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服务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齐齐哈尔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南昌市小金台社区居家养老――“五全”养老模式实践探讨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服务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探析 保定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分级照护医养结合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建设 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关于宁夏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调查 保定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 秦皇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 浅谈居家养老社区支持体系建设 泉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简析 浅谈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呼和浩特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7-11.
[2]余红举,许卓.南昌60岁以上老人已 逾总人口15% 建成 205个居家养老服务站点[EB/OL].http:///2014/1125/545784.shtml.2014-11-25.
[3]章国昌.需要为本视角下的养老供给问题研究――以南昌市西湖区为研究个案[D].南昌大学,2013.
[4]熊岚.南昌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及问题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3,127-128.
[5]万谊娜.江西省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考――以南昌市东湖区为例[J].融与经济,2007,11:68-70.
[关键词]社区养老;智能养老;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
[DOI]10.13939/ki.zgsc.2017.02.142
1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构成
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平台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空间地理信息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是远程控制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一方面优先满足老年人及其家庭关注的基本及重要的需求,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质量;另一方面要整合社区、社会、企业及政府资源,充分发挥各类角色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1.1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
我国医改提出要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其中“基层首诊”是关键。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对老年人日常指标监测数据的分析预警,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数据采集问题。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通过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周边医院或健康机构的合作,为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跟踪档案,包括老年人过往病史、居住地址、身体状况相关数据等内容。根据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发病风险将老年人分为若干等级,根据需要,对风险等级较高的老年人应增加日常检测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对老年人身体相关健康指标数据的采集、分析,从而及时预警老年人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提早发现、及时治疗,并随时记录进入健康档案。监测的结果将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处理分析,如果监测数据正常,将通过短信等形式告知老年人日常监测结果并发送医疗常识和医药健康知识。如果监测数据出现持续异常,将发送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老年人的子女或主要亲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结合老年人过往病史给出初诊意见发给老年人及其子女亲属,建议进行预约确诊。老年人可以进行网上预约挂号以及预约上门定时检查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
社区智能医疗服务系统的功能:一是日常生理指标监测:通过佩戴式设备或者社区固定式监测仪器对老年人的血压、血糖、血脂、心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录取;二是健康档案:存储老人详细的身体健康信息,包括基本健康状况、各项生理参数、生活质量情况、反馈信息;三是健康评估:融合分析多项生理参数,与历史数据做纵向比较,客观实时地评估当前身体状况;四是健康咨询诊断:老年人及家属、护理人员均可通过拨打协作机构的服务电话,咨询相关健康问题。医院在接收到老人数据后,对其中的预警数据给出及时的处理;五是健康指导:基于对老人健康档案的评估结果,对相关人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内容包括营养配餐、运动方式、睡眠改善和用药指导等方面;六是健康大数据:整个地区的老年人数据汇总至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生成地区疾病图谱等,为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提供数据基础。
1.2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
通过智能化服务终端发出申请,直接接通服务信息平台的人工服务或者网络自主下单,由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根据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加盟企业预留的信息,经过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过往服务历史偏好以及企业能够提供的服务和综合评分进行智能化匹配,选择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服务人员或者商品进行服务。系统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服务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由老年人对员工的服务进行评价,评价信息直接由老年人或员工的智能终端进行传输。避免了人为的修改,监督了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服务过程的监测也就减少了员工与老年人之间的纠纷。
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能够通过服务跟踪和评价对市场上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商进行排名,进而在下一次的派单过程中实现优先撮合匹配,鼓励服务提供商服务质量,也为居家服务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实时提供数据支持。老年人过往使用服务的类型、使用频率、要求偏好数据、使用要求也将录入系统,通过数据分析为老年人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供应。
社^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居家服务。
一是商品购买服务。通过手机App对纸质商品目录的产品条码进行扫描,社区智能居家服务系统通过对线上线下商品供应商进行比价,自动选择推荐商家及汇报价格,一键下单,物流配送上门,实现老年人足不出户购物。
二是主动关怀提醒服务。通过有声短信进行发送,方便老人收听。例如:生日关怀(系统根据老人生日时间按照系统设置自动给老人发送生日问候和给子女发送生日提醒)、用药提醒、天气预报、保健知识、政府政策、集体活动等,充分地体现了社会及子女对老人的关怀和爱护。智能提醒子女在老年人的重要日子送上关怀问候,或者定期提醒子女电话问候老年人。
三是心理咨询服务。老年人从工作到退休,从健壮到衰老,在身体转变的同时心理很容易出现偏差,如不及时调整心理,再经过外界事物的刺激容易诱发老年人的精神疾病。智能化养老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热线、网上心理交流平台、定期心理疏导服务,帮助老年人调整心理状态。
四是老年人互相交流服务。在智能化养老服务系统的终端界面设置老年人交流群,并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为老年人推荐有相同爱好的人员,与志同道合之人一同切磋、交流经验和学习心得。相同爱好的老年人超过一定数量,可组织成立老年人社团,设置专门的页面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社区进行集体活动。
五是老年人学习服务。通过在智能手机或智能电视终端界面开设课程,与本地各老年大学和老年学习网合作,建立老年人远程大学。根据老年人的需求进行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进行设置。在学习结束后,也应对老年人进行定期调查评估,反馈学习成果,以便对日后课程设计做出改进。
六是家庭照片推送服务。系统自动从老人子女或家人的社交账号中选择推送照片至老人的手机端,让老年人能了解他们的动态。
1.3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
滴滴打车的《2016年老人出行习惯调查报告》显示,50~70岁老人更容易觉得面临出行难问题,在他们看来,频繁换乘、大量步行和扬招打不到车,是出行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有近两成被调查老人在遇到出行难题时会放弃出行。公交车是老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主要遇到的问题包括去哪里、怎么去和以什么方式去的问题,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一方面提供各类活动信息和场所信息,提供和拓宽老年人的出行选择;另一方面通过该系统能够合理安排老年人出行时间、线路规划和出行方式。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建立需要政府、交通运营企业及个人三方联动。政府设立社区内连接休闲活动场地、地标场所、社区服务中心的专门巴士循环线路,公交运营企业为每辆巴士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实现位置监控、视频监控、智能调度本地录像储存、3G网络视频传输、射频卡数据采集和传输、车辆运行信息采集和传输、GPS自动报站和位置提醒。同时在社区内建立一定数量的出行电子板,即使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也可以通过刷身份证在出行电子板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信息。
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主要提供的服务包括:
一是社区活动及定制活动推荐。老年人主要活动范围仍主要集中在所居住的社区之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社区内活动获知较少导致参与度较低。同时老年人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通过定制活动通知,当有相关活动在本地市内举办时主动推动信息。
二是线路规划。通过语音等方式在智能终端设定好出发点和目的地,由系统自动选择合理出行路线。与百度或高德等地图合作开发导航系统,建立一键回家模式,通过语音规划路线,还可以让儿女随时获取老人的实时轨迹,给父母提供安全保障。
三是出行时间。针对采用公交出行方式的老年人,社区内公交巴士均安装智能车载终端设备,智能出行服务系统会采集各个巴士的定位信息,结合行驶的路线及当前路况信息,预计到站时间,将预计到站时间表实时更新并显示在智能终端。智能系统可以根据预计到站时间、老年人的出发点和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来建议出行时间。
四是智能打车。通过一键呼叫人工服务或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终端输入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到达地点、用车要求、联系电话等信息,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台,提前联系用车。或者利用出行电子板输入到达地点,接入打车软件或出租车平系用车。
五是智能顺风车。老年人通过社区智能出行服务系统或者路边出行电子板自己的目的地,社区安装有该系统客户端的有车志愿者将能够实时看到的信息,志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安排选择是否搭乘老人到达目的地。
六是智能支付。可以使用多种移动支付方式或者由他人代付等方式进行智能支付。
七是公交数据分析。通过对老年人在公交车上打卡的次数分析,找出老年人乘车出行的特点、出行比较集中的时段,为老年乘客出行提供参考。
1.4 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
老年人的人身安全永远是在第一位,但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在记忆力、专注力和感知力方面不可避免会有衰退,身体其他各项生理机能也是如此。容易出现忘关煤气、门窗、外出走失等情况或者在家中摔倒昏厥等事故发生,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社区智能安防服务系统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家庭内部设施和老年人行动的感知识别,使用空间定位技术对老年人的位置实时记录,通过智能化分析得出结果,利用网络化互联将信息及分析结果发送至指定接收端与接收人。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的建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家庭做好家居的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做好社区居民的参与,当警报发出的时候,老年人的邻居或者老年人身边的人需要参与核实或者实施救助。
社区智能安防系统包括:
一是智能门禁。使用智能门锁防止老年人忘记带钥匙或忘记锁门,通过人脸识别、刷智能卡或者智能手机开门,或者门未关闭也会报警提示。
二是微波防盗。在家庭中安装微波探测器或视频监视器,当老年人不在家,微波探测器检测或监视器到房间有人走动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及发出警报声并通知老人。
三是水电煤监测。家中配置煤气泄漏探测器和机械手,当煤气泄漏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自动关系煤气阀。安装电动水阀和更换智能插座,当老年人离家超过10分钟时,系统会自动提示老年人家中未关闭的水、电、煤气,可设置自动关闭或手动关闭。
四是物品防丢失。在重要的物品上粘贴电子防丢贴片,在10米的距离内按下手机App上的按钮,电子防丢贴片会发出声音。电子防丢贴片也可以实现对手机的反向搜索。
五是音频记录系统。在室内非私密区域(如客厅、阳台)安装360度旋转摄像头,老年人子女在紧急时刻调看室内画面。
六是摔倒报警。老年人独自在家中摔倒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安装带有微波侦测功能的智能插座或者老年人佩戴设备,在检测到老年人长时间没有活动轨迹或倒地时,系统将会自动报警,联系老年人及其子女。穿戴设备反馈信息至平台,平台计算后发送指令到其附近的邻里互助个人,实现邻里互助的智能化。
七是外出定位。通过手机App或者佩戴设备,系统可以快速定位老年人所在位置,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走失。如果老年人在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一键紧急求救,系统会自动上报服务中心、家属。
八是周界报警。老年人活动区域一般相对集中,可以选择设定活动边界,超过活动边界,系统将会预警并提示。
九是急救二维码。系统将为每个老年人生成一个急救二维码,当老年人在外晕倒或者需要救助的时候,社区内的成员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能了解其主要联系人,医务工作者通过专门的终端或App扫描,就能马上了解该老年人的过往病史、过敏史、基本个人情况、过往的日常监测数据。
2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与社区组织、个人及设施的融合
社区各类养老设施部分由于距离较远常存在利用率不高或处于闲置状态,部分设施则由于人手不足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通过智能出行系统能够大大提高老年人出行便利性,拓宽出行半径,增加社区内各类设施的使用率。利用智能安防系统能对活动设施进行远程的监控和对区域内活动的老年人进行监测,有利于提高社区设施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社区组织可以通过智能居家服务系统为老年人活动信息和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未来系统更能通过认知学习技术识别哪些老年人需要哪些社区服务。
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设有健康小屋,老年人可以日常到健康小屋测量身体各项基础指标,依靠智能医疗服务系统,日常数据将汇集到一起,长期的数据对比分析可作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依据。
通过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能使社区内更多个人参与到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队伍,关注社区内老年人的生存状态。社区内的个人可以加入智能出行系统为区内老年人提供顺风车服务,也可以接收智能安防系统的指令,第一时间关注住在隔壁或附近的老年人状况。
3 社区公共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准备
3.1 消除数字鸿沟
智能化养老服务应具备以下内容: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更便捷的信息交换、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更灵敏的智能感知是指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感知、获得信息的机器设备,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以便能够及时了解到老年人的需要,迅速地做出反应和安排;信息交换是指通过一个服务中心平台集中管理老人的档案和信息,并实现和政府的户籍人口信息之间的联动和信息共享,使不同老年人的不同需要通过不同部门的相互协助更好更快地完成;更深入的数据分析是指数据和信息获取,以及服务的提供过程更多地依靠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技术来支持,从收集的数据中分析老年人的潜在需求。
要实现真正的智能化,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完善是基础,各主体间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不可或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运营涉及包括民政部门、医疗部门、公共交通部门、公安部门、智能终端企业、平台运营商、各养老服务提供企业或机构,运营过程会产生大量的老年人动态数据。动态数据的分析要结合老年人静态数据进行,静态数据包括老年人的基础信息。动态数据和静态数据一起成为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数据基础。
3.2 技术层支持
平台及系统建设及软件开发。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应按照统筹协调、分步完成的原则进行建设。以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为核心,整合互联网、物联网、呼叫器、智能感应装置、热线服务等功能,形成系统的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平台及系统的建设应与国内外在智能养老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合作开发,例如国外的微软、IBM及国内的华龄集团等。
基础网络建设。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各系统的联结主要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大型通信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作用,依靠自身的技术基础,推动无线网络和高速光纤的覆盖范围,特别是老旧社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提高网络信号传输质量,保障互联网网络的快捷通畅。
终端a品供给。发挥我国制造业优势以及结合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孵育扶持本地企业生产符合技术要求的智能终端和各类感应器,由行业或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推动本地智能养老产业的发展。
3.3 资金层支持
社区智能养老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和系统的建设项目,项目具有半公益性质,初期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主要集中在各系统平台的建设维护、部分社区的基础网络建设升级(老旧社区)、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如公车的智能车载终端设备)、部分佩戴设备的无偿提供、人员招募培训等。
首先政府应对现有的养老投入进行重新的投入比例调整,将原先的部分资金投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公共智能终端的安装。其次通过多渠道筹集社会慈善资金和发动社会人士资助项目建设。最后鼓励企业与政府采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进行合作,建立系统平台。
3.4 政府扶持与监管
智能养老产业发展迅速,但在顶层设计、制度政策支持方面尚有不足。目前智能养老产业制度碎片化严重,而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养老企业间的技术合作、行业市场的向外拓展。有些产品及服务标准则尚未建立,例如在智能产品特别是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的设计、生产应当设定行业标准,现有的产品参差不齐、价格不一,许多佩戴式设备系统平台的技术不成熟却打着智能养老的旗号,消费者购买后不能达到预期的作用,产品最终沦为摆设。这种情况一方面严重打击消费者对于社区智能养老的信心,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智能养老市场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
完善政策扶持,推进智能化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建立初期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我国老年人养老金收入现阶段普遍较低,市场消费能力较弱,属于微利行业且时间持续较长,给相关企业的运营带来压力。对于加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建设和运营的企业,政府应当在融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审批、行政收费、水电气收费标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或者组织予以持续性的补贴。鼓励包括交通、医疗、居家服务、安防等行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参与到智能养老体系中。
设立市场准备准入门槛及市场监管。老年人市场的培育较难且较脆弱,同时老年人群体具备其自身特征,政府应对进入社区智能养老体系中的企业及组织设立必要的资质要求,确保提供有质量保障的产品和服务。做好市场监管工作,跟进企业或组织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3.5 市场化运营管理
社区智能养老服务体系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原则进行。越来越多的养老项目打出“智能养老”旗号,但由于在市场运营管理上重视不足,缺乏足够的养老服务意识、缺少有执行力的养老服务团队,目前不少智能养老产品和系统只是表面光鲜,实则无用。智能养老产品或系统要发挥应有的功效,技术不是最大的障碍,服务才是关键。系统平台企业要建立成熟的运营团队,要对老年人及其家人进行培训使其认识社区智能养老体系的有用性以及形成合理的产品预期,同时重视服务响应速度和跟进服务质量以及客户使用感知。通过对老年人的数据分析,系统提供优化解决方案,提升老年人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刘刚桥,张良桥,吴卓.顺德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基于顺德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分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3):31-36.
[2]郑俊亮.广东顺德养老服务体系现状与发展建议[J].价值工程,2015,34(398):43-47.
[3]石刚,李子平.社区智能养老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电子政务,2015(4):82-89.
【关键词】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Semi-Markov
中国的许多大城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面临老龄化步伐加快、老年人口基数较大、家庭模式多元化等问题,社会化养老已成为必然选择,社区养老成为主要养老模式(于燕燕,2009)。杭州市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老龄社会,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统筹城乡,适度普惠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邵德兴,2012)。
一、概念界定
1.养老服务设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93,2002年修订)、《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GB/T50340-2003,2003年9月实施)以及《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2008年7月实施)等国家标准的推出,推动了养老服务设施的界定(刘蔷、王敏,2009)。《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设计规范》(GB50437-2007)将养老服务设施定义为老年人设施,即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不同的专家学者,在长期研究中对养老服务设施的分类提出自己的见解。曹云亭等(1997)从空间等级和管理体制切人,提出城市规划应制定老年社会专用设施规范,建议由各级主体负责管理相应级别的养老设施。胡仁禄等认为我国养老设施可按服务功能分为托老所(站)、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安怀(医)院等五种类型(胡仁禄等,2000)。贺文认为我国老龄设施体系分为社会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下两大类老龄设施体系(贺文,2005)。刘蔷、王敏(2009)以武汉为例提出城市养老设施按市级、区级(组团级)、居住区级、居住小区级四级配置,明确了服务规模、对应主要规划层次以及管理级别。总体来看,目前研究多停留于提出养老设施的发展方向及宏观建议,或是微观的设施详细规划与设计,对如何开展设施用地规划,如需求预测方法、空间配置及用地落实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汤婧婕,2011)。
2.Semi-Markov。马尔科夫链由于俄罗斯数学家马尔科夫(1856~1922)于1906年首先提出而得名,是一种被普遍运用于物理、化学、通信、管理等众多领域中与随机过程相关的研究中,其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既可以对时间和空间上离散的序列进行分析,也可以对连续时间的序列进行模拟(陈立章,2011)。马尔科夫链最近的应用是在地理统计学(geo statistics)中,这一应用类似于“克里金”地理统计学(Krising geo-statistics),被称为是“马尔科夫链地理统计学”。
图1 马尔科夫链应用矩阵
如上文所述,研究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需求预测方法、空间配置及用地落实方面的研究仍显不足。因此应由研究老年人的生活时空需求,即时空移动为切入点。此为一个探知老年人物理移动和相关决策,什么时间去哪儿等等的复杂的认识过程。老年人的时空移动可以被视为一个空间移动离散,而时间上连续的、持续运动的过程。在形式上,马尔科夫链作为描述随机过程的一种数学模型,与老年人在居住区时空移动的状态是一致的。Semi-Markov是考虑了随机变量的状态持续时间的马尔科夫链。Semi-Markov模型是符合老年人在养老设施之间移动的形式的,可以根据模型对老年人出行模式的概率分布的预测,实际上在数学模型中是不同的空间节点组合链的概率分布。Semi-Markov模型的优势在于它既拥有一个马尔科夫链,又具有一个嵌入的补充过程,可以用来预测停留时间、转移时间的均值与方差,可以预测经过一个节点或一种路径的概率(Xia,2011)。
二、空间布局预测
半马尔科夫随机过程是一种考虑了状态寿命的连续时间的马尔科夫随机过程。它有以下特点:一是马尔科夫性质,即在已知它目前的状态的条件下,它未来的演变不依赖于它以往的演变;二是目前状态的寿命仅与该状态自身以及下一个转变状态有关。老人在社区单元内的空间移动行为是一组空间上、时间上的随机过程,由一处目的地向下一目的地移动都是一个随机的决策,因此可以视为一组以时间为基础自变量的随机变量的集合,社区单元的空间是所有状态(养老服务设施点)的集合。一般的,可以设立以下两个假设:一是老人向某个养老服务设施移动的概率主要仅与该设施及当前所处的设施相关;二是老人在某一设施所用的时间仅与该设施及下一个设施相关。
1.转移概率。设定下面这条公式作为构建模型的假设基础(Med nick,1975):■,(1)。
=Pr(X■=j,T■-T■≤t│X■)=Q■(t)
其中Qij(t)表示从状态i向状态j转移的概率,即老人由当前起始地点i向下一个到达地点j转移的概率。表示到达i地点的时刻与到达的j地点的时间差,是老人在地点i停留的时间与转移所费时间的相加。Xt是给定空间范围内的随机变量﹛t∈T﹜,Xt属于一个有限的状态组合W,即在给定的范围内可能到达空间位置的总和。X0,X1,X2…,表示一个在W构成的空间内开始于状态X0(0=T0
=j,T■-T■≤t│X■=i) ,(2)。
2.时间均值。已知当前状态i及下一状态j,设函数Fij(t),为到达两地时间差的概率分布函数。可以一次估计从i转移到达j的时长分布的均值与方差。
F■(t)=Pr(T■=j,T■≤t│X■=j,X■=i)
F■(t)=■
Pr(T1-T0≤t1,T2-T1≤t2,…,Tn+1-Tn≤tn│X0=X1=x1,…,xn)=Fx0x1(t1)
Fx1x2(t2)…Fxn-1xn(tn)
必须说明的一点是,转移时间Tn+1-Tn包括在当前状态停留的时间和转移到下一状态耗费的时间。
3.吸引力值。在Semi-Markov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上,Xia(2011)利用半马尔科夫建立了吸引力值的评价指标,根据马尔科夫模拟的空间转移概率与转移时间分布的特征的数据,确定了两个假设:一是某地点的人流越多,即转移率越高,该地点的养老服务设施吸引力越高;二是老人在该地点停留的时间越长,该养老服务设施的吸引力越高;E(Tij)=■tF■′(t)dt-tij,(3)。F■′(t)是转移时间Tij=Tn+1-Tn的概率密度函数,代表从i到j转移耗费时间。由此计算出停留时间矩阵,即景点i的吸引力为:A(i)=■E(T■)*P■,(4)。
三、结论与讨论
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人口老龄化的地理区域差异以及老年人口分布的演化过程。在美国,70年代都会的老旧核心区和偏远的乡村聚落是老年人口的主要集中地区,并逐渐向都会的市郊地区扩张(Cowgill,1978),到90年代75%的老龄人口住在大都市区,其中一半在中心城区(central cities),另一半在郊区(Go lant,1992)。在英国,60年代前老龄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是东南部,到了20世纪60年代是东部地区,即老年人集中分布的地区从东南部向东部逐渐过渡(Allon-smith,1982)。在日本,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现象在青年人大量迁出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县域非常突出(McCarthy,1983);80年代后,35%的老年人口都集中在日本的三大都市圈;90年代后,日本的城市中心和郊区的老龄化率都在不断增加,城市中心和周边农村是城市老龄化的两个极(石水照雄,1981;中林一树和矢野桂司,1994;田原裕子和岩垂雅子,1999)。我国台湾地区人口差异流向主要特征可概括为“东部到西部”、“离岛到本岛”、“村到都市”以及“山地到平地”等(谢明瑞,2003)。国内,王考(2008)以广州市老年人口时空分布为依据考察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合理性,发现两者之间的空间分布不协调。柴彦威(2010)建立了城市老龄化问题研究的时间地理学框架,以北京、上海、深圳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老年居民日常生活的OD调查,确定城市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半径,为城市规划中养老设施布局提供有效依据。汤婧婕(2011)以浙江省为例,从全省、城乡、地区、城市内部四个空间层面进行供给和需求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了促进省域养老设施供需平衡的规划策略。谷志莲、柴彦威(2012)通过典型单位社区的案例研究,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具有宜老社区的特点,其空间结构、社区认同、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组织再造等是“宜老性”的重要体现。老龄化现象在欧美等国家出现得较早,国外的学者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国外学者研究偏于以宏观角度,研究重点于人口老龄化的地理区域差异以及老年人口分布的演化过程。近年来,碍于银色浪潮的来临,国内对于养老课题的关注逐渐提高,相关研究逐渐丰富,研究角度也逐渐从宏观偏向微观。本文拟提出通过建立Semi-Markov模型,运用GIS软件绘制社区养老设施分布图,分析居家老人的具体需求和社区养老设施布局现状、空间的联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方式,完善养老设施布局。本文还不能涵盖养老设施空间布局的方方面面,比如在研究方法上利用SPSS数据分析和GIS软件等现代技术与抽样调查等传统方法的结合,并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研究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养老服务机构存在不足及对策进行研究等(杨静春,2012)。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S].2007
[2]陈立章.西湖景区旅游者游览行为的Semi-Markov时空模拟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关键词】政府引导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服务体系
一、前言
据调查,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社会。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1]如何让老人安享晚年,享受必要的生活保障,不仅传递着民众最朴素的情感诉求,同时也考验着政府能否有魄力与智慧,缓解、消融这一越来越严重的社会困境。社区养老概念的提出,便是基于此背景,该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国人所认为的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社会网络中断引发事故等问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之间的新型模式。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区居家养老,泛指农村地区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农村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2]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老有所养的同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受到群众的认可和市场的支持。目前,很多城市地区已经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该模式依旧较为前沿,实践开展较少,期待进一步的推广。
三、积极开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的意义
中国人传统的孝道观念,十分强调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既体现在情感上,也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因此,养老机构养老,容易让儿女遭受巨大的社会压力,同时也让老师心生情绪问题,不易被宗族观念浓厚的农村地区所接受,推广阻力较大。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有利于延生老人的社会人情网络,也不容易让儿女背上情感包袱,比较容易让农村居民接受,易于推广。基于此考虑,开展必要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具备十分积极的意义。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农村居家养老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不做改变,使老年人可以时时刻刻与自己的亲朋好友保持必要接触,避免了老年人因不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在精神上感到寂寞和孤独,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养成;同时,对子女少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农村老年人而言,与左右邻居保持密切互动,有利于缓解老人精神压力,排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还可以发展农村邻里关系,增强居民之间的友爱团结。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当下政府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作为实现社会养老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农村养老社会化进程的早日实现。这是因为该模式一方面缓解了在集体经济欠发达的压力,为农村社会养老资金的积累赢取必要的筹备时间;另一方面,通过养老手段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农村居民开展和利用社会化服务的意识,积累社会养老的经验。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更新落后的生育观念,帮扶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把经济供养的责任留给老人自身的家庭,而同时把养老的服务责任转移到社会。只要经济条件适宜,子女数量的多寡、以及子女的性别问题并不会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存质量。因此,农村旧有的“养儿防老”的落后观念将会得到很大改善。莱宾斯坦的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以及贝克尔的孩子数量与质量替代关系理论表明,当孩子的养老效用下降时,人们会自觉减少生育孩子数,从而实现对人口数量的有效控制。[3]
四、如何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契合当下的农村人口发展现状。具体来说,可以考虑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来加以实现:
(一)给予必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要求的是地方政府一定要加以落实。同时,地方政府要能够配套相应的政策支持,让民间资本愿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项目投资,在盘活农村经济的同时,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为优质的养老服务。
(二)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是制约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一大瓶颈。地方政府应当多方筹措,通畅养老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农村老人社会保障机制,让老人能够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基本的养老待遇;另一方面,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包括农村社区医院、社区文化中心、社区体育中心等,让农村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同城镇居民一样老有所乐。
(三)引进和培养专业的人才服务队伍。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构建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就是人才服务队伍的打造。该种模式需要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项目,尤其是助医服务,需要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而目前农村的现状是,青壮劳力基本出外打工,农村留守人口大都是老人和儿童,养老服务力量严重不足。政府可以考虑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将周边村落的闲散劳动资源统一协调调配,通过聘用等方式,灵活多变的盘活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尤其是留守妇女,既解决了养老服务力量短缺的燃眉之急,同时又刺激了当地的人口就业工作。
五、结论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每个老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一个和谐社会应有的担当和义务。政府下大力气研究如何帮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体现的是当代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理念,因此,基于此开展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实践以及相对应的服务体系的构建,实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王秀花,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2年
[2]左安琪,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为尽快实现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民政部将投入数千亿元来支持养老服务市场,且将养老服务信息化作为养老业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卫生部决定,将加强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构建“电子医疗”体系,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还可以对血液进行自动识别和跟踪治理,对医疗废物进行电子监管,对问题药品实现快速跟踪和定位等。《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都有相应的条款提到使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质量。2013年8月《全国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建设规范》,力争5年内在全国建设100家“智慧化养老实验基地”。截止2013年底,我国已批准筹建的全国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有15家,全国老龄智慧科技产业园1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国内各省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实践逐步展开。
1.1国内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
1.1.1老年公寓社区养老服务系统智慧化北京“智能老年公寓信息化系统”,采用NEC的平板电脑、服务器和网络设备等,实现移动生活护理和医护保健。
1.1.2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杭州桐庐“智慧医疗”,通过两个数据仪器、一个手腕式监护仪、一张SIM卡,为老百姓提供免费的身体数据监测、远程会诊、健康远程检查、急救定位等服务。
1.1.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智慧化山东济南“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居家老人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健康测评,并据此为居家老人制定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对疾病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治疗的动态管理。
1.1.4社区养老服务慢性病监测智慧化南京市秦淮社区“居家养老慢性病远程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南京市鼓楼区“智慧养老试点”,有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人开始使用智慧养老系统。厦门思明区“中华社区街道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开发了慢性病远程管理系统,并搭建“健康小屋”采集数据。
1.1.5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智慧化天津联通河北分公司整合网络、技术资源等综合优势,和有关部门合作共同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定制终端、远程服务、紧急求救等一揽子信息化服务,实现了与老年人需求的有效对接。
1.2发达国家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经验在养老服务智慧化方面除了国内以上探索和实践,国外在这方面发展的比较成熟。
1.2.1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有4.9万家门诊都安装了“远程医疗”网络用于改善服务,其中75%的服务对象是老年人。根据政府机构的统计,弗吉尼亚州家庭慢性病患者的监护费用每年为1900美元,而家庭护理费用则高达77000美元。远程医疗既为这些患者节约了护理费用,又提供了生命安全保障。
1.2.2社区养老生活服务智慧化英国从2012年起,在社区医院和家庭普及使用机器人护士。这种机器人与网络连接,其头部安装有多台激光和热成像摄像机,在声音识别技术的辅助下,能够完成日常护理的功能。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1.2.3社区养老辅助设备智慧化日本筑波大学研制的专为肌肉萎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设计的“机器外套”已成功在日本推广,使老年人的行动和护理人员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
2宁波市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策略
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这项工作需要立足宁波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明确建设原则,把握建设步骤,全面规划建设涵盖内容。
2.1建设原则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立足市场需求,以完善制度为基础,以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以人才建设为抓手,提高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总体水平,促进宁波社区养老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2.1.1立足市场市场需求美国“远程医疗”网络建设遵循市场原则,通过节约医疗成本促使个人和机构共同趋向养老服务智慧化。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市场的价值导向作用,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促使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水平的提升,避免违背价值规律。
2.1.2完善制度为基础完善制度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的手段。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个人医疗信、家庭等隐私信息,也关系到社区安全监管,关系到卫生医疗、民政、居委会等部门,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建设过程确保老年人信息绝对安全。
2.1.3厘清职责为突破口为保障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智慧化,南京、厦门都地区都有政府职和医疗机构的参与。宁波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协同其他部门,共同建设的方法,越来越重视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工作。民政部门扮有牵头、服务、协作、监督的角色,其他机构协同参与。
2.1.4人才建设为抓手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是一项专业性工作,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撑。国内外都十分重视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信息化知识技术。宁波应通过政策驱动,引导科技人才投入社区养老服务技术、产品的智慧化研发工作。
2.2建设步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最终要实现老年人、设备和服务协同自主化运作,这项系统工程与智慧城市建设同理,需要分三步走。
2.2.1建立数据电子化、网络化与社区养老运行智能化社区养老服务针对的老年人分布在各自家庭或是社区照料中心,要实现智慧化首先是对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养老服务设计的所有事物进行智能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对传统工具进行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智能化的硬件基础。
2.2.2服务流程再造与系统协同化促使社区养老服务的人与智能化的物互补互促、互存互动,即使用智能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最终让社区养老服务达成信息资源、智力资源与传统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发展,构建人机结合的智能网络,不断推进部门内资源的整合共享,提升各个部门、行业子系统内部的协同水平。充分运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按照系统优化的要求最大程度地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系统内和跨系统业务的整合协同。
2.2.3社区养老服务系统运行的智慧化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涉及到医疗、社区安全监管、交通、民政、居委会等方方面面的资源,推动其智慧化多行业应用、跨部门资源共享建设,通过打造多行业、跨区域、云平台、跨部门、全覆盖的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运行体系。
2.3建设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应以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其建设应包含以下七种智慧化服务内容。因老年人身体、财力、喜好等方便的不同,服务项目需求会各有侧重,但是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建设规划应该尽量做到全面,以期满足服务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2.3.1生活照料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是智慧化指向老人个人提供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照护的过程实现智能化。通过研发智能机器人等设备,以及护理人员智慧,逐步实现生活照料服务的智慧化。
2.3.2膳食服务老年人膳食均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膳食服务智慧化指运用医疗健康设备,对老年人饮食提出要求,并根据营养学知识和老年人需要合理搭配食谱。在这个过程中以智能设备的测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智能运算系统,完成服务。
2.3.3居室和环境卫生服务老年人住所的电器设备实现智慧化运转,环境卫生有智能设备自主清洁,老年人不需要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
2.3.4安全保护服务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安全隐患增多,从日常行走,到居家生活,多有交通、水电、燃气等安全隐患,因此智慧化求救装置,水电安全报警器,燃气监控等智能化设备必不可少,也是安全保护服务智慧化的基础。
2.3.5医疗/康复护理服务老年人是慢性病的主题人群,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智慧化指通过智慧化设备为老人提供基本的、连续的、综合的预防、保健、康复、医疗、护理等卫生照料的过程。
2.3.6心理/精神支持服务生理机能的衰退导致心态和精神的消沉,同时心态和精神的变化又反作用于身体健康,因此社区养老服务智慧化不可以忽视心理/精神支持服务这项内容,即在智能设备的帮助下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介,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使老人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有所变化,增强适应性,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例如使用可视电话、网络电话、移动设备等帮助老年人与亲属、朋友等沟通交流,丰富老年人社会支持系统。
2.3.7文化娱乐服务老有所乐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文化娱乐服务智慧化指运用智能设备手段向老人开展各种类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的活动。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电子报刊,数字化家庭影院等。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