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养老服务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探析 重庆市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动因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责任探析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视角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述评 国内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绩效视角下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渭南推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综述 政府购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及对策分析 政府引导下的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探析 论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政府助推社区居家养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昆明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及其评估的借鉴研究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关于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 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搜狐资讯.为什么“十三五”规划要重点突破居家养老?[EB/OL].(2015-08-28).http:///20150828/n419925407.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4]王秉姣.呼和浩特民政局: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EB/OL].(2015-10-21).http:///2015/1021/2052719.shtml.
[5]董陈丽.长沙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6]朱眉华.政府购买服务――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J].社会工作,2011(8).
[7]张国平.地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比较[J].西北人口,2012(6).
[8]邹欣雨.社会发展视角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9]任炽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荷兰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11).
[10]王莉莉,王菲,秦艳艳.英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11]李春,王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的第三方评估制度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12]林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问题与对策――以福州市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14.
[13]宋艳波.政府购买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新模式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4(8).
(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 710054)
摘要: 独生子女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第一批独生子女的父母已进入老年,无论是子女在外求学,还是异地工作等原因,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让老人幸福的安度晚年,应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国现有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福利养老、老年公寓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等五种模式。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丰富等原因使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不能解决现有的老龄问题,这一切便促生了一种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年服务体系除有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设计的房屋改造外,还提供医疗保健、文化娱乐、家政护理等全方位服务。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顺应老年人的多重养老需求,同时也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要,因此有着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 人口老龄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模式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28-03
作者简介:商鹰(1969-),女,陕西西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养老服务。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世界人口发展的自然趋势。
笔者调查的社区里几个都有百岁以上的老人。而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者30多年来,使得我国人口比例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老年人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出生率却在不断下降,使得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现有社会条件下进一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是所有政府、社会、建设者和投资者以及老年人自身都共同关注的问题。
1 背景介绍
1.1 现状分析
国际上普遍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含60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数的7%时,这样的人口称为“老年型人口”,这样的社会称之为“老年型社会” 。2001年3月28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到2000年底,我国约有 1.2亿60岁以上人口及8900万人65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办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将突破2亿。同时,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将进一步加剧,失能老年人口将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慢性病患病老年人数和空巢老年人口数量今年都将突破一亿人大关。
1.3 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
如此巨大的老年人口数量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今我国家庭人口结构较30年前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30多年后,独生子女己进入婚育高峰期,城市家庭结构正呈现4:2:1的模式,家庭需要照顾的老人增多,而可以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却在减少,这给年轻的独生子女夫妇带来了巨大压力,更何况有些孩子不在身边的家庭,或是原有的丁克家庭,“养儿防老”等家庭养老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
2 养老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养老方式有五种: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福利养老、老年公寓、居家社区养老。居家社区养老是当今国家主推的城市养老方式,是为了缓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提出由各级政府及社区出面为老年人提供必要养老服务。为了使国家的养老政策能够顺利执行,笔者认为还应建立新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下面我们就这几种养老方式做简单的现状分析:
2.1 家庭养老
我国在《宪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多部法律中,都强调了家庭养老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家庭养老的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老人的家庭属性决定着其养老完全取决于其家庭自身的经济状况。社会上很多老人孤独地死去,有的甚至已离世多日都无人问津。还有就是如果子女们的家庭状况也不是太好或工作生活压力较大,由此导致无法赡养老人的事件屡屡发生。
2.2 福利养老
这种养老方式是针对三无、五保老人的,对入驻的对象有所要求。是国家对孤苦老人一种福利照料,由国家财政全额拨付。将整个养老交付国家,对于中国现在的国家经济状况显然不可能全民享用,即是国家要全部买单,也未必就能达期望。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314.9万张。主要以社会福利的方式为孤寡老人以及病痛缠身的老年人所设置,且多采取医院式的半封闭方式管理。这显然不能普及广大老年人。
2.3 老年公寓养老
西安现有的老年公寓从出资人的不同分官办和民办。是针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无暇照料,老年人到已建好的养老机构里,属于有偿养老。
在被调研的人群中,有一位现在居住在老年公寓的周大爷,87岁了,退休金每月4000多元,身体健康,有自理能力,老伴儿生活不能自理,住在儿子家里有儿子儿媳照料,他选择老年公寓养老。他表示住在老年公寓里,最不适应的就是环境,周围人不熟悉,老年人适应性差,来了好几个月都睡不着。
2.4 居家养老
这是西安城市居民的主要养老方式。在老龄社会之前,老年人还是习惯拿着退休金和儿孙们生活在一起。含儿弄孙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也是老年生活的乐趣所在。平时老年人帮助子女照料家庭,当老人生病或年老时由其子女照料服侍,这在50-70年代是普遍的一种状态。当时是多子女的家庭结构,每家都几个孩子,轮流照看老人也不显得特别疲惫。生活节奏也较慢,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比较悠闲。但这一切都被随之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所改变。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下降,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的生存压力加大,空巢老人不断增多,于是很多老人无人照料,要么孩子不在身边,要么虽在身边但疲于奔命,无暇照料老人。经常有很多老人孤独地死去。
2.5 社区居家养老
居家社区养老是由地方政府出资兴办,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娱乐和社交活动场所,对于行走不便的老年人可以由儿女们白天送到中心,晚间再接回家中。叫做“日托服务”。希望社区肩负起居民一定的养老工作。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提出这十几年来发展非常缓慢,社区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还不能满足社区老人们真正的养老的需要。
3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应运而生
通过对上述养老方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家庭养老虽好但条件不允许,机构养老官办的条件好的收费低的,床位有限。民办收费低的物价不断上涨难以维系,收费高的老年人无法接受。老年公寓很大的一个投入是房租,而且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最不习惯的是受到约束,在所有养老方式里,社区养老服务是老年人最欢迎的,但目前国家的财力还不能普及所有的老人。而养老问题又是如此紧迫,正是这样的前提下,国家提出了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号召。
3.1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是:老人可以居住在经过改造的符合老年建筑设计规范的原有住宅里也可购置符合自己心愿的新开发的老年住宅里,由现代化的专业服务综合配套服务机构给老人提供专业的有偿服务。
3.2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特点
3.2.1 在自己家中养老
如果能在自己的家中享受来自家庭、社区及政府生活及精神上的照料,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社区养老体系可以满足所有老人自助阶段和介护阶段的养老问题:首先居住在自己的家里,有着熟悉的社区环境、邻里关系,便于与亲朋好友的感情互动,儿女们回到家中也会感到熟悉亲切,温馨自在。这是其他养老机构无法比拟的。再比如说老年人可以在家中豢养宠物,这在任何养老机构都是不方便的,但在家里,老年人是其住所的主人,可以享受同其他居民相同的待遇。
3.2.2 服务的多重性
老人们可以享受大来自社区、小区及养老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的三重服务,也就是说,除了国家社区提供的普遍性的老年服务之外,老年人居住的小区和住宅还可以根据老年的提供付费的市场服务。使养老成为公助、共助、互助、自助四方的一个服务集合,多渠道、全方位、交叉立体的服务体系,保证老年人幸福指数达到最高。
3.2.3 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
西安市有很多大学或研究所的家属院就在单位附近,这些单位的教授或专家虽然退休了,在身体允许的条件下,仍然可以为单位和社会做出很大贡献,无论是直接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或是为单位培养人才,居住在单位家属院内,就为这一切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老年人的精神重要性在这一切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3.3 西安市养老服务需求的紧迫性
西安市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到129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9%,空巢老人占到57.2%,高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截至目前,西安市仅有各种类型的老年福利机构床位5000余张,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0.52%,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远远低于全国平均0.9%的水平。西安市政府曾提出: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计划到2015年实现“9073”目标,即90%的老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左右的老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来自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所的《西安市养老机构现状调研报告》,西安市正快速步入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社会,报告中指出今后20年,西安市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占到总人口的17%,2040年将达到30%,这意味着将有90%以上的老人需要通过养老服务体系完成助老服务。可以预见,未来30年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非常旺盛。
3.4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前景展望
通过实地采访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将各种养老方式请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代表国家利益的街道办及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群、独生子女、其他人员组成的调研对象进行优势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各类人群普遍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势得到认可:在成本控制、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老年人群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子女的接受程度来说都较机构养老有着明显优势的。在调查的老人中,有70%的老人表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负担太重,条件不允许,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很有限,机构养老除非万不得已,只要自己还能自理,都不愿选择机构养老。而那些被调研的独生子女们更是对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表示赞同,有80%以上的独生子女表示愿意为自己的父母买单。在受访的老人中有一位女儿在国外的女士表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就是替那些不在父母身边的儿女行孝的机构,是社区里的父母共同的儿女,也是让天下儿女安心放心工作的机构,我百分百支持。他们认为,只有自己为自己的养老负责才是最靠谱的,只要父母身体还能自理,都希望能尽量在家中养老,享受来自家庭、社区、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多重服务,减轻独生子女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负担,是他们最愿意选择的一种养老方式。
4 结论
通过以上对西安市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改进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优势在于:
①服务的人员范围数量大。整个社区的老人都可享受到。
②成本最低,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的家就能享受到所需的服务。机构养老中很大一部分费用来自房租和养老机构内部环境建设的费用,社区养老省去了重复建设的费用。
③国家政府的财政压力最小。如果同样解决这么多人的养老问题,不管是兴办养老院还是老年公寓对于国家都是一个庞大的支出,而这种由个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政府共同参与的养老模式无疑减轻了国家的负担。
④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就业率发展中国单进社会的就业率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发展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能够提高社会就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增长,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们的原有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以及老年人群需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老龄化的日趋加剧,养老这个社会问题愈发突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冲击。所以,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中高收入层次的老年人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他们首选的养老模式。从长远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信号。本文分析完善了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模式的研究,该模式借鉴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操作性强,能够更好地进一步研究,必将对我国今后的养老模式合理选择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15.
[2]马晓强.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建设的彭响分析[D].同济大学,2008.
[3]张纯元.中国老年人口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4.
[4]民政部的统计数据和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2012.
[5]玉镇挥.广州城市居住区在宅养老设施设计对策[D].华南理工大学,2007.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老龄化、工业化、城市化等因素的冲击,其保障功能正逐步弱化,而新的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等社会化养老方式,虽可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服务保障,但缺乏人文关怀。本文认为,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化养老关系到千家万户,其意义富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在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中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更以人为本的养老保障新途径,社区养老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我国家庭养老面临新的挑战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根据《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全国有98.1%的老年人依靠家庭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服务。人们倾向于家庭养老,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精神需求的。
从子女的角度讲,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是传统伦理,即“孝”的价值取向。尊敬老年人是古今社会祟尚的美德。我国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更是以敬老、爱老、尊老为民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久经不衰。从老年人的角度讲,“养儿防老”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享受“天伦之乐”,对每一个老年人来说,都是一种福分和期盼。由亲人提供生活照顾,不仅在身体健康方面,而且在精神关怀方面,都能够使老年人得到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也是家庭养老从古维系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受到严重的冲击。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化速度直通世界之最。根据联合闰规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一国家或地区就属于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3亿人。有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而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则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参见下表。可见我国已经走上了高速人口老龄化的道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变得愈来愈迫切,这无疑给家庭养老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工业化的进程也是冲击家庭养老的一个孟要原因。一方面,与工业化伴随而生的城市化与高速的社会流动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地理上产生隔离,客观上造成家庭养老的障碍。如今出现的空巢家庭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数据表明,在我国最近10年来的空巢家庭一直在增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占16.7% , 2003年上升到25.8%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
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00l0。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实质上已经进人了一个高风险的社会。理论上,化解风险的方式有两个条件:第一,个人或家庭有足够的抗拒各种社会风险的能力:第二,社会上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显然,从实际状况来看,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及家庭自身都具备强大的保障能力,因此,依靠社会力量来分散风险也就成了必然。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遍实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孟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执行了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家庭结构逐步趋向小型化。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家庭户平均规模,1982年为3.69人,1987年为3.59人,1990年为3.20人,1995年为3.15人,2000年为2.9人。很明显,这一组数据表明,传统型的几代同堂式家庭正在不断减少,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则迅速增加,家庭规模正趋向小型化。
正如社会保险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一样,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为养老方式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新的养老保障方式成为了一种普遍诉求。
二、我国机构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家庭养老相对应的就是机构养老。即老年人在政府、社会或民间团体举办的养老机构中,如养老院、托老所等,得到应有的生活照顾、生活保障等。
一般说来,养老机构基于专业化、产业化的养老机制。机构养老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充足的保障服务,在一定意义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并非是最佳的养老选择。
从老年人主观方面来看,更多的老年人还是不愿意选择在养老机构中度过余生。其主要原因是:
——个性缺失。老年人人住养老机构之后,其生活偏好与需要都会发生改变。老年福利的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即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个体社会老龄化的差异性要求机构养老应当个性化。然而,在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生活一般都是一个固定模式,如按照统一的时间起床、吃饭、就寝等。
——尊严缺失。机构养老,使老年人处于一个被管理和被服务的地位,需要服从工作人员的统一安排。在这一过程中,老年人会逐步感觉到独立性在减少,感觉到自身生活受到外界干涉。这些感觉,最终会综合形成老年人尊严缺失感。
——亲情缺失。代际之间,明显存在着观念的差异和不同的生活需求。对养老机构,子女相对来说是比较放心的,认为养老机构能够照顾好父母。工作上的繁忙,会减少闲暇时间;而工作压力的释放,也需要占用一些时间。综合起来,就会使子女探望老人的时间减少。另外,老年人生活在一个与亲情、天伦之乐相距遥远的陌生环境中,老朋友、老同事、老邻居来往也在减少。
从客观方面来看,养老机构也有很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是服务问题,多数机构养老职能不尽完善,服务水准也难以达到老年人的基本要求。二是设施问题。多数养老机构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而多数老年人也难以在少数有医疗条件的养老机构就医。除福利院和医院外,多数养老院没有正常的检验、治疗设备,甚至没有医护人员。老年人生了病,家属仍然需要请假带他们去医院治疗。三是费用问题,许多养老机构的建设资金是由街乡政府或民政部门无偿提供的。虽然无论什么人出资,对其收人都是免征税费的;但因建立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成本较高,有不少养老机构出现了经费紧张、周转困难,甚至人不敷出、长期负债的现象,投资多年也难以收回成本。
由此可见,机构养老也并非是我国目前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
三、英国社区照顾及其启示
目前,我国养老保障工作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而社区养老模式是一个比较新的模式,需要积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国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区养老体系,以应对我国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的严峻挑战。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推行社会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针对住院式照顾而提出的。住院式照顾是通过兴办大的福利院舍,集中供养没有依靠的老年人及有心理残障者的方法。它曾在英国盛行一时,后来发现这种服务方式实际上是把受助者同他原先生活的自然环境分离开来,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受助人的需求,同时使政府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后来,英国社会逐步接受了“社区照顾”概念,并制定了相应计划(1962年)和法案(1989年),以在全国推行社区照顾,其主旨是动用社区资源对有需要的老年人进行服务。如今英国社区照顾已成为各方共识。英国对老年人服务已经由政府出资、集中供养向分散性社区照顾转变。同时,政府提供、运用社区资源帮助这些老年人。这些社区资源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包括来自亲人、邻居及一般社区居民的行动料理和心理慰藉。其基本做法是: (1)资金照顾。将那些有病残及生活上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安置在政府和机构建立的小型院舍中集中照顾。院舍建立于老年人原先生活于其中的较为熟悉的社区内,以使老年人能够较容易适应院舍生活,并得到社区内社会资源,特别是人际关系资源的支持。这类服务的财政基本上是由政府开支的。
(2)院舍服务。政府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服务中心,吸收生活上能够自理,但缺乏密切人际关系支持的老年人日间到拥有较齐备的文娱、体育等设施的服务中心参加活动。
(3)日间照顾。向行动困难及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的生活服务,如送饭、送报等。英国重视老年人服务,并力图建立老年人社区支持照顾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层次:对老年人提供日常服务的是照顾者,他们基本上是这些老年人的亲属;主要工作人员是对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年人负主要服务责任的人,他们可能是那些老年人的邻居,也可能是其他人员,主要工作人员由政府雇用;管理员(经理)是社区中对老年人服务活动指导、协调和督导的人员,对社区中的老年人服务负有较大责任。
通过对英国社区照顾理念的分析,可以给我国社区养老模式带来启示:
——资金筹集多元化。英国推行社区照顾虽然基本上还是由政府出资,但英国也注重发挥 社会力量,运用非正式资源和社区支持网络去解决只靠政府资助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我国也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解决养老机构的建设资金,并采取“公助民办”的形式开展经营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口前正倡导的社会福利社会化所包含的社会福利民营化之意:社会福利的投资主体应更加多元化,应加大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以及一些企业与个人的参与力度。除此以外,在社区内也可以发挥社区居民的筹资力量。比如,社区养老中也可以对一些有条件的老年人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用,或者提倡社区内居民自行捐款、奉献等。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要做的是不能紧紧盯住政府有限的拨款,而限制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服务层次多元化。英国的社区照顾是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将院舍机构同家庭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保障与精神慰藉。从这一点来看,社区养老可以被理解为传统式家庭养老与机构化养老的有机结合,是将二者取长补短的好方法。
联系我国国情,对老年人可以本着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原则构建社区服务体系:
(1)社区应尽可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顾。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养。日常的生活照顾主要包括为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日托、陪伴、家务、洗澡、理发等服务,以解决老年人的日用之需。
(2)社区应尽可能提供医疗保健服务。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医。老年人在生活当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看病”,尤其是对于那些孤寡、无人照顾的老年人,有时为了一些小病(不值得去医院,但又必须医治)不得不去医院,要赶很远的路,排很长的队,且成本很高。因此,在社区中建立适当的医疗站点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医疗站点可以给老年人提供日常的保健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以及健康咨询等。
(3)社区应尽可能提供精神慰藉服务。这一点体现了社区养老中的老有所乐。现在很多机构化养老中的养老机构,比如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在这方面做得很欠缺。老年人在那里根本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得不到在家中与子女、配偶在一起时的天伦之乐。社区养老与机构化养老最大的不同就是,养老机构设置于老年人熟悉的社区当中,如在社区中建设老年公寓,利用社区中的一切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具家庭氛围的养老服务。因此,如何建立人性化的精神慰问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像上海市罗山会馆举办的老年康复室也是很好的例子。在老年康复室中,老年人组成手工兴趣小组、老年合唱团、老年书画摄影等兴趣小组,在这些小组中,老年人不仅可以丰富老年生活,更主要的是更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传统观念。而经过数年的实践探索,深圳市桃源居社区形成了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辅,“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桃源居社区拥有1100平方米老人社区会所.1443平方米颐康园,并正在筹建拥有百套老年人公寓,建立了社区老年保健与托护体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目标。
——服务管理专业化。英国的社区照顾受明确的社会工作哲学的指导,有明确的价值观,体现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这一点对我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经常会抱怨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很不到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那些养老机构缺乏合格的专业化服务人员。取而代之的很多都是下岗人员或是愿意廉价出卖劳动力的人员。从精神理念上看,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那些非专业化的服务人员自身很多都是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弱势群体,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想通过服务他人而换取自身生活的保障,而并非用真正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人文关怀精神提供服务。从技术上来看,纵使这些服务人员具备了社会工作者应具备的价值观,但由于从未或很少接受过专业化服务培训,他们也是很难帮助老年人真正地安度晚年的。
四、基本结论:构建社会化养老新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人们可以认识到,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但社会化养老能否真正与机构化养老、家庭养老相区别,并集中二者的长处,使之在社区内真正实行起来,都是要依托于社会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社区养老 产生 问题 优化方案
人口老龄化已成世界趋势,而中国老龄化又呈现出“老年人口庞大、未富先老和速度快”的严峻形势。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变化,旧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构建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我国“老有所养”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上老得最快、老人最多的国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年轻人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更何况,中国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时候就抢先撞线。“未富先老”意味着社会能提供的资源非常有限,各方面的准备也不够。我国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机构养老”难当重任,“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将成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
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不足――“机构养老”难当重任。一方面养老院等机构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社会上养老机构的偏少,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还有就是中国由来已久的孝文化中强调养儿防老,许多老人表示不愿意进入机构养老,子女也担心被人指为不孝,机构养老尚未被社会普遍接受。
“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计划生育的实施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挑战 。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然而,独生子女政策造就的家庭结构,增加了养老的负担,注定了这种方式难以为继。现在结婚后面对的是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甚至更多,其间的紧张和压力已经日渐体现,加之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新旧思维变化,造就了儿女和老人在赡养上必然的差异态度和行为冲突。同时,空巢老人的增加更是使得中国的养老陷入尴尬的境地。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难以为继,在社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在社会养老问题面临困境之时,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
社区养老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这就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照料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老人养老模式。采用由政府购买的方式,实施以社区为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生活服务等。由政府举办助老服务员养老护理培训班。主要内容一是以提高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为宗旨,以“生活照料、心理护理、娱乐康复”等。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需解决。
一是当前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这是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最显著问题,也是实际调查中各社区反映最普遍最集中的问题。社区养老资金是保证社区养老服务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刚刚起步,并且我国经济尚不是很发达,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存在。社区的资金来源有限使社区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老人的享受的服务层次较低,而社区又没有经济来源为居家养老继续注入资金,这也制约了居家养老政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资金的短缺也会造成人员的不足,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雇佣工作人员,使得社区养老捉襟见肘。
二是现存的一些传统观念也在阻碍着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群众认同度不高。首先,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于社区养老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是没有听说过,这直接增加了社区养老实施的难度。其次,对于老人需要的服务或某些想参与的社会活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对于老年人的各类需求都持漠视的态度,简单的认为他们只要吃穿不愁就足够了。因此目前社区养老提供的服务项目少,服务质量不高,心理辅导、康复指导、医疗保健等专业化服务难以开展。
三是专业性不够。尽管城市社区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专业化程度仍很低。首先是在工作人员的选择上,现在社区养老的工作人员多数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文化素质偏低。这些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绝大多数没有受过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老年服务的技巧和知识,更不用说心理辅导等老年社会工作知识。还有就是工作人员的不专业导致的服务的不专业,服务仅仅停留在洗衣、做饭、举办娱乐活动等,内容太过简单。
四是社区职能定位偏差。 由于我国社区养老处于初级阶段,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在的社区养老,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的自主性。虽然社区养老的主管部门,但是没有进行社区养老的长期规划。多数社区没有将社区养老的职能发挥,于是成了形象工程,上面考核就做一些行是行的材料上交。社区养老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老年人实际需要出发,社区养老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社区养老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1 坚持以人为本
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人性化的服务。以社区为依托,在社区层面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场所和服务队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坚持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实际,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社区人文环境和老年人的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稳步推开;坚持社会化方向,采取多种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温馨、舒适的服务,让老年然安享晚年。
2 加强社区养老的专业化建设
主要包括职业的专业化,还有就是知识的专业化,建立一支能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的专业化的社区服务队伍。一是建立社区服务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大力培养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要完善社区服务事业,就要努力做到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必须要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才能就业上岗。二是对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进行老年服务工作的技能培训。学习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管理、老年心理知识以及老年医疗护理常识等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并且积极鼓励志愿者参加到社区养老的工作中来,因为志愿者主要由在读学生组成他们主要是由具有道义精神,富有热情和爱心,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社区工作。
3 多渠道筹集资金
城市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使社区老年人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认为认为可以通过广泛开拓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增加政府投资政府的行政拨款是社区养老的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资金来源,政府应适当增加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投入,完善社区养老的基础设施,弥补资金的不足。其次,鼓励民间资本开办社区养老机构。政府应该鼓励社会资金对社区养老的投入,推进社区养老产业化发展。同时对于民间资本的养老机构的行为还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以吸收更多社会资金。还有,向社会募集资金。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呼吁,筹集捐款,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捐资、捐物或提供无偿服务。尤其是要利用社区的社会资本,比如人及关系等等。
4 建立完整的服务管理体制,完善考核制度
随着社区养老的不断发展,问题会不断的增多和升级,建立完整的服务管理体制和考核机制就显得必不可少,完善社区养老管理机制是推进城市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条件。首先明确社区在社区养老中的地位和职能,避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其次要规范服务内容,对照护者的选择标准要提高,培训要全面。还有就是是加强考核力度,做到家庭考核、社区考核相结合,要深入居民家中进行实地考核,认真地听取老人及其家人的意见。
参考文献
[1] 陈玉婵.《老年社会工作》.格致出版社,2009.9
[2] 张文霞.《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 法律法规 管理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黑龙江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加快。从黑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表分析,2001年黑龙江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2005年为7.58%(国际上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7%),至2008年这一比重已达9.2%,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模式已不能很好的承担养老重任,在社会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社会化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取代家庭养老。因此社区养老服务作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一种辅助方式就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方式,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黑龙江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1年,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实现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黑龙江民政部门以社区服务为平台,致力于推广社区养老服务事业,鼓励社会承担部分养老责任,努力为社区养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黑龙江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体系,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设施服务、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为主要服务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参与社会以及权益保护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由于黑龙江省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社区养老服务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养老服务认识缺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社会有关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尚未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养老服务业起步晚,发展滞后,各方面为解决老龄化问题所开展的工作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农村养老服务问题比较突出。
2.养老服务法律法规不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支撑。比如社区养老服务的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地位尚未得到承认,在登记注册方面受到限制,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比如养老服务质量的认定缺乏质量标准规定,服务价格缺乏统一标准。此外,为了促进民间资本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政府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3.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休闲活动内容单一。在日常生活中,老人主要的休闲活动是下棋或打牌,只有少数社区组织老年人健康讲座、文体比赛活动。大多数老人在社区的休闲娱乐活动内容比较单一,社区缺乏必要的组织。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问题,一是社区基层机构资金不足。上级政府每年向每个社区只拨办公经费,基本上没有老年服务专项经费。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二是专业工作人员人数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社区负责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人,绝大部分没有进行过专业教育或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敬老服务工作的质量,也制约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解决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解决。
1.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的法律法规。加强养老保障的法制化,使社区养老工作有法律法规可依可循,这不仅是开展社区养老工作的需要,更是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下的社区养老的职责和要求做出宏观的规定,城乡的不同社区,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具体措施。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有法律的制约和监督。
2.加强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及监督管理力度。政府应加强领导,在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社区养老是由传统的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形式,在本质上是社会养老,因此,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应是政府行为,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这一事业的发展,将社区养老问题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社区养老事业的领导,并保证每年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的建设。此外,还要增强社区自筹、机构投资和社会捐助,从现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筹集方式。
3.引人市场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认为养老主要是义务和福利的观念,将市场竞争机制引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宏观管理调控、社会中介组织经办运作、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自主经营的管理体制。只有形成按市场规律运作的新的发展机制,才能使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生机和活力。
4.加速对老年服务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对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加强对其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养。同时,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加快养老服务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有条件的院校可设学位培养老年学高级专门人才,以便为社区工作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同时要提高社区管理工作水平。制定老年服务业社区服务的具体标准,制定提高社区老年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政策并认真加以实施,,达到对老人的生活、心理、经济、日常起居等方面全面照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