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38-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高等学校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G13DB1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蒋晓杰(1978―),女,辽宁丹东人,硕士,沈阳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民俗学。
一、中国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状
(一)生源数量飞速发展,但生源质量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生规模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来华留学生层次却相对较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高校的教育水平与国际强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的高校既缺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优势学科,又缺少大师级的师资队伍,无法进入国际学术核心。二是一些高校不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仅将其作为教育国际化的点缀或者是赚钱的工具,对来华留学生实行“宽进宽出”的特殊政策,其结果只能是在留学生的低层次培养上恶性循环,无法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
(二)缺乏政府主导的长期而明确的国际教育发展战略
目前中国各留学生接收单位依然各自为政,仅仅从自己的眼前利益出发,过于注重留学生教育带来的经济利益,片面强调争夺留学生教育市场,这往往导致恶性竞争,产生严重的内耗。国家教育部虽然强调要做大我国的留学生规模,争取在2020年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但是却没有具体而明确的发展战略,对国内各留学生接收单位也没有有力的制约和合理的引导,这必将使我国的“教育出口”后劲儿不足,无法实现持续发展。在国家层面缺乏明确发展战略的环境下,国内相关的各项资源也很难得到整合利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也很不顺畅,无法形成合力。
(三)缺乏统一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各自为政,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中国目前尚没有统一规范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各高校基本上都是参照国内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自行拟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标准,宽严程度各不相同。如在入学标准上,除了获得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的学生有统一的入学标准以外,其他学历生和非学历生的入学标准都是由接收学校自行决定的;来华留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项考核指标以及毕业标准也都是由各高校自行拟定的。这些做法就导致中国各高校培养的留学生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教师专业水平和国际化思维有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方面,主要以向学生提供课程为主,缺少调查学生需求这一重要环节;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日常管理也以集中管理、方便操作为主,忽略学生的利益;在师资上,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能力的教师严重缺乏,没有能力像其他国家一样普遍开设国际化课程,而且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稍嫌落后,跨文化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不足,无法应对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五)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监控不到位
目前,我国政府对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监控力度不强,缺少中介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介入,评估标准还不完善,现有评估方式和结果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现状。在一些国际教育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政府会对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进行宏观控制,另外,中介、民间机构、社会舆论会在留学教育质量评估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改善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发展建议
(一)进行课程改革,开设国际化课程,努力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高校应大力开发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如中医、中国文艺、中国建筑、中国文学,或与中国特殊国情有关的经济、管理等专业,为这些专业配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开设以英语授课的课程,以增强高校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快课程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专业体系,开设国际化课程,使得来华留学生所学课程可以互相衔接;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提高中国高校的整体学术质量;创造条件举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专家、教授参加国际性学术交流,力争进入国际学术体系的前沿和核心,提高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吸引高层次的留学生来华就读。
(二)制定政府主导的可整合各种项目和资源的长期而明确的国际教育发展战略
国家应该明确指出国家利益所在,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使全社会能正确认识发展国际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省市、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积极性。政府应该引导相关单位和部门通力合作,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保障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把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展壮大我国的国际教育事业,使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
(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确保高校整体教育质量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不同高校的规模、层次、学科专业等情况,制定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可操作的最低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各高校可在此标准基础上进行适度调整,但是原则是只能向上调整不能向下调整。评估机构要定期考察各高校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方面的达标情况,为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四)建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师资建设
国家应建立“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配置教育资源,重视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的评价,根据学生的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管理政策;注重对留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避免培养出来的学生良莠不齐;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外语水平;建立国内高校与国际高校间的学术交流和互访机制,提升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科研的国际化水平,增强教师的跨文化意识,以适应新的留学生教育形势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虽从教32年,从事学校管理也已有20年,应当说对教育教学工作已颇为熟悉。但新任一所学校校长,对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还是觉得疑惑重重。尤其是对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如何办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尚缺乏信心。带着这样的问题,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西峰区2013-2014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组织的参观考察和总结交流活动。有所感触,也有所收获。现将我的思考汇报如下。
彭中印象
据我所知,彭原初中是一所初中毕业会考成绩多年名列前茅的学校,也是长期坚持不上晚自习的学校(现在因住校学生增多,已上晚自习)。曾在此召开过学习交流现场会,在全区推广过他们的经验,我也前后几度到这里参观学习。我一直认为,这所学校虽然让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但学校条件还有待改善,内涵发展还够不上真正的高质量。因为从校园文化积淀和积累的档案资料来看,学校很少有除成绩之外的其他自己的特色。
这次,当参观车抵达学校门前,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学校容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校门正在装修之中。但校园中那平房和原来的小教学楼都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两幢高大的楼房:一幢是教学兼办公楼,一幢是公寓楼。两楼之间,宽畅豁亮。庄严的国旗杆矗立校园中间。西边是学校的教学区,东边是师生餐饮区。学校北面是正在征地修建中的学校操场。学校四周靠墙处绿树成荫,整个校园布局科学合理,美观整洁。
进入校园之前,包浩青主任分发的活动指南上赫然印着:
学校使命: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创建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把彭中创建成为值得学子信赖的,广受社会推崇的区域名校。办学理念:润泽生命,开启智慧,以德育人,共同成长。领导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实事求是,以身作则。奋斗目标:管理一流,设备一流,质量一流。校训:敬业修德,强能建体,团结勤奋,求实创新。校风:和谐弘德,尊师爱生,博学善教,勤勉奋进。教风: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治学,锐意改革。学风:勤学善思,学以致用,惜时守纪,刻苦自勉。
学校使命、办学理念、奋斗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明确而又科学,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学校教师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论文,有5项课题通过省市鉴定。学校也获得了多项殊荣。
在巡回观看教室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每一个教室,学生都是分小组相向而坐。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学生相互讨论问题的,还有学生在讲台上大胆展示的。尤其是实验室里,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变化现象。他们是多么投入,多么认真。
这不是高质量的内涵发展是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四中观摩
走进庆阳四中的时候,正是大课间。在李怀海副校长做了简单的介绍之后,我们来到狭窄的操场。我知道,四中的校舍是非常紧张的。因为近年来,四中随着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生源在急剧增加,现有学生已达到3600多名。2008年,我刚调入黄官寨实验学校的时候,因学校还没有建成,而在此借地工作过一个学期。所以说,对四中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我们在操场,看到学生在跑操,队伍整齐,步伐有力,口号宏亮。四中的体育,在全区乃至全市都是比较有名的。全区中学生运动会比赛成绩,基本都是第一。近几年,因体育专业考入高校的学生人数也在剧增。同样,他们的音乐、美术专业考生人数也增加不少。
跑完之后,接着是经典诵读。学生站读规定的诵读篇目,神情专注,念念有词。
在逸夫楼资料室,我看到了学校编辑的《古籍读本》《诗意地栖居》《经典的魅力》《优雅的眺望》《诗歌朗诵技巧》《弟子规易解》等丰富的人文系列校本课程资源,以及学校创办的校报《北地花》和校刊《四中教研》。另外,还有学校举办各种活动的资料记载,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生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普通话朗诵、经典诗文诵读、书画大赛、才艺展示等等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在初中部教学楼巡视课堂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四中课改取得的丰硕成果。四中初中会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区第一。你在每堂课上都能看到自主互助式学习的特点。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激趣为主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夯实基础,发展特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口、动手,全程投入,并在相互交流帮助下,独立学习、实践、思考、质疑,使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还可以从同伴身上获取知识和智慧。
还有小组化管理也成为他们教学的一大亮点:学生引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促学生,学生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自律意识、自主合作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以班主任为心,经班干部为轴,以小组为轮,以承包制为纬,以节点式管理为经的学生自主性管理体系。
从资料介绍上,我了解到,庆阳四中以经典诵读为奠基工程,以德育生活化为内在主线,以名生培养为实践引领,以“引强入校”为外部资源,以自我发展为主旨灵魂,科学完整地构建和打造具有庆阳四色的校园文化,把教育生活还给学生。
在高中部参观,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在如此简陋的教室里(其实是防震用活动板房),学生进行着各学科竞赛、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公共礼仪、人格与心理、心理健康辅导、普通话培训、计算机维修、围棋、桥牌、篮球、田径、体操、书法、素描、速写、色彩、声乐、钢琴、舞蹈等如此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每位老师都很投入地进行着自己的课程,因为这都是他们特别擅长的、感兴趣的课程。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们不仅获得了课堂教学专业技能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己喜欢的特长专业的成长。
请问,这样的学校教育难道不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大会总结
下午一点半钟,西峰区2013-2014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推进大会准时开始。会议由教体局副书记兼副局长的张金梅同志主持。王永锋副局长通报了2012-2013学年度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这个通报不仅通报了各中小学校高考、中考成绩的各项排名,还通报了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参加和获奖情况,这是对各学校全方位的工作的总结通报,全面具体,真实有效。通报结束,王局长还对各先进学校的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总结,充分肯定了课改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要求坚持课改不动摇,通过深化课改提质量,他还通过客观的分析,指出了问题学校存在的问题症结和解决办法。他重点强调了以下几点:(1)各高初中要提前谋划高考中考备考工作,成立备考领导小组,制定备考方案。(2)认真研究新课改下的考试试题,制定科学可行的复习计划。(3)组织模拟考试2次,要求教师进行面改。(4)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流失率。
接着,教体局办公室张小伟主任宣读了《关于对2012-2013学年度初级中学教学质量先进单位表彰奖励的决定》。《决定》希望受到表彰奖励的先进单位戒骄戒躁,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号召全区各初中阶段的学校要以先进为榜样,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强化质量意识,发扬顽强拼搏、勇于奉献、不断创新的精神,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推动全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是庆阳四中、齐楼初中、南街小学、齐楼小学、中街幼儿园、星星幼儿园等六个单位的经验交流和顾咀初中、后官寨初中、野林初中的表态发言。我觉得,经验就是一条走过的路,是成功的累积,经验交流总是自豪的。这里的表态其实是一种检讨,客观地寻找自己的失误,这样的发言总是痛苦的,不情愿的。
最后是朱照华局长的重要讲话。他主要强调了以下八个问题:(1)要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2)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围绕质量开展工作。(3)努力做好学校领导班子建设,以质量论功过。(4)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质量这一中心。(5)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向教研教改要质量。(6)狠抓校风、教风、学风的转变,打好质量翻身仗。(7)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实行质量监督考核。(8)落实目标责任,严格奖惩制度,通过激励机制促质量。
个人感悟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实际上,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应该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均衡发展、优质发展、重视科学知识和特色学校。
1.均衡发展。西峰区已经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但是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距,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因而也不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同样成功的机会。所以,均衡发展必然成为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首要特征。
2.优质发展。优质发展就是要努力办高标准的学校。办学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办学条件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结果。事实上,西峰区的义务教育是在一个低标准上运行的。根据对西峰区各个学校的经费、师资、校舍、计算机配备等方面的调查,发现城区与农村在办学条件上有较大差异,而且同一学段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给所有的孩子提供合格的、高标准的学习条件。
3.重视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高质量的核心要素。提高教育质量主要是提高科学知识教育的质量,因为教育首先是传授和学习知识。现代教育把科学知识放到中心地位,道理可谓既简单又深刻。
4.特色学校。高质量的教育需要由学校来承担。所谓学校文化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包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对人才观、质量观的看法等。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了理念才会有目标,才会有追求和成功。校长要把这个理念转变为全体教师的追求和共同目标,带动全体教师和整个学校的发展,真正成为学习化组织的核心。
今后打算
面对当下的董志初中,根据会议精神及个人体会做如下打算。
1.整章建制,规范管理。完善教学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依据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目前,需要强化和完善的有如下教学制度:一是听课制度,领导和新任教师每周不少于三节,班主任听本班课每周不少到二节,课任教师至少一节;二是教学检查制度,检查内容有听课记录、教研记录、备课教案、作业和试卷,采取定期全查和随机抽查两种形式,每周五上午为全查时间,主要检查下周备课储备、听课记录、教研记录等,其它项目周一至周四随机抽查;三是教学通报制度,每周五下午教师例会为专题通报时间,通报必须由好典型和差典型及原因分析;四是教学调研制度,调研形式包括个别座谈、现场调研、抽查、抽考等,每周调研结果随例会通报;五是领导包科包班制度,领导包科包班情况每周班子例会汇报一次,每月述职总结一次,承包效果与所包班级学科奖罚挂钩;六是导师制度,导师分两个层次:一是学生导师,对在升学目标临界线上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度,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学生负有思想教育、学习帮助的责任,侧重于拉腿学科的补救;二是新任教师导师,对新任岗位不足二年年龄不超过35岁的年轻教师实行导师制,采取拜师形式,被确定为导师的教师,对所导对象的教学业务负有帮助义务。七是赛课制度,教师赛课每学年举行一次,采取随机抽课、限时准备、评委打分、统一排名的办法,每学科学校奖前两名;八是学习竞赛制度,可以是作业展览,可以是知识竞赛,酌情奖励;九是科研制度,要求学校每年由一至三个县以上立项课题,由科研处负责实施;学科教研组每年至少一个校本教研课题,由包科领导和组长负责实施,对涉及改革常规教学的课题,须经教导处论证,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实施;学校鼓励个人承担课题研究任务;所有课题待正式结题后学校报销有关费用;十是教学汇报制度,领导包级包科汇报,随每周班子例会进行,学科和班级教学汇报每月由教导处组织一次,教师个人教学汇报,学校根据需要,采取随机形式进行。
【关键词】 学校 管理 素质 习惯 质量
由于各国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及文化传统各异,教育发展的状况及水平参差不齐,各国中小学管理制度也必然存在着差异,并呈现出不同的管理类型。如有法律管理,地方自主,校长的招聘录用和督导制度。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并且学校工作的管理质量的好坏,关健在于校长,而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直接领导者,应该具备六个方面特质:以高度成就欲望为核心的进取心和主动精神;管理他人和承担责任的领导欲望;言行一致和诚实正直;高度的自信;把握信息和正确决策的能力;丰富的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所以,作为学校校长,要管理好一所学校,我认为主要做好以下五点:
1.校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未必见得完全正确,但确实反映出了校长对于学校生存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作为校长,我们务必认识到肩上责任重大,时刻检点自己是不是个"好校长",全面提升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
校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有种说法叫做"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只要我们以忠诚事业之心,勤耕不辍,作为学校管理者的素质定会不断提高。
2.要建设好一支优良的老师队伍
在学校管理中,要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无论多么好的管理方法、多么有效的管理措施,只有通过人才能实施和完成,也就是说,只有把学校管理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即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才能解决学校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学校管理的效能才会得以真正地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谁就把握了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动权,谁就拥有了学校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未来。
3.从细节做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我们经常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办学校、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什么?"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思想不如有行为,有行为不如有习惯。""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习惯与人生命运的紧密联系――习惯是会改变命运的。
习惯是人生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一辈子都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一个家庭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真正的家庭教育。一个学校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根本谈不上教育和教学。
在教育教学中,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就必须从严要求,从细做起,循序渐进,蔚然成风。
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其实跟军队的训练是一样的道理。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更多的还是些像"稍息、立正、向右看齐"一样的小事。为了培养师生良好的作风和品格,为了养成师生良好的习惯,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育人大氛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就必须向军队那样从细微处入手,从最基本的入手,高标准严要求,做好看似无关紧要、但却事关重大的基础工作。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的《道德经》,早就在2500年前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这些深刻的道理。
4.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处理好学校工作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为其提供保障。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算得上"教育质量是办学的生命"即"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呢?
第一,质量对于"办学"的重要在于,没有了质量、没有了对高质量的追求,学校也就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失去了办学的意义。办学有思想,有软环境,有高质量,才有发展。
第二,只认识到了质量对办学的重要还不够,要有周密长远的计划,要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步骤,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三,在前两个层面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做工作,追求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要持之以恒,要矢志不渝,要千方百计,要把对高质量的追求作为学校终极目标,一刻也不停地落实在办学实践中。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时刻都要想一想。人生"恒"字是直达目标的"舟和车",别无运载工具,就看谁用得好,真正能够实践它。
"视质量为办学的生命",校长应该树立"大质量观",从宏观上把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通过"全员"、"全程"、"全面"管理,达到这一目的。
常规与创新的关系,是个老话题,也是个大课题。简单一句话:没有常规就没有秩序,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另外,常规管理与常规还不同,它是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和基本框架,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运行方式,也是中小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我们要使其高效,就要使常规"常"起来,使各方面工作有序进行;要使常规"规"起来,"规"到位;要使学校工作中心突出,以中心促进全面工作的开展。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管理也如同读书,读书有个"越读越厚"与"越读越薄"的过程,作为校长既要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办学实践之中,又要从"繁琐"中走出来,把"学校管理这本书""越读越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能,取得办学的最佳效益。还是那句话,按规则办,按规律办,就一定会达到我们的目的。
论文摘要:“质量工程”建设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民办高等学校发展现状、西安外事学院取得的成绩及今后发展建设规划等三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学校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提出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目标。
“质量工程”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要求,体现了现代高等教育的新理念,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西安外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直强调: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中国人口众多,受教育的人群也是非常庞大的,那么,怎样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怎样将这一步走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体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一、认清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
出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人才资源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这也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我们同样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不少问题。
1.政策法规不完善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民办教育享有自主权。但是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办高校仍有一些限制,比如说在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教育部门应根据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①应适当地从宏观上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2.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目前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性仍然很显著,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由于缺少资金、教育需求不是很旺盛等原因,导致民办教育不被重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3.没有高质量、完整的教师梯队
民办高校教师梯队的不完善是阻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民办高校目前的教师基本以刚毕业的大学生和聘请公办高校已退休的教师为主,这样的结构构成导致了大部分民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是现今民办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4.生源质量较差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虽然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学生整体质量与公办院校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一般学生只有考不上公办院校的一本、二本,才会去考虑民办学院,才会去比较、选择上哪所民办院校,这也就导致了民办院校生源质量整体较差。
5.社会的认可度较低
以上所说的诸种原因可以说是环环相扣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被社会所认可,能够与公办院校的学生有共同竞争的平台,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好,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真正走上与公办院校并驾齐驱的道路,因此说,民办高校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样的情况下,“质量工程”建设就成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其对民办高校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同样也是一个契机、机遇。我校对“质量工程”建设非常重视,不断研究如何做好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最近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旨在对“质量工程” 建设做进一步的修订和建设工作。
二、提高质量意识,“质量工程”建设有所突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2007年1号、2号文件精神,学校起草并制定了《西安外事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启动了“质量工程”建设和评审工作。
经过两年的建设,学校培植了一批校级“质量工程” 建设项目,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冲击省级、国家级评选奠定了一定基础。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民办高校大学生多元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研究》2007年被评为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荣获2008年省级特色专业;新闻采编与制作和旅游与酒店管理两个高职专业,荣获2007年、2008年省级重点专业;新闻传播实验中心荣获2009年第五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急救护理学”课程荣获2009年省级本科精品课程等。
但是同时,我校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上仍存在一些不足,“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获得省级项目的不多,冲击国家级更是很少。因此,学校领导也多次反复强调“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提高质量意识的突破口就在于以“质量工程”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并取得标志性成果,为学校争光。
三、不断探索办学特色,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提高人才培养竞争力
1.明确学校定位和指导思想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根本。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学校发展定位:“培养能够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与传统本科院校的定位是不一样的,它以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取代知识培养的系统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立足陕西,服务西部,面向全国,培养 “基础实、能力强、口径宽、素质高”的人才。
转贴于
2.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
制定合理、科学的专业发展规划,对于民办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合理布局统筹的前提下,使民办院校的专业与市场切合度能够最大化,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从2005年学校升为本科普通院校以来,截至2009年共申报获批18个本科专业,涵盖7大学科门类,覆盖10个二级学科,逐步形成了以文学、经管类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模式。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英语、计算机、实践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四个“四年不断线”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行课外学分制。
3.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在合理规划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我校将“质量工程”建设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本学期开学初期,针对“质量工程”建设,学校领导组织召开了专门会议。校领导在会议上强调,我校现在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型阶段,学校要坚持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建设促成果,采取“选点、整合、培植、检查、总结、评选”等措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同时为今后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校研究制定了相关文件,同时又起草修订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在已取得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上,规划今后的建设方案和内容。
4.“质量工程”建设的改进措施
(1)明确目的。“质量工程”建设的一系列项目:精品课程、特色专业、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等都是一种引导性项目,在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推进高水平院校的教学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的辐射作用,让更多的院校和在校学生能够受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逐步缓解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正如周济同志所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课程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公正的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院是实现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战略举措”。②
(2)选好突破口,以点带面。“质量工程”建设涉及面宽,涵盖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各教学部门要根据学校的规划,结合本部门的实际,选出亮点,落实具体措施,形成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抓实抓细,落到实处。
(3)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投入力度,注意持续性。“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在于建设,通过前期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申报成功后的建设工作同样重要。“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长期性工作,精品课程、特色专业建设等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和后续的审查工作,不是说申报成功就一劳永逸了,要不断地建设,不断地探索新的方向和领域,同时,学校也要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属于我校的品牌和特色。
四、小结
通过“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使学校的教育规模、结构、质量能够更加协调发展,使学生都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创新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竞争力。因此,自从国家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以来,学校对此就高度重视,这是我校在新时期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注释:
①王军胜,刘喜琴.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困难与决策[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3):39.
②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参考文献
[1]张安富.正确处理“质量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6).
一、作为资源配置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教育资源是稀缺和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会引起诸多的教育公平问题。无论是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还是结果公平,都和教育资源分配有关。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起点公平是一种底线公平,体现为入学机会均等。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的教育教学设施以及合格的师资,起点公平就不可能实现。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持续不断的教育投入,也难以保障过程公平。前期教育投入不公平影响后期的教育,形成路径依赖而对教育结果的平等产生影响。[1]这种资源配置决定论的确具有一定道理,因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确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教育公平最直接的体现。
然而,资源配置的教育均衡观在“后义务教育阶段”面对着更复杂的情况。一方面,教育资源分配的平等并没有消除身份、文化的不平等。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虽然有了平等的入学机会,但城乡二元格局使他们并没有得到和城市孩子同样的身份认同,自然也就无法接受同等质量的教育。另一方面,截止2010年底,全国285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两基”,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在这些喜人的数据背后,却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尤其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家长开始抵制学校教育,指责学校教育“平庸”“无能”,他们希望能够有“在家教育”的权利。因此,这些问题已不仅是“有学上”的问题,而是“上好学”的问题;不仅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问题,而是需要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和个性化教育服务的问题;不仅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均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均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基础教育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国现代教育经过了20世纪初体系创立阶段以及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规模扩张阶段,从本世纪初至今已经进入了质量提升阶段。[3]教育发展从外延式走向内涵式,数量规模的增长已经让位于质量与公平,教育均衡也有了以下新特点。
(一)异质性均衡:教育均衡不应使任何人遭受被同化的命运,而应是保障起点公平前提下的异质性均衡
均衡不是同质性。教育公平在保障基本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同时必须考虑异质性,在对自然禀赋和社会境况不利人群进行补偿的同时,教育公平必须向有才能的人开放。
天赋在资源中的分配问题是平等自由主义和自由至上主义争论的主要问题。罗尔斯认为没有人应该从自己的高天赋中受益,除非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高天赋帮助处境不利者,否者这种受益就是不正当的。但诺奇克却认为尽管天赋会造成分配差异,但这是自我所有权决定的,不是不公正。相反,无视或人为地缩小差距就是侵犯个人的权利,是道德上的不正当,也是不允许的。我认为诺奇克是有道理的,其实罗尔斯本人也说:“没有一个人能说他的较高天赋是他应得的,也没有一种优点配得到一个社会中较有利的出发点。但不能因此推论说我们应该消除这些差别。”[4]因此,教育均衡不应使任何人遭受被同化的命运,而应是保障起点公平前提下的异质性均衡。
(二)动态非线性均衡:教育结果公平是每个人接受学校教育后到达了自身最佳的发展水平,每个学校得到最佳发展与改进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改进的过程。但必须注意,均衡是一种相对平衡、动态平衡、非线性平衡。一方面是由于影响均衡的因素很多,尤其在“后义务教育”时代,除了政府教育投入以外,家庭教育投入、学生个体差异及学校教育质量等都是产生不平衡的动力,教育均衡不可能再以水平的、线性的方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公平的发展中会出现类似于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变化过程。初期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教育的底线公平,而后期阶段教育发展的矛盾已经发展为教育参与的平等或结果的平等问题。[5]
教育参与的平等不同于教育机会的平等,它追求一种更加积极权利。同样,教育结果公平的暗含之意也指向对教育质量的诉求。过去往往把这种实质性平等简单理解为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教育水平,具有同等的学业成就机会,难免带有乌托邦色彩。但在当前的教育语境下,教育结果公平是每个人接受学校教育后到达了自身最佳的发展水平,每个学校得到最佳发展与改进,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状态并且体现着公平的不平等。
(三)优质均衡: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优质均衡实质追求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更是提高教育质量
高水平均衡容易使人们追求更高的教育资源配置而忽视对高质量的追求。那种盲目追求奢华学校的所谓“高位均衡”除了造成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和增添政府业绩以外,其实质与高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6]因此,优质均衡强调的是高质量的均衡,人才培养质量是其核心问题。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强调教育发展不再是增值发展,而是综合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教育增值发展强调规模扩充、效率为重的不均衡重点发展模式,将发展等同于增长,物质现代化是其发展主题。教育综合发展强调推进公平、缩小差距以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城市化与社会公平是其发展主题。教育可持续性发展强调结构、效益、质量优化与优质学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内生的内涵式发展。[7]在当前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之际,优质均衡实质追求不仅是促进教育公平,更是提高教育质量。
三、公平而卓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原则
异质性均衡、动态非线性均衡和优质均衡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教育发展新阶段的三个基本特征,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因此,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新时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首先要保障底线公平
受教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没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不能奢谈任何形式的教育均衡。虽然我们在“两基”工作上取得一定成就,但东西部之间、城乡间、区域间以及校际间的不均衡仍然存在。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政府必须首先保障底线公平。义务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的特点,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私利的角逐必将损害其公益性。因此,必须处理好与市场、学校的关系,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二)促进教育均衡向多样性、差异性方向发展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短片小说《哈里森·伯杰龙》的开头描绘了一个被桑德尔称为“平等主义的噩梦”的情景:“那是2081年,终于人人平等……没有哪个人比别人聪明些,没有哪个人比别人漂亮些,也没有哪个人比别人强壮些或者灵巧些。”[8]在这种同质化的社会里,政府为了绝对的平均,必须给那些智商高的公民耳朵里安装一种智能障碍收音机以阻止他们“不公平的利用他们的大脑”。
这种情景听起来觉得荒诞离奇,但如果我们否认教育均衡的异质性,那些天赋高者必然遭受同质化的命运。因此,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要求教育均衡是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更多体现出对个性的尊重,使天赋高者能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
(三)在保障高质量教育的前提下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一方面,高质量的教育要求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硬资源与软资源。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虽然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在薄弱学校接受教育,其身份的不平等并没有因为受教育权利的获得而消失,所以应加快农村薄弱学校的改进,加强农村师资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教育还意味着一种更加积极的自由与权利。在基本的教育资源满足后,人们应有权追求其幸福的最大化,有权选择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政府应通过教育政策的完善保障教育选择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之在不损害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实现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最大追求。■
参考文献:
[1]沈有禄.中国基础基于公平—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5.
[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21)[2012-11-26]..
[3]王本陆.关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阶段问题的讨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6~32.
[4]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02~103.
[5]谢维和等.中国的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1990-2005)——关于教育公平的一种新的理论假设及其初步证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99~202.
[6]冯建军.优质均衡视域中的基础教育模式的改革[J].教育科学研究,2012(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