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型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是通过对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配套条件,如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从技术 、经济、工程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影响进行预测,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和如何进行建设的咨询意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常见用途
企业投融资
此类研究报告通常要求市场分析准确、投资方案合理、并提供竞争分析、营销计划、管理方案、技术研发等实际运作方案。
国家发改委立项
此文件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而编写,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的基础文件,国家发改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核准、备案或批复,决定某个项目是否实施。另外医药企业在申请相关证书时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银行贷款申请
商业银行在贷款前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项目方出具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对于国内银行,该报告由甲级资格单位出具,通常不需要再组织专家评审,部分银行的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不需要资格,但要求融资方案合理,分析正确,信息全面。另外在申请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资金 、工商注册时往往也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该文件类似用于银行贷款的可研报告。
申请进口设备免税
主要用于进口设备免税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项目确认书的项目需要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境外投资项目核准
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国外矿产资源和其他产业投资时,需要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或省发改委,需要申请中国进出口银行境外投资重点项目信贷支持时,也需要可行性研究报告。
政府资金项目申报
企业为获得政府的无偿资助,需要对公司项目进行策划、设计、技术创新、技术规划等,编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包含管理团队、技术路线、方案、财务预测等,是政府无偿资助的项目申报的主要依据。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求
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任务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所以必须设计研究方案,才能明确研究对象。
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其中所运用的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关键词】:电力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企业的发展追求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落实的情况下,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各行业相互间在市场环境中想要获取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要积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以经济技术手段努力压缩企业的成本开支规模,获取最好的企业经济效益。而现实中许多企业在抓成本控制管理时有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实施过程或多或少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水平低下、过程管理存在漏洞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电力安装企业在工程安装阶段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管理谈谈自已的观点。
一、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
成本控制管理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有费用,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进行预测、决策、核算、分析、控制、考核等的科学管理工作,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力发展,作为基础行业的电力生产与之相配套的电力安装企业如何在公平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成为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从一些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且不断发展状大的一些电力安装安装企业中我们看到,这些企业能够取得成功经验中无不呈现出加强本企业在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特别是重视并加强了对本企业承担的工程项目从计划、组织、实施和、结算和决算等各方面成本控制管理工作,达到了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了应有的空间。
二、电力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电力生产作为国家的基础行业,其中重要环节的就是电力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作为参与工程项目的安装企业而言,如何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取得合理的利润是每一个安装企业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工程项目各相关管理部门相继出台并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各个行业在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在设计、概算审批、投标报价、合同管理、过程监督、结算办理等方面都取得了不俗成绩,行业规范程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各企业之间都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在这种情况下,原先那种部份依靠人际关系,不正当的信息渠道和选择质量低劣的材料等获取利润的行为已成为不可能的事情,电力安装企业也不例外。因而目前在规范和在阳光透明下的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只有着力做好内部挖潜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程成本,加强成本的控制管理,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才有可能拓展自已的生存空间。
三、工程安装阶段成本控制管理涉及到的主要内容
1、电力安装安装企业在工程安装阶段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要成本。
(1)、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用的支出,机械费用的支出,材料费、措施费;
(2)、间接费,包括企业管理费、规费和税金;
(3)、其它如而青苗赔偿等。
2、工程项目在工程实施阶段,其成本开支涉及到各项成本具体内容为:
(1)、直接费中的人工费,如基本工资、补贴、辅助工资、职工福利、劳保费的综合;
(2)、机械费中的如机械的折旧、大修、小修维护、安装拆除和场外运费、操作人员人工费、燃料费、车船使用税金等;
(3)、材料费中的材料原价+运价+运输损耗+采保(采购、仓储、工地保管等);
另外直接费中的措施费主要是是指含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及安拆费、临设费、专业工程专用措施费、二次搬运等费用。成本开支中除直接费外,还产生了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企业管理费,如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企业管理办公室所用)、差旅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如房屋仪器仪表的折旧大修等)、工器具使用费(不属于固资的生产工具家具等的购置修理等)、劳动保险(企业支付给离退休易地安家、职工退职金)、财产保险费(安装管理用财产车辆保险费)、财务费(为筹资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税金(房产、车船使用印花等)、其他(技术转达、技术开发、业务招待费、绿化费审计费等等。
四、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
1、可行性研究阶段
必须在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建筑行业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和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按照市场环境和安全的要求去做,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该项目有关信息和资料,然后把这个项目的几种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最佳的可行性研究方案。所确定的最佳可行性研究方案不仅在技术上是合格的,而且能达到合理的经济效应,这样就可以满足投资方的资金按期回收需求,保证投资方的经济效应,同时使得企业的收益率也达到最大合理值。
2、初设阶段
相关的工程实践证明,在项目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对电力项目工程成本的影响力的可能性在75%以上;施工图设计结束后,对项目工程成本的控制的可能性只有50%左右。作者认为,在电力项目工程的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必须认真调查和收集工程的相关数据、信息等资料,并且对这些资料研究、对比、分析,并且设计者必须和技术和经济的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努力把电力项目工程造价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成本范围以内。
3、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预算在电力工程承包合同的签订阶段、工程项目进度的资金的到位阶段、项目工程决算的经济核算阶段中,是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非常重要的部分。项目工程的设计人员到电力工程的施工现场,了解施工现场的各个重要方面,将电力工程施工图设计的控制在合理而且尽量小的范围内,同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要和技术经济人员保持更好的沟通,相互及时了解情况。
4、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控制施工阶段的造价,通过科学合理的组织工程的施工,合理的处理电力工程的质量、工期、造价之间相互的辩证关系,可以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综合的经济效应。电力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的重点是控制工程承包合同价,所以对电力工程的施工的整个过程中,对于项目支出都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吧电力工程施工的承包造价和实际的支出值进行对照比较,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预测和分析工程施工承包合同的成本。
5、竣工结算控制管理
竣工结算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整个造价控制的最后一道把关,与甲乙双方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对于建筑单位来说,应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降低造价;对于建筑单位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往往高报结算,以此提高工程造价。因此,工程决算审核非常重要。要求预算人员必须具备专业水平,熟练掌握工程量的计算原则、定额项目的内容、套用规定、计算程序等。另外,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工程技术知识外,对施工现场提出合理建议,也应对不合理签证进行质疑。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项目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树立全过程、全员控制意识,加强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等全过程造价管理,真正做到开源节流,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通过有效的造价全过程控制手段,提高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林育清.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7,12.
[2]乔元.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造价控制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
[关键词] 用户指南;注册登记研究;指南解读;实效研究;真实世界
2007年,美国卫生健康研究与质量管理署(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了用于设计、实施和评估注册登记研究(registry study,RS)的《评估患者转归的登记:用户指南》(user′s guide to registries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summary)[1],2010年《评价患者结局注册登记指南(第2版)》[2](以下简称“《指南(2)》”)正式,2012年11月,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文版[3]。《指南(2)》的是RS领域中的重要步骤,对RS的规范化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
《指南(2)》共分3大部分14个章节,详细介绍了RS的设计、实施与评估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在第1版基础上增加了“在产品安全评价中应用登记”、“什么时候应停止登记”、“登记与电子健康档案数据接口”、“链接登记数据”4项内容,同时结合38个具有代表性的RS研究实例,从多方面阐述了RS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4]是近年来中医药研究领域高水平、大规模RS,结合该研究对《指南(2)》中RS的定义、目的、设计、操作及评估中的重点问题予以解读。
1 RS的创建
1.1 RS简介
1.1.1 定义 《指南(2)》中,AHRQ对RS的定义为“注册登记是一个有序的系统,该系统使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收集统一的数据(临床的或其他)来评估由某种疾病、状况或暴露的人群的特定结果,该系统服务于一个或多个预定的科学、临床或政策的目的”。定义中出现的“暴露”一词是流行病学概念,指接受某种诊疗措施或接触某些致病因子。在RS中,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暴露包括使用药物、医疗器械、疾病与病情、治疗方案及过程、医疗卫生服务等,因此可将RS分为医疗产品(包括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登记、健康服务登记、疾病或健康状况登记,也可以根据研究目的结合以上分类,作为综合性注册登记研究出现。换言之,RS是对处于以上一种或多种暴露因素中的人群进行评价。在RS的定义中,要点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研究类型为观察性研究;数据收集由研究目的决定;收集的数据内容统一;数据收集方式一致;数据收集内容为来源于患者临床实际的数据;采取主动收集数据的方式。
1.1.2 目的 在开展任何研究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明确研究目的。研究目的直接关系到研究方案的设计以及各个环节操作,因此在进行研究前要对所需解决的问题有系统清晰的认识。《指南(2)》中所关注的目的为:描述疾病的自然史;确定临床实际效益或成本效益;评估医疗产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或风险;评价或改善医疗质量;开展公共卫生监测;开展疾病监测。RS不仅可以作为安全性评估手段,还能够为临床实践、患者转归以及比较效益等方面提供真实世界的结果。在研究设计中,RS可以仅有1种研究目的或同时具有多种目的,以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主要目的,其他作为次要目的,并以主要研究目的设置结局评价指标,研究要紧紧围绕主要研究目的开展。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研究目的为获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明确不良反应发生的类型、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属安全性评估。《指南(2)》指出,当RS被用作医疗产品安全性评估时,可将其作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监测及主动风险评估的重要工具,也可将其作为不良事件自发呈报系统的有力补充。医疗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可分为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2种,当RS用于对药品或医疗器械的安全性研究时即属于主动监测范畴[5],可弥补被动监测漏报、瞒报、迟报、误报、谎报以及报告质量不高等问题[6]。
1.1.3 与常见研究设计类型的关系 RS属观察性研究,充分了解RS与其他研究设计类型的关系有利于更好的应用,以下简要阐述RS与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的异同点。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队列研究是将一群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随访适当长的时间,比较2组之间所研究疾病或结局发生率的差异,以研究这个(些)暴露因素与疾病或结局之间的关系[7]。RS在研究形式上与队列研究相类似,均属于观察性研究,均是出于某种研究目的对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群的观察,一般需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不同点是RS多为前瞻性研究,而队列研究可分为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队列研究;在研究范围与关注点方面,队列研究所关注的范围较小,每一个队列只关注一种暴露因素,且在同一时期内要采用同一收集数据的方法,RS比队列研究更灵活,基于一项研究可以为多种目的采集数据,且可以集合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如可链接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还能够根据额外的研究需求对RS进行调整。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RCT是验证临床疗效的金标准,但其也有局限性,如当所研究对象为罕见事件(如药物不良反应,罕见疾病),或不符合伦理学要求(如怀疑某些医疗产品或医疗手段可能对患者造成损害),RCT通常难以执行,RS可能是对此类事件研究的最佳选择,此时RS可作为RCT强有力的补充。注册登记研究与RCT主要异同见表1。
其他设计类型:RS可根据研究目的嵌套其他类型的设计,如病例对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巢式病例对照研究(nested case control study,NCCS)等,当嵌套其他设计类型时可针对某些研究目的进行深入研究,如嵌套NCCS不仅可节约研究成本,还可提高检验效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即在RS的基础上嵌套了NCCS,除获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还对发生过敏反应的机制进行研究。当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过敏反应时,即将该患者作为过敏组,同时以同性别、年龄(±5岁)、同季节、同药品批次作为匹配条件,按照1∶4将未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30 min内立即采集血清样本,建立血清样本库,检测血清样本中免疫球蛋白(IgM,IgG,IgA, IgE)和细胞因子(IL-4,IL-13)等与过敏反应相关指标,明确过敏反应发生机制。
1.2 RS的策划
RS通常具有样本量大、数据收集范围广(许多研究为全球性登记)、研究时限长、收集的信息量大等特点而对组织策划要求很高。同其他研究一样,策划RS要明确几个关键步骤:明确RS的目的;确定RS是否是解决研究问题合适的方法;识别利益相关者;评估可行性;建立研究团队;建立管理和监督方案;定义研究范围;确定数据库、患者转归及目标人群;起草研究方案;起草项目计划;预期登记终止后结果。《指南(2)》对RS策划过程中所需考虑的问题均给予了详细说明。
此处需重点提出RS终点问题,研究设计之初即需要考虑何时终止RS。许多RS开始时就没有设定固定的终点,称为开放式研究(open-ended study),如对罕见终点事件发生率的测量,又如传统监测系统监测事件的频率发生变化时,均可以长期延续下去。但作为一项研究不可能无限期延续,以下几种情况发生时要考虑终止研究:所收集的数据足以回答登记目的问题;评估登记数据不符合预期目标;登记关注的问题过时或发生变化时,如新技术取代老技术,老技术的安全性问题不再重要时;登记的能力不足,如人力或资金的不足不能够维持研究继续进行时;登记所有权或管理者发生改变时。因此,在研究设计阶段要设定一个或多个特定的并且可测量的终点目标来判断研究是否应该终止。如果无法设定这种目标时,或者没有达到可测量的目标以及不能在适当的时间完成目标时,在终止研究时要在报告或出版物中对终止原因进行明确说明,同时还要考虑各种可能导致登记终止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的研究目的为获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但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为小概率事件,缺乏计算样本量的前期数据而难以估算样本量,故参考“三例原则”(rule of threes)[8]每个中药注射剂品种观察3万例,如在完成观察例数时仍未获得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需继续观察,直到能够达到研究目的为止。
资金支持是RS策划过程中的重要因素,资金投入多少由登记的范围、患者的数量、收集数据的精确程度等因素决定,主要来源为政府资金、医疗产品制造商、基金会、医疗保险机构、专业协会、医药行业联合会或多种赞助者。在选择资金来源时要充分衡量利益冲突问题及识别利益相关者,如研究的资金来源于利益冲突方,那么获得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偏倚,在最终汇报结果时对资料来源要有明确的说明。
1.3 RS的设计
了解RS所关注研究问题需要达到的精确程度有助于更好的设计,RS的设计关键点包含:明确阐述研究问题;选择研究设计;将所关注的临床问题转变为可测量的暴露与结局;选择研究病例,包括决定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确定数据来源;确定样本量和随访持续时间;确定抽样方式;充分考虑研究的经费、场地、医生、患者等资源;考虑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RS的数据可采用于传统的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队列研究分析方法,还可采用适应性设计[9](adaptive design),在长期研究中根据临床实际适当调整方案,使操作更加灵活。
选择登记病例时,根据研究需要,可以是目标人群中全部或几乎所有的对象,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样本(由抽样获得的人群,可代表目标人群特征)。以描述性研究为目的的RS可不设置对照组,但在分析性研究中,如需要评估不同选择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差异大小或各组之间的关联强度时,对照组的设置就很重要了。根据研究目的可设置内部对照、外部对照或历史对照。RS对照组的选择较临床试验更为复杂,因此需要使用各种设计(如匹配)和分析策略(如分层分析等)来控制已知的混杂。设置对照组可能会造成操作难度、时间、资本等大幅度增加。RS设计通常限制适当的条件以确保病人在入组后有足够的样本量可以进行亚组分析,在选取样本时可以使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
在设计阶段,RS的样本量、随访时间和所需的条件由研究目的、所获取数据的期望精确程度及需要验证的假设所决定,根据研究目的,由研究者提供最主要的结局指标(包括效应值及精确度)来进行估算,但以描述为目的的假设或对医疗服务进行质量评价为目的的研究可以根据研究成本、研究开展的可操作性等因素进行估算。
设计完成时要对此项研究的偏倚进行评价并量化,了解偏倚的产生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从而对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进行预测。
1.4 RS数据采集
1.4.1 数据采集工具的制定 《指南(2)》中提到的数据元素(data elements)是指RS收集数据所包含的内容,即数据采集工具所包含的条目。选择数据时遵从“简洁、准确、一致”的原则对每一个条目进行明确的定义。制定采集数据工具时,除需要考虑所采集的数据是否能满足RS主要结果的分析,在减轻调查对象负担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收集数据所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要分清所采集数据的重要性,与RS开展或与研究结果相关性不大的数据一般不应考虑在内。数据采集工具制定流程见图1。
1.4.2 数据来源 RS的数据可根据研究的主要目的与次要目的而分为主要数据(primary data sources)与次要数据(secondary data sources)。主要数据是指与登记目的直接相关的数据,属于主动性收集,主要数据要事先确定,并按照研究计划采取统一的程序与格式收集,具有可追踪性和可分析性;次要数据是指出于登记之外目的收集的数据,如可通过整合已有数据库获得。
在美国,电子信息业发展迅速,健康信息网络覆盖全国,因此多种电子数据库可作为次要数据的来源,包括患者自发呈报数据、临床医师报告数据、病史摘要、电子健康档案、机构或组织性数据库、行政管理数据库、死亡指数、美国人口统计局数据库、已有的登记研究数据库及其他数据库等。在主要数据与次要数据2个数据库能够链接的前提下,可以将次要数据进行转换后纳入主要数据的数据库或通过特殊的识别码将2个数据库合并,形成完整的数据库进行分析。在中国,健康信息数据网络建设正在建设及完善中,目前中国普遍使用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库、医疗保险数据库、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等均可以作为次要数据来源,在进行RS设计时可以充分考虑整合并加以利用。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在设计之初即考虑了整合已有HIS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该研究结合填写《注册登记表》及进行网上系统录入、条形码系统、整合HIS信息等多种方式采集数据,其中填写《注册登记表》与条形码系统为主动采集方式,获取主要数据,提取被监测者HIS诊疗信息与《注册登记表》信息网上录入数据库进行链接作为次要数据,经整合后形成RS数据库。该项设计考虑可以大大减少观察医师的工作量,丰富采集数据的信息量,且更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1.5 RS的伦理学问题
伦理道德因素对登记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卫生信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均有重要影响,是RS策划与实施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为观察对象的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目的,在保护研究对象免受伤害的基础上达到利益最大化及风险最小化。开展RS时,研究者应该告知参与者研究的目的和运作过程,并获得参与者的同意。同意的内容主要包含3个方面:同意纳入患者信息以建立RS;同意原始研究目的和登记资料的使用;同意RS资料被登记工作者或其他人为了同样或不同目的的后续使用。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在符合其他伦理学原则基础上,对同意过程可以不必有明确表述。在开展RS时,对患者的隐私要有完善的保护计划,避免潜在伤害的威胁,遵守相关伦理学法规要求,增强RS项目的管理(包括对操作过程的管理、信息透明度、研究资料及信息所有权等),将研究项目在国际网站注册也是加强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的一个良好手段。“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注册登记研究”所有在研品种均在美国临床试验网站()注册,为该项RS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伦理学保证。
2 RS的实施
RS在实施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对参与者的招募、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对数据的分析与诠释。
2.1 参与者招募与维持
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参与者招募可在医疗机构(如医院、诊所、药房)、医生及患者3个层面展开,是否需要设置纳入与排除标准也由研究目的决定。招募的参与者可分为“自愿”与“非自愿”,影响其参与的因素主要包括RS与医疗机构或个人的相关性、意义的重要性、研究的科学性、参与的风险、负担的大小等。招募参与者的难点在于募集过程的困难、失访等,如果募集的患者不能代表目标人群,那么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就会降低,因此制定完善的招募计划十分必要,为研究参与者提供多种类型的奖励也是促进招募与维持工作的有力手段。
2.2 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
RS属于观察性研究,完善的数据管理计划与质量保证措施将直接影响RS的成败。在研究的设计伊始就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与说明,并贯穿于研究的始终,各个操作步骤均应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措施。数据管理包括数据的收集、清理、存储、监控、审核和报告,一项成功的RS应与临床诊疗实践相结合,收集数据要少而精,对研究参与者的干扰达到最小,形成可持续操作的标准化工作流程,制定详细的操作手册,对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置相应的处理措施。
研究质量保证有3个主要方面:数据的质量保证; RS过程的质量保证;计算机系统的质量保证。《指南(2)》推荐“基于风险的质量保证方法”,该方法关注于误差的来源,可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措施,以维持足够的质量要求与资源支出间的平衡。
2.3 RS数据的分析与诠释
RS收集数据的效用与适用性依赖于数据分析的质量与使用者对结果的解读能力。分析数据前要仔细考虑研究设计的特点,并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价与处理,包括所有重要协变量的收集、数据的完整性、缺失数据的处理、验证数据的准确性等。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对混杂与潜在的偏倚加以控制,如采用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来评估,也可以使用倾向性评分[10]、多变量风险模型、工具变量[11]等统计模型来处理混杂因素。对研究时限较长的RS可进行期中分析,但是需要计划好分析时点,确定分析时点要考虑的问题是:第一,登记的病例数是否足够,或已发生的事件数量是否足够;第二,事件的发生与使用产品是否具有相关性。
对RS数据分析结果的恰当解读可以使结论的应用者了解风险或发生率估算的精确度,评估现行研究所检验的假设、产生新的假设等。对每个研究主题都要在数据解读中进行讨论,突出表示可能影响分析结果的假设或偏倚,或通过与其他研究数据的对比来协助解释结果。
3 RS的评价
对RS采取严格的评价,不仅有利于获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地研究结论,同时也有利于指导临床以及政府决策。《指南(2)》中介绍的评价方法不仅适用于对RS数据及结论的评估,同时也适用于登记研究结果的报告。
由于RS在方法学、范围和对象上变化宽泛,评价其质量很难做到统一的标准,评价RS常见的两大困难是难以区分设计、研究实施过程及可利用信息的质量,以及对评估RS信息质量的假设参数值缺乏实际临床验证的证据。因此在进行质量评估时要兼顾研究目的、研究数据的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以及资金支持和可行性问题。目前评价RS最常用的工具是质量量表(quality domains),但不同量表所评价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多数情况下是将所有条目分数相加的方法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方法可能降低或夸大研究结果,从而不能反映独立因素的效果[12]。
《指南(2)》推荐的评价方法是先调查可能影响结果质量的因素,然后对其进行质量构成分析。在进行质量构成分析时,要注意区别研究质量(设计与操作层面,包括研究计划、设计、数据要素和数据来源、伦理、质量控制等)和证据质量(数据/研究发现的层面,包括外部效度、内部效度、分析和报告),其分析结果要必须联系疾病构成特征、RS类型和研究目的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指南(2)》是优质的RS指导资料,是RS发展历程上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中国参与了多项全球性的RS,同时也自行开展了一些大规模的RS,如对于如中国国家卒中登记[13]等,有的已经获得了研究成果,有的则刚刚起步。《指南(2)》对在中国开展的RS,尤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RS起着纲领性的作用,对明确RS研究目的,规范操作过程,评价研究质量提供指导,使中国RS更加规范,研究结果更具有真实性与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User′s guide to registries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summary[S]. 2007.
[2]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egistries for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a user′s guide [S]. 2nd,2010.
[3]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Registries for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a user′s guide.评估患者结局注册登记指南[M].卢伟,曾繁典,董卫译.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4] 杨薇,谢雁鸣,王永炎.中医药临床实效研究——中药注射剂注册登记式医院集中监测方案解读[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 2683.
[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 of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Registration of Pharmaceuticals for Human Use.Topic E2E pharmacovigilance planning (Pvp):note for guidance on planning pharmacovigilance activites[S]. 2005,7.
[6] 李文武, 刘超,李学林,等. 浅谈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自愿报告系统[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19(1): 50.
[7] 刘建平.队列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方法学问题[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4):331.
[8] Brian L Strom,Stephen E Kimmel. 药物流行病学教程[M]. 曾繁典,施侣元,詹思延译.John Wiley & Sons (Asia)Pte Ltd,2008:28.
[9] Chow S C, Chang M, Pong A.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of adaptive methods in clinical development [J]. J Biopharmaceut statis,2005,15(4):575.
[10] Stuart E A. Matching methods for causal inference: a review and a look forward[J]. Statist Sci,2010,25(1):1.
[11] Boef A G, Le Cessie S, Dekkers O M. Instrumental variable analysis[J].Nederlands Tijdschrift Voor Geneeskunde,2013,157(4):5481.
[12] Greenland S. Invited commentary: a critical look at some popular meta analytic methods[J]. Am J Epidemiol,1994,140(3):290.
[13] Wang W J, Lu J J, Wang Y J, 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in the first year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alysis from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y[J]. CNS Neurosci Ther, 2012, 18(9):773.
How to read and understand Registries for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A User′s Guide (2nd Edition)
YANG Wei, XIE Yan-ming*
(Institute of Basic Research in Clinical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Registry studies (RS) ge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it can reflect the health care situations of the real world. There are a number of large scale R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S are observational studies that can complem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 RS have an irreplaceable position in real word study ( RWS), especially for small probability event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s and qualities in RS. Registries for Evaluating Patient Outcomes: A User′s Guide (2nd Edition) was published by the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in 2010. It described the details of how to establish, maintain, and evaluate RS, and using 38 RS s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possible problems in undertaking such research. The User′s Guide(2nd Edition)provides a a reliable reference document for RS. TCM injections post-marketing safety surveillance RS is a national program involving multiple centers in China. This program can further improve RS quality their application in China and is a good illustration of how to follow this guide accurately.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演讲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而且强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和表情、手势,提高口语交际的效果。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所以,研究出一种有效的演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借以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是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85%是靠他的人际沟通和演说能力,只有15%跟他的专业技能相关。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人们需要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良好的演讲能力与口才,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生活与事业。
在美国,从幼儿园到大学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演讲练习课;而在中国,从小学到初高中几乎没有设置演讲课。虽然课本中设置了演讲单元,新课标对演讲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仅仅一个单元的课程很难将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落到实处。为了提高学生演讲水平,老师们大多采取了“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模式。但多年以来,这种寄予了语文老师莫大希望的教学模式收效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课前演讲表面热闹,却流于哗众取宠;有的上面的同学面无表情,下面的同学昏昏欲睡;有的演讲时间过长,影响了主要课程的进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一是时间的安排随意无定。演讲的设置往往成为某个老师的个人行为,如果中途换了老师,原来的内容很难进行下去,会让学生难以适从。
二是内容的安排没有层进性。不同老师内容差别很大,或是内容相同但前后缺乏一个由浅入深的层进性,不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
三是演讲的要求不够明确。既缺乏对每个阶段的具体要求,也没有演讲技巧的点拨,没有必要的检验环节。这样结果就是演讲的同学难以操作,应付了事,最终没有提高,做听众的同学则事不关己,索然无味。
四是目标的设定孤立单一。“课前演讲”没有很好地与作文、阅读等教学相联系、相结合。
二、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高中语文演讲的研究成果不多,见诸期刊杂志上的论文不过十几篇,主要集中在对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开展原则、活动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如:房玉清《课前演讲的整体效应》,葛成石《课前演讲DD奏响在语文课堂上的一段序曲》,王进《课前演讲DD听说训练的有效途径》,周宝玲、沈道成《课前演讲: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的双赢模式》等文讨论的都是语文课前演讲的作用;张洪的《课前演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安光祥的《语文课前演讲中的循序渐进原则》重点阐述了课前演讲要遵循的原则;彭伟的《课前演讲DD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方式》,桂启升的《雕虫也要有好技DD课前演讲谈片》,王作云、刘淑萍的《课前演讲的“分级训练”法》讨论了课前演讲活动的形式。 由此可见,在以前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语文课前演讲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都提及了语文课前演讲对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写作水平、加强思想教育的积极影响。找到一套切实可行、循序渐进、要求明确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的研究任务。针对演讲教学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够具体、落实难以到位的现状,本课题主要想通过行动研究法,分层训练,对每步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注重检测结果,阶段性巩固升华,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演讲能力。
三、研究目标
(1)使学生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
(2)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组织材料能力,阅读写作能力。
(3)提高评价、分析能力,增强竞争与合作意识。
(4)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胆魄,培养完善的人格。
(5)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发展的意识。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研究初期,调查学生演讲存在的问题,选择、确定课题;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了解中学生心理表现及演讲的现状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
(3)行动研究法:研究培养高中生演讲教学的有效模式。
(4)个案研究法:对不同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长期的成长记录,及时调整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等。
(5)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5年8月-9月):申报准备阶段。
一方面,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学习新课程改革与实验的相关理论。
另一方面,通过开学初年级组织的演讲比赛,笔者发现学生中除了少数班干部,其他同学很少有当众演讲经历。再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演讲充满期待,但却因为没有经验和技巧而感到难以操作。
第二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实施阶段。
第一步:(2015年10月―2016年1月,高一第一学期)初步掌握,大胆表达。
学习内容:语文必修二演讲单元,看中外名家演讲视频。
演讲主题:“我喜欢的一本书”或“我崇拜的一个人”。
技巧要求:准备时间定为一周;演讲时间固定三分钟;大声表达,保证在场每个人清楚地听到演讲者的声音;身体站直,目视前方,衣着得体;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
点评主体:以老师点评为主,老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巩固提升: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我要当……”的竞选演讲比赛。
第一步效果:让每个学生拥有一到两次当众演讲的经历,能够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同时锻炼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搜索信息的能力、积累素材的能力。
第二步:(2016年3月―2016年7月,高一第二学期)熟练掌握,生动表达。
学习内容:给学生放《超级演说家》等视频,激发学生对演讲的热爱。
演讲主题:“时事评论”。
技巧要求:除了第一步的基本要求,还要在某些方面提高学生演讲的标准。准备时间改为三天;生动表达,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通过声音增强演讲的感染力;眼睛注视观众,调动观众的注意力和热情,必要时通过得体的身势语帮助自己表达;表达观点有一定深度。
点评主体:老师点评,增加学生打分,评出周冠军、月冠军、班级冠军,代表本班参加学期末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举行一次全年级大型演讲比赛,同高一入学时的演讲水平进行比较。
第二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基本掌握常见演讲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关注国家命运的热情。
第三步:(2016年9月―2016年11月,高二第一学期)熟练掌握,个性表达。
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演讲技巧,教会他们如何开场,如何幽默表达,如何在特定的场景下展现自己。
演讲主题:抽取素材库材料,素材可以是高考作文材料,可以是高校面试演讲,也可以是求职竞聘演讲。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演讲的基本技能,本环节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技巧要求:除了第二步要求,本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个性化表达,以便发挥自身的优势。
点评主体:老师学生共同打分,评出周冠军,参加学期末即兴演讲比赛。
巩固提升:各班举行即兴演讲比赛,选手提前二十分钟抽取比赛题目。
第三步效果:让每个学生能够放松、自信、热情地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使学生都能成为演讲达人。
第三阶段(2016年11月―2017年1月):总结阶段。
参考文献:
[1]高正保.语文教学中学生演讲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2).
[2]胡冬玲.精彩五分钟――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实践与收获[J].陕西教育,2014,(21).
[3]王远征.语文课前演讲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2011,(8).
[4]陈丽娟.高中语文老师怎样利用课前五分钟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J].吉林画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