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生产设备促进农业生产,以先进的组织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农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不断提升生产者的科技素质,改变过去因为传统农业生产手段而导致的农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将我国农业逐渐发展成为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农业,从而更好的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过渡。而农业机械一体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让很多现代化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从而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从根本上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1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概念及作用
农业机械一体化指的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农机设备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以此来达到农业现代化生产的目的。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劳动生产率以及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还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管是从其实际作用来看还是从解放农业生产力而言,促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当前,我国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进程有以下作用:一是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效,有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二是能够有效防止农业灾害,避免其造成重大损失;三是有助于跨区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四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帮助农民增收。
2 国内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分析
2.1 国外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就已经基本实现了农业生产整个流程的机械化一体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的研制,已经逐渐运用各种卫星摇杆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把这些现代化技术充分应用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实现,从而让农业生产活动实现自动控制的无人操作模式,大大的减少了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力资源,同时更好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国内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水平整体较低、农业机械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必须要努力提升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才能够逐渐的降低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农业机械设备的投入数量、跨区作业的设备数量、机收水平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应用得到了我国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关注与认可,给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我国农业机械一体化水平迈入了中级发展阶段。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农村的劳动力资源已经开始富余,很多农民都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3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要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用环保促开发的农机设备设计理念,逐渐推广以保护环境和耕作技术为主的农机设备,从而降低某些农业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众所周知,工业污染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加工业的实际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加工产品的市场销售。而如果使用以环境保护技术为主研发而成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因此未来的农业机械一体化将会更加注重环保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3.2 农业机械一体化应用将会运用更多的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工业化以及工厂化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在特定环境下按照农业产品的实际需求进行精细化管理,让农业加工产品能够充分达到优良产品的品质,逐渐提升农业产品加工生产率,这也是农业机械一体化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3.3 大力研究开发具有节约型技术特征的农机设备,根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实际要求,积极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断开展农业机械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机械设备科技含量的提升,不断增强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避免在其作业过程中发生过多的故障。
3.4 农业机械一体化的生产管理模式更加现代化,用农机一体化来推进农业生产一体化。一体化农业其本质就是借助高科技的农业设备和其他基础设施,将农资的生产供应、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综合体系。通过机械一体化的方式来将工业与商业元素和农业相结合,从而让农业生产迈入现代化的市场模式。
4 结语
总之,农业机械一体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趋势,现代化农机设备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其生产力水平是农业发展的标志。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从本质上说是一场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继续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进程,推进农业机械一体化的全面应用,将农机设备的研制朝着更先进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一、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二农问题的前提
现阶段,发展新农业就是推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以农业现代化为标志的新农业模式,应当具有科学化、企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多功能化、生态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内涵及特征。农业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农业科技落后、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社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而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新农业建设特别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农业发展必须以现代科技体系为支撑
我国新农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最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和资源环境优良化等。2所以,现代新农业建设始终离不开现代科技的支持,具体讲就是要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和现代农业机械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科学化、机械化和电气化,在此基础上不断培育农业优良品种,积极研制、引进、推广使用新型高效低污染肥料及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还出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新技术化特征,使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空前高度。由于大批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特别是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的衣业现代化问题研究”、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山东半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衣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山东省教学创新研究项目“发展经济学教学内容及教考方法改革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生物、计算机、信息、激光、遥感、原子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并配合科学管理手段与经营方法,很好地推动了农业快速、高效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推进新农业和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及创新。
(二)发展新农业必须遵照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及管理模式
首先,新农业建设要求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以农户家庭为基础分散的小规模土地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存在内在矛盾,不利于使用、推广机器和农业新技术,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实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可以扩大农业规模,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使农业生产要素在企业这个制度平台上进行市场化运作,达到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3其次,发展新农业要求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与管理是现代企业的生命线,正由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与管理越来越成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潮流,甚至成为国际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要条件,加速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农业标准化管理,严格农业投入品指标,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再次,发展新农业要求采取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产业链不断延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客观上要求发展社会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新型农业。目前农业现代化国家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由政府、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提供各类服务,很好适应了农业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今后,我国新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道路,不断壮大农业社会化组织,加强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降低其经营风险。
(三)新农业发展应当追求生态化和低碳化模式
现代化农业虽然提高了农业单产和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发展的非持续性增强。正在兴起的现代生态农业较好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继生态农业后,近年来在一些国家兴起的低
20碳农业发展模式也应受到重视。低碳农业是为逐步降低农业生产中C0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达到发展低能耗、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现代农业。4低碳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安全保障、气候调节、生态涵养等多元功能,可以提高农业固碳功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和低成本实现农业现代化。H不论是发展生态农业还是发展低碳农业,均要求降低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提高其利用率,推广秸轩还田,扩大绿肥、农家肥等有机肥种植,利用生物的食物链原理防治作物病虫害,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沼气等农业生产新能源,减轻污染,改善农业生态。所以,鉴于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未来新农业发展目标必然体现其生态化和低碳化,必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农业。
(四)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演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被广泛应用,农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农业逐渐演化为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是农业生产与管理的高技术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等。0因此,我国实施农业现代化战略必须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同时,农村是农业信息化的依托,是实施信息农业建设的主阵地,而农民是农业信息的接受者、传播者、使用者和受益者,是实施信息农业的重要主体,我国在发展信息农业过程中,通过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各类信息数据库,建立健全农村水质监测系统、病虫害监测防治、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和村务管理等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所以,信息农业建设过程实际也是实现新三农全面信息化的过程,必然推动新三农建设水平的提高,为根本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奠定基础。
二、建设新农村和实现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二农问题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这一过程包括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一)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我国新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离不开农村这块主阵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乃至成败,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关联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必须同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成为农业现代化推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新农村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也会加快农村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改变农村经济社会面貌。20世纪80年代后,乡镇企业在中国广大农村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工业化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大量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特征的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不但带动了农村服务业兴起,也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今后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加强,农村工业会进一步发展和优化,农民的收入会不断提高,起到以工促农的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又加快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广大农村地区崛起的新城镇,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为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对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二)通过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现代化奠定基础
新农村建设及其推动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加速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步伐。首先,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通过完善农村的科技推广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和各项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移风易俗和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确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其次,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提供完善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不但有利于农民群众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农民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消费、文明生活的良好习惯,塑造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相适应的新一代农民队伍。再次,新农村建设还有利于改变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问题,通过扩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迅速改变农村在文化、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落后局面,为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
农民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影响我国新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培养新型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保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于打破传统农业自身的封闭体系,转变的契机在于投入并使用新的现代农业的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是改变传统农业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我国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落后农村向农村现代化转变,需要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些新型农民应当具备多元化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培养大批新型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首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生产经营者确立新的经营理念。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需要的各类知识、技术、信息越来越复杂,农业现代化建设涉及的产业和环节越来越多,农业产业链条延长和农业分工越来越细,作为经营现代农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及时掌握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本领。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成果需要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对其文化、技术、能力等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培养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民,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5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这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70%以上受过职业培训的水平相差甚远。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其次,随着农业现代化目标的推进,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对农民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民不仅要有知识、懂技术,而且还要懂经营管理,能及时把握市场信息,勇于和善于参与市场竞争,形成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游戏规则进行生产经营及依法办事的意识,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和在市场经营中的盈利能力。总之,为了更好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及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要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现代化包括思想观念、知识结构、技术技巧、能力和智力等全方位的现代化。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转变为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只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6-8因此,要实现农村现代化,不但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需要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新型农民。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完善,广大农民是农村市场活动和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要求农民必须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自觉参与市场交易和市场竞争,适应市场多变的环境,及时进行生产结构和经营方向的调整,提高驾驭市场、利用市场以增加收益的技巧与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同时,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许多农民面临着非农就业的形势和机会,农民的收入逐渐实现多渠道和多元化,农民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还要适时掌握农业经营以外的知识和技能。这也给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积极转变农村办学理念,创新农村教育教学模式,农村基础教育应尽快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变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少年各有所学,学有所用,既要满足一部分农村学生升学深造的愿望,也要培养大批志在农村就业,承担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新型劳动力,引导部分青年在农村创业和就业。事实上,我国新型农民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就是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逐步实现的过程。
四、协同推进新三农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三农问题涉及许多方面,但从本质上说就是农业落后、农村贫穷、农民收入低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深层次问题。M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新三农,尽快形成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三位一体与协同推进体系。
(-)积极发展新农业,推进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人口规模大、素质低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仅要追求农业现代化,还要追求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如果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反过来,如果没有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就不会得到持续发展。M经验表明,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乃至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因而,今后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而且农业顺利发展也是新农村和新农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其他两个现代化。同时,农业现代化目标也为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国传统农村会逐渐演变为现代农村,这个演变就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的过程,作为农业现代化推动者的广大农民其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高,一代新型农民会随之成长。因此,积极发展新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既是新三农建设的核心内容,又是加快新农村、新农民建设事业和实现农村与农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也是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
(二)加快建设新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农民成长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早日实现农村现代化,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为实现农业和农民现代化奠定牢固基础。首先,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居住、交通、通讯、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条件,这些同样也是新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环境,因而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的不断缩小,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日益与城市居民接近,为新型农民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其次,新农村建设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农村工业化可以直接成为推动我国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从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和经验等多方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收了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再次,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充分发挥产业和人才等要素集聚效应,可以吸收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城镇对周边农业和农村发展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资金、市场、技术、人才、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支持,促进新农业持续发展和新型农民队伍快速成长。
(三)塑造新农民,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积累人力资本
关键字:城乡;经济,发展;农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村人口的国情决定了只有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现代化才能实现,建设惠及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达到。
1、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升级
我国的城乡结构和分割这种体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现代化农业进程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长时期的重工轻农和城乡分割,造成了农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而无法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中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有限的耕地资源承载着密集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仅只是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种情况,而且还使农业生产领域释放的其他生产要素难以自由地在空间上向城市流动和聚集,造成乡镇企业布局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建设。
2、统筹城乡发展有益于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渗透
大量事实表明,城市是生产力集中的场所,代表着最为先进生产力。同时,城市在服务、辐射吸引于农村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应该使这种产业转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将更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高级化和外向化等。
因此,只有城市和农村的有利发展,这样城市的先进生产力才能顺利进入农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可以自由进入城镇,这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人问题;收人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化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就业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1、结构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农村传统农业与城市现代工业并存现象。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的工业经济异质结构转化成均匀的结构的共存。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系统、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和税收制度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各个地区和城市与农村全面进入小康,因此,根据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如何使中国农民尽快离开路,是中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对策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
而明确并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讲,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系统和共同发展的机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利益再分配之间更好的协调,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动的城市和农村经济,经济合理的配置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在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受到影响,还会造成经济波动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重要性。尽管城乡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从导致城乡关系不协调、不和谐的根源人手,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采取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成就。
(1)改革并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市场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下,农民受歧视,不公平,不公平的待遇,在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突出表现,找工作。劳动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充分流动和竞争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中国现行的劳动就业体系本身是不利于劳动力流动和竞争,合理配置和使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这是我们必须调整和改革。
(2)改革并创新农村税费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城乡一体化,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农村和城乡税负失衡,农村税费过多过滥,造成农民负担沉重,是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城乡差异增加之间的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改革并创新教育制度,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们常说,上世纪第二十一年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其基础是教育。可以说,教育是最基本的工程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
关键词:农民;职业化;农村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新常态,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不断加大,而我国农村经济也同样面临着诸多问题,表现在农产品价格起伏变化多端,乡镇企业已经丧失了往日光彩而步履艰难,农民无法找到适合于自身的致富途径。为此,笔者觉得应当运用农民职业化来大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
1 农民职业化的含义
所谓农民职业化,通常是指农业现代化需求的农民专业化分工以及职业化的发展。其规定性是农民职业化运用农业生产规模之扩张为基础,以提升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提升农业投资能力等前提。现代农业是极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各类农业要素供给者所能得到的报酬必然会在经济发展之后随之而增长。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理念和城市中的非农产业属于同质。农民的职业并非完全是子承父业这一传统的方式,而是由现代人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极努力而得到与占有的。农民理应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平等的待遇,而且还应当在农产品价格、税收以及补贴等相当多的内容上得到政府所给予的扶持。农民职业化之本质在于农民去中的身份转变,也就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往职业化农民进行转化之问题。以往,农民一般都致力于维持基本的生存,其身份迥然不同于城镇居民。但是,在农民职业化之后,这一群体就能切实摆脱身份与地位之限制,更加游仞有余地进入到市场之中,从而尽可能地实现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最大化。
2 农民职业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作用
(一)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通过实现农民职业化,能够对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多个层面上的促进作用。首先是能够加快我国先进农科技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和运用。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说是农业产业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要想取得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迫切需要有较高素质的农民群体。当前我国农民在科技文化方面的素质偏低,以至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农民群体在职业化之后,往往就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这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与运用的合适载体。其次是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运营。所谓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而农民群众素质之高下对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具备了决定性意义。我国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运营,就需要农民群众大力引进与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并使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农业,从而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内在科技含量,这就要求广大农民实现职业化,从而拥有比较高的风险管理意识、理财投资能力等。最后是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能力。一旦农民成为一种标准的职业而不是某种固定的身份之后,就能够激励广大农民致力于自身的农业知识以及技能储备,进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具备充足的动力。
(二)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我国农民一旦实现了职业化,对于其自身生活的贡献度体现于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是能够推动农业产业之分化以及农民群众的专业化分工,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切实降低单位农产品的成本,进而提升农产品内在质量以及竞争实力。其次是要切实加大农村行业准入和资格认证机制建设之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升择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业领域中各类剩余劳动力之转移,扩大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机会。再次是能够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之机会,有效帮助农民改变陈旧观念, 革除不良习惯,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 从而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最后是能够吸引各类外部资源进入到农村之中,尤其是要争取政府部分提升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建设以及市场体系建设等的,通过切切实实地改进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强化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
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全面实施村民自治制,这是促进农村地区民主管理的重大制度性保障。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农民群众由于具备了相当高的素质,一般都能很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能够带领农民更好地使用好民主选举权以及被选举权,从而选举出或者通过选举被选为深受农民群众信赖,能够为农民办具体实事的村两委干部,并且对村干部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推进村干部更好地为民谋求福利,而且还能保障农民全面拥护村两委干部的正确指导,以有利于营造出民主而和谐之氛围,实现农村地区的民主管理以及民主政治。与此同时,因为农民在职业化之后具备了相当浓郁的市场参与能力,从而将农村基层民主创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联系起来,将现代市场经济之中公平竞争理念引进到民主建设体系当中,切实提升农民群众对于当地农村民主建设的积极参与责任感。
3 应用农民职业化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
农民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由相同农产品经营者群体或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者以及利用者群体,通过自愿结合和民主管理而形成的互经营组织。就理论而言,农民合作社对于保护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有极大的帮助,应当得到农民群体的大力响应。然而,笔者实际调查到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大量农民群众依然习惯于传统的自给自足式田园生活,对于进入农业合作社之中的意愿不够强烈,这源自于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个体承包土地经营模式对于农民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广大农民群众尽管很想改变当前的贫穷面貌,但是却无融入到现代社会之中的相应能力。笔者觉得,积极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是缓解农民贫困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就无法离开教育的指引。因此,可将伙伴教育理论运用到现代农民教育之中。立足教育,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当今社会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农民群众如果不团结一致运用团队的力量参与到社会分工之中,也就难以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长期的农民教育规划,运用产业基地之建设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以及标准化发展。同时,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民参与到农村合作化之中。笔者主张依靠各种植大户来推动农村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的生产,同时以大量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来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科学化经营管理。各农民教育机构应当和当地乡镇政府一起进行研究和分析推动农村合作社建设的策略,并且认真总结目前所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
依据一项统计,在我国农村群众中,曾经接受过科技培训的仅有20%左右,从来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农民达到了76.4%之多。所以说,我国大部分农民只具备了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种植经验以及技能,因而对于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理解力非常低下。可见,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民可以归入到体力型劳动者的行列之中,依然处于当代社会分工的最底层。由此,笔者建议通过实施股份合作制推进农民群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群众的股份合作制为基础的现代职教组织机构,这是股份经济和合作经济彼此结合之结果,其本质为职教集团的一种形式。笔者在调研之后觉得,面向农民群体的职业教育不仅要吸收相关的教育部门投入其中,同时也应当吸收社会上的相关力量共同投入其中,主要涵盖了农村各级基层政府、农村合作社甚至一些农民自身均可参与到其中。立足于股份合作制建设,能够很好地调动起相关各方参与其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推进培养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民职业教育
依据笔者所进行的调研,当前我国农民最急需的可以说是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我国农村虽然在生产资料等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又存在着掌握现代农村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究其根源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以至于生存于此的农民群众在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上显得能力不够强。因为难以接受到相关内容的培训,导致农民群众极度缺少实施现代市场化运营之经验,尤其是缺少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各种手段,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更是缺乏鲜明特色,因为效果不够理想。正是因为专业人才的欠缺,导致农民群众的付出与收获无法相符,多种殖反而有可能会赔得更惨。即便有了相当大的收获,也会因为收购、仓储等方面知识的匮乏而导致诸多损失。为此,笔者觉得在农民职业化教育过程中,应当抓住具体的专业服务方向来开展农民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全面促进项目、人才以及基地的全面统筹发展。要依据现代农业科技对于实用型人才之所需,全面推进现代农民职业教育。要和当地高等院校进行全面务实的合作,积极引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推进农民职教培训的项目化建设。当地高等院校也应当切实承担起实施农民职业化教育的相应责任,全面依托本校已有专业实施实用性知识与技能培训。例如,高等院校电子商务类专业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帮助当地的农业企业建设电商平台,承担当地农产品生产、物流以及销售等各类工作。大学不仅要能走出去,而且还应当要请进来。各地基层农村乡镇政府完全可以组织干部职工到临近高校开展理论性学习。要积极打造出一支视野十分开阔、敢于进行创新的现代农村干部,进而全力提升我国农民的职业化水平,以切实解决农业经济人才数量不足等问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职业化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过程。农业与别的产业同样出现了从单一性农业生产往农业经营所出现的转变,所以,培养农业经营者的方式也出现了新的改变,无法再依靠家庭内部的世代传授。唯有掌握这一实际状况,才能找准农民群众们的需求,让其真心实意地接受职业培训,并且受益于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周增清.提升农民职业化水平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农民科技培训,2013(2).
[2]田园.我国农民职业化问题制约因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党的十报告中将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口号。这个口号是我党立足当今世界发展,综合我国国情制定的重要战略部署。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有超过一半以上群众居住在乡村,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体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农业需要由过去的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转型,从传统小农生产向着社会化大生产转变的新阶段。我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农业,需要高素质农民做出贡献,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决策,同时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本质需求。
[关键词]
农民教育;新农村建设;重要保障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最根本的还得依靠农民,特别是要依靠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加快培养一代新型职业农民,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农民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很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1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从单一农户、种养为主、手工劳动为主,向主体多元、领域拓宽、广泛采用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转变,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青黄不接,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许多农民不会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工具,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强。只有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市场意识,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实现。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是广大的农民群众,现代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从根本上讲,要想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应该解决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改变过去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改革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取得各项成果。新农村和现代化农业建设需要新型的职业农民,新农民才能建设新农村。社会主义最核心和最本质的内容就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从甘肃当前农村农民素质现状分析,需要我们不断强化对农民教育培训力度。甘肃省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目前我省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还不到四成,远远低于城市比例。为此,只有不断加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保障未来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稳定发展,同时,农民和教育培训也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一个必要途径。
2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2.1积极探索构建全新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现阶段,积极探索全新的农民教育体系实质是要解决为农民群众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实施这种教育,如何保障农民的教育等问题。在探索过程中,通过规范和强化组织体系,完善教育体系,对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并针对农民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对农民群众实施基础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教育。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技术水平,因此,在创新教育体系过程中,必须紧抓战略重点,做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以及农村妇女培训等工作,最终形成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相互依存的农民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素质。此外,还要努力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依托,统筹完善各种教育资源。
2.2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创新必须结合国内外市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教育自身的规律,通过知识、技能的高效传递,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这是建立农民教育创新机制的发展目标。此外,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还应该及时转变发展观念,为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创新管理和培训机制发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从而全面促进农民各项能力发展,建设现代化的职业农民。
2.3增加投入,改善农民教育环境公平的教育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真正保证农民群众都能平等的接受培训教育,这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共享的重要体现。此外,还要进一步对教育投资分配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不断优化教育投入配置,改变农村地区教育设备和理念落后的现象,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家要始终坚实教育的公益性,加大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力度,促进教育公平开展,提高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尹湘鹏,尹振懿.论新型农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1)
[2]王永刚.培养新型农民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