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对教育结构布局进行了适度调整,共撤并小学6所,中学10所。北京市区划调整之后,新西城区占地50.7平方公里,下辖15个街道,全区总人口150.5万人,中学48所,小学72所。在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西城区对教育的规划布局进行了更加科学适度的调整,以达到教育资源布局结构更合理、更均衡。
2010年11月,西城区正式确立了《西城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的实验方案》,确定了以下工作原则: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不搞“削峰填谷”,在保持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加大对办学困难学校的投入和扶植力度;重点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鼓励学校办有特色,拓展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渠道。
现在的西城区示范校和优质资源学校高度密集,示范校在全市数量最多,有15所。但是,示范校分布的相对不均匀,有些地方示范校扎堆,而有些地方没有示范校。因此,区委、区政府把35中从示范校密集的二龙路地区调整到目前尚没有示范校的新街口地区,通过这种布局调整力争让优质学校能够加强辐射范围,使所有的学校、所有的居民百姓都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另外,布局调整也是为了适应当前西城区域建设发展的需要,因为西城区作为中心城区,根据区域建设发展,人口的密集程度也在逐渐改变,所以教育的调整布局也要适应当前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 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是均衡发展的关键
西城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优势是有一支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多年来,西城教育能持续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就得益于建设了一支适应教育发展、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动态择优组合的人才队伍。
2011年,西城区在职特级教师58名,市级学科带头人44名,市级骨干教师179名,区级学科带头人570名,区级骨干教师1676名,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20%以上,形成了以特级教师、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市区级骨干教师层级带动的动态发展体系。
“十一五”以来,西城区教育系统共举办校级干部培训班68个,培训学员8169名;通过与高校合办“校长高级研修班”,组织干部教师赴境外参加培训,举办“新锐校长研修班”、“创新型党支部书记研修班”等形式,提升干部科学管理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全面实行校长资格认证制和职级制,进一步健全干部的选拔、使用、培养、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牵手工程”,发挥校长工作室、校长合作体、校长导师团的辐射带动作用,培养了一批懂教育、会管理、高素质的青年管理人才。
西城区面对干部新老交替的状况,加强从系统内选拔人才的力度。5年来,210多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领导岗位。同时,我们加大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共选拔出230多名后备干部。
我们成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依托的年级中心备课组;聘请了数十名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为兼职教研员;成立了13个名师和特聘教师工作室。2011年,组织37名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进行学习。2011年,我区教师获得了8个科目代表北京市参赛的唯一名额,全部获得一等奖。
现在,西城区正在研究制定骨干教师队伍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各级骨干教师要跨校任教。通过跨校任教,使得优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理念,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和融通得以共享,提高全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 关注学校内涵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建设
西城区把特色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坚持“校校精彩、人人成功”的理念,每个学校都努力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西城区还深度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教育资源,采取项目推动的方式,大力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和特色品牌学校建设,发挥西城教育资源优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西城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以学校发展共同体为平台,深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们成立了由回民小学和民族团结小学组成的“民族教育发展共同体”,开展互助活动;成立了由北京小学、北京小学广外分校、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小学红山分校、红山幼儿园组成的“北京小学教育集团”,共享北京小学的办学理念和优质师资,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成立了“华夏女子中学办学联合体”,将3所示范高中校的师资和管理资源引入华夏女中,联手建设优质女中,打造女色品牌。
学校间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但是可以通过打造学校的不同特色,弥补学校整体发展在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差异,提升我们的“木桶短板”,整体打造教育的“高原”。
■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育的均衡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高标准打造数字化西城教育,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模式,重点加强教育城域网的功能开发和有效利用。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库,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服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幼儿园、校外教育机构及社区教育单位“校校通”、“班班通”,积极为大教育体系的管理、信息交流以及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畅通的网络平台。
投资上千万元的西城区教育研修网,到现在已经进行了8年了,已有2万多用户,包含西城区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和网上学科协作组将近2000个。每个老师只要成为用户,就可以共享网上所有的资源,同时也要把自己的备课、教育成果、心得体会都贴上去。教师备课时可以在网上看示范校的老师是怎么上的,同类型的学校老师又是怎么上的,据此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思路。网上备课则是由教研员牵头,提出问题,不同的老师发帖讲自己的体会,在网上形成共同备课、资源共享的局面。
西城区进一步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整合教育网络资源,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开发、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开放、互动、优质、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模式,使其为教育的均衡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城区委、区政府以“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保证教育用地和设施的合理利用,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的教育设施布局”作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思路,结合首都城市布局规划和人口变化,按照统筹规划、相对集中、以人为本、就近入学的原则,对西城区现有教育资源进行合理整合,适当调整。
首批参加跨越式课题的学校共7所:包括5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农村试验区。通过历时六年多的实践探索,课题取得了显著效果,并探索出一套可以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模式和方法。
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从而使更大范围的丰宁农村孩子受益,在县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积极推动下,于2008年9月和2009年9月,分两次将课题学校从6所扩展到11所,又从11所扩展到32所,几乎遍及全县各个区域。共有试验班110个,试验教师127人,参与试验的学生4 535人。小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一、二全部在非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中学借助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试验。①
本试验项目通过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层次整合,提高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经验进行探索、总结和提炼,初步探索出一套符合丰宁发展规律、适合农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丰宁”发展模式。让高质量、高效率成为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标志,使农村校(或薄弱校)的孩子也享受到和城里名校(或强势校)学生一样的良好教育,从而切试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现将丰宁试验区课题经验总结如下。
一、聚焦小学主科(语文和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和中心都放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上,放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是丰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也是多年来丰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方向。特色均衡是从学校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特色的视角出发,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特色优质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为核心探索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新理念。特色均衡理念指导下的区域义务教育倡导突出自身优势打造品牌效应,使学科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课程建设等教学特色凸显出来,在特色中找均衡,在均衡中寻特色,最终将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学生与教师的和谐发展上。
二、区域内联片教研
在2009年9月课题试验学校达到24所这一相当规模时,为了促进试验区内各学校间的交流和合作,有效整合试验教师教研资源和课题指导力量,以便在片区更大范围内实现教师的同伴互助、扩大区域片区内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课题组和县教育局协作对24所试验学校实施了多次的联片教研活动,并形成了一套具有极强操作性的教研模式。联片教研活动的实施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同课异构,准备高质量的示范课。每次联片教研之前,课题组都会选定某一片区中的1~2位教师准备示范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所有参加该片区教研的教师都会针对该课进行同课异构,通过QQ或邮箱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共享出来供全片区内的教师参考。课题组组织整理这些教学设计方案并指导1~2位教师按照这些方案进行备课。
片区教研,以听课和议课为主要活动形式。课题组成员和该片区的所有教师听示范课并对示范课进行评议。评议的主要目的不是对该示范课提出不足和修改意见,而是所有参加议课的教师都要说出从这堂示范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这堂课与自己准备的课的异同。这样的片区教研打破了教师之间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对议课的表面应付,也更加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增长与构建,为教师找到一种快速共享知识、抓住关键知识、解决自己课堂教学中实际问题或困惑的新途径。
独立上课并改课。片区教研结束之后,片区内的所有教师都按照教研时的上课思路将示范课的内容在本学校按照正常教学进度进行试上,并将试上的教学设计方案在QQ群中或通过群邮件共享。
总结反思。在联片教研活动结束后,各与会教师需要结合本次活动写出自己的活动感受或反思,例如结合观摩课例进行自我剖析、反思收获以及如何自我改进等,并将反思发表在QQ群论坛上,教师之间互相阅读并可做出点评。
三、跨区交流
为开阔丰宁试验领导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使试验教师能较快地理解跨越式发展的相关理念,理清课题研究的思路,对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让课题进展进入快车道,课题组在丰宁区组织了多次跨区交流与研讨的活动。2004年至今,课题组组织丰宁区试验教师及领导参与了跨越式课题暑期研讨会、北方区教学交流研讨会、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宁夏永宁参观交流活动等多项活动。通过这类与教育研究专家、其他试验校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区域交流,促进了丰宁试验区的教师和领导进一步学习创新的理论体系、扎试有效的课题实践方式、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与试验学校间观摩交流,在课题管理、网络试验班教学管理、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性教学评估、小学英语、小学语文、中学文科、中学理科等方面都进行了经验分享,为在丰宁区积极推动跨越式课题发展提供了参照和榜样。2010年5月,在丰宁县教育体育局的支持下,丰宁试验区举办了“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教育行政领导、教育研究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群策群力,共同商讨中国农村整体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与策略,搭建高校、行政、学校“三位一体”系统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协作平台,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这些跨区域的交流研讨活动十分有效地推进了丰宁试验区的课题工作的展开。
四、举办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推广课题成果,解决课堂教学的“少、差、慢、费”的问题,课题组和县教育局举办多次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如2009年4月3日,为了进一步落实有效的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丰宁区举办了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深化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创新小学语文低年级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语文教学扩展阅读、夯试写字、提前写作,培养和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此次通过现场听课、讲座指导、交流研讨、学生现场作文、成果展示等,在构建丰宁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新模式,探索语文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写字教学、落试扩展阅读和跟进写作训练策略与方法,规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达成共识,为全县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改革步入良性发展提供了引领和示范。
五、发挥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
县教师进修学校充分地发挥了其职能作用,配合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培训和教研活动,对全县的各中小学教学工作进行了有效的专业引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课题理念、模式、方法、技术不断地深入学习和探讨,积极研读新教材、新课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当试点校的课题研究已探索出一套能够有效提升农村课堂教学质量、可大面积复制和推广的理论、技术、模式和方法时,为了推广课题成果,以使丰宁更大范围的农村儿童受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的领导、教师实施了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包括组织培训和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教学现状,以“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教师行为”为培训的出发点,制订了系统的中小学师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例如课例培训、交流互动等,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活动开展了包括听课和评课、组织县级骨干教师开展“送课下乡”活动、配合各学区开展区域教研活动等。这些教研活动的开展对于全县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偏远山区教师、老教师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教师得到了较高水平的专业引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激发了教育教学和研究的激情,并扩大了课题的影响面,促进了丰宁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六、家校互动以取得家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
课题研究能够取得现在的成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家长的支持是试验能够取得长足发展的原动力。家长的态度和对试验效果的肯定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生源甚至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以及后续的资金支援。丰宁三小、一小通过组织家长观看教学实录、联席会等形式,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自愿为试验班班级添置多媒体设备。各校通过召开家长会,主动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对课题、对学校教学的信任与支持。家长的支持减轻了试验教师的工作压力,增强了学校和试验教师的信心。此外,非试验班学生家长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支持学校的试验工作,一种参与、支持试验的氛围已经形成。总之,多种形式的家校互动活动成为了积极推进课题顺利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它为试验的顺利开展营造了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
注释:
但是,全市高中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薄弱学校亟待改造和加强;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校舍、师资、设施设备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任务还十分繁重。为了促进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全市基础教育水平,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高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基础教育,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联系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纽带,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办好普通高中,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普通高校的生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且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形成雄厚人才资源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教育板块,办好职业教育,能有效地加强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促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实现“三市目标”,建设小康*做贡献。
加快高中教育发展,不仅是基本“普九”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普九”后为受教育者提供接受更多层次、更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和强烈的愿望。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为发展高中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奋斗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高中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紧迫性,将发展高中教育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二、明确高中阶段教育工作的奋斗目标,努力将*建成盆周山区教育强市
(一)教育规模:到“十五”末,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中阶段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8.5万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数达到5万人,公办职业高中学生数达到2万人,民办职业学校学生数达到1.5万人。“十五”期间,要按照普及高中的要求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的规划。
(二)优质学校建设:五年时间内,在原有基础上再争创1所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重点职中,所有公办普职高学校均应建成合格学校。
(三)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规范的高中教师招聘管用制度,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务进修,高中专任教师合格学历比例达到95%以上
(四)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中毕业生重本上线率达到全省前十位,本科上线率有较大提高,继续搞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以及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工作,职业学校毕业生安置率达到100%,组织短期职业技术培训每年5万人次。
三、落实加强高中教育工作措施,为高中教育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一)调整布局,制订规划,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各区、县要制定发展高中教育的总体规划,千方百计利用现有闲置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合理设置高中校点,积极支持,正确引导,规范管理民办高中,致力扩大高中教育规模。
(二)花大力气办好农村高中。农村高中在担负本地义务教育的同时,要切实担负高中教育发展的任务。高中在校生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农村高中,80万人以下县规划办好5所,80万至100万人口的县规划办好6所,100万以上的县规划办好8所。要加大对农村高中建设的投入,在招生方面给予农村高中一定的自,要保持农村高中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三)巩固提高“普九”成果,为高中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要有高质量的高中教育,必须奠定高质量初中教育基础。在校点设置、学校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统筹管理,努力管理初中的办学水平。
国家给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如下:一是基础职业教育,是面向每一个有中高等技能需求的人的教育,是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二是高中阶段教育,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定位是面向未成年人的学历与证书教育,适龄学生接受中职教育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如此说来,目前在经济和教育发达地区接受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至少有40%拿不到学历证书。笔者根据教育实践,发现中考成绩400分以下的学生,根本无法达到中职学历教育要求,更不要说200分以下的了。在经济和教育都发达的地区,初三学生升入高中的比例达到100%,中考成绩100分不到(苏州地区总分是730分)、甚至没有参加中考的也进了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文化课基础十分薄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时的语文成绩达不到初二水平,英语和数学成绩甚至达不到初一水平,这是教育部的专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的结果。课题组以分布在东、中、西部的8个城市(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三类)82所学校,连续三年(2005年~2007年)通过中考招收新生的平均总分、最高分、最低分,折合为百分制,分市进行归纳,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中职入学新生总体处于不及格水平,而且大半处于50分以下水平。8个城市中,只有1个城市的中职入学新生中考总分为53.82分,其余7个城市大多在30~49分之间,还有1个城市仅有15.02分;第二,中职入学新生中考“主科”水平更低。单科三年平均分,不但均低于及格线,而且低于三年中考总分的平均分。其中,英语得分最低,数学次之,语文稍高。
从2007年起,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一直在扩大规模,2008年招生超过860万,比上年增加了50万,2009年达到873万,即使是在生源下降的2010年,招生人数还是增加了,保持在870.42万,与普通高中的规模大体相当。但是,规模上去以后,质量并没有上去。职校生都是100%升级,100%毕业,不管请假条会不会写、(1/2+1/3)的计算会不会,只要没有违法记录,只要拿到初级工证书,哪怕是连续考了多次。这样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就是沦为了“文凭工厂”?这样的职业教育质量会高吗?
从学生因素来看,中职生不仅文化基础薄弱,而且行为习惯,甚至思想品德也不好。一线教师天天要跟他们磨,还得考虑自己的职称、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绩效工资――许多学校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这些考核挂钩。批评重了甚至说话重了,还要考虑自己的人身安全――职业学校中脾气暴躁、性格乖张的学生大有人在。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优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这其中,“高效课堂”凭借其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所致力于实现的伟大教学目标。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即一个人由爱好、喜欢而产生的愉快情绪。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精力、思维等的一种积极情感,能促使学生刻苦钻研并创造性地完成具体的学习活动,与此同时,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效率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鉴于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教师要想构建起高效率的课堂,首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衍射和干涉”这部分知识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的问题:“我们都有向水面上投小石子的经验,也知道这种情况下,小石子会激起水波形成圆形的波纹并向四周传播;那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波纹在扩散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物,它会怎么样?是静止不动?还是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大家可以认真回忆一下自身的生活经验,发表一下对于这个问题的
看法。”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这一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此,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既是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更是落实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切实提升高中生物理修养及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解完“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这章内容时的知识点之后,我向学生布置了两项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课外活动任务:
1.通过查找资料,对比实际弹道的形状与抛物线的差异,并尝试对此做出解释。
2.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并结合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原理阐述产生高度差异的具体
原因。
这样,一来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复习与巩固了之前课堂上所学的具体物理知识点,二来更是借助这两项课外活动任务真正对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等进行了着重的培养与发展,为学生物理修养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及大幅度进步都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三、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物理实践运用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教会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要着重对他们的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发展与培养。须知,任何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将来社会生活中的更好实践。为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对于学生的物理实践运用能力给予高度的肯定与重视。以我自身为例,在讲授完电学的相关知识之后,我鼓励学生对家中的日用电器进行细致的观察与研究,在了解常见家用电器技术参数含义的基础上,归纳出家用电器的正确选购策略及指导意见。如此,便大大发展了学生的物理实践运用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只有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运用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不断反思自身的日常教学行为,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能切实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