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食品工业;融资模式;经营模式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关乎国计民生问题,随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食品工业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改变传统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对促进食品工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今天,食品工业的发展生态有了明显的变化,融资效率的提升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能够有效理解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逻辑,更加清晰了解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能够为食品工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企业转型提供新思路。目前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方式上,较为全面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研究还需继续推进。
1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形势良好
我国的食品工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模式下分散化、小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渐发展成集约化、大规模的经营方式,具备了现代食品工业的特征。发展现代食品工业,用以逐步代替分散于一家一户的食品加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1],也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获得长远发展动力的重要保障。食品工业是主要以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等相关行业的产品或半成品为原料,以制造、提取、加工成食品或半成品为生产过程的连续而有组织的工业体系[2],是振兴经济的一大支柱[3]。我国食品工业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全国食品市场运行良好,并成为支柱性产业[4],我国食品进出口贸易量增增质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统计显示,1952—1990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360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6倍之多。1991—2001年从2665.1亿元增长到9870.2亿元,2003—2007年食品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超过40%,增长幅度较大。另据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万多家,企业数量平均增长73.2%,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总额7581.4亿元,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4.93%。到了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为11.34万亿,实现了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从表1的统计结果分析,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2011—2015年平均以5.35%的速度增加,2011—2014年资产总量平均为54250.75亿元,销售收入2014年已经达到10万亿规模。通过分析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食品产业区域空间布局以华东地区为主,其次为华中和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相对较为落后,这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特征密切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在食品工业领域有同样的表现,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之一,在改善区域经济失衡方面需要作出其应有的贡献。从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进程来看,无论实在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还是实现的利润总额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表明我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越来越高,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壮大的今天,发展现代食品工业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浪潮进行改革创新,从经营模式和融资模式上进行转变。截止目前,我国食品行业已经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中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源自国外,在国内得到蓬勃发展,业务模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国内还处在探索当中。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包括互联网平台和金融功能两大要素[5],从融资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属于第三种金融模式[6],是异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一种新模式[7],构成了对传统融资模式的补充。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行业,迫使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积极寻求变革之路,也催生出新的金融业务模式。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也加速了征信、第三方支付、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金融生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2月份成交额1238.6亿元,综合利率9.77%,如表3所示。截至到2017年2月底,在运营P2P平台5587家,行业平均利率9.80%,较上年下降了0.37%,下降幅度较低。网络理财方面,2015年年底网络理财用户规模达到3.2亿人,用户规模增长了62.4%,增长规模较上年有所下降,2016年用户规模增长34.7%,超过4.4亿人次,互联网信贷的用户规模从2013年的0.5亿人增长到2015年的1.3亿人。区域分布上,P2P平台以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为核心聚集地,其中,2016年广东P2P企业数量占比26.01%,居第一,贷款余额方面以北京最多,2016年达到3003.29亿元,如表4所示。在当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再次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纷纷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并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联系不断加强。例如,互联网金融+农牧业已经逐渐开始成为我国食品工业领域的一大特色,包括农牧业电商平台、农牧业仓储物流、农牧业P2P网贷、农牧业第三方支付等已经取得较好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强大的生产创造能力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3互联网金融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食品工业的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综合分析国内食品工业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形势来看,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融资模式方面,互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企业提供的新的融资渠道(如金包谷平台),另一方面将传统的融资渠道线上化(如平安银行的橙e网),大大提高了融资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经营模式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食品企业将传统的经营方式进行升级改造(如在京东电商平台销售农副产品的企业),同时也不断创造出新的经营模式(如专注于提供农产品服务的平台以食唯天等)。从图1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对食品工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都对传统模式提出了挑战,也促进了新型模式的兴起,同时促进传统模式和新型模式实现新的融合。第一,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模式。融资难、融资贵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源于金融压抑和低效率的国有银行的垄断造成的信贷歧视[8],更有学者直接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归结为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9-11]。由于我国传统的食品企业多以中小型为主,存在较为突出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融资困境开始成为制约食品工业发展的一大障碍[12]。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P2P网贷为代表的融资模式为食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对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3年的4548.5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7983.1亿元,信贷余额从704.4亿元增长到6633.8亿元,如表5所统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投融资市场案例共计174起,168家获得融资企业总的融资金额为610亿元人民币,规模增长较2015年超过337%,单笔投融资额度有明显的大幅度提升。当前是食品行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殊时期,需要食品企业顺应潮流,突破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实现企业融资模式的转变。第二,互联网金融为食品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营模式。世界食品工业广泛、普遍、不断地采用高新技术,推动食品工业保持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大部分食品工业企业基本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13],慢慢在国际化竞争中处于落后地位,竞争力不断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食品工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传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升级改造,将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起来,赋予食品企业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一方面为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了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生态进行了系统性改良,如表6所示案例。从已有的经营模式分析,食品企业开展互联网金融主要以提供供应链服务和融资服务为主。食品行业本身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具备开展供应链业务的天然基础,同时也为提供供应链融资提供了便利。将供应链服务和供应链金融服务搬到线上则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信息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也带动了商贸流通行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在互联网金融出现以前,市场对网贷、互联网理财、颠覆银行业务等反应并不迅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商业思维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思维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在人们的思维模式、行动模式上都有影响,对传统行业既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又提供了变革的方向。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出现改变了市场经济参与主体对金融的认识,是我国食品工业企业融资模式创新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
4推动食品工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合理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食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对保障国民生命健康,带动农业、旅游、物流运输、电子商贸等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食品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需要找准结合的关键点,采取必要措施促进二者的有效结合与发展。第一,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食品工业的发展。众多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很多源于法律制度上的空缺,对涉及食品生产与经营的企业实行更加严格的法规监管,能够有效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违法成本。落实到互联网金融领域,也有助于行业的规范和健康发展。第二,发展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多层次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为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在融资和经营变革上提供更多支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功能定位可以有效发展更加多样化的业务模式,推动食品行业的精细化生产。综合而言,互联网金融在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上的变革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有效发挥互联网金融作用需要规范企业市场行为,通过更加完善的法规体系约束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发展,同时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吕律平.论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工业[J].管理世界,1987(4):135-144,217.
[2]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40-41.
[3]范淑霞.食品工业是振兴山西经济的一大支柱[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89(1):70-71.
[4]杜荷.全国食品产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13,34(17):14-16.
[5]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财贸经济,2015(2):5-15.
[6]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7]皮天雷,赵铁.互联网金融:范畴,革新与展望[J].财经科学,2014(6):22-30.
[8]卢峰,姚洋.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2004(11):42-55.
[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10]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
[11]鲁丹,肖荣华.银行市场竞争结构,信息生产与中小企业融资[J].金融研究,2008(5):107-113.
[12]任毅,张羽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食品行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6,37(7):30-33.
论文关键词:食品专业;就业;社会需求
在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随着扩招后的大学生逐渐毕业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加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本文以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为对象,分析了其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状况,以期为山东省及全国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一、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变化状况与分析
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陆续建立,至2008届毕业生为止,该专业已培养5000余名学生,80%以上生源为山东省内招生,平均每年招收新生500名左右。据山东省教育厅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众多专业中的热门专业。
表1是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连续6届(2003—2008届)毕业生当年就业从事的工作类别情况,从表1可看出,毕业生当年就业直接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最低,而且随着时间发展,这一百分率由2003届的6.50%持续降低到2008届的2.83%;直接从事食品企业销售的百分率逐届增加趋势明显,由2003届的9.51%增加到2008届的l8.89%;直接从事食品企业品控的百分率逐届下降,由2003届的20.94%下降到2008届的10.27%(可能与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批准新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关);直接从事企业研发的百分率先逐届增高到13.15%(2006届)再呈下降趋势;从事食品相关单位的百分率从2004届开始基本呈上升趋势,2008届达到18.97%;从事公务员的百分率逐届下降趋势明显;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百分率虽略有浮动,但相对变化不太大;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由2003届的10.0l%上升到2008届20.11%。上述就业变化状况反映了随着山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食品产业(不仅仅加工企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食品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重要,应该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管理知识很少,管理经验就更少,因此当年就业直接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越来越低,说明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食品企业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食品企业经营的重心已由过去的重视生产向生产与销售并重,甚至重视销售方面转移,因此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懂销售策略与技巧的复合人才,毕业生直接从事食品销售的百分率明显增加正反映了这一社会需求。今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作出及时的改革,增加相应的商业课程体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食品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对人才的需求。现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说是参照了前苏联或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主要面向生产加工企业输送技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我国当今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为适应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食品生产(主要指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农业原料第一产业)、中游产业(主要指配料和包装设备第二产业)以及下游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第三产业如餐饮业、物流业等)迅猛发展,因此食品相关产业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技术管理型、工程管理型或管理销售型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从事公务员工作的毕业生百分率逐届下降的原因可能反映社会对公务员需求不足或可能对公务员需求的学历层次大大提高。尽管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百分率变化不大,但由于近年国家本科扩招力度几乎翻番,国际间高校学术文化交流频繁,实际上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绝对人数还是大为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事其他(非食品)工作的毕业生百分率越来越大,表明了近年来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尽管山东乃至全国社会经济速度持续高位运行(食品工业经济更快),但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未超过扩招的速度;二是,也可能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非所用,这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有关;三是预示着新兴产业形态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就山东省乃至全国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各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方案有相当大的相似性,特色不突出鲜明,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也不够。
二、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动态发展变化与分析
毕业生毕业(1—10年)后从事工作类别的动态发展变化如表2。
由表2可看出,该专业毕业生1年后所从事工作类别的分布状况与毕业生当年就业时从事工作类别的分布状况的平均值(如表1连续6届的平均值)相当,表明毕业生1年后从事工作类别的变化不大。5年后,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高达15.81%,从事食品企业销售的达19.59%,从事食品相关单位和其他类别工作的百分率也在增加,但从事食品企业品控与研发的百分率略有下降。研究生或出国类别急剧下降,是因为除个别研究生继续读博或在国外,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参加工作。l0年后,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仍在增加,达20.94%,其他工作类别百分率与5年后比,略有增加或减少。以上毕业生毕业后反馈的工作动态发展变化表明,较大比例的毕业生从食品企业基层业务或生产一线做起,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职的培训和学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工作;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变换到食品企业销售、食品相关单位(如餐饮业、超市物流业、包装设备业、教育科研)和其他(非食品业)类别的工作中。为适应工作动态的发展变化,毕业生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学习人文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等,以及商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贸易等;另一方面,在现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相应知识能力的培养。
从表3毕业生随毕业时间的跳槽情况看出,跳槽率随着毕业年数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越年轻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越小,毕业年数越长,工作相对较稳定。
三、山东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趋势分析
表4为山东省食品及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可看出,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最大。与表1比较,一方面,企业对食品管理人才需求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当年就业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逐年降低,两者的矛盾说明刚毕业的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对食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这也充分说明现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管理学内容的必要性。食品销售、食品研发、食品品控方面人才需求依次降低,这与表1和表2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从表5看出,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在国有企业中比重小,且逐年降低;相反,工作在集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大,且逐年升高;在三资企业中工作所占比重也较大,但变化幅度小。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山东省的集体和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迅猛,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和吸引力都较大。随着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取消,三资企业数增长缓慢,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平衡。
表6为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最近3年就业流向。可看出,同一行数据间比较变化不大,表明就业流向相对稳定且有规律。80.00%左右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其余出省或出国(包括考研或外省生源);在山东省内,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半岛和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南、淄博等),一方面表明现阶段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本科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如较优厚的工资待遇,企业先进的文化与科学的管理,较多的培训机会等。据调查,即使出省的毕业生大多也分布在我国沿海或内地的经济发达地区。
四、山东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表7是山东省食品工业近5年的发展概况,从食品工业总产值看,我省食品工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3年到200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2331.25亿元增长到5927.3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00多亿元。儿与食品工业相关的企业也逐年增加,山东省统计局2007年统计表明,农副食品加工业有3333个,食品制造业1254个,饮料制造业847个。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但是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明显增长。据调查,随着食品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升级,企业需求的人员中对中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一般性体力劳动型人员需求相对减少。
“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尽管山东省食品工业各项指标在全国省份中居于前列,但依然存在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低的状况,这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落后的表现。虽然最近5年山东省食品工业一直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率稳步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明显(表8),
[关键词] 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关键词:不添加、防腐剂、安全
但食品不添加防腐剂就真的安全吗?本文从食品防腐剂的概述,食品防腐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现阶段人们对食品添加防腐剂的看法出发,对食品中添加防腐剂的安全问题做一个简单的讨论,希望借此帮助人们对食品中添加防腐剂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食品防腐剂的概述
(一)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
(二)食品添加剂的主要作用
食品工业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魔力”:它们能够帮助保藏食品、防止食物变质,避免储藏运输不当引致巨大的资源浪费;能够改善食品感官性状,满足世界各地各民族形成自己鲜明的饮食特色和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促进食品品种多样化和便利化,造就超市琳琅满目的食物品种、快餐食品、即食食品、速冻食品,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利于食品加工操作,适应食品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使大规模高产量的食品生产成为可能;保持营养成份减少损失,并通过营养强化剂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还能在开发糖类脂类替代品等专用食品,调节人体机能和维护健康满足特殊需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于保存,防止变质,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
二、食品添加剂的现状与趋势
现代食品工业中,几乎所有的加工食品都要不同程度地用到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它是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食品安全、卫生的有力保证;而且食品添加剂顺应了天然、营养、多功能的食品发展潮流。随着食品添加剂研发、技术创新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天然食品添加剂的品种迅速增加,质量迅速提高,而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不少人工化学合成的天然类似物或等同物,甚至用生物技术手段来开发新的天然食品添加剂。当前,食品添加剂正在朝天然、营养、多功能方向发展,功能性配料或称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蓬勃发展。食品添加剂已成为现代食品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十分注重国际食品添加剂流行品种的研发,随着生产技术和成本的突破,我国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的国际贸易量必将得到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了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发展。
三、现阶段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看法
由于近几年国内市场上接连出现了食品安全事件,搞得消费者人人惊慌,使食品消费者对合成添加剂抱有排斥态度。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草酸事件等,层出不穷。那么这些是不是食品添加剂呢?而且多数人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无益的,不应该添加,安全无毒或基本无毒的天然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四、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剂是否真的安全
(一)食品中添加防腐剂的利与弊
首先食品添加剂存在的作用(也就是好处)来说,其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营养需求的限制,为防止食品生产加工或者保存过程中一些营养成分容易发生改变(食品营养素被氧化、食品的腐败变质),那么适当的抗氧化剂或者防腐剂,就能够有效避免营养素的损失。另外在作为特殊膳食用食品配料或成分方面,适当的食品添加剂就能完全的调整口味以及食物热量的控制。在保证养的前提下,食品的质量、感观特征和稳定性方面是食品添加剂不可忽略的方面。例如,在使用某些需要保证潮湿度的东西,在达到色、香、味等感观特征外,适当的香料能够明显提高整体质量。食品中添加防腐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外观性状。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等因素会造成食品颜色、质地口感等改变,或有些食品营养价值很高,但本身的色泽、口感不能满足人的感官要求。如果添加色素、漂白剂,食品将会呈现更诱人的颜色;乳化剂、稳定剂的添加使用可使食品的质地更均匀,呈现良好的口感。人们摄取食品不仅为了获得营养,还追求口味的新奇与变化,适当的使用甜味剂、酸味剂、香精等,可显著改善食品的适口性。很多天然食品由于缺乏某种营养素会降低整体营养价值。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可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增进身体健康。此外,食品添加剂还能满足其他特殊要求,如无糖的甜味剂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特殊要求。
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 一系列的安全隐患,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以及添加量是否真的在国家标准范围内使用,这是一个让人质疑的问题。
1.非食品添加剂被一些企业违法使用
非食品添加剂一般属于工业使用的添加剂,是国家卫生部明令禁止使用于食品行业的添加剂。因为这类添加剂已经被证实对人体的危害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其低价或者是可以更好的改变食品的某一性能所以就被一些企业非法使用,并流通到市场,造成消费者食用后中毒或者导致死亡。2010年8月份以来,惠氏、雅培、多美滋、雀巢等洋品牌奶粉被查出奶粉中含有香兰素、乙基香兰素等违禁添加剂。卫生部《食品用香料、香精使用原则》明确把纯乳、原味发酵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可是洋品牌集体违规让消费者再一次无所适从。
2. 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原味发酵乳等20种食品列为禁加食用香料香精范围,可是洋品牌集体违规让消费者再一次无所适从。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有各种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种类和范围,超出这些范围和品种就是不合格的产品。常见的如甜蜜素、糖精钠等在膨化食品中或着甜点中经常使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同样是违法的。经常见到的比如防腐剂的使用,虽然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样超限量的使用却是违法的行为。2010年7月据媒体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在江苏进行风险监测时发现,金浩茶油等一批公司生产的茶油中含有超国家标准6倍的苯并芘,部分茶油更出现严重超标,金浩等企业选择了秘密召回。后金浩公司公开发表致歉信承认42t茶油致癌物超标,并宣布赔偿已购买金浩茶油消费者的损失。
3. 用伪劣添加剂
如果说合格优质的食品添加剂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改善食品的某些功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消费者的健康也不会造成威胁。但是劣质的或着是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添加剂含有的汞、铅、砷等此类有害的物质,对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危害。
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有是在加工的过程中操作不规范,卫生条件不达标。造成这样的原因无非是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采用非食品级的食品添加剂。
(二)食品中不添加防腐剂是否真的安全
目前发现市场上不少食品包装上都明确标示“本品不含防腐剂”,有些则标称“不含添加剂”。但实际上是否如此呢?据有关食品专家指出,市场上所有经过加工包装的食品,为防止腐败变质,均经过防腐处理,只是加工方法不同。除罐头由于经过高温杀菌、抽空密封而不需添加外,其它那些营养丰富、水分高、容易腐败变质的食品,为保证在保质期内不被微生物破坏,大多数食品包装都会加入适量的防腐剂。据透露,“两乐”里也含有防腐剂苯甲酸钠。
现在,许多食品都在强调自己肯定没有添加防腐剂,好像这样才是最健康的,其实并不一定。有的食品,比如说可乐之类的碳酸饮料,在加工的过程中必须要添加防腐剂。因为它在加工过程中没有特殊的杀菌程序,如果没有防腐剂,它的保存期势必要缩短,而且非常容易被细菌污染,饮用很不安全。所以像这类食品,必须添加防腐剂。有的食品,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高温、真空等消毒和保鲜的方法,这样的食品就没有必要添加防腐剂。比如说八宝粥和果汁饮料,这些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只要是合乎卫生标准,就是安全和卫生的,消费者就可以放心食用。国家标准规定允许添加的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可以安全食用的,“真正对健康造成危害的,是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或是使用我国食品添加剂列表之外的添加剂等违规使用行为。”
食品添加剂本身并不可怕。比如我国许可使用的某些防腐剂品种,其毒性比盐大不了多少。而且,该用防腐剂的时候不用,反而对人体健康不利。比如休闲食品在加工、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所需时间较长,而且原材料本身较容易变质,如果不添加防腐剂,这类食品就会滋生致病菌,反而不利于健康”。
个别宣称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其实是通过添加盐的方式防腐。而摄入盐分太多可能诱发高血压等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反而比适当添加防腐剂要大。
实验证明,食品添加剂有着改善和提高食品色、香、味及口感,保持和提高食品营养价值的作用,现在每种类型的食品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只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种类和剂量添加的食品都可放心食用。
(三)如何正确看待食品防腐剂在食品中的使用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可以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持或增强食品的营养,改善或丰富食物的色,香,味等。
实际上,不使用防腐剂具有更大的危险性,这是因为变质的食物往往会引起食物中毒的疾病。另外,防腐剂除了能防止食品变质外,还可以杀灭黄曲霉素菌等有毒微生物,这无疑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
不使用有毒的食品添加剂。如“吊白块”(学名:甲醛亚硫酸氢钠),也叫吊白粉吊白块,化学式为NaHSO2•CH2O•2H2O。“吊白块”由锌粉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低亚硫酸等,再与甲醛作用后,在真空蒸发器浓缩,凝结成块而制得。“吊白块”呈白色块状或结晶性粉状,溶于水。常温时较稳定,在高温时可分解亚硫酸,有强还原性,因而具有漂白作用。在80℃以上就开始分解为有害物质,它可使人发热头疼、乏力、食欲减退等。一次性食用剂量达到10g就会有生命危险。“吊白块”主要用在印染工业中作为拢染剂和还原剂,它的漂白、防腐效果相当明显。
当前,正确、合理、科学地使用食品防腐、抗氧剂,对食品进行防腐保鲜,在国内外都是食品防腐保鲜的主要手段,是食品防腐、保鲜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只要食品加工企业严格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的有关标准进行生产,保证食品安全。人们对此不必担忧,可放心食用。
关键词:SCP分析范式 啤酒业
一、啤酒业市场结构
传统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影响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第一,行业既有企业的数目与规模,通过市场集中度进行测定;第二,进退壁垒;第三,产品差别化。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反映市场的垄断或竞争程度。中国啤酒产业获得真正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到1988年,全国啤酒厂商数目达到813家。同时又有数十个具有外资背景的啤酒公司进入内地市场,这是啤酒企业数量的巅峰时期。其后,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以及从9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并购行为,使得从90年代后期啤酒企业数量呈下降趋势,市场集中度上升,到2004年剩余525家。
通过对市场集中度(单位%)的计算得到:2000年为20.31,2001年为24.83,到2005年达到40.55,。由此可以看出,啤酒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
从2000年以来的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来看,中国啤酒行业的市场结构不断趋于集中。据估计,啤酒产业的集中度仍将进一步提高,三大集团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最终占到市场总量的50%以上。
2.进退壁垒
由于各种啤酒在口感等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因此大多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较低,新进厂商也比较容易获得一部分消费群体。另一方面,投资者要进入啤酒行业,一般需要投资2-5亿即可,对于资金雄厚的投资者来说,进入该行业对资金的需求也较容易满足。啤酒的生产需要一整套的生产设备,固定投资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资产流动性较差,退出比较困难。总体而言,啤酒产业具有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较高的退出壁垒,这一方面导致了行业内厂商数量增多,相互竞争加剧,企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较高的退出壁垒限制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行业发展缺乏效率。
3.产品差别化
在中国,以价格为分界线,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个啤酒市场:价格在8元以下的中低档产品市场和价格在8元以上的高档产品市场。从纵向差别化方向来看,不同质量的啤酒有着不同的消费人群和营销策略。从横向差别化方面来看,由于啤酒成分相对单一,同一价格档次的啤酒口味差别不是很明显,并且企业原料来源相近,因此啤酒产品本身具有差异化趋弱的特点。
二、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而不断调整的战略。按照SCP理论,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反过来,市场行为也会对市场结构有反作用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中国啤酒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以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啤酒集团为主、地方性厂商为辅、外资啤酒积极介入的全面竞争格局。啤酒产业的主要竞争方式已经由直接面对面的竞争逐步转变为并购优势企业,建立品牌形象等非价格竞争形式并存的局面。
1.价格
在中国,啤酒市场分为中低档商品市场和高档商品市场,价格竞争是中低档商品市场最普遍的竞争方式。为追求更大的产品销路,进一步占有市场,在生产的初级阶段,生产企业无不通过低廉的价格进行销售。在市场走向成熟的优胜劣汰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不惜运用价格手段牺牲利润以占有市场。
2.并购
对于行业内厂商数量众多的啤酒业来说,并购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趋势。同时,对大企业来说,并购有助于企业提高品牌效应,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对小企业来说,被并购可以依靠大品牌的效应和实例,维持自己的生产。
3.品牌
进入2005年,啤酒行业的竞争模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规模大战转为品牌之争,逐渐掀起一场高端品牌争夺战。品牌竞争是高端啤酒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同时强化品牌效应,提高品牌忠诚度迎合了当下消费者的追求,成为各大厂商的不二选择。
三、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反映市场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形成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状态,可以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程度。以下主要对产量和利润率进行分析。
1.产量
中国啤酒产业的产量从1990年的692万吨迅速增长到2004年的2910.05万吨,再增长到2007年的3931.37千升,产量持续增长。近几年,由于成本上升以及竞争加剧等原因,产量增长率趋于下降。
2.利润率
我国1998~2003年啤酒产业利润指标如下表所示:
表1 1998~2003年啤酒产业利润指标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啤酒行业的利润率呈现递增趋势,这表明产业内以并购为主的整合活动对产业发展的推动是有益的。
四、政策建议
从对市场集中度的分析来看,啤酒产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激烈,整合频繁。因此国家应一方面维护正当竞争,促进行业的合理发展,另一方面,贯彻反垄断法,对影响正当竞争的整合进行坚决抵制,杜绝倾销等不正当手段。对各地市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政府干预问题,应着力解决,降低啤酒行业的退出壁垒,促进资源的合理流动及配置。目前,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呈现出从以政府监管为主向重视社会力量发展的趋势。因此,为了塑造一个安全的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维护食品安全的积极性,有必要建立一个消费者组织、中介组织、企业和政府相互沟通的机制。充分利用媒体舆论的力量,共同维护,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肖德润.中国啤酒工业昀发展历史及并购趋势[J].中国食品科技,2002年1月
[2]徐广涛.中国啤酒工业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食品工业,1995年
[3]张云瑞.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与展望[J].山东食品发酵,1997年
[4]行业发展报告
[5]王军.青啤畅饮趵突泉.商周刊.2009年6月
[6]卢泰宏,刘超.中国啤酒营销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