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特征

创新意识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的特征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装饰材料;应用创新

在现代化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对室内装修、室内装修以及城市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装修行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室内设计的眼光和要求也越来越高。装饰材料作为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材料,应当根据不同装饰材料的特性,灵活运用设计原理,激发设计的创造力,丰富装饰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使装饰材料成为室内设计创新的新亮点。

1 装饰材料的艺术特征概述

所谓的艺术将人情感抽象或者具象的表现出来,比如美术、比如音乐,是人们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产物,所有的艺术也都包含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对于室内设计而言,它主要包括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设计的感觉或是装饰材料的不同质感都会给空间意境提供很多可能性,与此同时它能有效的进行室内空间的意境、氛围以及空间信息的传递。

1.1 装饰材料的色彩特征

色彩是艺术的灵魂,要想做一份好的室内设计就要对装饰材料的色彩合理的搭配。在搭配装饰材料的色彩时,要按照现代崇尚室内空间文化内涵的要求,根据现代人们的使用需求、空间形态进行整体的色彩搭配,在这同时也要根据室内设计的总意境准确把握装饰风格的特点,有的设计华丽,有的设计庄重,有的现代感强烈。所以在室内设计时,要充分了解装饰材料的色彩特性,根据设计的总体意境进行装饰,渲染出个性化的氛围,创造出舒适的室内环境。

1.2 装饰材料的质感特征

如今室内设计所用的材料都是以自然材料为基础,加以打磨或重新组织后使用。所谓的质地是指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比如室内的地板是以大理石为根基的,质地比较坚硬;而质感是指材料的物理特性,以及材料本身给人带来的感官体验,装饰材料不同给人带来的心理感觉不同,也就是质感不同,给人带来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心理暗示上也都不同。

装饰材料的质感具有内在的张力和感官上的传达力,材料本身各有特色,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差异性很大,它给人们的心理差异也较大,比如石材本身质地坚硬,给人凝重的感觉;金属强度硬度都很高,有光泽,有很强烈的现代感;而皮的质感会给人舒适、奢侈豪华的感觉等等。

1.3 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创造的。同样在室内设计中,装饰材料的肌理特征也是艺术特征的主要体现。

在室内设计中,装修材料的肌理特征主要包括自然性肌理和人工性肌理,自然性肌理是自然材料的特性,它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比如天然树木的条纹,石头的条纹等;人工性肌理是人们根据自然材料的特性重新打磨、组合,比如加强材料的强度或硬度,通过涂刷改变材料的颜色,比如铝合金就具有比较典型的人工性肌理,而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人为创造性和制造性。肌理感的凸显需要材料间新旧对比,花纹或色彩的强烈对比,轻巧与厚重的对比,这些都能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肌理的组织特征能改变空间的整体意境和氛围,肌理的变化能赋予空间意境强大的变化,给空间一定节奏的美感,这种空间的韵律感能给人舒适感,人们通过肌理特征的视觉或者触觉能获得空间意境和氛围的变化,从而感官上获得变化。而室内设计所用的装饰材料有其各自的特性和肌理特征,比如各种种类的石材,花岗岩和大理石质地不同则应用场合不同,大理石一般铺设于展厅等公共场所,而花岗岩加以染色后用于住户的地面铺设;而木材本身的色彩以及纹理不同,供人们挑选的种类就会增多,使室内设计呈现多样性。装饰材料呈现各自不同的肌理特征也能为室内设计提供丰富的选择性,从而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材料。

2 创新设计手法

2.1 对装饰材料的组合搭配进行创新设计

根据装饰材料的色彩特性,进行室内设计首先要设计空间的整体氛围和色彩主调,对装饰材料进行图形上的搭配和组合,使整个大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装饰材料本身具有特性,有其独自的色彩,有其独自的肌理特征和外形形状,因此在设计中要善于把握装饰材料本身的元素,营造出和谐的空间构成。在我国现代的室内设计中,最常用的图形构成手法有夸张、对比、韵律等。

构造空间图形要准确运用好装饰材料,一般将装饰材料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组合,或者以不同的方向进行有序的排列,或者不规则的构成一个整体完整的图案,这种方式在是室内设计的基本型,成为单元基本型。也或者打破单元基本型的方式,直接运用不同的装饰材料进行组合、拼装,对建筑材料进行再创造,开发传统材料的使用方式,使其拥有更多的形式,建成一个色彩明亮、设计主题分明的表面图形,传递出新的设计理念,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

2.2 装饰材料的质感变化创新设计

装饰材料的质感主要是通过视觉传递的。要对材料的质感进行创新,首先要熟悉把握其表现的特性和属性,而进行创新的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其材料的表明进行打磨等人为的改造,另一种是对其应用的创新使用。比如说铜这个金属本身给人高贵、古朴、复古的感觉,若将其打磨再加上本身的黄色就会产生较明艳的光亮,使其变得华丽、典雅,若将其小面积的嵌入电视墙或者家居中,则会给人向上的感受。改变原材料的肌理特征或是创新其使用方法都能有效提高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变得更加丰满,增强材料在空间情感上的表达。、

2.3 天然有机材料创新使用

顺应如今可持续发展的潮流,人们如今更想回归到自然,追求绿色、生态。室内设计可以对天然有机材料再应用,根据其天然的色彩、质感及肌理特征进行重新组合排列,赋予其新的形态以及质感,丰富空间的表现力。比如将稻草进行碾压后制作原色的书橱或者木桌,或者采用稻草本身天然的黄色,将部分家具刷成稻草的颜色等都能给人带来舒适的感官体验。比如设计地中海风格的家居时,充分利用贝壳及卵石等原材料,在周围再加以描绘便可创造出海洋感觉的地砖或是墙面。天然有机材料一般需要就地取材,这就使室内设计具有地域性特色,使设计的室内环境有个性特色。

3 结语

室内设计是以装饰材料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艺术创造活动,装饰材料对于空间的氛围起重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熟悉了解装饰材料的自然属性,研究其艺术特征,不断的创新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对装饰材料进行合理的改造以满足室内设计的需要。装饰材料的创新能有效凸显空间意境的表现力,更好的传达空间信息以及情感,建设出舒适和谐、宜居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路遥.建筑装饰材料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2,(3):78-79,92.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第2篇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动画家们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学派”。其中,剪纸艺术形式就为中国动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它吸取了原始艺术与其它民艺的特点,在艺术思维和视觉特征上都与动画的发展有相似之处,而中国的早期剪纸动画也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所以剪纸艺术具有很强的发展潜能。我们需要从剪纸艺术的思维与视觉特征进行探究,挖掘出剪纸艺术在动画中发展的优势,将二者巧妙的融合,如此才能把中华剪纸两千多年的艺术文化展现在世人眼前。

关键词 :动画创造;中国剪纸艺术思维;视觉特征;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02-03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剪纸艺术在现代动画中的运用分析”(QN20B36)

从1906年由美国人布雷·克顿制作的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到今天为止,世界动画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的艺术思潮演变与发展中,每个国家因受到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也都相应的发展出各自的动画艺术风格。在中国动画的发展过程中,动画家们特别重视对民族文化的探索与借鉴,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学派”。如今,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众多家动画公司的出现、各个地方动画基地的建成,外来文化的融合以及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本土动画在电视、电影院里放映,取代了上个世纪外国动画片占据市场的优势,中国动画正处于繁荣期。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片深受广大小朋友的喜爱。可是,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的剪纸动画似乎已经从观众的视野里消失了。根据2013年9月到同年11月笔者做的《有关剪纸动画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100位群众中,有60%的人观看过剪纸动画,这60%的观众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0到50岁之间,40%的人没有看过剪纸动画,这些观众主要分布在7到18岁以及50岁以上,甚至其中有9%的人不知道剪纸动画,年龄主要分布在7到18岁这个年龄阶段。没有观看过剪纸动画的原因有很多,即使看过,喜不喜欢又是一方面的问题。但通过这次小小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剪纸动画的发展不容乐观,如果还将这样继续下去的话,当知道剪纸动画的这两代人慢慢老去时,以后的年轻人还有多少能记得这种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艺术呢?的确,要想让剪纸动画能像现在的3D动画那样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能亘古不变,不能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需要根据这个时代因地制宜,在继承与发扬的前提下不断创新。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艺术与技术、时代的融合也是如此。将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与视觉特征用现代技术呈现,首先是了解,其次是结合运用,最后才是创新。

一、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方式

剪纸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农耕社会的民俗生活中创造、流传、享用的一种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受到民俗事象和民俗文化心态的影响。

人文初始,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的愚昧无知,对于自然界的灾害、自身的安全、充足的食物、猛兽的袭击和生老病死等现象产生的困惑与敬畏,人们只能通过祈求来寻找一种心理寄托,所以人们对自然、鬼神、生殖的崇拜和对平安幸福、吉祥如意的祈福完美的体现在他们手中的剪纸造型上。剪纸艺术是这种文化现象出现的一种方式。纵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无论是年画、青铜器艺术还是神像或者是建筑艺术都流露着中国传统的阴阳哲学观,剪纸艺术也不例外。所以从这些继承着先民们传统思想的艺术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早期设计行为的主流指导思想中,由占卜演算到《周易》面世,以易学为主导到阴阳五行说再到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外来教会思想的融入使传统艺术的设计思想受到早期传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观念的影响[1],例如“八卦鱼抓鬓娃娃”主要表达子孙繁衍的愿望,“连生贵子”是希望多子多孙等。中国剪纸艺术由于是在原始社会的生产结构下发展的,所以几乎每件剪纸作品身上都寄托着人们的愿望,具有吉祥的寓意,比如治病的、祈福、生子的等等,也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意念保护,中国剪纸艺术的思维方式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体现出独特的思维和造型特点。在靳之林先生的《中国民间美术》一书中曾提到:“虽然民间剪纸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它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艺术本身而且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本原艺术体系、视觉思维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2]

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与人生观表现在剪纸造型上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崇尚完美。剪纸艺术以二维、互不遮挡体现其完美性,注重画面的饱满与完整。在剪纸艺术中,我们几乎发现不了三维的空间,但是我们却能从这质朴的平面中很好的体会到空间的存在。我们可以说这是原发性思维,即劳动人民天然的未经训练的视知觉功能的思维模式。先民们的这种原发性思维模式似乎很像我们人类在幼儿时的思维。在很多儿童画中,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平面的似乎不符合现在透视学和逻辑性的绘画,儿童艺术思维中的知觉是通过知觉选择获得审美心里的意向过程,具有多通道性。儿童艺术思维中的反省是对审美心理意向再创造的过程,具有无意识性、直觉性、情感体验性……阿恩海姆认为儿童们画出的基本形象就是他看见的,儿童在艺术创作时不是模仿原物,而是一种正真的创造[3]。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创作者们自己想表达的事件和寓意。用二维表现多维的手法,使剪纸艺术将完整的形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民间艺术家对于视觉所不能观察到的现象,凭借主观经验的推断展示出来,使之空间建设突破现象表层,而深入其内部,直接反映表象掩盖下的物象实质和可观必然[4]。

剪纸艺术是在二维空间平面上表现多维与运动感,用静止的手法表现运动中的多种形态,以及在一幅画面中表现一件事情的运动发展过程,同时展示其前因后果,例如《挖花生》,表现妇女挖花生、孩子拾花生的整个劳动事件的过程。剪纸艺术家将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想表达的事情与愿望通过剪纸的形式呈现,虽然定格的是一瞬间的反映,但我们却能从中体会到时间的流动,也能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出一段具有情节的故事,在剪纸艺术中体现了时间与永恒。

二、剪纸艺术的视觉特征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提瑞对西方画家夏加尔做出过如下评论:“他们不去管现实中所发生的事情,不尊重解剖学和透视学,也不恪守重力法则和空间时间。动物、怪兽还有简单的人物形象常常飘在空中或以非自然的关系聚在一块。……他那显得深奥难解的语言实际上被理解为超越世界,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程度。”中国的剪纸艺术也是如此,它超越了时空的造型图式让剪纸艺术在视觉上呈现强大的冲击力。

剪纸艺术是夸张与写实的融合。民间美术夸张造型起源于原始美术,原始美术崇尚万物有灵的物化形象,所以他们会刻意的夸大物体的重要特征,例如牛、羊,作者会突出夸张它们的犄角,飞鸟,就会夸张强化它的羽翼。作者将有利于表意的局部夸张、强化,把表意不需要的部分淡化或剔除,强调象征与隐喻。

剪纸艺术造型除了具有夸张的特点之外,简洁与繁复也是剪纸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剪纸造型中的简洁是在多形多貌的事物中凝练,在纷繁变化的情境中把握纯真的韵味。例如《老鼠嫁女》,通过几只老鼠和常见的互不遮挡的构图就反映出老鼠嫁女儿时场面的热闹与欢快的气氛。虽造型简洁,但却不失特色,虽线条质朴但又不失精细。繁复也是体现于透过对复杂的生活现象的精雕细刻,凭借事物现象的缤纷五彩,揭示事物的本质,体会到多重的寓意和空间的转化与时间的流动[5]。

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以镂、雕、刻为主,多采用平面二维侧面造型,这是剪纸艺术的最大特色之一,这种用侧面表现形象的造型比正面更加具有运动感和节奏感,而且能更好的体现出画面构图的完美和造型的完美以及镂空的装饰美。其基本单元是点、线、面,尤其是具有装饰画语言的线条更是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由于剪纸以单色纸质为主,所以镂空的表现手法让画面有了呼吸,疏密相间,更显现出剪纸中的层次关系。

剪纸艺术在内容上崇尚喜庆和吉祥,在构图上追求繁荣与圆满,在造型上趋向丰厚与完整,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稳定特征。

三、剪纸艺术在动画中的运用

把剪纸运用在动画上是在1958年万古蟾导演指导的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影片色彩明快鲜活,不仅使观众耳目一新,还为中国动画片增添了闪亮一笔,而随后出现的剪纸动画片,如《金色的海螺》《渔童》《人参娃娃》等,均在世界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国剪纸动画片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艺术片种,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新世纪的我们却越来越少见到剪纸动画片的身影,中国传统艺术动画片在逐渐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含有高科技的电脑动画和来自国外的优秀作品,他们在不断冲击中国动画市场的同时,还把自身的文化与时尚元素传输给中国观众,甚至使部分中国观众把这种观念也带进了中国动画中,这种审美观也间接的造成剪纸动画“过时了”。在中国的动画制作行业,也越来越少的有制作团队去关注这一非物质文化在现代动画片中的应用,只有单个的动画爱好者或是个人工作室这样的小规模动画集体还会坚持着并很好的运用着中国元素,这不得不使我们动画人和动画学生做出深刻的反思,为何像中国剪纸这种独具特色的动画片在现代社会不能得到关注与发展呢?剪纸动画片真的过时了吗?

从上面对于中国剪纸艺术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剪纸艺术的思维和视觉特征都可以运用在动画的创新上,并且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中国剪纸艺术受到中国早期传统设计自然观的影响,使设计更加具有文化性。在动画中,包括角色创作、剧本编写、场景设计以及后期剪辑等都可以在这种传统自然观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如此,动画便具有了文化价值和民族意识,而不是一味的现代,一味的无意义和模仿。剪纸动画不仅本身就具有艺术价值,而且动画片中每一个人物,每一幅场景都是一件具有价值的艺术品,所以它有别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电脑动画,其艺术价值更深更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创作者在创作时需要更加的细心和认真。

中国剪纸的形象构成源于原始美术,具有混沌与野性的一面,所以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逻辑限制而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这种跳跃性的思维可以表现在将两个时空的物体形象进行组合,这些形象可以是同类物体也可以是异类物体,例如,一张剪纸的上半身是人体形象,下半身就是寄予着人们对内心愿望表达的图纹,这种夸张的手法更加使动画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别具一格。中国动画始祖万古蟾就在其自述中给于剪纸动画这样的好评:“剪纸片令我满意的是它浓郁的民族风格。我国早期动画片是我和兄弟们在外国片的启发下研制的。许多年后,还或多或少的带有外国片的影响。剪纸片则不然,它根植于民间艺术,一开始就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使我国的美术电影艺术在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国现在的动画产量巨大,剪纸艺术和动画的关系是相互的,我们必须要把重视的进程加快、程度提高,才能使剪纸艺术代表中国的一大传统艺术特色与快速发展的动画产业融合并使之成为中国的代表。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中国剪纸艺术就会慢慢地消失在动画与人们的生活中,这必将成为中国动画的终身遗憾。当然,我们也要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国剪纸艺术,如果只重效率和追求完美的结果,那必将会适得其反地给中国剪纸艺术带来巨大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王琥.设计史鉴——中国传统设计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3〕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自主创新; 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001-0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自主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高度。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自主创新精神的培育。

所谓自主创新精神,是指从事创新活动、产生创新成果的主观条件,是创造性人格所必须具备的主体要素。自主创新精神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目标、自主创新意志以及自主创新人格。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及培养途径

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繁荣、富强,越来越取决于知识进步的程度和知识创新的能力。大学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生力军,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的确立对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基础作用。

1.创新意识及其内涵

所谓自主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的本质以及创新活动的功能与价值的一种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自主创新意识的突出表现,是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不盲目迷信和崇拜权威,不因循守旧和墨守成规;敢于质疑,善于敏锐地洞察事物发展的趋势,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以坚定信念一往无前地实现创新目标。

自主创新意识可以从纵向层次和横向联结两个方面展开。自主创新意识的纵向层次,包括自主创新心理和自主创新思维。自主创新心理主要表现为创新活动中的心理活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证实,创造性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心理越健康就越富有创造性。自主创新心理主要由创新欲望与创新情感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构成。创新欲望是一种求索进取、探寻新知的内在渴求和需要,它的最大特点是求新索异,厌弃陈腐观念,充满探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中未知领域的巨大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情感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的主观体验,它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创新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催化剂,没有火热的创新情感,创新活动无法展开。

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的理性方面,是人们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打破认识常规,把某种有一定“依据”的“空想”变为“现实”的大脑活动过程;是通过思索,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实的能动过程;是通过发现和应用事物的规律,预测、推理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或设计制作某种新事物的思维活动。因而,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有力工具,具有与常规思维不同的特点。“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逻辑思维就不会产生符合逻辑的概念和创新的理论。而以直观思维、联想思维、幻想思维、灵感思维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非逻辑思维在人的创新思维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无法进行。”[2]

自主创新意识的横向层次,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意识、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创新活动往往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要进行自主创新,必须具备问题意识,即敏锐发现问题、及时捕捉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3]

反思和批判意识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发现问题的意识是自主创新意识的起点,那么反思批判意识就是自主创新意识的关键,具有反思批判意识才能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求真去伪,追根溯源。相反,如果一味迷信权威,崇拜偶像,因循守旧,那只能是复古守成,难以创新。创新之所以需要反思和批判的意识,是因为前人研究成果的历史局限性为反思和批判留下了空间。前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因为受着种种条件的限制,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和认识,自然就具有一定的缺陷。是对前人既定的理论框架按图索骥,以人蔽己,还是大胆反思和批判,推陈出新,就成为评判人们是否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重要标志。

把自主创新意识两个层面的内涵综合起来,提炼出的中心内容,就是科学意识或科学精神,主要包括:求新求异的探索意识;求真、求是的科学意识;敢于挑战、奋力拼搏的冒险意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献身意识。

2.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

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其形成不是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产物。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它要在大学生学习、实践、生活的过程中自觉形成,体现在知识、能力水平、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之中。

知识、能力水平是影响自主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知识因素不但指知识的量,还包括知识的质,没有较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以及对知识的寻求欲望,要在较高层次的水平上创新是难以实现的。但只有知识还不够,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辨别、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实际能力在创新意识形成中,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思维方式是创新活动的工具,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着创新意识的形成。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给人们留下了守成、稳健的心理积淀,冒险、开拓、创新精神不足。这种客观环境养成了复古、唯书、崇尚权威的思维,失却了置疑、反思和批判思维。自主创新要有开放性思维而不是封闭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复制性思维、人文性思维而不是经验性思维。

个性特征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情感、兴趣等方面,实际概指内在特征。个性既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也包括个人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还包括智能、思维等。一般说来,个性特征直接影响创造性,个性特点鲜明的人富有创造性,而个性平淡的人,则缺乏创造性。知识、能力水平和思维方式、个性特点,都需要大学生自觉学习、锻炼,没有这些主观因素的培养提高,自主创新意识难以形成。

其次,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高等院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都非常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日本把发展创造能力视为国策,把学生创造能力培养作为日本通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21世纪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向高校提出了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需要,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成果,既作为教育的环境,也作为教育的内容,有效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应当承认,自主、竞争、创新,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我国高校仍然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除了传统教育的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创新意识的培养之外,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新问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高校急功近利倾向明显,比高楼、比规模、比指标成为一些高校领导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不仅造成对学生德育、智育的忽视,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推进。同时,随着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些高校和不少学生,在热衷于研究生考试、各种业务考证过程中,以另一种方式陷于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所重视的,是应对各种考试求得过关的分数,而不是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高校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解决高校面临的新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及确立原则

目标是人的认识、预见、评价、追求、决心、意志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自主创新目标因其具有开拓性与风险性特点,同其他目标的确立与坚持相比较,涉及的因素更多样复杂。

1.自主创新目标的作用

许多调查显示,人生目标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持久的。人生目标并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的,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人的一生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目标的有与无、目标的清晰与模糊,对目标追求是坚定、执着,还是犹豫、动摇,都会影响活动的成败。自主创新活动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需要创新主体具有很强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为强烈的创新目标追求。

大学生的创新目标,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具有多种作用。其一,导向作用。马克思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4]目标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历史经验、现实条件和自身状况的理性分析中产生的,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反映的结果目标的确立为人的活动指明方向,它使人的活动专注于目标的实现。创新目标在其实现过程中,既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冲击,也面临着难以预料风险的挑战,创新者经常会遭遇许多难题的质疑,这些都考验并需要有明确而坚定的创新目标起定位、导向作用。没有创新目标或创新目标不明确,创新活动不可能在曲折复杂的过程中坚持下去。

其二,激励作用。目标不仅是奋斗的方向,更能激励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大学生创新目标的确立,就是创新意义自觉追求的开始,就是创新目标向创新动力的转化。社会生活实践向人们揭示:人的目标越明确、越高尚,内心所激发的驱动力就越强大、越持久。创新目标,与学习、生活、事业的其他目标相比,是一种更难实现的目标。它的真正确立与坚持,就意味着创新主体具有创新的强烈冲动,并准备去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还有勇气去冲破学习、工作、思维上的惯性而另辟新径。这些勇气与动力之源,正是创新目标的催化与激发。所以,所有的人都会确立各种目标,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确立与坚持创新目标,而真正确立与坚持创新目标的学生,必定是生机勃勃、动力强大的学生。

其三,持续作用。自主创新目标是人经过反复实践、认识,综合各种主客观要素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具有内在稳定性与驱动性,蕴含着强大的意志和毅力。正是这种意志力,支配创新者去排除各种干扰,战胜一切困难。在创新过程中,摇摆不定,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的行为,只能说明创新者的目标并没有真正确立和坚定。因此,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自主创新目标所具有的持续作用功能,花精力切实确立自主创新目标,保证创新活动持续进行。

2.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确立的原则与方式

大学生自主创新目标的确立,并不是凭空想象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认真思考、反复认识、自主决策的结果。

第一,自主原则与自决方式。确立自主创新目标,首先要坚持自主性原则,采取自决方式。所谓自主性原则,是指通过独立、自主作出的选择与决策而形成的目标。“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5]自主创新目标是创新主体内在精神的集中体现,只能靠创新主体通过学习、借鉴,实践、认识,自主、自决地确立,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而,大学生是否能够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是否能够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能以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不利于自主创新消极因素为借口,而不愿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拒绝参加自主创新活动。

第二,可行原则与自选方式。所谓可行原则,是指大学生在确立自主创新目标时,必须考虑目标适度,经过努力可能实现。自主创新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活动,不是完成一般活动需要的能力与条件所能胜任的。因此,在确立自主创新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主客观因素,尤其要考量自身的主体因素,诸如兴趣、知识基础、能力与客观条件等。确定的目标必须是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不可过高或过低。过高目标实现不了,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过低目标容易实现,对继续创新激发不力。因此,大学生要充分认识自我,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中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估,善于对客观条件进行分析,在自主、合理选择、配置主客观条件过程中,确立具有可行性的创新目标。

第三,超越原则与探索方式。创新的方式是研究和探索,研究和探索的灵魂是创新,创新的实质就是在认识与改造上实现对创新对象的超越。没有超越谈不上创新,没有创新,谈不上研究和探索。所谓超越,既指对前人已有成果的超越,也指对自身的超越。前一种超越是指创新目标争取实现的现实;后一种超越是指自己在确立、实现创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实践和总结经验,锻炼提高自己,实现对自身水平的超越。这后一种超越,对大学生来说,更有意义。

三、大学生自主创新意志及锻炼方式

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身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也称意志力,在创新过程中起着稳定、巩固、保证创新活动进行的作用。

1.自主创新意志的特征

自主创新意志是指人在自主创新活动中,为克服阻碍、困难、风险,实现自主创新目标而自觉形成、调节和推进创新活动的心理状态。自主创新意志是在一般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层次意志形式,是自主创新活动中一种丰富的、复杂的精神活动和精神体验,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征。

自主创新意志的特征,是与一般意志相比较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执着的指向性。自主创新意志体现在目标上,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追求精神。在自主创新活动中,遇到困难、挫折、失败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力加以巩固和保证。所以,意志的形成、意志作用的发挥、意志价值的实现,都与创新目标及其实现紧密结合在一起,离开创新目标谈创新意志,没有意义。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发明家和创造家表现出对创新的痴迷、坚持与执着,就是因为有强烈的意志支撑,才保证了他们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是顽强的坚持性。自主创新是一项高难度的活动,往往充满艰辛与风险。面对艰难困苦,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顽强的精神,就会动摇、放弃。坚定的创新意志所蕴涵的顽强坚持性常常能使创新主体主动克服各种障碍,以坚韧的精神转危为机。

三是决策的果断性。自主创新活动既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也需要果断决策,确定方案。在自主创新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偶然现象与不确定因素,既向原定的创新目标与方案提出挑战,也为创新活动提供机遇。在复杂、多变的状况下,需要创新者及时审时度势,根据偶然现象与不确定因素的性质,迅速调整创新活动,果断作出选择与决策。如果犹豫不决,优柔寡断,错过机遇,就会错过创新最佳时机。机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稍纵即逝,难以重复出现。在科学研究、创新思维方面做出重大发现的关键环节,往往就是抓住机遇,如电磁效应、青霉素、X射线等研究成果的发现,都是通过及时抓住和分析偶然现象而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

2.自主创新意志的作用

自主创新意志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撑作用。意志是与人的自觉性密切相关的。坚定的意志,保证人自觉地按照一定目标行动,并能自觉调整和矫正不符合目标的行动,推动人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段描述:保尔一次对朋友说:“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是习惯支配人。”当时就有人嘲笑他爱说漂亮话,举例说保尔明知抽烟不好,但还是戒不掉。保尔听了当即把口中的烟卷拿了下来说:“从今天起,我决不再抽烟。”保尔说到做到,从此,戒掉了几乎在孩童时代就养成的抽烟习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坚强的意志对人的行动具有支撑作用。孟子所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表达的就是坚定意志的强大支撑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创新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实践活动。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意志的明确目标指向性、顽强坚持性、决策的果断性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动因,能使大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掌握自己的活动和情绪,抵制诱惑与干扰,将精力集中在既定目标上,为实现目标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力量和才华。

二是战胜困难的支柱作用。自主创新活动是充满挑战与艰辛的创造性活动,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著名波兰裔法国籍女化学家居里夫人曾说过:“我的最高原则:不论对任何困难,都绝不屈服。在捷径道路上得到的东西绝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对于立志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大学生,磨砺自己的意志,锻炼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也就是打造自己的精神支柱。

3.大学生自主创新意志的锻炼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创新竞争日趋激烈,面临的创新环境日趋复杂,大学生要实现自己的创新目标,成就自己的创新事业,需要大学生锻炼顽强的创新意志,能够在遭遇失利与挫折的情况下,不堕创新壮志,不失创新气概。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树立自信。自主创新需要有良好的主观条件,而认识和评价自身的主观条件,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困难在于认识和评价难以适中,有些学生容易自卑或者自傲。自卑与自傲虽然处于不同的两极,但都是成功的敌人,与自卑、自傲相对的自信则是成功的朋友。

自信是对自身认识和评价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建立在对自身客观、理性的认识与评价之上。自信心能够建设一个积极、健康、强大的内在自我,这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也是创新思维的源泉。贝多芬双耳失聪仍创作出《命运交响曲》,毕加索受人耻笑仍不懈地拓展新的绘画艺术境界。他们依靠的精神武器都是对自身创造能力的自信和对自己创新事业的坚定信念。“有志者,事竞成。”在困难面前,只有始终对自己保持信心,并尽自己最大努力去争取的人,才会受到胜利的青睐。

其次,要增强自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自主行为与自我控制能力,就是一个人不受外界干扰,能够支配和控制自己的能力。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6]排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能够在自主学习、自主创新活动中进行自我控制,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处在开放、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面临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现实与虚拟等多重性质、多个领域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网络里的金钱、权利以及黄、毒、赌诱惑,对一些涉世不深、经验缺乏的大学生来说,往往难以清晰辨别,正确作出选择。有的盲目从众,难以自主;有的甚至陷于诱惑,难以自拔。存在这些不良倾向的学生,常常自知不好,但就是难以改变,根本原因还是缺乏自主性与自控力。因此,只有增强大学生自主行为与自控能力,才能有效地抵御诱惑与干扰,才能调控自我情绪,沉着、冷静、坚持、执着、专注于学习与自主创新活动。

再次,培养和训练知难而进的胆识。决心是战胜困难的法宝。陶行知说过:“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新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新开辟都要有胆量。”[7]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总是同社会的、自身的传统观念、习惯势力不一致,甚至相抵触,因而难免要遭遇传统观念、习惯势力的阻抗而受到非难和指责。因而,需要创新者对阻碍创新活动的因素既要有认识,还要有胆量去克服。否则,满足于维持现状,创新不可能有任何进展。同时,创新活动在进行过程中,还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与风险,成为创新的难关。难关不克,更不会有进展。这就需要创新者敢于面对新问题,及时对不确定因素与风险作出分析,有胆有识地提出化解风险的对策。化解了风险,创新才有获得成功的希望。因此,大学生要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磨炼意志,克服胆怯、拘谨和懦弱心理,培养和训练自主创新所需要的胆识。

四、大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

具有内在联系、结构合理的创新精神,在大学生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创新人格特征表现出来。人格主要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总合。自主创新人格是人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指由个体在自主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里所讲的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不包括智力因素,是指创新意识、创新目的、创新意志等在大学生心理层面的积淀,是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

对创新精神的人格特征,人们进行了许多研究。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在1980年第22届国际心理学大会上将创新的一般人格特征概括为十个方面:独立性强;自信心强;敢于冒风险;具有好奇心;有理想、有抱负;不轻听他人意见;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具有艺术上的审美观;富有幽默感;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8]这些特征,基本是精神层面的表现。我国学者林崇德,概括了创新性人才的以下特征:有高度的自觉性与独立的个性,不肯雷同;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机理有深究的动机;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9]

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成果,本文把具有自主创新精神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意识突出

主体意识,即具有独立性和主体性的意识。主体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前提,也是人格确立的核心。因为任何创新活动,都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都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活动。大学生的主体性,正处在发展之中,它在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中起着向导、控制、激励和归因的作用,决定着大学生发掘个人创新潜能的力度和程度,制约着创新动机和创新行为的启动和发展,影响着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内在感觉和心理活动。突出的主体意识,是大学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打破成规,坚持主见,不怕困难和挫折的主观条件。

2.创新欲望强烈

创新欲望是从事创新活动的直接推动力。大学生的创新欲望,既是对创新价值的热切追求,也是对未知问题、模糊领域的强烈好奇。追求创新价值是时代特征的体现,追新求异是青年学生的一般特点,两者相结合,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明显的精神特征。具有创新人格的大学生对发现新事物和创新活动有强烈的情感倾向,对于未知领域和新事物非常敏感并充满探索的欲望,具有质疑精神,敢于标新立异,个性特征鲜明。

3.创新信念坚定

坚定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所持有的坚定观念与态度。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融合,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由于信念既具有理智上的坚信不移,还得到情感上的强烈支持和意志方面的有力支撑,因此具有稳定性。信念是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成功的内在保证。有坚定创新信念的大学生,对自己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创新活动总是深信不疑,并坚信一定成功。一些大学生之所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取得可喜了研究成果,在于他们坚信:面向社会竞争,满足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人生没有失败,有的只是成功的暂停;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怎样有效地去创造。正是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他们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冲破困难,获得创新成果。成长在开放、竞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多数人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比较强,对未来事业有所追求、有所创造、有所建树的信念比较充分,这既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特征,也是青年学生富有理想的特点。

4.勇于创新实践

自主创新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付诸行动和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从事自主创新并获得成效的大学生,无一例外地都是踏踏实实的践行者。他们不仅勤于动脑,思维活跃,灵感丰富,而且勤于动手,积极实践,注重研究。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而且主要学习书本知识,不同程度存在着缺乏实践经验的弱点。多数大学生对这一弱点能够正视并努力克服,对社会实践、科研活动、自愿者服务、社会工作,热心参与,十分珍惜,充满期待,并以年轻人特有的敏锐与好奇,在活动中力争有新体验、新见解与新发现。

参考文献

[1]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01).

[2] 陶国富.论创造性思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3):47-54.

[3] [德]艾·爱因斯坦,[波]利·英纲尔德.物理学的进化[M].周肇咸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6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2.

[5] 肖 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6] 何玉林.成功者的灵丹妙药——淡意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83.

[7] 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7.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第4篇

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中学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

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1.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大学生积极创新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改变老师对课文繁琐地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地肢解语言,让学生机械地进行知识训练的状态,培养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死海不死》时,就先引导学生自己做一个小实验,使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的鸡蛋,在烧杯中加盐后浮起来。通过这个实验推断死海“不死”的原因。让学生亲自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比教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可贵的是,学生通过自己成功的实验,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创新意识的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 问题教学 变式教学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将谈几点关于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什么是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同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依据下面两个途径: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

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和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积极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对于问题,教师应该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教学新的内容之前,最好要安排学生预习,目的在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疑难,并且尝试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称和旋转是初中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开始的教学时,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先让学生预习,并且尝试制作教具和学具,结合生活实例,来初步理解。课上再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制作,配以解说,看看大家谁的理解更准确。这样使得同学们共享了探究成果,相互学习提高。

2.问题的解决。通常的做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纽厄尔与西蒙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过程。问题就是刺激,它对于问题解决者而言是外来信息。问题解决者通过感受器来接受信息。接受信息过程即信息输入过程。它是认知的门户,也是认知的出发点与基础。它是人们(问题解决者)通过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刺激,即感知。感知的主渠道是观察。接着是把信息通过转换,使外界的信息变成主观性的信息。主观性的信息在中心加工器中进行加工,即思维。在加工过程中,其信息不仅来自外来的信息,也来自记忆中的信息。加工后的信息还可贮存。

二、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变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