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惩罚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目的明确,宽严适度,避免惩罚副作用在洛克看来,惩罚是为了使孩子养成坚忍的品质,能够顺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孩子能够从教如流、从善如流,进而遵循父母和导师的意志,朝着成为绅士的目标前进。洛克认为“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自我克制的习惯是孩子未来的能力和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做父母的应该极力设法使孩子养成这一习惯,这就需要用惩罚来抑制其行为中的偏颇与不羁。在实施惩罚时,洛克还讲求宽严适度,“如果他们因为管教太严,精神过于颓唐,他们便失去他们的活力与勤奋”,这种情况是较之放荡不拘更坏的。“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废的毛病。”这种儿童虽不吵闹,也不烦扰,但是无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人,终生终世都是没有用处的。为使孩子及早开窍,能够减少极度惩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使其变得驯良死板,洛克还提出了一些“软办法”。比如,在惩罚的过程中辅之以说理,说理时措辞应该与他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相契合,尽量简练、明白、易懂;态度应镇定、平和,使他们觉着你对其惩罚是合理的。可借助规则的约束力量,规则应尽量少,所规定的行为需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且对规定的行为要多加练习,待一项规则所对应的习惯养成之后再做下一个规定,这就避免了因规则的繁复、不恰当,孩子因混乱触犯规则而引起的不必要惩罚。再者,假如孩子沉溺于某件你不想让他做的事情,像游戏,那么你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强迫他去游戏,把游戏当成任务分配给他,用不着严厉的惩罚,儿童自然会对其失去兴趣,甚至表示厌恶,从而戒掉。
2.尊重在前,慎用体罚和斥责,讲究策略洛克认为,“不只是吩咐儿童去做事,一旦他们没做,或者做的不如我们的意,即加一顿鞭打,就可了事的。这还需要小心注意和观察,并且还应细细考察儿童的性情,仔细衡量他们所犯的过失,才能够加以惩罚的。”[2]80可见,惩罚孩子应该针对孩子所犯错的具体情况,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即使是一样的错误导致了一样的结果,由于孩子是出于不一样的动机、不一样的心理动态,惩罚方式也应该是不同的。体罚,如鞭笞,作为一种极其严厉的惩罚方式,可能引起孩子对应做事情的厌恶,使孩子失去活力,好处并不多,洛克说,惩罚应该尽量避免,鞭挞尤其不可多用。但是有一种过失儿童是应受鞭笞的,那就是顽梗,也就是反抗,在这种情况下,洛克主张“在可能范围内把鞭挞所给的羞辱作为惩罚的最大部分,不是痛苦,唯有使他们由于做错了事和被打而感到害羞,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制裁”。此外,在体罚时,还要讲究策略,“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鞭笞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实行体罚要彻底,使孩子能够知错,从心理上予以屈服,从意志上变得顺从,否则,因顾惜孩子,而打得不彻底,尽早松手,只会使孩子更加倔强和傲气。对于谁来打的问题,洛克不主张由父母亲自去打,“鞭笞的命令应由父母发出,鞭笞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场监视,但是鞭笞,最好由别人直接去执行”,这样父母的威信可以保持,儿童又可把因痛苦所生的怨恨转移到鞭笞者身上了。关于什么时候执行鞭笞的问题,为避免感情用事,洛克建议先给双方些许反思时间,然后再去实行。在什么场合打的问题,洛克说家里有专门管束孩子的地点,也就是说应该背着外人私下里执行,这是因为“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于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着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于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对于斥责,洛克认为“斥责过多,尤其是盛怒呵斥,结果也是同样不好的。万一有时不能不责备几句,则话语也应当严肃、和蔼而又庄重,只消说明他们的过失究竟有些什么不好或者为什么不合适,不可匆匆骂他几句了事”。
3.重视榜样,以身作则,做出表率洛克认为儿童都是爱模仿别人的,因此,“你不愿意他去效仿的事,你自己便绝不能在他面前去做。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了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不当心做了,那么,他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他有了这道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假如他看见你自己做了某件事情,一旦他做了你又去加以惩罚,你的严厉是因为爱护他、望他改过的意思,但他是不会知道的,他一定以为你是倚仗父亲的地位,无理专横,自己有自由,有快乐,却毫无理由地不许做儿子的人去获取自由和寻求快乐”。为了不消解惩罚的作用,做父母和导师的必须克制自己的性情,时时检点自己,“如果导师任情任性,那么教训儿童克制感情便是白费力气的;自己如果行为邪恶,举止无礼,则儿童的行为邪恶,举止无礼,也就无法改正,坏榜样比良好的规则更容易被采纳”。在洛克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洛克主张家庭教育在选择导师时要多花点心思,并且他认为仆人的行为习惯通常是不好的,要尽量少使孩子与仆人等行为存在不良隐患的人接触。“父亲应以身作则,教导儿童尊重导师,导师也应以身作则,使儿童做他希望他做的事情”。由此也看出洛克对榜样的力量是极其重视的,这与其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哲学观是分不开的,他假定人生来是张白纸,儿童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儿童理智较弱,不分良莠,经常与行为不良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受影响,这也是洛克不主张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孩子面前树立起榜样,使其按照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实现惩罚的效果。
二、洛克教育惩罚思想对学校教育惩罚的启示
洛克的教育惩罚思想产生于十七八世纪的资本主义国家,适用对象是家庭教育,现把情境迁移至21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学校教育,因当时的家庭和现在的学校都是教育的主要场所,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在微观上,尤其是教育管理方式上都持有相对大的独立性,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1.正确认识教育惩罚的合理性,树立教育者权威,维护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洛克认为教育惩罚是合理且正当的,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强调在实施教育惩罚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教育者权威地位的树立,主张儿童应受教育者绝对权利的约束,“务使敬畏父母之心变得自然”,适当地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惩罚,有利于抑制孩子的欲望使其服从理性,使其养成坚忍的心智,父母是有权利惩罚孩子的。马卡连柯曾指出:“如果学校没有惩罚就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保障。解决这一难题的措施就是惩罚。”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提到“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的,这里的纪律包括对学生的惩罚。鉴于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教师也是有必要对违纪学生实施惩罚的,并且自古以来教育惩罚都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权威的树立是教育惩罚起作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当下教师惩罚学生的权利逐渐被吞噬,教师的权威地位也在逐渐消解,且不说教师对学生的体罚,严厉的批评也是要不得的,动辄就有家长找到学校,告发教师惩罚不当,甚至直接把教师和学校告上法庭。教师不再敢实行教育惩罚的职权,惩罚也因而不能发挥其教育意义,惩罚的合理性遭到质疑且大有全盘否定之势。为了重塑教师的形象,维护教师的权威,保障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发挥教育惩罚的教育意义,一方面,媒体对教师教育惩罚不当的事例要公正真实地报道,不要只为了追求新闻效果而不顾社会良知地夸大其辞,玷污教师形象,造成家长、社会对教师的怀疑。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教师惩罚的合理做法予以宣传,让公众看到惩罚的教育性、有效性。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政策依法保障教师教育惩罚的权利,教育研究者应加强对教育惩罚的研究,并密切与国家立法部门合作,使国家政策条文更加明晰可行,使教师在实施惩罚时有据可依。而当前尽管《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提出“严禁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但对体罚与变相体罚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教师和公众对两者与正当、合理的惩罚相混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教学事故,这也是造成当下教师谈惩罚而色变的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研究者还应加强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认识到年幼的学生是理智发育不完全的,因此也是“不完整的主体”,不能遵从理智行事,要想使其做对的事情、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人的规范、约束、管教乃至惩罚是有必要的,以防止夸大学生主体性,把学生高高架在教师头顶,使教师对其束手无策。作为家长应该与学校针对教育惩罚的作用达成共识,不要盲目听信媒体宣传而因噎废食夸大教育惩罚的危害,教育惩罚只要运用恰当其教育作用是能够体现出来的,并且大部分教师还是能够恰当运用的。家长应该相信教师能够运用好教育惩罚以促进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伤害学生。最根本的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惩罚观,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使运用惩罚时更加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使公众信服。
2.了解惩罚的作用机制,注意实施惩罚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发挥惩罚的教育性洛克不但承认教育惩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而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在惩罚儿童时应该注意的事项,比如说在时间上要及早,注意先紧后松;重视惩罚作用发挥的内部心理机制,注意惩罚之后的帮扶;在惩罚时要目的明确,注意把握惩罚的场合和程度;惩罚不等于体罚、斥责和侮辱,在惩罚过程中要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爱等等。洛克教育惩罚的一些具体策略无不彰显着其教育智慧,也给当下学校教育的教师们以诸多启迪。当前学校在实施教育惩罚时,往往不注重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等特点,实施惩罚简单粗暴,忽视学生心理动态,致使惩罚的教育效果不佳。那么,怎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呢?在惩罚的时间上要及早,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年龄小的时候教育惩罚的效果最明显。这就给幼儿和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年龄越小,理性越少,越需要教育者严加管教,利用惩罚的方式,可以通过教育者对孩子行为的态度,使孩子认识到行为的对错,进而对不良行为进行改正。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中也提到“惩罚与服从”这一阶段是良好道德形成过程中所必要的,早期的惩罚可助孩子顺利地实现“他律”到“自律”的过渡。二是指在孩子错误行为初见端倪之时就应该予以惩罚,从集体的教育管理来说,根据“破窗理论”,在学校中假如一个学生表现出了不良行为,你不予以管制,过不了多久,其他孩子也会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间拖得越长越难以管制。对于孩子自身来说,及早管制也有利于不良习惯的改正,等到其不良习惯根深蒂固时再去加以管制,就像已经长歪了的老树再想去扶正,是件很难的事情。在对学生进行惩罚时,教师应该明确惩罚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因此,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应该从思想入手,标本兼治。教师应该留心对学生思想动态的观察,对于无心做错了事情并且在对其进行惩罚之前就认识到错误的学生,应该减轻惩罚。对于故意犯错,却在教师的教导之后依然不知悔改的学生,要不惜对其进行严厉惩罚,甚至是体罚,在惩罚时辅之以说教,直到其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并且能够承担错误的后果。洛克也认为对儿童实施严厉惩罚,像鞭笞的目的“不单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方才可以停止”。所以对学生所犯不同的错误,惩罚的方式和程度也应该有所不同,很显然,在教师们所认为最难把握的惩罚的程度的论述上,洛克认为惩罚要彻底,即达到惩罚的目的,不可过早松手,也不可因个人主观的愤怒和偏见而过重地惩罚学生。既然教育者惩罚学生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成长,那么在惩罚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体现教育性,体现出对孩子的尊重和爱。俗话说“责之深,爱之切”,事实也是这样的,所有正当合理的惩罚都是以爱为目的的,都体现着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期望和信任,倘使一个学生在教育者看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无论实行怎样的教育方式都不会使其进步,惩罚对于他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教师也不会再对其实施惩罚。教师在惩罚学生时应该告诉学生犯错误就要接受惩罚,承担责任,这是自然且正常的,犯错误受惩罚并不是件可耻的事情,可耻的是犯了错误不知道悔改,惩罚是对事不对人,不涉及人格的,使学生对惩罚有正确的态度。教师要在理智状态下惩罚学生,避免过于愤怒而引起惩罚失当,跟犯错学生沟通时要心平气和,要将惩罚中蕴含的爱与期待体现在语言中,唤起学生知错悔改的心向。惩罚的教育性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惩罚后的帮扶上,不应该惩罚后就撒手不管,应进一步教给学生怎样做是正确的,并帮助学生提防不良行为的发生,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尊重还体现在实施惩罚的地点,虽然当众惩罚学生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目的,但是有损学生人格,尤其是针对偷窃等关涉人格的不良行为时或者是惩罚对象仅为极个别学生时,应当格外慎重。此外,洛克也提到了制定规则有助于惩罚的实施,目前学校都有校纪和班规,但教师在利用校纪和班规对学生实施惩罚时也要讲究技术和艺术。首先所有规则都必须为学生甚至家长所熟知和认同;其次,规则要具有弹性,尤其是班规,比如说针对上课迟到行为,不能只有一个处罚方式,如帮助值日生打扫当日卫生,可以有多种处罚方式供学生去选择,学生也可以自己申请采用规则外他种处罚方式,经老师同学同意后方可使用;最后,利用规则对学生惩罚时要公正、公开、公平,不能依据老师的喜恶和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差别对待。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约束下,目前现代远程教育大体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违规现象得到了有力的制约。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发展观是审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标准,也是指导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思想灵魂。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准确。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以往以传授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然而,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偏重知识的传授,又有很多教师不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内在规律,认为只要把课程原封不动地放到网上就完成了。同时,现在“追求文凭”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教育工作者,将开展远程教育当作“追求利润”的快捷手段,这些不正确的观念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健康发展。
2.办学主体的定位不尽合理。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选择开设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学习中心区域来满足相应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目前,各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办学层次以专起本为主,还有高起专、各类培训等,专业设置文科类居多,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设置比较少,校外学习中心东南部分布较密,西部地区分布较少,总体来讲分布差异较大。
3.从业教师队伍建设欠缺。在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手段等方面,现代远程教育都与传统的面授教育有很大差异,培养从业人员的教育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我国一方面缺少专门从事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师,另一方面,正在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也很少经过系统的远程教育理论及技能培训。国内也缺乏进行培训及资质授予的权威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远程教育的质量。
4.有效的学习资源不足。教学资源是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网上资源浩如烟海,但缺乏体系,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网页,很难真正地利用到学习中去。很多学校的网络学院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资源建设,开发网络课程,但没有脱离以教为主的传统教授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
5.管理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有些学院不能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招生规模扩展迅速,而相应的教学教务管理、学习支持服务、质量监控机制没有完善,导致难以保证良好的教育质量,社会声誉受到影响。
二、深入改革,促进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现代远程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国家政策的导向外,主要是由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分离而产生的一系列教学、管理上的问题,社会对远程教育质量的质疑也由此而来。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的职责在于要全方位加强教学服务能力。
1.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不同层次高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要坚持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育规划纲要》对各类学校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对各类学校在办学思想上的指导。各类学校应参照《纲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明确本校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并树立具体的发展目标,在不同的方向上加以努力。
2.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最为紧迫的任务。现代远程教育是面向从业人员,为地方培养适用型人才,应建立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一方面,各高校要有清晰的定位、明确的目标、合理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办学条件,有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过程;另一方面,也要引入社会多方面的元素,共同参与质量评价,建立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从业队伍建设。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人员自身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高校来说,高校应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的研究,并开设相应的专业,如远程教育学,培养熟悉掌握远程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教务管理的专业人才。还应建立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对专职、兼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考核,确保从业人员掌握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具备必需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从业人员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确保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4.优化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是网络教育的重要支柱,是保障学习者学习质量的关键。高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遵循远程教育的规律,为网络学习者提供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在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学习对象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对学习过程要有相应的监督。结合网络授课,可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到学习中心进行讲座,给学生提供面对面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方面,可通过网络论坛、QQ、微博、callcenter、邮件等途径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解决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参与交流、讨论,满足学生进行交互学习的心理需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加强师生、生生的人际交流,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感受到人文关怀,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集体感。
5.加快有效资源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资源开发、共享和服务是世界高等院校,尤其是一流大学致力完成的共同任务。65%的高教机构认为,在线教育是他们长期战略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高等教育教学手段和资源表现方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现在又有了移动课程和微型课程等新的教学形式。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服务,不断丰富和提升网络教育的内涵,从而优化高校远程教育的办学质量与社会效益。
6.构筑终身教育立交桥。《教育发展纲要》要求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逐步推进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继续教育这个大体系中,促进教育资源大整合,以科学评价为基础,实现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将是现代远程教育下一个发展阶段最有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质量;效益;公信度; 可持续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虽然经过了“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 估”,摸索出一些经验,得到有关专家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是一种全新的教育 模式,需要完善的环节还很多,可探索的空间仍然很大,只有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真 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继续摸索规律,更好的把握方向,使全新的教育模式更加贴近 事物本质,符合远程教育规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笔者以为,广播电视大学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应该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处理好电大全局与电大个体的关系,共建和谐电大
被人们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的广播电视大学与普通大学不同,是一个学科齐全、功 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实行中央电大和省、市、县电大(工作 站)四级管理,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是这个庞 大体系的一小部分,脱离了这个体系就不能姓“电”,也不能称其为“大学”。因此。无论 哪一级电大,都应该增强系统意识,树立“一盘棋”的思想。既是一个整体,就一定要有“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只有不断强化这个系统,才能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 风浪的能力。无论哪一级电大,处理问题都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绝不可只顾局部利益,而忽 视全局利益,更不能损害全局利益。
强调全局意识的目的,是为了使各级电大更好的发展,而不是束缚手脚,制约发展。中 国人口多,地域广,各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差异很大。因此,我们在强调增强全局意识的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不能因为是一个系统就统得过死,要给地方电大充分发 挥个性和特长的空间。在教学模式上,鼓励因地制宜,不搞“千人一面”;在政策制定上, 坚持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地方电大的办学积极性,扩大地方电大 的办学自,鼓励地方电大结合本地实际需要办出个性,办出特色。作为开放教育龙头的 中央电大,最大限度的强化服务功能,尤其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电大的扶持力度,使广播 电视大学系统走上和谐发展的道路。
二、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走渐进发展之路
广播电视大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实现了三次飞跃。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 育”试点以来,经过“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远程开放教育 模式,受到学习者的认同。“总结性评估”的结束,标志着开放教育由试点转入常规,一种 崭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全国在校生已达260万人。笔者以为,在试点和起步时期,规模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一定规模的学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探索成功的试验。现在,已经从试点转向常规,规 模已达到了一定程度。适当稳定规模,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质量上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要的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没有数量也就无从谈质量,而没有质 量的数量是极其可怕的数量。因此,遵循科学规律,杜绝盲目扩张,是清醒而又明智之举。 应该 坚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发展规模。规模要依据师资、设备、校舍、社会需求等综合 条件而定,走渐进发展之路是最佳的选择。
三、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维护广播电视大学的社会公信度
我国的教育具有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责 任和使命。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如果以市场经济为理由,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就会使教育脱离本质属性,教育教学活动就会变成商品化。教育教学活 动一旦商品化,就会危害社会,贻误子孙。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单位存在为追求经济效益,而 不惜损害广播电视大学声誉的不良倾向。
中央电大校长道凯同志在全国电大书记校长会上指出:“招生规模问题已经解决,质量 、结构和声誉问题需要更加重视”。声誉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声誉是一种特质的广告。声誉 不好,生存难保。维护电大的声誉,电大人都有责任。首先从维护社会效益做起,具体的就 是抓细节,抓服务,抓质量,抓品牌,经过长期的打造过程,赢得社会各界良好的口碑,增 强社会的公信度。当然,我们强调社会效益,并不是否定经济效益,教育也有成本有投入, 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不可忽略经济效益,这种经济效益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是有本质 区别的。它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效益,有了这种效益增长,将为进一步提 高社会效益,提供更加充实的经济实力。
四、处理好教学资源供与求的关系,真正发挥好终身学习平台的作用
远程开放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网络”,广播电视大学的自身优势也在于“ 网络”,“网络”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枢神经。“网络”的功能发挥得越好,电大的优势越 明显。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广播、电视直接授课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相结合 的多样化教学活动的转变;从文字教材为主到文字、音像、课件(cai)、网络课堂、教学 包等多种媒体综合利用的转变,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教学领 域内,这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但是,目前教学资源的数量不足、 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 出。因此,资源建设仍然是电大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有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共 建的方式,统筹规划,上下协调,分工负责,使网络汇聚更优质、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 生提供更体贴、更周到的服务。
五、处理好长远规划与现实工作的关系,实现广播电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的话题从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学习方式的灵活运用、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四个方面谈了粗浅认识和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现行小学语文新教材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诸多特c。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在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时,应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
语文学科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对语文学科人文内涵的挖掘。
那么,如何挖掘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呢?我以一年级的拼音教学为例: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给学生要团结友爱。在学ǖ与j、q、x拼读规则时,我启发学生怎么才能记住,一个男孩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挖掉ǖ(鱼)眼”太残忍了!从孩子嘴中说出让人心灵震撼。还没等我做评价,就有小朋友说:“小鱼那么可爱,挖掉眼睛会死掉的。”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顺势说:“小ǖ有礼貌,见到j、q、x摘小帽。老师相信大家都非常喜爱小鱼,都愿意和小动物交朋友。”
二、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中小学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的有利改革。人的学习活动有三种主要形式:体验、发现和接受。这三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只是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所占的比重不同。比如: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通过感悟语言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这一过程就需要体验或发现学习;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时,也需要学生更多地经历、体验和发现。但是我们知道:小学生知识少、阅历浅,需要教师讲解的情况也很多,这时就需要适当灌输,提供背景知识、讲解言语规律。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一方面努力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另一方面对接受学习也不要完全摒弃。
接下来,我着重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鼓励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质疑和发现解决疑问。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独到的思维和新颖的见解要大加赞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2.尽量运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解决疑难。我们要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论。正所谓“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激活,就会逐渐成为学习的发现者和研究者。
三、在阅读中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尽情释放生命活力。这是阅读教学强调“情感体验”的价值所在。
李吉林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情境教育的创始人。她把课真正上成了美的教育,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在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她是这么组织的:
在学生初步诵读之后,引导学生诗意作画,问学生该画些什么?1生答:要画篱笆。师追问:篱笆要画成什么样的,密还是稀?生答:要稀一点。因为“篱落疏疏”。2生答:还要画小路。师追问:怎样的小路?3生:狭长的小路,因为是“一径深”。4生:还要画树,树上只画些小叶,树下要有落花,因为是“枝头花落未成阴”。5生:还要画蝴蝶,因为“儿童急走追黄蝶”。6生说:“不能要蝴蝶,蝴蝶已经“飞入菜花无处寻”了。李老师提示一句:“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7生得到启发,说:“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所以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了,但还是要画黄蝶的,要画在花丛中。”8生补充:“最好是被菜花遮住,只露一点翅膀,这样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在引导学生诗意作画的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体验了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让生命的活力得到了尽情释放,这是灵魂的自由舒展,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发展小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此并不够重视。我个人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1.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内容丰富,综合了社区服务、信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等,这样的课程就是要促进学生在构建知识、塑造心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考察、动手做的形式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无论在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是开放的,课堂上、校园中、学校外都可进行。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
4.综合实践活动课虽然有周密的教学计划,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能随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如能抓住现场生成的良好契机,灵活调整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最有价值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很多,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深钻细研、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诸多理念,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尽到教师最大的职责。
一、教育公平: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教育公平是公平在教育中的体现,可以分为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位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教育获取了同样的收益;教育机会公平是指政府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比如一致的升学途径、相同的考试规则、为每位学生获得良好教育资源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等等。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原则,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教育权是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政府应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给他们,即那些处在才干和能力的同一水平上,并有发挥其才能的同样愿望的人,应当有同样的成功背景,不管他们在社会体系中的最初地位是什么,即不管他们生来属于什么样的收入阶层。第二个原则是无差别原则,保证处境不利的社会成员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比如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下岗工人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等。因此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就保障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维护了农村孩子的利益,因而就实现了教育公平。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公平是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现实因素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加上我国长期对城市和农村教育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和教育政策,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面临一系列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刻剖析,是提出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路径的基本前提。
1.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从1985年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城乡二元化同样出现在义务教育领域,城乡不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差异的主要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义务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照这个原则,城市义务教育由市或区政府负责,农村义务教育由县、乡(镇)、村负责,但实际操作上又变成了乡(镇)、村负责,使得管理城市义务教育的政府层级高于农村。在经费筹集方面,比如基建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所需资金,在城镇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或者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在农村由乡、村负责筹措,县级人民政府对有困难的乡、村可酌情予以补助。城市义务教育基建经费由财政负担,除了基建费用,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经费、校公用经费等都是财政拨款,而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基建经费完全取决于乡、村的经济状况,但我国大部分的乡、村财政十分困难,这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根本没有保障。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保障了城市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却发展迟缓,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二元化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安排是导致城乡义务教育不能均等发展的主要原因。
2.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分税制改革后,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转移支付制度应运而生。转移支付是指在一定的财政体制下,按法律或政策要求,将财政资金无偿地由一级政府转移给另一级政府。从转移的方向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其中横向转移支付是指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财政资金的转移,纵向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财政资金的转移。从补助的目的来分,转移支付可以分为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其中一般转移支付是指不限定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用来补助低级政府的基础财力不足问题,也叫无条件补助。专项转移支付也叫专项补助,必须用在上级政府制定的项目上。又可以分为非匹配补助和匹配补助,非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不需要配套相应的资金,匹配补助是指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才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补助。但分税制改革后实行的转移支付制度,本身很不公平。我国转移支付包括税收返还、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补助、原体制补助四项,其中税收返还根本就不是转移支付,因为转移支付的目的是实现地区间财力平衡和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称问题,而税收返还是根据各省增值税、消费税增长额为基数进行计算的,即越富裕的地区获得的税收返还越多,这样不仅没有实现公平的目标,反而加剧了贫穷地区与富裕地区的差异[1]。由于针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规模太小,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绝大部分是一般转移支付,而其中税收返还又占了大部分比例,富裕的城市享受到较多的转移支付资金,贫困的农村得到的资金较少,由此不仅没有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异,反而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
3.不合理的重点学校政策重点学校政策使教育经费向城市重点学校倾斜,使本来就有限的教育经费过多地流向城市条件好的学校,而对农村学校关注则较少,人为地拉大了城乡学校间的差异。正是如此,使得在农村中小学的经费严重不足的同时,城市重点学校的经费却极为充足,几乎达到了浪费的地步。很多城市重点学校都花费大量资金建造人造草坪、塑胶跑道、星级宾馆式的宿舍等相对较为豪华的基础设施,而此时不少农村中小学连完好的课桌椅都没有。许多政府官员的政绩观更加导致用大量教育经费去建设少量的明星学校、名牌学校、重点学校这些面子工程,而忽视了大量教学条件低下的农村学校。在义务教育领域,由于几乎所有的重点学校都分布在城市,农村的重点学校很少,导致农村孩子无法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拉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除此之外,由于重点学校政策使得教育经费大量投入到重点中小学,由此导致重点中小学的教师在社会地位、福利待遇、办公条件等方面都大大优于普通中小学的教师,从而影响了普通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导致优秀教师流向重点中小学,加大了普通中小学与重点中小学的差距。
三、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1.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由于我国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完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手段[3]。在这方面,法国的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经验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法国制定了优先教育区政策,只针对处于优先教育区的学校进行专项扶持,优先教育区是根据学校的所处地区、社会环境、学生家长的社会职业与就业情况,以及当地学前教育入学率、小学留级率等标准确定的。对处在优先教育区的学校,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加大中央对这些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教育经费、教师工资、教学设备等各方面予以特别支持。比如减少优先教育区内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提高在优先教育区任课教师的工资待遇,给予特殊津贴,通过这种措施就缩小了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与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差异。基于此,建议我国确定义务教育弱势区域,坚持弱势学校优先补偿原则,增加专项补助的资金,对这些区域的农村中小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助,如西部贫困县的农村中小学。这样每所学校所分到的教育经费就会相对多一些,对提高这些学校的义务教育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破除二元财政制度的束缚,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义务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国家财政收入投入不能完全满足义务教育的需要,因此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倡导义务教育经费多元化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2]。要破除二元财政制度对于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束缚,在现实的条件下,实现义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是有效途径。一方面,可以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彩票。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彩票可以有效地弥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筹集资金。基于此,可借鉴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成功经验,通过发行农村义务教育彩票,吸引民间闲置资金,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发挥社会捐赠的作用。我国向来就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比如在清朝时期,清政府为了筹集义务教育经费,弥补官方投入的不足,鼓励和倡导不同形式的社会捐款与个人捐款助学,并对之予以奖励和表彰。《奏定学堂章程》中就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绅董能捐设或劝设公立小学堂及私立小学堂者,地方官奖之:或花红,或匾额;其学堂规模较大者,禀请督抚奖励给匾额;一人捐资较巨者,禀请督抚奏明给奖。”现在,我们在努力发展公办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鼓励和引导社会与个人参与农村义务教育,多渠道增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捐赠,在实施慈善行为的同时,民间资本还能得到一定的税收利益,这样可以促进民间资本捐赠义务教育。
3.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教师政策向农村学校倾斜由于义务教育教师待遇的不公平,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出现了不合理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地区流动到城市地区,西部地区流动到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等,这种不合理流动加大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