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的培养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企业需求中高层管理者较多。但是绝大多数的高校人才缺乏管理经验,没有做过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这就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中层管理者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去向不够明确,定位不够清晰。绝大多数的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人才。但学校并不明确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了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了解不准确,没有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不合理。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的实践性较差。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实践密切联系的关联性较少,应用性的指导较弱。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联系度不高,人才缺乏实践的基础。绝大多数的人才对于理论的掌握由于缺乏实践,人才在遇到问题时运用理论的能力不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高校参考国外的工商管理的经验和理论,结合当前市场环境编排课程内容。但其在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升级转型的需要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抛开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而言,课程设置中应该积极地融入实践教学的内容,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商管理专业关联性不强,课程基础为后续课程更新不足,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当中逐渐的得不到深化。然而由于后续更新课程滞后,使得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的创新能力不强。知识的关联性不足,缺乏专业特色和教学的特长。
3.课程实践教学匮乏课程实践教学匮乏。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倾向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没有得到体现,而且没有形成实践与理论体系化教学。专业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教学的测试较多,相对的实践教学的测试较少,实践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加之当前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力度不足,实践教学成为一种虚设,硬件设施的滞后,使得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难以开展。绝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其实践能力不强,在实践教学方面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实践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就是对于工商管理的实践教学,缺乏实践经验,致其对实践教学的认知较少。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构建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存在的问题的修正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也就是说高校校对实践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反的对于理论教学的评估较多。
4.缺乏创新培养能力缺乏创新培养能力。高校培养的学生严重缺乏创新能力,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在学校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的经验,缺乏创造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以及各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得人才在实际的解决工商管理的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不足。对于实践教学的开展,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强化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硬件设施的投入。强化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培养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学校加大图书硬件设施的投入,引进相关的书籍、数据,人才通过广泛阅读资料和分析数据来源,创新资料的查询。并加大对工商管理实验室建设资金的投入,创造更好的硬件设施保障,工商管理学生的不断的加大投入,学生实践的力度,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实践课程,提供实践的基础设施支持。
2.优化高校师资结构优化高校师资结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意识,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丰富自身从事管理实践的经验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科边缘化建设,鼓励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广泛的参与到企业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寻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并将融会贯通的知识传授于学生。并为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以此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工商管理相关内容的交流与会谈,了解前沿的信息,帮助中青年教师加速提高科研水平、教学能力。不断的强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材内容与社会环境的接轨,丰富教学内容从教材理论到实践经验的修订,满足实践的需求,尽量保持教材内容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力合作,促进教师与实践内容的融合,提高教材的整体质量。
3.构建校企合作体系构建校企合作体系。转变高校的教学观念,拓展办学思路,主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坚持走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素质建设,不断的增强高校办学的能力,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构建校外实训基地,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训中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人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实践的体验,并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时,要引导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方案的制定。监督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为其解决高校人才就业难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教育社会化的目标。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改革高校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行考评。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应用创新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激发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并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制定严格的高校人才培养指标。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评估制度,对于高校输送人才的质量进行评价,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去向,构建科学严谨的就业反馈机制。进而促进高校按照工商管理社会需求的质量监控进行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实现与经济发展成功对接。
三、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1.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创新是培养高端工商管理人才的关键。高校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次可以准确的把握经济发展的趋势,以经济产业发展为导向,在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培养能够支持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构建开放型的专业调节系统优势。创新高校教育模式,培养工商管理的高端人才,走人才可持续发展道路、创新道路。实施人才的战略化、品牌化经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实践型人才的良好对接。
2.特色化培养之旅特色化培养之旅。以经济的发展特色为核心,对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载体,体现经济发展的方向,体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遵循发展需求驱动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课程的设置,培养工商管理专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发展市场化战略。增强校企的深度合作,以企业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建立双方互信、互惠的合作关系。加深对于专业的认识,坚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不断面临着挑战。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高校对管理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缺乏科学的方法,以及实践的设备基础。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理念滞后,相应的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投入以及特色化办学的能力不足。
参考文献:
[1]刘丽娟.从劳动经济学视角解析我国“民工荒”现象[D].北京交通大学,2006.
[2]庞小燕.广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经济学分析[D].广西大学,2008.
[3]丁胜.奥肯定律在中国适用性的探索[D].安徽大学,2006.
[4]陈于.私营企业劳资冲突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关键词:工商管理;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我国自从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呈现井喷式增长,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发展模式,对外开放的速度也是不断的增加。这就对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高校培养,所以如何改变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是问题的关键。深化我国高校体制改革,及时抓住时代的需求培养出适应时展和有着创新意识的人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对新形势下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做客观的分析和探讨。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
模式一般就是我们按着某种形式或者方法习惯的做法。他是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最简便的方法,反应了具体活动中的基本自然规律。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教育思想,理论方针的指导。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自身条件结合教育部下达的教育目标,努力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这种链条式的关系就是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反应了我国对教育活动的实现目标,培养规律,培养过程,培养结果直接的直接联系,他是整个培养主体之间的辩证主体。
我国从很早以前就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过研究,但是一直没有在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方面形成科学的定义。我国学者的观点主要有,(1)目标,方式说。早在1999年10月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我国的教育部长陈明远就明确的表示我国人才的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改的关键所在。他讲的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我国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基本的培养方式。(2)结构方式说。2001年9月份召开的高校指导会议中做出了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学校学生的学历能力和知识体系相统一,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思想观念。(3)总合说。近些年来一些W者认为人才的培养模式一定要与教育理论观念,和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统一。对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行不同的教学体系以及不同的管理制度。前两种说法主要是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缺点是忽略了人才培养模式要和社会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种说法主要是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中之重,这有效的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发展脱节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特点就是在于高校的组织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主要是有很多个人才培养要素组织在一起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相融合,让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制定出简约完整的实施方案。
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制定培养规格,课程安排和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现在各大高校都在制定具体的工商管理类教学的计划,争取在扩宽专业学习范围和课程的安排设定上更加符合现在社会的培养目标。现在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多层次,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显得更加迫切。
现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缺点表现在(1)共性趋向,如今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是相同的,甚至不同学校级别的课程设置都是一样的,比如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习内容相同,缺少人才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我国现在多样化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2)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现在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一般是要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让他们成为高级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平民化,大众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已经从根本上得到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从学校毕业后大多从企业或者单位工作,但是这些生源的总体素质很难让企业定义为高级专门人才。(3)针对性不强,现在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教育方向把握不准确,比如中专,高职,大学等的学习内容基本一样,学习强度和层次不明显,从而让毕业生的特点不鲜明。(4)适应力差,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经济体制问题,导致工商管理类的人才只是掌握了很好的书本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处理问题以及创新精神。
根据各种调查得出,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对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认可度非常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民化, 国际化,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因此我国要加快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系统改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新形式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在建立我国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要抓住以下这几个关键问题。
(一)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性
9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改革开放带动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二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这就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大大增加。在我国深化改革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同时各种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也是在不断的增加,有很多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开始进行自己创业。国家经济形势的这些变化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既要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得到提升又要增加自身的素养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积极借鉴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
国外的很多大学已经探索出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些成功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比如在美国的大学他们就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必须要有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全能型人才。美国的哈弗大学是美国非常好的大学,他们学校就不断的更新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就不断的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一般从他们学校的出来的学生都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日本教育机构就提出了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才理念。在当今我国教育全球化的时代,单单的我国高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让管理人员具有创新和管理能力。
(三)正确处理基本模式与模式多样化的关系
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把握和评价,但是基本模式并不代表是唯一的模式,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高校办学条件不一样,学校的老师能力与招生条件也不一样,这些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争取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时候可以实行3+2的模式,让这些专业的人才通过5年的系统学习,即掌握好自己专业的基本知识又能掌握理工科的知识,可以对外语电脑还有新兴的网络产品进行学习,让工商管理类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综合人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让工商管理类人才可以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四、结论
虽然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初有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的培养模式的实践环节比较少,这让我国的人才在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探索出以创业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我国的工商管理人才适应知识时代的需求是当今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姚正海. 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83-86.
[2]姚晖.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3.
【关键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工商管理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中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从1998年开始随着管理学学科从经济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工商管理既是一级学科(学科大类),同时也是二级学科(专业),这使得该专业涵盖的知识非常的多,非常的广,相对显得不够专。对一本或者二本院校而言,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就定位于宽口径,厚基础,所以并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困惑;而对于独立学院来说,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性、实用性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时刻感觉到该专业知识内容博大、宽泛、好像什么都学,可又都是点到为止。
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迄今为止,全国已有522所高校设有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管理人才,积累了许多人才培养经验。目前国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重点大学“宽口径,厚基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专业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国内重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略有不同(见表1所示)。
表1 国内著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
国内许多著名高校根据时代要求、专业需求和自身情况,在专业培养方面大胆创新,体现出专业培养特色。(1)华北电力大学将工商管理专业设置技术经济和电力市场两个专业方向。技术经济专业培养既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技术经济评价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电力市场方向的专业定位为培养既掌握电力系统基本理论知识,又具备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电力市场交易理论、发电企业竞价方法、电价设计、电力市场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工商管理学科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2)重庆工商大学设置了制造企业管理、流通企业管理和跨国企业管理三个特色方向课程;(3)天津大学突出“创业”人才的培养,特色课程有创业学导论、创业营销、企业策划与创业计划写作、创业融资与理财、孵化器实务等;(4)广东商学院首创了《危机管理》课程,填补了国内的空白;(5)中国计量学院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质量管理方向。
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
一般来说,独立学院的学生钻研能力比较欠缺,所以不能简单照搬母校(一般是研究型大学或教学研究大学)的精英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要树立大众化教育的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这就决定了独立学院要打破学科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体系,笔者借用自己所在院校的经验,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于“两用三适应”,即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实用性、应用型人才,把培养目标设定为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思路
独立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要保证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就不能照搬照抄重点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方向。笔者认为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分方向培养,使学生掌握和应用该专业某一具体细分方向的知识与技术,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一)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
按照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即设置通识教育课、技术基础课、专业领域课三级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讲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训练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传统的学科基础课改为“技术基础课”,弱化学科思维,突出应用技术导向;专业课改成“专业领域课”,分为核心课、方向课、选修课3个模块,以突出课程设置的实务性和职业性导向。
(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
1.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生产运营管理。中国是制造大国,是全球的“加工中心”,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目前,生产的概念已从工厂制造业进入医院、餐旅、商场、银行、咨询等服务业。当今生产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制造业,也包括服务业,而后者所占的比重将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大。生产运营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生产管理专业知识,熟悉生产流程,有较强的生产计划与调度、生产管理业务综合能力,可从事生产计划、生产统计、生产调度、生产设备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及相关生产管理业务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2.专业培养方向之二:质量管理。当前,国际市场上消费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之间竞争的胜败。随着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的飞速发展,质量管理理念日趋多样化,管理方法也日趋复杂化,使众多管理者感到困惑,无所适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质量管理专业,这导致兼具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质量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质量管理方向培养掌握现代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知识、质量意识、标准化意识和技术管理能力,可从事产品质量工程系统分析、规划、设计、控制以及解决实际产品质量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的高素质技能型管理人才。
四、总结
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特点,以及独立学院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在该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困惑,本文结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的分析,提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可以另辟蹊径,即从构建以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课程体系,和设置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的培养方向两个方面着手改革。
参 考 文 献
[1]马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2]杨艳,罗如学.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0(4)
[3]刘翔,付娜,常家芸.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5)
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育和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育过程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更新慢、教师缺乏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活动和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和方案基本以教育部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为基础,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雷同,目标定义不清晰,定位不准,缺乏个性,没有较好地结合高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不仅浪费教育资源,并且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进而难以解决工商管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现代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强调对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知识结构全面。但实际上,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是课程多而杂,没有侧重点,出现了“专业不专”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具体理工科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培养和支撑,学生无法真正的对企业的具体事务进行管理。
(三)师资力量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面向企业的管理人才。然而,高校的教师绝大部分缺乏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不用说旁征博引,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此,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仍然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热情较低、动手动脑意识缺乏。而案例大多数为国内外的大企业的,不能切实地培养学生在中国社会条件下分析和解决本土化的实际问题的思维和手段。
(四)实践性环节偏向于走形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学大纲和计划都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开设有校内的实验、实训课程、校外的认识实习、暑期实践以及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实习没有固定的地点,靠带队老师或者学生自己找关系,实习的内容流与参观,只能了解到企业的一些运作流程等。学生所写的实习报告也是流于表面,加上相关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科学的实习评估体系的缺乏,对实践性环节的质量很难具体进行衡量。
二、进一步发展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就业区域和单位进行统计和调查,明确培养人才的层次和方向,结合高校和当地特色制订培养方案。西南科技大学地处四川省绵阳市科技城,其周边长虹、九州、富临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及部分军工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结合民营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较快进入企业。
(二)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应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出发,不断更新使之更具特色化。在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从现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入手确定其核心课程,做到精简与更新,突出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在课程设置上,第一,协调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甚至跨学科、跨专业选修,给学生更多选择的空间,营造更加开放的学术氛围。第二,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全方面的提高素质。最后,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办学特色,设置复合型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定向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率。比如,开设“军工企业管理”“科技企业管理”“会展营销实务”等针对性强的课程。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式
在引进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经验教师的同时,依托学校MBA中心的人脉资源,邀请大型企业的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对现有教师进行再一次的学历教育或培训,让其理论实践和企业业务相通,或者利用暑期进行企业调研,在丰富其实践经验的同时收集案例资料,丰富教学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各种开放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网络教学法、双语教学方法、建立自己的案例库、情景模拟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只能单向的传递知识,多媒体网络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交互式的互动;双语教学方法能够达到培养国际化、信息化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结合国外案例教学经验,发掘国内企业的案例,在中国经济环境的条件下建立属于自己的案例库,构建案例教学评价体系;西南科技大学近几年在案例教学与教学案例方面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校老师连续两年获得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和第四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四)改革实践环节
一、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学下的一级学科,其下二级学科设有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十个专业。如果按照一级学科设置本科专业的话,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范围过宽,专业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容易使学生每个方向的知识都懂一点,但就是不精通。尤其是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工人不可能从事多种工种,使得许多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很难准确定位,感觉自己好像是一块万金油,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不能干,错失了求职机会,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困难。所以工商管理专业应该紧密与当今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任存在很多的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由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办时间较晚,2010年制定的专业培养方案要经过时间的检验,但从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与国内高校存在很多的趋同,缺乏针对性。办学比较倡促,前期没有对专业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导致专业定位不清晰,比较笼统。同时在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界限也不明确。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定位究竟是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定位,还是就按工商管理二级学科来定位。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是课程安排顺序不合理。应本着先打基础,然后拓展专业知识宽度的原则安排学习和考试的先后顺序。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公共必修课和“组织行为学”、安排比较靠后;而“项目管理”安排在第四学期,比较靠前;许多的专业基础课没有学或正在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费力。二是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较多。比如“产业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金融与贸易”与“金融学”,“经济应用文写作”与“毕业论文写作”等。三是该设的课程没有开。比如支撑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如:“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四是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课堂理论教学课时较多,缺乏实践环节,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严重脱节,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不知如何用、也不会用,学习没有方向和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就业难。五是课时安排过于离散。特别是课时比较少的考查课程,一共16个课时,一学期16个教学周,两周才一次课,学生早已把上次所学的内容忘记,缺乏连续性,特别是“毕业论文写作”、“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考查课,因为周课时太少,导致时间拉得太长,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六是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和能力的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综合能力要求高,需要学生掌握人际交往能力,还有组织、领导、观察、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而目前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这方面专业能力的构建。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缺乏师生互动,缺乏启发式教学,加之教师实践经验的欠缺,导致所教的内容无法与实际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学生学完课程后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学与用分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知用往何处,即使有实践环节,但往往流于走马观花、理论知识应用不深入,致使学生理解不深、掌握不牢,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概念的界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研究型和学术性人才,更不同于技校培养出的人才,它侧重的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由于我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是属于建立得较晚的高校,无论从学术型还是研究型人才培养与其他知名高校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比较合理和符合现实发展要求,或许能为工商管理专业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注重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等方面进行重新构建,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取得预期效果。
三、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