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
什么是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以教育理论为武器,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简单地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能够在工作中发现教育上的问题,并能运用正确的,系统的方法,去求得科学的结论,去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种活动就称之为教育科研。
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个目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通过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以中小学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为对象,探索新形势下新的、未知的教育规律,以便发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今后中小学教育的工作,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按照的观点,事物总是前进的、发展的.我们的教育工作,它必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指导教育运行的规律也必然在丰富、在完善、在发展.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只有联系本职工作认真地、不断地探索,才能培养和造就更多更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对于深化教改,切实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改革现行教育中的思想、体制、结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中的已经过时或落后了的东西。而这些方面的改革都亟需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正确的回答,提出有效的措施,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这是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提供科学理念依据的源泉,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实践发展的动力.进行教育科研,每一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因此要积极行动起来,发挥主人翁作用,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
2.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知道,学校的每一门学科,都涉及到教育科学的理论;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教育科学理论去指导.教育是一门艺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地进行教 改实验,勇于创新,用取得的成果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对学期或学年度所实验的课题或项目应进行书面总结,找出差距,继续研究.这样边研究,边实践,自编自导自演,既可以优化“教”,也可以优化“学”,既经济快捷,又方便实惠.所以说,教育科研的成果,一旦被广大教师所掌握,就可以变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现实力量.目前许多学校都总结提出了“抓科普、促科研,以科研带教研”等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辽宁盘锦市实验中学,非常重视学校科研组织和科研活动的建设.他们不仅把科研成果通过报刊杂志进行宣传报道,而且还积极主动地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派出去巡回讲学、作报告.这样做正是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便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科研理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数十年长期坚持,因而成为全国一流中学.该校的科研带头人魏书生,也逐步锻炼成为教育实验改革的专家,全国知名。
3.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需要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依靠科技.科技的发展要靠教育.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也就是说,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水平。从古今中外教育史的发展看,那些著名的教育家无不是经过教育科研---长期不断的教育实践发展而来的.我国古代的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教育教学的理论,并终身为之实践,因而成为历代尊崇的教育思想家.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之先生,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就是他在数十年教书育人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创立的.我国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也是在他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边实验、边总结、边研究,才不断取得优秀成果的。……概言之,这些例子都充分说明,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的教育科研活动,经过选择课题,定向研究,不断总结积累,不仅可使“教”有特色,逐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可以说,教育科研活动正是造就教育家,造就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育工作者的根本途经;也是提高广大中小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
4.开展和加强教育科研,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需要
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而教育科研,正是使大量丰富的教育实践(包括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和教育科学实验)上升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必由之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教育科学研究,就没有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得不到发展、完善和提高,怎么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呢!只有广泛开展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才能有效地指导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顺利实施,确保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目标的实现.
那么,怎样开展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呢?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语文教学的中心要点在于语文思想和方法,它不是教学内容,但对教学内容有指导性的作用。掌握好语文思想与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在目前并不是很发达,有很多地方还比较落后,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上还处于课文本身阶段,并且,课堂组织与学习生活比较单调,很多学生除了从课程本身获得知识外,而对课程思想的掌握还是相对的不足的。
而教学人员在语文思想的展开上,也显得较为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既要学习语文知识,又要领会语文思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议题。
一、语文思想的理路与应用意义
(一)语文思想的理路解读
语文思想是对语文知识的本质进行认识,是以语文内容和语文认识中提升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语文观点,往往被反复运用,能够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当下流行的思想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思想,如化归思想、极限思想、分类思想等。语文思想与语文知识是有紧密联系的,语文思想为运用语文知识运用与进行事物理解上提供思维依据,同时,语文知识在实际运用时也体现着语文思想。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论点“一个语文成果,如果用它去解决问题时,称为语文方法;当评价它在语文体系中的价值时,就被称为思想。”
(二)语文思想应用的现实意义
掌握语文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语文思想,就会从本质上掌握语文知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语文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对学生以后学习、生活和工作起长久性作用的,使学生终生受益的则是语文思想。
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语文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语文学科发展的必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应该要考虑到能够从原理上给学生们讲懂或者说讲明白语文思想,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才能达到寓教于乐、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
二、忽视让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弊端
(一)使人文情怀缺失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的融入大多数处于语文教学被淡化,由于对语文教学思想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教学人员认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内容就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这种主张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梳理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教学人员建立在关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但是,从教学成果来看,部分学生会出现学习人员掌握了语文基本知识,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并不能得到提高,人文情感未能获得良好的培养。事实证明,语文教学中培养的人文情感与学习方法,作为培养人的手段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对学生个体来说,其影响是较大的。学生通过对语文思想的了解,渐渐对自己进行一系列的管理。
(二)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缺失导致教学无主线
教学主线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其具体实施主要是源于教学思想的支持,作为教学主线内容掌控,教学思想是深层的结构基础。如果教学人员对教学思想不明了,则会导致课程讲授带有极大的随意性,或者由于对教学思想主线不清晰的话,则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学生对教学人员所讲授的知识点把握不清或认知不详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教学方法作为贯穿教学始终的重要构成,在教学任务完成过程中,较好地应用教学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地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一点是极为明显的。
三、语文教学思想与方法的教学渗透
(一)侧重于分组协作学习
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把学生分为几个实验小组,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小组和集体讨论,从而掌握所学知识,进而理解语文思想的含义。例如在学习重量相关的知识时,要以将全体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台称天平,再取一些需要称重的物品进行重量实验。小组成员中要做好分工,有的称重,有的记录结果,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分配的职责做好份内的工作。实验完成后,每个小组将记录的结果进行展示,比较一下每组的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并对每个重量单位的实物价值有了一定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理解了重量这个语文概念的意义,而且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习了使用仪器,并增强了团队协作。
(二)注重语文思想上点拨
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般会存在这样一个怪圈:大多语文生在听老师讲课时都感觉听懂了,但是在自己独立做题时觉得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对老师传授的内容稍加变动就不知该怎么做了,不思不得其解,老师讲评完了之后又纳闷为什么自己当时没有想到呢?有时会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学生的悟性,因为现在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普遍认识:语文学习是与个人悟性有很大关系的。如果老师只注重教授知识本身而不教授知识的本质,只是强调某一道题怎么做,而忽略解题背后语文思想的传授,就会使学生学一道题做一道题,而不是学一道题会解类似的很多题目。
四、结语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单一靠讲述则是无法完成语文学习的。故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日常实践出发,带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思想出发,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使学生领悟到语文相关的诸多知识是源于现实生活的,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
一、参与性教学方法概述
参与性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推进的一种通过合作和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其突出特点是:课堂环境民主、宽容,课堂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形式多样的活动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载体,教师通过对活动的事前设计和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把控完成最初设置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二、参与性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运用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参与性教学方法使用频率较高,如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等,下面介绍笔者在此之外采取的其他参与性教学方法。(一)“云端筑梦”。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管理是所有课程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了解专业的关键,但管理的定义这种相对抽象的理论对学生来说又过于艰深,因此采用“云端筑梦”游戏的方法。简言之即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利用有限的面条、胶纸、棉花糖在限定时间内搭建建筑,最后离地面最高的小组获胜。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游戏,所有的学生都可参与,每个学生都扮演不同角色,或建言献策或动手或打探“敌情”。在游戏过程中,将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职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同时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游戏结束后,通过回想游戏过程能够完成对管理职能和过程的精准记忆。(二)职业意识养成。在德育活动课读本的“热爱专业,锻炼技能”环节,最重要的是推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从被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养成服务的意识,关注身边的细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该专题当月设置了职业意识养成的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在就餐时间和课前分布在学校各楼栋门口以及食堂里,练习微笑、问候、引领,通过为身边师生服务,迈出为客人服务的第一步,逐渐培养服务意识。参与的学生从最初的害羞,到观察后做出尝试,得到积极反馈后更有信心,学生之间互相感染、互相鼓励,这些转变在教室里是不可能实现的。(三)人体雕塑。做好服务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颗善于体察他人的心,为让学生意识到眼睛和心的重要性,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主题的人体雕塑表演,要求全体参与,雕塑定格的画面和主题切合,定格时为小组拍照。在主题为“雨后”的人体雕塑活动时,学生的展演各具特色,动作各异,有拿衣服遮雨的、拧衣服上的水的、为客人撑伞递上餐巾纸的……中职学生并非缺乏服务意识,他们其实只是缺少展现的舞台。(四)旧物改造。通过旧物改造发掘学生创意,让他们体会到物尽其用,即便是旧物、废物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在德育的过程中还渗透进美育,低碳环保也可以有足够的创意。(五)生活戏剧。宿舍里、教室里经常会发生各种小摩擦,解决问题的永远是老师。在了解到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后,改写成小戏剧,请学生表演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讨论、出谋划策,教师不用枯燥地站在讲台上说教,很多看似棘手的问题反而迎刃而解,有时还颇具艺术性。(六)模拟场景。很多时候学生不作为的原因是对未来的无所知和不确定,想努力没有目标,想上进没有方向,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场景进行模拟,例如模拟创业、模拟面试、模拟职业、模拟策划。充分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的潮流,想创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创业找到自己短板从而有努力方向;想有一份体面工作就学着做简历,模拟面试发现自身不足,规划自己职业;在学校和班级的运动会、各类比赛前切换视角,从参与者视角转变为策划者举办方视角,将自己的想法和实际策划进行对比,一决高下。
三、参与性教学方法的难点
参与性教学方法的作用有目共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小的困难,其中关键环节有两个:(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有的放矢做到成竹在胸,而充分了解学生除了需要足够时间和精力还需要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战经验,这是许多年轻教师欠缺的,也是后续努力的方向;(2)做到对教学过程的全盘把控。虽然参与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毕竟学生的领悟能力参差不齐,对同一事物或活动的理解也有所出入,教师只有经过精心细致的提前推演或彩排才能够做到控制活动的进程,稍有不慎有可能适得其反。在这个准备过程中,同年级或同专业的其他班主任或德育活动课专职教师可以组成课程智囊团或互助小组,一方面通过团队作业充实完善教学活动环节,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宽部分教学活动的涉及面,形成竞赛的模式,课后及时总结和反思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13-01
1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按照自己想写的方式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是能收到实效的。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的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的,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就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
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2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上《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决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浆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跟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3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出来工作才两年。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规矩,跟一般的老师上法不一样,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其上教研课,上的是《胡同文化》,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一、传统。再从她的教学效果看,挺不错的。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决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是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跟一般老师讲法不一样,其实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传统一点而已。她的这种上法可能不对有的领导和老师的口味。在她的课堂上,没有花里胡哨的形式,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倒是“热烈”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不错。
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也快动摇起来。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干嘛非要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就像打机关枪。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4学生授课法,让课堂变得更加亲切
新《课标》不断强调,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完全可以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感受一下做老师的感觉。虽然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但是在某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试着给大家授课,这样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亲切。
一、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确定德育教学目标
小学英语课本每一单元都有德育因素,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分析教材中德育内容与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通过深挖教材,敏锐地捕捉到课文中暗含的德育因素,寓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体。有意识地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英语语言学习中形成自觉的德育意识及良好的德育习惯,进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英语教材中所展示的英语标识语“No smoking!”等都是很好的德育教育素材。例如,在 New Standard English第一册一模块到三模块当中,通过教材分析,可以发现“Hello”、“Good morning”、“May I help you”、“Excuse me”等问候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言行,学习礼貌用语,从而学会日常的文明礼节。因此英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是把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作为德育教学目的,并且与知识能力融合成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艺术性。
二、有效创设德育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加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掌握,通过感化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品德的形成产生显著的效果。因此,小学英语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根据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模拟情境、实物资料、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手段,创造情真意切的课堂气氛,努力使课堂充满妙趣横生的德育元素,从而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以身临其境般的德育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小学生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形成。比如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困难,应该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告诉学生帮助别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说“In our life ,We may meet the difficulties, we need others help and the others need our help too. Please try to help people who is in trouble.”在课堂问答和操练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 group work、pair work、discussion等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得到德育情感的体验,在学中加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充分利用教师榜样,激发学生的德育行为
榜样的力量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小学生模仿力强,很容易从教师榜样的形象中得到情感上的启发,受到行为上的感染。教师作为学生的最直观、最具有示范力的榜样,其言行和举止对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小学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英语教师标准的语音语调、流利的口语表达、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尽量用标准的日常英语来表达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问候等,这样就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如:学生表现很好的时候,可以说“Good,OK.”、“Wonderful”、 “Congratulations to you! Super”等语言表达,学生会受到耳濡目染,行为举止也会受到熏陶。当天气变冷时应该提醒学生多穿衣服,可以说“Today is cold. we should wear a lot.”等语句,显示出老师对学生的关怀,从而强化学生关心他人的精神。
四、精心组织第二课堂,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英语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一定德育因素的课外活动能够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英语角”、“英语兴趣小组”等活动有助于进行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和教育的真正主体,使小学生树立自信心,责任感和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把英语说出来,积极地参与同伴的交流,让他们每个人都主动地参与小学英语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设计出英语小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还可以模拟日常的交际情境,比如早晨问好:
―Hello, Miss Wang!
―Hello, Zhang Peng!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s fine.
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第二课堂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小学生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一方面在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中强化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和行为。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为出发点,适时的以情境教育为切入点,以教师言行的示范作用为支点,以英语第二课堂为突破点,统筹语言知识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