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郑州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12076)。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我国综合、师范、医药、农林类院校生物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生命科学的带头前沿学科,课程地位十分重要。我校是一所师范类的本科院校,在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以及当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了解或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及其研究方法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理论知识抽象、有深度、内容多,而且教学时间短(54学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老师,就我院学生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分子生物学课程特点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发展、向生命科学各个领域拓展而形成的,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间作用规律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这门学科的飞速发展,使人类从分子水平上真正揭开生物世界的奥秘,由被动地适应自然界转向主动地改造和重组自然界[1]。另外,近年来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绝大多数都颁给了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领域,这表明了分子生物学在整个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依赖现代化教学手段

分子生物学技术内容庞杂、抽象,较难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实验技术和操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术是很难的,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该技术可将抽象的、理论的东西形象化,将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具体化,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模拟实验过程和再现研究过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但这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果,一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及互动的环节减少;二是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大量的课堂信息。

2.理论与实验教学比例失调严重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是一门实验技术类课程,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课时普遍较低,特别是处于本科发展起步阶段的师范院校,实验能力的培养得不到重视,特别是我院开设的这门课程,理论内容在一学期内都很难讲授完,几乎没有时间安排学生实验,更不要说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项分子生物学技术了。由于实验课时很有限,很难保证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对理论内容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逐渐丧失。

3.综合型和研究型实验缺乏

综合型实验是将某几个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实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而知识验证型实验主要是验证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仅能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固定的实验操作进行培训。目前,实验课程的教学以知识验证型实验为主,缺乏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设计、自主解决问题等实验能力。

4.实验教学经费匮乏

学校每年都在扩招,我院每次上学生实验课实验室内人数都在25个左右,又由于实验经费很有限,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用的仪器设备、实验耗材和试剂都比较昂贵,根本无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导致实验课上只有几个学生经常动手操作,其他大多数学生坐等结果,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实验能力培养目标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不仅应掌握重要的理论知识,而且应掌握一些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单靠理论教学无法完成,必须将实验教学纳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逐步建立独立的科研和工作方法,为继续深造发展和将来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建设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分阶段完成,以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构建分层次的能力,由浅入深地不断提高。

三、分子生物学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充实理论内容,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敏锐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并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有一种开放和发展的心态[4]。另外,只有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才能变灌输为启发,同时也才能使该课程为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疾病发生原理、药物和保健品开发、个体发育、生殖健康、生产生活和生活质量等有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内容,让学生觉得这门抽象的课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式上可采取课堂讨论、提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同时与讲授教材、新进展专题系列报告的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课堂讨论与课堂提问的互动式教学可以将分子生物学技术理论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同时将学生分成相应的组,每组同学准备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让每一位同学准备一章理论内容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报告,并选择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讲解该部分内容,其他同学就该部分内容提出问题,所提问题由该组同学回答,不能回答的问题下一次课回答,最后由教师解答疑问并总结。

2.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经费,充实实验内容

增加实验课时数,是进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迅速,运用广泛,是生物技术类学生进行实验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课时数而言,根本无法满足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需要。增加课时数,一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些基础性实验,让学生学会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试剂的配制及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例如:基因克隆涉及的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另一方面教师可根据自己科研项目引导学生设置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自拟实验方案,制定技术路线,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这样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实验活动和自主能动性的发挥。

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耗材以及试剂都比较昂贵,目前的实验教学经费不足以满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操作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一要积极申请实验教学经费,使学校加大对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二每次进行实验准备前,可以通知学生,让无课并且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实验准备工作中来,使学生既可以熟练掌握仪器使用及试剂配制,又可增强其责任感,使其在进行实验时,能更加珍惜实验仪器和试剂,认真做好实验。

3.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紧密结合

高校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是关键。将科研课题以及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帮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及科研成果,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5]。本院有多位教师承担着校级、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可以让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做科研,使学生熟练掌握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基本实验方法的同时,建立科研思维。这样,可以真正做到实验教学紧密联系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又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掌握实验技巧以及实验以外的其它知识技能。

4.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习惯

查阅有关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新进展的文献,通过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学生阅读文献的能力,使其了解当今生命科学发展的进展和热点问题。向学生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领域一些重要的期刊,比如英文的期刊Pubmed (http: / / ncbi.nlm.gov/pumbed),Science Direct电子期刊(http: / / sciencedirect. com),Wiley Inter Science电子期刊(http: / / interscience. wiley. com/ journal finder. html)等;还有一些中文的期刊: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万方数据库等,选择代表性的数据库给学生演示一下如何查文献,尤其是自己对某方面研究感兴趣的文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搜集学习资料的手段。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仔细阅读并逐渐地提炼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对学生以后毕业论文和进行科学研究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5.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教师对所讲授课程进行考核是衡量学生对知识内容掌握情况的一种基本方法。考核方式多种多样,但怎样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起到衡量学生对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的情况,我们增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30%)。平时成绩由听讲、回答问题、作业、查阅文献资料的总结报告4个方面组成;由于平时成绩所占总评成绩比重较高,学生上课听讲大都认真专注,每次理论课后学生都按时复习课堂讲授重点并按时完成作业;实验的设置也增进了学生对分子生物学技术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近5年的考试成绩来看,学生对本课程要求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有较大提升,且对基本实验技术理解更加深入。

四、结语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师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教学可以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内容,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技术技能的立足点。本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仅对分子生物学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经验,如何顺应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仍需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

[2]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99-100.

[3]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 NO.07,136-137.

[4]范纯新,郭弘艺,唐文乔.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J].中国校外教育,10/2011,76,112.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大学英语学习 偏误形成

1.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偏误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语言背景

1.1时代背景

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扶持,高校为了减少民族间和地区间的文化水平差距,为少数民族培养具有英语交际能力的人才,以便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获取各自专业领域内的信息,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事有关的跨文化交际和交流,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准入的政策相对宽松一些,根据高考的加分政策看来,每个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准入的成绩要比汉族学生低2—10分不等。因而少数民族青年进入高校学习深造的机会就增加许多,但同时由于相对的起点较低,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民族共同语,本族语对目的语(英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的影响、英语口语不过关、听不懂老师讲课、词汇量狭小等一系列问题。

1.2社会语言背景

据调查,在中国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而大多数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时或多或少地都会受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因而研究和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成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

2.少数民族大学生学学英语的偏误表现

非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较明显的群体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语音语调很特别,词汇句法不地道,语言思维不协调,难以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2.1语音语调很特别

由于民族语的干扰与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音面貌有一点“特别”。这里我们更愿意说是“特别”,而不是“不标准”,因为可能相对于所谓的标准英伦腔或者华盛顿腔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发音的确不够标准、不地道。其语音语调特点既不同于其本民族的固有语言,又不同于民族共同语——汉语的语音语调。因而有人称少数民族学习第一外语为三语学习(盖兴之,2003),这不无道理。但是,大部分调查资料显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外语中表先出来的语音语调的特征是受母语发音语调的影响,但更趋向于民族共同语语音语调。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把学习外语和我们的民族共同语的技巧混为一谈,其实是把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混淆。

2.2词汇句法不地道

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汉语是汉藏语系,是图形文字(笔画文字);英语是印欧语系,是字母文字。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和句法时由于本族语和母语的双重影响,导致他们的词汇语法的运用很不地道。但是这种不地道不是那种多年来语言大家们研究的典型的偏误例子,而是类似于洋泾邦的混合语言的偏误。很难说是哪一种语言对其产生了绝对的影响。我的一名同事,朝鲜族人,生活在朝鲜族聚居地,在大学里修的是日语专业,通常在日常交流中,经常说“名词+的样子”、“可以稍微+动词一点”的句式表示猜测和建议。这都是典型的日语和朝鲜族语句型,汉语很少说。汉语对应的句型应该是“动词短语”,而她在英语交流和英语写作中就经常这样说或者写:

She is like kindness.*(She may be kind.)

Jim can a bit eat some bread.*(Jim will have some bread.)

她现在是一名高校第二外语教师,自己在从事语言研究。对于母语的这种负迁移的影响,在书面语上她在尽量避免,但在口语上仍时常会有类似的句子出现。

2.3语言思维不习惯

这典型的例子就是英语与汉语的对译时不同的句式,It is intelligent...译为“……是明智的”。这是汉语为母语的人对英语句式的困惑。而前面提到的那位同事则会说一些这样的句式表示祈使“让我们……吧”(Let’s do....),这是外语对本族语的影响。但是聚居在汉族地区的未接触英语的少数民族及大部分汉族人则很少这样说。

3.产生偏误的原因

3.1三语转换

语言模式转换对于学英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更为复杂,他们平时大多都是双语(本族语+汉语)甚至多语,从小用本族语,进入小学后,才受汉语教育,到了中学才开始接触英语。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则需要在本族语、汉语、英语三种语言中进行比较和转换,先把本民族语言转换成汉语,再将汉语译成英语,汉语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媒介。

3.2思维差异

言为心声,语言表达思维。由语言差异导致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也给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造成很大的困难。他们最熟悉的是本民族的语言,早已养成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族语思维和交流的习惯。这些原来的语言和思维习惯必然要渗透到新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上,并最终影响他们英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

3.3经济发展滞后

民族地区基础英语教育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的英语教学设施和师资条件都较差。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习惯了英语教师那种传统的“领读单词—讲解句型—翻译课文”英语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没有建立英语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教师自己的发音和语法都严重的受到本族语的影响,却因经济条件限制而无法改进。

3.4文化差异的影响

这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因素。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一些不可避免的原因,在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一些极其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是在上大学以后才对英语文化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对英语文化缺乏信息和环境进行了解。这导致在英语学习中常忽视英语与本族语文化之间的差异,常常无意识地以本民族文化或者以汉族文化为基准理解和套用英语。这种文化迁移无疑会给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造成理解偏误和语用失误。文化因素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障碍之一。

3.5面子原因

大多数英语学习者都知道,发音好坏涉及外语学习者的自我形象。由于英语学习初期的条件比较艰苦,没有办法学到地道的发音,加之受母语发音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有些音发得不地道。为了不丢脸,在课堂上练习口语就很少开口。越不说越没机会纠正,越不纠正被同学落得越远,甚至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读完大学以后英语的口语还是高中时期的老样子。

4.解决方法

4.1增强学习动机

在外语学习中,动机指的是学习者对学习这门语言的动力和付出努力的愿望的程度。态度端正动机强烈被诸多研究者视为外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所在。曾华、寇福明(2008)提出的方案很有建设性和实用性:(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促进和增强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2)少数民族学生应自觉克服学习中的弱点和保持对英语的兴趣;(3)当地政府可采取一定措施维护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融入型动机。

4.2高校应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殊的生活关怀与学习激励

鉴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生活环境和学习背景,建议高校给予少数民族大学生一些特殊的生活关怀,如为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生活社团;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一些特殊的激励学习机制包括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评优具有优先权;少数民族大学生取得的成绩以喜报的形式邮寄回他们的家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一个潜在的激励圈,等等。

4.3建立一个少数民族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班并强化大学英语学习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普招生的英语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建议在人力物力允许的范围内,一些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少数民族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班,从一些比较基础的英语知识和发音开始教,逐步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由于从基础重新学起,原来规定的时间和课时就远远不够了。因此,各个高校可以酌情要么增加周课时数,要么延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大学英语授课时间。

5.结语

由于我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民族语与汉语的接近程度完全不一样,因此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盖兴之.三语教育三题[J].大理学院学报,2003(11).

[2]扬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何克勇,徐鲁亚.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及问题分析——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12):265.

[4]罗红玲.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现状与教学[J].铜仁学院学报,2007(9).

[5]曾华,寇福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8).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本校生物专业本科“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体系自2005年以来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从2005年起,采用了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原因是当年本校面临本科教学评估,双语教学已经列为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的观测指标之一,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的双语教学授课率达到15%,综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成为一个试点。为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分子生物学”课程尝试采用双语授课形式,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但是当时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学教材很少,几经筛选,本校最终将《InstantNotesinMolecularBiology》作为学生的教材。该书以24个专题的形式讲述细胞与大分子,蛋白质和核酸的特点,染色体结构,DNA的复制、损伤修复和重组,基因表达调控,分子生物学常规技术,每个专题相对独立,简洁易懂,但是系统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难以适应学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补充大量内容,因此无论教还是学,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较明显。鉴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选择了《现代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首先考虑该书由著名学者朱玉贤等编写,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次该书也是多所学校分子生物学考研复习的推荐参考书。该书在编排上分11章,从染色体与DNA,生物信息的传递,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方面介绍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并未完全按照该书的内容讲授,有些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重叠的内容采用略讲方式,而有些内容则在教学中进行了补充或删减,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复和转座部分的内容薄弱,脉络不清晰,笔者主要依据《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进行了补充,而该书中一些与分子生物学主线关联不紧密的部分,则进行了删减,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学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科生的特点,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学》一书,以易教易学作为编书的出发点,参考了多部目前国内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学教材,构建了一个重在基础、兼顾前沿、简洁明了的体系,全书分6章,介绍了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结构和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该书在结构上分为三个模块,即基因组的维持、基因组的表达和调控、分子生物学技术,方便学生对学科体系的整体认识。

课程内容的优化分子生物学是从生物化学分化延伸出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些内容和生物化学有较多的联系或重叠。但是分子生物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突出对生命现象分子本质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在“生物化学”之后开设的,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通过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门课的侧重内容,在注意系统性的前提下,着重讲解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在“生物化学”中已经有较大的篇幅讲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将略讲,教师在讲解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分子机制时,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要点概括,借此为下一步的教学做铺垫,并检测学生的背景知识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而且使学科特点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专业课教学学时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导学生关注专业基础知识关联性的作用。

课程设置的调整鉴于本校生物专业学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要求高,希望能更贴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养方案中,分子生物学采取了分级、分段开设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分子生物学”,教学重点放在系统性和基础性上;在大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高级分子生物学”,旨在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的综合能力,在学科的深度和广度上做进一步的扩展,不仅补充了最新的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前沿和热点内容,而且选择一些重点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题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赞同这一课程改革方式。

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的有效衔接

实践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仅开设了理论课,实验课尚未开设。为解决这一问题,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尽最大可能的将基础理论的讲授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相结合,坚持既要使教学沿着课程的主线进行,又要努力使实验技术的介绍与理论课教学合理的衔接的原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使理论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础理论部分的讲解中进行了介绍。作为任课教师,要使课堂教学精彩,还应深入科研第一线,这样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学这样更新快的学科,教师必须了解和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和前沿热点,将自身科研实践中的经验、体会和感悟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专业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内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每节课之后有要点回顾和知识链接提示,留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延伸学习;设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基础题、提高题、实验分析题,安排学生课下自行选择完成,以便学生检测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时将知识梳理归纳,增加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自主性。

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的新的教学模式,顺应了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评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2005年本校生物专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作为第一批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率先采用了双语教学形式授课,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课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和探索。从2005至2008年的实践和学生反馈意见上看,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同和赞成双语教学,认为通过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课件,感觉学习“分子生物学”并没有开课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难,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学科知识体系,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对专业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很有成就感,对这门课更有兴趣了。从任课教师的反馈意见上看,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所以在备课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气,充实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信心不足,担心由于缺乏专业英文口语训练,造成专业术语的发音错误等问题。所以实际上,本校生物专业分子生物学开设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9)01-0149-02

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到来,传统产业与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形势对高等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应摒弃旧式“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思想,贯彻师德育人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聚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当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农业、医药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促进了相关学科及产业化的迅速发展。比如当前研究如火如荼的基因编辑技术,其核心内容就包含在分子生物学技术中。本科阶段生物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应用与拓展至关重要。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的需求,在大学阶段培养优秀的生物专业人才,提高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相关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注重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分子生物学大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实验课程,总学时为64学时,经过调整后的分子生物学大实验课程由基本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3个逐渐升级的体系共同组成,是涵盖了质粒DNA提取和转换,DNA重组,植物遗传转化的综合性实验课程。当前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1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对于实验课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实验上,草草应付实验报告,为了得到分数去做实验,而对实验背后的原理、现象剖析、应用价值理解甚微,导致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学生实验课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意识不强,已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常态。

1.2教学模式老化,缺乏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体系实验课的教学10多年来一直是黑板上放挂图,学生按照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做下去,获得实验结果即可,使学生习惯于老式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其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当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实验课程改革方案

2.1提高授课水平教师在实验授课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讲原理、讲步骤的一般方式,丰富授课内容,引入领域前沿技术及背后的故事,引入实验技术的应用及产业化案例,使同学们意识到所学实验内容与社会技能的衔接关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操作的内心动力,认真完成实验的每个环节,熟练掌握生物技术操作的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或进级研究生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设置助教,进行实验小组(团队)管理制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细致、试剂微量、严谨度高的特点,笔者将班级划分成6个小组,每组4~6人,并设置1名助教(组长),负责小组纪律,酶、氯仿等微量、有毒试剂的正确使用,以及高速离心机、PCR仪的安全使用。经过4个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课堂的纪律有了明显的好转,1个小组的成员养成了互相探讨问题,互相帮助的习惯,形成了有凝聚力的小团体,促进了较高质量实验结果的产出,提高了学生相互沟通的能力。同时,助教管理模式的导入,提高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锻炼了其领导能力和人员协调能力。

2.3导入微课教学模式微课能以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将实验操作过程、知识点等简短、完整地预先展现给学生,具有不受时间、场所限制,能够随时随地学习的特点。我们将琼脂糖凝胶跑电泳等实验做成微课,提前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并做10道习题进行实验的考核,课堂上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进行答疑,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了实验中不理解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实验的理解深度,同时激发了学生们主动做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2.4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因材施教学生个人潜在意识的激发是能动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在实验室走动,尽量与每一组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做实验时的心态,细心观察优秀学生、中等、较差学生做实验的细节,鼓励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表扬好学生并引导起到带头表率作用。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交流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原理,养成以组为单位讨论实验现象,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2.5开展实验课与农业科研项目及生产实践的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涵盖了植物DNA提取、基因克隆、遗传转化等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实验,产业化中的植物DNA提取通量更大,遗传转化效率更高,这些实际应用与课程实验间的差别和关系,可及时传达给学生,并以课题研究内容为案例,解析学生们所做实验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们更加聚精会神地听课,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做实验。

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妇科 产前诊断 免疫遗传

中图分类号:Q7文献标识码:A

1 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概述

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情,但是自其兴起和发展以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十分引人关注。六十多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繁荣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分子生物学研究要进行的问题在于对生命本质一致性的分析,学者们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发现由最低级、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复杂最高等的人的基本组成(这些组成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等三类物质构成)的构成与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DNA和RNA)、流向(中心法则)以及含义(遗传密玛)乃至能量转换的机理都是高度一致的,正是因此,人们才发现在分子水平层面,生物取得了相对的统一。分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基因在不同生物个体、种属之间的转移成为可能,从而大大的提高了生命科学各个分支学科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将不断深入和扩大,关于脑的活动、生命发育、疾病免疫等复杂难题将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要准确客观理解分子生物学对妇产科的影响,必须对妇产科的基本情况所有了解,在长期的医学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妇产科的研究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生命发育阶段,对胎盘、胎儿生理、母体子宫平滑肌的功能调节以及分娩发动机制、早产等问题都有研究。在妊娠期目前对于绒毛外滋养细胞以及胎儿胎盘转运方面的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欧美国家,分子生物科学较为发达,对生物的基因芯片以及微RNA的研究不断深入,探讨了一些生物学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法,典型的如子痫、慢性高原疾病、肥胖等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代表的一些研究结构对妇科流行病学、早产病因基因组研究以及基于循证医学早产临床干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2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分析

事实上,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早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比如在女性的产前诊断中,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得我们对一些具有严重出生缺陷或者遗传病等问题在宫内期即可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措施。分子生物学产生之前,该领域主要运用的是胎儿镜以及影像技术,但是,近年来,致病基因不断分离克隆,高危胎儿的基因突变分析不仅重要而且必须,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性,如分子杂交、荧光原位杂交、PCR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单基因病以及染色体畸变的诊断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一些全新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诸如端粒探针、锚定原位标记技术、基因组杂交等在妇产科的应用问题也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笔者通过以上的分子生物学在产前诊断的应用问题的论述,已经很明显的说了分子生物学对提高植入前遗传诊断或用孕妇血中胎儿细胞诊断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应用到妇产科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如索森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异源双链分析(heteroduplex analysis)、DNA序列分析、蛋白截短测试(protein truncation test)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在妇产科的很多具体方面得到了应用与发展,如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当前,我们已知一些遗传性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氏瘤)的突变基因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的。当然也有一些基因与肿瘤的易感性有关,但是其遗传方式都是孟德尔方式,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这些基因可以进行产前检查。又如多聚合酶链反应这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一些妇产方面的疾病,比如Duchenne's肌营养不良症、囊性纤维化症、苯丙酮尿症、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等进行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可能。再如,分子生物学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超微量的DNA扩增技术具备敏感性、特异性以及简便性的优点在母婴感染传播方面的应用优势十分明显。分子生物学的应用使得对于母婴传播方面存在可能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等进行一些提前的检测与预防成为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利用PCR技术还可以根据不同引物的特点进行预后。近年来,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传播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PCR技术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诸多成就。此外,在妇科肿瘤基因研究方面,目前学界对肿瘤发生和发展的认识进入了分子水平。在分析肿瘤细胞中复杂的染色体异常组成以及对癌基因的定位及其抑制方面都有贡献。当前免疫遗传研究热点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与该病的关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HLA分型研究从抗原水平进入到基因水平,使与疾病关联的HLA基因准确分型、定位。以上所举的一些也只是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应用和发展的冰山一角,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妇产科的不断交叉融合,两个学科以及交叉部分都会取得更多崭新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李隆玉,万建萍,钟传庆.子宫内膜癌发生分子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