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直播营销定义

直播营销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直播营销定义

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产业;营销;案例

新媒体产业,顾名思义,就是产业化了的新媒体。我们对于“新媒体产业”的定义是建立在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基础之上的。因此,就内涵来说,新媒体产业是指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技术为依托,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互动性电视媒体、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为主要载体,按照工业化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的产业类型,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新媒体产业的外延定义涵盖很广。新型媒体和新兴媒体的兴起促进了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如何营销创造价值成为新媒体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融媒体时代,诸多新媒体使出浑身解数进行产业营销,这其中不乏可借鉴的成功案例,虽然有些营销具有不可复制性,但却在新媒体产业营销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网红遍地开花 商业探索模式多样

随着自媒体的盛行,一个群体迅速崛起,并进入人们的视线,引起热议,这个群体就是“网红”,虽然网民对网红这个群体评价褒贬不一,但网红确实成为一种现象,并带来收益,与网红息息相关的就是网红经济。

在众多网红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功的营销不得不提Papi酱,与Papi酱相关的经济词汇就是2200万。罗振宇作为Papi酱的投资人,将一个Papi酱广告招标的沟通会的门票定到8000元,这让听者震惊,看者咋舌。几乎所有的人就已经意识到,罗振宇已从“网红”这一身份成功转型为“商人”。任谁在招标前都没想到最终的价格是2200万,Papi酱拍卖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网红,开始各式各样的营销。目前看虽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领域里,也有一些网红吸引了眼球,但是还无人能与Papi酱相媲美,看来想涌入网红市场需谨慎,毕竟这种成功难以复制。

二、网络直播 明星效应狂圈粉

如果说Papi酱成为网红是草根的成功营销典范,那么视频直播平台着实火了不少人。网红们凭借在手机上视频直播吃饭、聊天,就能月入数万甚至百万,真是羡煞旁人。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直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不具有稳定性。相比较而言,明星们偶尔来一次直播,可是瞬间轰动。前段时间刘涛入驻映客直播,开启了“刘涛的娱乐日记”,这一事件不但震惊了整个娱乐圈,可以说震惊了话题榜。这是一线当红明星最先开通网络直播的案例,刘涛这次网络直播创造了同时在线人数17万,开场5分钟甚至造成直播平台瘫痪,最终刘涛首次触电网上直播创造了总收看人数71万的纪录。在刘涛和网友互动的过程中,网友有送房子、汽车等道具的,这些道具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看着道具在屏幕上飞,网友大呼这飞的都是人民币,明星就是明星啊。脱口秀主持人金星在自己的节目《金星秀》的一期节目开播前也效仿刘涛来了一次网络直播,和W友互动,并对这种明星效应展开话题讨论。和刘涛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还有蒋劲夫,今年一月,他在个人社交网站上开启了直播模式,边跑步边自拍边与网友对话交流。短短十几分钟,就引来900万网友在线围观,50万人点赞。

网络直播明星分分钟圈粉,给使劲浑身解数的网红们以沉重打击。网络直播到底有多大魅力,以映客为例,据相关人士透露,映客直播目前的下载量达6000万以上,日活跃用户超过800万。

三、创新营销模式 新媒体产业链逐步健全

还有一些成功的新媒体营销案例,比如春晚微信摇红包,为了凑足“五福”,网民们可是费了不少周折。还有已经淡出人们视线的ASL冰桶挑战,各路明星、各种综艺无不加入,被称为是病毒式的迅速发酵,疯狂的转发让冰桶挑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高居不下的网络,据悉这个活动在短短一个月内集得了2.57亿元的捐款。

不论是papi酱、财经女主播、还是明星主播,推广载体就是视频及直播平台,随着互联网一次又一次革新,移动直播正成为新时代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和超级入口。

这种“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个人品牌―>IP运作―>社群运营”的运营模式,其实是新媒体产业链的一个集中体现,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这个完整产业链缺一不可的要素,每一个环节都为最终的成功营销奠定了基础。

安信证券称,随着资本市场对“网红”、视频直播和移动直播的关注热情高涨,更多社会资本和创业公司都冲进直播市场,视频直播市场进入爆发期。包括Facebook CEO扎克伯格都表示,“网络直播这件事从来没有令人这么兴奋”。

有人说,可以遇见的未来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网红会选择网络直播这条路包括腾讯、乐视、今日头条在内的各大平台,无不在今年把网络直播作为战略级的发展项目。可见,在新媒体产业时代,成功的营销是能够让资源变现的法宝,只有广开思路,搭上融媒体的快车道,才能在纷繁的网络传播中收获不菲的一桶金。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闵大红著,2016年3月第一版,中国工信出版集团.

[2]《新媒体产业论》宫承波 翁立伟著,2010年12月第一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信;微传播;自媒体

广播作为诞生于20世纪初的传统媒体,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综合广播到专业化广播再到类型化广播的改革之路。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划时代的变革,人类社会进入了微传播与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竞争格局面临着全新的调整与洗牌。如何利用微博、微信、APP等移动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结合广播自身的传播特点和优势,互相合作共谋发展,将是广播如何在新时代、新格局中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额的关键。本文将重点讨论广播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与营销。

一、什么是微信

在微传播时代,每个人、每个手机终端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中心,以自己的朋友圈和影响力进行网状传播,传播的内容不受限制。在微信的官网上,关于微信的介绍很简单:“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超过三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以群聊,仅耗少量流量,适合大部分智能手机。”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短短三年,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简单地说,这个平台能做什么,取决于你希望它为你做什么。

二、广播基于微信平台的互动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互动手段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各种互动手段的特点比较。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微信作为广播互动平台的优势:

(一)声音互动。微信出现之前,听众只有通过拨打热线电话的方式才能让自己的声音在电台中出现,而微信的出现改变了文字这一单一的电台互动方式,听众的留言通过简单的技术手段就可以在节目中播出,极大地激发了听众的参与热情,丰富了节目内容,活跃了气氛。

(二)参与简单。微信用户已经超过3亿,由此可见微信客户端在听众中的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听众只要用微信关注“某电台”公众号,就可以通过发送文字或音频与节目互动,还可以通过该公众号接收电台推送的消息、享受电台提供的其他服务。听众不用记地址、电话、短信号码、网址等就可以轻松参与节目互动。

(三)费用低廉。通过微信与节目互动,不仅方便快捷、及时有效,还可以享受低廉的费用。与写信的邮费、热线电话的电话费、短信互动的短信费相比,微信唯一产生的就是网络的费用,在没有WIFI的情况下,1M流量大约可发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信息,如果有流量套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四)听众间相互交流。听众不仅可以通过微信给节目留言,还可以在微站的论坛里留言,这样听众之间就可以互相交流,形成一个基于某位主持人或某档节目或某个频率的朋友圈关系网,这是传统的书信、电话、短信等互动手段所不能满足的。

(五)线下互动。听众与电台的互动其实不仅仅局限于线上直播时段,微信还提供了线下互动的平台,比如说电台可以组织针对某个话题的投票或是某个主题的活动,听众可以通过点击公众号自定义菜单的相关链接进入相关界面进行投票或报名。而在以往的互动手段中,这种投票或报名的线下互动往往要通过人工来实现。

三、广播基于微信平台的营销

在全新的移动网络时代,广播要善于运用各种营销手段,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网络、微信、微博、APP等全新的营销平台,打破地域限制,为广播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APP的营销方式主要是内容提供,微博的营销方式主要是通过文字和图片对主持人、节目和活动进行宣传和推介。相比较而言,微信平台的公众号提供了最多样化的营销方式。每一个微信公众号都是为某电台、某节目、某主持人量身定做的宣传平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微信作为广播营销平台的优势:

(一)电台个性化营销。(1)在线直播或离线点播。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可以提供在线直播和离线点播的收听链接,使微信公众号成为微信电台,满足听众随时收听节目的需求。(2)群发消息推荐节目亮点。微信公众号每天可以群发一条消息,推送到关注了该公众号的手机上。电台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个性化的营销内容,如新闻、路况、节目、活动、主持人推介等。(3)自定义菜单实现个性化营销。微信公众号的自定义菜单可以根据每个电台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功能细分后让听众一目了然,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二)节目个性化营销。每档电台节目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根据节目特点进行设置,满足主持人和听众的需求。除了在线收听和离线点播功能,还可以将每天的节目主题和内容提前群发给听众,进行预热,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听众准时收听。

(三)主持人个性化营销。每个电台主持人也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定期给听众群发文字、语音、图片等,接收听众发来的信息,与听众拉近距离,培养固定忠实的粉丝群。

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第3篇

2016年,随着“papi酱”拿到巨额投资,网红经济站上了风口,在“网红经济”研究者、微博大咖、大V们口中2016年已被定义为“网红”元年,并且将芙蓉姐姐、凤姐划为网红1.0版,将“papi酱”、“罗休休”、“艾克里里”等,跨内容、电商、互联网等多个领域的网红定义为2.0版本。

据悉,“网红”年收入可达300万元,赚得比一般明星还要多。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近期网红商学院大量出现,批量生产网红。

网红说话就可以赚钱?

“我老公最近迷上了MC天佑,一有空就听他直播喊麦,我也跟着看了几次,觉得特别无聊。”成都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她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迷恋直播网站的网红主播,更不理解“他们只要说说话就可以赚钱”。“那种农业重金属一样的声音,到底有什么美感?”

在各大网络直播平台上,更多的粉丝在打扮妖娆、声音甜美的女主播面前“舔屏”。为博红颜一笑,粉丝们不惜花重金给主播们送各种虚拟礼物,礼物虽是虚拟的,但花出去的则是真金白银。如果花的钱足够多,还可以向女主播提要求,为自己唱首歌或者给自己“打广告”。

不久前,一份网络直播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0家网络直播平台,近一半网民表示看过网络直播。另一方面,网络直播也广受名人和企业追捧。日前,雷军为推销小米新品,当了一晚直播网红,还不时向粉丝要“掌声”和“鲜花”。更早些时候,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参加了一次24小时直播活动,将自己10天的生活进行直播。

一份网上流传的“某直播平台金牌主播价目表”显示,该平台身价最高的主播,签约价高达一个月200万元。尽管签约价不等于直播网红的实际收入,但最终落入主播口袋的仍然不少。“目前顶级的主播年收入可达300万元。”业内人士透露。

网红商学院批量产网红?

2016年,网红经济成为互联网时代又一个风口,站在这个新的风口,一大波网红商学院应运而生。今年2月,天使投资人丁辰灵就创办了号称中国第一个网红商学院,据其介绍,网红商学院火到“每一期150个名额都很多人候补,一场活动4小时门票抢空”。

5月初,全国首家网红经济研究院在山东青岛成立。研究院创始人青岛大学2010级学生孟得明介绍,网红经济研究院主要业务之一就是为网红提供包装推广以及为企业定制网红营销方案。

而黄晓明等人投资的中视科技,也将融得的5000万元用于建立一家“欢聚网红商学院”。与其他商学院不同的是,这家网红商学院提出了明确的网红包装术:微整形加变声包装。

种种迹象表明,网红已经到批量化生产的程度。“光我知道的,现在国内就有四五家网红商学院,这个领域也有竞争。”知名电商分析人李成东向记者透露。

分析人士认为,网红经济成为风口,与今年出现的超级网红“papi酱”不无关系。“很多人都不会想到,网红也能融资,但papi酱就做到了,获得了1200万元融资,并且估值达到3亿元。”有了成功者的标杆示范作用,越来越多渴望成名的人加入了网红队伍。然而,网红是否真的可以批量化生产?

网红商业变现能力遇困难“黄晓明投资网红商学院没有投资逻辑可言,只是因为现在网红是热门,有商业价值,大家都在投资网红。”李成东对记者表示。而迅游科技相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此次投资是迅游科技董事长章建伟的个人投资行为,“不知道他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在李成东看来,网红商学院的思路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制造热点造星,然后做IP进行商业变现”。“都希望培养出几个papi酱,复制这种成功模式,达到成名的目的。”李成东说,网红经济以及网红商学院的出现,与造星模式的转变有关。

但李成东也认为,网红商学院希望通过培训包装“生产”网红并不容易。“培养肯定是培养不出来的,因为网红首先要具备相当的天赋和基因,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包装。”李成东说,另外,网红只有通过变现才能实现其商业价值。“现在除了一些大明星,一般的草根明星商业变现能力都不怎么样。”

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第4篇

工作时间:晚上6点开始化妆,布置直播间,8点左右上线。凌晨2-3点收工。全天连续工作8个小时左右。

工作内容:聊天,唱歌,或者随便做点什么。

收入来源:粉丝打赏。每月从平台上大约能分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

这是一个在花椒上拥有三万多粉丝的初级直播主播Anna(化名)的日常。

Anna现在是大三的学生。为了方便直播,Anna从学校搬了出来,在外面租了一个小房间,合租的几个女生,都在做直播。

“现在就是想先赚点学费,能做网红当然很好,最好能签个公司,说不定未来可以进娱乐圈。”Anna说道。

跟Anna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们涌入这个行业,包括许多大学生。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夜爆红的机会,名利双收。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时间。这句话用在今天的媒体环境,真是一个绝好的诠释。

国家网信办11月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下称“规定”)中,首次对互联网直播给了一个定义:互联网直播是指基于互联网,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向公众持续实时信息的活动。

直播年

在2016年的中国4A论坛・金印奖的论坛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刚教授从互联网发展中公众角色变化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公众对于营销和广告方式的巨大影响。陈刚认为整个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是向圈层化和多元化发展,而这样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广告、生活方式的变化,甚至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公众作为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则成为这样变化的内在因素。

同样在这个论坛上,“公众的注意力在哪里,营销就在哪里”这句话在微播易CEO徐扬的演讲中出现了很多次。

二人的观点不谋而合,尽管他们一人是学院泰斗学术派,一个是行业先锋实战派。

“直播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建立在过去微博、微信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分析、看待直播要把它放在中国整个的社交网络发展的大框架和环境中去观察,”在会后的采访中,徐扬补充道,“直播迅速崛起背后的小原因,那就是直播这个形态能够让用户获取到更多的娱乐享受。”

所以结论还是,公众不断转移的注意力也促成了2016年直播行业的如火如荼。

2016年在业内许多人看来,算得上是直播年。与前两年的没有那么激烈的势头相比,公众的关注,媒体的目光,行业的布局,资本的走向,似乎一夜之间都涌向了这个颇具争议性的行业。在这个资本驱动的高度可复制性的新兴行业,每天不断涌现的独角兽,也让行业内外目瞪口呆,自然吸引了更多资金进来争夺这块市场,以及吸引了更多人的眼球。今年年中刚刚其红人战略的华谊嘉信,目前已经跟多家国内主播类经纪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截止到目前其红人库已经扩充到近40000人,其中包含35000名以上直播类网红,其炙手可热的程度可见一斑。

根据CNNIC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比例高达45.8%。一些公开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提供互联网直播服务的平台超过300家,2016年预计直播的市场是150亿,2018年预计突破1000亿。

从现有的直播行业市场格局来看,YY、虎牙、映客、花椒、斗鱼等等一些大的直播平台显然占据了直播行业的大半江山,而这些平台的资方2016年也是赚得盆满钵满。以2015年5月成立的映客为例,2016年初成立不到10个月的映客的估值即飙升到3.78亿,这本已让行业内外惊诧不已,而前不久,昆仑万维出售3%的映客股权,在资本市场的估值已高达2.1亿,即成立不过20个月的映客,如今的估值高达70亿元,短期内如此迅猛增长的估值,这对于所有行业来说,都如同造神一般无法想象。

除了闻风而动的资本,行业的风向也自然不会落在后头,互联网巨头BAT一贯不会放弃海量流量入口,此番热闹的风口当然不会缺席。除了投资各大平台,BAT也自己搭建直播平台。今年双十一的整个活动中,天猫就将它的传播重点放在直播上。携带大量资金和流量的巨头BAT的入场,未来也会加速这个行业的洗牌过程,这个行业的最终话语权,BAT不会轻易旁落。

谁在看直播

2016年年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行业内外都在拿某汽车会上请了大批网红直播一事作为消遣的话题,皆因为这次活动的噱头和话题都够足,可惜所有人都在谈论作为一种最新营销或公关形式的网红和直播,却都忘了活动的主角是某汽车品牌。

对于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失败的营销活动,但对于直播行业来说,这次活动却有着标志性意义,从此事之后,直播开始以席卷之势进入公众视野,各大企业大大小小的会,前排坐上几十个长得一样的网红,以一样的姿势和一样的角度拿着自拍杆做现场直播,就成为了所有会的标配。

如果说此前人们口中的直播还带有一些戏谑性质,那么后来名人和企业的不断加入,让直播变得有些“正经”起来。5月25日,小米把雷军推到直播摄像头前,完成了国内企业史上第一场产品会直播,这场直播吸引了8万多名粉丝观看。一天之后,国民老公王思聪投资的熊猫直播平台直播了其首富爹――王健林的一天。这是企业对直播的商业化运用的试水之举,但对于直播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正向意义的推波助澜,一时又引发了无数媒体和资本的群体狂欢。

尽管直播话题眼下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的热门话题,但问我们身边的人,无一例外,无人在看直播,更不用说参与其中,而且大家都有共同的疑问:到底是谁会花宝贵的几个小时去看一个毫无意义的直播?

直播的用户群的确不是我们。

从网上一些零散的数据中,我们大体勾画出了直播用户群的画像:男性,18-40岁,二三四线城市为主,学历、可支配收入都不高。简言之,一群年轻的男潘俊

我们大可以从两性、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教育等等无数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但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徐扬认为,直播行业的发展是从廉价娱乐切入的。所谓的廉价娱乐是指大家一起讨论的都是最轻松的、用户基础最大的东西。所以导致了一是游戏、才艺表演等这些成本最低、门槛最低的领域都成为发展最快的直播账号类型,二是年轻人群和三四线用户对娱乐本身的追求会使他们成为探索直播最新玩法的主要人群。

这个以潘咳巳何主的群体的数量如此惊人,以至于在微播易每周的主播收入榜单排名中,很多网红主播依赖的粉丝打赏,可以在7天中收入近百万,这个量级如果不是建立在巨大的粉丝基数和影响力上是很难发生的。

困境

与不断涌入的资本和巨大的发展市场空间相比,是越来越拥挤的平台和红海化的行业现状,以及缺乏监管而导致的乱象丛生。以2016年300家平台和150亿的市场计算,每家平台的年度份额不超过5千万,这对于日烧斗金的直播业来说,如果没有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大腿,在资本退场,资金链断裂后,都将无法回避被行业巨头清洗的命运。

直播行业的烧钱方式,包括带宽网络等基础设施以及维护人员这样的硬成本支出,以及签约网红主播,甚至自己培养网红所花费的成本开支。

这样的开支可以从YY的母公司欢聚时代公开的财报来验证,财报中提到二季度宽带成本是1.5亿,意即每月仅这一项的支出超过5千万。其他百万级流量的平台,这部分的成本支出也不会有太大出入。

签约主播一项,就更加烧钱,社交媒体上疯传的一些知名网红主播的签约金额均是千万级,很多主播年薪甚至高达3千万,而且这个价格还在不断上涨中。

与日烧斗金的现状相比,直播还没有标准化的商业变现模式。虽然华谊嘉信在直播内容层面上尝试了品牌定制直播间和话题植入、品牌植入和产品植入等多种方式来引入商业客户合作,但眼下对大多数直播平台来说,其主要收入来源仍是电商导流、广告和打赏、会员付费等方式。电商导流依靠和商家的合作分成,这部分所占比重较小,平台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粉丝对主播的打赏的分成。一般情况下,在利润分配上,平台收入约占六成,主播大约三到四成。

如果说高额成本和商业化变现是外伤,那内容同质化以及低俗化就是内伤了。目前各平台最常见的直播方式莫过于各类才艺展示和聊天等等,同质化也导致用户的黏性极差,为了吸引和留住用户,各平台和主播球的做法也比比皆是,由此涉及、暴力、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的乱象也就见怪不怪了。这也不难解释从今年4月份由文化部开始,网信办、广电总局等等多家部委都开始纷纷出台各类规定来倒逼直播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希望以此净化直播行业。在网信办号称最严厉的《规定》中不仅有对直播的解释,连平台、直播、用户行为都在该规定中有了界定和要求:对平台和主播提出了“双资质”要求,即平台需要牌照,主播需要实名。该《规定》从12月1日开始已经正式实施。按照该规定,许多平台甚至连直播的资质都是不存在的。这也将许多平台拦在了门外。

所以这也是很多行业内的人士对直播还保持相对冷静的原因,微梦传媒CEO赵充就是其中一员。赵充认为直播行业网红资源把控难度较大,以及营销活动执行非标准化,所以很难实现商业的规模化,导致了短期内这个行业的发展难以超越两微。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直播如果要实现商业变现,一定是要找到一种相对标准化的商业模式。

未来之路

硅谷Y Combinator的合伙人Justin Ka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就直播和网红行业而言,中国在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陈刚在演讲中同样也表示如今中国和互联网的问题即是世界最前沿的问题。我们承认这种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现状,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于这种由资本推动的高复制性的互联网新兴行业和模式,其特质是带有鲜明的资本特质而非企业特质,即如何快速增长快速变现,对于五年或者十年后发展模式和商业的思考,对于行业的思考,却是无暇顾及也根本不屑于去思考的,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悖论。

对于直播行业而言,毫无疑问它的发展轨迹会同前些年大火的团购、真假难辨的P2P、形形的O2O模式一样,最终都变成寡头生存,而剩下的99%都成为被兼并被牺牲的对象。

所以即便如今备受关注,或许到明年,全世界的目光便重新回到硅谷,甚至转移到新德里了。

我们回到作为企业本身的角度上来看,直播行业的未来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对于这个问题,华谊嘉信首席娱乐官瞿玮认为,内容的制造和完善是未来发展趋势,也是品牌客户以及用户最注重的品质之一。眼下华谊嘉信就尝试由专业导演和编剧来围绕主播特点以及品牌需求定制直播内容,往定制化直播,节目化直播的模式转换,同时也与战略合作的主播经纪公司一同,帮助主播们进行专业化包装。

除了内容化的方向,徐扬认为垂直化和专业化也是大势所趋,比如转向财经直播、明星直播、体育直播、旅游直播、音乐直播、游戏直播、女性直播、新闻直播等。“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商业模式会被大量的试探、呈现,并在市场上以直接的方式进行竞争。”

商业化必是最终目的。除了平台和主播,产品和场景一定会被更多加进来,来助力商业化的过程,最终依旧是公众和市场来决定直播的未来之路。

下一个风口

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总是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个年代,我们所有人都快速经历了微博、微信、朋友圈的时代,如今我们又一同见证了直播的兴起。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像Anna一样的普通人成为了站在风口的那头幸运的猪,成为了UGC或者PGC的一员,成为自媒体人,成为大V,成为网红。

对于错失这些机会的更多的普通人,以及行业和资本来说,大家都在等下一个风口的到来。但下一个风口究竟在哪里,谁也无法断言。徐扬认为这个风口出现的时间可能就是未来的两年时间。但他也坦承未来风口的形式本身比较难预测,但未来的媒体形式关键一定在于用户的投入产出比,即用户用更少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更简单的方式获得更高的、更嗨娱乐享受上面。从目前来看,它可能依然会发生在社交视频这条产品线当中,甚至可能直接就是直播产品的巨大升级调整。

直播营销定义范文第5篇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政府)――导演事件(预编码:人为安排、表演)――媒介化――媒介事件(伪事件)。①这种范式的理论源头出自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所说的“伪事件”。20世纪60年代,布尔斯廷在其所著《形象》一书中提出“假事件”概念,将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如果不经过设计,则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他把诸如记者招待会、大厦剪彩、游行示威乃至候选人电视辩论等事件都归入“假事件”之列。②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删减、扭曲)――媒介事件(奇观)。③这种范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来自D・戴杨和E・卡茨在其著作《媒介事件》中的解释,按照他们的观点,“媒介事件”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④主要指国家级的电视直播事件。这些事件是“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在他们的笔下,“媒介事件”有三种主要的叙述方式,也称“脚本”,即“竞赛”、“征服”、“加冕”。“竞赛”强调竞争双方的对抗性,如奥运会比赛、总统竞选等;“加冕”则是游行,完全是仪式,如皇室婚礼、总统就职等,向观众讲述它的象征意义,引导观众按规定的思路进行意义的解读;“征服”指人类巨大飞跃的电视直播,“征服者”通过自由意志的行为实现对已知极限的超越,以超凡魅力为结果,如宇航员登上月球、柯受良驾驶汽车飞越黄河等。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种范式下的媒介事件都不同程度地繁荣了媒介造就的信息空间,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设置了公众的议程,本文的论述重点主要是范式二中的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意义。企业围绕“媒介事件”进行的营销传播活动正是依赖于媒介事件本身具有的公众性、公开性、公益性、公共性、重大性的特点。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是使其成为媒介事件的前提条件,而各种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对其进行的聚焦式、全方位、密集型直播报道则对媒介事件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者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媒介影响的范围和强度。企业借助“媒介事件”进行营销的方式不一而足,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企业借助媒介事件进行营销传播的具体方式:

1.赞助营销是企业借力于“媒介事件”提高曝光率和关注度的最常见方式。关于赞助营销比较共同的认识是:赞助商利用赞助活动的影响力,建立品牌与赞助活动的关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树立品牌形象。赞助营销最多的是出现在“媒介事件”三种叙述方式的“竞赛”之中,例如奥运会、世界杯、F1赛事等世界顶极体育比赛。这样的媒介事件之所以具有赞助价值,主要的原因是“竞赛式”的“媒介事件”观众广泛关注,曝光率高。例如2003年F1赛事赞助商曝光率提高了17%、汽车赞助商曝光率提高了29%,而赞助商的商业价值回报率提高了11%。依靠对“竞赛式”的媒介事件的赞助而完成企业营销的最成功案例是三星公司,自从1991年三星与IOC(国际奥委会)签署TOP协议后,历经五六年的磨炼,一跃成为具有奥运会全球赞助商身份的世界级品牌。

2.埋伏营销是在“媒介事件”的巨大商机刺激下针对赞助营销的一种营销传播方式。埋伏营销是“一项旨在将组织自身和某一事件间接联系在一起,以获得至少是一些与正式赞助商相同的认知或其他利益而展开的有计划的营销努力”,埋伏营销正是利用了“媒介事件”赞助体系复杂、管理跨度较大、赞助合约存在漏洞的特点来进行有策略性的营销活动,埋伏者一般会通过下述三种方式来实现其传播目标:一是赞助事件的覆盖媒体,影响收看、收听电视、广播的受众,来抵制正式赞助商现场看板广告的效用。二是赞助“媒介事件”的子项目,利用相对较少的资金混入主要事件。三是赞助“媒介事件”中的人。虽然现实中埋伏营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但是不能否认其依附于“媒介事件”仍然存在的现实。⑤

3.媒介事件影响了广告的诉求主题。现代广告理念认为广告诉求的成功与否是看其是否对目标人群(即受众)产生有效作用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广告诉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特征,对症施策。采用与“媒介事件”相关联的诉求主题往往是广告吸引受众注意和加深印象的最佳方式。广告利用“媒介事件”准确地说是利用了报道“媒介事件”的媒体,也就是在“媒介事件”被报道、放大的过程中刊播与该事件主题相关的广告。笔者总结发现与“媒介事件”相关联的广告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诉求路线的情感化。例如北京统一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打出的“多一点、少一点摩擦”的广告语巧妙关联,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广告深深打动了观众。二是与“媒介事件”相关的广告表现出的大都是公益主题。

4.媒介在“媒介事件”中的表现都是对媒介品牌的投资。媒介参与“媒介事件”可以看作是在尊重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发掘、发现、计划整合和组织,形成新的社会关注热点,并以此提高收视率、扩大媒介产品销售和提升媒介形象。凤凰卫视之所以能够在近几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得益于“媒介事件”中他们“借势与造势”并举的运作方式,使“全球大事看凤凰”得到了公认。从借势营销方面,他们通过借助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提升并巩固了自己在全球华语媒体中的地位。在造势营销方面,他们通过策划举办一些重大的活动,吸引观众的目光,如在“凤凰千禧之旅”节目中,以其精心的策划、精美的制作、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电视史上堪称是里程碑式的巨制之后,他们又相继推出了“欧洲之旅”、“两极之旅”、“非洲之旅”以及“凤凰号下西洋”的活动……通过策划和借助这一系列重大媒介事件,凤凰卫视紧紧地吸引了全球华人的眼光,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正是由于“媒介事件”所具有的营销传播功能,使“媒介事件”不只是媒介奇观,也给企业和媒介带来了营销奇观。当然,只有营销传播的主题与“媒介事件”的主题合理关联时,围绕“媒介事件”的营销传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

注释:

①③刘自雄:《解析“媒介事件”的内涵》,《辽东学院学报》,2005(5)。

②D・戴杨、E・卡茨:《媒介事件》,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④Daniel J Boorstim 1961,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Harper&Row,Publishers Inc.

⑤卢长宝:《埋伏营销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