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监测

为了解和掌握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健康危害因素,客观评价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持。2013年12月按照中"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对碧江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进行了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贵州省2013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技术方案》要求,碧江区分别在东西南北中方位各抽取一个乡镇(灯塔、桐木坪、和平、川硐、河西5个乡镇)为监测乡镇。每个监测乡镇根据当地各村经济状况,按较好、好、一般、差四类进行分层,各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行政村),原则上在不同的村民组随机选择5户家庭作为监测户。

1.2监测内容与方法 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垃圾与污水处理、病媒生物、土壤卫生。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观察、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获得监测数据,并填写统一调查表格。

1.3数据处理和分析 监测信息由碧江区疾控中心统一录入全国农村环境卫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采用Excle进行统计分析。

1.4蛔虫卵测定 采用饱和硝酸盐漂浮法,参照《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 7959-1987)进行。

1.5铅、镉的测定 按照《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1997)方法测定。

2结果

2.1全区概况 碧江区面积1012平方公里,共辖13个乡(镇、办事处),92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0.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数为11.16万人;全区总户数为9.76万户、其中农村户数为3.34万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杂粮及其它经济作物,全区上年度GDP为96.95亿元;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6310元。全区有垃圾处理厂1个,处理方式为卫生填埋,设计处理能力210吨/d,实际处理垃圾4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污水处理厂1个,处理工艺为二级处理,设计处理污水50000吨/d,实际处理污水50000吨/d,覆盖人口23.04万,见表1。

2.2监测点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5个乡镇,20个监测点,其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60%)、种植业为辅(25%)、其他(15%),监测点年平均经济收入为4042.65元,村民供水状况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

2.3厕所与粪便无害化状况 20个监测点中,设立公厕1个,卫生厕所、非卫生厕所、无厕所户分别占26.18%、73.56%、0.26%。卫生厕所中,完整下水道式占71.20%,沼气池式占73,三格式占0.54%,绝大部分厕所无化粪池,粪水直接排入沟渠、农田、河流,见表2。

2.4垃圾与污水处理 我区农村主要以生活垃圾为主,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66.67%有成蝇,70%垃圾进行了焚烧处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养殖业污水分别占污水总量的92.53%、5.78%、1.69%,排放方式除工业污水(100%),部分生活污水(4.22%)经过处理后排放外,大部分生活污水(95.78%)以及全部养殖业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至农田、道路、坑塘、河流,见表3。

2.5病媒生物 调查显示,20个村寨仅有1个监测点开展过灭鼠工作,所有监测点均未开展灭蝇、灭蚊、灭蟑工作。

2.6土壤检测结果 20份土壤样品中18份检出蛔虫卵;铅、镉检测结果在容许范围内。

3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显示:近年来碧江区在"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等项目促进下,农村地区某些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如63.67%监测点以集中式供水为主,90%监测村道路硬化或部分硬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仅有1个村开展过灭鼠工作,其余村寨均未开展灭鼠、灭蝇、灭蚊工作,40%的生活垃圾是随意堆放,60%监测点进行定点堆放,堆放在房屋周围或随意丢弃,91.67%垃圾堆放点有臭味、成为病媒滋生地,病媒生物密度较高。卫生厕所户仅占26.18%,大部分村没有卫生保洁员,生活污水随意排放,没有卫生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没有固定垃圾池,只停留在村民自觉的行为上。这说明我们的村镇整体规划、环境卫生综合设施、宣传教育工作效果等工作的力度不够明显,仍然欠缺,虽然农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卫生的愿望迫切,但是长期遗留的硬件设施的不足和卫生陋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综上所述,碧江区农村经济仍然薄弱,农民主要收入以外出务工为主,区、乡财政的支持力度有限, 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及管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入[1-2]。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农村卫生环境长期处在无人治理的状态下[3-5]。为缩短农村生活环境与城市间的差距,就要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和科研投入,把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当作一项长期的、经常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来抓,推动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可持续发展[6]。

参考文献:

[1]罗勇,张科,陈志,等.2011年安县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3,29(11):975-978.

[2]颜小平,徐健,李赐科,等.2012年夹江县农村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2013,29(1):157-158.

[3]张杰,祝刚,张丁,等.2012年河南省农村环境卫生现状监测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3,24(6):431-433.

[4]游光富,苏勤,范颂,等.泸州市2011年农村环境卫生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9):3555-3558.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2篇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街办召开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现场会,用半天的时间,现场观摩了***三个村的环境卫生管理情况,并听取了****五个村环卫管理的经验介绍。这次现场会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学习活动与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必将对我区今后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区划调整后,我区成为城乡交错的新型城区,建区以来,环境卫生管理从总体上变化比较大,但从根本上的变化还是比较缓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城市建设和管理、市容环卫上有两大难题。无法与一些老城区能相比。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帐过多。二是农民占人口的大部分,城市观念差,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农村环卫管理,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的环卫管理是我们的一个很大的薄弱点,全区**个行政村,从总体上讲,搞得不好,有的还特别差,少数比较好的如****等。所以形势严峻,需要我们去认真思索、认真研究。

二、造成全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整体不好的原因

文明意识差。认为农村环境卫生无所谓,不仅是村民、村干部、乡镇干部也有这种思想。讲卫生不在穷与富、富裕不一定都讲卫生、穷村不一定不讲卫生,全在于意识,现在我们有一种现象,各人都不扫门前雪,就更不管他人瓦上霜了。

社会公德差。为了一己私利,自己修房盖屋、土堆、石堆占掉整条马路,把城里的垃圾倒在自己村边,没有社会公德意识,其他的人看见了习以为常视而不见,认为门外的地方不占白不占,自己不自觉,别人也不过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

卫生意识差。生活习惯要讲究,农民也要讲究卫生,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过去的郊区变成了现在的城区,不仅牌子要变,更重要的是改善单一的农村意识,树立城市意识环境意识。

领导素质差。我们有些领导,不做榜样,也不抓管理,一个家庭、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县区道理都是一样,主要是说领导,领导无卫生意识,整体上就难有改进,有干净的也是个体。农村卫生也是一级领导素质的综合反映之一。

宣传程度差。宣传力度不到位,有重城区轻农村的倾向,对群众宣传教育不够,在城市有“五比五看双达标”,在农村有什么?在群众的卫生行为没有达到自觉行为之前,还要靠宣传来推动。我们宣传不够、推动不够、不能全怪群众。

三、**的启示

1、领导的文明意识决定本地区文明程度,领导的文明意识提高了,必将使地区文明程度得到加强。谁也喜欢生活在好的环境中,农村城市化首先得解决观念问题。

2、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保持村容村貌的整洁,如**统一建池、规范“四堆”、垃圾装袋、上门收集,成立村容环卫管理站、集中停车等,一举两得,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抓农村环境卫生力度能促进村民良好习惯的形成,建区以来**在硬件建设上成效显著。都是由街道组织,群众自愿,集资修建。搞好了共同享受,它也是共同富裕的表现,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逐步使群众在好的环境中,形成文明的行为,像***里,什么时候都很干净。

四、全区农村环境卫生怎么搞

1、向**学习。是学习**的经验,不是照搬**的作法,也不要模拟。工作上各有所长,不要不服气,更不要叹气,结合各自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硬件上要力所能及地办一些实事,软件上借鉴好的管理经验。其实很多村都很有特色,要注重发掘、推广。

2、关键是要抓。参加了今天的现场会,要有触动,回去以后,首先建立健全一些必要的制度,用制度管理、规范群众行为不能全部达标,可以因地制宜,树立一两个样板,逐步来,关键是动起来,农民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不能强搬硬套,但要进行引导。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3篇

【摘 要】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广大群众生活质量重要问题,改善农村的卫生环境,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对如何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促进经济协调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脏乱的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从“清洁乡村”到“生态乡村”建设,农村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环境卫生形势仍不容乐观,乡镇工业的不断发展,对农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十分严重;城区周边化工企业的超标排放,也直接影响了区域范围农村生活生产用水。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有害作物和病虫抗药力逐年增加,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大气、土壤和地下水源的破坏。为了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既要注重经济的增长,又要注重环境的改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环境有利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我国政府去解决,在现代经济增长的环境下,我国应当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进行环境的治理,从而促进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两者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环境污染严重

村民生活中产生的垃圾,一般都是随意堆放。哪里都是‘垃圾桶’,村民走哪扔哪。房前屋后,池塘水沟、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垃圾填埋场,各种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堆积淤塞、垃圾遍地。不仅招来苍蝇和细菌,而且有可能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加上农民环保意识普遍不高,存在着不文明生活方式和行为,乱扔果皮垃圾、随地吐痰等既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又危害了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村级环境卫生在道路硬化及供水方面质量较好。其余,在垃圾的乱堆乱放、污水明沟排放、厨房卫生差及卫生厕所少等方面问题较为严重。调查中我们看到,垃圾随意倾倒在房前屋后,造成周围环境污染同时,约有八成的农民仍在使用露天旱厕、粪坑等。和国内平均水平差距太大,由于这些开放性设施简陋,加之他们在经过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清除,在夏季多雨的情况下,随时可能发生污水粪便横流,严重时可以直接污染水源,导致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的传播。

(二)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经济收入的限制,对于村镇环卫设施投入少,建设滞后。有的地区启动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但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管理严重滞后,用于村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公共财政投入偏少,尽管垃圾收集系统已经逐渐完善,乡镇一级基本具备了垃圾收集系统,部分已经发挥作用,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和人才匮乏方面,大部分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陈旧,化粪池达不到无害化的规范要求;垃圾桶简陋、密封性和防水性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不到位等等。

(三)发展与环境的冲突

现在正在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和铁路。有些乡村地段,因为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桥,需要征地,但拆迁手段过于直接和粗暴,管理和执法工作不够人性化,导致苗木补植和拆迁冲突等现象比比皆是,使得赔付问题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同时更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和粉尘,污染了大气环境,破坏了道路;农村各种小型作坊和砖窑对于环保不重视,随意处理垃圾和污水,造成了土质大量的流失和水质、空气的严重污染,严重污染了周边生产生活环境,威胁着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规划设计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长期以来,因为经济所迫,对于农村的环境卫生建设都呈现放任发展的态势;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虽能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有局部的规划,但未能形成科学严谨的规划体系,这源于上级部门对农村卫生体系建立的的关注程度,农村环境卫生规划一直以来受到的重视不够,很多地区没有形成一个包括市、区 (县)、乡 (镇)的整体规划,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各行政村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只负责清理自己辖区内的生活垃圾,因此村村都形成自己的 “垃圾堆点”,显得杂乱无章。

(二)经费短缺,环卫硬件设施缺乏

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滞后,因为当前农村环境卫生投入主要靠上级区市财政对农村环境卫生经费补贴和本村集体经济收入。特别下排污管网建设,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建设等,主要是靠农村自己集资建设,由于各村经济条件的差异,经济收入薄弱的农村很难筹集到解决环卫设施建设资金。特别在一些偏远山村,生产生活垃圾无人问津,全部依靠乡镇政府予以解决。由于经费短缺,农村地区环境卫生在设施设备配置、业务范围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日益凸显,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生产性投入,对农村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非常少。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和村容村貌的要求。

(三)付检查的行为较普遍

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背景下,不少地方已经按照国家环保的要求,在农村垃圾的运转处理上,应实行城乡一体化,即:组保洁,村收集,镇清运,区填埋或资源化处理;但由于经费等方面的问题,突击整治比较普遍。通常都是上级政府大力支持,村镇积极购买环卫设施,等表面工作做完,检查、评比过后,那些基础设施缺少长期的维护费用,慢慢又会被废弃不用。

(四)思想观念影响行为

农村群众也希望拥有良好的环境卫生,但他们的卫生习惯成了阻碍。从各种各样的环境卫生整治和卫生村镇的评比创建活动过程中,农民群众都是积极参与的,显示出他们也是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环境的,但由于村民长期以来随意的生活方式,环境卫生意识不强,未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思想和行动不能保持一致,不自觉地破坏环境卫生,乱堆乱放、私搭乱建等不良行为多有发生,有些农户把柴草、树枝、建筑材料、杂物随意乱堆乱放,不愿意走几步路将垃圾倒入垃圾池或垃圾桶,随意倾倒在路边、河边、空闲地等,使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得不到根治。这些不良习惯想要彻底改变,还需要长期的引导和宣传教育。

三、对农村环境卫生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个科学的规划

农村环境卫生工作,需要上级领导重视,加强指导,政府做好组织协调,通过宣传进行行政推动,才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自觉参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为卫生工作顺利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为目的,将通过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活动,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开展行动,通过科学规划供排水、垃圾填埋处理等必需的配套设施,为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创造先期条件,使乡村清洁卫生逐渐好转,各地政府要积极配合,引导群众处理垃圾、治理水源、管理田园。

(二)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才能给环境卫生建设提供保障

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应当冲充当主导地位,政府不仅要制定严格的标准来防止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加强环境的治理的执行力度,采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使用环保型设备和更清洁的能源,推动技术的创新和改革。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发,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收取一些排污费来严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镇垃圾设施建设的补助,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治理,重点建设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工厂企业要坚决予以治理,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旧思路。还要注意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山区栽种大面积速生丰产林木;河流减少围网养殖密度、清除河道沉积和漂浮物。各区、乡镇、村根据规划要切实承担起相应职责,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环卫基础设施的投入。经济条件差一点的村,可先投入建立公厕和垃圾池这些基础设施,再根据经济情况逐年增加投入建设;经济条件较好的村,要加大对现有环卫设施的改造,促进现有环境卫生设施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的层次和水平。

(三)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建设取得成效后,还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领导,健全农村环境l生管理机构,乡镇、村都要建立相应的环卫队伍。理顺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加强科研投入,开发农村垃圾就地处理的适用技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分级负责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在处理农村垃圾方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奖补筹”一条线的原则执行。制定适合当地的农村环境卫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建立村委会负责制度,保障上级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措施的执行。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积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对重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从而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农村宣传阵地,以多样的宣传方式,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形式,引导广大群众克服陈旧的生活习惯,逐步提高群众的自觉性。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村民的参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成败。通过广泛宣传垃圾污染的严重性和提高环境卫生水平的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卫生和环保知识教育,使农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身心的益处,充分发挥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管理环境卫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农村环境卫生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之一,由于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在保证各项措施的建设和实施同时,要充分选用适用于农村的低成本管理体系和处理技术,从多渠道落实环境卫生建设和维护费用,加上适当的检查考核制度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村委和农民双方能动性,才能使农村环境卫生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定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

[2] 胡昌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章.2013年.

[3] 丁培轩.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问题研究.2013年.

[4] 吴冰思.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卫生规划要点.环境卫生工程[J].2012年.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提升农场环境卫生管理水平,提高农场生态环境质量,有效解决农场环境脏、乱、差问题,切实落实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我场实际,经研究制定如下整治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以落实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为手段,加大春季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净化、美化农村环境,全面提升辖区农村环境卫生质量。

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三、整治任务

1、出新垃圾厢房。重点清理垃圾厢房外墙纸质、油漆小广告;组织清洗、清刷焚烧的垃圾厢房;修缮垃圾厢房及门窗,使所有垃圾厢房达到外观完好、整洁。

2、规范人员管理。按照《区农村垃圾清扫保洁员招录实施意见》,对农村清扫保洁员进行重新调整招录一次,做到定人定岗定职责,达到清扫保洁无盲村、无盲点。按照区城管局要求,到四月底前对因损坏、人员调整的卫生管理责任牌实施统一更换,农村清扫保洁员必须统一挂牌上岗。

3、清理垃圾杂物。重点清理拆迁区域、河道、沟渠、河塘、家前屋后、垃圾箱房周围、暴露垃圾、各类渣土和杂物,彻底消灭“卫生死角”,切实做到全方位管理、全覆盖保洁。

四、实施步骤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单位、机关各部门、红旗村组织实施活动,农场组织检查验收。具体步骤:

1、组织准备阶段:3月23日前,各单位对当地环境卫生状况进行深入细致大摸底、大调查,做到底数明。根据本整治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突出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与3月25日上报农场。

2、实施整治阶段:3月26日至4月26日,各单位组织人员实施整治。

3、检查验收阶段:4月27日至4月29日,农场按照《区农村垃圾清扫、收运、处置管理及考核实施办法》,组织人员对整治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五、有关要求

1、建立组织,明确责任。环境卫生工作事关全国优美乡镇创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日常生活,各单位要建立好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同时认真梳理问题,制定确实可行的整治方案,使整治工作真正组织起来,开展起来,行动起来。要强化责任落实,要层层明确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以及对一级负责,环环相扣的责任机制,使整治工作有序、有力的开展。

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范文第5篇

---某村创建“三优”活动工作经验

***是文明富裕的小康村,多次被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为了提高村民的居住环境,创建优美的村屯环境,今年,我村把整治村屯绿化,创“三优”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办法,结合我村实际情况,着力解决脏、乱、差问题。目前,我村街道整洁,排水通畅,绿村成荫、花草遍地,村容村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我们的做法是:

一、扩大宣传,提高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认识

针对目前我村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群众的卫生意识不强等现象,从4月份起,我村围绕“村容整治”这个目标将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广播喇叭和发放宣传单。向村民广泛宣传整治环境卫生的意义目的。我们悬挂张贴标语3幅,做宣传图板2块,向广大农民发放环境卫生知识方面的宣传资料200多份,充分发挥妇女作用,依靠妇女带头整治自家院内外卫生,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到先进村参观学习,吸收经验。

二、明确职责,加强了对环境整治工作的领导

1、为加强该项工作的领导,成立以村书记、村委会主任为组长的,两委成员为组员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明确职责,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统筹全村环境卫生,分为两个小组,一是由治保主任为组长带领8名同志为拆迁队伍,二是由农业委员为组长带领清运人员20余人。四轮车2台,主要负责清运本村垃圾和杂物等。明确各组的管理范围,由包片负责成员监督指导,为我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开了个好头,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投入、以点带面,开创全村环境卫生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