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教育质量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教育质量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质量的含义
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质量,在有些场合也被称作“品质”,它不同于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也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质”与“量”的组合,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例如质量概念中质量所描述的对象,早期仅局限于产品,以后逐渐延伸到了服务,现在已经扩展到包含过程、活动、人、组织的组合。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质量意味着符合规范或要求。因此,教育质量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教育质量有其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多赢和共赢。
2.教育质量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顺应时代的特点构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必须构筑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切实把学校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上来。专业教学应当着眼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高专教育现状
我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事业之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迅速扩大的招生数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质量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得到保证。如专业学科追求全、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不考虑社会需要等因素,致使专业趋向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就业,许多在校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兴趣减弱、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无心学业,逃课现象普遍。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这种“读书无用论”至少说明一部分学生对我们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失去了信心。这其中虽然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上各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及部分本该应用在学习上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开始在学校混日子,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和教育者更应多加思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动手能力差、业务上手慢等原因也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出现了办学的信誉危机,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三、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
1.营造质量氛围
教育质量是由学校成员合力创造的,每个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最终的教育质量。学校这种教育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服务学生的质量更依赖于服务者的素质。高职院校应提高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人人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讲质量光荣,不讲质量可耻的质量氛围,把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当学校各部门处于和谐协调状态时,师生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质量往往较高。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故意设置障碍,教育力量或是内耗掉了,或是难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愿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质量就更难以保证。总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学校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是影响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2.创建质量文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质量与文化密不可分,教育质量管理和提升需要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文化是指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教育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行为规范的组合。质量文化是学校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每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学校来说,道理是一样的。面对当前教育形势和教育困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树立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相适合的价值观念,做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取向一致,才是一名好教职工、合格教职工应有的态度。
3.教育模式借鉴
提高教育质量还可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100多年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是其教育出口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院每年提供1000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证书课程,教学形式也非常灵活,能满足所有想学一技之长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内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合作,互助双赢”。学校可在校内辟出一块场地,以零租金或较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形式提供给企业,再由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合作企业每年也可从学校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这样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编者按:
去年8月10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省教育厅调研时指出,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呼应,用改革创新的方法来破解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道难题,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当年9月16日,省长郭庚茂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围绕如何破解这四大难题,对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改革创新的重点进行具体部署。一段时间以来,如何破解“教育四难”成为全省教育系统热议的一个重要话题。
近年,河南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而“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这四大难题则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此,本期“教育观察”特约河南理工大学校长邹友峰教授、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时明德教授,结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河南高等教育发展及他们所在学校发展的情况,来解读高等教育发展该如何破解“教育四难”。
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指出,要用改革创新的方法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质量怎么保、学校怎么办”四道难题。解决好这四个关键问题,必将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跨越。省长郭庚茂提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远见和坚强决心,让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备受鼓舞。
作为高等学校,我们必须坚持走稳步、规范发展的道路,强化内涵、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结合实际,正确处理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相统一;改进质量评价制度,以学科质量与发展水平强化特点、特色、特长;主动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进行调整完善;不断创新大学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尽快突破资金“瓶颈” 力推高校健康发展
河南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从1999年以来,河南省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呈逐年加大趋势。2009年,河南省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经费支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7%,位居全国后列。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高校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发展,实现了河南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全省高校贷款金额已有2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省属高校贷款金额都在5亿至6亿元,还本付息压力巨大,已有部分高校因偿还贷款能力不足导致发展困难。
高校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突破资金“瓶颈”。政府要明确责任,认真破解“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到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4%的分解目标,加快化解高校债务。一是继续加大政府投入,逐年提高生均事业经费水平,到2012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争取更多的中央资金。三是给予高校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使高校真正成为办学主体,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责任主体,支持独立学院发展、支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设立高等学校教育发展基金等。四是改革经费划拨方式,改零基预算为按实际在校生人数拨款,同时根据高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及办学成本的不同,分类制定拨款标准,并向省重点支持的骨干高校倾斜,使拨款标准更加符合学校办学实际。五是采取措施,积极化解高校债务,包括进一步强化财政拨款主渠道作用,逐步提高河南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省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高校贷款贴息,支持高校减化债务负担;加强与银行协调,调整高校贷款结构;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数量的增长,避免出现新的债务。
努力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因困难多、压力大而备受关注。如何有效化解“人往哪里去”的难题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最直接的问题。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去,到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去;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要与企业“深度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切实让毕业生与社会“无缝对接”。
为解决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难题,高校还应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指导中心,开辟招聘信息公告栏,开设就业指导课,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便利和指导;定期邀请就业专家到校作就业形势分析和职业生涯策划,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引导。同时,高校还应按照“两级管理,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构建全员参与就业机制、学习与就业一体化机制、困难毕业生援助机制等,形成“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就业服务网络,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
近年来,河南理工大学开启了“网络平台”,建立了“信息超市”,实施了“就业责任制”,并以“结对子”“一帮一、一帮多”等方式,通过面谈、QQ聊天、电子邮件、电话督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职业规划不清、就业心态不稳、就业信息不灵、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给毕业生理想就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去年,学校研究生就业率达98%,本科生就业率达96%,均居河南省高校前列。
认真确保办学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是破解“质量怎么保”难题的重要手段。河南高等教育总体水平较低,创新能力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我省重点大学数量明显偏少,“211”高校仅有1所,“985”高校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师资队伍数量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师队伍。三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目前,我省高校研究生层次人才占全部在校生的1.9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73%。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省高校仅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凝聚态物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细胞分化与调控”“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科技工作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省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建成大批包括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在内的“质量工程”项目,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在全国的地位,真正发挥其对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水平,应坚定不移地实施“高层次突破”战略,支持郑州大学冲击“985”高校;支持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冲击“211”高校和进入省部共建行列,争取用5~10年的时间使全省有5所以上高校进入全国大学排名前120名。积极支持高校加快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切实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一是注意从学科布局、学科方向、学术梯队、学术条件、科学研究等方面推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力争2020年前后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重点学科,形成高等学校学科群体优势。二是积极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尽快实现我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三是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研发中心,切实发挥高校的人才、智力和科技优势。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 加快高教改革步伐
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科学制定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努力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推进高校投融资机制改革,形成支撑我省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投融资长效机制是破解“学校怎么办”难题的一把钥匙。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和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高校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美好期盼。从总体上看,我省高等教育相对规模偏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目前的数字看,无论是每10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还是全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这种状况只有通过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才能改善。
高等教育规模扩大要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为前提。只有在规模上有所突破,才能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质量是大学的生命,要保证在规模扩大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处理好以下一些关系:高等教育的规模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平衡地、适度地发展,不能超越社会总的经济状况,不能搞“”;建立社会、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机制,加大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力度;合理安排高等教育专业、规格、层次的结构比例和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学习、引进和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等等。总之,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立足省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当前,我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这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社会、服务全局,尊重规律、求实求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学前教育 质量 家庭教育 评价
一、引言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幼儿教师的数量呈现出不断翻涨的局面。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质量的提高紧密相关,要提高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二、提升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
要提升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基本功,首先就要加强教师的观察能力培养。教师应对幼儿有良好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这也是科学合理设计幼儿教学和课程的重点。在观察的时候,幼儿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重视实践训练中的观察经验。在观察幼儿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对待幼儿要细心,并且有恒心做好观察。因此,对幼儿的良好观察能力,是提高幼儿教师业务能力的体现,也体现出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视线和反应是衡量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认识的依据。
其次,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谈话能力。和幼儿交谈,是师生间的重要交流方式,这种语言上的沟通能够使教师了解幼儿,引导幼儿学习和提高智力。教师在谈话方面应侧重技巧,不可太过严厉对待幼儿,要了解幼儿的需求。选择平等交流的方式,理解和尊重幼儿的需求。
再次,要提高幼儿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在目前的一些学前教育课程方面,很多课程在设计上都适合普通的幼儿学习,而教师不仅要按照课程安排教学,而且应重视如何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而创造性地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课程设计。从课程上的“教什么”向实际课堂上的“怎么教”和“如何教”转变。
三、学前教育的课程质量分析
幼儿课程的质量提高对学前教育质量非常重要。应调整学前教育的科学课程结构,确定合理、科学的学前课程,且要保证学前课程不是定向化的,避免出现小学化和作业化。目前,有一些学前班以及幼儿园,在学前教育的课程上,逐渐呈现出标榜小学化的倾向,或者利用更多的家庭作业不断地实行知识化的倾向。这种教育教学模式非常不可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得学前教育的课程变得更加不协调,不能和幼儿的天性相结合,在促进幼儿智力和兴趣发展方面,有一定的阻碍性。我们知道,学前教育课程应和幼儿的生活和教育相结合,在自然行动中逐渐起到对幼儿的良好作用,使幼儿在学前教育中变得更加活泼、热爱学习。
因此,学前教育的课程质量应朝向生活化和游戏化的倾向发展,让幼儿的好玩天性随着学前教育不断增强,发展幼儿的智力,引导幼儿在行动中不断学习和发展。在课程的质量上,应不断提高实际引导作用,使课程更加贴近、适应幼儿的天性,符合幼儿自身的需要。在学前课程的质量上,也就是让幼儿做事,让幼儿做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事情,接受一些力所能及的、可以感受到很大乐趣的事情,重在参与,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等能力。
四、善于开发和利用家庭教育促进学前教育质量
我国有关幼儿园的教育发展纲要,对家庭教育非常重视,规定了幼儿园应加强和家庭社区的联系,使之能够良好地利用各种资源,让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得到综合性的提高。家庭教育应和幼儿园共同将幼儿的学前教育发展提高上去,两者应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和影响。由于家庭教育是幼儿第一个关系最近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幼儿在学前教育成长中的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其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好坏。
因此,应重视学前教育中的家庭教育,保证家庭教育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幼儿教师应善于和家长联系,加强和幼儿家长的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学校的表现,而家长也要向教师说明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使得教师和家长及时地了解幼儿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促进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应详细了解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可以将幼儿园的科学学前教育理念向家长宣传,使得家长理解学校,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手段。
这样,教师和家长一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共同提高幼儿的学前教育质量,帮助幼儿开发大脑智力,同时对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促进和引导,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教师应积极地挖掘家庭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方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上来,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科学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理和观察探索能力,促进幼儿科学意识的提高。
五、形成良好的学前教育课前、课中和课后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应就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评价,其评价包含着诸多的因素,一般学前教育课程评价都是根据学前教育的课程特点进行的,要按照其组成的要素进行评价,然后通过不同的收集以及系统资料评价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学前教育应将课程前、课程中以及课程后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机的联系,力求能够科学、系统地对学前教育进行课程评价。
幼儿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前做好相关准备,保证教学的质量,了解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特性选择有利于其发展的课程,然后按照学前课程的标准知识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合学生的有关知识和内容,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教给幼儿。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钻研教学的大纲,选择利于学生掌握的知识,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根据幼儿的不同学习程度,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活动。
在教学前,教师应吃透教材,将教材的内容烂熟于心,充分在课程上向幼儿讲解和发挥,然后教师在课后的教学中,应照顾到幼儿的不同水平,个性化地给幼儿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尤其是要重视幼儿对课程学习的效果,有没有将课程内容记住。同时,还要对幼儿开展复习课程,巩固已学知识。
在课程评价上,应注重对教师的课程评价,尤其是对教学态度和教学目的的评价,重视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具体来说,对幼儿教师的教学态度评价主要在于评价教师有没有充分备课,在课程的讲解上是否认真。其次,在学前教育以及课程的改革中有没有自己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没有个性化地指导学生学习,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
在教学目的上,教师应重视学前教育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应幼儿发展特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还要确定幼儿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切合实际,是否针对幼儿的具体学习环境和学习特点而制定。同时,还要对教师的教学目标加以分析,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是不是可执行和具体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对于学前教育的课后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的内容进行评价,看其讲解是不是生动有趣,有没有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启发。然后在课后评价中,重视学生对不懂的问题的反馈情况,对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前教育事业一定要重视起来,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广大一线教师的努力。在评价学前教育教学方面一定要科学、客观,需要改进的地方要及时地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使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化 文化教育 人文精神 人力资本
城市化不仅是一堆硬性的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景的统计数字,它也是一种文化心理状态,是一种心理物理过程(Psycho physical mechanism)。[1]城市文化之于城市,如同内涵之于人。文化生活和文化创造是城市重要功能之一。根据弓弦理论,构成城市竞争力的要素除了基础设施之弓和产业之箭,还有就是文化、教育等软实力之弦。
1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张扬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这里着重讨论的是后者。如果说一个城市的硬件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如一个人的躯干和外貌,那么其城市文化就有如这个人的风度和修养。认为现代化就是水泥丛林加霓虹灯是对现代文明的完全曲解。[2]文化使城市变成富有情趣和充满智性的空间,而不是建筑物简单堆砌的场所,它为城市打上个性的烙印,形成城市独特的魅力。
文化建设担当着张扬人文精神的使命。人文精神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3]人文情怀以人类普遍关爱的本真情感在社会中形成温暖的氛围。一座没有理想、没有终极价值关怀的城市,是没有灵魂的城市。城市发展如果完全“屈从于商业目的,追求的是通俗、刺激和时髦,考虑的是市场规模和效益和重复盈利机会,发展文化成了一本‘生意经’,所谓主流文化就只能与清贫相伴,经受着消蚀与冲击,有着被蚕食甚至毁灭之虞”。[4]要避免社会文化的过度商业化、舞台化。如果物质的丰裕只是把情感主体的人变成螺丝钉式的工具,那么人遭受的是一种更容易麻木的深重压迫。因此我们的文化建设要重视人性的提升和心灵的丰度,大力提倡人文关怀,在社会联系中建立一种“非交易的依赖”。我们文化的发展的趋势不是将传统的高雅文化低俗化和平面化,文化应是对我们的精神有一种引领的作用,促使现代人由自在自发的或异化受动的生存方式向自由自觉地创造性生存方式提升。[5]
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挖掘特色积极发展地方文化。要结合人们身边的人和事以群众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弘扬社会新风尚,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特别要重视对通过城市化转移到城市的农民进行“现代的、理性的城市精神的引导和示范”,不要让他们“获得了自由,却丧失了方向”。[6]有活力的文化总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僵化的文化是垂死的文化。[7]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吸收其他文化有意义的元素,不断提高文化品位。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倡导友爱、互助的邻里关系,避免出现社区社会结构的破碎化现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2 优先发展教育,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本
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要促进人的现代化转变,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现代化研究专家A.英格尔斯指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并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8]同样,一个地区的繁荣和昌盛,也离不开本地区居民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如果不注意在居民的思想观念、人格心理和知识能力结构上实现现代化的转变,即使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法、设施设备等,也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真正繁荣,即便取得一时的发展,也不是可持续的。因此,人力资源条件成为一个决定地方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开了经济发展中“未知要素”的面纱,不但为发达国家找到了经济增长的原因,而且为诊治发展中国家的贫穷开出了一剂良方。[9]人不仅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关键推动者,是最具有价值的核心力量。人力资本具有价值的衍生作用,能产生外部效应。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人力资本理论”,恰恰是为人的能动性以及在这一能动性之下知识进步的无穷潜力与无数可能的方向提供了一种经济学描述。[10]通过教育培训、“干中学”等途径可以使人力资本增值,这种增值带来人们创造力的激增,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体现在物质形式上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是人力资本。这两种资本都对经济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尤其是对教育的投资,比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会产生更大的收益。[11]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最有效率的方式,是把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基本途径,是形成内生力量的主要源泉。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人海战术不顶用了,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布罗代尔认为:“经济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移位。”[12]教育使人获得摆脱贫困、获取成功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使人懂得更有意义的生活,因此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
在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应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着手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量具有实践能力和操作技术的劳动力,能有效促进就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高等院校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为所在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形成学习型城市。大学站在时展的前沿,是多样性思想的交汇之地,学习氛围浓厚,创新就存在于这样一种“空气”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性的人力资源虽是提升竞争力的两大因素,然而也是贬值最快的两个条件。[13]所以要发展自己的高等教育,提供持续不断的智力保障,才能保持优势并创造新的更高层次的竞争力。另外,大学提升城市的品位,使城市充满文化气息和活力。“经济和科技发展仅仅是高校群落与环境间互动的一个方面,作为一种人文生态景观,高校群落与城市间互动最为突出的方面是它的文化学意义。”[14]总之,在教育上舍得投入,我们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徐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
[2]李京文.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3,(2).
[3]李阎魁.城市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于城市发展观的思辨[J].城市研究,2005,(6).
[4]转引自姚士谋,汤茂林等编著.区域与城市发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122.
[5]鲁枢元.评所谓“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J].文艺争鸣,2004,(5).
[6]徐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因素[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
[7]李京文.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3,(2).
[8]转引自姚士谋,汤茂林等编著.区域与城市发展[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127.
[9]何志方.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国际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2001,(9).
[10]转引自于涛方.城市竞争与竞争力[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1.
[11]曾昭耀.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379.
[12]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杨起译.资本主义的动力[M].上海:三联书店,1997.101.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教学质量;师德建设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学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具体到高校教学活动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教学,用适应的心态对待变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办教育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事求是,紧密联系我校校情、学情,结合自身教学现状,总结教学得失,我认为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探索出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路子。这里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路,具体如下:
一、增强服务意识,改进管理策略。
1.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本着一切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做好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做到以人为本,充分信赖、尊重、依靠教师,努力营造一个适合教师、学生发展的工作、学习环境。
2.加强督导组对教师的教学监督。抓课堂教学,以教学现场为载体,随堂听课,做到及时看、经常听、随时查,抓好认真检查工作,协助学校做好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应以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积极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我校打造名师群体,发挥名师作用。以此打造“学习型学校”和“学习型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形成“备课交流、公开教学、课后反思、集中点评反馈”的模式,延伸备课交流活动的作用和功效,全面提升一线教师业务水平。教师要学会自主学习,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创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使教育质量得到持续发展。
我们要追求“时间+策略=高效”的有效教学。学校可推行以学科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组内时间易确定、人员易集中、内容易统一、步调易一致的“四易”优势,发挥教师骨干领先、牵头的作用,定期开展备课交流活动,有效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广大的教师的积极性。可以以教研室为单位,根据执教教师备课的重点、难点,确定本周本组进行公开教学的老师,规定本组成员必须按时听课。听课结束后,根据备课交流时确立的主题和重难点,进行公开评课和研讨,对备课交流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对执教教师落实备课情况以及该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公开课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来体现教师备课效果的形式,课后的评课及讲课教师的反思是提高个人备课效能的重要保证。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反思一下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对自己公开教学中自己的落实备课智慧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提高自己备课的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务处负责在学校博客上,以供教师们方便交流搭建平台。备课的智慧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以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以完成,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教学,抓住了质量。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且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指导,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同时还要关注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关注一节课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及时动态地了解动态课堂的情况,是进行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因为只有在观察、调查的基础上,管理才可能有针对性。为此,学校成立了由教学经验很丰富的老教师组成了教学督导组,但我觉得还应该有各个学院管教学的院长等领导参加。随堂听课除了主要观察和调查教师常规课堂教学情况,如课堂教学教师纪律情况(按时上下课、不抽烟、不接手机等)、教师备课情况、教师课堂管理情况、学生课堂气氛等。督导组更应侧重于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的调查,听课之后,检查教师是否提前备课,并与教师交流,提出该教师的课堂教学的优缺点。除了做好随堂听课,获取第一手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之外,学校还建立了学生评教制度,由学生直接来给任课教师打分,以此来反馈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学校对学生评教进行统计、分析后第一时间反馈给教师。我认为在学生评教的基础上,还应组织师生面谈会,搭建师生沟通的平台,交流情感,寻求提高课堂教与学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校教育教学来说,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课后是教与学的后方。没有有效的课后跟进,课堂的教与学无法得到落实。部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只限于课堂,没有把教育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学习之外,让学生有陌生感和距离感。而这一部分学校重视不够,我觉得应该建立普遍的(并不是只有精品课)网上在线答疑系统,改变教师讲完课就再也找不到的现状。对于我们学校两地办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实”字上下工夫,在“研”字上求实效,在“新”字上求突破。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要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平等、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一个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应该是:教学水平高,责任心强,言行举止起到榜样作用,学识渊博,教书更要育人。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的态度来看待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适应发展变化,完成教师从学习的传授者向未来学习生活的设计者,文化知识传授者向知识体系建构者,教学管理者向人际关系协调者的重要转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优质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要做到以人为本,切实提升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效率,进一步总结经验,巩固和深化教育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