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智慧升华的表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可以有力地促进学校的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注重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了解众多的领域和学科知识,如果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则无从谈起,因此科技创新活动又调动了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涉猎其他学科及领域的主动性。

1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问题

1.1缺乏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对我院不同专业的40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不了解科技创新活动,更没有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而没有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原因多是“没有获得比赛信息”、“对科技创新类竞赛没兴趣”、“认为自己做不了,不自信”。另外,我院学生工作主要是开展校园文体活动,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制度不完善,缺少活动的组织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不利于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另外,我院经常不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团体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开办学术讲座,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主动自愿参加的学生人数很少,大部分学生是出于组织者的硬性要求或其他原因去参加的,因而很难达到学术讲座的预期效果。另外,独立学院招收的学生,大部分高考分数相对不是很高,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许多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他们缺少毅力,意志力不强,思想上不愿付出更多,对学校开展的一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1.2教师指导力度欠缺

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院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本身就很重,因此和学生交流的时间有限,更谈不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从事一些科技创新活动;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经验,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作用不明显,或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因而造成科技创新活动创作的作品含金量不够高。

1.3理论和实践脱节

我院现行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被形象地称为“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的研究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出现了死学知识和高分低能的状况。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我院虽然也开设了专门的大学生创新教育理论课程,但是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的根本因素。因此,独立学院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方法,调整培养方案,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4创新活动层次不高

我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小、规模小、组织能力弱,科技创新活动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不高。

1.5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目前我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由于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发展规模;虽然我院建立了很多社团和各种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但是这么多社团真正和科技主题有关的却没有几个,且社团和协会的活动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这与当初建立社团和协会的初衷相悖,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帮助较少,使得校园学术氛围不浓;另一方面,当前的培养方案也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氛围,为了让学生修够学分,培养方案里每学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排得很满,使得学生除了完成学业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科研创新。另外,学生的生活状态也是各不相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很积极地想参与科技创新,但对科研不知从何下手;大二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专业课,时间比较紧;而大三的学生又要准备考研或是考取其他的一些证件,比如,教师资格证、会计证、计算机证等等;大四考研的学生正在加紧时间备考,不考研的学生正在积极找工作,很难有学生把精力放在科技创新活动上来,而指导教师也很难找到真正对科技创新感兴趣而且优秀的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从目前来看,我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数从整体上出现逐年增加的良好趋势,但是很多学生投机取巧,不做潜心研究,仅是靠短时间内将别人的成果进行拼凑来突击完成任务,导致学生的高水平的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很少,并且长期坚持研究的学生非常少,学生从事科技活动高水平的少,粗枝大叶的多。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例,我院还没有获得过国家奖。这种状况从侧面反映出我院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方面尚欠缺有效的措施。

2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水平的对策

2.1扩大宣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学生是否参加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校报专栏、简报的形式和利用校内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加强对活动的宣传。同时,积极邀请校内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优异成绩的大学生来校现身说法,邀请各种科技创新活动赛事的宣讲团来校给学生作报告。另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适当的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体会创造成果的同时,也能为自己创造升学和就业的好机会。2.2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其次,指导教师要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指导,逐步把学生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够坚持长期的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其他学生的科技创新想法。

2.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

建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证,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与指导,就不会有活动的顺利开展,也很难出来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协调组织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一支知识面宽广、学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

2.4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首先,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措施。比如,学校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积极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多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开设与活动有关的创新课程,加强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思维方法和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在教师职称晋升和评奖评优时把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重要的一项指标,同时,对指导教师的辛勤付出记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另一方面,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且记一定的学分,该学分可以用来抵充公共选修课学分和专业选修课学分;并且和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对参与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个人或团队要给予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在入党时优先考虑。

参考文献

[1]徐才千.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241(7):97-98.

[2]蔡韦,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杨振海.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0(6):81-83.

[4]景爱欣,景爱霞.对于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10):9-10.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团队;创新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7-02

一、前言

2012年5月4日,教育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旨在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在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能够占有知识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是时展的必需,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推动社会正常有序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满足社会需求,目前市场经济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望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上已经得到充分的体现。正是因为这一点,目前高校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当重视,每年“挑战杯”比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就能说明这一情况。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善于思考,勇于挑战,这些都是提高创新能力的积极因素。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受到一些问题的制约,这也是目前创新成果质量偏低、利用率不高且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原因。

1.缺乏专业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校园里多是以“兴趣组”或社团的形式存在的,以兴趣为目的,缺乏有经验的教师对方向的指导和管理,导致学生进出团队比较随意,缺乏连续性,导致成功率比较低,科技含量也不够。此外,大部分高校缺少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组织,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导致科技创新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和保护,造成成果流失,影响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2.资金和场地等物质支持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难以持续发展。一件新事物的诞生,需要反复的实践、证明,要不断原来的假设,提出新的想法。这一过程需要资金和场地的支持,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的消费能力有限,不可能对科技创新进行大规模的资金和场地投入,因此大学生的创造发明亟待一些资金和物质的“雪中送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活动进行资助的大学还不到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很多有创意的科技创新项目因得不到资金的支持无法开展或半途而废。

3.科技产品市场针对性不足,导致大部分科研产品闲置。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前对市场把握不足,缺乏相应指导且相互交流甚少导致不清楚别人的研究项目和进程,很有可能在重复别人的劳动。另外,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过于关注兴趣出发也导致在创新过程中更注重过程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忽视了对于创新成果的使用,更别提将之转化成经济效应。

4.大学生科技创新跟风现象严重,高端成果少。很多大学及教师还停留在把科技创新当作是噱头,为了学校荣誉及个人职称带几个学生,做一些项目然后发几篇论文,完成的是一项任务。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更像是一阵风气,真正做实、钻研的却很少。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议和对策

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社会竞争力的需要,是学校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必需。

1.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是建立一支以指导教师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团队。因此,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首先,学校领导由上到下的重视是必不可少的。学校领导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是鼓励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保证,由上到下的统一支持为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积极性提供良好的前提。其次,拥有一支较高业务水平、事业心强且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好的老师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推动的作用,教师由于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阅历知识,对研究方向的把握往往比学生要敏感得多,可以帮助学生在选题方面扩宽视野、节省时间。同时高水平的教师可以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发展,其对学生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指导和把关能够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点高、成果科技含量高。一个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能够较好地把握团队发展节奏,对团队起到控制作用,有利于发挥骨干分子的带头作用,同时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完成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准确有效地完成创新活动。第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顾名思义主体在大学生,团队里要体现大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尝试新事物的优点,才能带领好整个团队。

2.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投入,建设活动基地。大学生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实践活动。任何活动的开展都以投入为前提,这不仅需要软件投入,更需要的是硬件投入。硬件投入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需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投入,另一个要建立固定的、持续的活动基地。

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建议资金的筹集采取更多灵活的方式,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功能,多渠道展开工作。首先,学校要设立专项的活动资金支持。对此,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给予高度重视,还要求领导者具有超前的眼光。基金来源可以是学校的教育经费、研究经费、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同时,各院系、部门也应从各院系的角度做出相应规划,拨出的专门款项用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从目前来看,从校方筹集的资金是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最稳定、最能够持续的来源。其次,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直接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走向社会和市场,这就需要尽量争取社会和企业的赞助,这也是目前活动资金的另一重要来源。第三,社会风险基金的投入。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已初见成效,部分高水平创新成果已经得到风险投资商的关注,对于有条件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宣传,创造条件,吸引风险资金的投入,这是从长久考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最好的支持。另外,吸引教育热心人士的捐助和支持,以及毕业校友的资助,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自己投入资金开展科技创新无疑也是活动资金的来源渠道之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想顺利开展离不开稳定、多样、专业的活动基地,为提高活动水平和效果,需要产学研相结合。可以由校方牵头,在网络上建立相关论坛,邀请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和专家,为学生建立网络讨论平台,方便学生随时咨询。要建立进行技术开发和创业的基地。目前对一些高校来说实现起来可能有点难度。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大力发展科技园的建设,这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应积极开放科技园,充分发挥科技园功能,鼓励学生参与到科技园的项目中来,使大学科技园真正成为大学生们创新、创业的乐土。

3.努力创造良好的适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仍然是一个正在成长和被接受中的新生事物,新生事物的出现和发展离不开良性的推动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受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影响的复杂活动,能否协调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是活动是否能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社会和高校共同努力,充分利用媒体等社会资源营造大的环境,同时在高校内给予适当的刺激,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倩.中美高校科技管理校本培训课程的比较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2]吴小玲.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及其校本培训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3篇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教师是学术氛围的主要缔造者,这不仅是专业教师的职责,同时辅导员也应当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积极思维提供开放的、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辅导员为学生创建科技创新研究室,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和板报宣传栏等方式,加强对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的宣传,激发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通过招聘科研助理、对科研助理进行能力培训,逐渐探索出“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助理”培养模式。

(一)选拔科研助理

根据各研究室的发展需求及资源条件招聘科研助理,面向学生进行公开招聘。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由科研助理负责对其进行相关的软件工具培训,并根据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对受训学生给出评价,作为下一步面试录取的参考依据。面试考核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科研助理组织负责,认定合格的学生作为第二梯队科研助理;第二阶段的面试考核由研究室的指导教师负责,最终被录取者作为预备级科研助理,可以进入创新研究室进行工作学习,根据其在研究室内的表现最后决定是否被聘为正式科研助理。

(二)科研助理的能力培养

创新研究室将“主动寻找差距、敢于承认差距、努力缩小差距”的理念作为行动指南。学生通过参加研究室的各种活动如新人招聘、软件培训、学术交流、项目团队公关、撰写研制报告等,在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作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实践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强化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进取的精神。

(三)科研助理培养模式形成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层次的课内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如“挑战杯”、电子竞赛、数学建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等国内外各项科技竞赛。同时,辅导员还注重抓好学生党员这一群体,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校期间曾做过科研助理的学生,毕业后择业的优势非常明显。

二、以科技创新联合会为平台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开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的英文“innovate”其注解为“makechange”(改革),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发现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新兴事物及新的思想活动。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激发广大民众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来建设创新型国家。金陵科技学院树立“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提升了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电子信息类专业包括计算机、通信、电子、光电等一系列热门专业,是21世纪及未来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热门学科之一,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知识发展和更新速度很快,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在培养过程别注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大胆进行科技技术创新,担当起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重任。金陵科技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决定的一项重大决策,以人为本;立足于南京软件名城的需求视野,为积极响应江苏省培养软件类卓越工程师及南京市建设“国际软件名城”的重大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以南京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2016年,学校关于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培养修订工作以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指导,提出并强调要大力发展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再次加强了对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的重视程度,要求把实践环节体现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加强校企联合和校企共建实验室,树立牢固的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电子信息类作为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如何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面临的棘手问题。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思想和应用型大学发展方向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学校花费了大量时间加强了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技创新的第一步是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任务的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方面,金陵科技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教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加入了学生的新兴的血液,可以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而且新思想的加入,可以碰撞产生很多新的火花。一部分学生加入科研项目,并在项目中提出独特的创新见解;另外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活动,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都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学校还一直开展大学生导师指导制,每年经过严格的选拨工作,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科技创新导师加入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队伍中。根据大学生人数配置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导师,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通过科技讲座培养学生兴趣。大学生是现代科技创新的承担着,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兴趣也是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政府工作报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我校发展思路中进一步明确了办应用型大学的目标,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投身到学校的事业发展中去。学校每年一定数量的科普宣传、教授面对面、专业认知实习、科技创新讲座等一系列的活动,活跃校内创新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要求本科生每学期参与2次以上的科技创新讲座,本项目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分享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分享科技创新的经验和成果,对项目开展、论文写作和专利申请等内容进行指导。在讲座举行后,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和老师或者项目负责人继续保持联系并交流,在大学生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3.鼓励学生参与竞赛和。组成由以指导老师和学生的团队,参加电子信息类科技创新比赛和技能竞赛。每年学校组成都有一定数目的学生获得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省级指导项目资助,在大学生创新创意大赛、互联网+创新创意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中美创客比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竞赛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大力注重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转换为创业能力的培养。在项目开展进行过程中,进行论文指导和专利讲座,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含软件著作权),在国家级期刊,申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创业,了解学生学习与创业之间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三、经验和不足

在近年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地布置不同的任务。比如大一的学生重在积累和科研创新工作的启蒙,大二学生重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和科研创新工作练习,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结合专业兴趣开展一定的比赛来锻炼自己,大四学生可以面向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培养一定的职业技能训练。在尊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关键技术方面进行重点指导和技术把关。当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一是观念的问题,现在高校和老师甚至是学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还不够重视,总感觉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习。二是现在的大学生比较忙,大二大三学业学习时间比较多,没办法持续投入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生转到卓越班学习后,抽不出时间进行工作,耽误项目的进展。大四学生要实习、考研和找工作,也抽不出时间来进行科技创新工作。三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科研类高校,实验设施相对缺乏,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不足,希望未来可以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和科技孵化园。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社会历史发展背景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我校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项重要措施,总结了学校在电子信息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对未来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4-91.

[2]陈小虎,雍海龙,黄洋.新兴大学与转型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36-142.

[3]刘德才.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6,(1):81-83.

[4]王强,高婷婷,曹永成.应用技术大学信息工程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6,(5):21.

[5]包永强,梁瑞宇.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大学教育,2016,(4):163-164.

[6]黄景飞,刘忠.应用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51-52.

大学生科技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129-04

大学是进行教育和从事研究的场所,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历史责任,大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1]。然而伴随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高校的教学质量受到了严峻挑战。当各大高校在深化大学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时,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目标。因此,为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健全和完善创新活动运行机制,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其培养的目标之一[2]。为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各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一)学生的个人原因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许多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持不积极的态度,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会耽误其正常的学习生活,应将时间与精力用在专业领域,而不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即使参加创新活动的学生也有许多半途而废,因为创新活动所运用的知识是综合的、过程是持续的,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所以部分学生选择了逃避。许多高校对科技创新活动都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有个别动机不纯的学生只是想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其本质和初衷,达不到科技创新的目的。

(二)培养模式落后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目前高校大多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作

用,也改革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总体看其人才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

为主,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尽管随着高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认识的提高,课堂实验也不断增多,然而效果却不明显。除了学生自身学习态度不端正、消极应付外,实验性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内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学生兴趣和主动性不高。许多高校在开设新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时缺少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加上师资力量限制,部分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学科的发展。另外,有些高校,特别某些独立本专科院校发展速度过快,其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跟不上发展速度,也是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3]。

(三)教师的繁重科技任务困扰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面临教学和科研孰重孰轻的认识问题。现在高校教师的额定工作量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有大量的科研任务(如科研项目和论文要求)。科研工作与职称的评聘、年终考核等直接挂钩,而教学工作相对而言是软指标,所以在现有的评聘考核模式下,为了完成学校的科研硬指标,教师的主要精力不得不转移到科研上,于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出现了偏颇。所谓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只是为了应付上级任务,从形式上开展一些动员,虽然

也制定一些改革措施,但实际上多停留在口头上,并未落到实处,使创新能力培养变成“口号教育”,走走过场而已;还有一些却是走向另一个极端,盲目要求本科生对本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进行应用性研究,超过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使创新能力的培养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确,另一方面是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缺乏必要的调研和思考,只是应付科研教学任务,造成在实际中无法真正实施[4]。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是民族腾飞的基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教育。大学是现代社会人才培育、知识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1]。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分析制约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因,科学合理地策划,根据不同高校的特点,从营造创新教育气氛、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完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一套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强化科技实践活动,营造创新教育气氛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就是要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在大学里,只有从领导到教师到学生都树立起创新能力培养的理念,才可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如科技专题宣传、报告、演讲(特别是一些大师的报告或演讲)和各种科技竞赛等。通过组织全校性或全院性的科技创新项目计划或科技竞赛,有选择性地立项资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置身于创新活动教育的氛围中,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 对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表现出具有良好创新精神和主见的学生,特别是对所谓的“怪才”、“奇才”多一点宽容和鼓励,尽可能地正确引导并创造相关条件,以免扼杀了他们的激情和创新思维。对在探求科学知识和尝试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错误,甚至得出了不科学的、有些荒谬结论的学生,不要去指责或嘲讽,此时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需要教师和他们一起去总结成果和寻找失败的原因[5]。而这一切都需要大学有一个宽松、宽容、能容纳个性的创新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