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网络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文化建设 管理统筹
校园是学校网络文化聚集地,使用学校存在的新闻网站、论坛以及微信群等作为传播介质,出现一定的文化活动或者是文化产品等,师生是其参与的主要群体。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阵地,在学校文化管理之中的地位提升的非常快。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如今校园网络文化存在的必然要求。
1 发展现状介绍
1.1 网络平台建设现状
校园网络的文化可以看作为一种技术文化,其主要依赖于如今的网络科技,积极的融合网络传播途径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出现很多的表达方式。目前各大院校网络平台建设的形式非常多样,基本都是由网络管理中心开发各种系统给各个部门使用,部分的高校还吸收的社会的力量来补足自己的开发实力,形成了白花齐放的网络平台建立局面。不过如今的网络平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很多高校之间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是非常滞后于社会发展现状的。
1.2 网络监管工作模式现状
目前高校依据自己含有的不同网络文化工作方式,利用不同的技术开展网络安全与监管管理办法。在进行校园网络工作管理的重点为对于校园里面含有的有害信息进行专门治理,对于网络链接服务进行仔细排查,尤其是含有的托管服务、虚拟个人空间以及各种的公告栏与留言板等进行专项整治与管理。
1.3 网络宣传推动了变革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高校的网络宣传发展势头迅猛,因为其非常的方便快速、信息量巨大覆盖面积大等特征,是传统的媒体不可以比拟的,同时也是促进了高校网络宣传模式的改变。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国外的高校就开始进行网络宣传与管理,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对于网络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是不断的成熟,管理方法与手段不断创新。如今很多的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队伍,组建了新闻网站,设置了专门的信息员与网络编辑宣传队伍,在网络舆情收集、平台建设以及报道等很多的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4 舆论引导的变化
现在的网络互动平台含有微博、BBS以及微信等很多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工具,很多的高校都是建立了专门的网络评论与辅导管理员,经常进行培训与交流,切实的推动了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网络社区逐渐的成为网络舆情管理发展的主要阵地,很多的网络管理与在校师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服务社区等自己的个人网页,同时监控信息,这些都是给舆论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1.5 网络文化建设品牌的出现
培养优秀的校园网络文化,使得校园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新阵地,也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目的。各地的高校在不断的积累与探索之后培养出很多的网络文化品牌,通过大学生的在线推动,通过百佳网站的评选等,各大高校纷纷的推出网络文化建设的品牌。
2 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2.1 建设统筹机制
需要建立高校网络文化领导小组带头,宣传部门引导的网络问题具体负责的建设机制,工作的中心放在网络文化建设规划上面,培养师生的网络道德等内容。其一为根据互联网发展的具体形式,建立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具体制度,发展规划应该涉及学校网络建设发展的目标,队伍建设等。其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充分的注重高校师生网络发展的现状,建设网络道德的实施方案,同时相关的工作部门开展网络道德的建设工作。其三网络管理中心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建立合理的评估与激励制度,同时将结果与传统的考核标准统一。
2.2 完善网络监管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督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学生、院系以及学校的三级舆情监督体系,建设专门的舆情监督队伍。依据发现、判断、选择以及报送等工作方式开展自己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必要的时候建立网上舆情的收集管理方式,尤其是重视各种微博群与微信群等作为传播手段的重大。其次要重视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管理监督的具体制度,利用技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办法,规范网络监督的具体工作内容。
2.3 完善工作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审批与管理办法是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建立层层的考核制度、分类与量化考核等办法。在进行审批与考核的时候,需要将工作的内容细化,将网络文化工作管理的好坏作为领导绩效考核的重要手段。其次针对于针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确定考核标准,重点分析这项工作是否做到位,相关的资源投入是否满足现实共走的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能否做到科学合理等。最后为对于网络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评价的重点内容为其能否坚持舆情日报机制,能否与有关的部门协作进行安全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进行重点的考核,对于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的考量标准。
2.4 强调协调保障的机制
建立多渠道的共同投入机制,保证监督工作的必要开支,同时积极地投入专门资金来建设有关的管理机构。对于一些管理较好监督到位的网站引入商业服务机制,可以对外承接广告、专题宣传等模式。同时利用校园学生优秀资源建立网络监督管理等宣传队伍,补充专业监督队伍建设的不足,加强对于专业队伍的培训等。同时还需要组件高等学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委员会,定期的召开学术会议,研究工作对策,进行工作评估等活动。
3 结语
本文依据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网络社会的发展对于学校的影响十分巨大,理论与实际分析了网络文化给师生与高校管理带来影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具体办法。再结合网路信息与传播的特点,分析了高校网络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对策,对于以后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高琴,魏金辉.高校网络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青年记者,2012(2):76
[2]段玉玲.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刍议.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202-203
教育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为促进济宁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济宁市于2002年开始规划和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网络,根据《山东省市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济宁教育网以济宁市教育信息中心与各县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为骨干,市和县区教育信息中心构建教育城域网接入网,构建了覆盖济宁全市、中小学校园网全部宽带接入的教育城域网络,成为济宁市教育系统进行信息、网上协同办公、网上视频会议、网上教育培训,支撑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网上备课与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一个基础网络平台。截止到目前,济宁市教育城域网联网的各类学校达1600所。
一、构建市县统一的宽带基础教育网络
济宁教育网建网之初就组织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确立了全市网络建设管理的七个统一,即统一的网络架构、统一租赁线路、统一ip地址规划、统一设备选型、统一外网出口、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管理要求。济宁市教育网主干光纤环网网络拓扑图如图1所示。
1.统一网络架构
全市采用统一网络架构和互联方案,即网络采用宽带以太网技术,建立市、县信息中心,市、县信息中心采用光纤环网结构互联,各信息中心到校采用星型结构连接。市信息中心到12个县区信息中心的连接使用三个带宽为1g的光纤环路。东环:市信息中心—兖州—曲阜—泗水—邹城—市信息中心,南环:市信息中心—鱼台—金乡—微山—市信息中心,西环: 市信息中心—汶上—梁山—嘉祥—市信息中心。在环网上启动ospf动态路由协议。各县信息中心再以100m或1000m光纤与学校进行互联,为所属学校提供接入,济宁市中区、任城区及市直属学校直接以100m光纤联至市信息中心。
2.统一租赁线路
考虑到光纤线路投资较大,教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铺设专线,济宁教育城域网采用租赁线路的形式进行组网。通过价格和服务竞争,全市统一租赁联通、广电光纤线路进行了组网,有效实现了在合理价格范围内规范建设网络系统,并为线路服务质量提供了保证。
3.统一设备选型
为便于全市设备统一升级、统一培训、统一配置和便于互联互通,12县市区信息中心使用了统一的网络设备。建网之初市、县信息中心统一采购了华为交换机,市使用了8609高端路由交换机,12县市区信息中心统一采用了华为65系列路由交换机,随着网络设备的更新,全市现在已统一更新为h3c系列交换机。设备的高标准和统一选型统一了技术服务标准,节省了人员培训成本和网络维护成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统一ip地址规划
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山东大学网络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济宁教育网申请到了3*16c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网ip地址,全市联网学校网络出口的互连ip地址全部使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公网ip地址,由市信息中心统一分配使用。公网ip的使用,一是方便了学校的网站建设,二是方便了对学校的网络管理。
5.统一外网出口
全市统一由市信息中心对外互联。市信息中心以155msdh专线直接通过cernet济南主节点接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后根据联网需要,租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出口,实现多出口与国际互联网的互联,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管控、内外互联互通的地市级大型教育城域网络,为构建绿色教育网络奠定了基础。
6.统一技术培训
统一的设备选型和统一的网络架构为统一培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于2003年、2005年、2007年在山东大学对200多名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了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网络技术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济宁教育网的建设管理和应用,为济宁教育网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以此为基础,全市每年都开展联网学校技术人员的全员培训,为保障网络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队伍保障。
7.统一管理要求
为保障济宁教育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一是出台相关规定来规范教育网的管理,二是从技术上来确保教育网的安全运行。
在有关规定上,我们依据《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管理办法》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用户守则》,与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济宁教育网管理办法》、《济宁教育网用户守则》,同时还印发了《济宁市教育局 济宁市公安局关于加强济宁教育网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规定》,从管理上确保了教育网的安全运行。
在技术上,市信息中心部署了四个系统平台来确保了教育网的安全运行。一是网络互连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查看市、县和重点学校光纤线路的物理连接情况,确保物理链路问题的及时发现和畅通。二是流量分析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时查看网络上所运行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可对病毒和网络攻击等起到预警的作用。三是流量控制系统。由于全市中小学都在网内,为保证对外互连的网络带宽,满足学校的正常网络应用,我们对下载和视频进行了适当的时段性控制,保证外网出口峰值在1.8g左右,确保外网访问速度和网络的正常应用。四是日志管理系统。由于全市联网学校全部使用公网ip地址,通过日志管理系统,可及时洞察和发现每个学校的网络不良信息,保证教育网的信息安全,按有关要求日志可留存90天。
“七个统一”,为全市教育网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管理和维护、应用和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夯实了济宁教育信息化发展和腾飞的基础。
转贴于
二、加强资源建设,推进网络应用
良好的网络架构、1000m主干环网线路,为广大中小学提供了高速、安全、稳定的网络交换平台。网络建设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办公的自动化和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应用,利用教育网络先后建成九大应用系统:
1.教育资源库建设
济宁教育网于2005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市、县、校三级资源共建平台,平台支持分步建设、分步存储,用户可通过平台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检索、下载任何一个县区和学校资源库里的资源,也可以自由上传优秀资源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2007年市中心又投入50万元购买了中央电教馆、鲁源、中教育星三家资源库,目前资源库总储量达6t。
2.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为充分发挥济宁教育网的带宽优势,2007年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利用卫星系统集中接收存储农村中小学远程卫星资源,再通过教育网向全市远程教育项目学校传送资源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为全市农村学校节约了卫星接收系统购置和维护费用达1000多万元。
3.电子图书系统
2005年购买并安装了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3万册,2009年购置鲁源图书12万册,为内网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版式阅读服务。
4.电视直播系统
2007年建成电视直播系统,在教育网上实时在线转播3套教育节目和5套综合节目。
5.公文传输系统
2005年自行开发建设了全市教育系统公文传输系统,利用教育网络进行公文传输,为教育系统办公自动化提供网上文件传输通道。
6.视频点播系统
建立了视频点播服务器,为内网用户提供在线视频点播。
7.视频会议系统
利用教育网络建立了市、县交互视频会议系统,支持全市教育系统召开电视电话会议。
8.网络教研系统
在市、县信息中心建设了市、县网络教研系统,使全市教师利用教育网络开展网络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9.远程研修系统
在市信息中心建设了两个远程研修系统。一个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校长远程培训系统;另一个是与山东省教育厅教师远程研修系统互连互通的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系统。系统利用教育网进行网络交流和视频传输,到目前共培训校长3000多名,一线中小学教师5万多人。
三、进一步提升网络带宽,拓展网络应用和信息服务
随着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等网络设备数量和应用需求的增加,对整个济宁教育城域网络的接入和出口带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网络应用和服务产生了一些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为此2011年对近千所农村adsl接入学校启动了校园网接入带宽的升级改造工程。并于今年6月底,把adsl接入学校改造成100m光纤接入形式,以满足学校对网络的需求。
对检察机关来说,所有的办公、办案,文件传输传阅都需要有网络安全的保护和支持,如果没有足够的保护系统和网络安全意识,很可能会造成泄密事件的发生,这也将会对社会产生不安定的因素,后果非常严重。而日常应用中“病毒”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系统漏洞进行入侵,通过软件“后门”进行植入,潜伏在移动设备中进行攻击,通过网络进行蔓延传播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会不断的变种,不断的更新攻击方式,且呈现出惊人的威力,给网络造成巨大威胁。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笔者主要从管理、技术和使用三方面就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提出三个“合一”的针对性建议。
一、建立“管网合一”机制
建立“管网合一”机制,即把管理办法和计算机网络应用紧密联系,实现管理机制和网络安全有效统一,从根本上预防因网络安全隐患而导致泄密事件的发生。
(一)加强网络安全制度管理
加强网络制度管理,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制定完善计算机安全应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责任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值班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来保障网络安全的可靠运行。二是建立严密的信息把关、审批、维护制度,明确各部门的信息责任,明确负责人以及专门的信息员和审批责任。确保每条在网络上的信息及时准确安全有效。
(二)加强网络建设管理
加强网络建设管理,从源头上制止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管理网络建设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检察系统网络已经达到了各项要求,内外网实现了绝对的物理隔离。但是,在工作中部分信息需要在互联网上获取,这就需要进行内外网之间的拷贝工作,这样一来就对内网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我们要采取措施,严格要求。对移动存储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正确的应用。例如安装移动存储设备管理软件,对移动设备加密,提高移动设备自身的免疫力。其次,加强淘汰计算机以及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的管理。处理过事件的设备必须经过严格把关,严密处理后才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或宣布报废。对这些设备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销毁程序。严厉禁止机器在互联网随意使用。
二、采用“技网合一”手段
采用“技网合一”手段,即利用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功能完备的技术设备,在网络中形成坚实的保护屏障,充分过滤网络中的每个数据,实现先进的安全技术理念和高科技设备的完美集合。
(一)强化内、外网网络防范技术
构建一个网络安全基础构架,让其具备侦测和阻止破坏性软件攻击和入侵者访问的能力。现实中检察系统的网络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网络巅峰。绝对具备了网络安全要求的各项指标:内外网络绝对物理分离;硬件防火墙绝对安装到位并实现了相应端口的闭合。但是,实际上这一技术只能够在阻挡病毒的侵害,比较被动,不能达到主动监测和防御的目的。这就要求在网络中安装入侵监测系统和入侵防御系统,主动监测网络中存在的威胁和提高预防能力。彻底实现网络的主动防御性。只有这样,整个网络的内外保护相结合,才能形成具有巨大抗感染能力的坚实网络。
(二)强化服务器防范技术
构建一个安全服务器操作系统,让其具备防御威胁入侵和实时监测的能力。检察系统内的服务器非常重要,它承担者巨大的存储和软件的服务责任,保密数据都通过他来进行处理保存。所以服务器的保护非常关键:一是在内、外网服务器上分别独立安装网络版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能够有效防御和治理威胁的入侵。二是对内、外网服务器进行安全设置,关闭不必要的端口且停用非网站必须的服务,启用安全系数高的服务,将自身的防御能力发挥最大。三是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测软件,及时扫描信息数据监测病毒和入侵。
(三)强化客户机防范技术
构建一个客户机安全使用平台,让其具备预防感染和查杀病毒的能力。客户机就是网络的源头机,每台计算机都是网络的终端机,一旦客户机被感染了那么整个网络都将面临威胁,所以,提高客户机的安全系数很重要。首先,每台客户机都安装360安全卫士软件,实时监测系统漏洞并及时打好补丁,并能够清洁系统,提高系统预防感染的能力。其次,客户机都安装网络版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病毒库,做到及时查杀病毒保持系统清洁。最后,客户机设置安全系数较高的开机密码和重要信息保护密码,这是防病毒的一条有效途径,能够预防信息被窃取的威胁。
三、实施“人机合一”方案
实施“人机合一”方案,即将网络管理者和用户的人为操作与计算机智能充分相结合,形成强大的阻击工具,实现网管员和用户与计算机系统的紧密结合,从源头消灭病原。
(一)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水平
随着安全威胁形态的不断进化,对网络管理者和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网络管理者和用户不断学习新的网络安全知识和操作方法、预防手段,掌握熟识各种网络安全技能,并与计算机系统的智能化充分结合,才能从源头上阻击病原,才能实现人保护机器和机器保护人们的双向保护。
提高网络管理员技术水平和风险意识,能够及时应对由于威胁攻击而出现的系统中毒和网络瘫痪等突发事件。很多事故的发生和网管员的责任有一定的关系,网管员一旦疏忽大意,放松警惕就很容易和网络脱节,不能和计算机网络紧密的织在一起,坚实的网络就会出现漏洞,威胁就会趁机而入,所以网络管理员至关重要。他不但是网络安全的守护卫士还是计算机网络的修补工。所以提高管理员的管理水平非常关键,作为一个称职的管理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网络信息安全观念、预警意识和责任心。二是要结合机房、硬件、软件、数据、网络等各个方面安全问题,进行系统学习,熟悉其性能参数。三是定期进行业务、技术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四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各项保密规定,防止人为事故的发生。
(二)提高用户的使用水平
一、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特别是1993年一些地区进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业务量急剧增长,一些地区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深化改革、规范管理、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等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计算机进行前台业务处理,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实现了全市联网。但由于各地的经济状况不同,系统建设的规模、水平差异也较大。系统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有的信息系统已无法更好地满足业务处理和管理决策的更高要求;缺乏全国统一标准和组织指导,各地自行建设信息系统,一些地区未按系统工程的要求进行方案设计和论证,造成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应用软件重复开发现象比较普遍,网络互联困难;信息系统建设资金渠道没有明确,各级信息系统建设经费明显不足;缺乏组织与人员保证,许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内部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人员配备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发展。
2.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促进养老保险改革、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需要,是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需要。系统建设能使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手段规范业务,提高管理水平,从而改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优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加速养老保险管理科学化的进程。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不仅能更好地完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上传下达,为制定养老保险政策的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各级政府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养老保险信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建设原则
3.指导方针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要紧密结合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需求,遵循信息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总的指导方针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城市建网、网络互联、分级管理、分步实施”。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省、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系统建设方案并须报上级备案或批准,市级以下不再进行规划工作。所有系统采用相同的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省、市级可在相同的编码规则下进行适当扩充;在中心城市协调建设市域网和资源数据库,并逐步实现省内和全国的网际互联;信息系统建设由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分别负责,并按系统工程的方法分阶段进行。
4.投资原则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行为,属社会公益性事业,信息系统建设应以政府投资为主。根据国家现行财政体制,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应由各级政府分别负责,并按照少投资多办事的原则,力求投入产出的最佳组合。
5.技术原则
??实用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应用系统,以满足养老保险工作的业务需求为首要目标,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可靠性。采用稳定可靠的成熟技术,保证系统长期安全运行。系统中的硬、软件及信息资源要满足可靠性设计要求。??先进性。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跟踪国内外先进的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信息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采用先进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发展的主流产品,保证整个系统高效运行。??开放性。技术上立足于长远发展,坚持选用开放性系统。??安全性。遵循有关信息安全标准,具有必要的安全保护和保密措施,以及对计算机犯罪和病毒的防范能力,确保数据永久安全。??可扩充性。应充分考虑到联网用户增加和业务扩展的情况,留有必要的扩充能力及接口。??可维护性。应用软件开发的模块化程度高,对不同业务流程和管理方式的适应能力强,软件维护方便。??易操作性。贯彻面向最终用户的原则,建立友好的用户界面,操作简单,直观灵活,易于学习掌握。
三、总体目标
6.建立计算机系统
完成宏观决策和业务管理两个部分的应用软件开发和规范化工作,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的计算机管理,以城市网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国网建设。??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养老保险前台业务处理计算机化。??建设城市网。在中心城市的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的基础上,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市域网。??构建省网和全国网。在城市联网基础上,初步形成各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利用国家公网,实现省与中心城市之间的互联;通过部?省网络互联和部?中心城市的联网,构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网。
7.建设资源数据库
以中心城市为基础,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劳社部函〔1998〕138号)设计的三种模式建设养老保险资源数据库,以支持业务前台的运转,为省级和部级的宏观决策提供支持,为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服务。
8.建立宏观决策系统
在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网络扫描进行信息采集,按宏观决策要求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该系统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对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预测。
四、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可分为信息结构、管理结构和网络结构三个方面:
9.信息结构
主要内容包括:??政策信息(政策参数、政策法规等);??基本信息(单位基本情况、在职人员基本情况、离退人员基本情况等);??业务信息(包括登记、申报、缴费、个人账户、支付、离退人员待遇等信息);?? 财务信息(基金收入、基金支出、基金结余等信息);??统计信息(人员信息、缴费基数信息、职工工资信息、费率信息、基金缴拨计划执行情况信息、替代率信息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信息(机构情况、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等);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共用相同的基本信息,各系统的专用信息遵循相同的编码规则。结合已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最终将指标体系以部颁标准下发。
10.管理结构
根据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宏观决策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两个部分:??宏观决策系统。包括:统计性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和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控的基金监测系统;利用已有的统计性数据、监测数据和政策参数,对基金调剂进行指导、对政策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基金支撑能力进行中长期预测的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可分为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事务处理层或称养老保险业务前台,主要功能是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并将采集到的信息存入资源数据库中。管理决策支持层或称后台,主要功能是对资源数据库进行加工处理,通过统计分析和模拟决策过程的专用模型等方法提供分析预测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同时,对前台发送控制性反馈信息,并由前台进行响应。
事务处理层是管理决策支持层的基础,其网络规模比管理决策支持层庞大,实时性要求高,软硬件和通信设备的投资相对较大。事务处理层和管理决策支持层通过资源数据库进行衔接。资源数据库是各类数据存放、交换、管理和处理的集散地,通过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网络扫描,可以获得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是宏观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
业务管理系统还要具有与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邮政、公安等)的数据接口功能。
参保单位管理平台是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重要来源。为此,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参保单位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必须遵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有关数据接口标准。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要点》的设计要求,参保单位管理平台将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组织推荐,参保单位可选择使用。
11.网络结构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城市网、省网和国家网三级分布式体系结构:??城市网:连接市与本市所辖范围内各结点的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用于前台服务和本市养老保险管理状况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参保单位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基本养老保险业务信息、财务信息、统计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对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进行管理,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提供支持,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提供支持、对基金管理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对省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传送省网、国家网。
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建设的业务管理系统属城市网范筹。??省网:连接省与省内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省内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市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省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为省内基金的即期调剂提供支持。同时,对国家网的控制性信息进行响应,并将综合数据和报告上报国家网。??国家网:连接部与省网、城市网的非实时计算机网络系统。主要用于对全国养老保险管理状况进行监测,采集、处理、存贮城市网、省网的综合数据和相关数据,建立用于宏观决策的综合数据库,全国综合数据和分析预测报告,对省级统筹提供支持。
五、技术实施
12.网际互联
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国家网监测中心为主结点,省网监测中心为二级网络结点,城市网网络中心为三级网络结点。各级网络结点间的互联主要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讯网实现,包括公用分组交换网(X.25)、公用数字数据网(DDN)、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公用帧中继(Frame Relay)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网际互联提供两种模式:内部网方式是在采用相同应用软件系统的子网之间,通过远程登录完成异地应用和查询。虚拟网方式是通过内联网或互联网,访问省网或城市网的Web站点,达到异地应用和查询。
13.应用软件系统
(1)应用软件系统组成
应用软件可分以下几类:??宏观决策类软件: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基金监测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类软件:按登记、申报、缴费核定、费用征集、费用记录处理、待遇核定、待遇支付、基金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本环节,设置软件的业务前台功能;后台主要包括养老保险信息社会化查询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系统管理、自服务系统、互联网访问服务和办公管理系统等。
(2)应用软件系统的技术实现方式
应用软件系统尽可能采用成熟、稳定和先进的技术,其体系结构大多采用技术上较成熟的客户/服务器方式、集中式或多层结构,并与Web技术相结合。
(3)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使用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对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软件系统将基于不同软硬件平台、适于不同数据规模,采用相同的部颁数据分类标准和接口标准,具有相近的功能,并对其他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留有接口。已经自行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单位有责任解决自用系统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推荐应用软件的接口程序,在软件升级时,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推荐软件过渡,并在过渡当中切实保护现有资源。
14.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撑平台
(详见附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方案》)
15.互联网访问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方面的优势,将互联 网访问服务作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
(1)入网应选择电信部门的全国骨干网,即163(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或169(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域名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标准办理,可在当地申请,并统一在下。
(2)主要服务内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页导航;系统内用户对基金收缴和发放信息、基金运行情况、分析预测报告等信息的查询;社会公众对个人账户信息、劳动和社会保险法规等信息的查询。
(3)市网主页应与省网主页相链接,省网主页应与部网主页相链接。
16.使用IC卡
劳动保障IC卡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对于推动系统建设,实现一体化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保障IC卡已被列为国家金卡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对劳动保障IC卡统一规划、统一规则、统一信息标准和数据结构,在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险各业务领域通用。
养老保险基金缴拨、社会化发放和凭卡查询等业务将依托于劳动保障IC卡。
六、制度建设
17.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内制定以下管理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论证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审批制度;??应用软件推荐审批制度;??招标采购制度;??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管理规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运行评估办法;??劳动保障IC卡管理办法;??地级以上城市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年度调查登记制度。
各地可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制定本地区的实施细则。
18.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组织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并向全国推荐使用,建立应用软件的推荐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应用软件的技术研讨。
推荐的应用软件系统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养老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的数据项要求、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符合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要求;承担该软件技术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应是有技术实力、信誉良好的信息技术注册公司,并有能力在数年内承担该系统的技术支持和升级维护;该应用软件系统在一个以上大、中城市使用成功。
审批程序:成立临时的软件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业务、技术部门负责人和用户代表、有关专家组成。由应用软件系统的委托开发单位提出申请和提交有关资料。评审委员会就软件、资料和采购成本进行讨论并提交评审意见。评审意见经报劳动保障部审批,推荐为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应用软件。
七、保障措施
19.运行管理
??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纲要对辖区范围内系统建设进行规划,作出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提出工程预算方案后方可实施,其中方案设计须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审查备案。市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须经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查批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明确全国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国家级信息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全国系统建设技术规划和指导;负责社会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的管理维护;负责组织推荐应用软件。??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省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接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省级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负责省级信息系统技术规划和指导。??市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市级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机构。接受省级信息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负责城市系统建设的组织实施、运行管理和网络管理。??建立信息安全机制。确保系统运行的环境安全,严格实施定期备份制度及有关安全保密规定,强化工作人员的权限控制,提高数据的存取和传输安全,加强对计算机犯罪的防范能力,严防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保证网络安全。
20.统一标准规范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统一养老保险业务规范;制定养老保险信息数据项、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实行标准规范的反馈和修改制度。执行统一的应用软件系统的数据项标准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21.队伍建设
为保证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要建立业务和技术结构合理、骨干稳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队伍,注重计算机人员的配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培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主管和信息工作技术主管,提出一般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目标及大纲;省、市负责培训业务人员、计算机技术人员。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专职计算机人员应按不低于本级工作人员的10%配备。在吸收专门人才的同时,主要应立足于在本系统开展全面的技术培训。
22.经费筹措
多渠道筹集系统建设经费和运行经费,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解决:
一是由当地政府提供专项资金予以解决;
二是由当地政府批准的其他渠道取得资金;
三是本着谁投资谁受益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争取多方面的投资。
八、重点任务和进度安排
23.标准化工程
1999年:在广泛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和适应养老保险业务开展的需要,提出养老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制定联网技术标准;制定综合信息上报格式。
2000年:提出资源数据库标准。提出常用分析预测方法,初步建立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24.应用软件工程
1999年:完善市场准入机制,规范有关制度,组织推荐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和参保单位自身管理需求的应用软件系统。建设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金监测系统。
2000年:加快全国推荐版本软件的应用推广工作,推出符合宏观决策需要的应用软件系统。
2001年:在业务流程规范化的基础上对推荐的应用软件进行维护,向劳动和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目标过渡;扩大全国推荐版本软件的覆盖面;完善目前正在运行的地方自建软件系统,采用标准指标体系和数据接口标准,向全国统一推荐版本提供接口或移植统一推荐版本软件。
25.网络工程
1999年:加快城市网规划。年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规划,中心 城市根据国家、省的规划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2000年:推动养老保险业务前台处理使用计算机,大部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局域网,直辖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实现市域网。
2001年:大部分中心城市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实现市域网;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基于国家公网的省网,开始构建全国社会保险网。
26.信息服务工程
2000年:在统计信息管理系统和基金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对部和省级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有关政策和统计信息,对社会公众服务。
2001年:在完成信息系统建设的中心城市,以资源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利用电话或IC卡等查询手段,直接对社会公众提供养老保险信息查询服务,提供有关政策咨询服务,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对部和省级社会保险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
27.数据库工程
1999年:根据统一的养老保险数据项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数据接口标准,整理已有的数据,为数据库建设做好准备工作。
2000年:在直辖市和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立养老保险数据库;对没有采用标准指标体系的数据库进行改造,向标准化过渡;将养老保险数据库与其他社会保险和劳动力资源数据库相衔接,共建资源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