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发展 设想

高等教育是完全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不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也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经费不足。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教育经费并无明显增加,而且在地区与城乡间分配不均匀。地区差异表现为国家分配给发达地区的教育资金较欠发达地区多,加之发达地区的经济发达,可投入的资金多于欠发达地区,在这种双重影响下,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因而学生更倾向于报考发达地区的高校。研究表明,高校毕业生的首份工作一般在学校周围50公里的范围内,换句话说,人才将大量涌入发达地区,而欠发达地区将陷入教育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经济发展滞后――教育资金短缺的恶性循环。城乡差距与地区差异的实质相同,这两种差异就导致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分化越来越明显,脱离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高等教育中学校招生不合理。招生的不合理也体现在地区和城乡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发达地区人口较少,考生也较少,欠发达地区正好相反。而学校每年招生的数量是一定的,分配到各个地区的数量有限,这就意味着欠发达地区的升学压力比发达地区大。拿河南省与北京市比较,2010年河南省高考考生为95.24万人,录取率为63%;同年,北京市的考生为6.26万人,录取率为84.6%,其中本科录取率为53%,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河南省与北京市的巨大差距。这种情况使得地区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影响了各地区间的交流,拉大了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间的矛盾就是地区之间矛盾的缩影,地区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城乡间的矛盾自然会不攻自破。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不实用,时间长。今天社会上很流行的一种现象就是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后回到学校学习,再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工作,即 “再加工”,而提供再加工学校并不是本科院校,而是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这就反映了普通高校的学习并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就是说,这些知识不仅没有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己反而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我们的高等教育就等于花了大价钱塞给学生一些没有用的知识,而学生也只是花了大价钱为几年的虚度光阴买单而已。高等教育失去了它应该有的价值。实质上,这种高等教育无法缓解甚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压力。当前我国市场处于基本饱和状态,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远远多于市场的需求量。高校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就业状况令人担忧。

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上述问题属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改革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新发展。空谈改革是没有用的,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问题实施改革,让改革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

一、促进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分配状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但国家投入的经费有限,无法兼顾全国院校。因此,要发动社会、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比如,可以设立全国和地方的高等教育基金,鼓励全社会共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贡献。国家在分配教育经费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在分配教育经费时多照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保证各个地区的高校都可以正常运作。这样才能让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一步步提高,缩小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差距,逐渐赶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在全国形成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事业齐头并进的局面。

二、改革招生政策,扩宽招生渠道。造成今天教育不平衡的因素很多,但从教育方面来看有历史原因形成的教育水平不平衡,全国教材不一致,地方自主命题等。历史原因形成的教育水平差距无法在一朝一夕改变的。而教材不一致,许多地方有自己的教材并在高考中自主命题确实是发挥了各地的独特性,却也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无法用同一标准去衡量考生,或者说不能够用同一分数线来比较。这就给招生工作带来了麻烦,也滋长了地方保护。所以国家只能强制性的去规范学校的录取工作,规定学校录取的本地生和外地生的比例,保证优秀的学生可以分配到各个地区,促进人才的流动和每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三、改革高等教育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为社会输入实用型人才。中国的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放眼世界,借鉴别的国家成功的经验。美国就是一个高等教育非常成功的国家,与我国教育的区别就在于美国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其管理模式也十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因如此,美国成为全球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领跑者。中国的教育比较重视基础的掌握,拘泥于课本,这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向外国学习,与其他国家交流教育经验。国家可以制定政策鼓励海外优秀的专家和学者来我国指导教育工作,向教育领先的国家派遣师团进行学习与交流,鼓励国内外大学互派留学生,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四、让高等教育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推手。高等教育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就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实,只要高等教育合理的招生,采用正确、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培养模式,有充足的资金得以高效运转,与其他国家密切交流与合作并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世界出现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也必然要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只有通过改革与发展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1 我国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总是同时代政治、经济结构相联系的。现代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必须随之不断变化,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1]。因而高等教育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过程,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变化适应时代变革的—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永远向前的。我国高等教育应当与市场经济互相支持、互相适应,形成教育和整个社会相辅相成的发展机制。美国学者罗伯特·软、贝尼斯、贝思将教育改革的策略分为3种类型:经验——理性策略、规范——再教育策略、权力——强制策略。

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策略,强调要增强改革和发展的实效性必须注意改革的策略性。正确的改革策略是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就是要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促使高等教育向多元化、社会化、大众化、科学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要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2 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应逐渐融合,采取多样化战略

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个体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多样化发展的最根本原因。2l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将进一步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这也是国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我国的非学历高等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见,导致其办学规模小、质量低,影响着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也将进一步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这就意味着,我国高等学历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各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应进行相应的改革[2]。在这改革的大潮中,面向在职人员的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一种必须,而不仅仅是学历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向相互融合方向发展。还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即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指高等学校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为完成中等教育的成人实施的教育活动。另外,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时间将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人们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要求接受继续高等教育的愿望将更加强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等职业教育则比较适应这种形式。因此,将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高等教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立体式终身教育体系是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3]。

3 现代国家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最初的目的仅是传授知识,德国的洪堡在改革柏林大学时开始强调研究与发展知识也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之一。20世纪以后,威斯康辛大学率先提出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及实践,对高等教育发展为社会服务功能(也被称为大学的“第三功能”) 的强化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4]。进入21世纪后,由于知识的爆炸及社会各业发展对知识之依赖与需要, 大学已成为社会的“服务站”,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的递进,高等教育从满足培养少数英才的国家需求转向同时满足更广泛的社会需求和公民个人需求,产生了一批不从事研究高深学问、只传授职业技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因此,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必然伴随着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以传授和研究高深专门学问为唯一目标的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是正规的学校教育的观念必须改变,高等教育把人生划为学习和工作两个截然分开阶段的观念必须改变。

4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

随着我国走入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各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的过程中,就学历和能力而言,用人单位更看中的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思维习惯、基本素质修养、个人品质、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工作经验和技巧等,所以“重能力、轻学历”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的普遍共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值得探讨研究的方向[5]。

5 高等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应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一支适应当前高等教育现状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已成为社会共识。作为高校领导者,仅仅依靠一些物质手段激励辅导员,而不着眼于辅导员深层次的精神生活是远远不够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理论也科学而深刻的说明了个体需要满足其保障并充分发挥精神动力需求的重要意义[6]。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而工作对象(大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强烈的时代性。因此辅导员本身必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开展好工作,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于高校而言,只有处理好辅导员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速,故迫切对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和改革将成为我国21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主题。

【参考文献】

\[1\] 刘在军.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J\].管理科学,2007,36(1):56-57.

\[2\] 骆永进.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1):86-89.

\[3\] 于凤银,宋大力.美国高等教育规划及其参考价值\[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3):102-107.

\[4\] 夏莉.高等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考察及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257-259.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 发展

导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国民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第二,办学体制及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过程更注重职业特点,第三,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办学成效显著,逐渐得到社会认可,第四,管理、运行体制越来越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以上取得的这些成绩都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的改革发展中吸取的成功经验,这将使高等职业教育在未来的深入改革发展中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断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的迷失: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应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向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但在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却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明,要么仍停留在传统的“高考失败者”或者中专、技校的层面,要么就盲目追求本科层次的教学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势必造成其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其目标的结果。

(二)教育内容的困境:实践与现实理论脱节

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不断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采用旧有的教学模式。教学规模扩大,课程设置及专业课程教学却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且专业化教学程度不高,专业课程内容繁琐重复,整体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在师资力量上,缺乏“双师型”教师人才,教学过程缺乏实践操作教学且实践性课程的收效甚微,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无法满足市场人才的要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问题的破解路径

(一)以“需”作为人才培养的驱动力

培养市场所需的专业化技术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对培养人才的规模要根据市场所需来制定规划。在市场经济时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标准是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追求的就是要突出其职业化的特色,只要是能教育出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优秀,且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势必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也证明其教学的成功。只有毕业生受到市场欢迎,才会有效的加快学校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市场所需及学生操作技能成熟、学生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得到快速持续的发展,这也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的原动力。

(二)强化实践教学,推进理论活化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在各高职院校中都是得到一致认可的。在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训练、操作的场所、设备等。

1.加强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师资水平等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已有的硬件资源并加大投资力度。学校应加大现有硬件设施设备的利用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资源共享,建立实践操作训练场所,以此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实行校企合作

对于如今的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就业率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途。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学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各种专业技能型的人才。基于此,各个高职院校需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与相关企业制定联合培养计划,也可针对各个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这不但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适用性,同时也实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3.优化师资力量,推进理论教学活化

根据各高职院校的特色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实现“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就是既有来自高校具备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具备实践操作指导能力的教师。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监控教育质量

具备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各院校要正确、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评价体系,各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快速的发展,就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评估。另外,要充分发挥质量评估体系的监控与引导作用,就必须结合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意见反馈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深入探索发展的阶段,必须本着按“需”培养、以就业为方向,实现培养综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学目标,深入校企合作、不断创新的原则,为中国的职业人才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为群,董新伟.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等教育;利弊

“全球化”是当前社会中各个领域出现非常频繁的字眼,它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关注的焦点。知识经济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到来实际是对传统教育的严峻挑战。当前世界经济在全球联动中。教育的重点不再是传承现有知识,而是创造开发出符合现代社会的新的知识。而现代大学正是要担负起这个任务。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得高等教育从20世纪末开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教育已经被看作是实现国家经济不断增长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如果不对知识经济给予充分的重视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中就会落后,而对于处于知识经济最前沿的商等教育,就必须给予更多的重视。

知识经济为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但与此同时也会有许多不利因素,如果不很好的处理将会影响并阻碍我国高教的顺利发展。在笔者看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利是远大于弊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利,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改革,兴利除弊,使我国高教发展更加融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我国高等教育的功能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大学的功能也发生了历史演变与拓展,高等教育的国际文化交往的功能逐渐显露。可以说交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在这种良性的交往中,不仅为我国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引进了大量国际资金,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改革的机遇,对我国高教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一)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教育思想与科学技术,推动我国高教由封闭走向开放。促进本土与国际文化的融合

知识经济首先就是要求知识的传播与创新,通过知识创造财富。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到国家小到一个企业甚至个人都认同了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国际传播已成为必然趋势,而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摇篮,也担负起国际文化交流的重任。高等教育不断参与到知识经济中,更加有利于我国高校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办学水平;借鉴外国先进的教育经验,避免走国外大学曾经走过的弯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我们的智力资源得到有力的补充;在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国际各种不同文化。使我国高等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融合东西文化于一体。培养出更适合国际经济交流的国际性人才。

(二)给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良好的机遇,促使我国高教提高办学质量。由刻板的继承走向创新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使得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选择大学时更加的自由,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步入一个开放的国际性的教育大市场,必须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给我国高教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人才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重新回到社会的中心,高校也开始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重视改变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经济需要的人才不能是千人一面的,而必须注重特色的培养。学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创新,知识的传承不能满足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创新的知识、思想和科学技术,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于高等教育的要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弊

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必须在积极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清晰的认清我们的国情。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现实,那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本土高教与国际接轨中,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与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同时由于在国际间经济交往中国际型新型人才需求增加,并且人才素质要求提高,从而造成了我国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力资源的竞争压力更加增大;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经济,忽视了社会效益,也忽视了教育的本性,从而造成了高教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教育本性,并且造成高教资源巨大浪费

在知识经济发展中能最快获得利润的专业成为了高校发展的兴趣,这是高校追求经济效益的突出表现。一些高等院校把专注于目前适应市场需要并且能获得更大物质利益的专业,追求暂时的市场效益;忽视了一些暂时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专业,而这些专业往往是基础性专业,冷落这些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必将造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失衡。我们必须认清的一点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不能打破,否则就会违背教育规律,如果高等教育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必然会破坏我国教育的总体发展,埋下深重的隐患。

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然而如果只把“知识”与“经济”划上等号,我们的高等教育将会失去它最根本的本性,失去大学的理想。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精神的后果是隐蔽的,但这却是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发展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学生将在重技能轻理论的教育下造成知识的悬空,并且更甚至在缺乏人文知识、精神关怀的影响下造成人格的不健全,这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将是一大隐患。

(二)人才培养模式受冲击,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知识经济需要的是掌握国际经济交往技能的人才以及具备最新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因而造成了与此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盛况空前的火热。而人文专业或基础性专业的就业情况则冷淡的多。这就造成了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衡,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很大冲击。

除了这种集中性的人才需求过热外,笔者认为各国对人才的抢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抢夺人才。一种是企业与大学之间抢夺人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人才的全球流动性增强,不少外国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但更多的是我国人才的外流。发达国家在吸引人才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它们以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争夺到发展中国家的大量高层次人才。另外企业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以高新科技创新为目标,加剧了同高等院校人才的抢夺。许多国际企业纷纷在我国设立了研究机构,吸引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同一课题在企业与高校同时进行,往往企业更能够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为其服务,因而大量具有高新科研能力的人才离开了高校,流入了社会企业。这种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我国高教发展之改革建议

任何事物的前进都要考虑内部和外部因素,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内部因素是其自身的制度,外部因素是市场的影响。

(一)内部:树立国际意识,实施高教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就是运用知识创造财富。同时经济全球化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在国际贸易往来中熟练应对的人才。高级专业人才的要求但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并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要求,教育思想、教育体制都较落后。要适应全球化发展就必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经验与成果,包括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学习先进的教育内容与方法等目。

我们不能一味迎合知识经济的需求,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符合社会当前要求。急功近利必然是会得到较快的回报,但当前的目标在将来的社会却未必成立,学生在这种片面的教学思想下也会造成人格、能力的部分缺失。这对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了我们的高等教育一定要是综合素质教育,“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学生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精神关怀,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相结合,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也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

(二)外部: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人才外流

我国始终在为融入国际化作各种努力,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都有积极的参与,这些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也使我国更加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共同实施科研项目等途径,不断扩展与别国的交流与合作,也同时迎接国际间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给我国高等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高级人才外流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显著的问题,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对抑制人才外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当中国拥有能力培养出世界顶尖人才时,我国的优秀学子就不必到外国深造,就会大大降低人才外流的几率。

高等院校的研究机构加强同企业间的合作,变“抢夺资源”为“资源共享”,创造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平台,主动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高端人才留在高校,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把成果投向企业和社会,达到高等教育同社会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8][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曾永平,李雪平,论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经济师,2010(04):146-147

[3]区向丽,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经济师12007(03):9-10

[4]尤德林,高等教育改革在知识经济层面上的七个误区[j],教书育人,2003(05):6-7

[5]栗献忠,张才彬,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创新[j],鲁行经院学报,2003(03):92-93

[6]闫雅都,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服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05):83-85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14-02

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曾讲到:“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中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下称《决定》)的下发,中央政府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下的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部署,对职业教育深入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做出安排。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一是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二是加强统筹、分类指导;三是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四是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五是系统培养、多样成才。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届时,职业教育的结构规模更加合理,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在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和安排下,职业院校应该抓住际遇,结合实际,发挥特色,开拓创新。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目前云南省唯一一所医学类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激烈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思考和定位。

一、明确办学定位

为了履行高等卫生职业院校培养面向基层的医药卫生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应该定位在必须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不但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为的就是立足于全国、全省人民群众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卫生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学院确立了教学质量是生命线的思想,形成了以育人为本、人才强院、特色兴院、和谐建院的办学理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医学专业类教育,目前的培养定位是技术应用性人才,强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化动手能力。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努力构建以“贴近基层、贴近临床、贴近资质考试”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尽量在学校取得资质,毕业即能走上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医疗卫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标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通过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学院抓住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岗敬业的精神,鼓励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是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方针的直接要求。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决定》别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具体要求。进行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推行如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多种多样的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国发[2011]11号)中提到,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一批区域性职业教育中心和实训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努力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在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近年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依靠自身拥有五所附属医院、两所“二甲”教学医院,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各类合作的诊疗机构,学院已经能够通过安排学生实习,实习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了解和认可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即就业。学院营造出这样便利的条件既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落实就业,又能使学院在专业化高职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活力,办出特色。

三、调整专业设置

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调整的过程中,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是为了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从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和跟踪调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增开和调整了一批专业设置,坚持为市场培养人才、为用人单位打造高素质人才。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助产、医学检验、针灸推拿、口腔医学技术、医学影像技术、药学、中医骨伤等专业。在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后,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报考对应专业的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出:“双师型”(是教师,同时又是会计师、工程师等)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双师型”教师指具专业技能扎实、理论专业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技艺精湛、能胜任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的双重工作中的复合型教师。其中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在卫生职业学校中,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制订、教材的编写以及一体化教学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和统一;有利于学研相结合,让学生改变了只侧重医学理论,而轻实践的陈腐观念,牢固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培养目标是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办学的体现,即指为了使学生能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学业证书,而且还能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这就需要学生平时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内就完成所有的上岗前培训,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及人才能力的需求,同时学生的卫生技能、科研及实际操作能力均得到全方面培养。可见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优质的核心力量,也是卫生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关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决定》中的要求是:实施专业的教师标准,完善标准的教师资格。完善职业院校中担任了专兼职教师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的有关政策。最终推进了大中型企业、高水平学校中“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培养。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现在有专职的教师共180余人,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有67人,“双师型”教师共12人,有中级、高级职称的人数占到教师人数的45%,另外有6名教师已属国家级的骨干教师,由此可见学院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风气的严谨,师资队伍的卓越这些基本条件,保障了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和技能,这也成为学院向上深造的必要基础,最终令学校活力十足,进取不断。

五、坚持走“医校合作”的道路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

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一所旨在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卫生职业学院,“校企合作”中涉及到的“企业”主要是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卫生室、诊所等医疗机构,学院为市场培养合格医技人员需要让学生到医院进行实际观摩和操作,为了能够给学生搭建充足的教学实习平台,学院拥有五所附属医院、联系两所“二甲”教学医院,以及省、市、县级百余所实习医疗机构,各类合作的医疗机构,能够安置学生进行见习、实习等教学活动。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是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正确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国忠,秦红兵,侍杏华.新医改视阈下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7-69.

[2]季春元,黄振元,杨友谊,邹丽.现阶段我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中国药业,2014,(6):17-18.

[3]刘治金.试论医学专科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2):30-31.

[4]费美扣,王元生.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2014,(8):44-46.

[5]王会枝,何永福.浅谈职业教育改革应与企业相结合[J].科技展望,2014,(9):14.

[6]单武雄,翔,佘俭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怪圈及其对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