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企业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
所谓中小企业又称中小型企业或中小企,它是与现存所处行业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人员、资产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营利性经济单位。中小企业具有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少、决策较快、员工数量较少等特点,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具有与大企业不同的需求。目前,中小企业在我国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也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经过我们大量的走访和调研发现,中小企在人力资源管理用人方面明显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其职能部门及岗位的划分比较粗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职权和职责不明确。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的事。在大多数中小企业中,要么没有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人员,要么就是由企业行政主管兼任,要么就是有一二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员,并且隶属于行政管理部门领导。所以,这类企业在用人方面,不仅要求招录的人力管理人员具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被招录人员必须同时有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即就是要求知识全面,能够一才多能,一人多用,并且最好是不需要培训就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岗位要求,为企业带来实际的效益。
第二,企业从自身利益和实际情况出发,在实际管理方面并不完全按照我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好多中小企业在实际用人和管理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人规则和方法,特别是在人员管理方面,并不是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六大模块内容操作,甚至在人员的管理方面也不是严格按照劳动法的要求去做。
第三,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由企业决策层来主持和决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部门负责人只是起协助作用。其人员进出的频率相对较高,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人才要求更高。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工作压力比大企业大,工作的强度也较大,特别是一些关键岗位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经常进行超强度的工作,如果薪酬待遇或个人的发展机会不像预期的那样好,他们很容易就从企业流失。这就对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各方面的要求更高。
第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缺位,要求人力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文化底蕴。企业文化是企业积累起来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实现永久性、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但现实中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不重视,或者这方面人才的缺失导致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与经营者倡导的价值理念错位,在企业遇到危机时根本无法吸引、留住人才,造成管理方面的空白。这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的改革
我们设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企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创办该专业几年下来发现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中以及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并不完全适应中小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改革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走的路。经过到企业大量的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座谈和自身教学过程体会,发现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1.教学课时的改革设计
当初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重点走访多所高职类兄弟院校,并借鉴其课程设置中运用课时安排,普遍对该专业六个核心模块课程《人员招聘与录用》《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规划》各72面授课时。现在看来并不适应高职学生培养的目标。经过这次大量的调研中小企业,反复论证,我们认为在整体课时安排上采用“2+1”模式,集中2年在校面授,1年在企业实训,并将原来6个核心课程课时修改为“36+18”(理论+课堂实训)较为科学,更符合中小企业所需的“招来就能上手”的应用型人才。
2.教学内容的改革设计
注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基本理论够用为原则,只占用36学时,另外18学时作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课堂实训,做到课堂实训必须结合实际,内容丰富,串通理论知识或者几个关键知识点的情景教学,初步达到课堂与实践有机衔接。使在校学生基本具备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资料收集和整理能力、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掌握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等综合能力,以初步具备中小企业所需的“一人多能”人才。
针对中小企业的用人特点,在课程内容中增加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教育的内容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的课程内容。同时要求教师要紧密联系当前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案例,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和实际应用性,以便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和充实,激发和吸引学生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过程的改革设计
如何真正做到“教、学、做”相结合,克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教学方式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并非理论不重要,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我们认为,“教为辅、学为主、做为重点”的过程改革设计,更能使学生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动手能力、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1)教的改革创新。教师利用理论面授课时,应采用大信息量,重点讲授主要内容,尤其是企业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处理时怎么和理论结合,把每2节课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由教师引入典型案例,再讲解理论知识和相关的规定。每个教学单元应有1/3的时间由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讨论引入案例,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知识点并抛出新的思考题让学生课后看书,查资料,准备下次上课前5-10分钟演讲或讨论。
(2)学的改革创新。对于学生的学习方面,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及训练内容深入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完成教师结合课程项目布置的课后训练、调查任务。同时鼓励学生报考和参加本专业的专升本考试,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探求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和参与本专业举办的第二课堂活动及知识竞赛活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印证理论。
(3)做的改革创新。要求教师针对所讲的课程内容做好相关项目实训练习的教学安排和具体实施方案,力争每个教学章节都有单项项目训练,每个单元章节都有单元项目训练,使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能够和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运用相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达到学有所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求学生自己针对学习内容可以分组讨论,实际操作或者情景模拟,必要时可针对某些普遍性问题到实训单位走访和调查研究。总体上使学生达到熟悉理论知识,掌握操作要领,联系实务处理,充分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三、课程实训改革创新
目前,在中小企业乃至大中型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有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但是,由于普遍缺乏职业技能定向的学习和训练,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技巧方面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所以,实训课程改革与创新也是本专业学生必须要加强的重要环节。作为实训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将来胜任工作能力的关键,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小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实训教学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的不足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院校在本专业的理论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理论知识,增强其应用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如开展相关的模拟训练、实训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和训练、教学案例讨论、人力管理游戏等活动,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乃至管理能力,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理解和要求,视乎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有些学生慢慢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最终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2.实训教学环节的创新
(1)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整合和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例。实训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所以,在教师的选任上就要严格把关,相关的教师必须自身有实践经验或者有在企业实务部门从事过相关工作的经历,或有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挂职锻炼的经历,这样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实践教学活动时就会有针对性和仿真性,从而真正调动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要对学校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实践教学体例。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应以实践创新为导向,通过企业实际调研或企业相关课题的研究,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系统全面地制定好实践课的计划、实践教学的设计、实务教材的内容、实施方案、实践教学案例集和教学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还应建立实践实训课程的实验室,并配备好必要的场地、设备和器材,当然也要建立必要的实训基地,使学生能够有足够宽松的环境和精神状态自发的参与实践实训,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努力探索实践实训教学的方法,增强实训课程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实训课中,应结合专业技能要求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问题,积极探索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除通过在理论课教学中穿插教学案例的方法之外,可以采取情景模拟和项目案例教学、观看视频录像、实验室体验和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等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企业社会人力实践调查和积极开展、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相对的真实性,进而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实训的主动性、能动性,激发其与教学的互动性。
(3)针对本专业核心技能项目进行分段设计实训方案。不是所有的课程都要实践实训,而是要对本专业核心课程和核心技能项目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实训计划和方案。针对一年级同学,主要培养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注重职业修养和沟通技巧能力,进行职业认知训练,可以通过办讲座、参观高新企业、实地考察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和环境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认同感。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二年级同学,则要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流程和实务具体操作,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实训。如利用企业常用软件进行公文写作、局域网的和运用、模拟招聘和人力测评、角色扮演、入职和辞职等,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相联系,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使学生真正成为掌握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针对更高年级的同学,则可以一方面鼓励参与教师和学校的相关课题研究与开发,另一方面通过由企业指导老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指导下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加强专业综合实训,达到工作即能胜任的效果。同时,在学生毕业时,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所学专业模块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制作毕业设计,通过这一过程,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新解决企业实务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70-01
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特点来看,中职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有明显区别:①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技能为培养核心;②中等职业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③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普通高中教育有区别;④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生采用双证书制度,毕业的时候能够取得中等职业教育专科的毕业证书,同时取得相关专业的岗位资格证书;⑤中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强化动手能力。不过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所带来的规模扩大、科技含量提升、与国际接轨等因素,使得大部分的职业学校面临现有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滞后于教学发展的矛盾。本文就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模式下空间模式研究,探讨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的合理模式。
1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培养了大批从事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劳动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企业介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是影响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的重要因素。针对社会分工精细、产业技术革新和自身发展,企业内部的岗位人才需求变得多样化,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技术能力是企业介入中等职业教育院校教学体系的直接目的。职教学校的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与企业的岗位实习、岗位操作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链接,教学实训功能的针对性和趋向性体现在企业对职教体系的介入程度方面。因此,我们可以从企业规模以及需求程度对教学空间与实训空间的影响来分析在企业影响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空间与实训空间之间的关系。
1.1企业规模对教学实训空间的影响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联系紧密,企业的教育资源是社会、社区教育培训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企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组织的技能性、针对性和真实性,使企业后备员工实现了从教育走向就业门槛的平稳过渡,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用得上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职业教育的管理、考核和经费的实用性、实时性和实效性,使企业人力资本实现了从投资到收益的成本的最佳增值。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积极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得职业教育教学实训功能可以灵活开展。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单独、联合或参与举办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创建由企业根据自身条件和规模构架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比如在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发展不平衡。有相当一批中小企业技术工艺不高,设备比较落后,职业教育和培训起点低、发展慢,高技能人才缺乏,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中小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合作,一方面可以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指导力度,制定适应自身发展的职工教育培训规划,可以加强中小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涉及企业职工和社会的质量、环保、安全等知识和技能的专项培训。另一方面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可以灵活把握市场各种岗位需求,在教学实训体系中设置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如包括短期员工培训和长期职业学校培训等,再依照不同的教学培训模式设置不同的教学实训空间。
1.2企业需求对教学实训空间的影响
企业与中等职业教育合作上的切合点在于对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的需求上。理论教学方面,企业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直接或间接参与教学课程的模块编辑,制定专业教学方向和深度,这就要求职教学校的教学空间要结合企业需求进行相关专业的功能布局;技能实训方面,企业根据专业技能培养时间和培养程度,以阶梯式的岗位培训,即从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实训、到企业顶岗实训,来达到人才培养的全面升级,这就要求职教学校的实训空间功能要结合不同企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模拟布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主要定位在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但随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及金融危机的到来,市场也酝酿着新一轮的发展,各类产业也将进行新一轮的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己经启动,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然走向多样化,这就对完善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针对现有经济局势对企业的影响而考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的革新。
2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的建构
以教学为指导,以企业实训为主导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体系的建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因素、内部因素、理论因素、现实因素等,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组合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我们将各个影响因素以模块的方式形象化模拟,通过模块之间的关联互动和内在规律的总结归纳将教学实训空间模式直观的展现出来。具体见图1。
图1基于企业的中职实训教学模式
可以看出,企业是以四种不同的方式介入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①教学实训空间的优化,包括岗位技能理论教学优化和实训功能设备优化两方面,岗位技能理论教学的优化主要通过企业向学校输入岗位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和资金,对课程模式和教学空间设备进行针对企业需求的性能优化;实训功能设备优化主要通过企业的岗位技术的专业指导、对实训设备的资金投入、对实训空间真实化模拟程度等方面来体现,使实训空间实现功能多元化、技能专业化、场景真实化。②教学实训空间的灵活拓展,包括教学空间的预留和实训空间的功能拓展两方面,教学空间的预留是指主要针对企业短期培训和岗位新增职业的专业培训而对教学空间进行一部分的预留;实训空间的功能拓展是指满足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企业对岗位培训提出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功能拓展。③半开放型企业短期培训空间,指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训空间体系中划分出的部分空间提供给企业进行不定期的短期培训。④独立对外的短期培训空间,指向社会开放的为社会企业、行业、政府机构等服务的独立培训空间,常以培训楼的空间形式体现出来。
同时企业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入来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①空间的拓展,教学空间体现在普通教室的预留;实训空间体现在新岗位技能培训预留空间和岗位技能发展预留空间。②空间的优化,教学空间体现在对课程体系的优化和理论教学设备的优化;实训空间体现在对实训设备的优化、实训空间功能的优化、以及对实训空间模拟真实性的优化。③培训空间的设置,以分散布置在教学实训空间体系内部和独立空间功能形态两种方式体现出来。④教学实训空间关系的优化,受企业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教学实训空间的功能流线也会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流线的优化而变得简洁、高效和立体化。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训空间模式是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校园建设而逐渐被建筑师们所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企业的积极参与将会促进中职实训空间的扩大,为广大中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罗庚兴,宁玉珊.开放式实训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J].职业教育研究,2004,9.
[2]王华利,戴葵堂.产学研结合-全面拓展职教空间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技信息,2006,3A.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拟企业化 ERP 实践教学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近30年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当今中国制造正在向着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急需大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人才的素质和培养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而工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实际。自2010年上海市开始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其宗旨对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设计,便于加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比之下中高职模式培养的人才需具有更多的就业优势。但是企业在学校招聘时,除了看重学校本身的教学水平,更多的是看重学生的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在各类中高职贯通学校中,大多学校都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来培养学生技能和知识,但是在就业环节大部分学生仍然不能平顺地从校园到企业的过渡,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内心的排斥和反感,就业后的反馈往往会适得其反毁誉参半。工科类学校拟企业化ERP综合教学实践平台将会借鉴企业经营理念、采取产学研集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拟企业化ERP实践教学模式和优秀的校企师资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丰富了原先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符合中高职贯通专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突出中高职课程根本特色,整合与创新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在未出校门前就具有前瞻性,成为一个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优秀技能人才。这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多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和工业社会的实际经验,而这正是我国技术类专业教育尚未完善的薄弱环节之一。
1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和探索实践企业化实训模式
1.1在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
进行课题培训前,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实训课题内容,并在实训前进行生产培训。与企业培训一样,详细讲解实训课题的产品,依照本学科的要求来介绍产品的生产,加工工艺和检验要求或其他的产品信息,使同学能在生产前便对课题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实训进行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计划的落实,实时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实训情况,加强对生产的监督、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使生产实训有执行、有反馈,有跟踪、有总结。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实训中确实的掌握产品的方方面面,提高职业技能。
在实训结束后,对于实训课程进行总结,总结的共性问题统一解决,非共性问题逐一解决,不让学生留有疑惑。这样不但能掌握技能还能做到触类旁通,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进行企业化管理的企业化实训
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校企双方实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学生步入社会工作的一个缓冲适应过程。将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企业的管理方式借鉴到学校的实训中来,让同学们感受到学校就如同企业,自己就如同企业员工,教师如同培训老师一样。做到实训的生产目标与真实的企业生产目标相似。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提前感受到企业生产模式和企业文化。
大多数中小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新员工的基础培训考虑的较少,对生产部门的利益顾及的很多,使得中高职类技能毕业生在进入这类企业伊始变得手足无措,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企业管理模式一筹莫展,有的甚至需要近一年半载的时间去熟悉,这对于个别学生的耐力和脾性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建立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培训课程熟悉企业运营基本知识
ERP,ERP是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的缩写,即企业资源规划。
近年来,随着国产ERP产品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厂商服务能力的快速形成,同时中国企业的管理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ERP系统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成功应用,并产生显著效益。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使用ERP,并将ERP作为公司运作的重要参考数据。所以学习ERP便是模拟企业实训。通过学习ERP系统,可以模拟建立企业经营的仿真环境,从而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企业管理方案、产品生产流程;
(2)掌握多种岗位技能,增强就业岗位意识;
(3)模拟职能岗位、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利,让每个学生理解相应的“职业角色”。
通过仿真企业流程,在仿真企业环境中,将各个业务部门、各个职能岗位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每个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会企业基于流程的运做模式。仿真企业环境,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主动去思考、主动加入模拟企业中去体验企业管理模式。模拟企业实际运行状况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仿真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学员的企业信息化管理技能,掌握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流程。
3校企结合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双盈利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者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交流企业管理心得,对学生进行企业知识的基本培训,增加学生对于企业的认知程度,并且通过增加与企业的联系,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便于他们到企业中去得到真实的培养和锻炼。部分实训老师可以聘请来自企业的员工,他们可以充分地发挥企业实践经验的优势,还可以与理论基础扎实的学校本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取长补短,一方面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再固步自封,同时企业在入职员工培养成本降低的情况下也获得了专业的知识体系保障。
目前,由于多数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基于投入成本或是企业机密的考虑大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厂实习,即使接受也基本上让学生充当一线操作工人的工作,很难提高技能,除非签订了三方协议。沪东中华造船集团高级技工学校博兴路实训基地可以依托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建立良好的企业实训环境,以企业的管理为标准在学生实训的同时为企业完成部分生产任务,使学生更加真实的接触到企业生产时对于产品的要求,深刻体会到企业生产制造与学校普通实训的本质区别。
拟企业化ERP综合教学实践课程的基本流程图如图1。
4结语
建立工科类大专学校拟企业化综合教学实训平台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它通过前期的企业基本知识培训,后期的拟企业化的生产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实训基地,强化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管理[6],进一步熟悉企业操作环境,使学生通过本实训平台的培养,缩短企业实习成本,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相比一般应届毕业生更具适应能力和优先的竞争力。随着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校也应考虑学习国外的做法,在第三年开设模拟企业实践的课程,但势必加大学校投入,为此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覃寿同,李大磊,马胜刚等.生产实习的问题分析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1955(3):50-53.
[2] 邱树恒,陆宇兰,叶少峰等.大学工科生产实习的现状和实习方法的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6):22-28.
[3] 邵兴国.对高校生产实习工作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6(3):143-144.
[4] 朱铁群,杨崇豪.对高等工科院校生产实习教学之管见[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8,14(2):76-78.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5
1 课程定位与目标
《会计综合实训》是我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主干实践课程,属于“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该课程坚持走职业教育之路,以会计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遵循实用、够用和管用的理念,以会计操作技能训练为特色,通过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心,结合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以及分岗模拟、混岗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会计核算工作,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能胜任出纳、税务、成本核算、工资核算、收入与利润核算等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内容涵盖《会计职业基础》、《企业财务会计实务》、《税费计算与申报》、《成本核算与分析》、《企业财务管理实务》、《会计信息化》等多门课程,在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综合模拟实训,它即是对在校期间所应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的总结与考查,也为学生面向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以素质为基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中心,社会需求为依据,确立了“一核心、两原则、三对接”的课程设计理念:一核心是以“会计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两原则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打造、学做一体”的设计原则;三对接是“与市场需求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岗位对接”,化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具体表现为:
(1)课程实训项目以企业真实会计岗位为载体进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坚持“学校与企业合力开发”,“教学名师与注册会计师精心打造”的课程开发理念,将企业会计实务操作中的各项元素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
(2)课程实训资料以企业真实的会计业务为背景,充分体现实践性的要求。遵循“立足濮阳,服务河南”,这一专业定位,选取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行业以及学生熟知的企业,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设计实训内容。
(3)课程与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一线专家共同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开放性要求。课程专职教师与会计工作一线专家共同开发实训教学资料,营造符合职业要求的实训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在“教、学、做”的过程中掌握会计职业技能。
课程组通过对会计工作过程的分析及归纳,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及其所需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分解转化为课程的实训项目。如表1即是按照“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所设计的会计职业基础实训项目的学习情境任务。
3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安排
《会计职业基础》实训内容的选取是根据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来确定。通过走访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与校内外专家一起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深入了解会计职业岗位需求与工作任务,将出纳、会计、成本核算等岗位所应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上紧密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工作的特点。本课程结构为“项目化”结构。根据会计工作过程的需要,对应不同的能力培养设计了两部分(单项实训、综合实训)5个大项目(会计职业基础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成本核算实训、手工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操作实训)26个子实训项目。本课程所有实训项目根据其实训内容与要求的不同,均配备了校本实训教材、PPT、实训项目讲义、核算流程图、仿真会计资料、用友ERP U8软件等教学内容辅助资料,使每一个实训项目都可以通过手工模拟、电算化模拟等手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强化训练,保证实训项目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同时,各单项实训目标均为会计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学生经过实训后,可掌握大中小型各类企业会计工作的全部技能,基本可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分为两部分。一是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领会、吸收与应用,指导学生通过观看教师课件演示、课程网站以及往届学生作品展示,使学生了解工作流程,培养其自觉、主动学习的意识。二是会计操作技能性知识,采取先做后学再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方法是,指导教师先根据每项任务的实训目的、实训设计,安排实训程序。由学生独立或是分小组(3-5人)完成任务,并汇报实训过程及结果,通过展示学生所完成作品,指导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详见表2。
手工实训实训要求:通过对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实际业务的处理,初步掌握企业会计核算的操作方法及过程,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独立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从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与分析到对账与结账、编制会计报表的全部过程。
电算化实训实训要求: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熟悉用友ERP U8V10.1软件的应用,能够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本实训项目指导教师主要起到辅导作用。学生完成对账套的创建和基础档案的设置;总账系统的初始化、日常业务与期末业务处理;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以及供应链业务处理;生成会计报表全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晓敏.课证赛融合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财经界,2015,(16).
[2]李猜.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尤其是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将会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一步增加。纵观当今中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可谓一片大好:百分之九十的高就业率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职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跟不上就业率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专业不对口;待遇低;工作不稳定。
1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
不少中职学校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坐在教室,听老师讲授会计理论:基础会计,成本会计,流通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等课程,一个不少。至于学生在工作是否用到, 用到多少,那是学生的事。结果是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到工作实践中,才发现原来在学校学的知识大而空,不知从何入手,动手能力很差,还要从头学起。其实中职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一种技能,让学生到工作实践中真正能够做到“手能动起来,担子能挑起来”。这样就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比如针对出纳岗位,学校就实时开设适合出纳岗位的课,如点钞技能课、珠算技能课、识别假钞课、银行业务课等等。这样的话,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不会手忙脚乱了。
1.2 校企联合停留于表面
在浅层次的校企联合的背景下 ,企业没有责任和义务干预和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而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学校也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决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必然受制于市场的需求,而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这些种种的不和谐或矛盾,导致了校企联合现在只能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合作阶段。
2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2.1 转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
改变思路,重新设计教学环节是我们当下中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如何改变?笔者认为要从学生开始上会计专业课的第一节就开始。也就是说要把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理论讲到哪里实训课就开到哪里,让学生便学理论边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时时营造一种实践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其次,打破教材固有的组合,优化技能模块,给学生定身份和岗位,从身份和岗位中找到适合的教学模块进行强化教学和实训。比如给学生定位往来会计岗位,就要找出合适的实训内容让学生操作。等到学生掌握一定岗位技巧后,就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往来帐,有哪些会计科目,如何设置明细账簿,坏账是什么,如何计算等。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讨论解决,老师实时进行点评。等到不同的岗位学生都实践过后,最后做综合业务模块学习和实训。
2.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以往的会计教材大多枯燥,不生动,不直观,对于初学者来说,进入状态比较慢, 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引入会大大改善这种局面。比如对于固定资产的学习,老师可以在屏幕上列示房屋、机器设备等,让学生说出这些资产的特征,老师再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地掌握固定资产的概念。
2.3 建立完善有效的会计实验室
培养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对当前的中职学校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学校可以在校园内找到一个合适的空间甚至是一间比较合适的教室来建这样一个实验室。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氛围来建造。既有工商、税务 、银行等这些外围部门 ,也开设企业内部的各种岗位,如材料员岗位、收银员岗位、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主管岗位等。上课时可给不同的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各司其职,从建立一个中小企业要给工商部门提供哪些手续;如何税务登记;去银行如何开户等等做起,让同学们横向了解一个企业是如何诞生的。再给不同同学分配不同的角色:材料员,收银员,出纳员,明细账会计,会计主管等。从采购开始, 用实训的原始票据,在各个环节流动,各个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包括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处理、登记账簿、出报表等等,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流程。
2.4 深层次的校企联合,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已经经过从情景教学到仿真模拟实训的阶段,对企业的经营环境熟悉了很多,这时要趁热打铁,让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训。
在这方面我们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虽然国情不同,但是还是有可以“拿”过来用的地方。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以企业为主;理论和实践结合,以实践为主。让学生每个学期,或毕业前学期,以学徒的身份到企业顶岗实习两三个月。企业有专门的技师指导,学校派相关的专业老师陪同。这样的话保证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及时解决。
在这个环节,我们一定要对合作的企业有所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业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感到受益匪浅。学校方面认为,由于针对市场和就业岗位办学,办学方向更加明确;弥补了学校在实训条件和师资条件等方面的不足;促进了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推动了学校的招生、安排就业工作及职教改革和发展。学生方面认为,这使他们熟悉和了解了今后的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前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企业得到验证和加深;在企业接触到很多在学校尚未学到过的东西,回到学校后,从理论上得到提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法被生动地应用于学校的教学中,学生由于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毕业时容易实现零距离上岗;另外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以及与人共事和小组合作等关键能力,使其提前接触了社会,学会了如何做人和做事。企业方面认为,企业中普遍存在着职工素质偏低的问题。
总之,中职教学改革任重道远,老师肩负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