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直播营销未来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场“蛋糕”不大
涌入直播领域的风险投资大幅度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知名直播平台的投资2013年约为1.7亿元,2014年约7.9亿元左右,而2015年增长到了23.7亿元,年均增长率在300%左右。随着手机价格下降、流量价格下降、宽带网速提升以及娱乐化直播平台的发展,直播会成为一种杀手级商业应用。华创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2015年直播行业具有120亿元的市场规模,艾媒咨询的报告认为直播市场规模约为90亿元。可以看出,包括广告、增值服务等在内的网络直播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百亿元级别。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数量为2亿,大型直播平台每日高峰时段同时在线人数接近400万,同时进行直播的房间数量超过3000个。从长远来看,网络直播的模式或将演变为视频对话,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根据华创证券的预计,未来网络直播市场的用户数量、平台类别、变现方式等会进一步发展,2020年中国的网络直播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根据方正证券的预计,2016年直播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元,2020年直播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0亿元。
但从行业竞争角度来看,大家需要警惕。据腾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近两年直播平台数量爆发之后,产业整体临近“吃水线”,产业竞争已然“红海化”。根据文化部4月公布的数据,国内网络直播企业约有200家,这一数量目前还在保持增长。也就是说,有200多个平台在争夺2亿用户,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假定2016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150亿元,那么,平均每家平台获得的份额不足1亿元,市场碎片化程度很严重。“蛋糕”小而“食客”多,行业整合在即。
成本高企“剩者”少
直播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广告赞助、增值服务、会员付费、电商导流等方式,部分游戏和体育平台还提供比赛竞猜等内容。目前,广告赞助和增值服务是直播平台的核心盈利模式。在增值服务方面,主要是打赏费用的分成。网络直播平台为主播和粉丝提供平台,主播在直播平台上提供经验分享或者才艺表演等内容,依靠粉丝的红包打赏或虚拟礼物来获得收入。在利润分配上,平台收入约占六成。
网络直播运营需要消耗的服务器、带宽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成本很高。直播中所有信息数据的存储、传输都在云端,需要大量服务器和带宽支持,仅看CDN一项,按业内标准,假设峰值在线人数为100万,每人消耗1M流量,则带宽至少为1T(1T=1024G),1T带宽的市场价大约是每月2000万元。
知名游戏电竞主播在各大平台的争抢下成为抢手资源,主播的身价也水涨船高。平台与知名游戏主播的合作方式大多是巨额底薪加分成模式。据媒体报道,今年2月,“电竞女神”miss签约虎牙,年薪高达3000万元。由于直播的运营成本较高,带宽等基础技术投入很大,聘请知名主播也有很大成本投入,很多平台处于亏损状态。直播平台的盈利方式看似多样,但主要依靠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比较单一,直播平台的盈利情况仍不理想。
成本高企,决定了网络直播成为“贵族的玩具”。按照互联网行业规律,能在直播行业生存的平台数量可能进一步缩减为3个以内。直播是“烧钱”的行业,符合“砸钱”规律:钱大的砸钱小的,钱快的砸钱慢的,谁钱多谁胜出。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直播行业出现了斗鱼TV、美拍等“独角兽”平台。在动辄“烧”掉上亿美元的投资面前,那些初创企业和早期平台,除了展示一下“玩票”的情怀,还会剩下什么?
直播的未来之路
网络直播平台如果能把握未来趋势,将来自然容易占领行业优势地位。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包括:名人化、商业化、移动化、短视频。
直播平台不仅捧红了一大批草根网红,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也开始参与到直播中来。不够平稳的镜头,色调平常的场景,自由聊天的气氛,这些更具“烟火气”的情景让粉丝感到自己仿佛离明星近了很多。明星希望通过直播平台展现亲切感来增加人气,或者出于某种特定的需求,最常见的是宣传品牌、节目、电视剧等;网络直播平台则希望借助明星的人气为平台带来流量。直播平台有了名人、明星参与,互利共赢的“微直播”营销将会成为趋势,也将有更多的品牌商为其埋单。
以个人室内外表演和游戏直播为代表的生活类直播进入平稳期,商业化直播值得关注。5月25日,雷军独自完成了国内企业史上第一场产品会直播。雷军在直播中表示:“手机直播这一伟大的时代来临了。这种方式有全新的互动形式,希望企业家也来玩一玩。”5月27日,熊猫直播平台直播了王健林的一天,包括其在私人飞机上斗地主的场景,一时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目前各大平台的直播功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提升产品功能和稳定性,以满足企业对实时视频会议的需求。
直播行业向移动端发展已成定局。随着移动化趋势的发展,老牌直播平台纷纷推出移动端,还有更多的移动直播应用不断产生。移动端视频的用户比例从2012年开始爆发;2014年,网络视频的移动端使用比例超过PC端,成为用户的首选方式;截至2015年10月,用户用手机观看网络视频的比例已经达到76.7%,PC端用户的比例下降到54.2%。直播平台向移动端转移符合其发展需要,而且移动端产品的开发难度比PC端产品低。移动直播还解放了PC端的场景限制,走到哪里都可以直播,形式多样的户外直播因此应运而生。
作为活动主办方,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做主题为“大数据解读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精彩演讲,并表示美兰德将以视频大数据生态建设者的全新定位,开展深度视频节目内容评估,并以精准判断广告投放效果,评估品牌广告价值等新业务,继续与业界携手共谋大视频时代。
融合大势所趋 传媒生态演变进行中
当新旧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媒体传播方式和用户接收方式正发生巨大变革,传媒经济格局及产业生态布局,亦产生诸多变动。崔燕振认为,面对技术的快速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模式迭代,电视媒体做出了各种互联网+的行为探索,构建一个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视频化生态已迫在眉睫。
在这个媒体急剧变化的时代,融合已经成为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正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所所长、信息所所长李岚所言,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要实现从内容、渠道、平台,到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关键是以技术驱动为突破,实现质变与跨越。目前业界公认视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是三大技术趋势,都与电视业务密切相关。电视媒体要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主引擎,从传统传播服务模式向多媒体形态、多信息服务、多网络传播、多终端呈现的全业务服务模式演进。
也如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总经理李勇所述,融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需要一次“核聚变”,即:一个核心,从观众核心转向用户为核心;一个聚集,通过优质电视内容的影响力聚集年轻受众;一次质变,向全媒体娱乐内容供应商转型。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曹志高提出:关于优质综艺节目内容创新的价值增量存在三个趋势:一、多媒体多平台,超级IP全面爆发;二、新技术新人群,全新审美价值提升;三、在线在场在播,全新产业链拓展。
在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崔燕振看来,新媒体时代,互联网重构了传播逻辑,激活了个人元素,用户思维、分享经济、传播社交化和营销社群化成为新趋势;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以收视率为核心的电视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也被重构,进入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时代;另外社群经济、网红经济、VR产业等新事物深刻影响着传媒生态。
直面竞争,媒体从业者如何在大视频时代做到有的放矢?基于此,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风云榜&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应运而生。
“角色如何搭配艺人才能成就经典形象?大数据时代,艺人选择需要‘删除旧观念,用数据说话’ 。美兰德影视公众人物网络人气指数旨在打造‘1个数据库+ 1套分析体系+ 1份策划方案’服务体系,以成熟的分析系统、完备的数据库为行业提供最好的艺人大数据服务。”美兰德咨询总经理助理金桂娟表示。此外,在用户随时收看、智能体验、即时分享的大视频时代,如何借助大数据力量预判媒体发展方向,加速媒体融合进程,创造新型平台商业模式成为关键议题。“美兰德视频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意欲打造一个跨越多屏的大数据平台,为大视频生态提供一系列大数据解决方案。”
开放心态成业界共识 内容价值需持续创新
媒体融合推动传媒产业进入大视频时代,电视节目作为大视频主流内容构成,如何才能实现价值创新?
北京电视台研究发展部主任秦新春认为,随着电视传播迎来大视频、泛媒介化时代,电视传播从节目生产、营销推广、联通用户到构建商业模式等全产业链条充满机会。同时,技术发展为媒介融合传播和电视价值的放大提供了更大可能,尽管互联网很强大,但依然看中电视入口,专业频道或将迎来最好时代。
泛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面临诸多压力。广东卫视频道总监余得通表示,广东卫视两年前已把全媒体传播指数列入考核,同时注重增加两微粉丝量,通过摇一摇、聚划算等活动实现“小屏变现”。未来,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仍是公信力与影响力,电视媒体实现公信力的变现是未来发展重点。
陕西广电卫星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耿振豪对此深有同感,他认为传统媒体融合关键在于心态、体制和决心。秉承开放心态,陕西卫视联合甘肃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共同组建了“丝路卫视联盟”,同时,陕西卫视还进行复合、精准营销,与广告客户深度合作,结合线下营销,不光做平台,还要做策略。
结合频道定位,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卡通频道总监罗岚认为媒体融合对亲子频道而言是机遇,金鹰卡通已经与电商、互联网开展深度融合,如与电商蜜芽宝贝联手打造六一晚会IP,并同步在芒果TV、爱奇艺、优酷、荔枝等视频平台播出。
“媒体融合需要开放心态,不仅是内容、形式融合,更需要市场、消费者、全产业链全面融合。内容创新要形成品牌向消费者导流效果,让用户从看媒体到用媒体,把注意力变成行动力。观众用户化、媒体平台化、大数据中心是电视媒体未来价值重构、重振雄风的关键。”中广信诚总裁田涛表示。
不难发现,危机之下,开放心态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戴钟伟看来,媒体融合也面临着内容驱动和技术驱动两方面问题。特别是技术具有改变生态的能力,VR等新技术带来更多消费、受众、流量等入口,但面临变现能力危机。他认为,未来是平台升级,需要整合资源做好产品生态。
电视媒体视频化生态打造 直播或成最大风口
从门户时代到移动时代、APP时代,电视媒体错失很多能够站上制高点的机会。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媒体的风口在哪里,入口又有哪些?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认为,移动直播是当下的风口,它和电视直播有很大不同。移动直播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表现,“人人直播”将成普遍现象。电视媒体如果不关注、重视移动直播,势必对用户、市场、广告等很多资源造成影响。因此,抓住移动直播这个风口,在内容、VR平台上布局,电视媒体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移动直播,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院长赵树清表达了同样观点,他认为网红、移动直播、移动社交直播等新业态将重构视频节目形态,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直播摄像机将随处可见。此外,大视频时代,视频产品将出现类型化、定制化需求,跨界成为常态,电视节目邀请明星做直播,或将是一个新的盈利模式。
“渠道虽然越来越多,但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现象级节目必须有现象级传播,要以新技术为依托,让跨界、跨屏、碎片化传播成为可能。在大视频时代,对信息的引导、拆分、选择和引流变得更重要,多年积累的经验让电视媒体相对而言更具优势。”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主任马宏表示,北京电视台正在发力探索网综,《歌手是谁》与优酷零时差播出,《跨界歌王》更是一次跨界尝试。
直播营销探索琳琅满目
雷军在玩儿了一次直播之后,结论是“直播真是太好玩儿了”,在这之后就跟扎克伯格一样,被直播迷住了。确实,直播给许多人第一印象是“好玩儿”,而围绕直播的营销,同样是在追求"好玩儿",最近一个月出现的经典营销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1、《ELLE》+欧莱雅+美拍娱乐直播:导流吸粉两不误
在刚刚闭幕的6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中,欧莱雅在美拍的#零时差追戛纳#系列直播,全程记录下了包括巩俐、李冰冰、、李宇春、井柏然等明星在戛纳现场的台前幕后,创下311万总观看数,1.639亿总点赞数、72万总评论数的各项数据纪录。带来的直接市场效应就是,直播四小时之后,李宇春同款色系701号CC轻唇膏欧莱雅天猫旗舰店售罄。当然不只是欧莱雅,聪明的媒体方们也看中了直播的粉丝效应,包括《ELLE》杂志、PCLADY等时尚媒体也纷纷同步跟进直播现场。在此之前3月份的巴黎时装周上,《ELLE》杂志通过直播范冰冰一个多小时,吸粉10万但范冰冰直播,依旧被视作是直播行业的里程碑事件。
在这之后的明星已成为直播的杀手锏,宋仲基、井柏然、王宝强、周杰伦、李冰冰、巩俐等明星,以及Papi酱等网红,分别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各大直播平台。
从欧莱雅和《ELLE》杂志在美拍的直播可看到,直播对于品牌来说有强大的导流能力,可实现效果营销;而媒体更乐意将直播当做获取受众的新兴渠道;对于明星和网红而言,直播是与粉丝互动,让粉丝了解自己另一面的新方式。
2、杜蕾斯Air空气套+六大直播平台:恶评如潮但关注度高
这一营销是否属于经典业界有巨大争议:杜蕾斯新产品Air空气套在直播之前进行了一周的疯狂造势,在吊足观众胃口之后,在4月底的一个晚上进行了三个小时漫长而无聊的直播,最终不论是观众还是业内人士都给了这个营销差评,认为其太过恶俗,有失杜蕾斯一直以来的营销高水准,政府部门最后还禁令,相关视频内容全被下架。不过从营销目的来看,杜蕾斯Air空气套直播在Bilibili、乐视、优酷、天猫热点、在直播及斗鱼获得了500万人次的观看,并形成了巨大的话题讨论效应,如果说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会,吸引关注这个指标应该是达成了。
与杜蕾斯获得关注丢掉美名不同,美宝莲“唇露”在美拍和淘宝的新品直播就收获了真金白银:直播结束最终卖出10000支口红新产品“唇露”,转化实际销售额达到142万人民币。小米Max在小米自家和Bilili的直播则吸引了超过2000万人观看,并且尚未结束,这次直播主要是为了告诉外界小米Max“超耐久”的特性,比起传统的新品会而言,覆盖人数更多、传播效果更好,在5月25日晚上,小米无人机同样会采取纯直播方式。周杰伦签约唯品会成为CJO(首席惊喜官)的会在美拍等平台直播,同样带来数千万观看,一定程度助长了唯品会上季财报活跃用户增长52%。“直播”正在成为会的流行方式。
直播正在成为营销洼地
品牌+明星+直播,品牌+会+直播,正在成为直播营销最主流的两种方式。除此之外,影视剧等内容品牌亦十分亲睐直播平台,一个月前直播平台还要花钱购买《我是歌手》的版权来获取用户,接下来的趋势是视频内容节目将争夺焦点直播平台,因为娱乐化的直播平台受众与影视剧、综艺节目、电影的契合度非常高。《超级女生》《大牌对王牌》《WOD世界舞蹈大赛》等节目已经开始在美拍这样的直播平台扩大影响力。
直播对于品牌而言,具有多重价值:
获取海量关注度(观看人数和话题讨论数量);
传递品牌形象(植入广告例如李云春用欧莱雅口红,再比如小米Max超长待机);
直接形成购买(淘宝直播、聚美直播等电商平台的直播已支持边看边买,而美拍等直播平台则可通过口播引导到淘宝店购买,转化率比传统视频高很多);
聚集潜在用户(《ELLE》杂志在美拍吸粉,品牌在直播平台吸粉)等。
直播对于明星、网红和媒体而言,则可获取粉丝,与粉丝互动。明星和网红本身又可以成为品牌广告的代言人(主动代言或隐性植入),或者开自己的淘宝店进而将名气变现。
看得到的好处,让品牌、明星、网红和媒体对直播平台趋之若鹜,在直播平台,大家各取所需,直播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洼地。
直播营销究竟好在哪里?
为什么直播营销如此受欢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品牌在直播前时代,是如何做营销的:
1、在互联网前时代,营销几乎等同于广告,只是这些广告被投在了不同地方,广告以品牌为主,效果为辅,毕竟传统广告时代,衡量效果是非常难的事情,“我知道广告费有一半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被浪费的是哪一半”。必须承认的是,传统广告塑造了大量家喻户晓的品牌,尤其是许多“央视品牌”。换句话说,传统广告时代,品牌塑造更加容易一些,有钱抢到黄金广告位置,再加好的品牌定位、强势的明星代言人和容易记住的广告语就可以了。
2、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完全被重新定义了,广告分裂成许多种类型,而营销前面有了许多前缀:社会化营销、搜索引擎营销(SEM)、病毒营销、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效果衡量非常容易,还有根据效果实时竞价的RTB自动化投放技术。而营销的目的不再只是塑造品牌,还兼顾了促成购买、获取用户等目的。
问题随之而来:注意力看上去容易获取,实际上却愈发困难,因为注意力分散在太多媒体了,品牌自身就是媒体,人们有许多时间看手机,却不会抬头看户外广告;人们花很多时间玩iPad,却不一定再盯着CCTV广告了。所以,品牌塑造反而更难了,互联网时代的品牌,往往是先有用户,再有品牌,比如小米聚集了上亿用户自然成了品牌,淘品牌则是卖了许多产品之后,成了品牌。
直播的好处则是,它在互联网媒体基础上,融入了“传统媒体”的特色:分散在各处的注意力,通过各种造势手段,被吸引到某一个平台,某一个时段聚焦,就像我们过去看电视一样,营销效果不言而喻,直播平台开始有了“黄金时段”——不一定是某个时段而是某个直播事件;未来还将有“直播标王”——不一定是简单粗暴直接的贴片广告了。总之,用户注意力被聚集之后,传统媒体的“被动式广告”有了死灰复燃的机会,直播正在成为互联网的电视台,“聚集注意力”的能力,是直播的核心营销价值所在。
各种品牌营销方式,由于嫁接了直播平台丰富的可玩性,这种被动式广告并不会让用户抗拒,再也不会出现“恒源祥”“脑白金”这样的让人感到不适的超级强制广告了。李宇春的欧莱雅口红,小米Max的超长待机,它们俨然已是内容不可分割、无法回避的一部分,用户不能转台,也不会想到转台。更直接的说话是,直播彻底实现了内容即营销,营销即内容,而视频是很难做到的——视频植入广告需要精心策划和前期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位置有限。
随着2016年下半年的11.11和12.12两个电商购物节的落幕,线上消费的持续变革及其取代线下的趋势,俨然已经成为共识。回头看马云与王健林的一亿元赌约,抑或是雷军与董明珠在新制造业的十亿赌局,都成了“互联网+”渐进时代的有趣插曲。
复盘电商购物节的种种成绩与变化,除了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之外,“网红”占据了搜索、点击与流量半壁江山的现实,也在宣告着这一群体的价值定位。不知不觉间,网红的价值已不再是泡沫,开始被业界认可。
上个月,知名智库研究机构Analysys易观了《中国网红经济下的女性社会化电商发展专题研究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其基于易观千帆、蘑菇街平台数据、uni引力平台数据,通过对女性社会化电商的用户特征、行为研究,对电商网络红人特征及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一系列的结论。报告指出,国内消费市场进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阶段,在网红电商平台通过新模式谋求新爆点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网红电商生态,对商品、用户、网购行为产生的影响已逐渐凸显出来。数据显示,电商平台、特别是女性社会化电商平台,成为网红产业变现的主要渠道。
报告还发现,网民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的千亿流量红利式微,电商寻求新的增长渠道,同时,网红经济时代,女性社会化电商开始不断深度挖掘网红自制内容、自生流量的价值,与网上购物场景构建相结合,直播成为了网红电商重现消费场景的重要工具。
消费的第三极
我们所谓的网红产业,一般是指围绕网络红人及其产品和服务所形成的相关行业有机综合体,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平台、网红孵化、供应链管理、营销推广等产业环节。网红产业规模是指网络红人依靠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商品销售、广告营销、商业演出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总和。
事实上,网红一词从其诞生伊始,到如今成长为年收入数百亿元的一个群体,其代表的正是技术变革时代所催生的趋势之一。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助力之下,网红已经成为与互联网+、电商并驾齐驱的现象级商业蜕变。
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早就表示,网红经济是新经济中诞生的一个全新经济角色,展现了互联网在供需两端形成的裂变效应,这个角色在制造商、设计者、销售者、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产生了全新的连接,展现了互联网全面融合新经济时带来的无穷活力。
“红人能够帮助网上店铺提升经营效率、增加用户粘性,红人店平均成交客单价,是普通店平均成交客单价的123.79%,红人店平均成交品单价,是普通店平均成交品单价的126.27%”,易观以专注于女性时尚消费的电商蘑菇街为例,说明了网红在导流、提升消费方面的价值。其中,蘑菇街的认证红人sasa罗从平面模特个人店成长为红人,再从参与店铺经营同时对接供应链,最终实现了人气积累到爆发和红人店铺交易量攀升,其粉丝数目前已超过77万。而另一个红人“大牙珠珠”,甚至创出成交额环比增长率超过2340%的成绩。
根据易观《报告》,38.6%的受访者表示更相信网红直播穿搭时看到的效果。网红特殊的草根群体特征,以及直播的平民化,使得观众很容易产生代入感,继而产生了消费的驱动力。
《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也显示,2016年红人产业产值(包括红人相关的商品销售额)预估接近58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甚至超过2016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同时也相当于国内最大连锁百货百联集团2015年全年销售额。而根据易观的预测,到2018年中国网红产业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电商仍会是网红产业主要变现渠道。网红的价值与前景,着实不容小觑。
网红所带来的奇迹还不仅于此。业内人士认为,一场呼之欲出的消费革命或因此而生。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红”,和微博大V、电视选秀等相似,是新传播时代催生出的“明星”,其成长的草根模式,恰恰是其更容易被粉丝们看重与跟随的原因。网红,将成为互联网消费的第三极。
引爆新消费时代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的心态、行为、侧重点都在改变。但对于年轻消费者来说,不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价格合理、款式时尚、品质可控是他们不变的追求。但显然,在这些基本诉求之外,如今的消费者对商品还有着更加多元、苛刻的新要求。除了高性价比的产品,他们还追求情感的认同、过程的体验,这些超脱商品本身的附加价值,正是网红所能带来的。在网红经济持续升温的当下,电商平台不得不做出精准的判断――如何“变”与“不变”。
2016年,网红及直播成为现象级电商模式,网红店铺的导流作用迎来爆发,成为各大电商平台新的营销手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时尚女性电商社交平台蘑菇街的“网红+直播+电商”的模式,不仅能让产品展示更直观、立体,帮助红人店主实现快速、高额的商业变现,同时还能输出时尚价值观。此外,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蘑菇街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品质升级。在刚刚结束的蘑菇街“至美1212”期间,蘑菇街不仅延续了“红人+直播”的大促模式,还深入到工厂,对每一件团购的商品进100%质检直播,质检合格的商品才可入仓发货。
这些年来,电商已然变革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如今,网红势如破竹,又再度变革了电商的商业模式。网红所改变的是传统线下和初级线上销售模式所不能给予的一种用户体验,而当网红这一颇具门槛的群体成为一种职业时,一个新的消费趋势也随之诞生,被引领的时尚及其所掀起的互联网购物风潮也成为一种新消费理念。而网红也在不断的进化中,从非主流向主流迈进,在构建新消费时代的大潮中凸显着自身的作用。
除了可观的导流作用,网红对时尚引导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据统计,所有走进直播间的用户,有超过37%的几率被成功种草,而77.4%的95后信任网红推荐更多于明星代言。而由于二三线城市对互联网时尚信息的强依赖,这个数值在二三线城市会更高,网红对小城市的时尚引导作用尤为明显。
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新文化最敏锐的观察者”的克莱・舍基(Clay Shirky)在他的著作《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中提到,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社会的种种限制,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即时通信、移动电话、网络日志和维基百科等新的社会性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某种程度上,克莱的人人时代,也是在昭示着一种变革未来的力量的崛起。而网红,也可以看作是人人时代那些因兴趣、喜好等连接起来的引领社会风潮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NBA最大的国外市场。随着不断上升的网民数量和互联网应用更加广泛,NBA的宣传报道呈现出新的趋势。“新浪希望以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广泛提高对体育受众的影响力,有力地推动NBA在中国的数字化进程。截止到昨天中午,NBA落户新浪微博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粉丝数达到了245万,这都为营销和整合营销提供了最有价值的用户群体,大量宣传和沟通的机遇。新浪希望提供分享整合、供应的平台,使得品牌、NBA以及中国的NBA网迷达到三赢的效果,我们希望将这个发展成为品牌和广告主进行营销新的主场。”新浪全国销售总经理李想说。
新浪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成功范例,而NBA则是一个善于制造概念进行市场推广的巨头,它甚至改变了人们对体育营销的传统定义。新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平台、NBA庞大的体育资源和中国巨大的市场叠加一起,势必给市场带来强大的冲击。
强强联合
“新浪希望提供分享整合、供应的平台,使得品牌、NBA以及中国的NBA网迷三方共赢,我们希望将这个平台发展成为品牌和广告主营销的新主场。”李想说。
目前,新浪体育是国内最大的体育网络平台。而与NBA合作,对于新浪来说是其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据权威机构对NBA球迷做的调研,在中国,我们覆盖的人群是15到25岁,25到35岁,在中国这两个年龄层次是最有特质的。他们年轻、有活力,关注新的潮流和技术,也关注微博。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发展的趋势。”NBA中国首席运营官钱军说。
现在品牌企业选择媒体不仅仅看媒体的到达率,更注重媒体拥有多少传播资源。《中国广告》社长张惠辛分析说:“新浪和NBA的联姻为新浪增加了不可替代的营销资源。为此新浪给品牌提供了4个独一无二的平台:第一个是NBA点播平台;第二个是NBA粉丝群,通过微博或者其他手段浮出‘海面’;第三个是活动平台,新浪有可能成为NBA线下活动的平台;第四个是NBA手机平台,我们已经可以肯定手机在未来会成为最大的媒体,这块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NBA中国副总裁叶宇航则认为,从长远的角度来说,NBA在全球一定要建立360度社区。以前人们看过NBA比赛以后,就没事做了,而互联网完全改变了这一状况。这是NBA非常核心的战略。
从营销的角度,NBA之所以成为全世界最有商业价值的品牌,除了高水平的竞技吸引人以外,NBA能够为商业合作伙伴提供完整的营销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加入数字媒体,就能够把二维的整合营销变成三维的整合营销。新浪销售策略中心总监艾勇介绍:“从媒介策略看,媒介发展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单说,就是从传统到数字、从媒体到社交网络、从到达到互动、从理性到情感。” 钱军则表示,NBA持续围绕媒体发展、观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更多地拓展,这是NBA和新浪合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NBA不仅仅是体育比赛,更是一个产业。NBA具有时尚、潮流化的元素。“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球员在进入赛场前,都是身着西装,面露微笑的走入球员更衣室。这个时候他们不是运动场上的‘战士’,而是时尚界的宠儿。同样在NBA的合作上我们也不仅仅局限于运动品牌,面对时尚产品正装服饰等品牌的营销合作需求,我们也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的合作机会。”新浪销售部副总经理孙硕说,“我们双方是一种非常紧密的、由浅入深,线上与线下的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我们在线上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媒介资源用于企业品牌和产品的宣传,在线下作为线上宣传的补充还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互动的机会。”
全方位的传播链
据悉,新浪独家拥有NBA的权益,包括每天一场的NBA视频直播和点播,与NBA联合运营NBA中国官方网站,手机新浪网NBA品牌的唯一使用权,NBA唯一的微博合作伙伴,比赛现场优先采访权。NBA无论从用户基础还是从展现的面貌来看,都给新浪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营销平台。”新浪网体育频道副主编黄鹏告诉记者,自从和NBA合作,新浪对NBA的报道,无论是访问量还是内容的丰富性都有了全方位的提升。
如何充分利用NBA给新浪的权益?据孙硕介绍,新浪根据这些权益进行产品化定制,会从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做,以满足企业的营销需求。“线上,我们对NBA频道大规模改版,建立了NBA中文官网。为了进行线上视频直播,我们对硬件基础进行升级,定制了全新的网络视频直播室,推出flash动态产品,增强网友观看视频的好感度,提供微博实时聊天模块,让每个网友既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传播者等,这些举措都会调动网友参与视频直播讨论的积极性。”孙硕说,“在NBA休赛期间,新浪与NBA会利用这段时间与消费者在线下交流、互动。新浪围绕关注NBA较多的大学校园推出了一系列校园行活动,投其所好找到年轻人的关注点,同时利用微博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交互。NBA每年都会开展大篷车活动,今年双方将携手为大众提供一个更加精彩的NBA大篷车活动。活动期间新浪会把微博大屏幕进行植入,活跃现场气氛,同时对现场活动进行报道,让更多的人能够关注NBA大篷车活动,并参与到活动当中来。”
目前,艾勇透露说,新浪“对NBA的营销伙伴进行了简单梳理,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把自己的营销路线以一个核心,或者以两个核心做自己的营销。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以赛事为核心,第二类以活动为核心,第三类为球星为核心。”并且,在以球星为主的营销中,新浪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软性植入球星的图片和视频,并且对球星的微博进行推荐。
在以活动为核心的营销过程中,品牌体验至关重要。新浪在5月启动NBA校园行活动,针对全国高校推出新浪网、新浪微博、手机新浪网三个平台,邀请年轻人群参与。“我们不仅要办NBA校园篮球赛,更要在学校的社会化营销中抓住契机。”艾勇说。新浪计划在NBA电视直播中植入新浪微博互动节目,主持人口播邀请观看电视的观众参与此项活动。这就为新浪的合作伙伴提供了线上、线下、电视、数字媒体、手机端的完整的营销解决方案。
互联网没有时空的限制,在搭建官网之外,还可以整合线下和线上的资源,整个活动的征集、评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同时能够利用现在微博LVS的技术把用户带到现场,彻底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另一方面随着SNS出现后,每次活动不是单点的告知,而能够把品牌资产沉淀下来,这是互联网带给营销的非常重大的价值。
在NBA推广的过程中,在新浪为NBA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微博功不可没。新浪利用微博平台为NBA搭建了一个全产业链的社交网络。网民除了在微博上分享NBA视频和浏览NBA微博,还可以找到NBA球星和球队的微博。而且,NBA的业务拓展把体育与娱乐结合在一起,而微博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娱乐化,微博如今已经成为娱乐活动中的标准配置。
在不同的NBA账号中,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4月1日,新浪“L@ve NBA”微博互动平台上线。让人们原汁原味地在各个层次、产业链的各个方向,和NBA相关的球迷、专家、球员进行交流。只要你喜欢NBA,你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地盘和主场。新浪全国销售副总经理沈威介绍,新浪正在打造完整的NBA微博营销链,无论是NBA微博、球星微博还是合作伙伴微博、球迷粉丝微博,这样的一个群体构成了完整的营销土壤。互动平台加微博的功能已经打通了产业链,把SNS成功植入到NBA的品牌当中,能够让球迷们在这里充分的了解NBA的资讯,可以进行各个层次的交往,认识一些新的朋友。这是非常具有震撼力的产品。
内容的视频化和传统的SNS化是互联网视频直播与电视直播最大的区别。视频分为短视频和长视频。在解决视频真实性和内容的把控性上,在新闻视频之外,赛事也是新浪发力的重点。因为赛事视频最为真实,具有独占性、观赏性的特点,有非常硬性的消费需求和观赏需求。新浪已经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独家资源对NBA视频进行了整合,对视频的可视性和内容性进行深度挖掘,走差异化路线,接下来会推出一档原创的NBA视频节目以及新浪NBA高清视频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