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摄影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摄影美学,是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基础之上的、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时,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摄影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牵引着人类的视线去观看、去思考、去解读我们所生存的空间以及正在发生着的事件。运用摄影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重要文化行为,人的道德、价值、愿望、情感、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可以运用摄影语言体现出来。摄影美学课堂教学可以从“人文”角度发散思考,引导学生关注摄影与人的情感、价值观、生存态度之间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对各种人文学科中蕴藏着的美的因素进行发掘提炼,并以摄影学科的直观形式展示出来。
摄影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摄影知识与技能的多少固然很重要。但更应该启迪他们对摄影的感觉,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感受,对人类悲苦感同身受的大爱。我们可以看看一些摄影大师们关于自己作品的表述。法国摄影家迦克昂利・拉帝格有句名言:“我用爱来拍照,所以我试着使爱成为艺术的对象……”出生于沙皇时代俄国的摄影师罗曼・维希尼克是推动《关心摄影》最为有力的人之一,而《关心摄影》的主旨是:“摄影为人间目击者,是一种报告性及记录性的工作,它要传达人性的课题,了解和关心是照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如果我们观看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们会深深体味到只有拥有一颗挚诚挚爱能够感知宇宙之博大、生命之美丽的感恩的心,才能够创作出如此撼人心弦的画面:如果我们了解摄影作品及影像文化在西方社会中持续、广泛而深层的影响,我们更会深刻地意识到摄影美学中人文情怀教育的迫切性。
很明显,学生不可能仅凭掌握一点摄影技法就能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尤其是做人的根本。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具有欣赏摄影艺术的趣味和评价摄影艺术的洞察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摄影美学教育是包含在其中的重要科目之一。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美学指导的空荡荡的摄影教育,将会是怎样盲目的和不成熟的摄影教育,是与实际不相联系的空洞美学。
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注重技能培养以考虑学生的未来生存就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关注他们现在的想象力和情感世界将同样重要。摄影作品应该囊括了人生和自然的灵魂。而这一理念,正是通过摄影美学教育所要首先提及的。
今天的摄影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们充分享受着日新月异的摄影科技成果,但却忽略了摄影过程中情感和精神的内容。由于没有普遍形成科学认识世界的方式。许多学生的人文情怀日趋淡薄。这是摄影美学教育所面临的又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形下。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道德、美好感情,令他们真正意识到:获得哲学、文学、诗歌、绘画和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创作出优秀摄影作品的强有力的支持。
发掘学生的审美敏感度也同样是面对摄影美学教育时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在拍摄实践中,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去感受别人的生活、别人的经历。去体会自然的美丽与世事沧桑……也就是说,要鼓励他们运用摄影技术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充满情感的美感很好地表达出来。在摄影美学教育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进行反思或思考,他们就可以把握自己或其他人作品中的情感层次,进而,将其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的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市场的不断进步使社会分工逐渐细化,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各类应用型商业摄影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大。商业摄影是指应用于商业用途的具有盈利性目的的一种摄影活动。学好商业摄影,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商业活动的艺术性表达以及艺术表现和商业氛围的融合。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在得到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其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的高校摄影教学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具体来说,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一是教育服务方向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忽视了对于市场环境变化和需求的了解与分析,导致学生的市场应用技能以及创造力培养不够理想,从而无法和市场需求很好地接轨;二是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尤其在艺术教育体系不够成熟的高校,受到专业硬件设备投入不足、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等制约,课堂注重理论教学,且内容相对雷同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动手能力。同时,由于教学内容缺乏市场文化的融入,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三是目前教学载体单一,使得学生对社会实践环节存有距离感,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不利于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现阶段商业摄影教学因为未能达到专业细化,不能针对不同的专业细分进行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缺乏针对性和积极性。
如何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中实现新的突破,从而适应社会与市场的需求,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基于商业摄影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针对上述弊端,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现该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式。
一、确立新型教学服务的方向定位
随着数字化时代步伐的加快,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服务的方向务必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市场需求,努力从传统的强调对研究性人才培养,转变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需求,切实加强实践教育,并强调实践与市场文化的结合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大力培养具有技术性、创造力的综合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构架
商业摄影是一门融艺术性、实用性、商业性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创造性的学科,该课程教学内容构架设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表现。具体来说,该门课程教学内容框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模式创新:
(一)合理配置理论与实践内容
商业摄影课堂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实践教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因缺乏艺术氛围的影响以及对市场的认知,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在高校教育的管理体制下尤为突出,再加以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的投入严重匮乏,专业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等等原因,造成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理论教学,照本宣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
商业摄影是一门技能型的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应当十分注重实践部分的训练,使学生更充分地把理论内容融入实践操作当中,让学生以理论为铺垫,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技术性以及构思创意表达的问题并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达到“理论为铺垫、实践为主线、讲评为补充”的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市场文化内容
商业摄影的理论教学除了我们熟悉的用光、构图等理论内容,市场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应该适当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市场文化的融入,既可以增大教学容量,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市场文化、环境和需求出发,充分了解一个完整的商业活动流程,这对学生的心智开发、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前期策划、创意和准备阶段,没能对课题进行详细的剖析。所以我们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以及原有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对品牌文化的调研、市场环境和消费者的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的特征的掌握,从而更好地对商业活动进行定位和创意,使学生能够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去进行课程实践内容的学习,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地锻炼与提高。
(三)调整数字暗房内容的比例
数字时代数码影像替代了传统的胶片,数字后期处理逐渐成为摄影艺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商业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更直接地面向受众,适应更多的媒介及商业活动,同时也需要有更为优秀和成熟的后期处理技术。数码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摄影教学内容中数码摄影技术的主导地位,图片处理技术教学内容也成为近年来新的研究课题。
所以,我们应在原有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逐渐增设数字暗房的课程内容,应有效地结合PS、3D等数字媒体教学,调整传统照相机、胶片的等教学内容,加强数码摄影基础知识、数码图像后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力度。
三、坚持不断探索教育载体的创新
在商品竞争激烈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不断的扩大,各类商业信息无处不在,商业信息的传播要靠借不同的传播媒介与载体。所以在商业摄影教学中我们也要开发更多更有效的载体,以实现教学模式创新。
(一)合理利用新媒体,开发教育新途径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部分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全方位、立体直观、图文并茂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掌握,在视听关系中直观形象地进行授课,提高了板书时代的课堂效率。
随着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媒介也不断地以各种形态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型的媒体作为教育的新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教学来补充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学互动关系,如可借助大家所熟悉的微信、QQ等平台进行教学相关内容的分享和交流。事实证明,新媒体的开发应用,可以极大地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学地引入市场氛围,营造新型教育环境
在商业摄影教学中还应强调市场氛围的营造,科学有效地将教学环境进行调整。除了实际操作示范授课以及现场指导学生拍摄的授课方式外,还应适时模拟市场经营模式布置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创意构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通过构建虚拟客户,调动各个专业的学生互相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利用“专业服务专业”的方式,根据模拟客户的诉求点制定不同的实践方案;分析并探讨其可行性后进行实践,并完成商业活动效果评估。这样完整的商业模式运作,既调动了各个专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商业化效果。
(三)积极聘请专业能人言传身教
成功的专业能人以往的工作经验与教训,是学生学习与借鉴的样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增加专业人士定期讲座和交流的内容。如可通过专业能人的现身说法,对一些典型的商业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既能使学生对整个商业活动过程有全面、感性的认识,也有利于他们举一反三,熟悉和掌握市场环境和商业运作流程。
(四)大力开辟校外实践基地,提供实战平台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学校还应积极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践基地,与企业一同承接并完成商业项目。校内外协作的机制建立起来后,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双赢的合作关系既给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又能为企业输送大批人才储备力量。还应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进行合作,让教师积极参与实际商业项目的全过程,从而增加教师的实战经验,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
四、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不断的发展和需求的日益增长,商业摄影的范畴也越发广泛,它可以涉及到产品、环境、模特、服装、工业、科技等专业领域。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产品宣传样本、包装设计表现、平面广告表现等;动画专业中定格动画、动画周边表现等;产品设计专业中产品形象的表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建筑表现、环境表现等等,均与商业摄影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所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框架的构建上应着眼于专业领域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的融合。针对不同专业,应认真分析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构架,明确其教学的特征、目的和教学需求,以便在商业摄影教学内容设置上和教学方向上更有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关键词:数码摄影;美术教学;摄影实践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技术,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随着IT技术的飞跃发展,数码摄影技术以其高科技集成与独特的魅力改变了传统的摄影观念和摄影方式,传统的摄影技术正在被先进的数码摄影替代。曾经作为高档摄影器材的相机也走下了神坛,进入寻常百姓家。数码摄影便捷,设备携带方便,不用胶卷又可以即时观看摄影效果,还可随时删除,不需要后期暗房冲洗,转存印发方便,基本上不用考虑拍摄成本。依据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方案,广东省进行了小学课程科目设置的调整,小学美术课由原来的一至六年级每周两节,调整为三至六年级第一学期每周一节,第二学期每周两节;一、二年级不变,仍为每周两节。在课时的总量上,中高年级的美术课减少了,学生在校直接参与美术活动的时间不足,导致部分中高年级的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忽略了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中的重要作用,美术课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解决课时量减少与学生美术活动需求增加的矛盾,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摄影教育发展的特点,开展适合小学生的数码摄影活动。摄影课是一门集基本理论、实践、创意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对于教师来说,在小学进行数码摄影的研究,就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活动范围。首先,数码摄影应倡导校本摄影文化,让学生用手中的相机拍摄学校的各种活动,用相机讲述身边同学的故事,展示同伴的个性风采。其次,教师在数码摄影课程中要多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捕捉人文景观,表现家乡的美,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最后,教师应善于搭建一个良好的摄影创作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设备,开展摄影作品鉴赏、摄影专题展览、各类摄影竞赛等活动,在网上学生作品并邀请专家点评,通过具体的摄影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道德情操。
一、引导学生用数码相机探索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激发学生摄影的兴趣和热情
虽然许多家庭都购置了数码相机,但很多学生在摄影时还是感到很迷茫,手拿相机不知道拍些什么好。为此,美术教师举办了摄影讲座《用我们的双眼去发现美》,让学生明白美到处都有,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里。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许多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就能转化成不朽的艺术形象。春天万物苏醒,学生在寻找春天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生命的力量。“五一”劳动节,学生通过对劳动者的追踪摄影,体会生活因劳动而变得美好,劳动能创造财富。通过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六一”专题摄影、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户外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摄影活动,学生增强了学习摄影的信心,进一步激发了提高摄影水平的兴趣和热情(图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他认为,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从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而摄影正是“开向世界的一扇窗户”,摄影者可以借助摄影这种科技手段观察世界并从中发现美。学生能在探索美、创造美、欣赏美的摄影过程中,培养真挚的情感、严谨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创新美术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提高学生摄影技能,活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
摄影也是一门艺术,是更加形象的视觉艺术。学生在初学摄影时,对数码相机的功能不了解,有些学生还不会使用。部分学生简单地认为只要把摄影对象放入镜头拍下来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取景构图不合理会影响照片的质量和美感,导致摄影作品存在缺少主体、构图呆板、图像模糊等问题。小学美术教材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中的比例知识》一课中提到美术作品中的比例关系,重点介绍了黄金分割率,其不仅适用于绘画、建筑等方面,同样适用于摄影。笔者从黄金分割1:0.618的比值分割引申到摄影的九宫格构图法(也称井字式构图),指导学生从构图的角度欣赏、评价同学的摄影作品。学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黄金分割比例,同时也学习了摄影知识,提高了摄影技能,在后来的拍摄活动中,再没出现摄影主体全部挤在中间或靠边的构图现象。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许多内容与摄影艺术都是相通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立足课堂,大胆创新,在美术教育中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渗透数码摄影知识,教给学生构图、色彩搭配、利用电脑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等方法。
三、拓宽学生活动范围,使学生在更为广泛的生活情境中享受到美育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活泼好动,身体发育很快,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美术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在美术总课时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摄影活动,引导学生聚焦班级、聚焦校园、聚焦社会等,用镜头展示在韶关举办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德国啤酒节、端午龙舟赛、汽车博览会等,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摄影作品鉴赏会、展览等活动。皮亚杰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摄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印证的过程,学生学习数码摄影的途径具有生活性,而更多的则是在生活或类似生活的情境中学习。在美术教师和家长的引领下,学生能在数码摄影实践过程中不断扩大活动范围,开阔视野,能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探索、实践和创新。
四、紧跟时代脉搏,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网络应用水平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三尺讲台迎冬夏,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课堂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学生具备独立上网搜索新知、使用数码产品的能力,渴望美术教育能有全新的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音像交融的感官刺激,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数码摄影也是新时代的产物,数码作品的产生、传输、制作、打印等过程,都离不开电脑媒材的支持。美术教师借助学校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和发达的网络设备,结合人美版美术教材中电脑美术的内容,介绍数码摄影作品的储存、制作等过程,教授学生运用Photoshop、美图秀秀等软件处理数码图片的方法。根据数码摄影活动的进展情况,美术教师依托校园网络和家庭网络,建立学校的数码摄影交流QQ群。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群相册里创建相关的相册文件夹,学生可以即时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上传到相应的相册里,与大家分享、交流。教师也可以通过登录网络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和建议。对于一些网络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引导他们注册个人摄影网页,将自己优秀的摄影作品发到网页上,让作品在更为广泛的网络环境中得到欣赏,建立获取知识信息的最优化通道(图2、3)。
五、加强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促进了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亲子关系是孩子人格形成中极其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心理和人格特征。中高年级的学生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学习压力开始加重,不愿意父母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生活。很多家长感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沟通却越来越困难,两代人似乎很难找到共同的话题。少儿数码摄影的许多外拍活动都需要家长的带领和辅助,户外摄影活动为家长和子女提供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一家人在摄影过程中其乐融融,度过了许多轻松愉快的美好时光。少儿数码摄影是新鲜事物,不是单纯的摄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摄影应用和人文艺术的融合。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生活背景的渗透为基础的、全面综合的视觉审美文化教育体系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教育,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在小学美术教育课程中,结合少儿心智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美术教育的时代特点,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的数码摄影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学生投入数码摄影活动。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还有更多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镜头去创造。
参考文献:
[1]杨品,罗伟翔.数码摄影轻松入门.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胡继渊,沈正元.苏霍姆林斯基美育思想的浅析和借鉴.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4).
[3]魏建培,梅迎春.皮亚杰与构建主义.济宁学院学报,2009(4).
关键词: 摄影教育改革 教法 学法创新
一、摄影专业就业
从全球发达国家的趋势看,摄影仍然是一门时尚的具有魅力的艺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摄影的需求也在增长。在中国摄影师得到普遍尊重的同时,摄影又是作为一门技术出现的。相信当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门技术,摄影的高技术人才就会有机会将摄影引向更高的艺术层面。
据有关调查显示,摄影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93.5%。就业分布最多的省市:有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
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大致为:专业摄影公司、各大媒体广告宣传部门、图片制作部门、婚纱影楼、媒体广告宣传部门、电影制品厂、电视剧制作部门、音像出版、教学和研究等部门。
二、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现状
(一)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状况复杂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普高类大专生,二是中学毕业的高职生。高职高专学生年龄不一致,五年制高职学生十五六岁到二十一二岁,三年制高专学生十七八岁到二十二三岁。他们思想单纯,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生理发育成熟,但心理还不成熟。因而不能把他们完全当做是成人的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部分高职学生基础差,叛逆思想强,高中部分的基础课知识掌握太少,学习高职专业课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摄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活,学生的自我修养,对民俗、宗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历史的了解将有助于他们拍出更有深度的摄影作品。
此外,同一班级的学生往往来自全国的不同地区,由于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的地区差异,以及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同,造成不同地区的学生,摄影水平相差悬殊,理解程度参差不齐。
(二)教材选用不够规范
目前部分高职专业的教材内容跟不上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校本教材同一专业内的专业课课程内容前后重复比较突出;公共基础课内容常年不变,选修课得不到落实;实践性课程教材匮乏。
(三)教学方法手段不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向学生灌输,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死气沉沉。这种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这个中心环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捆在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太小,极大地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职高专院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高职高专学生基础比较差,经常拿自己和本科生相比,缺乏自信,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人生使命感和自信心,把技能学习与学生日后的就业和生活结合起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今天学习的技能就是明天竞争的基础。高职生动手能力强,所以在考核上,强化多元化,不能仅用一张试卷考核,增加技能考核,笔试、口试、平时考核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1.树立新的教材观,了解教材的实质意义,灵活运用教材。
2.更多选用高职高专类的教材:(1)此类教材更贴近生活,更具指导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分析。(2)此类教材的“体验”味更浓,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
3.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的需求自编教材,特别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具体遇到的问题来编订更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另外,也可以采取补充讲义的方式,弥补教材过时的问题,及时把摄影专业领域里应用的最新技术纳入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的职业性原则来编写教材,强调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知识的递增性,专业方向知识更具体细化。
(三)加强师资力量
首先学院必须创造条件帮助教师进行学历层次、双师素质的提升。其次要鼓励教师多出去培训,多到一线实际操作,多和行业专家进行研讨交流,了解最新的专业资讯。要求教师对参加培训、交流的实际收获进行总结、研究,这样对教学的提高会非常有效。专业摄影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双证型、企业培训、国内院校研修、核心课程开发、兼职教师聘任培训等)。最后要多鼓励教师利用自己的专业参与政府、基金会、非政府机构的项目,打出自己的名片,不断提高和推广自我。
(四)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了提高教师水平,还要改革教学方法,根据高职高专学生自制力差的特点,采用适合课题化教学法、讲练一体化、案例、探究和讨论等教学方法,减少抽象思维,强化动手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旁指导。把教师从主讲转变成主导,教学方法根据摄影课程的特点创新。引进国外的摄影教育注重教师启发式教学理念,提倡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1.强调基本功的训练,摄影创作中有各种技能和技巧,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够真正、熟练掌握摄影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这是摄影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和最基本的要求,它将为整个摄影专业的教学计划实施打好基础。
2.注重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使用“课题化”教学。
(1)“课题化”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课题设计”就是对研究的课题进行详细规划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老师可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制定命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联想。
(2)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有优势的拍摄题材,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组,在每组里细分摄影师、助理摄影师、策划、后期制作,让学生进入到摄影师、策划等角色当中。
(3)利用课题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命题拍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拍摄的可行性和拍摄的技巧细节,完成拍摄计划,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4)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拍摄前放映一些不同摄影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拍摄的相关题材,并分析其出发点和作品的拍摄角度。每个拍摄阶段结束后,通过共同欣赏拍摄成片来讨论,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以便学生更好地进行拍摄,检验所拍作品是否和自己的命题相契合并达到预期目的。强调学生对自己的命题创意采取多样的拍摄手法和表现方式。
(5)每一阶段拍摄结束后作总结和点评,并与前一阶段的拍摄目标相对照,总结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两个阶段下来仍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师需要跟组进行现场拍摄指导,必要的话要实例演示给学生看,帮助学生运用摄影知识达到自己的命题拍摄效果。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6)课题化教学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是对世界了解的表达;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变通。他们眼中的工作和实际上的工作会有所不同,只有学会变通才能行得通,要注重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培养训练,例如,商业摄影与艺术摄影也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7)在编辑梳理拍摄意图、拍摄方式、拍摄内容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形成自己独立和特别的审美方式与观察视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践。经过“课题化”教学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促进学生艺术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3.数码时代摄影艺术创作手法再发展必须与其他艺术媒介相联结。
注重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摄影行当里有一句话:摄影的功力在摄影之外。要多领域涉足人文社会学科,对民俗、宗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历史的了解,将更助于他们拍出更有深度的摄影作品。摄影师不仅要多参与艺术创作,还要增加与相关艺术门类如设计、绘画、雕塑、建筑、电影等行业的广泛接触,对于新的观念和形式要不断予以接受和尝试,尝试不同的视觉感受,尝试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作为摄影人更要主动地吸取新的知识养料。
(五)注重改革课程体系,侧重实践课程的设置,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要注重改革课程体系,不要让一些不相关的课程占用大量教学时间。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在课程安排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特点,按学制长短来合理分配。突出职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构建以实际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全新的课程体系。同时,继续开设一些选修课,使学生能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选择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来学习。让学生在本专业上能够得到长足和深入的学习探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2.特别注重职业能力测评。除了学历证书外,还应要求他们努力获得上岗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国家职业技能双证对接,根据《国家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确定课程体系大纲和评估标准,并在江苏省职鉴中心领导下建立《高级摄影师》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想方设法为学生考取各种资格证提供便利条件。
3.先进、开发的实验、实训基地创办原则。完善完全开放性的摄影实训工作室,建设学生实践训练场所。走产学结合之路,开办证件照、艺术照、人像照甚至婚纱照拍摄实体,既提供学生实习场所,又可以成为一定的收入来源。
4.学校相对是比较闭塞的,这就要求与外界建立更多联系,给学生更多压力,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专业工作实践当中,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当中,成为行业的一分子。这样使学生了解岗位技能要求,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不仅能学到实践技能,还能熟悉工作环境,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通过举办各种专业主题大赛,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获得荣誉,激发学习热情。不断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重要展事、赛事,提升规格档次,参加“平遥国际摄影节”。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渴求成功,将自己的作品推广出去。学会推广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为自己的创业铺平道路。
(六)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摄影观念
1.熟练掌握拍摄技术。尽量减少后期PS处理,利用熟练的技术创造最佳拍摄效果。
2.要尊重拍摄对象。摄影者不能偷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拍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
3.培养摄影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要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
结语
职业教育的大趋势是职业化和实践化,摄影课程是一门生命力旺盛、新兴的学科,有着巨大的前景。摄影教育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必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它的生命在于创新。可以说,摄影教育的发展过程便是不断创新教法、学法的过程。任何墨守成规的摄影教育方法,只能使摄影艺术终止,并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宋乃庆,徐伸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教育部高教司.育才通道——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曾颖.高等教育高等化与高等教育职业化探讨[D].广西水利水电,2005(增刊).
关键词:摄影教育;人文定位;职业资格测试
本着对摄影的热爱,笔者在法国求学多年中,对法国高等摄影教育进行一定的研究,着重总结出了法国当代摄影高等教育的四大系统,以及各系统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如何改革我国高职摄影教育的方向,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摄影高等教育应该在高职普通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并应有完整体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无论作为国民教育系统学位教育的巴黎学,还是造就摄影专业高级职业人才的行业高校,乃至私立摄影高校,都要求人学者必须持有在综合性大学读完普通大学课程后获得的结业证(DEUG)。这并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种教育程序,相反,它要求从事摄影的人,必须具有真正的高等教育素质。摄影专业教育不能替代一般文化素质,而摄影从业人员却必须具备大学水准,这无疑是个矛盾。在中国,这个矛盾是用进人大学后,以一年左右的公共课解决的。但事实证明,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科技知识的准备上,还是社科、人文基本素养上,学习摄影的人,都必须有2~3年一般理科和文科文化基础才能保证自己适合摄影活动的极大特殊性。如果抛开这些基本素养,培养出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根本无法适应摄影的高深的科技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一点不但应引起我国摄影高等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也应为我国各门类的高等专业教育所注意。尤其是各门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向、教材体系都还缺少自己的特长。学生缺少基本的大学生文化修养,结果直到毕业时,作为一个普通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大学生,还不具备一点摄影摄像知识,连最起码的照相知识都不懂,这种状况如果延续下去,应该说这是不健全的21世纪的中国大学生。鉴于此,建议我国高职考虑法国摄影高等教育的模式,在普通教育中设立摄影知识教育。
二、摄影高等教育应适度、应突出人文定位
法国的各类摄影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特别重视人文课程的地位。这一点使法国高等摄影教育,有别于英美的同类教育。在英美摄影高等教程中,最为惹人注目的是摄影原理、摄影技艺及摄影应用课程。但在法国,哪怕是完全进行职业教育的摄影专科学校,列在第一位的课程,都是“艺术史”、“摄影史”等人文课程。很明显,在法国的摄影高等教育中,最看重的是“摄影传统”的承继,和“摄影精神”的养成。摄影高级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对其精神世界进行耕耘,从而将崇高的专业灵魂萌芽深深植入学生头脑,并使其具有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同时在“艺术美学”、“现代性”等方面,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悟力,保持前沿创新的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摄影高等教育还显得相当稚嫩。据调查,在我国各高校开设了各类型摄影课的寥寥无几,即使开设这类课程的,也缺少像样的教材,更没有专攻艺术史、摄影史的专家、学者。特别是对摄影教育中的人文课程如何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者更为罕见。可以说,专门的摄影人文教育队伍,几乎是个空白。这种状况,与我国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因此,开展摄影人文研究、培养我们自己的摄影人才理论专家和教学骨干是迫在眉睫之事。建议高职学院和大学考虑派出教学骨干到法国巴黎大学第学摄影和多媒体系、国立高等摄影学校等摄影高等教育基地进行考察、进修,实地了解情况。至于派教学骨干赴法进修则更是一条捷径,可以直接改善我国摄影高等教育师资的结构。同时,也为我国摄影职业化教育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摄影高等教育与职业资格测试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