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第1篇

2013年10月10~11日,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辽宁省北镇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北镇葡萄产业发展研讨暨水果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在辽宁省北镇市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是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2013年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先行先试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了北镇市农口部门、种植户、经销户、合作社和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热烈欢迎,参会代表超过500人。与会代表学习交流了北镇葡萄种植、贮藏、市场营销等做法与经验,探讨了葡萄产业的发展思路;交流了各地开展科学贮藏的好做法、好经验;研讨、审定了苹果、柑桔、梨、葡萄等15种主要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实地考察了北镇市葡萄贮藏保鲜设施及技术。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张天佐局长说,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有两方面考虑。

一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十几年来,我国各级有关部门在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初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设立了许多课题和项目,产生了不少科研成果。但由于交流渠道不畅,供需信息不对称,直接导致了政府的大量投入、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无法实现“接地气”、“落实处”。为了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局面,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启动实施了技术推广、技术对接以及先行先试项目。技术推广:先筛选项目区域的技术需求,然后请专家针对技术需求在国内筛选成熟、适用的加工设备设施,建立试验示范点,再开展现场培训指导等工作。技术对接:首先筛选技术需求,然后利用专家资源针对技术需求编写技术方案或技术手册,再召开专家与企业、合作社、农户代表的面对面技术对接交流活动。先行先试:一方面收集整理各科研单位的成熟技术成果,统一审定、编排成册印发各地的加工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参考使用;另一方面支持科研单位已研发成型的、适于农民使用的加工技术、加工设备设施开展试验示范或技术推广。

二是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建管用”机制。目前,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5亿吨,蔬菜产量超过7亿吨,由于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处理由农户完成的比例超过80%,并且冷藏保鲜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导致了我国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分别高达15%~20%和20%~25%,严重影响了果蔬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还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为此,2012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初加工设施。经过两年建设,全国14个省区共建设通风库2200多座,冷藏库8000多座,新增贮藏能力60万吨,其中冷藏能力超过50万吨。据测算,贮藏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从15%~20%、20%~25%降低到4%、6%以下,相当于增加了4.4万吨水果、3.2万吨蔬菜的有效供给量,农民因减损而增收1.2亿元。同时,由于水果、蔬菜的入库贮藏和错季销售,价格比收获时的地头价格平均高出50%,农民因贮藏而增收4.78亿元。按照设施使用寿命15年计算,可为农民带来90亿元的收益。因此,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实现了农产品的择时采收和错季销售,实现了农民分享流通、贮藏收益增收的目标。把这些补助设施用好、维护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和“一房多用”作用,建设户还迫切需要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和不同制干果蔬的烘干工艺,来进一步延长初加工设施的使用周期。据了解,有些地方已经编制了大枣、金银花、杏干等果蔬的烘干手册,指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烘干房。这一做法使得老百姓烘干房从烘干大枣扩大到烘干应季上市的多种果蔬和药材,烘干房使用周期从20多天延长到7个月,每个农户每年由此而多增收4~18万元,效果十分显著。

2013年,农产品加工局开展了农产品初加工技术先行先试项目、成熟技术推广和对接活动等工作。委托国家农产品保鲜中心开展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技术项目,收集整理了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5种水果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这些技术规程研讨、审定后,印发给各地的种植大户、经销大户、合作社参考使用,逐步提升整个行业技术水平;委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开展农产品产地干燥技术项目,对黑木耳、辣椒、枸杞等6种农产品进行干燥工艺技术的试验研究、生产实验和实地验证,形成相应的操作规程,为相关企业及农户干燥农产品提供有效的干燥工艺方法,解决农产品产后急需干燥等问题,减少干制农产品的产后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与保障。此次培训班采取研讨审定、以会代训的方式,通过部省联动,促使更多省份参与成熟适用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促使更多农民群众了解知识、掌握技术,尽快提升我国农产品贮藏保鲜整体技术水平。今后,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了不同果蔬品种的贮藏保鲜技术,进一步发挥冷藏库“一库多用”、“周年使用”的功能,将极大提升补助项目“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等一举多效作用。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休闲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绿色生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75

娱乐建设主要是为了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获得快乐,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以及健康的身体,所以,在对休闲娱乐产业、健康企业、互联网产业向融合发展,这是现阶段休闲产业发展的趋势,广义上的休闲产业也是非常具有发展价值的产业之一。

1 把绿色资源开发成休闲健康产业

1.1 开发绿色生物

生命健康产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过去的十年里,世界卫生产业产值每五年发生一次变化,是世界经济水平发展的10倍;“第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已经超过15%,是我国GDP增长率的2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在安全、健康、绿色、优质发展的同时,也从“改造”逐渐变成“好”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本地区依靠广泛的地域、多样性的生态环境、多样性的生物物种、天然绿色的资源环境,在大力发展生物健康产业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增长经济。依靠草原、树林、沙漠动植物资源、动物器官以及高效的乳酸菌、益生菌研发技术,可以有效的发展健康食品、药品。

1.2 开发绿色能源

既要开发新型的节能能源,主要依据风能、光能、火电能进行互补,规模化电站以及分布式能源共同进行,上网外送以及示范自用,积极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加强区域智能化微电网的建设以及外送通道的建设,不断开发新型的、清洁的能源消费方法,优化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条件。同时加快绿色清洁能源基地的建设,鼓励与支持新能源企业利用荒漠、戈壁、废弃矿山等空闲的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并网风电、光热发电项目的建设;促进太阳能玻璃幕墙、房屋屋顶、光伏瓦等光伏建筑的使用,加快千万千瓦的清洁型能源基地的建设。除此以外,还应该加快绿色能源研发部门的建设,增加对绿色能源开发资金的投入,积极开展风电信息接入以及利用风电运行的特征、气象保障体系的建设,加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管理以及太阳能发电、储藏热量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增强新能源微电网项目的研究,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 发展规划

2.1 以“食”为纽带,打造健康食品产业链

民以食为天,打造以集中养殖、种植、食物加工为一体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在为食品产业提供绿色原材料的同时,促进食品企业的健康发展。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企业进行有机的结合,充分利用传统的农业精华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生产绿色食物,有效地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能源。《中国食品报》以“搭建优质的服务平台,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的发展”为办报的宗旨,以“立足食品行业、面相多方面市场、进行多元化传播、创新共赢”为创办报刊的方针,将如以前一样,积极的发挥娱乐媒体的作用,为生态、休闲、养生、健康产业提供更加有效地信息,进行全方面的宣传,努力讲好生态健康故事,谱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旋律,传播休闲养生的主要理念,为更好的促进生态健康产业与休闲产业的合作做好准备,培养优秀的生态休闲养生健康品牌,为促进我国生态、休闲、健康、绿色产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舆论支持。

2.2 以“管”为保障,强化健康产业管理服务功能

完善公立医疗机构,为城镇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积极促进公立医院转制,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医疗市场的建设,有序的推进社会资本办医,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出资、参与医疗改制、委托管理、公办民营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全面的形成多元化办理医院的方式,以中成药作为主要的突破口,建立一批现代中药、化学药物、生物制药等生产企业,不断的提升医院健康服务的能力,加大对医疗器械的生产及管理,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的生产技术,加强对高新诊断技术及产品的研发。要制定相应的生产规划,明确五年内的发展情况以及工作任务,细化节点,抓好工作任务的落实程度。充分发挥大数据管理的价值,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云计算等尖端医疗技术行业,以及移动终端产品对健康的推广和应用,建设、医信息数字化和在本地和远程网络技术平台,结合卫生信息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休闲时间越来越多。为公众休闲娱乐提供了条件。在经济环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一项活动,如果参与的人数达到上百万、上千万,商家就会从中发现商机。充分利用大数据的管理方式,加大对健康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科学产业的发展力度,大力推进移动健康终端的生产,建立完善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第3篇

便利的交通加强了湘西与外界的联系,各个县市的特色产业也随之蓬勃发展,沉寂的湘西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但这个春天能持续多久,如何将独特的风景展现出来?湘西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得出结论——科技创新是后发赶超的法宝。

几年前,“科技兴州”的发展战略被州委、州政府提上日程,利用一切条件集聚各类科技资源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独具特色的政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成为全国推介典型,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等相继落户湘西。 “十一五”期间,湘西州“科技兴州”战略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科技创新成绩单: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35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30项,累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194.1亿元、利税15.1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98.15%和154.7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率达52.23%,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3%,并形成了以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

湘西州地处边远山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经济羸弱是其先天不足。但如今的湘西州正在一一破解发展难题,科技创新已成为腾飞的一股强有力雄风,借助这股雄风,湘西州正踌躇满志实现跨越式新发展。

培育一方创新沃土

近年来,湘西州委、州政府打出了系列科技创新“组合拳”,让“科技兴州”战略成了全州自上而下的一种共识。湘西州科技局作为职能部门,在铸成这股众志成城的创新合力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要让大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关键要在全州创造科技创新的条件。”在湘西州科技局副局长张远伐看来,为企业搭建好科技创新的舞台,为企业培育一方创新的沃土,他们义不容辞。

在加快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湘西州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厅州科技工作会商制度,共同实施了20多项科技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更是独辟蹊径,进一步强调了政府的协调沟通作用,创新了州校科技合作机制,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合作协议200多项,为企业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难题165项,企业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成果150项。而作为科技特派员全省试点地,湘西州从2005年就开始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300多名省派科技特派员深入各县区农村和企业,为农民和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如今科技特派员制度已从农业领域扩展辐射到新型工业、旅游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这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让创新的沃土正逐渐形成,一个个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项目得以申报并实施。2011年,由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肖文军率领技术团队与恒远植物生化公司、现代中药开发公司等企业联合申报的“武陵山区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得以立项,2012年,由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何新波领衔、丰达公司牵头的“钒、钛材料清洁生产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并已全面启动。

频传的喜事预示着湘西州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正在不断破除,这场产业科技革命已初战告捷。

走产业转型之路

湘西州的科技创新号角已经吹响,但科技创新的最终落脚点还是产业,换句话而言,走科技创新之路就是走产业转型之路。

湘西州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锰矿资源储量位居亚洲第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锰矿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但也暴露出诸多顽疾。由于长期无序开采,锰矿资源已经逐步走向枯竭,也给生态环境留下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伤疤,造成了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低端的锰矿生产加工,不仅让企业利润微薄难以生存,更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如果继续以往的产业发展方式,昔日给湘西州带来荣耀的锰矿必将成为阻碍当地发展的最大障碍。

产业转型是时代所需,产业升级则是现实所迫。湘西州审时度势,不惜“壮士断腕”,全面对锰矿进行整顿整合。2008年以来,对全州1980个锰锌矿洞、175家加工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整治,目前只剩下近20家有一定规模、有较好生产条件的锰加工企业,并组建了年产15万吨、全球最大规模的电解锰企业——东方矿业集团。这样大手笔的整治,在张远伐看来是必需的:“未来锰矿产业的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坚持走低碳、高端、优质的发展路线,突出清洁生产、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努力抢占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

但要走这样的发展之路,仅靠整顿整合是不够的,依靠科技支撑进行可持续发展是锰矿产业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立足点。为此,湘西州组建了湘西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此外还积极寻求项目支持,2011年9月,国家科技部授予的“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揭牌。与此同时,对锰矿产业的综合回收利用以及节能减排也日益成了锰矿生产企业竞相追逐的新目标。

“以前大家都争规模、拼资源,现在大家比的是如何节约成本,节能减耗,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量。”常驻花垣县科信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的科技特派员谢文刚对此深有感触,为实现锰矿节能减耗的目的,他带领公司技术中心攻关成员夜以继日,最终实现了以菱锰矿为原料生产高纯无硒四氧化三锰的产业化,填补了该技术的国内空白。谢文刚算了一笔账,同样生产1吨四氧化三锰,传统生产方式电耗约8000千瓦时,技术革新后电耗仅为1800千瓦时,节约近八成。以年产1万吨四氧化三锰计算,采用新技术可节约电能6200万千瓦时,原矿石2.1万吨,约合人民币4700万元,同时还能减少有毒气体排放。

这样一笔节能减耗的账算下来,政府放心了,企业也安了心,更让他们铁了心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只要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就能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花垣县科技局局长李念军对锰矿产业未来的发展信心十足。

用好绿色生态优势

在湘西州勾勒的“科技兴州”蓝图中,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当地采访时,记者听得最多的是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正如张远伐所说,湘西州的优势在生态,发展潜力也在生态。为此,以现代中药、民族医药、植物提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及以绿色食品和传统特色食品开发为重点的健康食品产业,成了湘西州生态产业发展的两大抓手。

作为湘西州现代中药的龙头老大哥,湖南湘泉制药有限公司在提升湘西生物医药产业整体水平方面功不可没。公司主导实施的“湘西特色中药材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制约复方丹参片产业化和生产成本高两大技术瓶颈,解决了青蒿素产业化高浸出率、高纯度和低溶剂残留三大技术难题,四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4.86亿元,上缴利税1.45亿元,出口创汇520万美元。这样的技术实力也让湘泉制药有了底气谋取新的跨越,公司总工程师谢新平透露,公司正着手准备上市。

无独有偶,地处花垣县的恒远生化虽然没有湘泉制药的区位优势,但公司的发展触角已延伸至海外,与全球最大的青蒿素采购商瑞士诺华公司及印度IPCA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医药行业对青蒿素质量、标准要求极高,但恒远生化总经理覃连成认为这些对恒远生化而言不是问题:“公司会按照客户的要求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对技术的不懈追求成就了恒远生化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目前出口量约占国内的60%,产品常常供不应求。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第4篇

国际管理模式可借鉴

广义的中药提取物是指以世界范围内的传统草药为原料,利用现代植物化学提取分离技术,提取分离所获得的、具有明确指标成分的单一组分或混合组分。在国际市场,中药提取物商品形态包括三类:

一是纯度达到%以上的,以单一化合物为检测对象的中药提取物,其结构清楚、药效明确、药理学研究资料全面,属国外药典登载品种或药品专利保护品种,在国内一般称其为天然药物或植物化学药物,如芦丁、甘草酸、紫杉醇等均属此类。

二是经过一定分离如柱层析分离、沉淀分离、萃取分离等分离工艺过程所获得的部分成分较为集中的多组分中药提取物,或有效部位有明确的含量测试指标,被测成分一般为活性成分,含量在%之间,并得到药物学界相对公认的提取物,如银杏黄酮、蓝莓提取物。但由于它们还含有相当的其他成分,对这些未知成分的药理作用并未深入研究,因而,在使用时不断有新的发现。

三是经过水或乙醇提取、未加分离的单一中药浸膏粉或流浸膏,这些浸膏粉有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

上述三种类型的中药提取物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用途和法规管理。

在美国,中药提取物主要有如下用途:第一类天然药物单体化合物,作为治疗性药物或添加剂使用;第二类和第三类多组分的植物提取物只作为健康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剂。目前美国正在组织科研机构,对在欧洲已经作为药品管理的一些多组分提取物的品种进行评价,对部分中药品种也已受理。从目前公布的资料来看,今后几年,美国将会完善对这些提取物的管理。

日本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系统地完成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国家。日本约用年时间完成了汉方药制剂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过程,结果大大提高了汉方药制剂的质量,汉方药制剂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方药制剂从原来的《一般用汉方药制剂》发展到《医疗用汉方药制剂》,允许在《国民健康保险》中支付有关费用,并开始大规模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日本政府排除众议,承认汉方药制剂的组方合理性和疗效但仅限于张仲景时代的种中药经典方剂;内服制剂只承认浸膏制剂;日本政府出面组织研究,实行“官、产、学结合”,选择典型的汉方药制剂,从保证稳定的质量要求出发,对生产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研究,总结经验,制定有关规定《汉方》。

德国是进行植物药研究最古老、管理最完善的国家,既有有效的天然单体化合物药物,又有经过分离的多组分天然植物提取物,也有未经过任何分离的草药粉末和草药油脂等多种形式的组分。

目前,中药提取物的使用主要是国际市场,在国内应用还很少。绝大多数中药提取物在国际上的使用主要作为健康食品的原料,只有少数进入了国际医药领域。究其原因,并不是国外对这些中药提取物的药用疗效不认可,而是受法规和使用传统的限制。由于中医理论的复杂和深奥的描述语言使西方医药界无法深入理解,同时很多中药组方过于庞大,也使国外一些大的研究机构望而却步,从而将研究集中在单味中草药的多组分有效部位研究和较小的中药复方的研究上。

标准体系建立是关键

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药提取物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是,生产企业不能没有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商业企业不能没有产品交付的质量标准。因此,在无通用标准的情况下,建立企业标准是必需的。质量研究为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相应的技术标准至少应包括“两个标准三个规程”:药材质量标准和提取物质量标准;药材栽培规程、提取物生产工艺规程和检验操作规程。

中药提取物质量研究和技术标准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技术成熟往往滞后于市场的要求。质量管理的研究表明:在既无技术标准又无质保体系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生产出合格产品;有技术标准但无质保体系产品质量也是不稳定的,质保体系是对技术标准的有益补充。因此,对中药提取物生产经营企业来说,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非常必要。

中药提取物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研究。因此,中药提取物生产经营的质量保证模式,以采用标准为宜,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从研究开发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出现不合格情况。同时,由于中药提取物具有药品的质量特性,应充分借鉴具体的药品管理系列规范,如药材栽培管理规范、药品研究开发管理规范、药品生产管理质量规范、药品经营管理质量规范等。建立一个切实可行、合理的质量保证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中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质量意识,提高中药提取物的质量规范化和质量水平。

产业发展规划不可或缺

政策、法规环境是中药提取物及其技术应用到现代中药企业中的保证。

中药提取物能否应用到中药管理体系中,并将其扩大到传统中药企业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家政策的制定或修订是使中药提取物纳入到现代化的中药产业过程的保证,如果没有国家法规的出台和鼓励,这些先进的植物天然产物生产工艺过程和质量控制办法,进入产业化的整体进程将会延迟。因此建议:

相关部门应组织攻关团队,加强基础研究,组织产、学、研结合,制订中药提取物产业发展规划;

推动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进程,使其纳入到中药现代化的主流中去;

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产业发展时,应对中药提取物产业给予优惠政策,以推动中药提取物的产业化进程;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外一切先进的管理办法和经验,增强中药提取物产业的竞争力。

健康食品产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下 种草 养鸡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93-01

一、前言

近几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个人消费观也发生了变化,对食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几年频频爆发禽流感,导致活禽交易市场遭受严重打击,这也与饲养环境和技术有关,采用放牧散养的养殖方式,适量补饲精饲料,可减少精饲料消耗30%左右,较大幅度减少了肉鸡生产的精饲料消耗,提高了肉鸡生产的经济效益。林下种草养鸡比传统的养鸡方式具有更大优势和更好的市场前景。

二、林下种草养鸡的现状

贵州省印江自治县地处贵州东北部、铜仁地区西部,为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主要地貌是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印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气候资源,是比较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的。印江县14乡镇自从发展林下种草养鸡后,不仅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有很大的生态效益。例如大大降低土地侵蚀、减少土地养分的流失、鸡粪使土地肥沃。其生态意义可总结为以牧促林,以林护牧,以草养鸡,以鸡增收。采用林地养虫、林间种草、林下放牧、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孵化、集中育雏、集中防疫、分户饲养、统一销售的模式扶持林下种草养鸡产业发展,发展不少林下种草养鸡专业户,使用统一供种、统一育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服务、统一的饲料供应和兽药、统一的生产工艺等,同时各个养殖户分散地种植草地、分散放养鸡群、集中销售产品的管理方式确保了产品的品质,从而使其打响了地区特色品牌,带动了整个县的产业发展,而且这一产业投资少,见效快,风险相对较低,资金周转迅速,所以这种新的生产模式得以快速发展。

三、林下种草养鸡的技术要点

1.林下种草养鸡,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养殖模式

需要养殖人利用林果间隙地,用围栏的形成发展肉鸡养殖,既能够大大节省养鸡的饲料成本,又可以为林木草地除去害虫,促进林牧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2.场地的选择

要选择排水良好、环境质量好符合无公害要求、相对封闭、通风及阳光条件好、比较容易隔离、干燥避风的场地。并且场地土壤条件良好,可以多次种植草地,鸡舍与放牧场地较近。

3.放牧饲养密度和群体规模

为保证鸡既有充足的牧草采食和宽敞的牧地活动,降低养殖成本,又避免过度放牧造成草地损坏和土壤板结,不至于使林地资源被过度消耗。适宜的密度为300-400只/公顷。鸡舍密度为15只,平方米,以每群300-500只为宜。

4.养殖人要具有良好的养鸡经验

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了解禽类饲养的注意事项和规范。

5.鸡和草地草种的品种选择

鸡的品种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场地情况来选择,考虑其生产的价值及利润,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觅食能力强、耐粗饲、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地方良种鸡,鸡种也应该就近选择,可以便于运送雏鸡;草地建植。可采用豆科牧草50%-70%,禾本科牧草50%-30%混播方式。适宜的豆科牧草有白三叶、紫花苜宿等,禾本科牧草有黑麦草等。用种量豆科牧草8-11千克/公顷,禾本科牧草20-30千克/公顷。

6.草地的管理与利用

当牧草覆盖率达到90%,牧草生长到15-20cm时方可放牧。放牧草地应划分为4~5个小区,5~7天换1个小区,20~30天轮牧1次,轮牧时不能驱赶鸡群,应采取诱导方式将鸡引诱到放牧地点。每出栏1批鸡要搬迁1次,避免草地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增殖导致鸡群发病增加;同时利于草地对鸡粪的吸收,增强草地保养和恢复,及时补种牧草,以利再次使用。

7.补饲方法及饲料

补饲的精料以无公害的浓缩料配合当地所产玉米、统糠、农副产品等。放牧时每天早、中、晚补饲3次,30-70日龄每天按日粮50%-60%补饲精料。早、晚补饲精料的40%,让鸡产生饥饿感,到牧地觅食活动,以利鸡肉品质风味的提高;晚上补饲精料的60%,以利鸡的生长发育;出栏前30天左右补足精料,以保证出栏重量。补饲时定时、定量、定声音,让鸡形成条件反射,到预定地点补饲。

8.积极做好免疫工作

严密监测鸡群情况,积极进行免疫,防止鸡群出现大面积病变,如鸡痘、禽流感、法氏囊、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等,在专业兽医人员的指导下对整个场地和鸡群进行免疫,整个林下种草养鸡的环境是开放性的,比较容易受细菌病毒的感染,为保障质量又不能随便用药,所以免疫对于养鸡成功与否具有关键作用。牧地周围环境应禁止喷洒农药,防止鸡中毒。防止野兽及其他动物的侵害。

9.把握好出售成鸡的时机

林地饲养鸡体重到达2kg左右、饲养时间达到三个月左右、鸡的各方面情况都达到良好状态就可以上市出售。当然也要兼顾考虑当时的市场行情,根据市场的价格高低涨落适时地调整上市出售的时间。

四、林下种草养鸡的前景及优势

林下种草养鸡可以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可以减少鸡的饲养成本,降低饲料投入,相对投资减少,其对鸡舍的要求并不高,可以减少成本投入;林下种草散养鸡可以充分健康成长,阳光食物充足,可减少其患病率,提高其鸡肉品质;林下种草养鸡市场价格高,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总结来说,林地种草养鸡能够充分将当地资源利用起来,出产绿色食品,今后通过在大范围内逐步推广,扩大发展的规模,发展和形成地区品牌特色,能够促进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林下种草养殖生产优质的鸡肉,是极具市场前景的,能创造很好的效益。

五、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林下种草养鸡不仅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还可以创造生态价值,实现环境资源的持续发展,为人类带来更长远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可行的发展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