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第1篇

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误区表现在以下方面:(1)使命的错位——“高等教育”逐渐淡出大学发展的视野。由于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没有得到恰当的探讨和深入的理解,表象的发展代替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发展,迷失方向加上各种外部利益的诱惑,导致高等教育发展失去了正确的方向。(2)价值追寻的错位——工具化追求而非自由追求成为大学发展的主导价值。以一种有偏差甚至错误的观念引导着高等教育发展,从而使高等教育发展失去合理的价值坐标。(3)发展主体的错位——机构的发展代替了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对象的不明晰,导致认识的偏差,使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明显有违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4)发展文化的错位——适应性过度与引领性不足。高等教育应以其自身对知识的拥有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而充当社会发展的引领者。(5)发展观念的错位——固守传统的质量标准而创新性不足。对传统质量标准的坚持容易让人们忽视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创新。

摘自《江苏高教》2013年第一期 李雪飞《高等教育质量发展的误区分析》

(1)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诉求。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要求;是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2)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衔接的可行性——两者的共性与关联驱动。首先,在教育内涵与属性特征上两种教育存在极大的相关性;其次,职业化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再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促进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3)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衔接的路径选择。一是完善转学制度与提高学生质量;二是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学分互换进程;三是实现应用型本科与高职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上的嫁接;四是组建学术型与“双师型”兼具的师资队伍。

摘自《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三十一期 李作章《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导向与路径选择——基于文献的分析》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需要进行六种“跨界”:一是跨越教育与职业之界,二是跨越学校与企业之界,三是跨越学习与工作之界,四是跨越中职与高职之界,五是跨越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界,六是跨越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界。这六种“跨界”中的“界”分别遵循不同的划分标准:第一种的标准是人的质量,第二种的标准是办学主体,第三种的标准是认知方法,第四种的标准是办学层次,第五种的标准是教育类型,第六种的标准是学科联系。所谓职业教育跨界研究,是指研究者跨越与职业教育问题相关的各个“定界”,探求它们对职业教育的作用规律,为职业教育的问题解决和实践发展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而跨越空间“定界”的研究(如跨越不同国家的研究、跨越同一国家内不同区域的研究)和跨越时间“定界”的研究(如跨越现在和过去的研究)实际上分别属于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不应将其纳入职业教育跨界研究的范畴。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三十六期 何应林,顾建军《职业教育跨界研究初探》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中高职衔接,而且职业教育要有本科层次,甚至研究生层次。在我国,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往往与“专升本”联系起来。教育行政部门似乎对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尚未作明确的思考与安排,其实,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意义重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意义在于:(1)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2)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3)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需要;(4)是因为本科层次高职已在国际范围内广泛存在。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而将技术本科层次的高职作为主体的原因是:(1)高职教育主要开展的是技术教育;(2)技术本科院校大多有职教的历史和经验,便于与高职衔接;(3)有利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教育的途径,一是要充分认识发展技术本科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二是要拓宽技术本科院校的发展路径。

摘自《职教通讯》2012年第三十一期 刘文华《技术本科: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作生活本身比较复杂,带有文化特征、情境特征和个体特征,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对传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方面做出调整或改革。(1)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注意到文化的潜在影响。个体知识结构的建构、经验体系的组织和个人的倾向性在工作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个体参与社会文化衍生的目标导向活动下的认知产物。(2)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在情境中进行。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任何工作技能都带有情境性,所以技能的培养不是抽象的,而是要在工作情境中逐渐培养起来,单纯的知识学习并不能实现能力的迁移,真正的迁移能力要放在实践中培养。(3)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个体特性。任何工作都带有个体的痕迹和特征,职业教育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时就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存在,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工作知识和工作经验。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第2篇

一、我校教育教学的现状

近些年来学校以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突破,坚持“学习、改革、发展、提高”的办学思路,坚持“立足人本,注重校本,为教师成功搭台,为学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唱响了“教学质量是从教之基,立校之本,扬校之根、发展之源”的主旋律,保证了学生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学有所成”。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但是,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当前我校教育教学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

教务处忙于上传下达,对教学研究管理不深入,教学管理措施不完善或未落到实处,教学管理不规范、不细致、不科学,属“粗放型”。部分教师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没有完全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不能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差异发展的要求。

(二)学生两级分化严重

我校生源复杂,覆盖面广,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层次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三)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教师变动特别大。虽然实行了136910工程,但总还是“青黄不接”。骨干教师群体相对薄弱,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缺乏高层次的专业引领,新教师的成长需要专业发展制度作保障。

(四)部分课堂效率低下

部分教师向40分钟要质量的“有效教学”意识不强。课前准备不足,教案简单,对教材拓展不够,补充不足,挖掘不深;课中教师包办代替多,师生互动少,联系学生实际少,有效训练的时间和内容不足,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差;课后学生练习量不够,教师辅导不到位等等。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待探索。

(五)教学基本条件急需继续改善。近几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虽大为改善,但仍然比较落后。特别是图书室、实验室以及实验器材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完成,但教育教学质量激励制度相对较少,仍然停留在限制、约束与管理的阶段。

(七)教科研没有实效性。教研与教学不够紧密,公开课与平常课两样上,差距较大;老师静下心进行教研的心态不够成熟。

(八)对写字课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书写习惯较差。

(九)超级大班现象严重,致使老师超负荷运转,学生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影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一)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制度建设(包括制度执行)有待加强。

目前我校教育教学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体系还不够完善,还存在制度空白的地方,需要立即建立健全。另外,有些制度虽然已经制定出来了,但是在工作中,常常碍于人情面子,执行打了折扣,降低了制度的权威性,因此,制定出来的制度急需加强执行力。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目前,我校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教师的勤变勤换严重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会议、活动太多,老师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大,没有职业幸福感。

(四)学生朗诵能力较差。晨读时间不充分,学生到校后大多在进行清洁大扫除,白白浪费了一天的黄金时间;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读。

(五)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不符合农村小学学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有些课没有设备、没有教材,老师又没有太多的精力充分准备,学生收效甚微。

(六)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要创造适应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配套条件,否则谈质量提升也只是一句空话。然而,目前我校基本建设尚未完成,对于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较小,特别是图书资料、实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的需要,这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

(七)超级大班现象严重,教师压力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对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德治、法治、情治”相结合,增强师生的幸福指数。

在学生层面上,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发展为先”的理念。校园既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感受人生幸福的空间。教师在学校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种“生活”,校园应该成为让教师感受职业成就和生存幸福的场所。对老师既要注重“用”,更要注重“养”。在“用”上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用”中实现教师的职业成就;在“养”上积累教师的精神财富,在“养”中丰富教师的专业内涵。

(二)加强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和谐、进取,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教职工队伍。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必须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教师培训。增加培训经费,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满足受训者的不同需求,激发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自觉性。二是高度重视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岗位自学,建立严格的教师继续教育检查和考评制度。三是强化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四是切实解决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

(三)坚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扎实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1)道德行为教育。在各年级认真贯彻执行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继续开展长江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2)坚持德育工作贴近我校学生生活。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和形成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结构及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内容与管理方法。

(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在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责任感、意志、兴趣、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四)坚定教学为主,质量第一的教育观,规范管理,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常规教学环节实现整体优化。

一是抓集体备课,发挥群体智慧。二是打造高效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鼓励教师发挥个人特长,形成个人教学风格,配合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三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强化培优辅困,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良好发展。四是注重教学反馈,精心设计作业。五是抓好教学质量的终端检测与分析。

(2)探索有效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引导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和提升,操作层面加以细化和实施,从质量层面加以监控,从评价层面抓过程落实与质量创新。

(3)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一是抓好教学规范管理,以规范保证质量的落实。二是通过理顺教材体系,力求无缝衔接。三是探索适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四是以个别化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

展。五是形成与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学生的后续教育打下基础。

(4)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广泛开展以课例研讨为载体的教研活动,通过考核课、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增强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5)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课改中形成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进行课程改革研究。

(6)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和研究力度。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7)加强理想教育,寻找成功的典范;明确学习目标,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竞争意识与能力。

(五)坚定科研兴校信念。

(1)立足教师,加速专业成长。

(2)立足真实课堂,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3)鼓励教师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扬长补短,并将自己的特长与优势和学校特色风格相结合。倡导教师在站稳站好讲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六)加强学生读的指导,建设书香校园。一是保证学生晨读时间,二是多举行一些朗诵、演讲比赛,三是号召各班成立图书角。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陈鹤琴;学前教育;师范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提出可以看出社会和国家也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对高质量的学前教师的需求。虽然我国的学前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不断的完善中,但是我国的学前师范教育仍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目标地位低,发展后劲不足”,“招生困难多,生源质量下降”,“素质培养不全面”,“幼儿师范教育落后于幼儿园教育”[1];“幼儿师范教育中课程、教学不适应”[2];“忽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忽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3]等。因此通过对陈鹤琴先生关于幼稚师范教育理论和实践经历的梳理,以找寻其对前我国学前师范教育的启示。

陈鶴琴幼稚师范课程思想

上世纪20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中国的学前教育深受外国教会的影响下存在着“全盘西化”的倾向,因此陈鹤琴先生在潜心研究中国化的幼稚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中国化的幼稚教育必须由中国化的幼儿教师来实现。[4]

陈鹤琴幼稚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

1914年,陈鹤琴先生前往美国留学,原打算学医的最后在“医生是医病的。我要医人的......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好。”于是便投身于教育的学习中。[5]陈鹤琴先生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因留学期满回国。回国后,陈鹤琴先生发现了由于我国幼稚教育,一方面在教育主体和内容上是一种“照抄”的幼稚教育,比如:学习日本的蒙养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课程等;另一方面,我国缺乏专业的幼儿教师。现有的幼儿园教师的构成主要是以一些识字的妇女为主,她们并没有学习专门的学前教育的知识甚至根本不适合进行学前教育。因此,陈鹤琴开始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观察他的儿子、创办中国最早的幼稚师范教育专科学校、创办鼓楼幼稚园。

陈鹤琴幼稚师范教育思想的内容

高规格的培养目标

陈鹤琴在其著作中提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创造性地生活使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因此陈鹤琴先生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是对幼稚是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幼稚师范生直面的问题就是担任一线的幼儿教师,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重视对他们教学能力、社会活动参与组织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等到幼稚师范生成为幼儿教师再另行学习。

高质量的教育要求

陈鹤琴先生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中提出了具体要求:第一,思想政治上,应该要有热爱中国的情怀、的立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二,业务能力方面,两个热爱:爱儿童、爱幼儿教育事业,一个精通:精通幼教业务;第三,教学技术方面,幼稚园教师应该是多面手,讲故事、绘画、舞蹈、手工、唱歌、环创、急救等;第四,要有优秀的人格品质。在这样的要求下,我们的师范教育自然而然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才能适应。

3.多样化的继续教育

陈鹤琴先生重视幼儿教师的继续教育。陈鹤琴先生不止在学校内为广大的幼稚师范生讲课,也开展很多讲座面向更多的一线幼儿教师,因此他为我们在师范生培养是还提出了不止要关注预备的幼儿教师,同时对一线的幼儿教师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陈鹤琴幼稚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健全培养目标,关注学生心理的提升

陈鹤琴先生对幼稚师范生的教育要求不止包含教育教学方面的还包括学生的品德行为方面的。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该即关注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也要注意学生自身心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过硬的专业知识的时候,也要能够有合格的心理素质。

注重通识知识的积累,强化学生专业知识

陈鹤琴先生在幼儿课程中提出五指活动来看,其中社会活动中就包含各种常识方面的活动,因此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师范生来说自身肯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引导幼儿相关的活动。当然作为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丰富的情况,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该更为丰富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新型幼儿教师,才能更好的促进幼儿发展。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质量;幼儿教育;教师队伍;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B844.12;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9-0068-03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也是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基的阶段。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凸现,甚至有的国家已经将幼儿教育纳入到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之中,可见幼儿教育不仅关系着作为个体的人发展,也关乎着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创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以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幼儿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幼儿教师队伍既是幼儿教育良性发展的不竭动力,又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必要保证。然而我国目前幼儿教师队伍存在一些问题,已成为创建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道天然屏障,我们必须坦然面对,认真解决。

一、幼儿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强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师队伍的规模和人数不断发展壮大,幼儿教育改革也日益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以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发展局面。同时由于管理权的下放,民办幼儿园的数量逐渐超过了公办幼儿园,由于公办园中教师人数的基本饱和,没有多余的编制,不能提供相应的岗位,而部分民办园因办园条件所限,幼儿教师待遇、编制、福利、医疗等方面时常得不到保障;有的幼儿园为了缩减开资,随意克扣教师的工资、并扩大班额,使得教师承担过重的教学压力,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强。此外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潮中,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幼儿园的创立者或管理者,以盈利为目的,最求效益的最大化,把幼儿园推向市场,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加之幼儿教师为了自我生存,会选择工资高、待遇好、环境舒适的幼儿园,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也是教师考虑的因素,这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跨区域、跨园的流动。这一趋势不利于幼儿教育队伍的健康发展,也成为幼儿教育未来长远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 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学历水平不高

质量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又是我国幼教事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之一,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教师的个人素质。教师素质可以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还可以表现在师生关系的构建过程之中;可以表现在课堂之上,还可以表现在课堂之下。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幼儿教育效果的优良,还决定着幼儿教育的成败。不仅影响到教师的自我发展,还影响到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尤其在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因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或者专门培训,没有科学育儿观念和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经常采用简单、机械的传统方法开展教学,甚至对幼儿进行体罚已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儿童身心受到严重影响。同时,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不高,本科幼师毕业或者大中专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就可以到幼儿园工作,缺少高学历的人才,以本科生、专科生、甚至中专生为主,而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比例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很少,不利于教师队伍结构的合理配置,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最终会影响幼儿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幼儿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调

幼儿教育是对3-7岁的幼儿所施加的教育。考虑到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爱心、有耐心,给予幼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因男女性别差异,使得女性比较耐心细致、富于爱心、和孩子容易亲近,表面上好像女性更适合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其实男性幼儿教师与女性幼儿教师在教育方式、言行举止方面会存在很大差异,对幼儿成长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目前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主要由女性来担任,女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席之地,男性教师可以说寥寥无几。我国儿童从出生到上学基本上是处于女性化或女性中心的环境之中。幼儿长期处于这种女性化的环境之中,心理或个性难免不会产生扭曲,这从单亲家庭或缺少父爱的男孩身上即可窥见一斑。[1]幼儿教师队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即女性教师人数占整个教师队伍人数的比例极高,甚至是全部,将会产生幼儿教育女性化发展趋势,出现幼儿“阴盛阳衰”的现象。

(四)幼儿教师队伍培训、科研、教学方面经费严重不足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没有被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幼儿教育的地位远远不及其他阶段教育的地位,人们往往更加关注初等教育中的小学教育、中等教育中的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更倾向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根本没有学前教育经费,多数省市的地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也不能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而且投入方向不合理、不公平。[2]幼儿教育经费自然也包括幼儿教师队伍培训、科研、教学方面的经费,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幼儿教师队伍培训、科研、教学方面的经费不足,首先,不利于幼儿教师自我提升;其次,不利于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再次,不利于幼儿教师改善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最后,不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五)幼儿教师资源地域、城乡分布不均衡

伴随着改革开放,沿海地区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日新月异,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则显得逊色得多。经济搞得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的涌入,进一步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是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反过来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经济建设输送高质量的毕业生,也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这一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沿海地区以及发达城市,它们集结了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幼儿教育的发展也深受这种模式的影响,幼儿师资分布不均衡,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幼儿教师往往分布在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每年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去向也会选择经济发达的城市或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乡镇、村、偏远地区则很少有人问津,那里幼师资源匮乏,缺少年轻教师,教师年龄偏大,有的教师身担数职,这与幼儿资源分布也有一定关系。教育资源中的教师资源是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3]师资分布不均衡,带来了中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内陆地区、偏远地区的幼儿教育在师资方面的“先天不足”, 与沿海地区、城市的幼儿园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不利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六)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望不高,教师的待遇低

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和城市化进程,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才慢慢得到重视,虽然国家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如: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3年3月国务院十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指导意见》。但重视程度上,远不及发达国家甚至是周边的发展中国家。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与其他教育阶段的教师地位有一定差距,教师的待遇低。有人认为幼儿教师不需要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因为幼儿教师不会面对升学的压力;有人认为幼儿教师的工作就是看管好孩子、照顾好孩子,其职业相当于保育阿姨。这些错误的想法,导致社会、家庭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不高,幼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编制以及各项福利措施无法得到保障,此种现象在农村表现更为严重。“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种保险一直得不到解决,现在政策这么好,农民工、民营厂长的工人都有保障”;“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没有保障,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身份不明,每个幼儿园教师的工资二三百元钱”[4]对教师的低期望,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得不到认可、教师的待遇得不到保障、教师的地位不如其他职业,将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挫伤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七)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影响下,全社会对幼儿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

幼儿教育不同于初等教育中小学教育,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评价、教育机制等各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幼儿绝不是小学生,其身心发展各有特色,有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几个误区之一,采用小学的教学方法(满堂灌)、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以考试的方式评价儿童的学习效果,以学习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而忽视幼儿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一现象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社会、家长、幼儿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硬性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师。以幼儿在园学到多少字、认识几个数、会背几首诗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对教师是不公平的,不利于教师正常开展教学活动、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不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真正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应注意教师是否考虑到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否注意幼儿主体性的发展、是否以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否采用适宜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是否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并为其一生发展奠基为出发点等来评价教师,这样的评价既可以激励教师不断自我完善,又可以促进幼教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解决幼儿教师队伍问题之对策

(一)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切实保障其培训、科研、教学方面的经费

幼儿教育事业没有在我们国家的财政预算中单独列支,而且,中央财政对其他各类教育都有专项经费,唯独幼儿教育没有。[5]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开端,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节。国家必须加大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提供充足的经费来源,保障幼儿教师在培训、科研、教学方面的经费,给予幼儿教师更多的培训机会,促使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与幼儿共同成长。教师是发展中的人,同样需要学习、继续深造和自我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效果,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到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到幼儿身心发展。时代在发展,教师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儿童观、教师观、发展观以及教学观,教师对新理念、新思想的学习和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要的培训、科研活动是必不可缺少的条件,这有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学习,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转变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观念,逐渐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期望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衔接小学教育的必要准备阶段,虽然幼儿教育在我国尚不属于义务教育的阶段,但却为人今后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因父母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根深蒂固,对素质教育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致使社会和广大幼儿家长更倾向于义务教育、初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投入,更加关注那些承担升学任务的教师,却对幼儿教育不重视、对幼儿教师的期望值不高,忽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一趋势破坏幼儿教师发展权利,就是对幼儿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幼儿的健康发展关乎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兴衰。

(三)确保教师基本工资发放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福利待遇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幼儿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使得幼儿教师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需要投入更多的爱,用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幼儿。教育好、照顾好幼儿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履行责任的同时,也应该依法享有《教师法》中的相关权利。其中就包括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工资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体现,而按时领取工资是对教师劳动的肯定和褒奖,可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医疗、养老保险、晋升、评职等福利待遇也是教师合法的权利,必须给予保证,教师的合法权利得到满足,将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有利于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以饱满的热情和全心全意的心态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之中。

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教育现状

培养生产、经营、管理以及服务第一线的需求,并且掌握一定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和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式直接受培养目标所决定。相关领域的实践技术必须更加直接的掌握,并且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得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项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学科,在国外只有在硕士研究生阶段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这一学科的教学,而在我国的许多的大中专院校都开展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通过培养了大量的相关专业的管理人才,为我国经济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

二、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的数据,工商管理专业在开展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不够重视开展教育这一课程,并且专项资金以及政策制度不能够得到保障,除此之外,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比较守旧、知识机构比较老化,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教育活动,在调查的所有学生的80%对院校开展的教育课程不是很满意;其次,在开展教育时所使用的教学体系比较老化,教学的方式不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并且缺乏创新,此外由于教学资源所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最后,培养目标、培养方向以及社会发展需求三者不能够很好的统一,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在本次的调查过程中,有81%的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全被忽略了。

三、关于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高度重视教育活动

教育是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院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在开展教育活动反面学校需要加强资金投入的力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育能够得到保障,学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一套完整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确保开展的教育活动对学生有帮助,对本科四年的教育制定出一个分层次的全面性的统筹以及安排,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开展特定的教育活动,使开展的培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够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明确教育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不重视,这也是影响教学的另一个因素。为了能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育中,学校需要积极的教育和宣传教育呢重要性。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制度的建设,并且鼓励工商管理学生积极的参加对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活动或者比赛,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在教育过程中老师需要积极的指导学生,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三)明确实践目的,拓展和创新实践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比较广泛,需要学生不断的学习并积累新的专业知识,为了使自己的阅历变得更加的丰富,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每位学生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有目的性的选择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教学比较单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充分的利用自己的广泛的资源,比如可以与一些资质比较高并且就业有保障的单位进行合作,每年都可以安排相关专业的学生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阅历。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想法和问题,这时老师就要把学生的想法以及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且对相应的想法和意见进行综合性的思考和改进,最后把学生所反馈的付诸于实践教学当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整个实践教学活动变得不是那么的枯燥。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教育内容比较广泛,与其他专业相比就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针对于高职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进行了调查,并且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明确的指出了工商管理专业在进行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外指出对于教育过程中学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对于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素质拓展方案,以教育过程中以知识应用为出发点,并且围绕这个出发点建立以及完善教育的体系。

作者:盛中华 单位: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吕可军.高职本科院校提高教学督导工作质量之浅见[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

[2]王家爱,贺志强,刘明,李瑞昌.高职院校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调研分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