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垃圾填埋

建筑垃圾填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垃圾填埋

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第1篇

春夏之际,正是建筑工地开工复工加紧工期进度的时节,渣土撒漏扬尘、带泥上路、乱拉乱倒等现象悄然“回潮”。为有效解决城区车辆带泥上路问题,确保城市道路整洁、市容秩序良好,昌吉市环卫局积极谋划,做好带泥上路监管工作。

聚焦建筑垃圾现状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耗用大量的征用土地费、垃圾清运等建设经费,同时,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砂飞扬等问题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昌吉市也未能躲过此“劫”。如何处理和排放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建筑施工企业和环卫等相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建筑垃圾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成分含量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他废弃物等组成。

据有关资料介绍,经对砖混结构、全现浇结构和框架结构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损耗的粗略统计,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600 吨。若按此测算,我国每年仅施工建设所产生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

为确保建筑工地规范、文明施工,昌吉市环保局建筑垃圾办公室与清运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的单位及个人签订责任书,要求昌吉市所有开工或复工的工地,都必须到建筑垃圾办公室办理开工或复工手续,仅2012年,共办理开工和复工手续35个,全年共签订责任书1637份。

祁老板的“造地工程”

在另一个建筑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十来个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一铲一铲往两辆双桥大翻斗车上装建筑垃圾。施工监理刘先生说:“建筑工地的垃圾如不及时清理,一刮风灰尘粉尘对周边环境空气污染太严重,建筑单位理应合理处理。”

古时有精卫填海的传说,今有昌吉市祁老板“垃圾造地”。

祁老板承包经营了昌吉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建筑工业垃圾填埋场”。6月28日正午时分,高温35度,祁老板哼着歌儿带记者来看他的“造地工程”。

在昌吉市西外环农优种子交易市场斜对面的一个大土坡上,立了块牌子“昌吉市建筑垃圾填埋场”,很多人打此经过可能都不会留意到,也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的。沿着土坡直上,途经100多米坎坷颠簸的土路,记者眼前一亮:大大小小几个50米深的大坑连成一片,站在占地约200余亩大坑边上,心中不禁一阵发憷,仿佛置身灾难片中的劫后余生。

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五公里外,新落成的昌吉州公务员小区、传媒大厦、体育馆等建筑林立。这里曾经是一个砂石场,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与扩容,砂石场退出了今日城市次中心原址,搬到更远的郊外。砂石场留下了一片280亩的“天坑”,为垃圾填埋提供了最佳的地理环境。

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私人填埋在过去司空见惯。一些砂石场利用自己挖过土后形成的大坑私自接收建筑垃圾填埋,暗中收费现象也时有发生。

2012年5月,昌吉市环卫局协调市水利局等部门,建立起了昌吉市第一个正规的建筑垃圾填埋场。

2013年4月1日,祁老板接手此地,成就了昌吉市第一个政府批准的建筑工业垃圾填埋场。4、5、6、7连续几个月来,进出垃圾填埋场的大车不断。尤其是5月份,一个月就有约2万车次进出。填埋场3个多月来,已经将40多亩大坑填满,临近地面2米处左右垫上黄土,又用机动车将“新地”压平整。

祁老板乐得合不拢嘴。他说:“建筑垃圾么,都是些石头瓦块、钢筋玻璃的,对人伤害很大,规范的填埋非常有必要!”

渣土整治,剑指扬尘污染

记者从昌吉市环卫局建筑垃圾办公室获悉,昌吉市就建筑工业垃圾整治,重拳出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理和处罚方案。

重视宣传引导与事前防范相结合。通过办理“红、绿、蓝”三色清运证,强化渣土、商砼砂石和建筑垃圾清运的管理,规范清运路线、时间和倾倒地点。及时查看运输车辆安全性能、携带篷布情况,并组织执法人员深入施工现场,广泛宣传文明施工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施工企业签订《昌吉市建筑单位施工情况及清运车辆清运证市容环境卫生责任书》,督促施工单位严格落实文明施工管理相关要求,明确施工围挡设置标准、工地出入口硬化情况和设置清洗装备等相关事宜,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了带泥上路现象的发生。

采取动态巡查与定点蹲守相结合。市环卫局建筑垃圾办公室实行白班夜班倒班制,对建筑工地实施动态跟踪监管,加大了巡查力度,增加了巡查频次。为落实好此项工作,昌吉市环卫局建筑垃圾办公室1辆车和市容监察大队6辆车,昼夜巡查在各条城市街道。

注重柔性执法与硬性惩处相结合。建立施工企业违章记录台账,对行车证、联系方式等进行备案,只要发现车辆带泥上路和道路遗撒现象,依法实施严管重罚。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治理建筑垃圾抛洒行为,4月份共处理违章35起,处罚金额7000余元。

通过一系列整治,建筑工地的偷、拉、乱倒现象明显减少,扬尘污染减轻,成效初见。

建筑垃圾不容忽视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垃圾是个不容忽视的课题,今天城市发展忽视它,明天它将会以自己的方式报复发展中的城市。

垃圾填埋固然是目前较为适用的、普遍的处理方式,但是也并非最佳方式。资源是祖先留给后人们的一笔财富,面对资源,谁也不能为所欲为,为后世子孙留有余地,这才是我们面对资源的正确方式。资源再生与可持续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才是真正最科学的手段。

在日本,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98%,上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指南,日本科技厅已经把再生利用技术定为未来30年十大最新兴技术之一。欧盟国家建筑垃圾平均综合利用率已经超过了70%,而在我国,这个数据却羞于面世。

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建筑垃圾的分类

建筑垃圾是在对建筑物实施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根据建筑垃圾的产生源的不同,可分为建筑施工垃圾和建筑拆毁垃圾。

1.1建筑施工垃圾

在施工现场,不同结构类型建筑物所产生的建筑施工垃圾成分含量不同,但主要成分一致,包括散落的混凝土和砂浆、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废金属料、竹木材等,约占建筑垃圾总量的80%,其它垃圾成分约占20%。各类建筑垃圾成分如表1。

表1建筑施工垃圾数量和组成(%)

1.2建筑拆除垃圾

旧建筑拆除垃圾相对建筑施工产生垃圾量更大。旧建筑物拆除垃圾的组成与建筑物的结构密切相关。旧砖混结构建筑中,砖块、瓦砾约占80%,其余为木料、碎玻璃、石灰、渣土等;现阶段拆除的旧建筑多属砖混结构,废弃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建筑,混凝土块约占50%~60%,其余为金属、砖块、砌块、塑料制品等。随着建筑水平的增高,旧建筑拆除垃圾的组成会发生变化,主要成分由砖块、瓦砾向混凝土块转变。表1.2为对国内旧建筑拆除垃圾的组成统计。

表2施工和拆除过程中建筑垃圾组成比例比较(%)

2.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我国建筑业在近二十余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也空前增加。据统计,其数量已经占据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高达数亿吨。而这些建筑垃圾被运往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造成很大的危害。

1)侵占土地。建筑垃圾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处理或者采取填埋的方式,占用大量的生产用地,进一步加剧人多地少的矛盾。

2)污染水体、土壤、空气。建筑垃圾一般需要经过数十年才可趋于稳定,在此期间,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大量的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使渗滤水呈强碱性;废石膏中含有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在厌氧条件下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成挥发性有机酸;废金属料可使渗滤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从而污染周边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

3)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采用露天堆放或以简易填埋方式处理而且建筑垃圾运输大多采用非封闭式运输车,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遗撒和粉尘飞扬等,严重影响城市容貌,同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

1)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

2)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

3)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

4)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3.建筑垃圾综合处理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3.1建筑垃圾处理减量化

1)优化设计方案。使建筑物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延长生命周期,自然减少建筑垃圾。

2)加强施工的组织和管理。严把材料关,尽量减少板材边料,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未使用的水泥结块成为建筑垃圾。同时,确保施工质量、减少劣质工程,科学安排施工进度,避免抢工期和抢施工进度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减少因建筑施工质量返工引起的建筑垃圾。

3) 推广新施工技术。避免建筑材料因运输、储存、安装时的损伤和破坏导致建筑垃圾;提高结构的施工精度,避免凿除或修补而产生的垃圾。避免不必要的建筑产品包装。

3.2建筑垃圾处理无害化

建筑垃圾的无害化是指通过相关处理流程消除建筑垃圾中的有害成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筛选建筑垃圾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如含汞荧光灯泡,含铅铬电池、铅管以及油漆、杀虫剂、清洁剂等其它有毒化学物质,并对其分别作无害化处置,以尽量降低建筑垃圾的危害性;二是建造专用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对建筑垃圾进行分选处理后实施填埋,以防止或减少垃圾长期堆放过程中产生次生物理、化学污染。

3.3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通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使用新技术从建筑垃圾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具体可回收利用种类及形式有以下几种。

3.3.1直接利用

如可以将建筑垃圾作为工程填埋土方,可以将形态良好的砌块、金属、木材搭建临时工棚等。样既处置了建筑垃圾,又节约了项目建设成本,实现了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的双重功效。

3.3.2再生利用

1)金属垃圾。建筑工程中的金属垃圾具有相对容易的回收处理工艺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回收率水平较高,一般可以达到70%以上。

2)塑料垃圾。塑料产品在自然界中自然降解能力极为低下,对环境往往造成难以恢复的危害。工程建筑垃圾中,塑料的回收率仅次于金属,达到40%以上。

3)木材垃圾。拆迁工程建筑垃圾中木料垃圾的比重较小,施工工程中木料的使用量较大,但产生的建筑垃圾比重较小,装潢工程中木料垃圾的比重最大。目前,对木料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主要集中在优质和块形较好的木料上。

4)建筑模板垃圾。在工程建筑项目中,由于模板为周转材料,在利用的过程中并不会转化为建筑实体,也就是说不会被消耗。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可以将建筑模板收集起来重复利用。

3.3.3能量转换

对含有机质等可燃物的建筑垃圾,可以通过焚烧处理回收热量。

建筑垃圾循环利用

4.结束语

随着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建材资源的需求和建筑垃圾的产量急剧增长。无论从资源的利用还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都要求我们对建筑垃圾的管理能再向前跨进一步,走循环经济之路,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玲,朱家瑜,曹琴.我国现行城市工程建筑垃圾处理工艺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87-88

[2]王武祥. 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J]. 建材发展导向, 2005, (01) .

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建筑垃圾;处理;商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不停发展,城市加快了“新陈代谢”的速度。大批旧建筑物被拆除,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垃圾无形中成为阻碍城市建设的“代谢物”。该怎样处理这些建筑垃圾,是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社会课题。城市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城市建设部门建造新的建筑物所产生的开挖废料、拆除工程产生的废料,道路修建与养护过程产生的废料等。尽管大多数建筑垃圾无毒无害,但若简单填埋,不仅影响城市环境、浪费土地资源,还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资源的浪费。

目前,建筑垃圾已经加剧了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局面,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加强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已经迫在眉睫。

1.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中国垃圾处理起步较晚,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较低,曾出现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近年来,中国环境卫生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使城镇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垃圾包围城市的现象有所缓解。但还有一些问题存在,垃圾处理的投入与垃圾处理的需求相比仍明显不足,垃圾处理的水平还很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还处于由粗放到处理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垃圾堆放现象普遍存在,垃圾处理场的二次污染相当普遍。整体来看,我国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理呈现以下几个问题:①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目前只能是绝大部分进行混合收集。②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低。③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多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既占用土地又污染环境。④城市建筑垃圾处理投资少,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建设工作者的环保意识不强。

2.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处理对策

我国城市在对建筑垃圾处理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①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回收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该如何处理就需要有组织进行协调解决,各建筑施工有关单位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分工负责,齐抓共管;要建立健全渣土设置与管理专项方案,对工地内建筑渣土的产生、防尘措施、处置等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②提高建筑垃圾的技术处理水平。城市建筑垃圾一般采用直接填埋的处理方式,缺乏对建筑垃圾的有效技术处理。尤其是对建筑垃圾做混凝土骨料必需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堆存的技术国内企业还少有研究。城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帮助协调并依靠企业技术研发解决在建设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问题。

③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及回收利用率较低,建筑垃圾大部分被运往垃圾填埋场堆放或填埋,不但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耕地,而且对土壤、水源、植被等自然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同时,在运输过程中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和城市形象。所以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垃圾要合理处置,把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

④政府要为建筑垃圾处理提供资金保障。建筑垃圾废料不是商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经过加工处理再利用后才会产生新的价值。在建筑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过程中,常常使处理单位无利润可图,缺少了积极性,直接影响利用工作的进行,因此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过程中给予经济补助。

③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法规。近些年来,我国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重要性虽已有清醒认识,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处罚条例,禁止填埋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及规定建筑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的条款还不完善。所以,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实行有效地奖惩制度。

3.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蕴含商机

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第4篇

建筑垃圾是建设、施工单位或者是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进行建设、拆除等操作过程中产生的渣土、弃土、弃料和其他废弃物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房屋的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了。大多数建筑垃圾都是直接被露天堆放或者是填埋占用了土地资源还会产生灰尘等问题给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建筑垃圾长期堆放和填埋会渗透到土壤中对土壤和地下水会造成污染,对于建筑垃圾的处理也在逐渐改善,例如可以利用废弃建筑混凝土、废砖等材料生产粗细的骨料用于制作墙板、地砖和公路路面基层。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于建筑垃圾处理有了再生利用技术,就是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或者是粉碎后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建筑垃圾对于环境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不只是有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对环境是有污染的,所以大家若是发现有建筑垃圾随意堆放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垃圾填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必要性;可行性;对策建议

一、加快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绿色、低碳则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原则。推广绿色建筑、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新型城镇化已经在全国铺开,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优质的天然骨料在城市周边已被用尽,与此同时,建筑垃圾迅速增加,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有如下几个特征。

1、建筑垃圾总量庞大,增长速度迅速

我国已经经历了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目前正在向工业化后期过度,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项目数量庞大不可避免,因此也必然产生大量建筑垃圾,据测算,我国每新建1万平方米的建筑,就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而拆除1万平方米的旧建筑时,产生的建筑垃圾达到6000-10000吨,是新建工程的10倍。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左右。仅2015年我国产出的建筑垃圾(含公路翻新维护垃圾)就高达35.5亿吨。

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建筑垃圾年均增长16.2%。预计未来10-20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和升级,建筑垃圾还将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有研究机构用“建筑面积估算法”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我国未来建筑垃圾的产量,结果显示,到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将达到每年73亿吨,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

2、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当前,我国的建筑垃圾主要采用传统的倾倒和地下填埋处置方式,这种原始的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堆放和填埋的建筑垃圾会因为发酵和雨水淋溶,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产生渗滤液,对周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如果长期堆放,建筑垃圾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垃圾渗滤液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此外,当建筑垃圾露天堆放时,会在高温、水分、日照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可见,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渠道多,污染程度高,治理周期长,会带来潜在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

3、造成多种资源严重浪费

相关研究表明,我国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中露天倾倒的部分需要占用土地1.5亿平方米,即使填埋的建筑垃圾也要占据。建筑垃圾围城已经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方面浪费了大量土地甚至是耕地资源,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资源浪费还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在上一个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最快,是建筑垃圾的主要产生地,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垃圾也随之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4、回收利用程度低

对国际建筑垃圾资源化情况的调研表明,当前国内建筑垃圾产业对建筑垃圾的处置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现场移动设备处置和填埋的处置方式上,少部分地区采用了固定设施处置,但回收利用形成的主要再生产品为低品质砂石、各种砖、非承重板材、无机料等地段产品,总的资源化再利用率仍不足5%,并且未资源化部分还会产生严重二次污染。而发达国家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率远远高出我国,例如德国在2008年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就达到了95%,再生利用率也达到70%以上。根据联合国再生联合会的统计,欧洲主要国家的建筑垃圾平均利用率达到80%左右。

二、加快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

1、完成十三五“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任务的必然要求

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显示,在人均GDP超越3000美元之后,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会迅速攀升,生态需求逐渐显示出超越经济需求的态势。在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就公布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把环境要素囊括到人类财富中。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越了3000美元的水平,生态环境供给与人民需求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

党的十报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中国要坚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针对建筑垃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品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规范发展再制造。”

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减少建筑垃圾处置不当引发的环境污染,降低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影响,缓解资源短缺的发展瓶颈,对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可操作性。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快速推进的形势下,对建筑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也使建筑垃圾“变废为宝”,促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

2、国内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必然要求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的重要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济领域的五大任务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环境质量则是“补短板”任务的重要内容。

在需求管理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主要依靠的是资源要素低价格条件下的高投入为支撑的粗放发展模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高消耗,已经使得传统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此次中央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要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作为建筑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积极减少产业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在新型城镇化如火如荼拉开的背景下,建筑行业、房地产产业势必面临新一轮增长,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是落实供给侧改革,弥补环境短板的必要措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理。

3、我国抢占环境服务行业国际话语权的客观要求

绿色经济道路,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和再利用也是势在必行。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的环保产业已经度过了起飞阶段,进入了高速成长期,环境服务在产业产值的比重逐步提升,形成了较为充足的技术储备,从法律、产业运行规范、技术标准方面都在逐步形成完备的体系。各国纷纷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并希望把本国的行业标准上升为全球的行业标准规范,以获得行业话语权。就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产业而言,我国在未来将形成全球最大的市场,而这一产业在国内却刚刚起步,从技术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第四阶段,而我国还主要停留在第一阶段(如图一所示)。充分利用大国的超市场规模优势,促进本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技术发展,并借助市场优势推动本国标准国际化,是推动我国环境服务行业发展,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有力举措。

图1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的发展阶段

三、大力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的可行性

1、高度契合国家的发展理念和产业政策

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做出了关于绿色发展、低碳循环发展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提出了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要求,并提出要研究起草《关于加强建筑垃圾管理及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方案》,还提出要开展建筑垃圾管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省建设工作,鼓励各地探索多种形式市场化运作机制,创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领域投融资模式。可以说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正面临发展新机遇。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开始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通过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其发展,可以判断,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即将步入加速发展时期。

2、产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广阔

建筑垃圾在加工转化处理之后可以成为各类建筑材料,再次应用于工程建设,通过“变废为宝”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从目前国际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情况来看,很多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房屋、道路、园林、市政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我国每年至少将产生建筑垃圾51亿吨,如果其中的80%能够转化为建材产品,将创造价值1.6万亿元。

建筑垃圾的处理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可避免了次生环境危害。我国当前“填埋堆放”和“堆山造境”的垃圾处理方式会对堆放场地及附近地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次生污染。例如,废砂浆和混凝土块中含有的大量水合硅酸钙和氢氧化钙,如果使用填埋方式处理,会使渗滤水呈强碱性;废金属料可使渗滤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废石膏中的大量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会转化为硫化氢;废纸板和废木材可溶出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这些垃圾衍生物质会严重污染周边的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空气,受污染的地域还可扩大至存放地之外的其它地方。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后,这些污染问题都将局限于车间,不会产生次生污染危害环境。

就业岗位增加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是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效应。据测算,每1亿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以带来1.5万个就业岗位,如果2015年中国建筑垃圾35.5亿吨全部实现资源化利用,可以解决超过50万劳动力的就业。对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各类“全球城市排名”体系都对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建筑垃圾是现代城市最主要的可回收利用资源,提高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可以大幅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3、国内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

从技术条件看,早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计划中就有建筑垃圾资源化相关技术,到“十二五”末期,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在生产设备和技术、标准规范、产品质量等环节都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建筑垃圾资源化平台已初步搭建。

从产业发展情况看,据不完全统计,到2014年底,全国已建、在建处置建筑垃圾产能在100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共计60条左右,另有小规模建筑垃圾处置企业数百家。在专业设备方面,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固定式处置设备企业有100多家,另有18家企业具备制造移动式处置设备的能力。

从政策支撑来看,全国有70多个省市针对建筑垃圾制订了相关的地方法规。其中针对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政策法规、条例文件共计32篇,涉及13个省市自治区。主要集中在源头分类、建立信息平台、运输定位及标识、资金和税收的政策优惠支持方面。

可以说,我国的建筑垃圾再利用产业已经具备相当的基础,但是实现快速发展并获得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还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四、加快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提高产业政策的精准度

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和法律支撑,出台细化配套政策,提升产业政策精准度。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再利用产业对垃圾资源化处理和提高产品加值的需求极为迫切。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从装备制造、垃圾预处理、原料无害化、资源化、运输规范、加工流程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明确的标准来规范。而国家现行的再生产品标准不但数量少,还存在着标准低、标龄老等问题。在国家统一标准不完善的情况下,行业标准可以起到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此外,还应该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建筑垃圾回收利用,并明确责任主体,避免建筑垃圾回收处理时候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严格处罚措施,提高责任主体的违法成本,保证建筑垃圾回收处置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2、加大财政和税收政策支持力度

在行业发展初期,财政政策的支持和税收减免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发展成熟。当前阶段,对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重点企业应当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建议对建筑垃圾资源化率达到100%和再生建筑垃圾使用率达到60%以上的企业,增值税按照3%简易征收,企业所得税按照15%征收。同时,针对“营改增”之后建筑企业利用再生资源产品面临的增值税抵扣税技术问题要尽快解决,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市场竞争力。

建议按照“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将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纳入环境保护、再生资源、低碳经济、循环经济领域的支持范围,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对建筑垃圾资源化企业加强融资支持,对银行贷款给予贷款贴息。

3、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建设

积极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政策,促进大众对环境污染治理理念由“谁污染、谁治理”向“谁污染、谁买单”转变。以政策保障产业的市场价值。积极推广PPP模式、BOT模式、BOO模式及其融合,因地制宜的选择合适的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建设。

4、强化监管,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将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加强地方政府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动力。其次要加强建筑垃圾管理,确保建筑垃圾的拆卸、运输、回收再利用产业链封闭运行。对建筑垃圾实施备案管理,确保拆解、运输、回收利用过程中建筑垃圾不发生“跑、冒、滴、漏”现象。在已经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城市,统一关闭建筑垃圾填埋场,暂时不能关闭的,应交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统一管理,减少建筑垃圾的填埋和露天堆放,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李浩,翟宝辉.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5.3.

[2] 孙丽蕊,陈家珑.欧洲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效益分析[J].建筑技术.

[3] 郭海斌.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出路[J].中国国情国力,2015.11.

[4] 冷发光,何更新等.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卫生工程.

[5] 佚名.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背景[N].中国建材报,2015-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