后,则可以发电、供热。剩余的垃圾无法进行完全焚烧,则在缩小体积之后进行科学填埋。这样一来,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利用。同时也能够促使垃圾无害化。日本在进行垃圾填埋以及再利用方面并不是通过简单处理就完成的,而是在系统性的分类之后,通过焚烧、粉碎、填埋等一系列工序完成的。日本垃圾处理发展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对看似无用的垃圾进行再利用,更加能够有效解决资源,避免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
对比之下,我国在生活垃圾再利用与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仍然无法取得进展。在对城市生活垃圾方面的处理中,多采用焚烧、填埋、堆肥以及资源化处理办法。从表面上看,我国在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上与日本之间大体相同。但是,从本质上却可以发现两国之间的巨大差异性。我国在垃圾处理与再利用水平上明显低于日本。我国焚烧现状是粗放式的焚烧,并未能够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处理。因此,焚烧掉了相当一部分原本可再利用的资源。除此之外,焚烧经济成本非常高。我国国内在焚烧处理前期投入方面较大,此外,这种焚烧方式将会造成大量的二恶英气体进入到大气之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填埋方面,则因为在源头上未能够对垃圾进行清晰分类,造成了部分可利用资源被填埋。填埋工作中未能够结合有效保护措施,造成垃圾将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污染。进而威胁到了城市环境以及地下水资源。
堆肥方面,农村地区中堆肥情况普遍,大量堆肥中养分含量十分有限,为此,再利用价值较低。资源化利用仅能够在理论上体现,但是实践水平仍然较低。
我国城市中的垃圾处理情况水平极低,而农村地区在垃圾处理方面由于缺少人员管理,生活垃圾处理效果更差。农村中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甚至在房前屋后以及河湖旁边都能够见到各种生活垃圾。
通过上述中分析,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日本城市与农村在垃圾处理方面差距很小,农村作为城市的郊区,其在垃圾处理的能力与意识方面都与城市相差无几。整个日本在垃圾处理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都十分完善。我国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地区广阔,这对农村生活垃圾环境的改善也造成了困扰,采取何种有效手段解决此类问题是本研究中亟待解决的。
二、改善生活垃圾问题主要措施
结合日本处理垃圾方面的措施可知,日本在此类研究相对较早,且已经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垃圾处理更加已经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日本在进行垃圾处理方面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垃圾处理产生了借鉴意义。我国垃圾处理研究发展相对较晚,仍然处在起步阶段,在对待生活垃圾方面我国不能够走西方发达国家的旧路,而是应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创新理论,始终坚持高标准要求自我,形成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因此,应当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政府导向性
通过法律支持以及政策帮助的方式实现我国政府对环境保护方面的导向性。我国具有独特的城乡二元结构体系,促使我国政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中存在非农偏好,因此,也造成了我国出现城乡差异性的机制。为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方面总是表现出政府的导向性作用,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并进入到环境保护领域之中。基于法律角度提供支持。改善我国垃圾处理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首先需要从立法角度出发,争取在垃圾处理的所有环节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并应当对立法进行完善。完善我国相关法律体系,对社会环境中所有环节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销售者的责任都加以明确。通过对比系统垃圾处理立法情况,具体包括了宪法、法律等内容。法律不完善造成了执行相关操作中也会存在问题,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属于垃圾处理工作中的主体,属于法律赋予其重要权利的机关单位,因此应当发挥其主体优势。与此同时,现行机制之中也会造成了部分环保单位只能够受命于本级政府部门。而地方政府部门可能出现看重经济效益问题,最终造成了政府与企业都过分追求经济利益。
基于政策角度提供支持。政府政策性扶持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分别是直接政策扶持与间接扶持。垃圾处理的相关工序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能够相应拨付一部分资金,通过有效规划,形成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的交易市场,能够对公众废旧垃圾购销提供帮助。同时,应当在政府扶持项目平台上建立二手交易市场。间接性扶持则是指政府通过借助税收与财政政策完成对垃圾处理的支持。另外也包括了金融政策、产业以及科技政策类型等。
(二)企业核心作用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垃圾不能够完全依靠政府解决,需要企业能够参与其中,结合市场规律,促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进行垃圾处理。转变垃圾为资源,促使企业能够以开发开展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处理。政府优先购再生产品,并对公众消费形成导向引导,通过促进消费的方式带动生产,从而能够形成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下的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参与下的基础性作用发挥
通过宣传、教育与实践方式有效解决生活垃圾问题,坚持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同时,也需要提高社会民众的参与性。在改造自然与控制自然方面,应当将人的思想意识的非理性至于有效控制范围内。基于道德层面分析,适应自然则更加具有挑战性。垃圾处理关系人们的利益,更加是有效控制欲望的一种重要表现。针对社会民众进行垃圾处理方面的教育工作开展,能够提升民众环境保护意识,还能够改善社会民众的在垃圾处理方面的习惯。真正做到改善环境与资源利用效率。我国在生活垃圾处理宣传工作上应充分遵循宣传――教育――行动的原则。宣鞴ぷ魇粲诨肪潮;ぶ中的重要前提,通过多元媒体渠道进行宣传,面型民众提供垃圾及危害性的信息。政府部门也应当在教育中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课程的设置。宣传与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能够形成全民行动,从本质上提升国民综合素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集中日两国在对待垃圾处理相关问题上具有一定相似之处,我国要想实现地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就应当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环境问题,避免岔线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协调。促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区域,生活垃圾数量大,且问题严重。因此采用更加合理的办法解决此类问题十分必要,只有坚持正确的道路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哲,刘融,张冰洋.论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的对策――基于中日垃圾处理之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6125-6127.
[2]虞维.基于准公共品视角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
[3]黄佳娜(HuangJiahna).余姚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完善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4]张哲.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调查分析――以云南省宜良县九乡彝族回族乡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4-19.
[5]何品晶,章骅,吕凡,邵立明.我国小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基础条件与适宜模式[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5(02):116-120.
[6]程小文,姜立晖,孙增峰.农村生活垃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8:6.
2019年以来,杜集区节能办积极响应省市区垃圾分类相关文件精神及工作进度要求,积极协调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各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等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努力向2019年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5%的目标奋进。
与此同时,杜集区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亭、中转站、垃圾分类桶的科学布点,在垃圾分类试点高岳任庄村、矿山集南山村,各制作了2处垃圾分类收集宣传亭,并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配备了“可回收、其他、有毒有害和厨余”四分类组合收集桶。按照农村干湿垃圾分类标准给予农户配置小型户收集两分类垃圾桶400余组,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制作墙体宣传彩画百余幅,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宣传抽纸300余盒,垃圾分类宣传袋2000余个。同时给予任庄、南山及各镇垃圾分类试点村拨付了积分兑换物品购买资金。
根据省市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文件精神和杜集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进度要求,区城管局已部署朔里、石台、段园三镇分别设立了2—3个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全面提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相结合,完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机制,现全区范围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已实行市场化承包管理模式营运。
城区主要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垃圾分类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工作,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全民参与为核心,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垃圾分类,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精神,有步骤分阶段的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为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而努力奋斗。现将杜集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具体举措及实际成效作出总结:
一、 成立相关机构,高位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区委、区政府对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高度重视,把它作为建设美丽幸福村居、实施杜集城乡一体化战略的重大举措。我区坚持高位推动,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区长为组长的杜集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印发杜集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杜政办〔2020〕2号)等相关文件:各镇办、村居层层建立垃圾分类管理队伍,明确责任,落实了监督机制,确保2020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工作目标有序开展。
二、 坚持以点带面,做好垃圾分类各项工作。
2020年,我区按照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以“共同缔造”活动为切入点,以高岳社区、博庄社区为基础,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共同缔造”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年初实现杜集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重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保障。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收集点、中转站、垃圾分类桶的科学布点,在试点镇和试点社区,各行政村(社区)收集点不少于2个,自然村不少于1个,宣传收集点垃圾分类桶分为“可回收、其他、有毒有害和厨余”四桶组合,在村(社区)巷道或十户一组不少于“可回收、其他”两桶组合。已有垃圾分类公司进驻的社区有市场化运行公司负责,其他未进驻市场化公司的社区有物业公司或居委会负责,责任人对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进行宣传、垃圾投放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杜集区垃圾分拣中心已选址,位于杜集区经济开发区山河大道西侧,现正在进行设计、环评、用地审批等工作;工程正在走招投标程序。
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台账制度。监督收集人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及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要求实施分类收集作业,作业过程中严禁随意倾倒、抛撒和堆放生活垃圾,作业完成后及时清理场地;区垃圾分类办日常督查中发现不符合垃圾分类要求的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至管理责任人,要求及时整改、纠正。为更好的开展好垃圾分类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
协同多个部门做好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杜集区节能办协同团区委、城管局,在区党政机关、城区主要干道及各试点单位分别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收集点100余处;共发动垃圾分类宣传志愿者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16000余份;盒装抽纸、纸杯宣传品11000余份;环保垃圾袋3万余个;全区在各镇办设置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点5处;发放垃圾分类调查表15000余份。
三、坚持四个分类,坚决做到垃圾无害化处理。
为更好的开展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杜集区采取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措施。可回收垃圾鼓励居民自行卖给回收机构,有专业化回收公司回收利用,运往再生资源利用加工企业制造再生产品;厨余、餐厨垃圾由国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淮北市餐厨垃圾处理厂采取密闭专业餐厨垃圾收运车辆进行定点、定时回收餐厨、厨余垃圾,运往餐厨垃圾处理厂进行加工处理;有毒有害垃圾收集至指定暂存点暂存,暂存点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警示标志,达到一定数量后,移送至环保部门进行统一处理,对接收、移送的有害垃圾进行检验并填写有害垃圾转移交接备案表。其他垃圾的收运,为防止运输过程中出现抛洒滴漏二次污染的情况发生,其他垃圾的运输全部采用密闭压缩式转运车辆运往旺能热电厂焚烧发电或运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