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收稿日期:2007―03―10
作者简介:郑文晶(1964―),女,蒙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呼伦贝尔学院数学系几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21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理念
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的创新理念中指出,创造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总格局中的地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最主要的场所,必将成为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运用系统的主力军。知识经济的内在核心因素就是创新,知识创新是基础,创新人才是关键。高校要组织开展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的知识创新,是大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使命。高校既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又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高校营造一个全新的创新氛围。
2.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需求
高科技时代充满着激烈地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核心往往是数学,交叉学科的核心也往往是数学。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课题组把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分为专职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应用型数学人才、基础教育数学教师五类。这五类人才他们是理论数学的研究人员,应用数学的研究人员,交叉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对于研究人员必须具有科研能力。高校教师、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数学教师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他们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高科技社会对五类数学人才的要求必须具有较宽视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3.目前高等院校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赵继源等经过调查高师院校数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如下现象:(1)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缺乏自我表现的欲望。一般认为,具有创造力的青少年往往敢于标新立异,敢想,敢说,敢做,不畏惧权威,而我们大学课堂里的学生却极少发表自己个人看法,不敢表现自己;(2)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讲解法授课,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都几乎剥夺了,只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创造力;(3)当前数学课堂学习普遍缺少广泛深入的互动和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创”与“新”的有机联系,即“创”是对尚没有出现的事物,在没有现成的路可走的前提下去奋力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来,发现并向世界推广这个新事物;“新"就是相对于已出现的事物而言,这个即将要发现的事物从本质、形状、特征都是不曾有过的,或是对已出现事物加深认识,发现其尚未被人们发现的特质,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得到提高与深化,也可以对现有的事物发展做出科学而有说服力的预期判断。或者找出一条发现发展这种新年事物的更加可行而有效的新捷径。同时,“创新"也包含对前人的知识和已发现事物进行新的分析归纳和总结。
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用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不同,创新意识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条件,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创新意识是创造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它至少要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推崇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以创新为荣的思想观念;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勇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应具备的渊博知识、广阔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领域的能力以及掌握必要的再学习的方法,并能自由地从一个知识领域跳向另一知识领域;第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具备献身科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要求高、难度大的复杂工程。但只要我们找准立足点和突破口,它又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正是这样的立足点、突破口和有效载体。因为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上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正是一个素质优良的科学研究工作者的起码要求。科研工作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种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拟定新对策的创造性活动。而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及奉献科学精神的全面展现过程。一个人如果没有对科学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就不可能敏锐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更谈不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更无可论及;反过来,即使具备了献身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能深入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也只能是空有满腔热情,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几个观念
1.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而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创造性能力,二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一个人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智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为了培养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使学生在逆境面前,形成良好的思维反应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学生拥有坚强,乐观,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提高未来创业的成功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基础
必须明确,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那种片面强调科研能力而忽视学生基本知识学习的倾向。扎实而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掌握广博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才有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数学专业基础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的教师不仅要加强基础课的教学还要加强数学基础课中习题课的教学。一堂精心设计的习题课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又要切实抓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3.数学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
数学研究和创新当然需要讨论和交流,需要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但是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有所不同的一个特点是,数学创新更多的是个人劳动的成果。牛顿从对力学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莱布尼茨从对几何的研究中创立了微积分,他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合作。罗巴契夫斯基、高斯、波约尔各自创立了非欧几何,他们之间也没有合作。
各校数学学科专业的学生中往往会出现一两个特殊学生,他们不仅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好的基础,而且对数学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有一定的数学天赋。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发现这样的学生,特别指导这样的学生,发展这些学生的个性和数学优势,促使他们迅速成才。
4.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方法
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与技能提高的需求,要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这些课程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诸如如何选题,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资料,如何提炼论点(观点),如何谋篇布局、安排论文结构;如何论证阐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规范,等等。同时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大作业或小论文题目,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基本训练,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和辅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科研创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广大学生经过科研创新实践的磨炼,科研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寅平.确立21世纪高等教育新理念〔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4).
〔2〕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女大学生是女性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在高等学院当中开展女大学生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特别将女性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上升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同女性人才培养密切联系,为今后女性人才的储备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是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探讨女性创意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并将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对于创新教育的理解,虽然各有不同,但是笔者认为其核心都不是围绕“创新”本意的理解而言,而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的。
对于创业教育而言,从广义上来将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而言,创业教育主要是指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所具备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各项能力。
因此笔者认为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创业,在于通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形成有创意的创业。具体来讲,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自身的教育体系,通过有目的性和有组织性的安排,让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培养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提升创业能力。
二、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女大学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发展的今天,女大学生不仅是中国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而且也是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力量。从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来看,在校女大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已经稳定在50%左右。中国在校硕士生比例当中,女性也接近一半。在校女博士的数量也从1986年不足500人发展到2009年的8万余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等学校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女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女性人才培养的周期来看,18-28岁是生命周期的重要转折点。它即是女性婚恋和生育高峰期,也是女性作为青年人积累人力资本,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正是女性在校学习攻读本科、硕士、博士的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开展创意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女性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其做好人生规划,是帮助其走向成功和幸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
(三)女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式的需要
从普遍的社会现象来看,近年来学生就业难,特别是女大学生就业就更加困难。女性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生命周期以及婚恋、家庭等方面的影响,在就业当中处于劣势。因此发挥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提升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也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手段。
三、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女大学生在高校当中既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因此在高校当中开展女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
(一)树立创意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以生为本”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更要体现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因性施教,考虑女性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实施正确的性别教育,针对女性特点培养女性人才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致力于女大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2.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的。树立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女性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在精神层面,要培养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女性精神;在心理训练上,要让女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具备自我调节能力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心智成熟;在知识储备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理论,良好人文修养和较为广泛的综合知识。在思维训练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具有一定思辨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能力培养上,要培养女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以女性人才培养为核心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意识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C-0004-02
当今社会是信息和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知识和技能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对于知识的创造能力、处理和加工能力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那些有着教学、科研能力的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教育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优势,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科研教育,学生才能够掌握应对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教育以培养专业化的人才为主,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导致学校的专业划分过于细致,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面比较窄,职业的适应能力较差,专业的就业方向不宽,创新能力不足。近年来,发达国家开始推行综合性的人才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岗位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主张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可以有效纠正当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思想及目标,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实施高校教育改革。
一、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一)主要培养措施
1.以学术讲座方式促进科研交流。学术讲座是创新性科研成果和进行科研交流的基本方式,一般由各个高校自行安排。据统计,高校每年有60~80个学术交流活动,而进行交流演讲的人一般是学校的教授、讲师,某一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具有留学经历的海外科研人员。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能够形成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分享,拓宽人们的视野;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个吸收学术前沿知识的重要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之外,接触到领域内最先进的科研思想及成果。
2.科学研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课题化的形式构建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将科研的课题融合其中,让大学生结合科研课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培养自我的创新能力。例如河北理工大学在物理学专业的建模课程当中引入了科研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工程研发的实际需求进行建模,让学生在实际科研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3.增加科研考核评价分数,不断完善和提升学校的学分制度。当前很多高校在主动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改革传统的学分制学业评价制度,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纳入到考核体系当中,设立专门的科研学分,提升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与学校的学分制考核计划形成互动,鼓励学生在假期或者课余活动开展一定的科研活动。
4.鼓励学生开展科研训练。虽然我国高校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刚刚起步,但是目前还是有部分大学开始通过科研计划的设置,给学生的实际科研行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例如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的数学建模大赛,以及国家提出的SRT科学研究计划。SRT科学研究计划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来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水平。
(二)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从当前我国人才的科研能力来看,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过分拘泥于理论基础知识,不善于对知识进行应用和创新,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差,这类人才无法很好地应对未来的科技发展,我国的科研水平始终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科研教学以及创新性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一方面这些科研项目的重点放在了具有较高学历的硕博士上面,而本科阶段的科研项目资金投入较少,一般本科生的科研经费在1万元左右。另一方面,除了一些重点高校,一般的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还没有将科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
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缺乏对大学生科研的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学校缺乏科研的硬件条件,没有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很少。例如,根据国内3个高校的调查显示,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只有十几人,其中大多数是校级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活动都是自发性的,没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较好的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训练,不具备科研的能力。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校和教师认为当前学校的科研条件不足,尤其是在本科院校没有专门组织科研活动的办公室和项目组,而是由学校的团委负责,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而对于本科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没有系统的组织及管理体系,没有学校的政策、设备及服务保障。
二、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本文以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系列项目为例探讨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科研思想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理论和应用理论,通过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以及勤于动手操作来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就是启发学生观察和体会生活得到的,有同学苦于家人输液过程中总是长时间盯着输液器,希望能够有自动监控系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们鼓励学生针对这一课题展开前期调研工作,根据调查结果一般病人不愿意因为一次生病而购买输液监控设备,但是医院对这方面则有着很高的需求,由于护士的工作量非常大,管理的病人较多,如果能够使用输液监控设备,将可以很好地提升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针对市场的需求,我们开始了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二)师生共建科研项目增强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比例,坚持教学和实验设计围绕实际应用进行,促进当前的实验教学朝着深层次的方向发展。首先,改革学校实验教育的重点,改变过去以理论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以及创造性和应用性的实验内容,采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开放性的目标及方案,充分调动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根据国家的科技发展改革重要文件,我们将科研项目引入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其中,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包括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以及广西医药卫生重点科研课题――“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研制及示范”,该课题已经进入南宁市科技攻关和新产品试制立项。ZigBee技术是一种近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距离短、功耗低且传输速率不高的各种电子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典型的有周期性数据、低反应时间数据、间歇性数据传输。ZigBee网络不同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且工作可靠、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以及操作简单。
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建的科研团队计划将该项信息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当中,用于输液系统的监控,对病人输液过程实行全程监控,实现自动提醒,减轻护士及看护人员的压力且提高效率。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学习平台,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更增加了对科研的兴趣。
强化学生的实习教学,增加学生的实习时间,放弃在大四学年集中实习的计划,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将实习分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实习教育与理论教学穿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通过实习实践以及科研来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自己对知识的渴望。
(三)构建创业平台,实现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
学校和教师共同强化对学生科研项目活动的组织,学生从事科研活动需要一定的平台和组织管理工作,学校可以通过成立科研指导办公室,为学生组织科技研究竞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的申报和指导,针对在科研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发学生对科研活动的兴趣。例如,针对我们一直开展的“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系列项目,为了更好地将科研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并获得国家的创业资金支持,笔者鼓励学生在毕业后通过自主创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成立了以该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创业公司,并认真编写了课题申报的表格及报告,尤其重点阐述了项目的创新点和市场应用价值效益,按照zigbee无线网络技术、电子称重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一个智能输液监控系统,成功完成了申报工作。
三、结论
从“基于zigbee技术的输液监控系统的研制”案例的产生、研究到进入实用阶段,中间经过了很多过程,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指导思想始终贯穿始终,在学校制度及个人教学模式的配合之下,学生实现了从创意想法到创意实践再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提升了自身的综合应用素质及能力。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和社会应当共同配合,通过教育改革和社会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让校园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丹.论高等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
[2]程桂芳.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5)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科发计字[2010]543号);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1072);南宁市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立项(201103008A);广西科技厅千亿元产业重大攻关课题(桂科攻11107002-42)
关键词:科研平台;德育素质;创新能力;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247-02
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是时展的需求,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高校科研平台作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研究基地,吸引、培养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它具有技术集中、人才集中、课题集中多种特点和优势;同时,其工作性质决定其研究与自然、社会距离更近,教师与学生之间距离更近,是对大学生德育素质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融合培养的最佳场所。近年来,我们依托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大学)科研平台进行了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近三年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明确平台功能,树立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相互渗透新理念
当前本科教育中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融合缺少有效载体,是导致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能力与德育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高校科研平台以其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源优势在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培养中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依托科研平台,建立了全程参与,整合培养新体制。通过平台教师全员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心身育人;通过召开大会、老教师和学生自我介绍、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面对面谈心等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平台教师除了负责指导学生的具体科研项目外,从学生的思想动态、科研设备分配、学术讲座、文体活动、后勤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教师人人培养学生,学生事事有人培养。通过团队统一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犹如在一个大熔炉里相互交融,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在管理活动中达到了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相异互补。
二、开辟新渠道,促进德育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相互渗透
科研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实践活动作为渗透德育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使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化,人文素养、公德意识、心理素质的培养客观化,教育形式趣味化,提高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效果。(1)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通过阅读历史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阅读励志书,强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奉献精神;阅读文学书,净化心灵,陶冶情操。(2)开展学生自主管理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让本科生参与科研平台管理把自己当作平台的主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到东阳光集团、宜化集团、人福药业、神农架聚能药业等企业参观学习,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大学生严谨、务实、多思的良好品德,增强对国家的使命感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4)开展主体实践活动,催生个性成熟:将科技创新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文素质的教育。重点实验室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中,有目的要求学生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和“挑战杯”活动的方式参与到相关企业的管理和产品开发活动,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5)注重毕业实习指导,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本科毕业实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德育教育最佳整合期,也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我们通过科技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精神,养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从而实现科研创新能力和德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构建科研平台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机制
我们对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和科研期间的表现,从科研、管理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检验实验室实施科学精神与德育素质培养效果。科研上,学生的科研的成果为考核指标之一,同时对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也进行考核,指标包括科学态度、科研成本、学习能力、工作效率、仪器设备和低值耐用品使用的完好率、团队协作精神等。管理上,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实验室公共财产管理、安全卫生管理、考勤管理和对实验室建设的建议与思考等。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学生参加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的效果等。实验室对学生的考核改变单纯通过理论考试评价学生能力的模式,以实践工作能力考核为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引入社会考核内容,对在实验室走向社会的学生,通过对其社会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以及学生对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反馈调查,评价实验室对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与意义。通过100份问卷调查,我们科研平台推行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融合的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毕业学生的一致好评,用人单位对实验室培养的学生满意度达到92.5%,毕业生对培养模式满意度达到100%。用人单位对实验室毕业的学生评价为优秀的包括职业道德,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认识能力。社会评价客观反映了科研平台将德育素质与科学精神融合的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人才。
四、依托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
近3年来,我们通过“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本科毕业生38人,有7人获得湖北省优秀学位论文,发表研究论文20篇,其中SCI论文2篇;接受大学生科技创新小组17个,培养科技创新学生45人,培育出科技创新团队8个;指导的学生先后获得了湖北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湖北省人福科技“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大赛、三峡大学“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诸多奖项;学生参与申报成功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3项。申报专利5项。协助完成课题鉴定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通过主体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在社会各岗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明显提高。
五、体会
通过开展“科研平台―团队统一管理为主导―创新能力与德育素质教育并重―活动式教育为载体―内部考核与社会评价结合”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提升当前大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校的科研平台对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庄明珠,陈闽军,刘玉敏.发挥科研平台优势,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张桂春,张萍,刘新海.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J].科学教育,2005,11(6).
[3]费正东,屠美玲.科研平台反哺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4).
[4]王莉,韦革宏.浅谈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108(2).
[5]张泽民,李伟,张秀香等.如何利用科研平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3(2).
【关键词】物理学;人才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在我国国力强盛中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物理学科的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物理学科功能独特,这已成为许多学者的共识。结合高校物理教学,利用并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功能,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样的命题需要我们高校承担着物理教学责任的教师予以积极的探讨。
曾有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开放创新实验室”这种形式,发挥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和能力功能,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可创造一种积极向上、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崇尚真理、求实创新的学术气氛,对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更好完成时代赋予大学教育的责任,可起到积极作用,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的研究结果是建立在教师精心指导的基础上的。具体的说就是教师的认真备课和有意指导下,以学生创新意识训练为主要目的,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找实验仪器和材料、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过程和所取得的实验成果训练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要素和内涵的感悟。一般认为:科学精神的要素或内涵可分为6类: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宽容的激励。通过每位同学和老师在开放创新实验室的互动实践,不断探索,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训练,创新意识得到启发和加强。
作为有着一定阅历的物理课教师,本人对物理实验对学生意识培养的作用有着深刻的体会。一般情况下,我在物理课包括物理实验课的讲授和组织引导的具体做法是:在讲授专业课时,结合授课内容,多做舌吻和多向学生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这老师的问题紧张的活动,有时一堂课会设问提问20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产生了很强的刺激性,这些问题又都是消化理解授课内容的知识点和关键点,让学生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在物理实验课中,启发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找资料,自己动手实验、自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并适时报告进展情况。经过学生小组两到三轮的讨论交流,根据确定的目的,再设计出更佳的实验方案,寻找仪器或自制仪器,反复试验,最后进行实验表演和评比,由相关老师组成评议组,观察分析,研讨讲评。虽然,这样的做法对于教师将比较费心费力。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且把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活动中,学生间相互启发,教师和学生间相互交流,使得学生的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物理实验在大学生乃至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呢?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基本运动规律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物理学的性质决定了它是整个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是许多高新技术的重要源泉,是工程科技的重要基石。20世纪革命性的技术发展,大多得益于物理学的基础研究。许多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考察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仅就核技术的物理基础,激光技术的物理基础,以及电子和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即可知道,物理学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仍然是技术发展的最主要源泉,是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带头学科。由于物理学的基础性以及它和人类文化的深刻联系,即使对培养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各种学科的高水平人才,以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科学素养,都是重要的基本要素。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但又高于实验,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物理实验处以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育人、培养能力等方面有独特运用和重要影响,故称物理实验具备教育功能
能力功能,在新形势下,怎样理解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科学实验的素养,怎样列出学生基本实验技术的要求,这一切都需要认真具体的探索。当然也必须认识到,这些方面的回答不可能是唯一的,而且又是不断变化的,结合具体情况,研究物理实验的功能,有效的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是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现在的观点审视、选择和组织好传统的教学内容;处理好传统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思想的关系;深入研究物理实验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及其在培养方法、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适当安排接口,介绍它对科学、技术及现代生活的影响;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坚持和发扬物理实验具有探索性、革命性、追求基本理论的重大突破性;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改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力争达到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需要的有机结合。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学科,20世纪,由于物理学的基础地位和带头作用,推动了整个自然科学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在中国路人皆知。进入21世纪,物理学将怎样继续发挥这种作用?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崇高实践、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不懈进取、生动活泼、求实创新的学术传统或学术氛围,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有很强的继承性、发展性、前瞻性和可移动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物理学科的这种基础地位,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影响,或者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职业的需求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既然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的工具性质的作用,作为高校物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和应该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怎样才能对社会有较大贡献?什么是物理学的真谛?物理学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方面,为什么是其它科学难以替代的?“总是生机勃勃,不断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物理学”的本来面目,怎样才能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充分体现?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怎样才能够对学生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等,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怎样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训练有素的人才?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在当今社会难免不被物理专业的学生所关注,也难免不会被国人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