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创新意识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本土资源 课堂教学 课外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0-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5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社会科学教师也担负着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责任。
1 挖掘本土资源科学有效选题,开展创新活动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如何科学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关键。社会科学分类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城市问题等,其涵盖领域大,有很大的选题空间,因此社科类学科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更要注重课题选择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做到:
1.1 利用多元文化资源
泉州是文化历史名城,有着“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宗教博物馆”之美誉,泉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00多处。《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泉州古民居文化》、《闽南小吃与民俗文化》、《泉州多元宗教文化旅游营销策略》、《掌中木偶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等课题,充分挖掘了泉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学生自己能够完成大部分课题研究工作。
1.2 利用学生生活体验和校园文化资源
中西快餐给住校生带来了方便,“地沟油”和食品添加剂等又给学生带来了健康隐患,学生以此生活体验确立 《“地沟油”问题探究》、《食品添加剂与健康》等课题,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兴趣。我校把南音教学确定为学校的一项教育特色项目,开发校本南音教材《南音生南国》,让南音走进课堂。我们利用这一独特资源,引导南音爱好者探究《中学生传承南音文化的现状和对策》,便于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1.3 利用侨乡特色经济资源
泉州是著名侨乡,民营企业众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泉州外来工近200万人,农民工180万,非公有制企业中农民工占90.1%。来泉外来务工人员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外来工的生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关于泉州近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关于泉州民营企业外来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走进深山中的全国文明村------永春美岭》等课题,实地走访,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依托课堂主渠道,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
2.1 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权威挑战的精神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创新意识往往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个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会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特别是对平平常常的事物提出千万个问号。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还要使所提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体现学科教学的思考价值和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社会热点问题、易混淆知识点、想象性问题等,巧妙设计疑问, 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自由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堂知识、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平时的所见所闻,各抒己见,相互辩论,从而起到既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又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
2.2 培养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理性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种崇高的科学精神,也是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要求。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习惯,提高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地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3 培养发散型思维与勇于探索真理精神
科学创新人才重要的心理特征,包括内部驱动的动机形式、 面向问题解决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性格、开放深刻的思维与研究风格等因素。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发散式提问。通过让学生掌握这些有效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让他们进行自我训练,从而达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上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还有什么,不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多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
3 开发课外活动课程,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及其相关的社会活动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课程。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互联网的作用,围绕科普教育和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提高开展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活动,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
关键词:科技馆展览 教育 青少年 科技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193-01
科技馆是面向公众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重要阵地,从科技馆展览的受众上来看,青少年是科技馆参观的主要人群,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科技馆展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科技馆展览教育在组织与设计科普活动中,也要结合青少年发展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定位。
1 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
1.1 科技馆的展品有助于对教材直观理解
青少年在科技馆观看科技馆展览时,科技馆的展品有助于青少年对教材的直观理解。对青少年而言,传统的科技教育以课堂为主,青少年获取的科学知识大多来源于课本,知识获取的渠道比较单一,且十分枯燥。科技馆展览教育,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原本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有趣,青少年在参观科技馆展品的时候,对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化和补充,不仅直观地理解了科技知识,而且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科技馆的展品有助于对教材直观理解。
1.2 科技馆展览教育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
科学教育是中国科技馆的主要功能之一,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还表现在科技馆展览教育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方面。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科普资源十分丰富,科技馆展览教育创造的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在科技馆展览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提高青少年继续探索的兴趣,进而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对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3 科技馆展览教育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
科技馆的展品是开展科普教育的良好资源,因此科技馆展览教育有利于普及科学知识。对于青少年来说,青少年在科技馆进行科技馆展品参观时,面对着大量的科技信息,涵盖的学科和领域较广泛,除了可以学到学校里接受到的科技知识以外,所蕴藏的信息量较之课本更为丰富,还有很多科学知识是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尚未了解和涉足到的知识领域。在常设展览之外,不少科技馆还结合科技发展和公众需要,定期推出一些临时科普展览,在一定程度上也普及了青少年的科学知识。
1.4 科技馆展览教育有利于培养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科技馆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一般来说,开展科技馆展览教育,其目的不是单纯地对青少年传输科学知识,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科技馆展览教育强调参与性和趣味性,通过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激发广大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对于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2 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作用的策略
2.1 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
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展览,是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开展,需要多组织青少年参观科技馆的展览,与此同时,还需注意的是,青少年参观科技馆的过程中,对于青少年不懂的高新科学技术,要适当引导,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指导青少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青少年一定的科学知识讲解,以便青少年在参观科技馆展览的过程中,增长科技知识,进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
2.2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
在科技馆进行现场科技教学,对于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科技馆现场科技教学,和学校教育相比,更加具有开放性,青少年在科技馆学校科学知识,可以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科学技术,因此,在进行科技馆展览教育的时候,不失时宜地进行现场科技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标知识的理解。在现场教学时,可以由科技馆工作人员操作展品,启发青少年解释展品所演示的原理和现象,并提出问题。教师结合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帮助青少年分析问题。
2.3 开展实践性较强的科技制作
开展实践性较强的科技制作,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动手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很多科技馆开始意识到了开展实践性较强的科技制作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动手制作项目。比如:小小机械加工中心、无线电装配、制陶、造纸、模型制作等。科技动手园区为青少年提供了参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制作中学会创造,施展才华,体现自身价值。科技馆应当充分发挥科技动手园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到科技馆参与科技制作活动。
2.4 举行富有趣味性的科技活动
科技馆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之外,有必要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举行富有趣味性的科技活动,也是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作用的有效策略。科技馆组织的科技展览教育,如:科普报告会、科普进校园、青少年科技创造作品展等比赛活动是科技馆展览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科技馆教育的展教功能。另外,科学表演的形式活泼、内容生动,趣味性强,具有观赏性,如:高压电演示,液氮表演等,也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总之,科技馆展览教育与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结合科技馆展览教育,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增强青少年科学文化知识,应不断探索发挥科技馆展览教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作用的策略,这样才能使科技馆展览教育促进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卞飞,孟庆虎.科技馆是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的重要阵地及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1(23).
[2] 董薇薇.浅谈科技辅导员综合素质对提升科技馆形象的影响[J].科技风,2009(13).
[3] 赖灿辉.关于科技馆创新展品策划与研发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4] 吴顺鹏.科技馆与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5] 扈先勤,刘静,李占超.浅议科技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0(11).
(兵团第五师中学,新疆 博乐 833400)
摘要: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技创新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制,激发青少年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生活、用于生活,让科技创新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 :青少年:创新教育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懈的动力和源泉,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青少年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是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关键。
1创新学习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激发青少年对探索科学的学习激情,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创新学习。创新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和理解,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出新的知识。这种“新知识”可以是新认识、新观念、新想象和新的学习方法。要使学生获得这种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营造出学生广阔的创新空间。创新形式下的青少年教育应当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然而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是独立的,而是在教师的督促下进行学习的,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灌输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青少年的活力和灵性。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没有权力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兴趣。今日的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都充满着智慧和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及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的主体。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使每个学生都富有生机,充满活力。
2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
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可以肯定地讲,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某种潜能。教育者应视之为资源和财富,加以挖掘和利用,通过创新教育,把学生存在着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事实上,“天才”与“平凡”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绝大多数人先天的条件都是相似的,有的人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而有的人却受到抑制或扼杀。
3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育要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创造环境,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性学习。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满堂灌”、“一言堂”式教学比比皆是,这必然会影响学生潜能的开发。现代教育论认为,青少年身心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一时期他们的特点是:好奇心较强,易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容易按照各种模式进行塑造。在这一时期,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发挥学生潜能的关键时期。许多有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已显端倪,到青年时期就锋芒毕露了。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活动越科学,活动水平越高,活动内容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全面、越充分。同时,我们绝不能低估后进生的创新潜能。在创新面前,没有后进和优秀的差别,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样深厚,关键在于教育者怎样去挖掘。
4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包括科研课题、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和科技成果展示活动等。
4.1科研课题
通过设立科研课题,培养一批创新型教师,通过创新教育实践,探索青少年的创新特长教育方式,研究提升创新能力的具体办法。
4.2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设立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学生创新思维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4.3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科技后备人才,进行科技活动的引导和指导,以此来培养大多数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
5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当前,创新教育极力提倡重视学生的独立个性,就是要求每个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品德。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在青少年教育中,学生是主体,只要有一点潜能,就应该充分肯定并进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意识。教育的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让科技创新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课外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3、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关键词】树立 创新意识 提高 创新能力 培养 创新型接班人
Acquires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enhances innovation ability to train the innovatio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uccessor
Li Zerong
【Abstract】The party 17 big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the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country takes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the core duty, is clear about the request to insist that tak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independent innovation path, implements the modernization the enhancement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each aspect, guarantees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 superb target smooth realiz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set up the innovative ideology, the enhancement innovation ability plan 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o the educational work.
【Keywords】Sets upThe innovative ideologyEnhancementInnovation abilityRaiseInnovation successor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应把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的方略贯彻落实到教育工作中来。
1.树立创新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在中国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取得重大成果之期,不少地方仍然存在教育教学呆滞刻板,知识传授粘贴复制,育人方法生搬硬套等等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背离的问题。教育的条条框框,陈规陋习不同程度地禁锢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较大范围地约束着人们的言论行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有形无形地捆绑着人们的手脚,鞭苔着被动的从教者和受教者。特别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一味追逐考试高分,追求高升学率的群体和部门,人们情愿不情愿地、程度不同地失去自我,表现出依样画葫芦、墨守成规、机械死板,创新意识受到严重的约束和扼制。
学校里师生们日复一日地教、读、背、写,象陀螺一样从早到晚不住地旋转,象钟摆一样不停地摇动。名目繁多的考试如炉火烧灼着学子的创新梦想,频频的测验冲撞着孩子的远大理想。抑郁着、彷徨着、矛盾着的人们为争名次被无序、无情的竞争扑打着心灵中闪闪烁烁的光亮,曾经有过的良好憧憬、美妙梦想变得隐隐约约、时隐时现,些许创新的冲动和欲望变得游离不定、渺渺茫茫。为此,我们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延滞、阻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现象不能麻木和容忍,应积极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2.树立创新意识,夯实创新基础
树立创新意识,首先要明白意识指什么?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形活动,它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古往今来,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创新为先导,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启迪智慧,创造差异,要根据创造性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用创新的人才观念,以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强化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新展现出光彩。
创新意识是具有创造性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一个人没有创新意识就不可能产生创新思维,也不能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获得创造成果,更不能承担起创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梁启超先生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如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太多太多的人才,尤其需要优秀创新人才。今后,人才的竞争会更加激烈,青少年要挑起富民强国大任,必须从小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作好准备、夯实基础。
3.树立创新意识,推行创新教育
打造创新型国家需要推行创新教育,我们应将创新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3.1推行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意识要新。创新教育是一种发现问题,善于把握机遇的敏锐性,是积极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推行创新教育,要求教育者的意识要新。总书记讲:“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者实施对孩子的教育引导,要以人为本,切合实际,理清思路。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目标决定方向。只有教育者思想新、观念新、才能视角新,才能在新的高度上产生出新思路、新看法、新办法,才能用新智慧来创造支撑、充实引领,才会敏锐地发现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和创新思维,做到有意识地开发它、全身心地保护它、千方百计地丰富它。
我们要当好青少年的导师,做他们学习的标杆,生活的榜样,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创新的指导者,实践的参与者,个性发展的服务者、学习目标的启发者,奋斗前进的引领者。要以一种民主宽容的心,善待孩子们的本性,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勇于表现出与众不同,有独特个性,有发明创新,使创新教育顺利向前推进。
3.2推行创新教育,需要营造民主活跃的环境,提供宽松的条件。推行创新教育要营造民主活跃的良好环境,提供宽松条件,培育适宜土壤,积极为孩子们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
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自由思考、独立探究的环境条件和时空。我们在推行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为孩子们构建发展空间,积极为孩子们提供和创设能够表达自己愿望及思想的场所和氛围,提供积极和谐的情感保障和安全感,给孩子们自由的活动空间,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孩子们长久保持愉悦的心境,保持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无拘无束大胆地观察、想象天上、地下、人物、动物等事物的相同与差异。要适时设置并提出一些内涵丰富、具有挑战性、有创新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勇于探索,鼓励孩子们带着好奇心学、带着问题学、带着乐趣学,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保证孩子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安全愉悦的心境下,积极投入到探究创新的学习之中,在思疑、质疑中探寻真理。
朱熹说:“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人们在质疑和思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过程,对于事物,前人的认识是后人认识的基础,后人新的认识常常是补充式、增加式、突破式的。我们要千方百计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思疑质疑,不断发现探索、实践创新,灵活运用联想,回归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方式,提高广泛性,增强灵敏性,挖掘深刻性,自主地寻找出求解的方法和答案,在满足兴趣、发挥潜能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孩子们亲身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自我实现的快乐,就能萌发出到更多更宽广的领域去发现、去创新的欲望和冲动,他们的创新思维才能多向性发展和可持续创新发展。
3.3推行创新教育,要讲究教育艺术。我们推行创新教育,应大力强调素质教育,讲究教育艺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推行创新教育,提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必须以人为本,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案,采取恰当的育人方法和手段,培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敢于创新的激情,使孩子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碰撞出火花,产生出奇思妙想,形成创造性思维意识。
有人说:“天才的发明家就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价值,在人们习以为常和不屑一顾的细微处触发灵感、产生梦想。”我们要及时发现并保护青少年创新意识的火花和创新的锐气,珍惜孩子每一次激情的冲动,这种冲动和灵感便是创新和创造的勇气,它体现了生命的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新。
3.4推行创新教育,积极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科学的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总书记讲:“要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孩子们思维和能力的增长,是自己主动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滋长发展起来的,正是孩子们无数的奇思妙想,才能促进和萌发创新念头,实现大胆创新。由于青少年受年龄限制,思维方式尚未固定,他们认知水平有限,没有生活经验,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不受框框限制,不受条条束缚,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有时成人们觉得毫无意义,毫无道理的事情他们却偏要亲自尝试不愿轻信,产生出许多疑虑,对事物往往产生与成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从而形成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所以,要培养和激发孩子们解决困难的主动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会用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看待困难、战胜困难。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要求和强迫孩子,避免扼杀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学校教学科目增多、要求更高的情况下,孩子们承受的心理、生理压力相对增大,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和爱好,选择偏重于某些学科,对喜欢的学科能认真尽力,不喜欢的则可能怠慢。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解题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应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爱好、特点和天赋,注重孩子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其它综合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4.努力培养创新兴趣,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创新兴趣能激发创新欲望、树立创新意识对提高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具有创新能力才能促进创新发展。创新能力是发散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五项基本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从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其中,发散思维是创新的核心,也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发散思维也称求异功能,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展扩散,使思考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一种方法,而是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求得各种合乎条件的答案。
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和可塑性相当强,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应以活动的全面主动开展为中心,积极提供载体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满足孩子们求知欲望,以保护其天性,张扬其个性,产生出创新的不竭动力。要注重将独立思考、独立钻研与交流切磋、争论辩答相结合,把孩子们对事物的好奇心转变为兴趣,把兴趣转变为探究的冲动,把冲动转变为热情,把热情转变为意识,把意识转变为执著追求。让创新意识的火花和创新的锐气得到保护、持续闪亮,实现孩子们终身创新梦想。
青少年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重视操作实践,操作实践能很好地锻炼、提高孩子动手动脑能力,可扩大内涵,延伸外延,有利于调动孩子的多种感观和多种心理因素;能激励主体意识、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创新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活跃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只有孩子们的个性认知和原始表达得到了尊重,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创新天赋被早日发现,创新潜力才能被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激发和调动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独特的认知和原始的体验源于生活、立足现实,使创新思维放射性展开,迅速覆盖到事间万物的每个角度,众多领域。如此,孩子们就能尽情地放飞想象思维的翅膀,在宇宙中自由的飞翔,在科学的海洋里尽情的翱游,在创新的世界里焕发光彩。
操作实践是最好的显性活动,只有让孩子们自己亲身经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被动默默接收,孩子的知识和能力才会增强巩固。只有孩子们掌握运用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学习方法,就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找出规律。只要善于观察,勤学多思,坚持不懈努力实践、不厌其烦交流展示,就能更加耳聪目明,创新能力就能有很大提高。
5.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高需要家庭教育紧密配合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各国教育突飞猛进,令人眼花缭乱。在世界大形势下中国教育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鲜明特征:一是从发展形势看,我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二是让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要求上好学,接受优质创新教育的问题已成为突出矛盾;三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已进入到提高质量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可以看到:我国教育面临的压力与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被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
我国教育法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为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条件。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对其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被监护人进行教育。”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和家庭所具有的教育责任和义务。
家校共教共育是较为科学成功的教育方式。古往今来,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和补充,从三娘教子、岳母刺字、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等成功事例中可以看到:学校与家庭教育各自具有特点和优势,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在时间、空间、方式手段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学校择重于传道、授业、解惑,相对家庭教育而言要集中统一、规范严格,约束力较强,集体传授说教的份量较家庭教育更重一些;而家庭教育在时间、空间、方法手段上则更具灵活性、松散性、多样性。家庭中家长的思想意识、言论行动,每时每事都潜移默化、直接间接,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孩子,血源亲情使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相比学校更平和自由、分散灵活、变化更大,其可变性和自由性是学校教育达不到的。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认识学校与家庭教育二者相结合的重要性,使育人的出发点和目标达成一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
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塑之人,可造之才。一般来讲成功的孩子都是在和谐美丽事物的包围中长大的,但美的感知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环境、家庭和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由于人的能力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渐进过程,有可能在一个阶段有的能力处于隐形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和结果。但要相信:没有一次次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变化,我们不妨常常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甜美的微笑面对孩子,不要吝惜适时赞赏他们的不同寻常,甚至是异想天开,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和希望,孩子们的创造力就会喷涌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