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工业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要求,其核心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2006年中央财政预算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到3397亿元,比去年增加422亿元,增幅达14.2%。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的一年。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已突破1.1万亿元,约占GDP总量的8%。我国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市场商机越来越大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人口众多。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偏低,人均消费量较少,农村市场发育慢且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和农牧加工企业的产品很少投入农村市场,大部分只能供给城市或出口国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和农牧产品加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为了确保农民收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稳定了粮、棉、油、菜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使农民的收入逐年稳定增加,农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将大大刺激农村的消费,这为培育、开拓农村市场创造了条件。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特别强调“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加强农村流通体系和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流通网络的作用,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为农民增加消费提供便利”。湖南长沙市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实行加工带基地、流通促加工,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以农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基地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群发展。
技术支撑越来越强
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越高,其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市场前景也就越大。
为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进步、科技创新,在今年“两会”上,有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设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同时建议国务院农业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抓紧制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发展政策措施,以支持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实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科研开发、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一体化经营。科学的发展,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和加工企业的支持,延伸了产业化的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全面提升了农业的产业层次。
投资前景越来越广
根据《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粮办展〔2009)178号〕要求,现就编制《*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成编制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的通知》(〔2009〕47号)精神以及国家和*市有关法规和政策,按照《*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编写提纲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粮食资源情况、利用现状,以及加工业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认真做好本地(公司)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专题规划和单项规划,要求做到进度快、质量高、效果好。
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为切实加强全市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我委成立了由委领导任组长、相关处室为成员的规划编制组。各区县(自治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在规划编制组的组织协调下,把规划编制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三、正确把握方向,提出基本要求
编制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把握发展内涵,始终把“一保一建三打造”贯彻在规划中;要突出针对性、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要本着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高规划质量。
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分正文和说明两个部分。正文包括粮油加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布局、行业准入、重点项目投资分析、政策措施等。规划说明要重点阐述粮油加工业与相关领域的关系、粮油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发展趋势、目标指标预测分析以及有需要说明的问题、履行的有关程序等。基本要求是:
(一)做好与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衔接,并加以细化和落实,使粮食加工业发展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有效结合起来。
(二)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编写工作,充分吸纳促进玉米、大豆加工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成果,并借鉴国外粮食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经验。
(三)加强粮油加工业发展重要问题的软科学研究。注重从宏观、系统的角度,研究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立足近期,要突出操作性;着眼长远,要具有前瞻性。要认真总结近年来粮油加工业发展基本特点、主要经验,针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为规划编写提供理论支撑,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写工作。
(四)鉴于粮食加工业市场化程度高,规划实施的主体是企业。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多与粮食加工企业沟通,可组织有影响力、有特点的粮食加工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集团子公司、产业园区)、放心粮油企业编制本地区、本单位的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
(五)加强与有关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和衔接。各区县和有关单位规划编制组要加强与市商委粮油管理处的联系配合,保持规划的一致性。要主动听取当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统计、经信等部门关于规划编制的意见和建议,密切配合,多协商、多沟通,建立高效、良好的部门协作机制。广泛听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专家的意见,确保规划质量。
(六)加强重大项目研究。“思路决定规划,规划决定项目,项目决定投资”,准确把握中央和我市粮食加工业发展方向与投资建设重点,结合当地实际,研究提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要求的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康全谷物食品工业化和现代化示范、食品装备自主化、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等重点项目。强化项目意识,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重大粮食加工业闪光点项目,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需要办的具体项目,建立市级“十二五”项目储备库。
(七)《规划》中的目标设为2012年、2015年、2020年,同时“十二五”期间规划内容应更具体。规划编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指标须有定量预测分析及说明。规划中所涉及的数据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数据,迄始年份统一使用2008年数据。
(八)鉴于《规划》的编制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粮食加工业涉及面宽,各单位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强协调沟通和组织保障,抽调业务骨干参加。严格按《规划》提纲编写,突出重点,确保按时完成规划专题报告起草工作。市商委将在市粮油质检站、市粮油行业协会、粮食集团、红蜻蜓油脂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全国放心粮油企业、中国名牌企业等单位抽调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规划的集中修改。适时请有关单位给予支持。
(九)市商委将组织编写组针对具有闪光点的重点项目,如大米、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玉米、杂粮、健康全谷物主食品、粮食及其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等。组织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专家到全国领先企业进行考察和调研。赴有代表性的区县(自治县)、企业开展粮油加工业规划编制专题调研,召开若干专题性片区座谈会。各地应积极支持和配合做好相关专题调研工作,及时报送有关材料和数据。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撰写调研报告,要求情况详实、措施具体、分析深刻、文字精练。
关键词:食品学科 信息化时代 教育变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c)-0158-03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Food Subjec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Li Ping Gu Q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310018, China)
Abstract:Food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which demands on talents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s and innovations in food subject. The fundamental miss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As the main body for talent cultiv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train students to obtain high social responsibility senses,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food industry.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the main problems that are currently existing in food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ir cau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offered some thoughts on it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Food Subject; Information era;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近年来,食品工业持续迅猛发展,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食品安全意识有待加强等。针对上述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l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改造”的发展原则;“十三五”规划也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在工业4.0与互联网+的全球化历史机遇下,食品工业在今后几年里势必调结构、转方式,可能出现新业态、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与社会价值实现模式。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如何在新态势下培养契合当前食品行业发展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过硬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强的实用创新人才?该文就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几点相应的对策。
1 高校食品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
食品学科为应用型学科,其发展是促进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等教育应突出对食品学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程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课课堂形式单一,很多高校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存在知识老化、局限等问题。实验课教学内容和实验手段与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实际情况脱节,学生难以接近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前沿,毕业后难以适应科研与企业的需求。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运用结合不紧密,校企合作、校外创新实践平台等目前效果不尽如人意。
1.2 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个性化不足
由于要兼顾科学研究、食品工业需求和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现在普遍对学生按照统一节奏、模式和内容进行培养,忽略学生个性特点、兴趣和想像力,导致学生能力平均化、专长不明显、创造力低下等。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又不利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继续从事科研等潜力的人才挖掘。
我国教育部已认识到培养个性化拔尖人才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高等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目前,国内高校对个性化教育尚处尝试阶段,食品学科领域也开始探索以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培养本科学术型人才的策略,但与欧美等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1.3 食品学科本科教育国际化起步晚,体系不健全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大食品出口国和第五大食品进口国,食品工业国际化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但我国高校食品学科本科生教育国际化目前尚处起步阶段,培养体系不健全。近年来,食品学科教育国际化重心放在研究生培养上,对本科生国际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本科生积极性、主动性未被充分调动。很多高校已开始邀请国外食品领域权威专家来进行系列学术报告,听取报告者多为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来听取报告人数极少。另外,也有高校邀请国外专家进行短期授课,但效果与预想存在一定差距,存在听不懂或不愿听等现象。
2 高校食品科学教学变革与发展对策思考
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产学研用复合型人才
重点加强精品课程、核心课程建设。改变长期由一名老师单独承担一门课程的现状,每门核心课程由专门具有研究背景的教授领衔的教学团队来担任。学习借鉴英国等国家,由多名教师共同为学生讲解一门课程的专业知识、理论、近期学术发展等。利用团队的力量把核心课程打造成真正的精品,通过不同风格教师组织同一门课程教学,使学生真正体会核心课程在开展食品研究与开发中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
建立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利用优良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结构,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第一,理论课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更直观表达各种食品学科信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积极巧妙地运用微课、翻转课堂及慕课等新型授课形式,资源共享、提供在线答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实现“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第二,实验课教学中,加强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建设。使学生有机会去企事业单位之前通过仿真教学软件的演示及操作,了解设备操作流程及原理等,为其后续实习或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避免学生操作实际设备可能带来的危险。这种形式不仅是真实实验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也能满足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的需求,培养动手能力、创造力更强的学生。
加强食品学科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实训是加强食品学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第一,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利用地域优势,选择附近食品工业知名企业,建立实践基地。第二,校企双方进行产学研合作需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和义务、合作内容,制定平台运行规范,建立保障机制。第三,校企双方积极践行。高校可在企业设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让教师、学生深入工厂生产一线,亲自体验企业的科学管理、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开阔视野,激发创新潜能;建立共同的研发机构,拓宽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深度。
2.2 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美国在食品专业本科教育大多采用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约有80%的大学大一就开设学术研讨课程,这一举措在新生学术角色的过渡中发挥重要作用。日本食品学科的本科生一般接受3个学年的课程教学,第4学年到各个实验室或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研究,采用这种方式加强食品科学毕业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借鉴美国、日本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国情,“因材施教,优生优培”,培养创新型食品学科人才。
第一,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本科教育保障机制。可借鉴日本建立“三年基础教育加一年实践研究”的培养模式。同时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在学生培养方案中增设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科目,将进入科研创新平台实习锻炼纳入学生的综合考评,促进学生主动进入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学习。明确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方式和方法,并考虑由此而造成的运行成本负担,从人员、经费、设备、项目等物质方面给予物质条件支持,保障平台对学生进行实质性开放。充分利用高水平实验室作为平台,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加强建设大学生创新团队,有效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加快创新思想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以下三种模式可借鉴:一是学校或学院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开放性创新性实验项目(课程)建设。由教师结合最新科研成果申报,教学内容要求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生组成团队,自由选修。二是依托国家及省市各类科技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化工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校“希望杯”科技创新大赛、浙江省生命科学竞赛、中国食品学会组织的学科大赛等赛事,在投入一定人力和财力的基础上,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组建竞赛型创新团队。三是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本科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型研究创新团队。
第三,开设学术创新强化班,建立导师制度。从大一新生中挑选科研素质好、兴趣浓厚的学生,以自愿双选的原则组建学术创新班。实行全程学术导师制,聘请学术功底深厚的教授担任创新班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和学术导师。创新班学生在不影响课程学习和导师允许的前提下,大一即可M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培养学术思维,传授学术研究方法。
2.3 构建全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科技创新复合国际化人才
第一,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引入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吸收国际先进的教学方式,加强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针对本科生很少参加海外专家学术讲座及对外教课程听不懂等现象,可通过低年级学生设立简单食品专业英语课程,开设英文读、写、听、说的短期培训讲座,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英语授课和讲座形式。
第二,国际化师资力量,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学科的发展战略实现有较强的引领、带动和孵化的作用。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人才;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以及学校、学院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送往海外名校交流学习;积极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院担任客座教授等。
第三,依托现有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包括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等,积极吸纳国外优势高校和研究室的加入,联合建立一系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国际化学术交流机制建设,定期举办和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论坛。
3 结语
以上是对当前形势下食品学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思考,相信我们的教育能随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蓬勃发展,为我国食品工业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推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及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汪姣,龚园.基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文教资料,2014(2):77.
作为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中国的食品行业已经成为品牌众多、发展最快的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2006年4月的全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特征报告中指出,2005年全国食品工业销售产值20049.71亿元,增长27.30%,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899.94亿元,同比增长26.78%。2005年食品行业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835.5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32%。如此规模庞大的市场,对物流的需求可想而知。
受生产规模、消费习惯的区域性差异等因素影响,食品行业表现出典型的小生产、大流通特点。同时,食品本身具有易腐性、鲜活性、保质性等物理特性,并且属于货值低、体积大的商品。这些特性无疑给食品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目前的食品消费模式决定了食品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食品安全性,食品物流要求高度清洁卫生,同时对物流设备和工作人员有较高要求;
2.由于食品具有特定的保鲜期和保质期,食品物流对产品交货时间即前置期有严格标准;
3.食品物流对外界环境有特殊要求,比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4.生鲜食品和冷冻食品在食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食品物流必须有相应的冷链。
我国食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一般说来,食品物流被认为是对食品、食品相关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田头到餐桌的系统管理和综合应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按照产品类别可以划分为冷链物流、液态食品物流、鲜活食品物流、袋装食品物流等。
虽然现代物流业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但食品物流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行业物流,其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现阶段,推动中国食品行业物流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两方面,即第三方物流和企业自建物流。虽然专门为食品行业提供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寥寥无几,但已经有不少第三方物流公司正在积极筹划开展食品物流业务。目前还没有准确的食品行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量的统计数字,但从总体上看,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基本以自建物流形式为主。
与此同时,也有一少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环节对于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意义。如康师傅、太太乐、娃哈哈等企业,尝试将成品配送工作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借助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益,降低自身的物流运作成本。同时,对第三方物流各操作环节进行有效监控以保证其服务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整体上,中国食品行业物流的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仍有较大差距。有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的食品物流费用占商品价格的32%;我国的食品行业物流费用达到30%-60%。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的生鲜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的损失不低于750亿美元。一些容易腐烂的食品售价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货损的支出。另据统计,在我国的食品常温流通中,水果蔬菜约损失20%-30%,粮油损失15%,蛋损失15%,肉干耗3%,加上食品的等级间隔、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
食品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食品物流运作难度大、交货期长、送货不准时、配送成本较高、经常出现突发性运作“瓶颈”、运输过程中的责任难以区分和销售部门投诉不断等都是食品物流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食品物流的发展首先受限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调查显示,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能提供的综合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现有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货物、仓储、库存管理、搬运和干线运输等方面,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集成化的现代物流服务的寥寥无几。
由于目前整个物流行业的标准尚未确立,食品行业中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市场还没有完全形成,食品物流作为一种行业物流,同样缺乏相应的准入标准,以及物流配送环节中的卫生条件、时间标准等。这直接导致了第三方物流服务中订单处理时间长、满足率低;交货不及时;服务态度差;货损率高等不良现象的长期存在。
在软硬件设备方面,尤其对于要求颇高的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基础设施常常不能完全满足食品物流的要求,不少冷冻库房的接货台都没有达到封闭的标准,难以保证对温度的控制。
不同的是,一些生产企业在标准方面有许多不错的做法。以光明乳业为例,他们有一套严格、先进地冷链物流操作标准。标准规定,鲜奶在快速冷却,经检验合格后,就必须进入全程冷链,装进冷藏车进行运输,全程温度控制在0-4~C之间。但这样的标准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管理层面。
另外,与食品物流业发展不相符的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结构更加多元化,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细。不但要求产品新鲜,还要求生产无污染;不但要求各类多样,还要求配送及时。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食品物流中亟待处理好的头等大事。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主要是由于食品本身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温度、卫生条件、时效性密切相关。不仅包括食品的生产过程,从食品原料种植和采购,到生产、流通加工和配送等每一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安全。以往我们仅仅是对食品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有所关注,而忽略了在食品流通环节极易发生的问题。当下农副产品的物流链来路不明、货源不确定,没有标准化管理、监督往往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罪魁祸首”。
也是出于这些原因,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只能采取自建物流的形式来保证食品在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比如我国的第一大肉类生产企业――双汇集团,在它自建的物流公司内部,有200多辆冷藏食品车,这些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费用十分巨大,而且多数时候,这些运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但社会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又很难达到双汇对肉类产品配送时间、储存条件等方面的要求。
据统计,目前食品行业特别是生鲜食品的物流成本普遍偏高,约占到总流通成本的70%左右。一方面。食品物流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配送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服务质量,企业不得不采取自办物流的方式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可控性。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现阶段食品行业物流成本结构的不合理,如运输费用高、淡季仓储面积大、营运费率低等等。
发展趋势: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食品物流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指出,建立现代市场营销网络和物流中心,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实现食品安全营养要求至关重要。一是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标准化的物流中心,推广制和连锁分销制,鼓励企业在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设立总、直销店,以营销打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二是加快建立现代食品物流配送体系,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改造企业内部流程,实行物流外包。支持食品流通企业建设配送中心,鼓励食品专业批发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利用信息化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推动食品电子商务发展。三是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物流通道,建立符合农村市场特点的食品营销和配送服务体系。
基于我国食品物流面临的新环境,要解决与食品物流密切相关的食品多样快捷化要求、食品安全控制、食品规模效益等问题,就要求引进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经验、思想,以及相关技术。
首先,加强食品物流系统建设。
食品行业的物流管理是一个很长的链条,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管理,包括产成品库存管理、分销渠道管理、渠道补货管理、食品存储中的物品管理,以及食品运输与配送中的实时响应与按时交货等。相应的,在物流系统建设中包括仓库管理系统、配送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食品物流系统建设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等的共同努力。
其次,第三方物流企业看好食品物流。
食品物流正在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争夺的对象。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对食品物流表现出相当的兴趣,正在积极准确进军食品物流。
食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有助于实现“双赢”。食品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自身可专注于对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同时,可以利用第三方物流的规模效益降低自己的物流成本。有了充足货源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包装、运输、分拣、配送等一体化的物流系统服务。
第三,引进先进的物流硬件设备和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专业化程度。
在依赖于物流外包的同时,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管理水平,如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使用现代物流技术推进食品物流合理化,实施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
第四,食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与政府、物流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完善食品物流的法规和制度。食品物流作为一种行业物流,它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标准制定方面也是如此。需要尽快确立物流行业的标准,进而建立食品物流的行业标准。在这方面,协会应该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根据食品业的发展需求,本着“食品物流,物有所值,共享资源,统一配送”原则,在北京设立“中国食品物流示范基地”,探索现代食品物流的发展新模式与新方法,力争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食品物流发展之路。为中国食品物流企业提供发展样板,促进中国食品物流的全面纵深发展,也为广大食品业物流服务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我国发展比较成熟的第三方物流公司目前还不是很多,大量的传统运输、仓储及贸易企业正处在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期。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本土累积,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而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则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