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第1篇

近几年来,笔者从事区域教科研课题管理实践,结合区域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就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如何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谈一点思考与看法。

一、教师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检视

从区域各级各类“十一五”课题结题情况看,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承担的课题,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的课题极少,许多课题研究成果因价值不大而缺乏推广意义;也有一些课题因缺乏研究成果而结不了题,课题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在2012-2013学年本区域开展的课题调研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小幼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课题选择不当。教师在课题选题时考虑不够慎重和周密。选题不切自身实际,课题研究范围太大或太窄,研究力量不足,研究难度较大;或研究起点太低,重复别人走过的路,难以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或把教育教学工作内容或经验当作研究内容,缺乏研究的价值。选题不当实属课题研究的“胎里毛病”,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甚至课题的生命。

二是实施过程缺失。一些课题承担者由于缺乏科研意识,在课题立项后因忙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淡忘课题研究,或没有按照研究设计方案所规定的内容、时间、方法和程序展开研究;没有(或不会)正确使用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好各种研究活动,没有对研究对象采用相应的行为措施,也没有观察、测定、记录研究对象的反应,缺少有价值的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这样的课题即使能通过结题,其课题研究也属于假研究。

三是缺少专业引领。许多课题研究的承担者喜欢孤军奋战,很少做文献研究,不重视理论学习,缺乏与教研、科研部门的专家沟通,在开题论证、研究实施、整理结果等研究环节,没有取得专家指导;只埋头实践,不善于反思,缺乏应有的专题研讨与学习交流;或闭门造车,不会总结经验与诊断分析,最终陷入迷茫,致使课题做不下去。

四是研究成果单一。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单一化、功利化倾向依然存在,教师课题研究往往会陷入从文本到文本,脱离自身实践的泥淖。不少课题结题时只呈现文本形式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缺乏相关实践形态研究成果的支撑与佐证。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结论),并非建立在对研究所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客观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的基础上,也没有经过严谨、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论证,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夸夸其谈,或参考他人研究成果,引申扩大,拼凑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这样的课题即使结了题,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可言。

毋庸讳言,目前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确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片面强调课题研究的学术性与理论性,以及把课题研究作为职称评定与业务晋升的阶梯,当作学校的“门面”与“招牌”等“功利”思想,导致课题研究目的不明,目标定位不当。应该说,课题研究让许多普通教师遭遇了困难与尴尬。

二、“三真”:提升课题研究品质的应然追求

有效解决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必须将“改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争取“真”成果,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改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师生成长。

(一)要研究的是“真”问题

课题即问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研究具有研究价值的客观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在课题研究正式实施之前,研究者必须认真重视开题论证活动,修正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研究启动准备工作。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促进师生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从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教育教学实践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里,在教育教学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或背离中,从教育教学理论文献中发现的空白与矛盾点,从教育教学内部及其与外部(家长、社会、行政等)的矛盾处,精心选择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真”问题,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与研究水平,找准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确立一项适合自己的好课题。

2.切实加强文献研究。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需要占有广泛而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相关信息。因此,研究者必须进行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文献研究。在课题立项前后,研究者必须加深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该课题或类似项目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该课题所属的理论体系等等,以帮助研究者正确认识“自己研究的是不是‘真’问题”,以避免研究起点过低,进行重复无效劳动,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在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

3.虚心接受专家论证。有专家参与的课题开题论证十分重要,能帮助课题承担者认清自己研究的问题到底有多“真”。开题论证重点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论证研究目标,确认课题研究范围的广度与研究者研究水平的程度,使研究者能知彼知己;二是论证研究内容,关注研究内容是否紧扣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是否整体完备,表述清楚,各子课题是否相对独立、难易均衡。三是论证实施步骤,使课题组成员统一思想,全面了解、认识课题,明确各自任务和具体做法。接受专家论证指导,能使课题组成员学会与专家沟通、对话,提升课题研究层次与境界。

(二)要展开的是“真”研究

要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必须进行真研究、真实践。教师开展真研究,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立足教育教学现场,遵循课题研究的程序与方法。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对提升课题研究品质至关重要。

1.精心设计研究方案。有了精心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才能有“真”研究的展开,才有取得“真”成果的可能。课题组必须认真吸收相关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如课题名称表述、研究目标定位、研究内容分解、研究方法选择、研究任务落实与实施步骤调整等等。如果发现所研究的问题失了“真”,有必要向上级课题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更改课题名称。一个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能使后续研究有目的、有步骤地展开,有效降低研究方向与方法上的失误。

2.立足教育教学现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发挥其“改进实践”的价值。课题研究要立足教育教学现场,必须重视对实践现状的调查研究,正确运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了解问题(事实情况或现状),分析事实,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证实这种问题,以寻找解决办法,或改进工作,或形成进一步(或新的)研究的方案。事实证明,有了调查研究,才能将现实存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及其表现形式作为研究课题。也正因为调查研究具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教育课题研究的中期、后期都应该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研究状况,验证研究假设与实践成果。

3.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许多缺乏研究实施过程的假研究,其症结就是因为课题研究方案中所呈现的“研究方法”变成了只是“写给别人看”的“摆设”。因此,要进行“真”研究,必须科学使用研究方法,尤其是各项子课题研究的实施,要按照特定的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活动。如教育课题研究中应用较多的行动研究,应按照“计划―行动―考察―反思”的程序进行螺旋上升式的研究,体现研究的动态性、联合性、参与性、反思性,来解决那些所要解决的“真”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工作。可以说,符合课题研究需要的研究方法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是课题研究成败的关键。

(三)要争取的是“真”成果

成长即成果。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协同发展。因此,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力争取得有价值的“真”成果,需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具体变化,关注课题研究实践形态成果的生成。

1.正确定位课题研究成果。研究者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就根据研究对象与内容科学合理地设定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这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检查验收课题和鉴定成果。中小幼教师课题研究成果除了文本形式的研究报告、研究论文或专著,以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教育评论外,更应关注实践性成果的生成,如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教育叙事、研究日志、自编教材、课件、相关网站(平台)或资源库等,还可以将体现研究对象具体变化的师生作品及其他个性化资料作为课题研究成果的佐证材料。应该说,课题研究真正解决了那个“真”问题,真正改进了教育教学实践,促进了师生成长,就是最有价值的“真”成果。

2.重视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观点,分析研究状况,解释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甚至评定研究成果的重要依据。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主要是积累应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时所形成的资料。而学校课题研究则需要课题组有关人员根据研究特定需要,使用包括录音、录像、计算机等手段,通过测量、调查、观察、访谈及文献查阅等途径,采集、记录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过程相关的各种数据资料与非数据资料,按相关研究程序与档案要求,进行存储、筛选、分类、整理。这对课题研究成果与结论的形成至关重要。

3.学会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是课题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许多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时遇到的一大难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要全面具体、客观真实,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所积累的研究资料,进行仔细分解与深入剖析,经过比较、综合、归纳,揭示所研究的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得出可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研究成果的分析阐释,必须客观准确,不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不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要做到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表达简明,合乎逻辑。教师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不为报刊杂志发表宣传,或通过课题管理部门成果鉴定获得一纸结题证书,而应该关注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去探索、考察对曾经研究的问题所下的结论,能否在同类问题,或更大范围内适用,进而发现新问题,确立新课题,展开循环上升的研究。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第2篇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及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不仅是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方法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对他们来说是未知的事物。虽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主要是以学生自己进行研究和学习的形式,以达到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目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金纳对教育的诠释:“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学校和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如何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达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目的,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大学教育更应该如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近年来受到许多非议,在于它的课堂教学实效性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相比,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已有明确的规定,几乎没有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而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是大班教学,教学的重心在于教,师生间互动交流的重要环节往往被忽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力量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例,缺少的那一部分师资便只好由行政人员兼任或者通过外聘、返聘来解决,这一部分的师资队伍并不稳定,且不易进行有效的统一管理,也难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就专职教师而言,也存在着部分教师知识面狭窄,对所教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缺乏了解,不能在教学内容上进行认真筛选和整理,更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的现象。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故可能出现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对自己熟悉的内容或者容易讲清楚的问题就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述,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或者较为复杂的问题、牵涉到较为敏感的话题就少讲或避而不谈,或者仅凭自己的感受和见闻作肤浅的解答或片面的分析,缺乏理论层面上的研究,不能使学生信服,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于学生一方而言,普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没有专科课程重要,与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学习这门课程甚至是浪费时间。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教的多,内容抽象、空洞,与社会实际和自己所关心的切身利益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态度消极,提不起兴趣。于是,上课时出现了教师在台上口若悬河地讲,学生在台下玩手机、看书、睡觉、听音乐等现象。

长期以来,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批评声音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单一,过分突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中心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说教的内容多,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时不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应用,仅仅要求学生将某些知识点进行复述。学生的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维度等,这样的教学很难促进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力的提升,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出现了投入大而收效小的局面。由于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特点是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从而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学习中,变化最大的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面对学生研究学习的许多内容,教师几乎毫无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就师生关系来说,师道尊严的传统关系趋于淡化,更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方面,则更注重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用集体合作方式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学习。由于是以学生关心的问题为载体,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从而能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重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其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参照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较为常用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学生在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围绕研究对象,系统地搜集有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以发现社会现实状况、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社会问题。一般来说,这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提出是什么社会问题;然后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寻找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后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方案。其成果形式为调查报告,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门课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章节,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自己身边的生态文明的状况,首先提出目前我国生态文明中存在的问题,即发现问题,提出为什么会这样的问题,以确定调查研究的专题;然后,围绕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方案的设计,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统计,对造成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得出结论;最后是解决问题,即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社会调查法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关注社会时事,用、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去指导分析、观察社会。

二是能促进学生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最为密切也最为生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在提高了自身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社会调查的意义,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开拓了视野,课本以外的知识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使他们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社会调查法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不仅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是适用广泛,调查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所开设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中的很多章节主题,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就调查形式来说,既可以通过测验、收集书面材料等途径来进行,又可以通过座谈访问、问卷等方式来进行。调查研究基本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等条件限制。其中有些内容,比如涉及到社会生活方面的,学生可以利用假期进行。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要求,研究性学习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课题 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等实际情况,指导性地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对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判断论证。对于学生而言,对研究性学习往往还缺乏感性认识,故选题时要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切入口较小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以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注重道德传承,加强道德实践”这个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思考:道德起源的社会基础是什么?道德的本质是什么?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有哪些?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和关联?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道德观的异同?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景。至于选择哪个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的相关背景知识,去自主发现和确定研究课题。课题需具有探究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其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研究后得出的。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学生可依照自己的兴趣、优势互补的原则自由组成课题组,人数取决于课题工作量的大小,一般为5人至7人左右。

第二步:制定方案 研究方案就是为研究小组将要开展的工作做计划,是实施研究的前提。研究方案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调整,但是主体的结构需要事先制定。通过制定研究方案,学生们培养了研究工作的计划意识、明确了工作目标,这对下一步做好研究工作十分重要。选定课题之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开始着手对课题研究进行整体的构思和具体的安排,包括:规划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问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步骤和程序,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内容与方法、目的与步骤之间的关系,结题时间和结题方式,研究成果等。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易操作性。

第三步:组织实施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主体性环节,是方案具体实施的过程。课题小组成员在获取大量原始资料、数据信息的前提下,进行汇总、整理、归纳与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学生在此阶段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研能力,以及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教师还需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避免得出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结论,或者钻入“死胡同”。

第四步:总结反思 进入课题研究最后阶段,课题组成员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包括研究方案、方法、成果以及课题组成员的体验等各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将研究成果制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将研究成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形式展现出来。课件内容应包括课题名称、研究的目的、方案设计、成果内容、研究体会、研究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及资料的来源与出处等。最后是各课题组利用多媒体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从而获得收获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杜东平,唐新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与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张建林.大学本科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

[3]崔军.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8(1).

[4]刘湘辉,常丹.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环”教学模式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55-02

1研究概述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额不断增加,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公共课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学的课程,但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他们的计算机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考核标准等都是相同的,针对性差,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寻求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最优发展的教学方法,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急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2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切实提高我校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并拓展到我校其他课程乃至其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② 建立一套完整的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施方案,并在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高专教育中加以应用,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从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

③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个实践支撑,为同行提供一种改进了的符合我国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方法应用的范本,为以后的继续深入研究打下一个伏笔。

2)研究内容

① 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依据。

② 研究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具体实施步骤。

③ 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的教学计划、讲义、教材、教学资源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方案等。

④ 利用量化的评价机制,反映分层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帮助各层次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

⑤ 研究高职院校分层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实践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具备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不足,将如何改进。

1.3 研究的思路

首先设计出课题的研究计划和组员的分工。然后根据计划来进行理论研究,查阅已有的文献资料,从理论上论证分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否真正能够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等形式完成,要求理论论证必须明晰、有一定深度。

其次有了理论的支持,课题论证还要紧密联系实际,通过教学资料、各类评价表、调查表等的收集、整体分析取得实践依据。

最后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中突出课题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分层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中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体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组员们一定要经常沟通、合作,这是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

1.4 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本阶段力求做到相关事项到位,如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人员培训、开题论证、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本阶段还将归纳整理出国内外分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成果,并针对当今社会对各行业各产业员工学习能力要求作相应的调查,对制定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方案策略发挥指导作用。本阶段拟采用文献法来搜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材料,并进行学习,制定具体教学方法改革的实现步骤和细则,另外,搜集有关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有关心理、生理等方面的资料为深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2)实验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全面展开阶段,从调查研究到模式和策略的设计、尝试,最终通过实验验证。具体又可分为调查研究、策略尝试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

①本阶段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开展调查研究,拟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搞清楚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习专业、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学习目的等),要对高职学生从心理、到学习、生活各方面展开调查,对这些教学对象有更进一层的认识和了解,并设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研究计划。本阶段拟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完成上述研究任务。

②本阶段是模式与策略尝试阶段,即在前一阶段概括出的若干发展模式的框架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策略的尝试研究,这些策略拟整合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将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整合使用该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和实现过程。

③本阶段是全面实施阶段,即运用前一阶段设计出得比较定型的策略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研究,并通过考试、竞赛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总结学习经验。本阶段将采用行动研究法、访谈法、比较法、作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高职学生在分层教学方法改革后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能力等各方面的变化,由此判断相关方法的有效性,并最终概括出带有一定普适性的、尤其是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方法,并完成试题库、多媒体课件等的制作,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3)总结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形成最终成果。主要工作有收集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编辑有关论文、经验和总结以备发表。

2 研究实施过程

为了使分层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我们课题组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方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2.1 建立组织,落实队伍,参加培训,统一思想

1)认真解读课题,明确具体分工。

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做了努力:一是宣传到位。多次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课题实施方案,全面推介本课题,让教师们弄清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举行专题讲座,全面解读本课题,让教师们深入领会内涵,明白本课题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让教师们明白课题研究对学科教学质量的强力推进,对参与研究教师素质的有力提升,用身边活生生的人和事引领教师对教科研的意识。通过建立健全课题组,明确了课题组每个成员的具体分工。

2)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对当前教学现状下的教师与学生开展座谈交流、问卷调查、集体讨论等活动,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普通班和实验班,通过调查、测试取得数据,制订出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通过一个个案例的展示,介绍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并且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场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摘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从不同渠道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料,并进行整理、分类,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

3)广泛收集资料,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充分学习了分层教学的相关理论书籍后,先后走访参观了武进职教中心、常州旅游商贸学校、常州大学城等几所学校,学习借鉴兄弟学校的已有经验,与他们进行了信息交流,到他们学校观摩研究课,共同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实施。每次参观学习后,课题组成员都会认真写好心得,及时记录学习后的感悟与收获。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教育专家举办的各类专题讲座,对全体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

4)制定课题研究制度和具体要求。

一是学习充电制度。我们从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高度出发,把每周星期一定为教师“读书日”,要求教师挤出专门时间用于读书学习,充电提高。

二是随笔反思制度。我们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学习笔记,鼓励和要求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反思研究实践,反思理论假说;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悟,记录课堂的精彩瞬间,记录研究中的出“彩”之处。

三是案例评析制度。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在课堂。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深入课堂听课。剖析课题组其他成员课堂教学中练习设计的成功做法和必要的改进之点。学习报刊杂志上的成功案例,汲取养分,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

四是定期交流制度。课题组定期组织各种集中流研讨活动,纠偏研究行为,保证课题健康有序地运行。

2.2 摸索分层教学规律,开展分层教学实践

1)分层教学的层次划分

明确工作职责,将任务落实到课题组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密切合作,保证课题的研究质量;从教学的不同环节上展开研究,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目标开展教学,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不足,深入研究,并进行改进,从而形成理论。

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课外辅导分层、单元考核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进行教学层次的划分。

2)课题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交流研讨和分析总结

在不同年级分别设立教学分层模式改革实验班,按照新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在课堂分层教学中改革实践,组织教学竞赛,研究计算机基础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课题组成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定期召开研讨会,找问题,想措施,改进实践模式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

通过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纵向跟踪对比研究,对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学生进行横向的对比研究,收集整理研究数据,形成高效的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按照新的课堂评价体系,组织教研活动,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推广优秀的分层教学经验,形成有特色的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需求的分层课堂教学方法。

2.3 收集实验记录,撰写结题报告、论文,做好课题实验成果的总结工作

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来修正、补充和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与他人不同观点的辩论和协商,摆出各自的论据等有关材料,对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

严格按照课题活动计划,每周固定活动一次,每次活动时,都有一位教师开设研究课。参加者对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做法进行评议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每次教研活动都有明确的议题,对课题的实施情况进行不断的总结。课题组成员还经常对外开设公开课和示范课,请教育战线的同仁们提供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规律。

收集、整理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案例和研究资料,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组织教学调研,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深入检验实验班的教学效果,收集实验记录,对照课题的研究计划,进行总结和反思。整理课题组成员们发表的论文、收集学校颁发的相关文件、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聘请专家指导、撰写结题报告等,申请结题。

3 尚须继续或深入研究的问题

虽然课题组成员工作热情很高,工作的方法也比较正确,有着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理论功底不够好的事实,导致整个研究活动在有些方面出现“理论研究所占比重不够,实践研究所占比重偏大”的情况,对课题的有些研究和实践经验还不能上升到理论层面。另外,课题的一些成果虽然操作性比较强,但在兄弟院校的推广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本课题结题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我们的研究再上一个高度;与之同时,我们还将大力推广研究成果,为共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法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5).

[2] 徐梅.大学公共计算机课分类教学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6(1).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第4篇

1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要求

1.1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其应有作用

研究性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平等学习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带着各种疑问,怀揣各自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彼此讨论学习,共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作用应重新构建,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组织指导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的需求,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和创新。同时研究性学习对教师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会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垄断,且会使教师感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再加上其他客观因素,将会使教师产生危机感,甚至会失去信心。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是推行研究性学习的首要条件。

1.2课题的选择

选好课题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课题的选择,既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对学生的发展和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研究条件。课题的选择难度应由浅入深,递进式发展,否则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开始阶段由教师按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好课题,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当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鼓励他们自主选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大发挥.选题时应着重注意如下问题。

1.3课题的选择应具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广且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参与者,是平等的学习者、指导者。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突破现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在开放、主动、多元、合作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同一课题,由于个人的兴趣、经验和研究条件的不同,研究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结果等都可能不同。这一切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交往合作的能力,为学生和教师的个性特长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自然科学教学中,可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图书室,深入社会调查,让他们自己设计、操作、完成实验,自己查阅资料,向社会选取研究素材。

1.4注重实践和理论的联系

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初中自然科学本身来自于自然,研究自然界的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方式适合自然科学教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可能条件。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2.1确定研究方案

学生在确定课题后,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建立问题研究的基本框架,提出预期目标,进而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访谈、请教专家等途径,有效地收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类,得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2进行探索研究

在探索性研究过程中,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调查中要仔细观察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作好调查记录,对涉及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形成初步的研究成果。

2.3进行交流、评价

学生在分别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自己通过调查研究收集、整理的资料,以及初步研究的成果用书面材料或口头报告材料通过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编刊物等形式,在小组内或班集体上进行交流,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从而形成报告。通过实践、交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流程和方法,锻炼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能力,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

学校调查研究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师生互动 英语课堂 改进方案

英语作为我国传统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在中国教育的长远发展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更对我国的战略人才储备影响深远。

一、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研究方案

1.研究调查:学校:南阳市五中、方城县一高、驻马店市十二中、驻马店市十二小、南阳师范学院。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为调查内容,对不同阶段学校学生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进行具体调查与研究,调查对象是各学校部分随机抽取学生。

3.调查方法:采用抽样,以往毕业生的相关内容反馈,上网,参考相关文献等方式。

4.调查意义:通过此次调查,对学校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有了大致的了解,便于发现相关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同时这对于选择英语师范专业的我们,可以为以后从事相关英语教学工作提供经验积累,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

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如下:

1.老师讲授时间过长,学生独立思考时间较短。通过对五中和方城一高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45分钟的课堂时间,有40分钟都是老师在讲,学生根本没时间独立思考,更没时间进行师生互动。

2.课堂互动模式单一。由于班级内学生基础不同,课堂师生互动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基本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一问一答模式,并且被提问者集中在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中。

3.英语课堂单调乏味,学生参与积极性低。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且不愿意参加老师组织的英语学习活动。

4.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对其讲评分析程度不够,很少鼓励,很少出现有借鉴价值的评论。

5.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少。老师如若不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学生便会紧关内心之门,不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

6.英语老师依旧以自己为主体,学生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对英语科目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7.英语课时安排较少,大部分时间还是靠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课外英语学习时间过短(除了课堂时间,80%的学生课外平均每天学英语的时间在1小时以内)。

二、影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因素

我们从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等方面具体分析影响当前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的因素。

社会:一方面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科技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的客观因素也影响教育的发展。

1.社会关注度直接影响教育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当时政治清明,文化氛围浓厚,各派以丰富本派文化为己任,良好的社会风气及对文化的高度推崇,促进了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社会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一直以来,国家都对教育很重视。从恢复高考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农村地区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到扩大到城市地区,近几年来又不断提高教师待遇等,无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仍有部分因素制约英语课堂乃至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师资力量地区分布不均:城市占据着大量的优秀教师,在这种原因影响下,农村地区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调动一切力量往城市涌,造成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下降,教师教课积极性消退。另一方面,软硬件设施发展不均衡,使得对学生的教授条件受到限制,教育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

家长: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基础,家长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1.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个人情感的形成。和睦友爱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孩子情感心理不健康,就会养成不良的性格习惯,影响其学习生活的发展。

2.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对日后的学习甚至工作影响深远。

3.家庭教育环境影响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相对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比较积极乐观,活动参与度高;反之,孩子会相对沉默寡言。同时,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深深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学校是执行国家教育政策,培养人才的场所,其对课堂发展状况起着重要作用。

1.校风影响着老师的工作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校风气好,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向上,老师严谨负责,课堂气氛便会积极向上。

2.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状况影响深远。通过对双语学校的了解,我们发现其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状况较之于普通学校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双语学校教师重视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发展;学校英语学习气氛浓厚,英语学习环境相对自由;英语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摆脱了传统的以试卷为主体测试学生能力的状况。

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发展的未来。英语课堂师生互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其学习兴趣息息相关。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高涨。

2.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受其所处的教育环境影响。

3.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与其性格关系紧密。通常外向大胆的学生在课堂上较活跃,有时不一定是他们成绩优异,但他们能带动课堂气氛。

三、当前英语课堂现状改进尝试方案

针对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社会、学校、家庭积极配合,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环境。

3.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等,促进师生交流。

(四)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英语方式,为课堂互动注入活力。如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报纸和书籍等,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心得体会。

(五)学校可以通过以教促学(讲座、组织课堂教学等)、研讨会、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自编自演、演讲比赛、辩论赛、互批作业等形式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六)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学内容要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整个互动活动中,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交融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