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第1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关键是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抓住主要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和准。要求从大处着眼、浅处入手,提出学生都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二、精读课文,自学达标。教师注重问题的引领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字词句段的内容,体会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层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初步形成对课文的自我认识,是课文朗读的进一步升华。

三、有效互动,课堂展示。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补充、互相提高。课堂展示让学生把学习的体会和感悟展示出来,教师引领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关键段落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全体学生对课文字词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感悟。本环节课根据课型设计四步:初步感知、深入分析、体会感悟、朗读升华。

四、练笔写作,拓展提升。听说读写是学生的基本功,其中写是一种综合训练,是对学生的最高要求。在前三步对课文的学习和感悟中,学生形成了对课文主题和写作特色的认识,可以说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写作训练,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文,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和训练,更是教学内容的拓展提升。通过练笔,学生掌握了知识、形成了能力。

这次活动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质量管理是我镇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下面对此我谈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市教育局多次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第一要务,新形势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镇教育必须审时度势,结合教育规律和自身发展实际需要,探求出一条适合*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新思路:用高密度、高质量的教学研究引领教学,用严格精细的科学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来规范教学,用高效率、高质量的听评课来促进教师上好每一节课,用常规检查来强化过程管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二、多措并举,助推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我镇实际,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本学期我镇拟拿出专项资金,组织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到河南许衡中学、濮阳小学等全国知名学校学习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管理及教学经验为我所用,取长补短,以提高我镇广大教育干部、教师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目前以安排北西井学校13名教师赴河南学习。二是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我镇将陆续召开小学作文、小学数学等学科高效课堂现场会,给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交流经验的平台,通过交流促进我镇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业务培训,提升素质。各校要扎实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提高培训,把业务学习与培训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考核成绩,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教研带动,专业引导。各校要制定详实的教研计划,立足学校实际确定教研专题,扎实开展听说评活动,确立本校学科带头人,通过高密度、高质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是评价改革,激励引领。各校认真解读教育办新出台的质量考核办法,把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纳入考评,真正起到激励后进、鼓舞先进的作用,使优秀教师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六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础,各校要制定科学、精细的管理措施,认真抓好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师生创造和谐、稳定、有序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七是一线工作,解决问题。全体教育干部和教师必须扑下身子,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立足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教学领导教学,以教学促膝进教学。

三、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提高教育质量的三个观点。

1、提升质量必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前提,强教必先强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队伍建设要围绕三点开展;一是学习;二是实践;三是反思,通过学习、实践和反思提高教师的素质。

2、提升教育质量必以提高课效率为核心。质量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的构成要素有三个: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方式,因此我们要抓好三点1、教师的工作质态:关心学生,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创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学习质态:参与度,参与质量,学生的基础。3、有效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交流,以生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深度备课,抓住核心问题,问题引领。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国教师教育 “专业化” “标准化”

一、“标准化”与“专业化”

美国是世界教育大国,其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大众呼吁“高质量教师”,并且制定有利于“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教师专业化是保证教师高质量的有效途径。中外许多教育家都指出了教师专业化应与医学中的执业医师、建筑学中的建筑师等一样也具有专业性。专业就意味着标准。只有符合专业的标准,才可以称其为“专业化”。可见,标准是专业化的基础和保证。如果制定的标准偏离专业,那么结果就会导致去专业化、标准化。

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是在每份关于教师教育的“标准化”报告中存在的。作为一个专业存在,专业性首先是要求有标准,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标准,往往又造成对专业化的限制,导致“专业化”成为“标准中的专业化”。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美国的教育中,也是世界各国教师教育中容易出现的。我们借美国之石,来发现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以促进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

二、对美国教师教育中的质疑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前院长、伍德罗・威尔逊国家基金会主席阿瑟・莱文经过四年的研究,于2006年9月了研究报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Educating School Teachers)[1]。阿瑟・莱文对全国1200多所教育学院的教师培养状况进行了翔实的研究,提出了综合大学型教师培养模式(项目)的“优秀标准”,并以此标准对美国综合大学的教师职前培养实践进行了审视,批判了其不符合标准之处。

莱文报告从培养信息社会高质量教师出发,提出了评定教师教育的9条标准,包括目标、课程的一致性、课程的均衡性、教职员队伍、研究水平、财政支持、入学资格、毕业标准和评估,并以此对全美教育学院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

莱文报告并不是教师教育标准的创新,而只是一个验证。该报告认为当前美国教育学院质量鉴定制度缺乏合理性。这一问题固然存在,但其更大的弊病还在于诸多标准都是流于形式,这些标准化的条条框框都变成了死板教条的教育行业的规矩。标准的存在导致的结果有三种:其一,不合理的标准导致去专业化;其二,合理的标准不给予实施导致形式化;其三,合理的标准给予恰当的执行实现专业化。

(一)教育标准中的“自由民主”

1983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报告,是美国教育革命的一个分水岭[2]。Hoffman认为这是国家采取一种强权,这种权力的存在导致校内教学课堂失去民主和自由。该报告提出:“今日的孩子到2000年优秀毕业于高校。”Hoffman尖锐指出:现在就是2000年,这些学生又怎样呢?教学将成为一种技术活动,最好的教师将离开教育领域。作者也自嘲有些悲观,可是,这种悲观的背后确实可以看出每一项硬性教育措施的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

全国教师教育认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Accr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在2008年更新了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在新的标准中,鼓励把数据纳入到对教师的教育质量评估的建立中,集中于对候选者学习的系统评估。当今的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知识、推理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教室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种族的学生,教育者与教育政策制定者要保证每一位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NCATE认为那些关心学生的、称职的、有资格的教师应该能够教育每一个孩子。这样的教育者有校长、学校心理教师、阅读能力专家和其他专业学校,是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人士。学生学习的也不只是基础知识,还包括作为一个负责的城市公民应具备的并且可以服务于信息经济的各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3]。

为了培养“高质量教师”,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师资格证及教师的高级认证都制定完备,相互对应。此举措在教师专业学习方面起到了督促作用,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学习水平,但与此同时也会使很多教师为了标准而学习,一味为了标准去做,符合标准的不一定就是优秀的,隐性的教育力量很容易被量化的标准所取代。在人人都追求这个标准的时候,这个标准就成了一种束缚。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付出很多的情感,这些情感是无法衡量的,那么教师专业标准只是维系教师质量的最基本指标,很多教师都在为这个最基本指标努力奔波的同时,很容易地舍弃那些高层次的奉献。或者,教师作为人的本性被社会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生活性的一面被忽视,那么其为生活而不得不工作的被动性很难在工作中发展为积极快乐健康的情绪。

(二)法制化目标

美国教育法制化,这是美国教育的先进之处,但也有其弊端。在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推动下,美国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学术化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于2002年签署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NCLB)和联邦教育部制定的《2002―2007年教育战略规划》都认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还在于高质量教师。但是,这里的高质量教师,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而是如美国教育部长佩奇(R.Paige)在向国会提交的年度报告中所声称的那样:高质量教师就是那些有大量某类学科知识的人。他还认为,教育学院无法满足这些知识的获得,在那里只是浪费时间[4]。

教师教育的法制化目标,使许多教师都按照“高质量教师”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反而失去了教学的灵活性,当要求灵活性是一种目标要求人们去实现而有所限制的同时就失去了灵活。“高质量教师”成为了专有名词,很容易陷入呆板的模式。

美国教师教育的标准,一方面有章可循,比较明了,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这些法律、标准只是书面的理解,实际操作存在的是大学教师偏重学术性、中小学教师教学追求标准化的负面效应。

(三)计划与实施的偏离

教育立法的出发点是保证教育质量。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计划的目标是明确的,但是在具体执行起来就偏离了。比如美国选择性教师培训计划,虽然有很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可是对于州教育部门,这些计划的实施在实践过程中远没有想象中的好。很多教师并没有得到针对性的培训,很多计划几乎是全盘接受每一个填写了表格的人,很少关注候选者背景的多样性,等等。对于NCLB法案的实施也是如此,尽管此法案内容表明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可当付诸实践时,很多配置资金还是专门用在了学术研究方面。因此,儿童的精神健康需要并没有真正得到他们想要的支持和服务[5]。

比如美国专业发展学校。专业发展学校(PDS)在美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其在新教师的职前教育、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学实践的改进、学生学习表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PDS的进一步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有效参与合作的人员有限;大学教育文化与中小学教育文化的差异;合作双方关系问题,如双方的地位、资金等问题。

专业发展学校反映了美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美好愿望,但这不是最佳答案。不过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希望。正如朱迪思・塔克・拉尼尔(Judith Taack Lanier)所说:“‘专业发展学校’的名称是否沿用,霍姆斯小组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下去,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项运动取得成功――因为,除非我们未来学会如何教育那些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学生,否则我们未来不会再有重大的学习方面的突破和改进。”[6]专业发展学校不是标准,而是学校教师与大学教授通过共同实践的一种将教育理论付诸行动的运动。

三、结语

美国在教师教育质量方面一直在不懈努力,并反复实践,这给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借鉴。我国的教师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但是教师教育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认识上,目前也有不少学者借鉴美国教师教育的先进之处来改善国内教师教育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标准化”的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既要做到“专业化”,又不至于走进教条的“标准化”之中,这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参考文献:

[1]Arthur・Levine.Education School Teachers.http://.2009-12-20.

[2]JamesV・Hoffman.The De-democratization of Schools and Literacy in America[J].The Reading Teacher,2000,(8):617-623.

[3]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Preparation Institutions.http:///public/standards.asp,2009-12-20.

[4]朱家存,辛治洋.美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争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11):57-62.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第3篇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合理运用不仅能够突出学科特点,还能够突破传统教育瓶颈,提高教育的实效。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很多问题随之暴露。本文论述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构建地理高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地理;高效课堂;多媒体教学

中学地理教材包含了迷人的自然地理、多样的人文地理、抽象的空间天体等等,不可不谓之丰富。多媒体能够展示图片、动画、声音,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对人思维的制约。基于此,在中学地理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实效。然而由于未能正确认识多媒体教育,很多地理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误区:只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其实不然,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很新鲜,课堂教学效果会很明显[2]。

1撰写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不管是传统教学还是运用多媒体教学,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完成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课件的制作要以教学设计为依据,这样的课件才能切实有效。

2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是提高地理教学的基础。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如下:第一,课件素材的搜集与整理:要制作高质量的地理课件,素材的搜集与整理很重要。地理素材的收集要注意突出主题。这些素材能使学生视觉、听觉得到刺激,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第二,课件的制作:PowerPoint软件、简单易学、方便修改,我们只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软件,将与课文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图像、声音、动画等素材装入模板,就可制作出适合课堂教学的地理课件。制作地理课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制作课件要突出主题,课件不能刻意追求感官冲击。对那些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的地理成因和地理分布知识制成生动动画,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以实现突破教育难点的目的。对那些学生难以“眼见为实”的地理景观,可以向他们展示由图片、录像制成的课件,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重要的板书仍要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做笔记[4]。②课件设计要具备艺术性。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有丰富的表现力、强的感染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里感受美好、陶冶情感。

3课堂中师生的互动

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情感交流。在多媒体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课堂上教师忙着操作电脑,教师语言、情感的交流就很难表达,那么师生交流不畅,教学亲和力下降,降低了学习效果[5]。如何开展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呢?

3.1认真钻研教材,精设课件

例如:在落实《极地地区》章节教育时,该章节的核心教育内容有三:第一,冰雪覆盖的地区;第二,科学考察的宝地;第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因为极地地区人迹罕至,保存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最原始的自然环境。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因此被吸引,极地地区也成为科学考察的宝地。然而如何合理的开发、利用极地资源?科学家、普通民众又该采取怎样的手段对待这片净土?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问题被顺畅的引出,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因为匹配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因此也更利于吸收接受。

3.2基于学生认识,精制课件

①利用多媒体设计课堂导入,快速抓住学生注意力。课前先用计算机出示该区的视频资料并提问,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②通过景观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两幅极地地区的景观图直观地显示出两极地区的相同特点:都是冰雪覆盖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出极地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征,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③利用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播放南、北极的气候资料,让学生对之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极地气候

3.3基于学生实况,活用课件

受制于客观条件,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不同,因此教育者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况,要基于班级的实况,为不同班级制定不同的课件内容,尽量不要把所有问题纳入课件制作统一课件,以避免教学模式单一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如何切实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对人思维的制约,更能够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优势显著。近年来传统教育暴露的弊病越来越多,但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我国盛行千百年,必然也有其优势。教育者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只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我国地理教育才能获得实效,我国教育也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作者:吴嫚 单位:兰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闰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张沛.谈多媒体教学的管理与运用[J].科技信息,2007,(31).

[4]赵淑芳.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7,(26).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第4篇

正文: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我参加了中小学校长在线培训活动,认真听取了教育部袁部长和其他领导、专家、学者的讲座,感觉获益匪浅。根据学习情况,简单说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依据纲要,明确学校发展方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明确表明国家把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教育在新时期的重要地位。那么,具体来说,如何做到“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根据我校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确定并调整学校的教育理念:

1、“育人为本”,就是把“育人”作为对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来重视,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生动成长,促进学生活泼成长。

2、“改革创新”,就是把“改革”与“创新”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发动机”来重视。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现在是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社会对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学校一定要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来重视,同时,下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育人成败的关键。

3、“促进公平”,就是把“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来重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对学校来说就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不歧视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单亲生、留守生、特困生、学困生、残障生等“特殊群体”,一定要平等对待,特殊关爱。

4、“提高质量”,就是把“质量”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教育的核心任务来重视。学校必须教育和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价值观和社会观,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强化课堂教学,强化教育疏导,提高资源建设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

二、依托新校建设,打造“学习型”团队

《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教育发展任务,并将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三个战略目标之一,突显了党和国家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

现今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面对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以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国家强盛的动力,也是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不断造就人、不断培养人、不断发展人的过程。作为一所县级重点中学,作为一所刚刚迁建的学校,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全体教职工的师德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并深入学习新时期的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李希贵的“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等名家思想以及我校教师的学习心得和工作反思;

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组织教师到外地和兄弟学校学习、培训;

以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合作式学习的整合研究》、省级课题《“学习为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和《花键》、《民族舞蹈》、《**史话》、《博客网页制作》、《体操训练》、《传统武术》、《激情英语》等7项校本课程为亮点,深化教研,深化教改,深化交流,深化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书香型”学校。

三、从根本入手,不断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必须精于道,要授业必须精于业,要解惑必须先自知,要做好必须勤于业。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在“任务”上从“输出型”向“培养型”转变,在“观念”上从“一人发言”向“师生合作”转变,在“内容”上从“理论型”向“实际型”、“实践型”转变,在“要求”上从“权威型”向“学习型”转变,在“方法”上从“满堂灌型”向“指导型”转变,在“评价”上从“终结型”向“过程——结果型”转变;

深入开展 “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育服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开展政治学习、主题演讲和师德先进教师评选等活动,使每位老师自觉精敬于业,乐融于群,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逐渐打造出一支学科学、学理论、学教育、学政治、学业务、学法律、爱教育、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有爱心“六学五爱”的学爱型教师群体;

严格班主任的选用,把最有干劲、思想先进、管理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教师任用为班主任,每年拨出专款进行班主任培训,提升班主任工作和管理水平。严格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成长档案,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精致化、精细化;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质量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中,理论界、学术界及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

纵观学界对高等教育观的论著与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定义、研判标准、评估体系及质量保障等,形成了多种质量观,面对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开阔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观点

1.国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界定教育质量的定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如果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相应层次岗位的需要,并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其学科、专业在社会所属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那么这所高校就是高质量的,即便培养的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只要深受社会欢迎,这所高校也同样是高质量的。因此,“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

顾明远与潘懋元二者从比高等教育质量更宏观的教育质量入手,皆认为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他们从教育的产出来评价教育的质量,如果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的话,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出,无疑也要高质量的投入,从最终产出来评价质量同时也暗含了投入,这一定义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周泉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从质量标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复杂的、多元的,具有自身特性,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而应统筹考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

胡建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胡建华从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解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顾明远、潘懋元的观点不谋而合。

2.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

在西方,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一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瑞典学者胡森(Hesse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人们期望高等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英国学者戈林(DianaGreen)认为,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把质量与提供独特产品及服务联系在一起,隐含排他性的特点,如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育质量;其二则把质量与预定规格和标准的一致性作为依据,依此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能设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其三强调以高等学校达到目的的程度为标准,把判断质量的尺度定义为是否符合标准;其四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具体标准是以高等学校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使命的表述为特征;其五把质量定义为以高等学校能否满足顾客即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

英国学者Harvey和Knight(1996)则把高等教育质量观分为五类:其一,传统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卓越和一流;其二,完美主义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其三,适用主义的质量观:把适应顾客(学生和雇主)的需要,看作质量的终极体现;其四,绩效的质量观:强调效益与效率并重、投入与产出的等值;其五,发展的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总之,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和不同时期对质量的看法是不同的,但质量作为对事物、产品或工作优劣程度的评估概念,它的存在应该保证高等学校系统无论从经济的、政治的观点,还是从顾客的观点,都要在一种满意的方式下运作。

从国外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定义及其评价标准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重视运用市场的理念,惯于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大环境中去考虑,将高等教育的产出看成是一种产品,这一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也引入市场理念,则看重用人单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上,如果高等教育的产出科研、社会服务、学生能力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教育质量就得到了体现。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观念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

二归纳几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目前在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并不存在被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但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观念体系,目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等教育的内适性质量观

内适性质量观是一种精英质量观,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其质量是以单一的学术性为标准的,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这种质量观集中体现在纽曼、洪堡和弗莱克斯纳等人对大学教育的主张上。19世纪中叶,英国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lNewman)提出:大学是保存和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目的”不能是功利,而是传播永恒真理。该种质量观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真理传播的功能,因而现实中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实际操作。

2.高等教育的目的适切性质量观

马万民先生对此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该质量观源自产业领域,目的适切性就是指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当初所设定的相应行为目标。许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应与高等教育目的一致。他们认为,离开了产品(服务)的目的或目标,质量就无从谈起,质量是对产品(服务)达到目的或目标程度的裁定。目的适切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即以“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为质量标准。“内适质量”,指高等教育应有其内在的质量要求,它也包括高等教育形式、层次的多样化,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外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个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这里有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还有培养规格等方面的需要。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重视学术的“内适质量”上,也要重视“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高等教育的目的适切性质量观,即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可以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甚至可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该种质量观以目的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3.高等教育的价值增值质量观

如果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和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成就、行为等可以测量的话,那么这两者的变化越大,价值增值就越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认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在普及高等教育中,有不同的成就评价标准。与其说有一些学术标准的成就,不如说是凭借教育经验的价值增值。显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判断个体和学校活动的基础。”因为“如果成功的标准是价值增值,那么学校愿意招收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而不是较高的学生,因为要提高那些低起点学生的水平比高起点学生的水平更加容易。”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促成了开放招生的原则,指出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重要性。

以上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分别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增值角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产生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践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适应实践需要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三树立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1.树立多层面、多样化的教育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特别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是高质量的以外。它的基本功能和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也应当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水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应当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正如我们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目前产生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困惑,正是由于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灵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衡量标准。

2.树立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发展既包含“数量扩张、结构转换、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效益增高、条件改善、成效扩大、平等和稳定程度提高等”,也是“指教育结构的演进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系统分析视角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科学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包含着众多的子结构,在此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理应包含这些基本结构要素,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质量发展观。

3.树立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

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教学、科研、产业到后勤、管理等,都要围绕育人来展开,充分体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要通过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对毕业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状况,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声誉,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更应杜绝社会上不切实际的大学质量评价标准,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只有办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