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配送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震;应急物流;解决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5.11.014
1 国内外应急物流研究现状
应急物流是指在发生突发状况如自然灾害、严重疫情时,把所需物资和人员以最大的时间效益和最小的损耗送达目的地,与普通物流活动相比,应急物流具有“急、快、准”的特性,即对应急物资需求急、应急物流工作进行快、物资送达地点准。我国的应急物流现还处于起步阶段。2006 年,经国资委和民政部批准,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应急物流研究的专业组织。2007 年,中国物流协会把5个与应急物流相关的课题纳入到年度规划中去。在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打击中,各级政府开始越来越意识到应急物流的重要性。与我国相比,日本、美国、德国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有一套科学且完整的应急救援体系,体系内的各部门可以相互协同工作。日本由于地理位置及地质的原因,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所以日本很注重事前的准备工作,运输路线的规划、应急物流流程的规划等。对于应急物资,日本采取分阶段管理:政府、部队物资收集发放民间物流主动配送民间物流被动配送。日本政府形成以“行政首脑指挥,综合机构协调联络,中央会议制定对策,地方政府具体实施”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美国,联邦应急署负责应急工作,所有的应急工作由其集权化和专业化管理。在国内救援方面,联邦应急署有专门的物流部门,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和发放;在国外救援方面,由其下属的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负责。美国形成了以“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为特征的应急管理模式。在德国,可以概述为民间力量和政府的完美协作。德国的应急工作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民间成立民防专业队,当自然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和民间专业队相互合作,协同分工。
2 汶川、玉树应急物流工作分析与比较
2008年5月12日,以四川汶川为中心发生了一起较为强烈的地震,在地震发生的24小时内,政府和军队做出了迅速的反应。政府方面主要是交通部门和铁路部门,他们及时修复灾区毁坏路段并为灾区物资的运输开设了专线,大量衣被、药品、粮食得以最快的速度送往灾区。部队方面,数量达一万六千人的武警官兵在灾情发生一天内被派赴四川救援一线,由于灾区最前线的有些路段靠汽车是不能进入的,所以军用直升机也不断盘旋灾区上空,为灾民们空投最急需的食品、水和药品,仅绵阳、绵竹、彭县三地在24小时内便空投食品等物资达12.5吨。2010年,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震后,政府和交通部门依旧扮演着重要角色。陕西对进入青海救援的车辆一律免费通过,开启“绿色通道”。铁道部也及时成立专门组织实施救援工作。
与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的提高相比,汶川和玉树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充分暴露出领导干部和居民的危机意识、灾害的防范观念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预警水平差强人意,居民的避险、逃生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加强。处于地震带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地震的中长期风险重视不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仍处于“重处置轻预防”的阶段,只注重营造“反应文化”。巨大灾害防范机制不只是关注事后救助,应该更多关注事前预防和预测。
3 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
3.1 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主观原因
(1)应急物流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应急物流管理强调政府协调机制,针对具体的应急事件,应急方案一般会从政府、军队、民政、卫生、商务、城建、交通等部门抽调人员,临时成立应急指挥中心来处理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
(2)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不尽合理。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合理,国家级应急物资品种单一、数量不足。
(3)应急物流作业流程需进一步优化。在突发事件中,我国的相关人员经常以常规物流作业流程来处理应急物流实务。应急物资的包装、储存、搬运、装卸与运输等流通环节未能按照应急的目的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造成物资的包装标识和信息不统一、储存堆放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车辆的运输调度和路径行驶安排上达不到快速、安全与经济的要求。
(4)应急物流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发生突发性事件后,特别是地震发生后,受灾地区与外部几乎是中断联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应急指挥机构无法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详细资料及应急物流的运作情况,造成分析判断不准确。另外,各级政府由于只掌握本管辖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与外部运输方式间缺乏相应的沟通,一旦出现应急物流需求,往往因为衔接不畅而延误时机。
3.2 制约我国应急物流发展的客观原因
(1)应急物流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我国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体系较为零散,立法空白较多。由于我国出台的许多专项应急法案是问题出现时应急立法的产物,不同法规之间缺少必要的衔接,使用范围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目前,我国应急物流行政法规多,立法层次低。整个社会保障工作所依据的大多是行政法规和规章,且很大部分为“意见”、“通知”等,灾害应对处置及社会保障立法的权威性亟待提高。
(2)应急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全国各地在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建设进度的同时,缺乏对应急物流需求的考虑,未能将国家救灾储备库的规划建设与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及配送中心的布局与功能统筹考虑,应急与常规物流基础设施尚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此外,区域综合运输系统和通道系统的建设缺乏对应急物流配送通道的规划。
(3)应急物流的概念和知识未普及。事件发生的过程中,一般时间很短,这就要求广大民众快速做出或逃或躲的决策。由于缺乏相应的物流知识,很多人在事件突发的瞬间被吓倒,变得茫然不知所措。
4 我国应急物流问题的对策
4.1 针对“主观原因”的对策
(1)完善应急物流预案机制。应急物流的“应急”特点决定了应急物流必须着眼于平时的准备。因此,应建立全国和省、市一级的应急物流预案,以确保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应急物流预案的准备包括应急物流硬件和软件准备两个方面。其中,应急物流硬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资的储备、应急资金的准备、设备设施的准备和车船道路的准备等;应急物流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人员准备、信息准备、应急场景的假定和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内容。应急预案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明确如何筹备组织指挥机构,如何分工完成各项物流活动,采取哪些步骤、措施、程序等。制订应急预案时,涉及全局、危害严重,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应聘请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应急预案制定后,应进行几次演练,总结经验教训后形成几个备用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并要经过上级政府部门的批准;如果是各地区的一般性应急预案,也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灾难性事故,综合分析制定。
(2)完善应急物资储备系统。增加国家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应急物资储备库的选址应当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破坏程度等历史数据确定不同的储备量。国家应急物资储备库的物资品种由单一的帐篷逐渐增加到主要生活用品,如衣服、食物、火炉、炊具、医疗药品、卫生消毒用品等。不同地区的物资储备种类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应急物资储备系统中,国家是主体,军队是骨干,地方是补充,市场是辅助,家庭是基点。
(3)建立应急物流配送网络。良好的配送网络将极大地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提高供应网络的柔性和效率。救援物资的供应端,供给主体众多,供应物资品种多、批量大,缺乏统一的规格、标签,除物资配送职能外,还需要担负收集、挑选、分类供应救援物资的职责、物资的需求端、需求者众多,时间紧,数量大。因此,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必须与当时的应急指挥中心、救灾指挥部等紧密联系,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体系,及时反馈应急物资流动信息,实现高效的配送功能。
(4)强化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系统。采用先进技术,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平台。为保证运送物资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信息网络平台,同时,运输实际过程中,应运用卫星定位系统(GPS)等时刻关注物资的运送情况。
(5)提高管理者整体素质。物流业本身就具有重经验和操作的特点,因而应急物流系统的指挥决策、操作执行、专业技术人员都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审时度势,灵活机动地处理并化解危机。指挥决策人员除了应具备丰富经验之外,还应有较为全面的交通运输、信息沟通、地理条件、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中高屋建瓴,运筹帷幄。除了物流专业队伍,工程技术、应急救援、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人员也是应急行动必需的专业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所使用的物资与他们本身都是通过应急物流系统运至灾区的,要提高应急物流效率,也必须与他们有效沟通,密切配合。
4.2 针对“客观原因”的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法律保障。法律保障对处理自然灾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灾害应急物流保障中涉及的法律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保障机制。汶川应急救援行动使我们认识到,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实施指挥调度不能满足突发事件对应急物流的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统一、协调一致的应急物流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我国应急物流法律建设的任务,是将应急情况下物流资源的有效调度规范到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上升到制度层面的高度,克服法律效力层次不一、责任机构各自为政的
弊端,明确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应急物流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2)加强应急救援设备的投资建设。在应急物流中,专用装备必不可少。不过在国内应急装备尚没有专门的建设和保有,又何况其中的物流装备。目前,国内在应急救灾中,对于装备通常是有什么用什么,所以国家应该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提高重视程度。
(3)开展知识宣传,重视人才培养。突发性事件一般发生时间短,造成的危害大。为了能够尽量将损失降到最小,平时应该加强突发性事件知识的教育。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开设相关讲座,并进行实际模拟演练,让学生学会自救。对于企业单位人员,也应该做一些知识宣传,搞一些报栏,加强宣传。应急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政府、各大高校应联合起来培养应急物流人才,特别是指挥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文亮.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23):30.
[2]欧忠文,王会云,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12,27(3):164-166.
[3]杜庆霞.基于自然灾害的我国应急物流合作机制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4,33(8):34-36.
[4]何亚洲.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J],2014(7):277.
完工后的试营运期,实际是上述四项的磨合期。在此磨合期,需要解决上述四项的不协调之处,并将各项进行优化,使之融为一体,共同为达成商业运作目标服务。
商业营运模式、标准作业流程与硬件设施
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完工后即进入试营运阶段,在此阶段,营运作业的试运行与硬件设施的使用调试将同步进行,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1 商业营运模式的建立与冷链物流中心的功能实现
在此以食品类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为例进行说明。
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在整个商品供应链中的上下游关系如图1所示。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为其所在的供应链上下游提供的是服务,这就形成了物流中心功能定位及可能的商业模式。
(1)仓储服务。这是过去传统冷库普遍提供的服务,即通过出租冷库收取仓租费用。
(2)物流配送服务。代客户将物流中心内的商品配送到客户指定地点,收取理货及物流配送费用。
(3)代检验、检疫及验收服务。
(4)代加工服务。代客户将物流中心内部商品进行简单加工(如组合包装、拆分包装、换包装、换标签、贴标签等),收取加工费用。
(5)代报关服务。内部设有保税仓的冷链物流中心还可提供代客户将进口商品运至保税仓、客户报关等服务,收取服务费用。
(6)代收货款服务。
(7)代收退货服务。
(8)代采购服务。
(9)物流数据分析与信息提供服务。
2 标准作业流程的推行与优化
冷链物流中心的标准作业流程是依据其功能定位而设计的,主流程在硬件设施规划设计前就已进行定义,并于工程建设完工前完成细化。细部标准作业流程是冷链物流中心试营运时的工作基准。以进货部分的主流程为例,其标准作业流程如图2所示。
3 冷链物流中心硬件设施使用规范在细部标准作业流程中体现
细部标准作业流程应能体现以下几方面详细具体、具有执行性的内容:岗位、工作指令、使用的作业工具、物流中心内部的区域位置、物流设备、动作、上下环节的衔接等。下面以细部作业流程中的进货验收流程为例进行说明。
前置事件:进货车辆进场,门卫指定停靠月台。
步骤:
①验收员要求进货车辆在停靠前放下车辆尾板(如果有),开启后车箱门。
②车辆缓慢靠近月台,尾板下叉于尾板机坑,车箱体靠上月台门罩,并达到四周气密连接的状态。
③月台滑升门开启。
④月台调节板升起并搭上车箱尾部。若载货较满时,可先卸下部分尾部货物后再将调节板搭上。
⑤验收员取出车内温度记录仪并照相存证。
⑥验收员测品温。
⑦验收员取样抽检。
⑧卸货员码盘(依标准栈板堆叠方式进行,可相应制定标准化码盘说明文件)。
⑨验收员验品项、数量、制造日期、保质期、到期日、条形码、标签。
⑩验收员验收单记录(可表单也可RF)。
⑧验收员至单据室列印正式验收单,签字确认并交付送货单位。
⑥单据员列印入库单及入库标签并交与验收员。
⑩验收员将入库标签贴于托盘商品上。
⑩验收员将入库单传递给入库员(RF作业不需表单传递)。
后置事项:入库作业流程。
商业运作模式、标准作业流程与物流信息系统
标准作业流程是以商业营运模式为基础,物流信息系统建立在标准作业流程的基础上,并为标准作业流程服务。冷链物流信息系统是冷链物流中心商业营运市场进行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冷链物流中心的试营运期间,是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中心上线及流程优化的期间,是信息系统与现场实际营运的磨合期。下面以第三方冷链物流中心信息系统上线与系统、流程优化为例进行说明。
1 上线前的准备工作――接口程序
第三方物流的特点是上游衔接多个委托业主的多个供应商,下游衔接多个委托业主的多个配送点。这就要求第三物流系统必须能够与多个委托业主的多个MIS或ERP系统进行接口,完成对外针对不同的客户、衔接不同的单据信息与接单、回单方式,对内能将各委托业主的多种格式的单据转化为物流中心内部统一使用的作业单据,并在内部作业完成后再转化为客户化的单据回传给委托业主。
2 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培训
培训的工作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标准作业流程培训、岗位手册培训、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冷链物流中心设备设施使用培训。
3 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基本资料准备
包括:委托业主基本资料、供应商基本资料、门店(配送点)基本资料、商品基本资料、储位储区温层基本资料、物流车辆基本资料、配送路线基本资料、计费标准基本资料、加工工艺基本资料、人员岗位权限基本资料等。这些资料应在上线前整理准备好,并在信息系统中建立完成。
4 上线前的准备工作――商品移仓及盘点
如果在新的冷链物流中心正式营运前,原有物流中心有商品及业务,则通过移仓及盘点的方式将库存计入信息系统;若完全从新业务开始,则期初无薪,全部库存通过进货验收产生。
5 系统上线
一般将盘点完成的第二天,商品开始进货的第一天为信息系统的上线日,系统上线的第一天为系统与现场磨合期的开始。
6 流程与系统优化
系统上线的第一天,也是标准作业流程开始执行的第一天,是流程与系统优化的开始。磨合期的长短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成熟度、标准作业流程与信息系统的衔接程度、标准作业流程的细化程度与可执行程度、上线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与否等。
7 信息系统与流程优化的着重点
在流程标准化的基础上,使物流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
冷链物流中心试营运期间的注意事项
冷链物流中心工程建造完成后,由于作业人员对场地、设备设施、流程、信息系统均处于不熟练的状态,在试运营期间,人员的误操作会经常发生,因此,应提前制定试运行阶段的各项应急预案。经常出现的误操作一般包括:
1 在人员操作制冷系统对冷库区降温及回温时,降温及回温流程都有严格规范。例如,对某一冷库降温流程定义为:0℃以上时,每日降温50c,至0℃时,保持5日,5日后,再以每天2℃进行降温至最后达到目标温度,假设总体降温时间要求22天。回温也大体相同,0℃以下时,每日2℃回温,至0℃保持5天,再以每天5℃回温,总体回温时间也要求22天。可能在实际执行时,由于操作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降温时一两天就将温度降到-25℃,其结果可能是由于库板、地面、货架、门组等不同材质的收缩比不同,出现冷库板被撕裂、库内大量结冰霜等情况。
2 叉车操作人员使用叉车不熟练或不规范,将库内货架撞坏。
3 信息系统操作不当,将重要信息删除。
4 验收差错。
5 入库上架差错。
6 拣货出库差错。
7 装车差错。
8 物流配送差错。
9 盘点差错。
10 计费差错。
在应急预案中,应尽量考虑到试营运期间可能发生的差错,并有发现差错、纠正差错、或差错后果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系统设计;优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017
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概述
1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粮食能够完成运输、装卸、存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活动或功能的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特定物流服务功能的有机整体。
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①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指挥系统对整个应急物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体系的主导者。②粮食应急物流中心系统:主要负责粮食物资的储备、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工作。③粮食应急物流支撑系统:包括配送中心、运输部门和其他一些保证粮食物资能从物流中心顺利到达应急地点的各部门,该系统是整个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主干部分。④粮食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与分析系统、灾情监测预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综合数据库等子系统。物流信息系统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建立专用的应急物流信息系统能满足应急救灾工作,对应急物流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1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构成
121采购系统
首先,由于灾害的持续性特点,要求有足够的粮食作为储备和救灾之用。应急物流中的粮食采购要求采购周期短,粮食物资的应急采购由于其应急性,但它对采购对象的质量等指标的要求并不会低于常规采购活动,因此要求采购的程序紧凑、简单,缩短采购时间,以保证受灾人民能吃上饭,解决温饱问题。其次,粮食应急采购是根据受灾地区的需求来采购的,往往会存在不确定性。粮食采购部门会根据时限要求筛选出较好的采购方案,并根据现有的库存制订出合理的采购计划,从而保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按照规定的数量提供应急所需粮食资源。最后,应急粮食采购要求在短期内采购大量的粮食。单一供应商往往难以满足完全供应的要求,通常由多个供应商同时供应。
122储存系统
粮食应急的储存包括库存粮食和采购的粮食。应急粮食的仓储主要保证粮食的质量和安全。由于不同粮食的存储需要不同的环境,需要根据粮食的特性安排处理存放位置。如果要使配送快速高效,就要求粮食在存储过程中存放合理,便于装卸搬运,建立一个完善的仓储管理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数量、规格、品种、型号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该系统对应急粮食物资的储存、配货、发放等过程做出准确的信息反馈,为其决策提供依据。
123运输系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食的需求具有突发性。如何将粮食从各个筹集地准确、快速地送到灾区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紧迫性要求。应急物流对粮食的运输时间和速度要求较高,有关部门经常会开启一个“绿色通道”保证粮食在应急系统的运输畅通。
124配送系统
粮食从各个筹集地聚集在一个集中地。将集中地的粮食按照受灾区域对粮食的需求不同进行配送,是粮食应急物流重要的环节。这要求应急物流指挥中心根据数据库的数据作出一个配送决策。并按照决策和粮食的特性,调集合适的运输工具来进行配送。
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
21粮食应急物流的节点选址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节点选址设计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专家评估法:充分运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在其考虑选址对象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背景之后,对选址对象进行直观的综合分析研究。专家评估法中最常用的是因素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等。②精确法:是指通过数学模型进行物流网点布局的方法。精确法中线性规划法和重心法是最常用的。③模拟计算法:是用逻辑关系和数学方法将实际问题表示出来,通过模拟计算及逻辑推理最终确定最佳的布局方案。④启发法:是指可以有助于减少求解平均时间的任何原理或概念,也可以是用启发法表示为指导问题迅速解决的经验原则。
22粮食应急物流的配送中心选址设计
当应急物资从各地聚集到受灾区,需要建立一些仓库来暂时存储物资和配送的中转站。虽说应急物流具有弱经济性,但是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假设只考虑成本最低,确定几个配送仓库选址只需要从中选取几个仓库作为配送中心。本文拟采用P-中值方法来进行建模选址,数学模型表述如下:
23粮食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设计
粮食应急物流的信息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用于信息交换和辅助服务的平台,能够实现应急物流信息的电子化与数字化。并在基于Web的综合网络上进行信息的自动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交换。粮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应用:①运用Web Services技术和SOA架构,解决底层物流数据采集和集成的问题。②运用卫星定位和GIS、RFID技术进行粮食物流运输的定位与追踪,实现在运粮食的可视化。③运用网格技术保证物流信息的安全。
3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优化对策
31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采购优化
由于粮食供应商并不是唯一的,且采购时间要求紧迫,一般的物流采购方案不能满足应急物流采购的要求,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紧凑、简单的采购程序来应对紧急状况和保证安全。在粮食应急物流中,采购主要通过社会采购、应急征用以及社会捐赠三种形式。粮食的采购必须依托市场,才能保证应急粮食的采购体系高速运行。首先,建立严格的采购标准以及供应商系统,将主要的粮食供应商输入系统进行管理,并对相关企业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和选择。其次,与合格的供应商签订紧急购销合同,为防止生产商、供应商出现意外情况不能保证供应时及时找到代替者,应建立紧急情况的应对预案。最后,扩展采购渠道、增加采购渠道的多样性,包括开辟海外采购渠道等。
32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运输配送优化
我国应急物流配送环节存在衔接困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只是对自己管辖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基本情况了解,外部运输方式了解联系甚少,也缺乏应急演习。在灾难来临之后,难以及时做好运输工具的调集和协调工作,造成运输成本增加和人员、资金浪费。在灾难发生时,选择何种运输工具来对应急物资进行运输,也是一大难题。由于信息传递的困难,难以对运输工具进行统一的管理,因此也无法得知各个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运输速度。这就导致在灾难发生后物资难以快速准确地从存储仓库送达受灾地区。粮食应急物流必须建立完善的运输配送系统,有重点地将各种粮食进行归类,根据粮食配送的重要程度,制订运输配送计划,合理利用多种运输资源,根据运输工具的特点,使运输效率最大化。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配送系统进行规范化,并建立档案,保证各环节的协调配合,互相监督,提高配送反应速度。
33粮食应急物流指挥系统优化
政府在粮食应急物流的指挥活动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进行。平时做好粮食应急预测、预算,了解可能用到的应急粮食的生产、储备分布情况,选择供应商并与其签订应急粮食采购的相关协议,及时定时地进行网络维护,防止其在事件发生时出现问题,制订应急预案并定时开展必要的演练等工作。在灾情发生时,根据相关的政策和事前制定的应急预案,紧急调集调用各方资源、应急救援人员,快速组成一个具有实质性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进行应急粮食应急物流工作。
34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有效提高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类粮食物资,提高应急物流的效率,以保证救灾行动的顺利进行,建立用于应急保障的相关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机制优化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动员机制,也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保障机制。首先,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在灾难发生时,政府有权有偿或无偿征用各种粮食等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物流顺利运行。其次,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完善的应急预案,在灾难发生后能做出快速反应、加快采购和调集应急物资和运输工具、做出准确的决策,从而缩短粮食物流的运输与配送时间。最后,建立粮食应急物流的财力保障机制,粮食应急物流存在弱经济性。一切机制都是以减少灾情和降低人员、财物损失为首要目标。政府各级财政部门应在财政预算中设立突发事件专项资金用于紧急之用,保证粮食应急物流的顺利实施。
4结论
大多数突发性公共事件都离不开粮食应急物流。应急通信设备的及时准确能保证信息流顺利传递;救灾人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救灾物资的伴随保障;物流的顺畅无阻能使灾区人民的生活更快更好地恢复。因此,做好救灾赈灾工作的重点建设工程是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的设计及优化。粮食应急物流系统集成、整体优化理念,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现场救援的环节衔接流畅、物资保障要素高度集成、集约性能显著,也使应急作业效率大大地提高,并降低了应急物流成本。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和知识,引进国外先进的设施设备,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加入到粮食应急物流的行动中,充分发挥粮食应急物流系统在抗灾救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庆峰,姚树天,杜续刚我国应急物流平台构建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0(2):51-52
[2]方静,陈建校我国应急物流现状及系统优化[J].现代物流,2008,30(8):75-78
清明小长假正赶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为做好保供、服务等各项工作,海南石油加强市场监控,及时掌握博鳌论坛召开期间的用油需求、道路封闭及 开通情况,准确掌握油站库存及销售进度,留足库存预留量,提前协调物流配送,优先满足博鳌论坛服务车辆用油需求,确保海口、琼海、三亚等重点城区油品市场 充足供应,避免脱销断档。
三天假期,安徽石油高速公路成品油消费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6%。为了保证供应,安徽石油加大与炼厂、铁路、港务等单位的协调力度,加快了成品 油资源调运安徽的进度,重点加大了高标号汽油的调进力度,提前做好了资源储备。他们适时启动“扩大跨区配送范围”和“异地运力支援”的应急预案。
“清明小长假”期间,新疆地区自驾游出行人数增多,加之新疆已进入春耕农忙时节,保供压力剧增。新疆石油认真总结今年春节期间及去年国庆长假保供经验,确保了“清明小长假”期间国道、高速公路、南北疆各景点加油站平稳供应,零售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2%。
为确保假日期间加油站安全生产和平稳运行,湖南石油提前安排,确保了所属加油站和服务区油品正常供应,保证了交通畅通,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肯定。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针对清明节前后春耕农忙,工矿业陆续开工等情况,内蒙古石油开展“为春耕,我送油”便民服务,保证农耕用油;他们深入工矿企业调查客户用油需求,主动为位置偏远的用油企业提供免费配送服务。
黑龙江石油分公司经营部门积极协调,精心运作,为实现沟通有效,措施得当,实行首办负责制,谁主管谁负责,圆满完成品油保供任务。在资源调运方面,物流、资源人员提前沟通华北大区公司,紧急调运柴油7000吨,汽油3000吨。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中图分类号:F406.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ecaus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emergency logistics can reduce the harms caused by emergency, it has caused wide public concern among theorist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emergency logistics study from six sides, basic theory,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risk, existing problems, the solution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lated models on the base of reviewing the liber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n gives the maj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dynamic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virtual emergency logistics, risk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logistics and the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of emergency logistics.
Key words: emergency; emergency logistics; review
0引言
应急物流的高效协调运作能够将应急流体按所需流量以最大概率快速、及时、准确地运往目的地,从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避免灾害演化为灾难,因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学者的关注。我国在2003年SARS疫情之后,亦开始关注应急物流研究,并且这种关注随着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对近年来我国应急物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探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关于应急物流定义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定义至今未形成统一认识,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将其理解为应对突发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
施[1];二是理解为为了满足突发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2];第三种观点认为是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3];最后一种观点则认为是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4-9]。
上述定义的共同点是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标是满足紧急需求,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双向流向性强调不到位。笔者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将应急物流定义为: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
1.2关于应急物流产生原因的研究
上文的分析指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但并没有指出具体原因。何明珂(2003)认为自然灾害、决策失误、国际环境复杂、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来自第三方的原因是应急物流需求产生的主要原因[4];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自然灾害、恐怖事件、重大活动、意外事故和决策失误是应急物流发生的原因[10]。
1.3关于应急物流特点的研究
应急物流有四个特点得到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认可,即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除上述特点外,其还有以下特点:通过物流效率来实现物流效益[8];时间紧、任务重、协调难和风险大[3];多样性、需求的急迫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物流流量大[7,9];需求的事后选择性、流量的不均衡性和社会公益性[11-12];应急物资采购的拉式模式和地域优先性[13];军地物流的共同参与性[14]。另外,孟参和王长琼(2006)指出应急物流还具有“部分功能被弱化或省略”的特点,即由于时间上的紧迫性、救灾资金及物资的缺口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恶化,使得应急物流往往只能具有常态物流的基本功能,而非必要的功能往往被弱化或省略,同时,常态物流过程中的一些中间环节也将被消减去,从而使整个物流过程表现得更加紧凑,物流机构更加精干,权责更加明确,从而确保物流活动的协调一致和快速反应[1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急物流有很多特点,但最基本的特点是突发性、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弱经济性。另外,笔者认为应急物流还具有“弱准备性”的特点。所谓“弱准备性”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应急管理部门会对常用的应急物资进行一定数量的储存,以备急时之需。
1.4关于应急物流分类的研究
应急物流的科学分类能为其针对性运作提供依据,为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谢如鹤和宗岩(2005)依据应急物流是否具有军事意义将应急物流分为军事应急物流和非军事应急物流,非军事应急物流又分为灾害应急物流和疫情应急物流;灾害应急物流进一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疫情应急物流又分为人群疫情应急物流和动物疫情应急物流[16]。王旭坪等(2005)与王丰等(2007)从较多角度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分类:按照应急物流的等级分为企业级应急物流、区域级应急物流、国家级应急物流和国际级应急物流;根据引起灾害的原因分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技术灾害应急物流和人为灾害应急物流,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气象、地质、海洋等灾害;技术灾害包括重大工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有毒化学品泄露等灾害;人为灾害包括重大恐怖袭击事件等灾害;按照应急物流的层次分为微观应急物流、中观应急物流和宏观应急物流;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对应急物资的可预测程度将应急物流分为相对可预测的应急物流和较难预测的应急物流[7,17]。另外,徐长涛和单晓红(2008)指出还有人将应急物流分为单一型应急物流和综合型应急物流[18]。
除了上述分类外,笔者认为也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对应急物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比如对于应急程度高的突发事件可以采取不计物流成本的策略,而对于应急程度相对低的突发事件可以采用适当考虑物流成本的策略。
2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系统是指为了完成突发性的物流需求,由各个物流元素、物流环节、物流实体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时间性、快速反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特点[19]。现有文献主要是从构建目的、构建原则和系统结构构建方面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进行研究的。
2.1关于构建目的的研究
孟参和王长琼(2006)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直接目的是实现物资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实现物流活动中各环节的合理衔接[15]。王旭平等(2005)指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有两个基本目的,即提高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快速反应能力[17]。赵艳(2008)则认为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目标是以最短的时间、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应急物资,并以适当的运输工具将应急物资在适当的时间运送到适当的地方,最后以适当的方式分发到需求者手中[19]。
2.2关于构建原则的研究
王旭平等(2005)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事前防范和事后应急相结合、时间效益重于经济效益、市场机制与行政机制和法律机制并存[17]。赵艳(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原则有:快速响应、时间效率重于经济效益的原则;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统一指挥、动态协调和监管的原则[19]。
2.3关于系统结构构建的研究
在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构建研究方面,王旭平等(2005)给出了应急物流系统结构的四个层次: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17]。耿鹏(2008)指出应急物流系统由主体系统、客体系统和载体系统组成,而这个整体又是更大应急系统的组成部
分[20]。李滢棠(2008)构建了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的应急物流指挥结构图,该图显示应急物流系统由领导机构、协调委员会、情报部门、信息网络管理中心、专项物资主管部门、各加盟物流中心、物流企业和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组成[21]。谢如鹤与邱祝强(2005)认为应急物流协调指挥中心应下设采购、运输保障和物流管理中心等部门,并通过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协调指挥。指挥中心控制和管理各部门的作业,中心向各部门发送指令信息,同时各部门实时反馈信息,各部门间实现信息的双向传递。物资采购业务主要由采购部门负责,物资在途运输由运输部门负责,物资在物流中的分拣、加工和包装由物流中心管理部门负责,物资配送由管理部门和运输部门共同负责[8]。
从上文对应急物流系统构建的综述可知:研究人员认为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复杂有机整体,它实施的有效程度依赖于系统中各要素的动态协调。
3应急物流风险研究方面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紧迫性和多主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得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所以应急物流风险研究至关重要。赵勇等(2006)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定义、特点、种类和评价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急物流风险是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包括所有风险事件及其相互关系,是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它具有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可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3]。另外,他们还使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评价。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利用区间数理论研究了应急物流中最小风险路径选取问题,为路径选取风险控制提供了有效依据[22]。李静宜(2006)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规划中的应用[23]。
从上面对应急物流风险研究的归纳可以看出,目前应急物流风险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且比较零散。
4应急物流存在问题研究方面
我国应急物流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4.1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
已有研究认为应急保障机制不健全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王健等(2005)认为我国现有应急物流保障系统有两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传统物流经营互相封闭,割裂了物流各方面的联系,一旦出现应急保障的需要,往往因为衔接不顺畅,延误时机;二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各系统自办储运的状况至今没有根本改变,各种物资的流动被分割开,本可以一起流动的物资偏要单独流动,造成人员和物资上的浪费[24]。雷玲(2004)认为我国现行的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具有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不计物流运作成本和代价高昂的特点,并且应急物流指挥体系不完善、配送指标体系不健全,配送方式欠灵活,交通运输存在较大问题、军地物流服务保障各自为政[6]。马芬(2008)与侯建盛(2008)认为应急快速反应机制不健全、缺乏应急管理的思维方式、社会及部门间缺乏联动互动机制、缺乏所需的基础数据库支持、应急物流的资源不充分、灾害现场状况恶化和所需的技术装备严重不足、低效的集权式应急物流系统模式等是我国应急物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13,25]。方静和陈建校(2008)则认为我国应急物流存在以下问题:没有形成完善的应急物流预案体系,应急采购质量难以保证,应急采购制度不健全,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布局不合理和应急衔接不畅[26]。
4.2协调性差
另外,还有学者指出协调性差是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又一问题。刘北林和马婷(2007)指出我国应急物流中应急物资的筹措、储存、运输和补给整个链条运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差,应急物资管理条块分割,导致反应能力差[27]。
4.3常态物流模式的不利影响
也有学者认为常态物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应急物流的高效运作。欧忠文(2005)认为现有长期形成的物流定式和以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物流驱动力的物流模式不利于应急物流的实现,要实现应急物流时间效益最大化,必须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作基础[28]。
5应急物流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方面
针对我国应急物流存在的问题,广大研究人员主要从保障机制、信息系统建设和部门设置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5.1保障机制方面
应急物流的特征决定运用平时的物流运行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应急情况下的物流需求,必须要有一套高效、快捷的应急物流体系来组织和实现物流活动[29]。欧忠文(2004,2005)等阐述了建立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目的和意义,探讨了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的组成、实现方法和途径。具体指出应急物流的保障机制主要有:监测预警及应急预案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政府协调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绿色通道机制”和应急报告与信息公布机制[2,28]。谢如鹤等(2005)认为为了提高应急物流的有效性,除了必须做好交通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之外,还应出台新的法律和法规,规定政府在灾害发生时,有权无条件征用土地、交通运输设施、相关商用和民用建筑,从而为救灾工作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保障救灾物资畅通无阻地运抵事发地[8,16]。雷玲(2004)提出应当健全危机处理法律法规,建立经常性的全国和省、市一级应急物流预案,确立应急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科学制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尽快走上军地物流一体化之路[6]。许勤(2007)则指出政府应大力推进国内电子商务业的发展,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与电子商务业的联系,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30]。另外,周钟秀(2008)认为应建立隐性应急物流网络,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实时响应[31]。
5.2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信息系统是应急物流的神经系统,是指挥调控物流流向和流量的中枢,是现代应急物流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许多学者对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王文亮(2003)的研究认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有系统性原则、兼容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建设的目标有灵敏的预警反应机制、规范的应急转换机制、科学的决策处理机制、及时的反馈评估机制和稳妥的安全保密机制[32]。邓伟和王卫国(2003)的研究表明应当建立和完善应急物流的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具体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准确收集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并及时更新;信息处理和传输要迅速、可靠;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性灾害建立应急物流组织指挥的辅助决策系统[33]。黄洪涛(2006)和蓝贵兵(2007)研究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硬件结构,认为它包括系统管理模块、基础信息管理模块、日常管理辅助决策模块、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模块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模块[12,34]。黄河(2006)与王文亮(2003)提出应加强基础信息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信息化模型(预案)设计与管理、做好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11,32]。王宗喜与赵蕾(2008)则从信息能力视角提出了构建“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设想[35]。
5.3部门设置方面
应急物流相关部门的设置是应急物流高效协调运作的物质基础。谢如鹤和邱祝强(2005)、欧忠文等(2005)的研究认为除了应从中央政府到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分工明确的专门管理机构,以协调和管理应急物资的储存和运输,实现应急物资的高效运作之外,还应建立和健全应急物流的职能部门,使应急物流体系中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而加强灾害的预防能力[8,28]。谢如鹤和宗岩(2005)的研究提出应根据我国的政府结构和物流运作流程,建立一个常设的、专业的应急物流指挥中心,专门用于救灾指挥工作,保障应急物流高效、顺利地实施[16]。许勤(2007)则认为应当通过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组建一个类似虚拟联盟的组织,以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如联合配送行业内信誉高、价格合理的物流企业进行协同式配送,通过大型物流企业已经建立起来的供应链、连锁网络组织将应急物品投放市场;紧急情况下,军地物流联合配送应急物资[30]。
6应急物流模型研究方面
在对应急物流进行定性探讨的同时,一些学者还构建了模型,进行了量化研究。
6.1关于应急物流调度模型的研究
调度问题是应急物流的核心问题,科学有序的调度是提高应急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
刘春林等(2001)探讨了物资需求约束条件下多出救点的紧急物资调度问题,根据连续应急问题的特点,构建了应急时间最早前提下出救点数目最少以及限制期条件下出救点数目最少的应急模型[36]。张斌(2007)研究了满载和非满载车辆调度优化问题,建立了车辆调度优化模型[37]。王杏(2007)研究了单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多物资调运模型及算法和多目标与动态条件下的调运模型[38]。高慧和蒲云虎(2007)建立了救灾应急物资道路车辆调度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39]。缪成,许维胜和吴启迪(2006)基于救援物资运输问题综合了多货物多起止点网络流问题与多种运输方式满载车辆调度问题的观点,设计了一种多模式分层网络,利用延期费用和划分时段的方法构建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40]。计国君和朱彩虹(2007)针对突发事件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综合考虑后继一定时间内系统中灾情的发展状况及对抗灾物资的需求情况,利用机会成本的关系,建立了整数规划模型[41]。
6.2关于应急物流评价模型的研究
当前应急物流评价模型主要集中在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应急方案选择和风险评估领域。
李建国等(2007)在对导致产生应急物流的四种突发公共事件所侧重的六种应急物流保障部门的相关物资储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希尔伯特空间向量范数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42]。余德建和周德群(2008)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提出了应急物流保障能力的评价方法[43]。朱炜和胡安辉(2005)针对应急物流方案选择问题,应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应急方案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急方案选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和总体评价方法[44]。李志伟(2008)将AHP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纵向结合,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45]。赵勇等(2006)在对应急物流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进而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了应急物流风险评价模型[3]。
6.3关于应急物流其它模型的研究
何建敏和刘春林等(2007)构建了区间数网络最小风险路径选取模型和模糊网络最大路径选取模型[22]。艾江和龚迪(2007)针对应急物流中的应急物资采购问题,分析了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交货准时性、质量和成本的多目标供应商选择模型[46]。唐连生等(2008)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突发事件下,物流配送多目标优化问题的蚁群聚类优化模型[47]。路应金等(2006)构建了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服务效率最大化的模型[48]。邹志云等(2008)以应急物流的特性为切入点,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应急物流路径选择模型[49]。任雪洁和叶春明(2008)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快速选择应急物流预案的方法[50]。
上述应急物流模型从不同侧面为应急物流决策提供了依据,今后应将不同功用的模型软件化,从而利于快速决策。
7结论与研究展望
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应急物流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聚焦于应急物流的“基本理论、系统构建、风险、存在问题、存在问题对策及相关模型”六个方面。现有研究在硕果累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很多学者将应急物流视为一个静态过程,研究思维静态化。实际上,应急物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参与各方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其管理随着应急物流的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效益的虚拟应急物流、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和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偏少,缺乏实证性研究。
综上所述,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第一,应急物流动态管理。由于应急物流所面对的环境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应对其实施动态管理,即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急物流力量的现状适时动态调整应急物流的策略和方案,从而快速响应不断变化的应急需求。第二,虚拟应急物流。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较以前有所提高,但其毕竟不是经常性地发生,所以维持一个一直存在的完整实体应急物流系统,成本是高昂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为中心迅速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系统呢?拥有信息技术平台的虚拟应急物流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思路。在此方面,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刘北林教授已经从虚拟应急供应链的角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但类似的研究很少。第三,应急物流风险管理。应急物流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多主体参与性和时间紧迫性等特点使应急物流的风险凸显,为了以最大概率及时、准确地满足应急需求,必须对应急物流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地识别、评估和控制。第四,应急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应急物流,尤其是大规模应急物流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繁杂问题,比如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选择出救点、选择物流企业和运输线路,决定是否临时进行采购,若要临时进行采购,从哪些企业进行采购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予以决策支持,很难科学、及时和准确地做出决策。目前,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总之,我国应急物流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继续加强研究,才能充分挖掘应急物流应对突发事件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7.
[3] 赵勇,封少娟,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133):9-13.
[4] 何明珂. 应急物流的成本损失无处不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18-19.
[5] 高东椰,刘新华. 浅论应急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2-23.
[6] 雷玲. 应急物流初探[J]. 统计与决策,2004(6):122-123.
[7]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8] 谢如鹤,邱祝强. 论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及其运作管理[J]. 物流技术,2005(10):78-80.
[9] 王宗喜,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104-106.
[10]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1] 黄河.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6(484):12-13.
[12] 蓝贵兵. 云南省粮食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18-31.
[13] 马芬. 构建我国地震应急物流系统的建议[Z]. 青岛:全国智能运输系统协调指导小组,2008:127-131.
[14] 王宗喜. 大力推进我国应急物流建设与发展[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24):37-38.
[15] 孟参,王长琼. 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 物流技术,2006(9):16-17.
[16] 谢如鹤,宗岩. 论我国应急物流体系的建立[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5):55-58.
[17] 王旭坪,傅克俊,胡祥培. 应急物流系统及其快速反应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05(6):127-131.
[18] 徐长涛,单晓红. 应急物流体系的搭建[J]. 现代经济,2008,7(2):102-103.
[19] 赵艳. 浅谈我国应急物流系统的构建[J]. 中国市场,2008(36):42-43.
[20] 耿鹏. 突发事件下的应急物流系统[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7):73.
[21] 李滢棠. 汶川地震引发的构建应急物流系统的思考[J]. 物流技术,2008,27(8):8-10.
[22] 何建敏,刘春林,曹杰,等. 应急管理与应急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3] 李静宜. GIS在应急物流中的应用[J]. 商场现代化,2006(481):117-118.
[24] 王健,王菡. 关于依托现代物流搞好应急保障的思考[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6):21-23.
[25] 侯建盛,李民. 地震应急管理进展[J]. 国际地震动态,2008(1):14-20.
[26] 方静,陈建校. 我国应急物流系统构建探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08(8):1-3.
[27] 刘北林,马婷. 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过程研究[J]. 物流科技,2007(1):109-112.
[28] 欧忠文,等. 应急物流保障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05(9):13-15.
[29] 李睿,佘廉. 枢纽城市紧急事态下应急物流系统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737-739.
[30] 许勤. 应急物流问题研究[J]. 中国市场,2007(36):26-27.
[31] 周钟秀. “5·12”汶川大地震对应急物流的启示[J]. 北方经贸,2008(6):65-66.
[32] 王文亮. 应急物流中的信息系统建设[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30.
[33] 邓伟,王卫国. 政府职能在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应发挥的作用[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6.
[34] 黄洪涛. 应急物流系统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6:22-25.
[35] 王宗喜,赵蕾. “星地一体”应急物流指挥平台的建设[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9):96-99.
[36] 刘春林,何建敏,施建军. 一类应急物资调度的优化模型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01,9(3):29-36.
[37] 张斌. 应急物流配送车辆调度优化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15-22.
[38] 王杏. 救灾物流中的物资调运模型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43-62.
[39] 高慧,蒲云虎. 救灾应急物资的道路车辆配送调度模型研究[J]. 甘肃科技,2007,23(12):79-80.
[40] 缪成,许维胜,吴启迪. 大规模应急救援物资运输模型的构建与求解[J]. 系统工程,2006,24(11):6-12.
[41] 计国君,朱彩虹. 突发事件应急物流中资源配送优化问题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07(3):18-21.
[42] 李建国,唐士晟,蒋兆远. 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6):64-67.
[43] 余德建,周德群. 基于ANP理论的应急物流保障能力评价[J]. 物流技术,2008,27(8):89-91.
[44] 朱炜,胡安辉. 层次分析法在应急物流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 物流技术,2005(3):45-47.
[45] 李志伟. 基于AHP法和BP神经网络的应急物流风险评估与预测模型[J]. 物流技术,2008,27(9):75-77.
[46] 艾江,龚迪. 基于多目标决策的应急物资供应商选择[J]. 物流科技,2007(6):173-176.
[47] 唐连生,程文明,梁剑,等. 应急物流配送问题的蚁群聚类算法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9):66-73.
[48] 路应金,郝莉,唐小我. 成本有效性约束下应急物流动态保障机制研究[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6(S14):378-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